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区域经济范例

农村区域经济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1

(一)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必然性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进程中,农村地区的经济并没有因为市场自由机会的提供,得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而是在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比较中,落到了后面的位置。如果用农村人思想观念落后,生产力水平不高来解释经济发展的落后,是不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正确的理解的。“中国民族村寨的诸多经济问题,如落后贫困等。其症结不在于传统与现代,而在于他们在市场参与中的地位和方式,在于他们对市场的边缘性参与的基本事实。”经济组织的创新实际也是应分散小生产和社会大市场衔接的瓶颈问题、社会化的商品交换方式要求发展起来的。经济组织的创新实际是立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表现形式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不是移植一些现有的组织制度,而是立足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征,通过内在力量或外在力量来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出了多元化的经济组织创新,和多种力量参与的组织创新。在实践中,农村经济组织的具体形式有:

1.农户家庭经济组织。认识这种经济组织形式时,应摆脱传统的思维,即农户家庭经营=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要认识到农户家庭经济组织是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农户经济。

2.农村村一级社区经济组织。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大一统”的社区型集体经济组织,即政社合一的。当代的社区经济组织虽然部分保留了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内核,比如土地及基本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化生产与集体化经营,统一核算、按劳分配,但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已经在组织内部进行了若干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逐步发展了能兼容一定程度的私有经济,承认私人财产的新的社区型经济合作组织。有的村一级社区经济组织加进股份制因素,以现代经济的股份为纽带把村民与村集体连接为新的社区经济合作利益共同体。

3.农村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推动了各种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合作经济形式兴起(例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市场+农户,中介+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市场+协会+农户等等)。目前,农村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覆盖的领域主要有流通领域、生产领域和技术服务领域。

4.农村企业。从产业构成看,包括农村地区的农业企业和非农业企业;从所有制看,包括乡镇集体企业、个体私营及家族企业,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二、经济组织创新对当地经济资源的依存

组织是“一个对资源实施控制的决策单位”。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就在于它的运行方式、运行规则以经济利益为基本目标。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经济活动是最基本的生存活动。面临资源的稀缺性特征,如何有效的配置资源,是顺利进行社会生产的关键。资源配置的组织方式,是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技术装备和运作的载体得以存在的。而这种组织只有在“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因此资源配置的组织方式和财产权利关系是互为前提存在的。现阶段,农村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村社集体经济制度,承认了农民对土地长期的经营权,土地的所有权归为集体所有。这种经济制度安排,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制度环境。无论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是企业加农户型的经济组织,都要以这种制度安排为基础,进行组织结构、组织技术的因地制宜的创新。在生产组织活动和商品交换活动中,离不开人和物的要素。一定地域总是有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物质资源,经济组织无论是以生产为目的还是以经营销售为目的,特定地域的物质资源基础决定了生产什么,销售什么。农村的农业产品,文化资源是经济组织创新的物质基础。经济组织的活动是对人的活动的组织,具有一定知识技术的农民是经济组织的人力资本基础。

三、经济组织创新对农村社区社会资源的依存

农村社区是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化共同体存在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是历史创造的,是人类代代相传所积累的传统的总和,它不仅是过去时的,而且还是现在时,并且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当代或未来的发展。特定区域的文化对该区域的经济组织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虽然国家政权控制已经深入到每一个村庄,但是农村的社会秩序的维持很大程度是由非正式制度支持。非正式制度,或称“非正式约束”,主要是指社会文化因素,包括语言、民族、宗教、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意识形态等无形的约束规则,是对正式制度的补充、扩展、细化。非正式制度下的组织具有信任、规范和网络的特征,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诺思指出:“一个以诚实和正直等特征为支撑的社会将是低交易成本的社会。相应地,在一个人们相互不信任或相互欺诈的社会,必然耗费大量的资源用于界定和实施契约。”农村经济组织中的信任关系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在一个人际关系融洽的组织网络中,成员可以通过互动力式得以提高,相互之间可以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进而实现优势互补,在较短的时问内获得新信息、新技术与交易新成果。人际关系网络是介于市场、企业之间的第三种资源配置机制。人际关系网络在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获取外部资源方面。我国农村经济组织通过政府支持和信贷力式获得资金十分困难,资本筹措渠道狭窄,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经济组织只能发挥组织及其成员人际关系网络的作用,通过社员入股、外部筹措来获取资金。非正式制度可以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对经济组织的创新提供有利的社会资源。但是非正式制度的“适用性”和“合理性”是有边界的。制度安排的经济绩效要求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必须形成相互融合、彼此促进的关系。建立在非正式制度基础上的经济组织也应有自己的特点。从外部移植一种组织制度进来是不适应当地的具体环境的,因此应该在本地建设一个适合制度成长的环境。

四、经济组织创新对当地的政治资源的依存

经济组织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建立的,它的发展要获得强大的政治支持,也就离不开对当地政治资源的利用。政治资源可以分为实体部分和规范部分,前者包括政治实体,即政治权力和政治组织,和经济实体,即国家财政和国有企业,后者包括法律规范、政治规范、政治文化。在商品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力、生产资料和资本。在农村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和丰富的物质资源,但是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情况下发展产业性、专业性生产或者进行社会化的商品交换,资金缺少是一个突出的困难。由当地的政府组织进行招商引资,或者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或者一定的政策优惠,能够减轻经济组织资金压力。经济的活动也必然是在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中的活动,组织的合法性要的到政府的认可,对于现阶段出现的多元化的经济组织,当和政府本身的利益冲突时,依靠集体的政治资源来进行政治诉求。

五、小结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2

[关键词]区域;农村经济;金融支持;分析

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良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建设农村经济的有力支撑。就当前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发展状况较为良好,农村金融建设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可是,现阶段区域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还不够完善,仍然存在金融业务发展缓慢、农户贷款困难以及农村金融风险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到了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那么本文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有利于我们发掘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不足,进而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以加快我国区域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与创新,最终促进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

1金融支持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1.1有利于促进区域农村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具有资金导向的作用。通过制定出良好的金融政策,利用金融调节的优势,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调节,从而促进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比如,对于一些新兴产业,适当降低信贷准入门槛、降低贷款利率以及给予信贷优惠等金融支持,可以加快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一些落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可以利用金融调节方式来减少产业的金融支持,从而控制产业的发展规模,如提高信贷准入门槛、提高贷款利率等金融手段。通过借助相关的金融调节手段,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还为农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作用。

1.2对农民增收、降低农户损失有一定的作用

通过相关的金融支持,区域农村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来自于农村的人员就有了较多的就业选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民的增收。其次,金融机构可以为农民提供相关的农业保险服务支持,一旦农户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就可以对受灾农户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从而降低了农户的经营损失,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可见,发展农村金融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2.1农村金融机构单一,金融业务发展缓慢

当前,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推动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区域农村金融机构仍然比较单一,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缺乏金融机构,相关的农村金融业务发展缓慢,导致金融服务产品不完善,限制了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如果有关部门不重视优化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将会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而无法为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地支持。

2.2农村金融管理体制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当前农村金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管理体制上,发展还相对滞后,相关的管理体制还比较欠妥,主要体现为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保障体系构建具有理性主义的特点,长期对农村金融进行财政性供给,使得农村金融对原有制度有所依赖,从而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完全放开市场化,进而让一些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发展受到限制,最终无法有效发挥出农村金融支持的作用。

2.3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建设不足

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想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风险补偿机制。但是,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在农业风险补偿机制上,仍然缺乏强有力的后备支持,同时相关的农业金融保险业务发展落后,农业自然损失补偿机制市场化还处于雏形发展阶段,由于缺少市场化的力量,大大降低了农业灾害损失补偿的能力,从而无法对农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进而影响到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

3推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意见

3.1重视农村金融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

就目前农村金融发展情况来看,缺乏完善的金融信用管理体系,对很多农村散户以及部分农村乡镇企业的信息采集不全面,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农村金融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信用管理体系,对客户的诚信等级进行合理评定,并对客户的信用档案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提升农村金融信用管理水平,进而保障农村金融交易的有序开展。其中,在建立农村金融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有关政府部门起到主导地位,特别是在信用初步建立时期,政府不仅要占有主导地位,还要对相关的农村企业、集体、单位及个人的信用信息及时进行采集和整合,从而建立相关的信用信息数据库,这样有利于提升信用的管理效率。同时,政府还要增强自身的行政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减少信用管理政策的多变性,避免执法的随意性。除了上述增强政府部门的信用管理工作外,还应该重视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从而发挥出征信体系在农村金融信用管理中的作用,为农村信用管理提供相关的数据信息。但是,农村人群较为分散、信息采集方式不健全,促使农村征信系统建设难度变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可以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制度,结合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个人和企业信用数据信息共享平台,这样农村各地区的相关部门都可以及时地获得个人及企业的信用信息,从而对个人及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管理。

3.2加大国有银行对农村发展项目的金融支持

为了促进区域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有银行应该给予更多金融优惠政策,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项目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首先,在放贷权限方面,农村当地的国有银行可以适当放宽放贷的审批权限,如让县级农村支行获得一定额度的贷款放款权限,从而缩短放款的时间。其次,在确定金融支持对象前,银行可以从商业经营程度、近远期效益、企业风险状况、经营稳定性等方面,对区域农村中的小微企业进行评估,以确定出适合金融支持的对象,从而加大对农村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促使其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资金。最后,结合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尽快建立多个银行金融业务办理网点,从而及时吸纳来自农村的相关资金,并将这些资金重新应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工作之中,从而保证大部分的农村资金可以回流到农村中去,进而促进区域内资金的有序循环。

3.3积极推动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建设工作

为了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分配,促使资金流动朝向农村地区,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推动区域农村内部新型金融机构的建设工作,组织农村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农村金融机构,从而有效吸纳农村相关的资金。比如,农村地区可以建立互助式的金融管理组织,又或者是建立农村金融业务专业主体,培养相关的农村贷款业务经营商,从国有商业银行手上得到适当的批放贷款的权利,从而发挥出农村小型金融结构经营灵活的特点,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多样性,还能够满足农村市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从而改善农村金融机构单一的问题。同时,相关金融机构也要重视金融业务的创新,对现有金融形势和制度进行改革,从而有效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进而为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例如,我们可以加强发展农村地区的小额信贷金融业务,通过改变以房屋、土地不动产作为贷款抵押品的业务机制,重新以企业的发展前景、信用状况等作为贷款依据,给予企业适当的小额信贷。但是,在评估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信用状况时,我们还应该建设行业协会、同行企业、专业测评机构的共同信用担保模式,从而提升信用评定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有效帮助有信贷需求的企业。

4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农业的生产,还应该结合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利用相关的金融工具实现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将资金有效引入到农村的经济发展,才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在当前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刻了解和认知农村金融发展的机遇和前景,并深入挖掘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而针对金融发展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优化和完善农村金融环境,进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最终推动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包志鹏.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30(21):229-229.

[2]周良凤.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J].农业经济,2015,29(17):918-919.

[3]郭秀娟.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经贸实践,2016,14(27):216-216.

[4]果歌,辛立秋.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4,37(17):294-296.

[5]李炫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探析[J].财讯,2019,35(43):540-540.

[6]熊彬,谢换春.论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金融支持体系构建[J].现代化农业,2014,39(28):46-48.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3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老年体育;路径

新型农村社区的出现,不仅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而且对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但是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进程中又涉及到科技、文化、体育等多种层面,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服务形式,对新型农村社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老年群体作为社区的一个重要的极具代表性的群体,已经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对老年体育在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发展路径进行思考。

1.新型农村社区体育及其意义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作为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对居民社会文明指数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它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润滑剂,对不同背景下的居民感情的培养和良好社会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研究新型农村社区体育的转型升级,对有效地缓解农民融入市民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均具有重要意义。

1.1新型农村社区体育

新型农村社区体育是区别于传统农村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的一种新的体育形式,是在我国城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符合新型农村社区现状的体育发展形态,其目标人群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群体。新型农村社区体育不仅对社区居民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更为新市民向城市的幸福融入提供了可能。其内容包含合理开发并传播体育精神转变新社区居民体育参与思想,体育康复手段治疗新社区居民长期农业劳动所造成的身体损伤,体育服务对保证新社区居民社会福利的获得和文明指数的提升,以及体育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不同方面。

1.2发展新型农村社区老年体育的重要意义

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体育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传统农村体育服务的转型升级。城乡二元结构直接导致了农村体育服务的长期缺失,发展新型农村社区老年体育,有利于传统农村体育服务的调整与完善,从而让其更好地服务新农村社区老年居民。二是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新社区居民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在农民向市民的融入过程中对其进行文化教育难度较大。然而,相比较其它活动,体育受知识程度的影响较小,以体育做为融入新农村社区幸福生活的突破口,可以让最大范围内的新农村社区老年居民参与其中。三是有利于推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新型农村社区老年体育,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调动较大范围内的公众的活动热情,不仅可以增进农村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而且可以增进社区管理者与普通居民之间的交流,从而相互理解、支持、包容,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新型农村社区老年体育所面临的挑战

新型农村社区老年体育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政府或者民间机构组织主办的面向新农村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这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一类是当地居民自发组织的活动形式,其中既包含受现代社会影响下的活动样式,也包含当地传统的体育运动样式。新型农村社区老年体育是城镇化背景下应当予以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老年体育有效实施,首先应当关注其所面临的挑战。

2.1积极运动体验缺失,体育参与意识淡薄

由于农村老年群体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对体育的认知程度不高,较大部分的人错把“劳动”简单的当成“体育”,以至于把劳动后的辛苦劳累体验想当然地当做体育运动体验,这直接造成了农民群体对积极体育运动体验的缺失。

2.2体育服务结构失衡,缺少相关保障机制

虽然大量的民间体育组织或团体已经开始逐渐深入到农村,但是体育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仍然是体育行政部门,这直接造成了供给主体单一、供给总量不足的现状。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拥有农民和市民的双重身份,然而对该群体的体育服务供给仍然过多地停留于对城市体育服务的简单照搬,所以其体育服务内容难以满足该群体的多元化的需求。

2.3体育消费方向偏差,体育服务功能有待开发

农民群体的体育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仍然相对落后,多数农民认为体育活动没有意义或者浪费时间,因此该群体在余暇时间多选择非体育类活动,如看电视、打牌、打麻将等,其中少数活动还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体育消费方向偏差直接导致了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了整个体育供给市场[1]。

2.4粗放有余精耕不足,体育项目尚待创新

体育服务供给方式过于简单,是造成体育服务项粗放性的重要因素。在体育服务供给过程中,对项目的可持续性精耕不足。另外现行体育项目大多为竞技体育项目的延续,对贴近居民生活又简单易行的体育项目缺乏必要的发掘,也导致现有项目过于陈旧缺少对居民的吸引力[2]。

3.新型农村社区老年体育转型升级路径

新型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新型农村社区老年体育转型升级策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3.1提升体育认知水平,积极开展康复性与预防性体育

农民由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绝大多数人没有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且普遍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这种对体育锻炼认知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农民相关运动体验的缺失[3]。因此,在新型农村社区体育转型升级中应首先注重对居民体育锻炼的引导,以多元体育锻炼促进居民身体健康亟需重视并推进。

3.2构建多元活动区域,完善体育服务保障与评价体系

城镇化建设让原本零散的村落变的相对集中,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居民体育活动区域的建设也是社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可以将体育活动区域建设划分为零距离体育运动区域、近距离体育运动区域和远距离体育运动区域。此外,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文化水平均不高,对科学进行体育锻炼方式的相关知识的获得难度较大,因此在新型农村社区体育转型升级中应当构筑适合新社区居民的健身指导体系,以指导农村居民了解和掌握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提高居民体育健身锻炼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4]。

3.3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保证体育服务均等化与多元化

城镇化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代表着新的就业机会,医疗、教育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文化娱乐丰富等,体育消费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增强,因此体育消费要坚持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人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人们在闲暇时间里过上真正有意义的幸福生活。正确的体育消费既要反对腐朽、庸俗、低级趣味的生活方式[5]。此外。以体育服务均等化来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主要指的是让体育服务更好地为新社区居民享有和服务,让更多的新社区居民融入体育生活,进而改善或丰富其物质生活方式。

3.4发展“三型”生态体育,助推新型农村社区体育转型升级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新型农村社区体育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发展生态体育。本文认为,生态体育与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现实环境具有较好的耦合性,因此,新型农村社区生态体育大有可为。在实践中,其主要体现为“三型”体育,即民俗型体育、地域型体育和技能型体育。

4.结论

以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老年体育转型升级是一种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关怀,对城乡二元结构下体育福利不均等的一种反思。时至今日,还没有人专门研究城镇化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老年体育的转型升级,也较少有人关注新型农村社区老年体育与传统社区老年体育的异同。笔者在城镇化背景下反思新型农村社区老年体育转型升级策略,深刻体会到了这个过程的紧迫性和严峻性。新型农村社区发展过程中对于体育的善加利用,将在较大程度上促进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进程,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郇昌店,肖林鹏.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8,(02):28-31.

[2]肖林鹏.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基本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2008,(01):10-12.

[3]编委会.群众体育战略研究———2005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394.

[4]唐炎,虞重干.论农村体育走向持续发展应树立的行动取向[J].体育科学,2009,29(09):81-85+91.

[5]姚磊,谭明义,田雨普.新农村建设中村落农民体育发展环境分析———安徽省小岗村、小井庄和落儿岭3村实证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1,32(01):46-54.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4

关键词: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老年教育;现状;对策

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年轻人常常因为工作繁忙而不能随时陪护老人,这就使得老人在生活中常常出现孤独的问题。开展老年教育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孤独的现状,同时提升老年人的整体认知,使他们紧跟时代的变化不断进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力量。而如何在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进行老年教育就成了人们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剖析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老年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老年教育的改善对策,旨在改变老年教育的状态,为其他人提供可靠的参考。

一、老年教育的现状

(一)老年教育运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虽比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条件要好一点,但是受历史条件、教育重视程度等的影响,在老年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进步空间,需要我们对老年教育体制做进一步完善,以帮助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继续探索生命的意义,感受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烘托长治久安的国家氛围,为其他教育教学树立典范。但是,就我国老年教育运行体制现状来看,有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政策没有落实、没有提出具体有效的措施、没能对老年人进行正确的指导等,给老年人的发展带来了困扰,需要我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改善老年教育运行体制。

(二)人们对老年教育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普及

部分老人存在文化水平低、对教育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没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偏向于玩耍类的公共活动,这就使得老年教育缺乏内在推动力,很容易止步不前,造成资源的浪费。还有的老人认为教育是针对小孩的,自己年龄已大,不需要再进行学习了,采取了消极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不利于老人的进步。还有一部分老人受家庭条件的影响,诸如家庭生活水平不高、子女的限制等,不能有效参加老年教育,这些都给老年教育的推广带来了困难,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老年教育的普及力度,提高人们对老年教育的整体认知。

(三)老年教育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对教育的投资逐渐加大,但是对于老年教育方面却仍存在停滞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教育发展的需要,甚至还需要老年人自掏腰包进行学习,这就无形之中增加了老年教育推广的难度。资金投入不高,使得老年教育的教学水平不高,老年人在学校中无法获得学习的乐趣,看不到学习的积极价值,久而久之,老年人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老年人教育也就很容易“胎死腹中”。因此,我们还需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对老年人教育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了解老年人教育的需求后,有针对性地提升老年教育的教学条件。

二、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老年教育的有效改善对策

(一)政府牵头,健全老年教育体制机制

政府相对于其他机构来说,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是推动老年教育体制健全化的有力推手,能够为老年教育打开不一样的天空,使老年教育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要想健全老年教育体制机制,就要发挥好政府的带头作用,提高政府对老年教育的认识,使其从教育资金、场地等各个方面支持老年教育,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增加老年教育大学的数量,促进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老年教育机制的健全,为老年教育的进步贡献力量。

(二)社会宣传,增加老年教育体制覆盖

老年教育止步不前,很大部分原因是人们对老年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人们不理解老年教育的意义,不知道老年教育是什么,搞不懂老年教育的主要形式、如何开展等。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老年教育时,要增强社会宣传的力量,通过不同的宣传形式来提高人们对老年教育的认识,使人们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将老年教育提到战略高度,促使老年人获得新的发展,让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而获得老年教育的先进经验,增加老年教育体制覆盖面积。

(三)社区参与,提升老年教育教学条件

社区是老年人获取教育资源的重要平台,是老年人从中了解老年教育、接受老年教育、获得老年教育优势的主战场,需要工作人员在老年教育方面“绞尽脑汁”,为老年人受教育提供中坚力量。同时,社区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要结合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要综合老年人心理、生理等条件,为老年人创设老年大学、活动中心等,通过丰富的教育形式来激发老年人参与教育的决心,提升老年教育教学条件,使老年人的老年生活不再单调。总之,本文通过剖析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老年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老年教育的改善对策,获得了良好的探究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燕.教育养老:一条提升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新路径[J].兰州学刊,2014(04):116-120.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5

1.1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混乱

任何一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都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规划和统筹指导。尽管农村社区教育早已有了相配套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但是,在地广人多的农村,管理体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教育开展的成效。比如,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已经建立了市(县、区)、镇(乡、街道)、村(居委会、社区)三级管理体制,但这种管理仅是同一系统的下属单位,且仅仅限于业务指导方面,并没有对下级单位形成行政考核权,要真正推进农村社区教育也比较困难。而在管理系统外的单位,由于脱离了实际的指导,导致社区教育各自为政,资源严重浪费。另外,在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连基本的三级管理体制都没有形成。或者即使有三级管理体制,但是缺乏统筹性和整体性,农村社区教育的操作非常困难,实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要么被动应付,要么单打独斗。

1.2农村社区教育师资的匮乏

师资队伍是教育发展和强大的基本保障。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然而,在一项关于农村社区教育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中,对农村社区教育状况不满意的占65%,认为农村社区教育师资不足的占85%。由此可见,师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农村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不到15%,绝大多数只有中专学历。且受教育人群中,拥有农村社区教育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农村社区教育师资的匮乏及整体素质的低下成为制约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桎梏。

1.3农村社区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

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在发达国家,政府的投入一般占农村社区教育经费的60%以上。然而,在我国,政府在农村社区教育中的经费投入比例却是偏低的,这直接导致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经费的严重短缺,教育基础设施功能老化、损坏严重、更新缓慢等现象层出不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缺乏基础设施的投入,必然导致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后劲不足,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1.4农村社区教育的意识薄弱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人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困境说到底是意识薄弱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对于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认识的错位,致使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影响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上至领导层面,下至普通农民,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农村社区教育”的意识偏见,忽视甚至无视这种校外教育的存在形态,从而出现领导不愿投入、百姓不愿加入的尴尬现象。

2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途径探讨

解决农村社区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对症下药”,针对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上述几点影响因素,结合句容市茅山镇农村社区教育的现状,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开展农村社区教育。

2.1创新农村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

为了防止出现农村社区教育中权责不明、互相推诿的现象,政府应该创新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明确政府与社区之间的权责关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在农村社区教育中应该扮演好引导者而非实施者的角色。在宏观决策层面,政府必须有所为,依据相关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计划,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扫清外部障碍。同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引导,而不是指手画脚甚至全权替代。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的现状,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对潜在的农村社区教育师资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对现有的农村社区教育师资的继续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针对农村社区教育相关人才的缺乏,政府更应加大投入,重点筹划,积极发展和建设适合于我国农村社区教育需要的高等教育专业,为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储备充足的人才。同时,要加强现有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工作,通过“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相关的师资培训,以提高农村社区教育师资的基本素质,深化专业知识。

2.3多方筹集教育经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社区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支持。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从政策、制度、经济等多个层面给予农村社区教育大力支持。同时,还应该积极拓展农村社区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通过补助和贴息等形式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社区教育中。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投资农村社区教育,吸引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捐赠赞助,共同推动农村社区教育设施的建设。

2.4立足当地实际开展培训,强化农民参与意识

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句容市茅山镇是著名的葡萄之乡、苗木之乡、桑葚之乡,茅山镇社区教育便重点围绕葡萄栽培、苗木栽培的新技术组织培训活动,聘请大学教授、专业技术人员到校讲课,开展葡萄生产、生加工技术培训,迅速提高了当地葡萄农户的技术,提升了葡萄品质,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深受农户好评,社会影响良好。

3总结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6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区域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在不断地快速发展,主要针对扩大人们生活范围进行城镇化建设,从而能够有效地发展我国的经济事业,但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仍旧具有一定的问题,对于我国区域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在发展城镇化时未曾调节好农民与农村以及农业的关系,导致我国的城镇化难以达到现代化发展要求,从而无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我国的区域农村发展城镇化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以上观点,首先表明现阶段农村城镇化以及其经济发展,然后说明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其次阐述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最终提出城镇化的发展建议,以此来不断地提升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水平,使其能够为我国的下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1现阶段农村城镇化以及其经济发展

1.1发展农村城镇化背景

我国对于农业的发展尤为重视,主要原因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基础,因此对于农村城镇化建设极为关注,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的收入日渐下降,与城镇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导致我国的农业经济不断下降,针对此种发展现状,我国对于农村加快实施城镇化的建设,以此来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帮助农民提升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向现代化过渡。

1.2农村城镇化的经济发展

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中国的城乡差距日益加大,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大量资金全部流入城镇的建设中,对于农村的建设以及农业的发展资金投入较小,无法推动我国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从而难以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经济利益。

2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1城镇化的建设为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发展得越来越快,大多数农民都进入城镇进行发展,在城镇中买房生活,从而提升地方城镇的竞技水平,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此来为区域农村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使其能够通过城镇化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水平,使农村城镇化能够达到国家的发展要求。

2.2城镇化的建设有效地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城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城镇化的建设能够使农民进入城镇进行购房以及生活,并且城镇化的建设能够使周围城镇具有一定的就业机会,避免农民背井离乡进行打工,不仅能够提升工资水平,还能够为地方产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以此来不断提升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建设。

3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3.1建设分布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发展得较为快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具有一定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城镇化建设的分布并不合理,由于国家对于一部分的城镇投入较多的资金,使其能够全面进行城镇化的建设,但还有一部分地区资金投入较小,因此难以进行全面的建设,从而导致城镇化建设分布不平均,影响我国的农业发展。

3.2环境受到一定的破坏

城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尤其针对土地资源进行大面积的破坏,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存在乱砍乱伐的现象,并且占用农民的耕地来进行建设,不仅不能够为农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还对于农村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周围地区环境,将破坏范围降到最小值。

4城镇化地发展建议

4.1科学地规划城镇化的建设

在进行城镇化的建设时应进行科学的规划,制定合理的目标,以此来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对于文化教育的投资,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能够满足我国对于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还能够为周围地区带来文化影响,从而带动其经济的发展,以此来提升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

4.2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镇化建设中重要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以农业发展作为主要建设目标,避免占用农民耕地进行建设,要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使其能够接受城镇化的建设,从而能够自主贡献力量,帮助城镇化的建设,以此来提升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以及水平。

4.3加强生活设施的建设

生活设施对于城镇化建设也非常重要,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生活设施的建立,因此在发展城镇化建设时应对水电煤气进行大量投资,从而使农民能够喝到干净的水,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安全便利的电以及煤气,以此来保证农民的生活质量,使城镇化建设能够展现其应有的功能价值。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镇化的建设能够对我国的区域农村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积极影响也有不利影响,对于农民的生活质量能够提升,但对于其经济利益有一定的损失,因此在建设城镇化时应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发展,以此来达到国家城镇化建设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坤,李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论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7(01).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7

关键词:城镇化;河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一、前言

城镇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同时城镇化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河南地区,城镇化发展是十分明显的,而城镇化具有着显著的经济效应,对河南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一)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主要是指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下降以及非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其和经济结构的变动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乡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居民建设的物质表象以及居民生活的方式也在逐渐朝着城镇化方向转化和稳定,此过程是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城镇化发展是农村向城镇方向逐渐过渡的过程,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城市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城镇化的经济效应

城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经济效应,其一般主要表现在集聚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益以及优位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对于集聚经济的效应来说,主要指因为资本以及劳动力等一些生产要素具有集中性而产生的高效应性。可以分成两形态,一种是相同类企业产生的集聚效应,这种是相同类型企业集中于同一区域,企业间能够共同进行集聚利益的分享,从而共同扶持、发展和进步;还有一种是不同企业具有的集聚效应,主要是把不同企业聚集到同一区域,从而形成健全完善的企业发展链,企业间能够通过相互的配合进行生产,从而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于规模经济效益来说,主要是指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城市的经济效益起到了促进作用,企业生产和经营成本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降低,促进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优位经济效益来说,主要指城市地理位置具有优越性,进而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城市健全的基础设施以及城市交通等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三)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又是一种动态复杂的过程,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演变和形成,城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十分依赖,区域经济发展能够影响人们收入和消费等结构的变化,而收入和消费等结构的变化势必会带来人们需求以及技术的变化,这也会造成农业产值比重的逐渐降低,而工业以及服务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因此,这就造成其经济结构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程度对其城镇发展的规模也具有直接的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和功能;城镇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城镇化将人口以及资本从分散无序转变成了集聚有序状态,城镇化产业的结构和产业区位置换能够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本以及劳动力资源等,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城镇化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河南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1.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变动趋势。河南在我国中东部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由于河南地区资源丰富以及交通便捷等,河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到2012年,河南全省城镇居住的人口已经从1978年963万人增加至4473万人,其城镇化的水平也从13.6%提升至42.4%,年均提高了0.85个百分点。近年来,河南省的城镇化率也已经超过了40%,逐渐进入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2.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河南的省会郑州和周边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比较快,自改革开放开始,郑州和其周边的城市具有区位优势以及良好经济基础条件,其城镇化的进程以及经济发展的速度均比其他地区快。以洛阳、安阳、济源、新乡以及平顶山为主要城市的城市经济圈逐步形成,这部分城市也呈现出很强的城镇化发展力以及经济发展活力,它们的经济实力也不断得到提升,并且它们的城镇数量以及规模在全省都是位于前列的。在2012年时,河南郑州、安阳、洛阳和济源四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已经位列全省城镇居民收入的前四。郑州及其周边地区也是河南工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及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这都表明了河南新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于郑州具有突出的地位,其对周边的城镇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随着其地区经济不断发展,河南省郑州中心城市功能以及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对周边城市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城市发展的经济规律和客观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引导,河南地区城镇化呈现出五级化的城镇体系,分别是:大力进行郑州作为部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建设,充分发挥其辐射推动作用,且要对河南省18市的五大板块发展进行协调;重视省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建设,不断推进城市的组团、新区和中心城区的协调共同发展;大力进行县域中心城市的有效发展,进行特色产业相关集聚区的建设,并对特色产业集群进行培育,从而壮大其支柱产业;对特色中心城镇发展进行积极扶持,对传统产业集群进行发展,并进行高起点的规划以及高质量的建设和管理,推动特色小城市的发展;推动新型农村规划和建设,新型的农村社区是和农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居住区域,政府要从户籍制度以及土地流转制度等国家政策方面给予有效的条件支持。

(二)城镇化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数据可得性以及口径一致性出发,本文通过对我国三次经济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对产业结构变化进行衡量,对城镇化的发展指标通过城镇人口占据总人口比重来进行表示。分析数据的来源是从2013年《河南统计年鉴》中获取的,其时间跨度是1978—2012年。随着河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河南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呈现出快速下降状态,第二产业则表现出先下降而后稳定上升状态,第三产业是先上升而后下降,又逐渐上升状态,这也说明河南地区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在不断的优化过程中,这也符合经济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随着河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其地区从业人员的数量也出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其乡村从业者具有的变动趋势和区域社会从业者具有的变动趋势有着明显的相似性特点,这主要是由于河南是农业大省,其农村人口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乡村的从业者变动对地区社会从业者变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河南地区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就业人员在构成方面也出现鲜明的特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具有的比重表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具有的比重表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具有的比重表现出明显上升的态势,这也说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其地区劳动力也在逐渐自第一产业朝着第二和第三产业进行转移;随着河南地区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快速的增长,河南城乡的居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增长,河南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比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要高,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比是不断缩小的,这也说明城镇化发展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为了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政府部门需要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指导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区域经济发展体系,注重核心城市的发展,不断对中等城市的功能进行完善,推进周边小城镇的发展,增强其城镇集聚性,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在河南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户籍、金融以及科技体制的不健全等,这就需要进行相关制度的改革,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进行有序转移。对金融投资体系也要进行改革,有效改变政府单方面的支持,实现多方资金的筹集,从而促进其农业产业的城镇化发展;另外,还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和技术相关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区域产业实现有效整合,提高消费的集中度和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实现区域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河南地区城镇化对其区域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关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城镇化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这对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杜煜.城镇化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河南科学,2014(11):2389-2394.

[2]熊飞飞,李菲.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以河南省城市区域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91-97.

[3]马亮.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之我见[J].中国商论,2016(31):119.

[4]左巧梅.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基于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数据[J].当代经济,2016(11):75-77.

农村区域经济范文8

关键词:农村区域;就地城镇化;建设路径

传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吸引许多劳动力涌入,增加城镇的生态压力,例如,生态破坏、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同时农村面临空心村的情况,这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通病。为了发展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农村与城镇的经济发展,农村采取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

一、农村区域就地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就地城镇化是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城镇化建设的一种新模式、新途径。现阶段,农村区域就地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思想认知不足

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存在如此情况:年轻劳动力,不愿在家务农,选择外出打工;年纪大的劳动力,接收不了外面的事物,只能在家务农。由此导致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就地城镇化,要求发展农村区域经济,促进农村实现城镇化的转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许多村民对于就地城镇化的认识不足,关注点一直停留在外出打动挣钱上,由此导致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缓慢。

(二)就地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持

农村就地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的支持,农业产业、工业产业是保证农村就地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经济,吸收劳动力的关键。现阶段,农村区域缺乏产业支持,农业产业园区和工业产业园区建设缓慢,而且存在经济效益差以及生产率偏低的情况。部分农村区域没有产业园区建设,地方产业无法形成集团效应,导致就地城镇化建设动力不足。

(三)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现阶段,虽然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采取措施支持农业发展,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依旧缓慢。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在就地城镇化建设中,未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治理和管理能力,未协调好农村、乡镇、城市区域的发展。

二、农村区域就地城镇化建设路径探究

就地城镇化建设是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农村区域有着明显的差异,各个农村在经济、环境方面发展并不均衡,就地城镇化建设需要农村区域做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坚持农村区域和城乡区域的统筹发展,协调内外部的力量,共同致力于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建设,促进农村区域的就地城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认识,统筹城乡发展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就地城镇化,需要加强人们的思想认识。首先,加大宣传,让农民认识到发展农村的巨大发展潜力,积极投身到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美丽农村的事业中。其次,政府做好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定位。政府协调好,农村、乡镇、城市的经济发展,协调产业发展,保证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做好农村城镇化的功能、性质以及形态的重新定位,以新的思路引导农民,让农民认识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意义。最后,加强培训。农村区域产业化发展,需要人才支持。加强对农民的生产培训,让农民掌握生产技能,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促进农村产业建设,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支持。

(二)以人为本,维护农民利益

发展农村区域经济,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做到以人为本,时刻关注和维护好农民的利益。农村就地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要时刻关注农民的利益,将其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往往涉及农民土地被占用,农民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因此,农村就地城镇化建设,必须以农民利益为基础,尊重和保护农民的意愿和利益。才能让农民积极配合,参与到农村就地城镇化建设。

(三)推动农村的产业化建设

产业化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方式。农村就地城镇化建设,需要以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为基础,将农村区域产业发展、土地整治、住宅建设结合起来。产业发展吸收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整治,改变土地的经营和流转方式,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和机械化生产。住宅建设,将农民宅基地转变为住宅区,集中打造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住宅环境,同时减少宅基地对土地资源的占用。

(四)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现阶段,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尤其是制度方面的不统一,例如,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都成为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障碍。因此,为了保证城乡的统筹发展,需要改变城乡制度中存在的不平等的情况。将农村居民以及城市居民,进行统一登记,取消城乡户口的区别,做到公平公正。完善土地制度,土地的确权和流转,保证土地的合理利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确保城乡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实现均衡化的发展,减少城乡差异。综上所述,农村区域就地城镇化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探索。现阶段,农村就地城镇化存在思想不足、产业支持和政府支持不足的情况。为了推动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需要做到:加强思想认识、以农民为本,维护农民利益、推动农村产业化建设、进行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郝鹏.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视域下的就地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