应急保障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应急保障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应急保障管理

应急保障管理范文1

 

近年来,各种应急物流保障任务繁重,军民协同物流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物流信息化水平低、通信指挥不畅、救灾前线物资调度紊乱等。对应急物流中的军民协同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协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发展对策,对于充分利用军地物流资源,统筹协调军地保障行动,快速应对各种应急灾害事件,加快应急物流的建设与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1.应急物流中军民协同保障的含义及特征   1.1应急物流的含义和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以为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等提供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殊物流活动[1]。与普通物流相比,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紧急性、追求时间空间效益最大化、以及不确定性、弱经济性、政府参与性强等特点。军队是抢险救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坚力量,在国家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救援过程中,军事应急物流和地方应急物流往往相互关联、交织运行。两者目标相同,在相同区域和时间范围内展开,客观上需要军地双方协同配合,以提高整体运作效率和保障能力[2]。   1.2应急物流中军民协同保障的含义及特征   1.2.1应急物流中军民协同保障的含义   应急物流中军民协同保障主要是指在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应急物资供应过程中,在军地联合后勤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下,军地双方统一筹划、组织和实施各项应急物资的供应活动。实现应急物流中军民协同保障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军地双方应急物流系统的采购、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环节。与普通应急物流相比,其保障的时效性更强,保障的运筹组织更加科学,保障的能力得到更大程度发挥。因此,实现应急物流中军民高度协同,是应急物流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供应能力,保证应急物资的快速、精确、高效流动,满足受灾地区人群和任务部队的紧急物资需求等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1.2.2应急物流中军民协同保障的特征   实现应急物流中军民协同保障是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积极探索,是应急物流保障方式的又一创新,其基本特征是:   (1)一体化组织保障   应急物流中军民协同保障组织成员包括三军保障力量、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民政部、地方采购与物流机构等。按照军民协同、横向联结、纵向贯通的要求,成立战略、战役、战术三级军民协同应急物流组织机构,制定军民协同应急物流保障政策法规,区分应急物流保障任务,调控应急物流保障力量,组织应急物流保障训练。   (2)资源高度整合   在应急物流军民协同保障中,需要对军民协同应急物流保障组织内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保障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应急物流资源的统一筹划和共享共用。在应急物流军民协同保障系统建设中,应统一组织应急物流人员,统一调配应急物流设施,统一规范应急物流技术体制,统一整合应急物流信息资源,统一协调应急物流保障行动。   (3)网络无缝连接   在确保安全保密的情况下,依托军队和地方信息基础平台,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军地各层次、各部门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立起互联、互通、互控、互操作、安全可靠的应急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应急物流军民协同保障活动全资可知、全程可视、全员可控,为提高应急物流整体保障效能创造条件。   (4)一体化运作模式   围绕满足应急物流需求这一中心,及时准确掌握军民物资资源信息,以信息流牵引和调控物流,集成军民应急物流保障要素,建立应急物流军民协同保障预警、协调、激励和约束机制。依照相关政策法规,协调应急物流中军民协同保障工作,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关系,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实现应急物流保障的一体化运作。   2.应急物流中军民协同保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每次有规模的应急抢险、抗震救灾中,都是军民共同参与,协同完成应急物流保障任务。应急物流中军民协同保障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各地区各部门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军民间协同应急救援意识淡薄,总体来看,我国应急物流中军民协同保障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统一的军民协同应急物流组织   当前,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顶层架构由应急委员会和下设的应急办公室构成。在各专业行政部门下设防汛抗旱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减灾中心等常设机构,军内在各战区、军兵种也分别建立了应急物流系统。由于体制机制问题,军内外的应急物流系统、机构的联动机制不健全,衔接、协调困难,使得军内外的各类应急资源在应急物流保障中的介入规模、介入范围、介入深度以及介入时机随意性较大,各类应急预案普遍存在“重职能、轻功能”、“重规模、轻效率”的问题。(2)应急物流中军民协同保障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健全虽然我国关于应急管理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防洪法》、《防震防灾法》、《公共卫生应急条例》,以及近年来颁布实施的《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应急法律法规,明确了应急物流中军队的职能和作用,对军民协同应急物流管理制度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还不能满足当前应急物流军民协同保障的需要。一旦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或抢险救灾,还缺乏较为完善的对于应急物流中军队启动的程序、方法、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装备器材、物资供应等的法规制度。#p#分页标题#e#   (3)应急物流中军民协同指挥体系尚需完善   应急物流中军民协同指挥涉及部门多,保障对象复杂多变,协调控制范围大,组织实施困难。而目前军队内部应急物流系统没有建立绝对权威的组织指挥机构,且联勤体制不够完善,外部也没有建立军民联合指挥体系,这就造成了应急物流的联系渠道不畅通、多头指挥、多重管理、各自为政、权责不明,影响了应急物流中军民协同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4)军民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平台有待建立   实现军民间的资源共享,可视化的信息平台是基础。虽然军民都建立了应急指挥平台,但是各个平台间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在应急环境下不能进行协同操作。军民协同应急物流体系要求各军民应急物流系统中的信息互相公开,需要形成区域性的整体应急反应和协调联动的决策系统,以随时进行交流,正确、快速进行决策。   3.应急物流中军民协同保障发展对策   3.1制定行之有效的应急物流军民协同保障预案   应急物流突发性强,不确定因素多,必须根据其特点,按照超前、灵活、多方案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应急物流军民协同保障预案。建立预案时,要与国家的应急预案体系相衔接,与军队应急行动相适应,与后勤保障的预案体系相一致,融国家、军队和地方于一体,与战略、战役和部队后勤相配套。预案制定后,要本着贴近实战、从严要求的原则,定期组织军民进行应急预案联合演习,明确分工,以便在真正应对险情时能够有条不紊。通过演习,不断查漏补缺,完善和丰富预案的内容,提升应急物流军民协同保障能力。   3.2制定完善的应急物流军民协同相关法规   加强应急物流军民协同的立法工作,明确紧急情况下应急物流军民协同指挥机构、责权划分、动员依据、实施办法和经费来源,是实现应急物流军民协同保障的基础工作。在制定相关法规时一定要依据我国国情、军情,明确应急物流中军民双方的主要任务,使应急物流保障制度化。应急物流保障法规应包括三部分:①应急物流保障力量的动员法规,包括陆、海、空运输力量的应急动员;②所在地区应急物流资源的应急动员,包括应急动员的时机确定、权责划分、实施程度、补偿标准等;③应急物流军民协同保障的有关条令和规章制度。   3.3构建顺畅高效的应急物流军民协同保障联指机构   及时、有效地应对应急物流事件,需要建立一个常设的、系统的应急物流军民协同指挥机构,负责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工作。应以现有的联勤体制为基础,按照政府组织职能的划分和物流运作流程,进一步完善各级应急指挥机构,理顺军队与地方、诸军兵种之间的指挥协同关系,细化指挥协同的程序和方法,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应急指挥体系。依托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领导管理体制,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应急物流军民协同发展的领导管理体制,建立权威的军民高层领导协调机构。从全国到各省、市、县、镇有序地建立起应急物流军民协同保障体系运作所需的组织架构、部门职责、人员组成、工作流程等。   3.4建立高效的应急物流军民协同运行机制   为使应急物流军民协同保障效果最佳,提高军民协同管理的能力与水平,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军民协同保障的运行机制,制定军民双方、三军应急物流协作制度和规范。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快速转换的要求,制定国家、社会、军队应急物流平转战的转换方案,包括转换的时机、原则、模式、方法和要求等。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军民协同保障机制,如有关管理机构的组成、分工及职责、领导方式方法、组织方式、手段等等。   3.5构建高效的应急物流军民协同信息平台   应急物流军民协同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效节约成本,实现军民应急物流信息的共通、互享。该平台应能及时、准确、透明地获取军民应急物流资源、应急物流需求、应急物流状态等信息。可以地方和军队现有的信息平台为依托,运用系统集成的手段,整合分散的应急物流系统,建立起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军民协同的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平台。   4.结束语   实现应急物流保障中军民高度协同运作是有效提高我国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体现。应急物流军民协同保障系统的实现能优化配置军内外的应急物流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进一步提升我国应急物流的管理水平。

应急保障管理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突发公共事件

1引言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给全社会、全人类带来严峻挑战,面对突如其来公共事件,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社会环境下,常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涉及人力资源管理诸多环节,然而在突发公共应急事件发生时,常规的工作模式难以适应特殊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各种突发情况的考验,尤其是对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挑战,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应急处置的重要保障。

2应急处置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面对突发公共应急事件发生后的严重形势,以及影响范围上的公共性,应急处置工作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和资源上的协调性,人力资源是组织应急处置的核心资源,具有主导性,居于主体地位,因而公共部门如何有效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直接关系到应急处置效果。本文主要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应急恢复阶段,探讨公共部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

3应急响应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

应急响应是应急处置的关键阶段,响应阶段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组织、调动,直接关系到应急处置工作的人力保障。首先,人力资源核心——应急处置指挥长的科学决策、统筹协调作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时间紧迫,形势严峻,作为人力资源核心的最高指挥者对突发事件的判断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应急处置的及时性;能否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物资保障直接决定应急处置的效率。其次,突破人力资源管理常规,果断选人用人,确保应急指挥高效运转。作为人力资源最高决策者的指挥者统筹指挥是否及时有效,临时组建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组织——应急处置指挥部是否能科学高效运转,直接影响应急处置的有序开展与处置效果。优秀的最高指挥长能够妥善用人,处理好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部门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凸显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应急状态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时间上不允许通过严格、复杂程序的常规手段去选人用人,应急时需打破常规,果断大胆选人用人,为应急处置选派所需不同层级的指挥者和执行者。再次,广泛动员,最大限度组织医疗救护人力资源。应急状态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医疗人力资源,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挑战的重要保障。医生、护士人力资源是应急处置救援的排头兵,如何快速启动激励动员机制,迅速、合理、有序的医护人力资源重组,最大限度让医生、护士参与到应急救治工作中,是应急处置有序开展的关键。由于突发事件事发地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一线救治人员工作重、风险大,容易产生恐慌、畏惧心理,生理和心理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因而科学合理地做好专业培训,提供心理和精神、物资上的支持,是应急处置当下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

4应急保障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如果说“应急处置救援”是猛烈的一线,那么应急处置物资保障就是最要害的后方。物资保障涉及方方面面,充分的人力资源是确保应急处置及物资保障的根本。首先,充分调动人力资源,保障队伍力量。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在政府公共部门的统一号召下,应急处置救援保障是全民参与,要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充实应急救援队伍力量,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健全无漏洞。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充分动员各层级组织力量进行信息收集、核查、物资调配,组织物业管理人员、居民骨干、平安志愿者以及引导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参与,通过适当方式协助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形成全面动员、人人参与群的应急处置氛围。其次,充分调动人力资源,保障物资供应。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资料面临短缺的威胁,无论是应急处置救治的一线工作人员,还是普通民众家庭,救援物资及生产生活资料都面临严重不足,然而充分的民生物资、救灾物资是应急处置的重要保障。政府作为公共部门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组织做好重点民生物资、救援物资企业尽快回复正常远转,确保应急救援处置工作顺利开展,确保灾区人民群众恢复生产生活。如何迅速组织现有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动员社会力量加入到应急处置、灾后救援当中,是这一阶段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要解决的问题。再次,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应急管理要走好群众路线。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往往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力量保障,面对突发公共事件,要动员每一个人积极参与到应急处置中来,更需要人民群众同心协力,需要全社会众志成城,需要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才能构筑起社会应急处置的人力保障。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应急处置当下公共部门最广泛也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5应急恢复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对各方人力资源的科学统筹管理,加快推进恢复群众正常生活、企业复工复产,这对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重要挑战。首先,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源源不断的保障。突发公共事件迅速科学的应急处置效果,离不开公共部门广泛的动员和成千上万个无私奉献个体的付出。从人力资源战略思考,应及时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奖励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体,给予精神、物质奖励、岗位提拔等,同时更在于激励更多优秀的人力资源投入到常态化的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的工作中,形成优秀人才主动担当作为,凝聚社会正能量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有利于培养和储备更多优秀的应急人力资源,应急人力资源储备系统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治与解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完善应急人力资源机制,是应急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任何一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都是对政府公共部门的一次大考,更是对我国应急人力资源的一次检验。多次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暴露了我国应急专业人力资源的短板,应急处置基础人才技术能力急需提升,高层次专家复合型人才短缺,应急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然而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直接关系到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水平。近几十年以来,环境与气候变化异常,国内外社会环境日益复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公共卫生等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加之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安全需求,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急需达到更高标准。建立完整的应急管理人力资源培养体系,完善现有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是建设高水平应急管理能力的关键。再次,健全人力资源康复机制,及时进行人力资源心里疏导。在全面紧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工作人员在应急救援一线超负荷工作,对身体、心里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如地震灾难发生后,前线应急救援队伍人员,耳闻目睹了灾情带来的惨剧,自己的亲人、同事被夺走生命,常因无法救治产生负罪感,其心理压力造成的负面影响远比身体健康受到的威胁更大,持续的时间更长。因此,在应急处置恢复阶段,公共部门应对工作人员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心里康复措施,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性心理救援机制。

6结语

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往往对全社会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挑战,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能否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充分组织、动员各方人力资源,对灾后应急处置起到决定性作用。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置中公共部门对人力资源动员开发,首先取决于最高人力资源指挥者的科学决策和统筹协调作用,其次是公共部门充分组织调动各方人力资源,形成应急处置的合力,最后是针对应急处置过程中凸显出的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及现有体质弊端的思考,建立科学合力的人力资源激励、康复机制,是未来最大限度培育和储备应急人力资源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王文章,孙荣.应急管理中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人才,2011(11):70-71.

[2]伍毓锋.突发公共危机情境下应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4(09):85.

[3]诚然,韩锋.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探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4(9):378.

[4]潘广宙.衡州市公共卫生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7.

[5]黄枢,王正洪.医院应急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1):663.

[6]徐波.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契约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孙彩霞.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应急保障管理范文3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创呼吸机;应急管理;病毒肺炎

1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应急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关于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应急管理要求是基于2012年等级医院评审标准[1],明确要求医院“有医学装备处于完好状态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的医学装备要始终保持待用状态,建立全院应急调配机制”,目的是保障不可预料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灾害。大多数医院已建立了医学装备应急管理体系,包括相关的制度和流程。本次COVID-19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成为检验医学装备应急保障体系的试金石,让诸多隐藏于已建立的医学装备应急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得以暴露[2]。

2无创呼吸机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无创呼吸机作为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是医学装备应急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但在COVID-19诊疗实际中,医疗机构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完全满足无创呼吸机供给需求。为此,可能造成严重的医疗风险和重大的损失[3]。(1)重视程度不够。无创呼吸机因为其应用范围、使用频率、产生效益远不如监护仪、注射泵、输液泵等常用医疗设备,所以在医学装备应急管理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COVID-19疫情发生后,在常规配置数量无法满足临床救治需求的情况下,无创呼吸机的应急保障显得捉襟见肘。(2)常备库存不足。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储备是医学装备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也是决定应急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根据等级医院评审的要求,目前大多数医院都设有医学装备应急库房,但因无创呼吸机单价高,使用科室单一等因素,如果长期大量实物存储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应急库存多限于监护仪、除颤器、注射泵、输液泵等,无创呼吸机常备库存数量极其有限甚至没有。这直接导致了COVID-19疫情发生后,医院无法直接从医学装备应急库房进行无创呼吸机应急调配,延长了设备供给周期,降低了无创机械通气效率[4-6]。(3)储备形式单一。通过等级医院评审发现,大多数医院无创呼吸机的应急储备为实物储备,即医院自行购置作为常备应急库房常备库存。实物储备是最有效的应急保障方式,但受经济条件、仓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大量实物储备,所以实物储备无法完全满足COVID-19疫情发生导致的无创呼吸机需求。因此,清单储备和货币储备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无创呼吸机应急储备的必要形式。清单储备是指医院与供应商签订应急供货协议,约定在规定时间内向医院供应一定数量的无创呼吸机,然后存储地点不在医院,但通过清单储备可以快速地保障应急供应,同时节省医院存储资源和储备资金,是一种可行的应急储备形式。货币储存是指医院为无创呼吸机应急储备提供专款专账,为应急采购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4)配置标准缺失。无创呼吸机不同于监护仪、注射泵、输液泵等其他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其功能和档次繁多复杂,功能方面,可以简单分为家用和医用两种;档次方面,可根据送气压力、通气模式、氧浓度调节等核心指标细分。不同功能和档次的无创呼吸机都有不同的临床应用范围和适应征,但多数医院在无创呼吸机的应急储备时,往往只在意设备配置的数量而忽略了配置标准,容易发生配置的无创呼吸机功能和档次重叠或技术指标不足、过剩的情况,导致资金浪费,且无法精确的满足临床和患者需要[7-10]。(5)临床工程师团队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质量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无创呼吸机应急保障的必要条件。可近年来,无创呼吸机不断推陈出新,专业技术水平日益提升,对医学工程部门的临床工程技术力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可目前许多技术资源和力量仍掌握在设备供应商手中,医学工程部门临床工程师技术力量显得相对薄弱,设备安装、维护、保养主要依靠设备供应商的技术力量完成。2020年1月23日,武汉市因疫情宣布“封城”。2020年2月11日,武汉市COVID-19疫情防控指挥部宣布,全市范围内所有住宅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在这样背景下,设备供应商无法提供力量支撑,使得无创呼吸机的运行状态和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技术供需矛盾尤为突出。(6)应急保障能力不足。作为一种新发传染性疾病,医护人员没有成功的COVID-19救治经验,同样,医学工程部门也没有足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和意识,疫情初期,多数医院还是按常规程序提供无创呼吸机在内的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应急保障,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供需矛盾一日凸显,既定的常规程序已完全不能满足疫情发展需要。所以特殊时期的非常规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无创呼吸机应急管理实践

随着我院东院区作为COVID-19定点救治医院,我院危重病人数量不断增长,无创呼吸机供需缺口明显。为保证无创呼吸机足量供给,确保危重患者救治顺利,我院从货源渠道、产品质量、资金保障、临床工程技术等多个维度实施了一系列的应急保障措施[11]。(1)积极组织货源,建立应急采购“绿色通道”。畅通货源渠道是无创呼吸机应急供应保障的关键,首先通过梳理医院在用无创呼吸机台账,获取历史采购信息,迅速列出货源渠道清单,然后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库,获取国内批准上市的无创呼吸机清单作为补充,按“先国产后进口、先现货后期货”的逐一联系货源,形成无创呼吸机货源清单,并定期更新货源状态。根据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疫情防控采购便利化的通知》(财办库〔2020〕23号)精神,以满足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为首要目标,不执行政府采购法规定的方式和程序,按“现货优先、不讲价格、不求精准、保障供应”的原则建立采购“绿色通道”,确保无创呼吸机迅速配置到位。(2)主动寻求支持,丰富应急供货方式。在COVID-19全面爆发的背景下,无创呼吸机销售市场很快出现了“一机难求”的局面,国内厂家因无法全面复工产能不足,国外厂家因物流渠道不畅,供货周期较长,仅通过采购方式满足无偿呼吸机应急保障难以实现,所以我院通过向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社会主动寻求支持,包括向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无创呼吸机需求;向社会《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校友捐赠公告》,与湖北省慈善总会、湖北省红十字会等合作,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通过捐赠方式接收无创呼吸机(表1)。通过寻求支持的方式,我院成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足够数量的无创呼吸机。(3)分级分类准入,确保医疗和患者安全。由于无创呼吸机的品牌众多、规格档次各异,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若一概而论不够严谨和准确。所以在满足了数量的基本需求之后,为确保无创呼吸机满足临床救治技术要求,医学工程部门建立基于核心技术参数的分级分类准入标准尤为重要。根据临床使用实际,将吸气压力、增氧方式、峰流速、漏气补偿、吸气促发/呼气切换、目标潮气量、空氧气混合器调节氧浓度功能、漏气补偿、列为核心技术参数,通过评判无创呼吸机上述技术参数指标,将其由高到低依次分为A、B、C三档(表2),并在库房内分区放置,便于应急调配。通过分级分类准入后,不同规格档次无创呼吸机可以最大程度的在COVID-19疫情中发挥作用,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避免过度建设而造成的资源浪费。(4)强化库存管理,实现院内合理动态调拨。COVID-19作为新型传染性疾病,大家对其有逐步认知的过程,诊疗方案的确定也是随着临床诊疗的深入不断更新,所以无创呼吸机应急库存变化频率会高于日常状态下医学装备应急库房。入库方面,每天都会有来自不同供货渠道、不同品牌型号的无创呼吸机到货;出库方面,随着武汉市防疫工作部署和疫情变化,医院病区和床位数会随之调整,无创呼吸机作为无创机械通气的必要设备也必须保持同步。同时,由于无创呼吸机的来源并非完全为采购,所以无法利用现有的线上医学装备管理系统,多数操作只能线下完成,这对医学工程部门的库存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难度。为此,我院建立了无创呼吸机应急库存“半日报告”制度,库管和临床工程师每日两次汇报例行汇报库存情况,根据动态库存情况,医学工程部门动态向临床一线调拨满足需求的无创呼吸机,实现响应零等待,技术需求全满足。(5)打破常规模式,开展在线安装培训指导。受武汉“封城”,小区“封闭”的影响,设备供应商工程师无法向常日一样提供设备安装、培训等技术保障。面对困难,我院医学工程部门打破常规模式,通过设备安装指导视频和平日维修经验,在没有接受安装培训的情况下独立开展安装工作,并通过网络在线对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培训,保证无创呼吸机高效应急保障的同时,也避免造成交叉感染的风险[16]。

4实施效果

(1)响应效率。常规无创呼吸机采购周期为1~3个月,通过建立应急采购“绿色通道”,现货优先原则,省去运输、清关等环节时间,平均采购周期缩短至1周内,采购效率大幅提升。除此以外,通过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调拨分配、社会捐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无创呼吸机应急响应效率,确保满足临床诊疗需要。(2)配置适宜性。在未实行分级分类准入之前,无创呼吸机技术指标达不到临床诊疗需求的情况时有发生。通过对核心技术参数进行划分,根据诊疗具体需求,合理配发不同档次的无创呼吸机,供给契合度达到100%,有效避免了无创呼吸机核心技术指标达不到诊疗需求的风险,同时确保物尽其用。(3)感染风险。疫情初期,临床工程师因赴“一线”安装培训造成感染的情况屡有发生。通过开展在线安装培训,提供远程技术保障,在确实安装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临床工程师院内“零感染”,最大程度降低了工程师感染风险。

5讨论

应急保障管理范文4

(一)任务急,时间紧

地震、洪水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自然灾害和事件,大多事发突然,事态发展迅速。留给消防部队准备时间十分有限,遂行任务所需专用装备和物资器材的采购经费需求急剧增加且异常急迫。

(二)任务散,力量杂

由于消防部队遂行应急行动的不确定性,保障关系具有多样性和保障对象具有复杂性,再加上现场情况复杂多变,参战主体多元、节奏转变快,使财务保障任务更加繁重,保障关系更加复杂,财务保障的组织协调更加困难,稍有疏忽就会出现漏供、断供。

(三)项目宽,监管难

消防部队执行应急行动过程及规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既可能是本辖区内执行任务,也可能是远距离、跨区域执行任务,既可能是与自然灾害的对抗,也可能是与敌对势力、恐怖分子的较量,经费消耗大、开支项目多、使用情况复杂。

二、财务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根据任务特点,提升应变能力

一是能够做到平战结合、反应迅速,在第一时间内组织对部队资金拨付,积极协调解决经费供应保障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要科学预测,认真做好经费需求预算,并根据任务特点,迅速计算经费需求计划,快速向上一级或越级申请领报经费;三是应急行动前后地域划分不明显,部队调动频繁,为实施不间断保障,财务部门应增强预见性和灵活性,以灵活、有效方式快速反应。

(二)依托制度规范,强化经费监管

加强财务应急保障经费监督,应结合部队所处的特殊环境和突发任务特点,配套规章制度,严格计划管理,创新方法手段,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确保任务经费发挥最大作用。一是要完善财务监督配套法规;二是要创新财务监督手段。

(三)围绕保障有效,提高综合效益

一是要科学配置财力资源,厉行节约,从严控制行政消耗性开支,以低消耗获得高效益。二是要按级负责分工保障,对遂行任务中涉及经费开支的事项,不等不靠,做到该争取的争取,该划拨的划拨。三是要军地联合,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赢得社会力量的支持。

三、财务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结合教育,强化训练

首先,要提高财务人员的应急保障能力,必须抓好财务应急保障的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平时为了应急”的思想,做到平战结合;熟悉特殊任务情况下财务保障工作的程序、内容和方法,切实做到任务明、情况准、程序清,从而锻炼队伍,不断提高处置突发情况的能力。其次,必须注重加强应急机动财务保障专业队伍建设。主要通过财务单位培训、岗位练兵及专业比武等形式,努力造就一支适应突发事件财务管理工作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最后,要强化财务人员特殊任务情况下应急财务保障训练。可利用现有财务保障机构,分级、分层次构建应急保障力量,达到一旦事发,不用提前委派、不用突击训练、不用临时筹措、不用临阵协调,就能实现应急财务保障。

(二)规范机制,强化监督

建立长效的财务应急保障机制是加强财务监督、提升财务应急保障能力的关键。一是要配套规章制度。财务应急保障配套法规是对应急条件下财务保障原则、程序、组织形式及方法的制度规定,是规范工作秩序、提高经费保障效益的重要依据,是财务监督的法理基础和有力保障。既要推进财务应急保障监督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又要严格执法,加大违法惩处力度。二是要创新监督手法。结合任务特点,并积极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采取责任支付、包干管理、指标控制、及审计监督等等方法,注重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实行全程动态监督,把监督检查穿插在部队执行应急行动经费的领取、开支及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时段。

(三)持续保障,注重时效

应急保障管理范文5

第二条应急租车管理使用坚持统筹管理、公开透明、规范高效、厉行节约的原则。

第三条应急租车库标准:

(一)建立方式

通过公开比选,以租赁形式确定一批社会车辆,作为保留车辆不足时的应急备用车辆,保障我镇应急用车需求。

(二)准入条件

1.车型以小轿车、越野车、商务车为主,年检合格,车龄五年以内。

2.车辆必须买足交强险、商业险(其中乘坐险、第三者责任险必须购买)。

3.驾驶员驾龄五年以上,三年内无较大及以上交通事故。

4.应急车辆总数控制在十辆以内。

5.单位职工车辆不得作为应急车辆。应急车辆确认后面向社会公示。

第四条租车管理

(一)保障范围

应急租车以保障应急工作为目标,优先保障公务交通补贴保障区域外的重要公务出行。公务交通补贴保障区域内遇有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紧急公务等紧急、重要出行时,可以租用应急车辆。

(二)派车审批

严格执行用车审批登记制度,坚持一事一审批、一事一登记。各部门因工作需要租用应急车辆时,须提前一天填写《公务出行应急租车审批单》(附件1),经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同意后,交党政办统一安排派车,并配合党政办填写《应急租车登记表》(附件2)。未提前申报备案,原则上不派车;特殊、紧急情况,可先特事特办,并在事后一个工作日内完善相关审批手续。

(三)计费形式

租赁应急车辆计费形式以最终招标合同为准。

第五条预算安排及报销

应急租车经费纳入镇政府年初预算。报销入账时,由党政办将收集汇总的《公务出行应急租车审批单》、《应急租车登记表》和租车发票等资料报镇财政所,通过转账方式,按月按实与车主结算。

第六条监督管理

(一)应急租车及驾驶员以行车安全、文明驾驶、优质服务为合作前提。租用期间,驾驶员服务质量不佳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立即解除租赁合同,并从应急车辆信息库中清除。

应急保障管理范文6

关键词:医院;后勤;应急管理;方法研究

绿色医院的概念最先出现在欧美国家,对医院的运行、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覆盖,其主要目的在于在医院运行、建设过程中充分结合可持续发展、高效与环保等理念。为了对我国医院发展进行有效促进,本研究在医院后勤应急管理中融入了绿色医院的建设理念,具体如下。

一、高效的应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在社会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其主要任务是承担医疗救治服务。医疗救治服务具有其特殊性,主要特点是连续性,这就需要大量的设备、物资、设施等作保障。并且有一些特殊部门,如手术室、ICU、透析室等,对后勤保障要求更高。如医院手术室、ICU等,要求24小时不间断电源,断电时应急电源瞬间启动,以保障电力供应;医院电梯系统,必须保障24小时运转。因此,医院的后勤保障部门必须确保工作的连续性,或者在出现故障的时候能及时进行修复。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后勤应急管理体系是后勤管理工作中重要组织部分,以确保在医疗救治工作有需要的时候,能提供优质高效的保障支持。

1.将组织管理加强

为了有效实现医院后勤高效应急管理,首先需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因为发生于医院内部的应急事件具有各种各样的内容,部分应急事件只会对小范围进行影响,例如单个电梯在运行过程中突然停止,只需要一个部分或者少数人便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但是部分应急事件会对较大范围进行影响,例如因为出现了大型突发性的交通事故,出现了群伤群死的现象,这就需要医院后勤、护理、医疗以及管理部门进行共同协作。为此,医院要建立起一个完善化的组织架构,以此来对突发性事件进行有效应对,对各个部分进行协调,形成强大的合力,进而促使医院的整体力量更好的发挥出来。除此之外,在该体系中,医院领导要充分发挥出良好的带头作用,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要共同参与进来,最大程度上将其各自的力量发挥出来。

2.对风险进行合理化评估

将应急管理体系建立起之后,要进行相应目标的设定,因为医院中出现的紧急事件多种多样,所以在每一项事件处理上的精力也有限。所以,对于各种突发性的不良事件,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将各项风险事件的严重程度作为依据,将其划分成为不同的等级,然后再制定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根据实际情况,医院可以将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可能性、危害性分成五个等级,分值越高,表示该不良事件的危害性与发生可能性越大。然后,医院可以将其具体分值作为依据,将各种不良事件划分为不同类别,以此来对其重要程度进行判别,并且采用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应对。本文中对某医院的突发时间风险评估进行了举例分析,见表1:

3.合理化制定预案

通常情况下,应急预案会对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之中以及之后的任务进行明确,并且会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资源保障以及应对策略等进行明确。其次,应急预案通常会针对突发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以及影响大小,对各项工作进行详细化的安排,是应急反应有效、有序、及时开展的重要行动指南。进行科学化、合理化应急预案的制定,有利于对紧急事件的管理体系与范围进行明确,进而促使相关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其进行应急响应,最大程度上减少紧急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出现。在对应急预案进行编制时,首先要明确职责,在对应急事件进行处理与应对时,通常会形成一个团队,应该对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明确分工,赋予不同职责,确保在处理紧急事件的过程中做到有条不紊。其次,因为突然事件具有突然性的特点,所以并不要求在处理危急事件时能够面面俱到,但是要善于抓重点,抓主要矛盾。最后,要确保各项应急措施具体可行。因为不同医院的情况存在很大差异性,所以要将实际情况作为依据,对应急措施进行制定,最大程度上确保其简便性,要能够保证大部分人均能够将各项操作完成,要避免生搬硬套。

4.进行科学培训与演练

高效应急的基础在于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但是为了将应急预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需要加强培训与演练。培训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宣传应急预案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将医院员工的紧急事件警惕性提高。演练则能够将医院内部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促使员工掌握更多突发事件应对技巧,并且还能够对应急预案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进行检验。因此医院要对重要应急预案进行定期培训与演练,将其效果提高,促使部门和区域之间的联动机制得到强化。

5.进行长效管理

虽然医院应急管理的主要对象为突发性的紧急事件,但是日常工作过程中也应该保持高度警惕。首先,要加强日常检查与监督工作力度,检查的主要内容在于明确制度,建立起高效的应急体系,以此来对应急管理常态长效化进行有效保证。其次,要确保应急物资的量和质均能够满足应急预案的相关要求。最后,还要对人员培训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其是否接受了相关培训,评估受训人员了解应急预案的程度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将医院后勤的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将相关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对应急预案进行优化,以此来对高效后勤应急管理进行有效确保。

二、结束语

为了将医院后勤管理水平提高,提高后勤应急管理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现阶段,医院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还有待提高。为此,医院应该给予后勤工作高度重视,为后勤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化的培训机会,以此来促使其学习新知识与技能,对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了解,并其要鼓励其在日常工作中对其进行充分应用,以此来将医院的应急能力与运行效率提高。其次,在医院后勤应急管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制定出针对性、合理化、科学化的应急预案,真正意义上达到应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侯世科,孙标,樊毫军等.国内外医院应急管理体系的比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28(8):638-640.

[2]苗志敏,赵世华.改变医院后勤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16(8):464.

[3]巴志强,郭锡斌,郭启勇等.谈医院后勤保障中的安全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22(9):641-643.

[4]刘晖,李士雪,党勇等.综合医院后勤社会化过程中的人员情况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26(3):221-223.

应急保障管理范文7

一、任务和目标

支前物资供应站是为保障驻闽、入闽部队作战、演习、训练、抢险等应急状态下支前物资供应的组织保障机构,负责协调所供应的部队与在地方支前物资保障关系,组织支前物资供应,并承担上级政府和国动委及支前办赋予的其他支前任务。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做到人员到位,职责明确,制度完善,组织有序,设施配套,资源充足,市场运作,保障有力。

二、机构和人员编成

(一)支前物资供应站成员

站长:

副站长:

成员:

支前物资供应站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党政办:负责落实支前物资供应站支前物资采购供应中的相关问题,协调各职能部门支前物资保障工作,并适时提出工作建议。

武装部:负责支前物资供应站与部队相关问题的协调。

派出所:负责支前物资供应站的防奸保密、安全保卫和岗位人员的政审工作。

财政所:负责支前物资供应站经费保障和票据管理以及财务监督。

市管所:负责支前物资供应商经营行为的监督工作。

卫生院:负责支前物资供应站支前物资的卫生防疫、食品卫生检测和防疫消毒工作。

粮站:负责协调支前粮油采购供应工作。

其他有关单位协助负责协调保障支前物资供应工作。

(二)支前物资供应站成员花名册和通讯录

支前物资供应站花名册和通讯录(略)

三、场所建设

(一)支前物资供应站

确定一个中心站址两个备用供应点。一是中心站址依托政府与农贸市场,面积500平方米。二是渔洋里村委楼,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场地300平方米,与东冲半岛二级路、961县道相毗邻,便于车辆、人员、物资进出。三是吕峡码头,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场地500平方米,有码头一座,可停靠数艘货轮,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二)场地分区

供应场地制定平面布置方案,设置管理人员办公室和工作人员值班休息室,规划供应大类分区,预留大型卡车进出通道,保障物资运输便捷。

(三)设施管理

要认真搞好支前物资供应站设备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做好设备、设施的日常管理、档案管理和标识管理,制定《支前物资供应站设备及资产管理规定》。指定具体设备管理人员,明确责任,定期维修、维护,并及时更新、补充和完善,以保证支前物资供应站在应急状态下的正常运行。

四、健全制度

制定政府保障与市场化供应保障相结合的支前物资供应保障制度和规定,包括以下制度:

(1)《支前物资供应站站长工作职责》

(2)《支前物资供应站各岗位工作职责》

(3)《支前物资供应站保密制度》

(4)《支前物资供应商守则》

(5)《支前物资供应站采购供应制度》

(6)《支前物资供应站支前物资品种必备目录》

(7)《支前物资供应站财务制度》

(8)《支前物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9)《支前物资价格管理制度》

(10)《支前物资供应站运行时安全保卫及值班制度》

(11)《支前物资供应站组成人员政审的规定》

(12)《支前物资供应站供应统计报表制度》

(13)《支前物资供应站设备及资产管理规定》

五、制定预案

(一)签订供应保障协议书

为了确保应急状态下支前物资的采购供应,支前物资供应站应根据支前物资保障的实际需要,规范供需双方的合作行为,按照《支前物资供应站支前物资必备品种目录》,以标准合同的形式与支前物资供应商协商一致,签订《支前物资供应协议书》,明确与支前物资供应商的权、责、利关系。

(二)建立支前物资保障数据库

要认真做好支前物资潜力调查,完善支前物资保障潜力数据库,按照省支前办制定的统一表式,把当地有关企业、市场、货源供应能力、联系方式等逐一登录归档,并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潜力清楚、供需协调、保障有力。

(三)制定应急保障预案

依托支前物资供应站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基本保障力量,制定一套规范的、与战时应急运作相适应的应急保障预案。

(四)制定防空疏散预案(略)

六、组织演练

制定演练方案,安排在10月底组织一次综合演练。

七、实施方案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省市县支前办的部署,按照全省支前物资供应站规范化建设要求,主动向县委县政府汇报,积极争取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支持,认真组织成员单位按工作目标逐项落实,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支前物资供应站规范建设任务。

(二)增强服务意识

支前工作是国防动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成员单位要发扬拥军优良传统,立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动员建设协调发展。建立与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相适应的支前保障新体制,为国防建设提供支前保障。

应急保障管理范文8

关键词:应急管理技术;创新成本;应急管理能力

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对于各种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有着重要意义,而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体系的优化构建能够助力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其创新成本同应急管理能力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基于此,有必要对其展开更加深层次的探究。

1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全世界范围内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所以各个国家开始强化开展对于各种高端技术的开发工作,以便于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进一步的支撑,实现其应急管理能力以及效率的提升,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突发事件的产生,并高效落实对于事件所带来的损失的控制。从目前来看,各类在应急管理领域有着较高水平的学者和专家都充分意识到了应急管理技术在提升应急管理效率方面的重要性,加强了对于各方面技术创新理论的应用,至今为止已经得到了较多的研究成果。现如今,西方发达国家正在不断加深其对于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以及科技支撑体系的探究,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落实相应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系统以及预警和防范系统的建设工作,旨在切实发挥出技术创新体系的实质性作用,实现本国应急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成本和应急管理能力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2.1基本经济模型

立足于经济学基本模型,针对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对于其成本和体系运行成本之间关系的构建工作,然后对其进行创新成本分析,这样一来便能够对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成本和应急管理能力之间所具有的内在关系进行充分明确,基本经济模型如右图所示。右图中的纵轴主要代表的是创新体系构建以及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总创新成本,而总创新成本中包括了体系构建和运行阶段所需要的社会和政府承担的创新成本的总和,其中由运行成本和建设成本两部分内容所组成。横轴所代表的是政府所具有的应急管理能力的大小,通过对其经济学模型的构建,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对创新体系构建和运行之间的实际关系进行明确,并最终提出总创新成本和应急管理能力之间所具有的关系。政府和社会若想真正实现对于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掌控和高效应对,则势必要完成系统化的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工作,并积极开展对于应急管理技术的创新,实现其应急管理能力的增强,而这些对于人力、财力以及物力均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基于此便形成了体系构建的一系列成本,其中主要包含着硬件以及软件两方面成本。其中硬件成本是由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设备购置成本所构成的,而软件成本则是在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以及相关政策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1]。

2.2经济分析与应用

在使用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应急管理模式时,需要针对当前所拥有的各项应急管理资源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进而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效完成对于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工作,进而加速实现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和创新,助力其整体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基于此,若是在构建应急管理创新体系方面投入得更多,那么其便会拥有更强的应急管理能力。与此同时,在不断扩大应急管理创新体系构建方面的投入,增强其创新功能的过程中,会不断降低应急管理创新体系整体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此种应急管理模式的应用所涉及的总创新成本有着相对较小的特点,并且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助力政府以及社会应急管理效能的大幅度提升。

3优化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策略

3.1创新管理理念

为了能够更好地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则势必要对原有的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对当前固有的政府管理职能进行科学转变,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应急管理相关内容在政府管理职能所占的比重,与此同时还要促使政府管理职能能够逐渐向应急管理方向进行倾斜,进而从根本上同我国应急管理发展的具体需求相适应。与此同时,有关单位还需要彻底舍弃当前轻技术创新的管理观念,并逐渐淘汰那些以往单一和陈旧的应急管理方式。加强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并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这样一来便能够构建起更加高质量的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体系,切实发挥出技术创新升级的实质性作用,助力我国综合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其对于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效率。

3.2强化体系建设

除了要创新管理理念以外,若想真正通过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应急管理能力的强化,有关部门需要深化落实相应的体系建设,在分别构建四大应急管理技术创新子系统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更加具有完整性和系统化的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体系。而各个子系统的高质量运行则能够为应急管理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继而通过对于各种先进和高端科技的应用起到对于应急管理体系的支撑作用,整体强化其应急管理能力,针对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采取高质量的预防措施,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所带来的损失[2]。

3.3构建创新系统

3.3.1应急预警技术创新系统

应急预警技术创新系统是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由应急预警技术标准体系、应急预警技术创新保障子系统、应急预警技术创新平台以及应急预警技术创新服务子系统所构成。基于此,应当切实展现出企业本身作为创新主体的实质性作用,加大力度开展同相关科研机构以及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并且构建起更加优质的创新环境,在此基础上促使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强化对于各种优惠政策的应用,进而实现应急预警技术创新系统更为科学合理的运行,推动应急预警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升级,最终发挥出应急预警技术的实际效果,推动其整体应急预警能力的增强。

3.3.2应急决策响应技术创新系统

在构建应急预警技术创新系统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当积极搭建起应急决策相应技术创新系统,具体来看,应当先对其实际的参与组织者进行明确,充分考虑政府、企业和大学三方面的实际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政府需要立足于应急决策响应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进一步加深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展现出企业本身对于推动创新的效果构建起更加健全完善的应急决策相应技术创新系统,发挥出各个子系统以及平台的实质性作用,促进系统整体的高质量运行,强化推动应急决策相应技术的深层次升级和创新,让更加先进和高端的应急决策相应技术为应急决策响应体系提供支持,进而不断提高应急决策响应水平。

3.3.3应急保障技术创新系统

若想构建起更加优质和完整的应急保障技术创新系统,则应当加强对于社会力量的重视,并充分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有效实现对于财力、人力以及物力等多样化应急保障资源的整合,进而形成相应的应急保障技术创新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应急保障技术创新保障子系统、服务子系统、标准体系以及创新平台等多方面内容所构成。强化落实应急保障技术的深层次创新能够为应急保障能力系统的高效构建提供良好的应急保障技术支持,进而促使其中的各个子系统完成好各自的工作,具体包括社会动员、物力、财力以及人力保障能力子系统,支撑整体应急保障技术的提升。这样一来便能够促使应急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而为后续应急预警、应急决策响应以及善后恢复等功能的高质量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尽可能降低由于公共危机所造成的各种无法挽回的损失。

3.3.4善后恢复技术创新系统

为了真正提升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体系的实效性达到增强应急管理能力的效果,应当切实调动起科研机构、高效、社会以及企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将其有效整合起来,进而搭建起健全和完善的善后恢复技术创新系统,切实展现出其中技术标准体系、保障子系统、创新平台以及服务子系统等各个部分的实质性作用,提升系统整体运行的质量和效果。善后恢复技术创新系统的构建和运行在实践过程中能够起到对于善后恢复技术创新升级的推动作用,强化对于当前各种新兴技术的应用,合理绘制灾后损失图像,具体包括遥感遥测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这样一来便能够为后续开展更加精确有效的决策工作提供充分的图像参考。与此同时,通过对于善后恢复技术创新系统的合理应用,能够在应用相关先进机械设备的基础上提升灾后救援、处理以及恢复等工作的实际效果。此外还能够在应用科学先进的公共医学卫生技术的基础上,在心理层面对相关人员进行援助,以有效缓解突发公共事件对人们所造成的各种心理创伤[3]。

3.4保障支撑体系

3.4.1基础设施建设

除了要构建创新系统之外,有关部门还应当积极构建起相应的保障支撑体系,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我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构建起了多样化的智能管理设施,其在应用中能够展现出多种优势,包括智能协同、全面感知以及实时动态等,而在当前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这些优势也得到了完善以及升级。然而若是仍然沿用以往陈旧的监测管理手段,势必难以应对当前各种突发性风险隐患叠加的问题,不能够充分同现如今各项事故防范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基于此,应当积极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而在当前新基建建设进程进一步加深的过程中,应当切实发挥出其对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推动作用。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在适当的情况下科学应用应急信息资源管理官方平台对相关基础设施的指标项目进行发布,并对各种新兴技术手段进行全面应用,真正体现出科学技术对于提升智能无人监测、防控以及识别等多方面应用水平的作用,进而实现其整体安全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还要基于相应的技术手段,针对重点地区进行风险监测预警工作,进而把握好应急救援工作开展的根本性问题。

3.4.2新兴技术创新

在健全和完善保障支撑体系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进行信息技术创新,对于应急管理体系来说,若想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则应当在把控好物力和人力资源的同时,积极提升信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智力支撑。从目前来看,我国整体正处在产业变革以及科技革命的重要阶段,所以为了能够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应当促使应急管理体系同当前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立足于保障支撑体系、及时响应体系以及平时工作体系的实际需求,强化对于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继而为其整体的统筹协调提供支持,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预测预警工作开展的精准性以及实时性,从根本上强化应急管理的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水平。此外,当面临紧急突发性安全事件或者是行业岗位具有特殊性的时候,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4]。

3.4.3培育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是应急管理体系的直接执行者,其本身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直接决定着应急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所以为了能够切实展现出人才队伍的应有的作用,则需要积极开展人才队伍培育工作。从目前来看,我国在该方面相对于以往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具体包括人才共享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建设能够按照人才的专业能力以及行业进行不同类别的划分,这样一来,若是出现突发性的紧急公共事件,便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利用数据库在其中对其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各种数据信息展开第一时间的调取工作,以便于提升应急管理效果。除此以外,在日常所开展的演练活动中,也可以要求专家针对相关工作人员展开专业化的培训工作,以便于提升应急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的水平,更好地支撑整体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在未来建设人才共享数据库的过程中,应当基于实际情况的变化,适当对人才库采取相应的删减以及增补措施,进而达到对数据更新升级的效果,提升其应急水平,构建起能够妥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队伍。在实际培育人才队伍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基层工作人员自身力量问题的重视,并对其进行重点解决。此外,有关单位应当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对相应的培育方式进行科学选用,具体包括理论探究、演习演练、技能培训和实践检验等,这样一来便可以推动基层工人员本身专业能力以及岗位责任意识的提升,并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进而同当前多样化的应急场景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例如:安全生产、航空救援、防洪抗讯以及防震减灾等,从根本上提升各个工作人员及干部的应急管理意识水平以及及时决策处理能力,并在日常工作中妥善采取常态化的风险防控措施,真正发挥出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体系的实质性作用,强化推动应急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