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市场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村市场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村市场化

农村经济延伸和乡村治理体制关系

一、农村经济市场化与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型

(一)农村市场化发展与基层治理的历史变迁

中国历史上乡村治理的形态是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制度相联系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是社会政治结构变迁的基础和必然要求,每一次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型都带来了基层治理结构的历史变革。中国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古老的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由古代的自然经济形态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几千年漫长过程,与这一变化相适应,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和管理形态也经历了从宗法自理型、皇权支配性和地方保甲型到基层自治型的演变过程。这一变化的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由皇权到民权,由封建专制到现代民主和法治的进步,反映了农村政治文明现代化的发展历史。1978年开始的农村市场化改革,开创了农业经济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土地不再是维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唯一资源,农村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农村建立起来,这一时期国家先后制定了许多“三农问题”的发展政策,农村经济社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随着农村市场化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加固,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激发了农民的发展热情,激活了农村的社会空间,农村社会自主性显著增强。农民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和发展,其对民主权利的要求越来越高,政治意识增强,农村的社会权力结构发生了悄然变化,村民自治由于能够满足农民对民主政治权利的需求,由国家推动在我国农村广泛建立起来。中国农村基层治理与经济市场化发展是密切相连的,市场化发展是基层政治民主发展的基本前提。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引发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刺激了农村商品经济的空前大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开始了市场化的变革趋势。随着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的推进,传统农村的政权机关、经济组织、基层社会三种功能高度混合的体制,很快就被市场化的经济改革瓦解,农村社会出现了“权力真空”,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在这一背景下,1980年底广西的部分农村自发组建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政府维持社会治安,后经中央政府认可,成为基层农村群众的自治组织。与此同时,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开始渐趋成形: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农村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此为基础开始探索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的制度建设。1987年《村委会组织法(试行)》公布,农村的基层群众性自治有了明确的法律规范和运行依据,在国家的推动下,基层群众性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治理的基本制度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起来,村民自治走上制度化的轨道。与农村市场化改革同步,中国农民在创造了联产承办责任制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村民自治这一既适应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又能与整个市场化经济发展战略相耦合的农村公共权力新的制度安排。中国基层治理制度建设是以农村市场化改革后基层出现的民主选举为出发点的,经过选举,“建立起一系列民主规则和程序,并通过运用民主规则和程序的民主实践形式,训练民众,使民众得以运用民主方式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不断赋予民主以真实内容”。“通过选举,公民可以审定或否决送审的政治决定,同时,送审的统治者也就对公民负起政治责任”。在民主选举的过程之中,基层的政治生活得以延续,基层的政治秩序开始形成。尽管在农村市场化改革的初期,基层选举的政治层次较低,选举技术和操作规程较为粗糙,村民的民主素养和法治意识还有待提高,但选举成为农村基层治理发展的突破口,成为基层政治参与的起点,成为基层有序政治参与的最重要形式。“在缺乏民主的历史传统且市民社会力量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与民主实践之间的关联紧密,则民主政治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民众中生根、生长的可能性就越大”。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发展策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激活和激发了人们的发展活力与发展激情,全国经济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势头。农村的市场化改革也取得了成功,乡村在市场经济发展体制下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民主、平等、自由、权利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政治理念在广大农村扩展开来,使得农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民主自治要求不断提高,村民普遍认同并亲身参与到基层治理的实践之中,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的制度体制之中,全国在一段时期内掀起了村民自治的大高潮,民主程序和自治理念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贯彻与落实,村民自治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也正是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乡村村民自治广泛且实质性实施的大背景下,需要对基层治理取得的成绩进行认真总结,需要对基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需要对基层治理的更大发展进行规范和保障,1998年11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历经11年的自治实践,终于去掉了“试行”二字,意味着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本的治理模式被正式地确定下来。11年村民自治理论的丰富发展和11年村民自治实践的艰辛探索,反复说明一个问题,即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与农村市场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平等与民主精神投射到农村政治领域,引发了基层治理的根本变化,最终解放了村民的自治精神,将中国农民由传统政治的边缘者转变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参与者与建设者。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于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这是我国对1998年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首次修改。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乡户籍制度、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深化,村民自治在实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有必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尽快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后的村委会组织法从多方面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丰富了村民自治组织体系,拓展了村级民主的参与渠道,着眼于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的程序与制度,主要从村民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和罢免程序、民主议事制度、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完善,突出了法律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农村市场化发展带来基层治理根基的变化

乡村社会的治理结构必然是建构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为农村治理结构的优化和提升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能够为乡村社会的转型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村市场化改革开始了乡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探索之路,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模式和经济增长体制刺激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的自主空间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传统农业经济形态在向现代农业发展跨越的同时,使乡村社会的治理资源和社会基础发生了质的变化。

1.乡村社会的经济结构改变诞生于1978年的安徽小岗村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伟大实践,揭开了中国农村市场化改革的宏伟序幕。农村实行市场化改革的经济发展道路,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一个创新和变革,是推动整个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一环。农村市场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经济市场化,就没有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完整的中国市场经济体系框架需要健全和完善的农村经济市场体制,只有完全的农村市场化体制,才能让传统的经济计划保护不会再对农业生产起到任何约束的作用。时至今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出的巨大活力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农村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农业发展蓬勃向上,农村面貌欣欣向荣,农民生活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市场化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农业市场化是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具体的说,农业市场化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投入市场化、农业产出市场化、农户收益市场化、土地市场化、资金市场化、劳动力市场化、技术市场化等农村市场化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的标志性变化,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农产品供求关系和供求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全面短缺走向结构性和地区性相对过剩。(2)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比重下降,非农产业比重上升,全国工业化加快了进程,二元经济结构开始被打破;与此同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就业总量下降到50%以下。(3)农业增长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的特点是劳动力和土地贡献作用不断减弱,资本和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显著上升。(4)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即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区域化、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分配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5)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加强。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0美元以上,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下降到20%以下,农业部门从业比重下降到50%以下,城市化水平达30%。这一系列指标表明在国内经济转轨和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已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也带来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促进农业经营朝着专业化、组织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农村的经济结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促使传统农业走上市场化道路。市场化农业的全新实践,又必然突破传统的理论范式,提出许多农业发展中需要重新认识和解决的新课题,从而要求相应的理论创新”。

2.乡村社会走向开放和流动社会结构的静态稳定、社会空间的保守封闭和社会文化的迟滞落后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基本特征。农民被严格限制在土地上,土地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惟一资源,也是农民生活的惟一来源,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这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状况。与传统农村社会和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是,农民和农村人口不能自由流动,长期固定在一起,彼此之间生产和生活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农民生活区域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具有健全体系的家族组织,在家族组织的控制和影响下,农民的生活行为、社会关系都受到了严格的规制,再加上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农民的封闭思想和保守意识愈加坚固,这是中国传统农民生活的基本形态。“由于种地的产出极为有限,小农无法进行必要的积累,他们承担风险的能力弱。加之乡土社会中对发财致富者总是怀着极端的敌视和嫉恨,以及乡民对外部世界的不了解,这种种因素都使得乡民们悲观保守,凡事只会按老样子做、跟着大家干,不敢冒尖”。近代农村在国家整体遭受外力强制干预的情形下开始社会转型,但它不是基于中国经济社会自身发展的自然需求,体现得更多的是一种压力性的被动选择,虽然客观上使很多现代社会基因和进步因素逐步渗透到了农村基层,但并未真正开启农村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征程,反而因为农村社会结构在被动转型过程中的变更,而新的农村社会秩序结构尚未建立起来,乡村社会陷入了一时秩序混乱的困境,乡村本土资源流失,这一时期的农村基层治理结构崩解。农村市场化改革开始了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农村社会逐步开放,农村人口开始流动,封闭保守的乡村社会开始变革。体现在:第一,市场化运行机制使得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乡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增强,土地不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惟一资源,农村经济在市场化机制调整下不断开放,乡村经济开始通过市场走向外部,构建起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同时,外部经济通过市场走入了农村,改变了农村经济的传统生产方式。第二,农村市场化改革带来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走向了城市,他们成为连接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桥梁,在不断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把在城市获取的经济资源、开放观念、进步思想带回了农村,给农村社会注入了新生活力,农民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心理结构逐步改变,传统的村庄共同体意识不断瓦解,农村社会在市场化改革中逐步打破了落后封闭的格局,走向了开放。第三,农村市场化改革在农村社会中传播了科学观念和发展思想,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了农村,提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水平和技术含量,科学技术的广泛引入改变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也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密切了农民之间的社群联系,加快了农村的社区建设。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呈现出经济飞速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勃勃生机,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应用于社会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特别是交通、通信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于农村社会加强了村民之间的联系,拓宽了乡土社会的社群空间,传统封闭、保守、落后的农村社群发生变革,原有的农村村庄共同体开始瓦解。传统农村的风俗习惯随着乡村社会信息化建设加快而逐渐发生变化。农村人口流动开始加快,村民联系日益频繁,社会空间逐渐扩大,村民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范围和内容不断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广泛运用已经提高了农村社会生活的开放与流动程度,带来了农村治理空间的拓展和农民政治需求的提升。

阅读全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

摘要: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分析,大部分研究人员都只研究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往往疏忽了经济状况对于金融发展的较大影响,该篇文章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的结构,经济的景气程度和市场化的程度入手来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来进行量度。同时从农村的金融规模,结构,功能来对目前农村的金融发展进行分析。不仅仅解读了农村经济状况对金融的发展产生的正面影响,同时还对经济基础的发展提出了相关意见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经济基础;金融相关比率;农村工业化

一、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农村的金融发展主要指的是金融规模的扩大,对于金融结构的改善和金融功能作用的施展。在对农村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衡量时,研究该方向的学者也制定了一些指标,但这些指标之间却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对于数据的衡量之后,我们择选了以下几个来进行对农村金融发展的考量。

(一)金融规模衡量指标

金融的发展是以经济总量的增加为基础的。国家的经济金融化的状态往往可以使用金融相关比率来进行评估,而对于发展中的国家则往往会使用经济的货币化水平来评估这个国家的金融状态。这两种在衡量国家金融发展水平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指标,同样可以应用于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状态进行评估。

(二)农村金融结构的衡量指标

阅读全文

农村人身保险中新制度经济学的运用

一、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应用分析

(一)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1.制度变迁理论

(1)制度变迁的需求

如同在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行为一样,之所以会产生制度变迁的需求主要是因为它能为其消费者提供某种效用,即存在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能够使其消费者实现更大的利润。制度变迁实际上就是一种更高效益的制度安排对原有的低效益制度安排的替代过程。个人对制度变迁的需求,是以性质计的,考虑需要哪方面的制度,以及在哪个方面需要哪一种制度。也就是说,个人对制度的需求,取决于他感到哪个方面的外部性、不确定性或者问题最大,哪个方面最需要建立某种制度,而不是哪个制度最好。社会对制度的需求,则是在综合个人制度需求的基础上的一个公共选择过程。

(2)制度变迁的供给

如同在微观经济学中的供给行为一样,制度变迁的供给,是一种新制度的供给主体在制度变迁收益大于制度变迁成本的情况下,设计和推动制度变迁的活动,是制度变迁供给主体的供给愿望和能力的统一。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是服从经济假设的经济人,其进行制度变迁供给的基本原则是:只有在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时,供给主体才会去推动供给变迁。因而,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制度变迁供给常被置于“成本-收益”框架中予以分析。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是依行为主体而异的,比其他经济活动的成本-收益分析要复杂得多。

阅读全文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经济论文

一、广西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广西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广西农村金融体系已逐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局面。目前,正规性金融机构和非正规性金融机构共同为广西提供农村金融服务。正规性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等;非正规性金融机构则有高利贷、民间自助借贷、合会等形式。

2.广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通过实证统计,2012年广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490.72亿元,2003年为1030.89亿元,增长了2.3倍。其中,2012年广西农业产值为1724.05亿元,2003年为500.82亿元,增长了2.4倍;2012年广西林业产值为245.26亿元,2003年为53.80亿元,增长了3.5倍;2012年广西牧业产值为1072.77亿元,2003年为342.83亿元,增长了2.1倍;2012年广西渔业产值为331.74亿元,2003年为115.53亿元,增长了1.8倍。通过上述数据的计算,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业经济发展势态总体良好,尤其是2003年以来,广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较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从上述实证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广西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西农林牧渔业产值逐年增长,广西农村金融深化指数也逐年提高,广西农村金融深化与农业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广西农村金融深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即农村金融深化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政策启示

1.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阅读全文

农村金融现状及发展

一、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

(一)农村民间金融借贷规模大

有资料显示,当今农村民间借贷规模已经超过了正规信贷规模,而且每年以很快的速度增长。农村民间金融对于支撑村镇民营企业的运营与发展作用巨大。

(二)农村民间金融利率较高并具有弹性

农村民间融资利率总体水平高于银行同档次贷款利率。民间借贷利率,通常是借贷双方之间相互协商而决定,有些高出银行同期利率几倍甚至数十倍,部分民间借贷演变为恶性的高利贷。因热融资利率具有较大的弹性,反映了农村资金供求状况的不平衡和民间借贷的风险性。

二、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作用

阅读全文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论文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金融基础设施

这里所说的基础设施,不仅包括金融机构支行还包括有ATM机的建设。近几年,我国政府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同时增加农村金融资金扶持,但是从结果来看依然并不乐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年度汇报》来看,2012年末农村的小型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15.6万亿元,同期增长了21.9%,但这个资产总额仅占全国整个金融机构总额的12.5%。为什么占据全国人口近一半的农民拥有的资产总额竟然只有这点,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致命因素是农村缺乏基本的金融机构。

(二)贷款服务质量低,不良贷款比率较高

之前农村贷款由于受自身收入以及可支配收入的局限,往往贷款额度属于微贷,但随着国家对农村改革进展的加快,对农村居民创业的提倡,以及整个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向,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利用农村资源创业或者发展农副产品业,这就加大了农村对金融资金的需求,但由于现有的几种金融机构自身资金有限以及服务水平制约,很难满足现有不断变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比如,在一些农村地区联网设施并不完善,导致有些金融机构不能及时联网,实现不了一些基本的操作,这就导致很多贷款流程延期,贷款周期漫长,影响到很多农户的贷款进展。

(三)金融服务品种单一,技术手段落后

根据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来看,金融交易手段落后、服务品种单一化已然是制约现在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体现在金融机构提供的主要服务是依然是以存款、微小贷款为主的传统项目,像目前常见的基金、保险等新服务并没有得到推广,多数农民还不了解相关的服务,并不要提类似移动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金融服务,这些现代金融服务品种在农村应用率极低。在我国农村常见的状态是一家金融网点,柜台坐着一两名员工,操作一项简单的业务需要冗长的手续和及其长的等待时间,这主要是因为有些金融机构网点受农村区域基础设施的影响,以及自身业务能力不足的制约,从而使一些基本的金融服务水平低,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不完善虽然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但仍然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对农村金融结构、功能以及业务活动进行相应的规范;而且现在没有统一的法律机制保障不同层次融资方式以及组织结构的健康竞争;同时,当前我国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规模较大的贷款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缺乏资金支持,从而导致大批的农村资金外流,很多本来发展良好的金融机构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

阅读全文

金融机构信贷技术的选择与优化

摘要: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国家扶助农民、振兴农村的重要信贷机构自诞生以来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水平长期以来都是农村金融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文章基于我国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结合数据分析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技术的选择和存在的问题,进而给出一些优化的建议,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技术;选择与优化

我国作为一个世界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就将农业问题放在国家发展的首位。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扶持农村发展而支持设立的农村金融活动组织,在资金上给予农民很大的支持,这就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作用:信贷。通过有偿地对农村闲置资金分配,极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也在慢慢出现。但是机构的增加,复杂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企业政府的交织牵扯,在各方面的因素下,农村信贷市场存在不少问题,信贷技术单一,不规范并缺乏监督等原因使得农村信贷行业乱象丛生。如何利用好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结合不同地方农村实际发展情况,优化农村信贷技术是当务之急,也只有不断地对农村信贷进行改革,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基础。

1农村金融机构

1.1农村金融机构类型

农村金融机构是帮助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机构,也是农村资金流动分配的重要机构,通过调整利率等方式来进行农村资金配比,进而促进农村的生产生活,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1]。农村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一些非银行机构,包含有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在现阶段通过国家政策上的支持,还出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以及一些简单的民间资本的小额贷款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等[2]。这些金融机构从政策到资金上都给予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帮助农村居民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农民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1.2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历程

阅读全文

农村集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和创新探讨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文章首先简要解析了农村金融的含义和体系特点,提出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的理念,阐述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下金融服务现状及问题,指出了金融创新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简要论述了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创新。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金融服务;金融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在不断深化,多样化的农村市场经济对农村金融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传统的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并没有跟上涉农经济发展的脚步,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加快涉农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农村金融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农村金融含义及其体系特点

顾名思义,在金融前面加上一个定语“农村”就构成了农村金融,这是专门为“三农”服务的金融体系,是发生在农村经济体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以信用手段筹措、分配和管理“三农”活动所需要的资金的行为。当然,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农村金融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金融,这是因为当前的农村金融仅仅涉及到了货币资金的行为———供应和信贷。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包含一切可以为“三农”服务的金融制度、机构、工具和活动。农村金融尽管相对独立,但仍是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着自己独有的体系特点:一是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涉农企业。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同农村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三是农村金融体系具有高风险和低收益的特征。

(二)农村金融创新的理念和特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