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范例

农村农业

农村农业范文1

近些年来生态农业旅游悄然兴起,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种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它不仅能够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还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素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伦理价值。但是由于一部分地区相关的生态旅游的开发者与经营者缺乏正确的生态意识以及科学的管理,这就使得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和弊端,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后果。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自然生态环境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与失衡,一部分经营者会为了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而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开发以及经营旅游产品的过程中通过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来取悦旅游者,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也获取了一定的经济利益。此外,作为旅游者来说,一些旅游者自身的素质水平非常低,在旅游的过程中以自我娱乐和自我满足为中心,缺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出现了任意毁坏、践踏公共环境或者公共设施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等等现象,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同时也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加快构建生态农业旅游区域的生态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加强生态旅游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旅游产品的开发者、决策者、经营者以及旅游者都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树立一种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这样才能保障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旅游的生态伦理意蕴

旅游活动反映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的相互关系,从深层次来看,旅游活动蕴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其中生态伦理是作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内在特征而存在的。人类的旅游活动都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的,因此人类必须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一切旅游活动,协调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活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旅游取之于自然生态环境又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具体来说,旅游就是人们充分的利用本来存在的优美的自然环境条件,并按照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精神需求将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创新和改造,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风景区,以此来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精神需求。所谓的生态伦理所强调的是旅游的发展要以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然后对自然资源加以利用并产生一定的价值。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是以农业地区和农业资源为基础,依赖于农村地区和农业资源,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却有可能会造成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也是矛盾和弊端所在。一旦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也必然会导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的困境,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遭受到损害,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实现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必然途径。

三、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生态伦理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日益加快,我国各个农村地区开始逐步深入的挖掘原有的农业资源,更加的注重生态农业资源旅游经济价值的开发。如今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农村生态意识以及生态伦理的建设对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具有着极大地影响,也成为了现代人们需要重视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农村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新时代的生态伦理意识为前提和基础,而新的生态伦理观念使得人们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基础上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看来,加强农村生态伦理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深入的研究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农村生态伦理的影响是为了更好的优化生态农业旅游的经济发展系统,为了进一步使农村生态伦理、生态旅游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三者之间能够达到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关系。具体来说,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生态伦理的建设具有着重要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并需要警惕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农村生态伦理的建设。

首先,随着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当地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这些促使当地村民的收入水平也日渐增长,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对于村民们生态意识的提高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一方面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村民吸收和接纳更多的新观念提供了充分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农村大力开发生态农业旅游使当地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当地村民们提高自身生态意识的积极性。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仅能够使当地的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村民们带来客观的收入,而且还可以为当地注入大量的新观念和新信息,使得当地村民所保留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的得到改变和创新。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先进的生态文明观也逐步的树立并形成。特别是一些作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和代表的地区,他们的生态农业旅游促进了当地村民生态伦理意识的形成,而生态伦理的建设也使得当地生态农业旅游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及相互影响的。作为全国示范性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在听取各个学界以及当地政府意见的过程中逐步的培养出了能够与当地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全新的生态观。最后,任何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必须要以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为依托,只有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生态农业旅游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这给了当地村民直观性的示范意义,使他们更加的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调动了他们创造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对不同村民群体的生态意识影响程度不同。

当地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地村民生态意识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当地居民不同旅游收入水平的差异引起的,具体来说就是当地村民的旅游收入水平越高,相应的他们的生态意识就会越强,旅游收入水平越低,生态意识也就愈加薄弱,当一个地区的旅游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期望值时,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生态伦理意识的影响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因此,要想保证农村生态意识的建设和发展能够达到一个全面均衡的状态,就必须要保证每一个村民都能够广泛的参与到当地生态旅游的建设与发展中去,使每一个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参与者与经营者都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经济收入水平,这样才能够为他们形成生态意识提供更为充足的经济条件。对于生态农业旅游系统来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使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达到协调统一的状态,进而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保证当地的每个家庭都能够深入参与到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中,使他们逐渐的形成并具备较高的生态意识,为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的社会文化条件。

第三,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所带来的旅游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村居民生态价值意识、地区生态意识以及公共生态意识的影响程度和方式存在着差异。

一个地区村民生态伦理构建在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下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使得村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巨大的经济效益使村民对生态价值进行了重估,他们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重视生态环境价值。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地村民逐步的参与到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在整个参与的过程中,村民们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教育,接受了许多新的观念和思想,其中包括新的生态伦理观念,生态伦理观念的树立也意味着村民们公共生态意识的提高。总的来说,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村民们旅游参与度提高,进一步引发了他们生态意识的提高,使得普遍的公共生态意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具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农村农业范文2

(一)切实抓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充分运用《赣州市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规范》成果,全面提升我县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质量和标准化水平,督促经营主体对选址不科学的大棚拆除异地重建,对老旧破损的大棚及时清理修复。二是推广高效模式,壮大经营主体队伍,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本菜农”组织形式和“七统一分”模式,注重传帮带,动员和吸纳当地农民参与蔬菜产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能种菜、会种菜、种好菜的基本菜农队伍。三是选准品种茬口,推进精细生产管理,瞄准大湾区等邻近区域市场,把握春提早、秋延后、越冬、越夏等高价茬口,主攻高附加值的单一品种,打造一批专业村组、乡镇和优势产区,同时落实规模设施蔬菜基地生产种植计划制度,科学制定每个大棚的生产种植计划,规范生产运营管理。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是一项长远的、关乎几十年中长期的工作,要在抓实抓细当前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尊重自然和农民群众意愿,统筹规划,以项目为载体,整合资源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区,取得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后逐步推开。重点抓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五大工作,因村制宜、发挥特色、补齐短板、增强实效,让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靓丽名片。

(三)进一步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是持续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三堆杂物、农业废弃物等,有效改变庭院、村社道路沿线等地方的“脏、乱、差”状况,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宜居环境。二是以试点带动示范,持续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推进,按照“五有”(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要求,在总结五个示范乡镇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在每个乡(镇)选择一个行政村作为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示范村庄。三是坚持统筹规划,持续抓好自然村组整治建设。因地制宜编制村组整治项目计划,坚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乡村特色,加快完善“七改三网”基础设施,科学配套“8+4”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同时,继续巩固和深化“连点成线、拓线成面、突出特色、整片打造”的建设格局,连片推进美丽宜居示范线(带)建设,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彰显整体效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纵深发展。

农村农业范文3

一、2019年以来工作总结

(一)狠抓落实,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压茬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一是全员参与。实行“党委决策、政府操作、人大督导、政协督促、全员参与”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2019年,开展了“春季整改”、“夏季提升”、“秋冬巩固”三大攻势,梳理发现各类问题120个,现已完成104个问题整改,剩下16个问题已完成阶段性整改正按计划推进。

二是项目资金。2019年以来,区本级预算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900万元,较上年增长10%。安排扶贫项目资金2144.5万,实施42个扶贫项目建设,现已完成36个,剩下6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大大改善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政策落实。严格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政策。全面开展贫困户饮水普查工作,安排资金80万元对疑似不达标用水贫困户69户,进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确保了全部贫困户喝上安全放心水。同时,深入推进61个自然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使全区农村居民喝上安全水。

四是两业扶贫。深入推进“两业”扶贫,大力推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带贫模式,组建农民产业合作社32家,发展扶贫产业项目14个,安排资金1084万元;发放小额扶贫信贷1612.5万元;全区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653人,实现就业580人,就业率达89%。全区“两业”扶贫贫困人口受益面以及光伏扶贫贫困村覆盖率均实现100%。

五是感恩行动。以建设“爱心超市”为主抓手,建立健全脱贫攻坚正向激励机制和反向约束机制,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扭转“等靠要懒”思想。全区现已建成7家“爱心超市”,各镇、处“爱心超市”仍在有序推进中,11月底将完成30家“爱心超市”建设。同时,大力宣传优秀的扶贫案例和人物,营造积极向上的的社会扶贫环境。

六是咬定目标。到目前,全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33户1650人,已累计实现596户1308人脱贫,剩余贫困群众203户445人,5个省定贫困村和1个市定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由1.6%降至1.14%,在全市率先实现贫困村全部退出。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位列全省扶贫考核排名第一方阵。

(二)多措并举,全面加快秀美乡村建设步伐。

一是新农村点整治扎实推进。2019年,我区共申报并批复了新农村建设村点35个(其中省级点27个、自建点8个)涉及19个村组。现各新农村建设点已全面启动,开工率达到100%。截止目前,按照“七改三网”建设要求,已完成村内支道8公里;修建排水沟或铺设下水管道16公里;拆除住房、猪牛栏舍、旱厕等各类建筑共计240间、拆除面积7885平方米,环境整治4500平方米。已完成工程量的95%。年底,全区新农村建设完成率将达到100%。

二是“四精”发展理念得到落实。全面开展全省生态宜居美丽县区创建工作,以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四精”建设理念为导向,融合新农村建设、秀美乡村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建立了一套区级总览、镇级主体、村级落实的工作机制。2019年,我区重点打造罗亭镇老105国道(罗亭段),截止目前,集镇打造已基本完工,正在对景观节点进行建设。

三是美丽乡村精美呈现。2019年,我区以民宿产业相结合,重点打造招贤镇乌井上堡自然村、梅岭镇立新徐家自然村、太平镇合水分场雷港自然等三个精品民宿村庄。截止目前,所有精品村已全部开工建设,已完总工程量约90%。

四是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坚持统筹兼顾和重点突破的原则,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两年出形象”目标基本实现。2019年全区共申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1个,已基本完工。

五是“厕所革命”持续推进。深入推进“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在全市率先出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年计划新建改建公厕32座(新建31座、改建1座),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32座新(改)建公厕,已完成总工程量的100%。

六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全区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完成2018年建设任务,经第三方验收评审后已完成1914余万元的建设资金拨付。目前,2019年51个拟建村点项目(新建村点21个,升级改造点30个),已完工39个,在建点12个。

七是特色小镇建设。2018年我区罗亭镇和太平镇列入特色小镇建设,共申报项目3个(其中罗亭镇申报1个,太平镇申报2个),预计总投资6200万元。截止目前,太平镇红泮公路和旅游公厕建设已全面完成,正在进行评审阶段;罗亭镇南昌绿谷湾里罗亭段秀美乡村试点线项目集镇沿线已基本完工。

(三)调优结构,全面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着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引导鼓励突出特色、错位竞争、差异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都市现代农业。依托我区绿色生态优势,整合资金600多万元用于奖补茶叶、果业、蔬菜、中草药等特色生态农业项目。截止目前,全区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117家,建成茶园面积7300余亩,年产量达到55吨左右;创建了37个规模以上特色果业基地,种植面积3700余亩,年产量达到2000吨左右;花卉苗木产业作为我区传统产业,进一步调优结构,种植面积达20000亩;其它高效经济作物,如商品蔬菜、中药材等面积呈逐年上升态势,种植面积700余亩,其中蔬菜年产量达到3000吨。同时,强力推进“一乡一园”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工作,现代农业发展质效进一步提升。到目前,我区创建有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6家,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0家;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南昌林恩实业)、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

二是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培育建设了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已创建了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园1家(全省仅5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家、省级四星级农家乐1家(碧德馨实业)。到目前,全区共有农家乐经营户230余户,初步形成了招贤乌井、?上,太平湾头、狮子峰等片区农家乐集群。2019年申报省级精品示范园区、休闲美丽乡村、十佳农庄、省级农家乐各1家,休闲旅游线路1条。同时举办了郁金香花展、油菜赏花节、梅岭桑葚采摘节、蟠桃采摘节、杨梅采摘节、蓝莓采摘节等一系列休闲农业节庆活动,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三是绿色有机农业。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全区优秀农产品企业中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帮助企业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对获得省市奖补资金的“三品一标”企业,区财政给予对半奖励。同时根据省、市精神,对辖区范围内“面积100亩以上的种植业企业”、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企业、依法取得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证照的种子、农药、兽药和饲料单位进行核准,将5家“三品一标”企业纳入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将符合要求的23家单位纳入农业信用体系建设档案。

四是田园综合体建设。投资近6000万启动实施了太平镇九龙溪田园综合体、罗亭镇(义坪)鲜花小镇田园综合体项目。太平镇九龙溪田园综合体联动推进民宿产业、乡村旅游和特色小镇发展,在全市率先建成“农文旅+特色小镇”的田园综合体,节假日游人如织、人气火爆。罗亭镇(义坪)鲜花小镇田园综合体依托田园风光,强力推进“农文旅+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今年3月,罗亭镇(义坪)鲜花小镇举办的“南昌市第二届郁金香节”系列活动,央视一天三次在黄金时段进行报道,“鲜花小镇”知名度在全国打响。

五是南昌绿谷湾里版块。策应全省将南昌绿谷打造成中国绿谷战略,我区依托梅岭山脉、观察水库、溪霞水库等山水资源,实施南昌绿谷(罗亭段)湾里版块建设,投资3900万元对005县道(罗亭段)沿线进行重点打造。目前,整个项目已进入扫尾阶段。

(四)加大保护,全面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果

2019年以来,全区河湖长制工作一如既往地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水岸共治、协调联动,进一步强化河湖保护、管理与治理力度,真正逐步实现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我区重点做好了“五个积极”:

一是积极开展条例宣传。以全省第二十七届“世界水日”第三十二届“中国水周”暨第一届“江西省河湖保护活动周”宣传活动为契机,通过拉横幅、摆展板、LED宣传等方式宣传发放《江西省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条例》单行本1500余本,联合湾里路跑协会开展了“大美湾里我的家,河湖保护靠大家”路跑志愿服务活动。

二是积极推进河长履职。充分运用好“河湖长制信息平台”巡查打卡,截止目前,区、镇、村三级河湖长巡查打卡994人次,并做到了及时发现并推进解决河湖漂浮垃圾、河岸堆放杂物等问题,营造了河湖环境保护良好氛围。

三是积极开展巡查督办。区河长办根据《河(湖)长制区级会议制度等五项制度》(湾府办字〔2018〕148号)要求,积极开展巡查督办,下达影响中堡水、乌沙河、前湖水、禹港水、新茶岭水库等水系环境问题整改通知单14份,印发乌沙河、前湖水等水系综合整治调度会议纪要3份,推动解决涉及河湖环境问题20余个。

四是积极抓好专项行动。包括“清河行动”“河湖整治提升工程”两方面。切实抓好了2019年“清河行动”问题清单上报工作,报送涉及农村河湖管理和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工作、持续推进城乡生活污水及垃圾整治、持续加大河湖水域治安整治工作力度。

五是积极巩固消灭劣Ⅴ类水成果。针对2019年2月断面出现Ⅴ水情况,区河长办主任召开了乌沙河沿线水环境治理工作现场调度会,进一步推进解决了影响水质恶化的不确定性因素,理清了各责任单位具体职责,并抓好长效整治。

(五)其他工作

1.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有关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主要通过制定法规和相关生产技术规程,开展送科技下乡、3.15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制作宣传标语、挂图、悬挂横幅、编制宣传手册及广播、电视、报刊等形式和方法,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增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社会各界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知程度。目前,我区共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手册等资料近3000余册。与农资经营单位和种植户等签订责任书,同时设立了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电话,通过广泛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完成市局下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28批次,完成农业农村部抽检3批次,抽检合格率均为100%。

2.粮食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完成人员转隶和工作衔接过渡。3月份完成粮食机构改革工作,粮食工作归口区农业农村局管理。二是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制订《南昌市2019年度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工作方案》,督促我区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认真抓好落实,确保我区2019年度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考核取得优异成绩。三是做好粮食政务服务事项、粮食监督事项等网上录入工作。对粮食收购资格进行核查,换发《粮食收购许可证》2个,允许准入粮食收购市场。

农村农业范文4

立足大理农业发展现状,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机制创新等诸多措施,在当前大理农业推广体系基础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配置相关农技资源,以大理州县农业科研单位和乡镇农科站为主导,以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组织为基础,在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下,通过市场运作构建多渠道的立体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根据《农业科技推广法》第27条的规定,大理乡镇农业推广部门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农技推广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使其成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带头人。同时,建立农业技术培训专项资金,适当完善农业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如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给予物质利益补贴,“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如云龙县至2014年止已连续3a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总之,要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拓宽农业技术知识面,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技人才队伍。

2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

大理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要开展农业科技业务培训,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现场指导、专家咨询、科技赶集和技术讲座等;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田间,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和咨询服务,做好支农工作。上级政府部门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兴办各类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农业技术示范园,不仅做给农民看,而且带着农民干,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可以选拔几个农业能手作为科技示范户(比如弥渡县苴力镇农业工作站协同弥渡县种子管理站,组织本镇水稻、蔬菜和玉米3大示范主导产业的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并从技术上重点培养,以此推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新品种新技术的实践应用中来,最终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切实解决农技推广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根据实用性原则以及大理特色高原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具体措施如下:第一,优化当前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多方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动员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农民参与培训;第二,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开展相关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可以加强园玉707、蚕桑、茶叶、烤烟、乳业及花卉等实用品种的推广。如祥云县茶桑工作站通过以下5项措施对农民开展蚕桑技术培训:一是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工作任务;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认定培育对象;三是加强教学管理,制定管理办法;四是聘请优秀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五是创新培训模式,认真开展培训。

3健全农业信息系统,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有线电视、乡镇党员远程教育等相关信息系统资源,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组织科技示范户、乡镇干部、村民代表等收看农业科技节目,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价格动态、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知识,如改进植物重大病虫危害的关键防治技术、动植物重大病虫的长期预报技术及农业机械和水利技术等。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及时、可靠的市场动态、农业技术和政府政策等信息服务。此外,大理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还可以积极选派农技骨干人员组成科技服务队,将农业技术推广到村、到户,围绕当地主导农业产业,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指导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

4发挥政府引导职能,强化农技推广扶持力度

大理州县级政府要发挥其引导职能,在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调整农业结构。要根据大理农业地理气候的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优势,可以借鉴粮食直补措施出台惠农优惠政策,一方面对生产者进行补贴;另一方面,要对一线农技推广人员给予补贴。由于高原特色农业是一项大规模产业,需要充沛的财政资金支持,大理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单纯靠政府财政投入显然是不足的,因此,要创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制定市场主体准入门槛,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投资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科技示范园区。

5结语

农村农业范文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动态说明,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崛起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广东已全面进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阶段。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广东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实现广东的新一轮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广东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广东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新一轮发展;而农业基础研究是农业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对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广东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广东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这必然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农业基础研究创新。   l农业基础研究的内涵广义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主要包括科学家自主创新的自由探索和国家战略任务的定向性基础研究,以及对基础科学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系统地进行采集、鉴定、分析、综合等科学研究基础性工作。它包括通常我们所指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农业基础研究泛指以农业生物为研究对象.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等为目的所开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2农业基础研究在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优势、劣势和机遇   近年来.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实力和农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广东农业基础研究迎来大好发展机遇。然而,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底子薄、结构分布也不合理;加之广东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这给广东的农业基础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2.1优势   2.1.1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迅速近年来,广东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逐步在水产、畜禽、粮食、蔬菜、水果、花卉等产业形成繁育、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集群。2009年。广东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9772家,带动农户245万户。年户均增收3189元;共有农业龙头企业2108家,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107家.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进入共同发展与合作的新阶段。为广东农业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最广阔的市场需求IIi。   2.1.2农业良种覆盖率和科技贡献率提高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极其需要农业科技.尤其是农业基础研究做支撑。2007年.广东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家禽良种覆盖率达85%。猪良种覆盖率达95%田。2009年,广东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2.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水稻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6.78%、比2008年提高0.4个百分点,蔬菜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65%,花卉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7.13%。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由2002年的48%上升到2009年的52%。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40%,这为广东农业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31。   2.1.3农业基础研究卖力增强广东涉农单位获得的农业基础研究项目经费逐年增加,拥有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和平台也逐年增多。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农业基础研究领域所获得的奖励成绩比较突出。“十一五”期间,广东各主要涉农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每年递增,其中2010年获得217项、资助经费7485.4万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57.25%和67.64%。广东省涉农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其中一等奖l项、二等奖2项,分别占全省获奖数的100%和20%;全省唯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成果在农业领域。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共5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分别占总获奖数的40%和6.25%。在已公布的50项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涉农领域有7项,其中广东占1项。说明广东的农业基础研究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这为广东农业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2劣势   2.2.1农业基础研究先天缺陷首先,广东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人口承载能力有限,生态环境容量不足。其次,广东处于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水、旱、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据统计,2009年广东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7813万hm2。其中农作物绝收面积达1.9538万hm2,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元。最后。广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农民收入不高。   这些直接制约了广东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同时也间接影响着广东农业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141。   2.2.2农业基础研究后劲不足目前。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结构也不合理;支撑农业基础研究的科研平台少且布局不合理;从事农业基础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偏少。领军人物缺乏;高水平的农业基础研究团队不多。以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为例,多年以来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每年的财政拨款都维持在4500万一5000万之间,远不能满足基础研究的需求,导致一大批制约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无法得到及时资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些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广东农业科技发展尤其是农业基础研究发展后劲不足。   2.2.3农业基础研究定位不准一方面.现行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往往要求“一年一小成(果)”、“三年一大成(果)”,使得科研人员不得不定位于追求短期效益,而无暇顾及长远的发展。这将导致农业基础研究缺乏长远的、系统性的研究。另一方面,广东基础研究绝大部分的研究经费来源于国家,社会筹集的资金相对较少,这将可能导致广东部分农业基础研究与农业生产的实际结合不紧、与市场需求有些脱节,从而影响广东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2.3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发展面临的机遇“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事业投入力度加大、发展速度加快、创新举措增多、惠农政策健全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步伐的有利条件将越来越多、形势将越来越好,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发展迎来大好的机遇。#p#分页标题#e#   2.3.1低碳农业为农业基础研究指明了方向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将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试点工作。2010年广东编制完成《广东省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国家低碳省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低碳农业的目标,即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质量效益为导向,重点发展优质粮食、特色园艺,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现代林业、农产品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服务业,建立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流通等服务体系,实现现代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和国际化经营。大力推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和低碳农业技术.使传统高消耗、高投入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农业”转变,探索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农村生态保护和农产品质量提高互相促进的路子。同时也为广东农业基础研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3.2《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农业基础研究发展确立了目标2008年国家出台的《珠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广东发展现代农业确立了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2010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作出了建设“农业强省”的重大决定,即在未来10年里,广东农业科技的发展要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这一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这为下一步广东农业基础研究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2.3.3科技强省、创新型广东建设为农业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4年以来,广东先后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等一系列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以及若干配套实施意见。此后,广东省政府制订了创新型广东的行动纲要和战略目标。<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全面协调发展”。要求做好种质资源库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强农林牧副渔业等地方特色优良新品种的培育,提高安全种养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水平。这些政策措施为农业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保障   2.3.4省郝(中科院、基金委)为农业基础研究提供了资金支持2005年。广东与教育部、科技部率先启动省部产学研合作;200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订了为期5年的自然科学联合基金协议;2009年,广东又与中国科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的加入,标志着“三部两院一省”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新局面在南粤大地拉开了序幕据统计,自实施以来,广东省、市财政相继投入70多亿元,引导企业投入超过800多亿元用于产学研合作四:共投入资金2.5亿元支持联合基金,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投入7500万元、广东省人民政府投入1.75亿元。2011年政府将投入10亿资金支持“三部两院”省部产学研合作;第二期的联合基金也将安排2.5亿元(每年50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安排7500万元、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安排1.75亿元。政府大力增加资金投入。支持“三部一院一省”产学研合作和NSFC一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为广东农业科技发展和基础研究提供了资金支持   3农业基础研究在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过程中担当的角色   当前,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要转型期,遇到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广东的科学发展,只有在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广东现代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广东经济社会才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现代农业也是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现代产业建设离不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又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广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的关键.也是广东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创新型广东的核心支撑。广东省委书记表示。广东之所以能够以占全国2.5%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9.8%的农业增加值,靠的就是科技创新和规模经营。   有科技含量的、有自主创新的技术是关键,它决定着在多大范围内让农民转化为生产力。目前,广东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调整农业结构,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既是广东农业生产发展的目标,同时173又对农业科技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将会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系统的创新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储备,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4对策建议   “十五”以来,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品种资源、遗传育种、基因改良、生态修复等方面获得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在提高广东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受资源环境约束,加之长期以来对农业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科技和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导致农业发展模式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加快制定全省农业基础研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对国内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基础研究发展水平进行系统分析。支持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动发展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农业和优势农业。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依法保护、挖掘和创新具有广东特色的农业种质资源。开展农业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究.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全省特色、优势农业的科技水平。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科学技术社会团体和科学技术人员遵循服务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原则开展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为创造重大原创性成果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省科技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当实行超前部署,重点突破,动态调整,科学管理。#p#分页标题#e#

农村农业范文6

1.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被确定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区。2019年,东南乡村振兴示范区被确定为省级示范区,在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基础上,成立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指挥部,制定2019年度乡村振兴考核办法,建立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春季行动动员会,印发《创建东南乡村振兴示范区实施方案》,争取上级资金4300万,整合区级涉农资金1.2亿元,保障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开展。聘请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初稿已完成,把区域东南部62个村庄作为省级东南乡村振兴示范区,其它乡镇分别启动一个乡村振兴示范区。目前正有序推进三苏产城融合共建区、美丽栾北现代农业园、万亩方田标准化整治区等精品片区建设。省委副书记赵一德到调研给予充分肯定,经验做法由市领导小组印发全市。

2.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按照“党政主导、乡村主体、社会参与、城乡共建”模式,坚持“建管并重、净绿先行、精品示范、整体提升”思路,努力探索美丽乡村持久发展之路,建成国家美丽宜居示范村庄1个、省级美丽乡村21个、市级美丽乡村11个,提前实现省级美丽乡村覆盖全区15%村庄任务目标,荣获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区、“两改一清一拆”行动先进区,连续两年荣获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美丽乡村连片推进、生活垃圾处理PPP模式、项目建设EPC模式经验全省推广,全市现场会连续在召开,新华社内参、日报、电视台、电视台等中央和省、市媒体多次报道我区工作,130余县市区万余人次来栾参观学习。

3.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行动方案(2018-2020年)》(石栾办发[2018]9号),确定城区规划区以外永久保留村和3年内暂无撤并计划的136个村庄的整治任务。以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域推进。目前,全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100%;39个村纳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集中处理,11个村建有小型户用污水处理设施,其他村结合厕所改造,6月底前全部完成治理任务;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4%;所有村庄主街道硬化、亮化率100%;所有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在深入开展“三清一拆”行动基础上,村庄美化整治46300平米,136个村地名标志设置标准化,全区农村50%以上庭院建成美丽庭院、10%的庭院建成精品庭院,创建美丽庭院30654个,精品庭院3065个,136个村全部完成村庄规划编制。2018年,申报获批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完成示范县,争取奖补资金2300万元,2019年6月底完成整治任务。

4.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8年我区被确定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省级试点。截至目前,全区173个村完成清产核资,167个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154个村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注册登记。通过实践形成了“11543”工作法,全省试点工作会商会、市观摩动员会、整市推进会等在召开,省委《督查通报》、《三农要情》、市委《工作交流》、《决策》、《经济日报》、《日报》等刊发做法。

5.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定出台了《关于2018年农业产业化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施意见》,开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三级联创,认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市级、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家。认定区级联合体8家、市级联合体8家、省级示范联合体2家。2018年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5.8亿元,实现利润6400万元。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1.3%,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01/1。

6.大力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实施意见》和有关扶持政策,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培育形成优质专用粮、无公害蔬菜和草莓、樱桃、核桃、无花果、食用菌、甜瓜、生姜等特色产业,建设苏园、锦绣庄园、神农福地等规模农业园区46个,苏园获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秋实庄园、神农福地等5个园区获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东部东方园林苗木、中部天山国家农业公园和草莓蔬菜核桃、西部樱桃基地,北部以百果园为核心的4个万亩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第六产业为特征的“庄园经济”。着力推进产业生态文化相融合的都市农业,连续举办17届“草莓采摘节”和4届“樱桃音乐节”,我区小麦播种面积24.6万亩,亩产530公斤,玉米19万亩,大豆4万亩,谷子0.7万亩,蔬菜播种面积8370亩。其中特色种植:优质强筋小麦“师栾02-1”3万亩,紫小麦1000亩,生姜1300亩,草莓1300亩,甜瓜150亩,樱桃4600亩,黄桃2200,无花果830亩,中药材2300亩,草皮压减面积4230亩(2018年草皮总面积2.8万亩)。5月7日全省小麦病虫害“一喷三防”暨专业化统防统治现场观摩培训会在召开。

7.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58.49万千瓦,拥有20马力及以上拖拉机2367台,其中80马力以上1083台;小麦收获机973台;玉米收获机551台;秸秆机、旋耕机等其它配套农机具14182台。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53家,农机维修网点17个,其中二级综合农机维修点2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6%,玉米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4%,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100%。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8.全力加强农村财经管理。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切实规范农村集体承包合同管理,全市农村集体机动地承包合同清理规范工作推进会召开。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二轮延包遗留问题,保持现有承包关系稳定,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2017年在全省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会议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现场会上,作为区(县)代表,做了题为《坚持“三三”土地流转机制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发言,2018年评为省级“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先进集体”。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新型农业主体的规模经营水平,实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逐步发展壮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2016-2018三年争取中央及省市财政扶持资金825万元,被评为“省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天亮合作社获得“省十佳农民合作社”称号。

9.全面规范发展畜牧养殖。狠抓动物防疫工作,在全市率先形成了包含牛、羊、猪、鸡等各种畜禽全覆盖的无害化处理体系,2017年承办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活动。强化畜产品安全监管,通过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日常巡查制度,在元旦、春节、全国“两会”等重要时间段和敏感时期重点整治,畜产品质量监测站质量体系建设通过省计量认证。畜牧工作站通过农业农村部全国畜牧总站的检查验收,荣获“2017年基层畜牧(草原)技术推广示范站”称号。畜产品质量监测站取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合格证书”,实现了畜产品质量检测“双认证”。

10.积极做好农业开发工作。积极申报圆满完成历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近年来,坚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美丽乡村”相结合,按照“美丽乡村”标准,集约开发,连片开发,打造建设环境优美,特色生态的典型村,共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个,申请财政资金2912万元,形成了2.62万亩的连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

11.扎实开展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以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为工作目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深入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等6大任务。2018年,我区农药使用量较前年降低7%,化肥使用量较前年降低6%,使用棚膜110吨,地膜50吨,回收利用率达到96%。

12.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2016年以来,实施喷灌节水灌溉项目共8100亩,年压减地下水开采29万立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700亩,年节水量97.66万立方。

二、存在问题

1.农作物播种面积逐渐减少。由于区位特点,环省会经济林及高速国道两侧绿化的不断占地,致使我区农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

2.土地收入效益较低,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农业在现代产业链中的弱质性,农业投入产出比低,就全国而言也是如此,农业收入只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25%,因此农民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不高,仅占20%,80%的农村资金流向非农产业。近几年受市场因素的影响,粮食价格下滑严重,玉米籽粒价格降到每公斤1.2元,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3.规模化蔬菜园区建设发展缓慢。蔬菜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设施蔬菜生产的技术含量很高。当前较高的用工成本及土地流转费用成为蔬菜园区扩大规模化生产很大的制约因素,同时技术管理水平的不到位也严重影响了蔬菜园区生产的效益。

4.农业新技术推广较难,农民科学种田素质不高。由于现代农业投入产出比低,致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只有老人和妇女在家种地。留守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现代农业所需的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现代农民”孕育和成长困难。下乡培训中,培训农民多是些老人和妇女,新技术推广、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较难开展。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1.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编制完成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根据全区乡村不同区位和发展基础,分三片整体推进。重点打造精品片区。在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区域东南部涉及4乡镇62个村省级重点示范区。聚力打造精品线路和精品村。突出抓好重点区域内16个重点村的改造升级,突出抓好贯通精品线路的综合整治,对破损道路进行提升重修,对道路两侧路肩进行全面整修,高标准搞好绿化,建成高标准精品廊道绿带。

2.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夏季战役,在全区农村广泛开展“六清三建一改”,以村为单位建立台账,实行日报告制度,全区村庄面上环境“脏、乱、差”问题有效解决,整治标准全面提高,实现干净、整洁、有序,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显著提高;对锦绣庄园、秋实庄园等范围内的7条道路两侧进行高标准绿化美化,打造景观式精品片区,以衡井线为起点,南至南西线,对新赵线西侧范围内的28条田间道路进行高标准硬化、绿化建设。加快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抓好垃圾治理、厕所改造、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村庄绿化、畜禽粪污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项目向东南乡村振兴示范区倾斜,上半年完成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

3.抓好产权制度改革省级试点。6月底前基本完成全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顺利通过省级试点评估验收。创新机制,探索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权占有、收益、继承、转让、抵押、担保等权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健康运行。加快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年底全区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60%左右,集体经济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先进村达到40%。

4.强化产业龙头带动作用。着力实施省、市级龙头企业产值倍增计划,推进省级重点项目建设,指导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加强管理,提档升级,省、市级龙头企业产值增加3亿以上,达到18亿元。加快总投资5000万元联合体项目建设,加大协调力度,扩大增信基金发放范围,争取落实10家企业贷款5000万元。

5.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按照区政府《关于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财政扶持政策》,落实好2800万元专项资金,强化激励引导,做好“加、减、乘、除”法,完成压减草皮种植面积1/3目标,增加“甜瓜、黑土豆、紫小麦、无花果、生姜、钙果”等经济作物和特色种植,利用2-3年时间,每年集中培育形成2-3个特色主导产业,打造品牌形成规模。

6.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500万元、农机深松117万元奖补资金,实施全程机械化项目,推广“互联网+服务”模式,探索农机购置补贴网上申请、一条龙审核、一站式服务。抓好机械化新技术示范推广。搞好精准作业、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机械等新技术新设备引进推广,发挥农机技术在秸秆还田离田、化肥农药精准使用等农业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7.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做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将档案整理扫描及时移交档案部门,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到户。稳妥发展土地流转,抓好整片流转,加大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审查力度,实行租赁农户承包地上限控制,保持社会稳定。培育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发挥区农民产业协会协调服务作用,干农家事,说农家话,念致富经,为乡村振兴凝聚人才,为农业产业发展搞好服务。重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土地托管服务组织,强化经营管理,提高规模经营主体经济效益;探索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通过天亮合作社黄金分割分配法及“780全托管”模式,探索发挥“三权分离”改革示范作用。

农村农业范文7

一、主要工作基本情况

(一)全力以赴推进脱贫攻坚。指导各乡镇通过发展产业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巩固完善产业长效脱贫机制,全市有带贫益贫功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7个(家),带动贫困户916户,农业产业带贫益贫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对标对表狠抓整改落实。认领涉及我局整改问题20个,相关措施35项,详细研究制定了整改方案,形成整改台账。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各相关股室具体实施的整改体系,抽调8名年轻骨干组建农业农村局产业扶贫整改工作组,集中发力推动问题整改,所有问题已整改到位。二是集中开展脱贫攻坚“大调研、大排查、大整改”专题活动。严格落实部门领导“包村责任”,对包挂责任村蛟塘镇深耕村,推行“三三工作法”,即压实三个责任、实行三步走、帮贫困户解决三件事,活动期间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69件,对定点帮扶村“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工作进行全面排查并整改到位。三是实施产业直补项目,增强再生动力。2020年上半年产业扶贫直补项目,通过户申请、村验收、乡镇核实等资金申报审核程序,发放资金122.2237万元整,2020年下半年产业扶贫直补项目有序推进,预计11月底前完成资金拨付,产业直补项目涉及全市11个乡镇,68个行政村,1733户贫困户。四是强化技术指导及督促整改工作。落实2020年度农业扶贫产业项目“一对一”专家帮扶制度,累计培训指导100余人次。并通过开展农业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强化对贫困户的“帮传带”作用,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增收。出台《2020年度市农业农村局产业扶贫督查指导工作方案》调整局产业扶贫乡镇督查指导人员名单,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督导方式,对产业扶贫项目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扶贫产业基地运营等工作进行督查指导,下发整改通知书60余份督促整改。

(二)推动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坚定不移稳住粮食生产。今年全市粮食总面积15.45万亩,粮食总产量6.69万吨,其中早稻种植面积1.26万亩,同比增长45%,油菜种植面积7万亩,中稻播种面积9万亩,旱粮播种面积2.4万亩,晚稻1.96万亩。落实春耕生产早稻种植奖补政策,奖补资金100万元。积极开展灾后恢复生产,及时组织农技人员进行灾情核实,实行灾情应报尽报,一日一报制度,我市农业生产抗灾技术措施,及时发放省厅拨付的3万斤受灾种子。加强种植生产技术指导,提高粮食产能,提高良种覆盖率,推进绿色防控和机械化农业技术推广。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茶叶、油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020年全市经济作物生产总面积7.32万亩,与上年相比增长1.58万亩,其中棉花播种面积0.45万亩,蔬菜累计播种面积1.1万亩,水果面积0.85万亩,中药材面积2.6万亩,茶叶面积3.325万亩。三是畜禽水产生产稳定发展。出台生猪复产增养实施意见,积极引导中小养殖户从市外引种复产,鼓励中小养殖户自行培育种猪,最终达到快速增产的目的。我市生猪复产势头较好,目前能繁母猪存栏共计1801头,生猪存栏共计22483头,预计2020年末可实现生猪出栏3.6万头,存栏2.32万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我市牛羊出栏0.165万头,禽类存笼78.6万羽,出笼97万羽,肉类总产3986吨,产蛋2700吨。水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到11月份为止,实现水产品产量6286吨,其中养殖产量4500吨,捕捞产量1786吨。特种水产品产量2100吨,今年以来发展黑斑蛙养殖3家,特种水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四是保障粮食收购,维护种粮农民利益。做好2.91万吨储存粮食管理,出台《市超标稻谷临时收购处置实施方案》,按照国家对稻谷的质量指标和食品安全指标标准,掌握本地区超标稻谷的数量分布等情况,进一步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监督检查,保证粮食收购安全。

(三)常抓不懈做好疫情防控,有序推进农业企业复工复产。在年初爆发的肺炎疫情期间,农业农村局立即行动,安排部署防控工作,进行24小时值班值守,组织开展粮油保障工作,每天调度全市6个应急供应点及各乡镇粮油超市供应情况,安排专人做好进出单位登记扫码工作。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统筹兼顾,强化调度指导,优化企业服务,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协助企业做好防疫物资、用工协调、员工返岗、原材料保障、交通物流、供电供水等方面的帮扶支持工作。发动农企捐赠抗击疫情物资8.6万元,协调解决17000个口罩用于涉农主体复工复产。对接上级部门上报融资需求3600万元,涉及农业主体46家。召开市服务三农银企对接会,帮助企业对接金融机构,申请信贷计划1180万。积极抓好省、市应对疫情加快推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筹划包装了7个“三农”补短板项目纳入中央和省级农业农村系统和发改系统重点项目库,项目投资达35亿元。

(四)实施“一乡一园、一园一景”产业融合工程。按照市“全域旅游”目标制定出台了市“一乡一园、一园一景”总体发展规划,提出沿山农业围绕旅游做,沿湖农业结合旅游做的“一核两带,三区联动”示范工程,合理布局全市10个示范园,目前各乡镇详规已完成。按照“六个结合,三个运作”思路,做好“整合项目资金、开展农业招商、拓宽投融资渠道”文章。在项目整合上,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农村建设、水利、农业开发、增田造地、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项目资金,用于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在农业招商引资上,组建由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业农村局、水利局、林业局、扶贫办、水文局、气象局为成员单位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招商推进组,下设2个招商小分队具体落实。目前,现代农业示范园招商推进组正在对接的有效项目14个,累计接待外来客商12次,外出招商6次,已签约项目2个,签约金额3亿元;在构建投融资平台上,通过组建市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国有独资)投融资平台,包装市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争取地方专项债券以及农发行金融融资,目前已争取2020年省政府专项债券十九期第一批0.6亿元地方专项债券,资金已完成拨付;农发行乡村振兴项目正在完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从2020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奖励资金,采取先建后奖的方式,对乡镇进行奖补。

(五)扎实推进新农村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市新农村建设省级点、市县共建点共计206个点(88个自然村庄),惠及8225余户,3.68万群众,共计改水1772户,改厕2987户,改路73.26?,改沟102.57?,改塘43口,改房716栋,拆旧旱厕2412只、猪牛栏1390间,绿化面积3.34万?,污水管网铺设117.19?。加强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将全市村庄分为一、二、三类村庄,分类明确管护内容。按照“省市奖一点、县乡出一点、帮扶单位帮一点、村集体助一点、群众筹一点、乡贤捐一点”的村庄环境管护筹资机制,每年每个行政村(含其他村级组织)筹集管护经费不低于5万元。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全面实现了90%以上村庄实现无害化处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共铺设污水管网60个村庄,实施深度终端处理村庄16个,简易处理村庄72个,基本实现了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个村庄设置了农村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终端。垃圾治理越发常态化,不断继续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健全“市乡村组”四级治理机制,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垃圾日产日消,同时,逐步把垃圾治理推向市场,如横塘镇、蓼南乡已实施垃圾第三方治理。

(六)全力推动禁捕退捕各项工作。一是强力推动船网具回收处置工作。共指导完成回收处置处置渔船1416艘,网具42.98万余公斤,签订退捕协议1160份、回收捕捞证1160本,4月30日在政府网站了“注销市渔业船舶许可证(三证合一)”公告,所有渔民的船网回收处置、过渡期生活补助及捕捞证回收资金已全部发放到位;二是强力推进退捕渔民建档立卡工作。结合省禁捕退捕工作手册研究制定了《市禁捕退捕工作指导办法》并及时下发给各乡(镇、处)用于指导调查摸底工作,从渔民身份确定、工作规程以及退捕船网工具回收处置等方面对退捕渔民的建档立卡工作做了详细解读和指导,要求各涉渔相关乡(镇、处)务必严格落实“一户一档”要求,及时准确上报调查摸底数据。7月底前完成了建档立卡渔民1160户2297人的信息完善工作,其中专业渔民678户1349人,兼业渔民482户948人。所有渔民材料按持证捕捞户数归档,实行一证一个资料袋,退捕档案实行专人管理,待整个禁捕退捕工作全面完成后移交给档案局进行保管。由于建档立卡工作做得非常扎实,提供了5份建档立卡材料代表省送到北京迎接了国务院的检查。三是强化开展禁捕退捕工作宣传。通过禁渔通告、发放宣传单、悬挂横幅、召开渔民座谈会及运用网络媒体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禁捕退捕宣传,积极入户上船耐心做好渔民群众的思想引导工作,及时回应了群众诉求,努力提高渔民群众政策知晓率,及时起草了《市鄱阳湖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应急预案》,明确了处置职责、程序和规范,做好了辖区内退捕渔民的稳定工作。四是严格落实了社会保障。及时起草了《市鄱阳湖水域渔民禁捕退捕工作养老保障及过渡期生活补助实施方案》,对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做到应保尽保、兜牢民生底线,按照一证两人的原则,以缴纳15年为依据,8月20日之前完成了所有持证捕捞渔民享受社保政策人员确定和录入系统工作。五是及时拨付了补助资金。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经组、村、乡(镇、处)三级公示报至市禁捕办进行汇总并公示后,由农业农村局起草文件经市政府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由农业农村局和财政局联合行文及时将补助资金发放到了渔民的一卡通账户中,所有渔民的船网工具回收处置和渔民过渡性生活补贴资金、捕捞证回收资金以及社保补助资金已全部发放到位。

(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一是完成了2018、2019年度乡、村、组三级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工作,2018年度共清查农村集体资产7.555658亿元,2019年度共清查农村集体资产7.379365亿元,清查集体土地总面积58.6728万亩,其中耕地18.3546万亩。二是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工作,在3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全市85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确认身份216427人,涉及农户52250户。全市登记赋码的共78个村集体,其中有经营性资产的28个,无经营性资产的50个。量化经营性资产总额1671.8919万元,合作社成员216427人。三是““三权”分置”改革,我市““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定在星子镇,改革主要任务是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推进土地流转规范化。积极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我市土地流转总面积5.24189万亩,流转比例39.74%,其中出租面积4.9889万亩,入股面积0.21万亩,其他方式流转0.043万亩,进场交易面积0.398万亩,签订流转合同面积4.4888万亩,签订合同比例85.63%。试点乡镇土地流转面积1.0835万亩,流转比例达62.72%。

(八)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得到有效治理。积极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落实畜禽养殖三区划定,巩固禁养区关停退养成果,全市规模养殖场污染防治实现了两个100%。即:设施配套到位率已达100%。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100%。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积极推广绿肥种植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我市绿肥种植面积预计2万亩,能够减少化肥用量140吨左右,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8万亩,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我市共拥有大型植保机械10台,太阳能杀虫灯51台,二化螟诱捕器950个,二化螟诱芯1700枚,高空杀虫灯一台,黄色粘板15000块。今年我市测土配方施肥施肥覆盖率达到95%,绿色防控覆盖率35%,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积极开展耕地土壤类别划分工作,与第三方公司签订协议,目前出具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开展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及渔业资源保护行动,加大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和投肥水产养殖行为,已立案查处1起违法进行水产养殖案件,查处非法捕捞案件15起。配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研究所在我市鄱阳湖水域开展的系列渔业资源调查项目,大力宣传保护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着重加强江豚保护区的巡护,开展增殖放流鱼苗2500万尾。

(九)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工作,组织一期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培训,印制食用农产品合格证300本,并免费送予农产品企业及合作社,指导填写农产品合格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配合省厅完成今年农产品质量风险评估抽样工作。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结合消费扶贫工作,对消费扶贫产品进行检测。今年共开展农产品抽检2050批次,其中定量检测550批次,定性检测1500批次,主要检测稻谷、蔬菜、水果、禽肉、水产品等,检测结果均为合格。积极推进实验室“双认证”工作,与第三方机构签订协议,完成内审员、质量负责人培训,9月底提交了实验室“双认证”申请,预计11月底进行专家评审。开展家畜血吸虫病防止工作,坚持两查两治不放松。2020年共查病4120头次,治疗4920头次,确保了全市清净无疫。切实抓好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全市共产地检疫生猪2.3万头,定点屠宰生猪1.58万余头,无害化处理不可食用性产品折合生猪107头。

(十)抓好储备粮管理工作,提升农业安全生产管控。一是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做好今年粮食收购工作,制定了《市2020年粮食收购工作预案》,完成最低收购价早稻1038吨,预计中晚稻5000吨,完成县级储备粮轮换1000吨,新增县级储备粮700吨。积极开展粮食库存大清查“回头看”的整改工作,及时制订了大清查存在的情况和问题的《工作方案》,并抽调业务骨干人员对大清查中库点存在的问题进行逐项核对,做到认真整改。做好“优质粮食工程”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项目建设,预计该项目及粮库智能化建设项目在今年年底完成。二是继续开展“打非治违”。积极组织监理人员深入田间、上路检查,纠正违章,加强对大型农业机械安全检查的监督管理,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强化农机市场监管力度,对农机修理中心、销售中心等重点场所进行监督管理,重点检查非法改装和以拖拉机名义销售非标准车辆等行为,有效地预防农机事故的发生,确保农村道路交通安全,2020年我市未发生一起重大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十一)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一是做好水稻种植面积核实工作,2020年发放稻谷补贴330万元。二是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核实工作,全市2020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13.76万亩,补贴资金1541.12万元。三是农机购置补贴,完成农机具补贴69台,共计补贴资金109.001万元。四是宣传水稻种植保险,今年全市水稻保险87953.39亩,保险理赔319万,减少农民损失。五是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已举办培训办3期,培训农民110人。做好“一村一大”培育工程和高职扩招招生工作,已完成“一村一大”5名学员报名审核,完成31名高职扩招高素质农民报名审核工作,进一步提升农民的学历。六是做好财政惠农信贷通工作,已向省、市申报2020年度“财政惠农信贷通”信贷计划共计5000万元,截止2020年9月30日,全市已申报“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2779.46万元,新增受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家,累计受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42家。

(十二)深入治理农业行业乱象。以落实农业农村部“清江清湖”行动为契机,切实增强鄱阳湖区生态保护工作,分区域、分时段、全方位开展联合执法检查,高密度开展水域巡护,严厉打击各类涉渔违法违规行为。今年以来共出动执法船、艇100余次,参与执法人员1300余人次,共销毁违法和残存网具80余部。加强对生猪养殖场的监管,出台《关于开展生猪屠宰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百日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原则。每月深入对生猪屠宰场(场)进行日常监督检查,严格29项检查要求并记录在表,存档形成台账。同时下乡进行兽药巡查,打击非法购入、销售的国家规定停止使用药剂产品,确保市场有序运行。强化农资市场网格式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虚假标识、标识不清、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开展农资市场规范化建设创建和专项治理活动,出动执法人员200余人次,检查农资经营单位33家,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起,净化了农资市场。

(十三)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结合“党课开讲啦”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效果。通过“”、主题党日等形式,深入学习领会精神,把责任与担当细化为一项项具体工作任务扎实完成,培养党员勇担责任,踏实工作品质,永葆共产党员本色。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杜绝“四风”问题,贯彻落实市作风建设动员部署会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市农业农村局纪律作风建设,出台《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深入整治突出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实施方案》,将作风建设与年终考核挂钩,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构建教育、制度、执纪监督有效机制,确保全系统风清气正。

二、存在问题

1.乡村产业发展质量水平仍需提升。乡村产业基础仍不牢固,农业防灾减灾、疫病防控能力还不强。农业产业结构不优,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农业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产业问题依然存在。农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农业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2.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近年来农村发展较快,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部分农村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投入不足与重复建设问题并存。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仍不均衡,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运转经费保障水平低,专业人才留住难。

3.推动农民脱贫增收任务仍然艰巨。贫困村脱贫攻坚的投入大、难度大、压力大。产业扶贫力度大,但产业规模普遍较小,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带贫益贫作用还不充分。受经济下行压力、农资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难度大。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取得了较好进展,但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劲头不足,促进农民增收效果尚不明显。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够紧密,辐射带动农户能力有待提升。

三、2021年重点工作计划

1.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村庄“七改三网”整治建设以及污水管网和终端处理设施建设,按照要求建立污水深度处理村庄和污水简易处理村庄,抓好示范点村庄长效管护工作,完善村庄长效管护制度,不定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督查。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乡村振兴。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及各项惠农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优先大力发展牛羊产业,尤其要重点高质量发展和推广肉牛圈养和种草养牛技术,力争2021年实现肉牛出栏3000头左右。做大做强茶产业,组织开展名泉名茶活动,打响了茶泉文旅品牌,做好云雾茶推广,提升云雾茶国际知名度。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识认证产品,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和影响力。积极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治理,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开展受污染耕地治理,实现人放天养的水产养殖方式,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质。

3.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暨“一乡一园、一乡一景”建设。以实现部级农业园区有突破为目标,重点打造沙湖山、海会等连片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加快实现农旅融合发展。到2021年12月底前,各农村乡(镇、处)至少要建成一个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打造一处AAA级观光景点,半数以上乡镇有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和AAAA级观光景点,全市实现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突破。同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内打造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示范带动力强的休闲农业精品园和农庄。

农村农业范文8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三个走在前列、两大战略任务、六个奋勇争先”目标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抓手,补短板、强基础、扬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确保我县农村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二、预期目标

全县粮食播面稳定在127.28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0.6亿斤以上,新增绿色水稻2万亩、有机蔬菜2000亩、有机茶叶300亩、特色中药材1840亩,出笼乌鸡1600万羽,销售乌鸡蛋4000万枚,出栏肉牛15.47万头,出栏生猪39.8万头,水产品产量2.56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0.99万吨,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5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300元;全面推进1064个25户以上村庄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全覆盖,农村镇村环境全面改善。

三、重点工作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拓展“2+2”产业扶贫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培养致富带头人,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完成134个村“一村一社一基地”产业扶贫项目,提升贫困群众参与度和直接受益水平。坚持把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产业技术培训,加强生产经营指导,提供合作协作服务,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深入推进消费扶贫,全面推进产业扶贫提质增效,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

(二)继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1.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确认、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县、乡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将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管理资产的招投标、公共项目等事项全部纳入交易范围,规范农村产权交易行为。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建设,健全农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机制,不断提高村民财产性收入。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盘活村级集体资产,发挥资金扶持、财税减免、土地指标等政策叠加效应,年内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力争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村达到全县总数的90%以上,培育一批年收入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

2.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制定出台全县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实施意见,开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试点。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力争到年底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32万亩以上;积极实施新型经营主体质量提升工程,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力争年内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家庭农场100家、专业大户100户,并重点打造一批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按照智力联盟、合作联营、利益联结、组织联姻的“四联普惠”发展模式,进一步抓好家庭农场联合会建设,实现由“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3.统筹推进农村配套改革。继续深化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坚持“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主线,鼓励支持国有农垦场培育农垦特色产业品牌,充分发挥我县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探索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机制,积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建设试点。全面完成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任务,实现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职责、编制人员整合到位。

4.加大农业开放力度。强化“项目为王”意识,组建农业招商团,加大农业招大引强力度,创新农业招商方式,推行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委托招商等新模式。聚焦农业产业航母领军企业和农业上市公司,依托县内乌鸡、肉牛等富民产业精心包装3-5个招商项目,力争年内农业项目实际进资10亿元以上,其中引进国家500强企业、部级农业龙头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1家以上。结合“三请三回”专题活动,鼓励引导在外乡贤人才返乡创业,投身农业发展。加大农业“走出去”步伐,探索与粤港澳大湾区、友好城市等建立农业合作示范区。策应“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开拓海外市场。

(三)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压实稳定粮食生产属地责任,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7.28万亩以上,粮食产量10.6亿斤以上。切实抓好耕地抛荒整治,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2019年度5.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落实2020年度5.667万亩建设任务。用好产粮大县奖补资金、耕地地力补贴政策,健全完善稻谷补贴、稻谷最低收购价等惠农稳粮政策。实施优质稻产业规模化发展工程,整合种质资源,抓好品种与品牌、市场对接,扩大粮食加工企业“订单”生产规模,全县优选井冈软粘等水稻优良品种10个以下。实施优质稻米产业重大协同攻关项目,大力发展绿色稻米生产,全年绿色水稻种植面积17.6万亩以上。引导农民依法开展土地流转,培育发展一批粮食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大力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切实降低灾害损失。

2.加快恢复生猪产能。落实保险、信贷、环保、用地等支持生猪生产发展政策,积极推进生猪复产增养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建设,年内新增傲农南溪、良龙、茂源、绿色巨农等投产运营养殖小区4个。鼓励县内其它规模以上生猪养殖场改扩建养殖场,完善设施装备条件,进一步提高规模养殖比例,力争全年生猪出栏达到39.8万头以上,生猪产能基本恢复正常年份水平。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落实防疫经费,每个乡镇配备官方兽医不少于2人。严防死守非洲猪瘟,紧盯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抓好监测排查、消毒灭源、强制免疫检验检疫、调运监管等关键防控措施落实,打造全链条综合防控体系。积极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创建,年内完成三益食品公司年屠宰生猪30万头生产线建设。

3.培育壮大富民产业。积极策应全省农业结构调整九大产业工程和市六大富民产业工程,按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做响乌鸡产业。稳步推进乌鸡三年行动计划,全年乌鸡饲养量达到2000万羽,出笼1600万羽,销售乌鸡蛋4000万枚。加快推进乌鸡小镇、沿溪凤岗乌鸡产业园建设,建立标准化、规模化乌鸡养殖基地23个,发展2000羽以上林下乌鸡养殖户20户以上,引进年销售、加工乌鸡产值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积极做好新乌鸡原种场招商运营,落实乌鸡(蛋)溯源监管试点和推广,跟踪推进乌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周边产品三个防御性扩注工作;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对接合作,引进人才、技术,抓好新产品研发,进一步提升乌鸡产业发展水平。做强肉牛产业。实施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和草地畜牧业重大技术协同攻关项目,推广优质牧草高产栽培,做大做强佳和、沿溪、苑前、灌溪、马市等肉牛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基地,确保全年优质肉牛出栏量达到15.47万头以上。做大稻虾产业。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机制,大力推广稻虾综合种养。进一步扩大螺溪稻虾综合种养基地规模,示范带动全县发展稻虾综合种养2.6万亩以上。做精果业产业。实施井冈蜜柚提质增效“五大工程”,进一步抓好螺溪藻苑、南溪上垅、禾市萍芫3个“井冈山”牌井冈蜜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抓好井冈蜜橘示范推广工作,年内新增井冈蜜橘种植面积100亩以上。做优蔬菜产业。大力推进螺溪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建设,完善设施、提升功能,示范带动全县发展有机蔬菜2000亩。积极实施特色蔬菜“大品种”战略,以赣江两岸的万合、塘洲、澄江、泰垦四个乡镇场为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竹篙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依托省薯类产业技术体系,开展竹篙薯种苗繁育、提纯复壮等科技攻关,引进龙头企业做好竹篙薯包装、贮藏、保鲜、速冻工作,加快系列产品研发,抓好竹篙薯产业与市场对接,力争年内全县新增竹篙薯种植面积1000亩。大力推进有机茶叶、特色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全年新增有机茶叶300亩、特色药材1860亩。大力推广千烟洲试验站林下养殖等新品种、新技术,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和产业脱贫。

4.加强农业品牌建设。主动融入“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制定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技术规范。加大乌鸡、竹篙薯、酱菜等地方优势品牌的宣传力度。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包装、统一推介的要求,加大“井冈山”稻米、井冈蜜柚、井冈蜜橘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我县的建设力度,扩大“井冈山”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品牌竞争力。抓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和管理,建立一批规模以上“二品一标”标准化示范企业和基地,全年新增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3个以上。大力推动井冈蜜柚出口工作,抓好井冈蜜柚出口基地备案和认证工作,为井冈蜜柚走出国门做好准备。

5.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扩大武山、螺溪鑫润荣两个省现代农业示范园规模,完善园区功能;加快推进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螺溪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提质增效,力争新创建两个以上省、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拓展农业生态、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康养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民宿等新型业态,以苏溪、马市、螺溪、武山等乡镇为主轴,打造1个以上农业休闲旅游示范点,创建省级田园综合体、精品园区、美丽休闲乡村、星级农家乐、十佳农庄等休闲农业品牌1个以上。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新建益农信息社140家,加快实施世行贷款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三产融合。

6.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加大“云上智农”等农业技术移动平台推广力度,引导“田教授”“土专家”等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参与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结合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新技术推广和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因地制宜推行嘉农惠农机合作社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服务模式,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四)着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1.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落实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理念,遵循“清净整洁、形态有序、色块和谐、主次协调”要义,强化乡村规划引领,分类推进特色村点、标准村点和整治村点建设,年内全面完成剩余的477个25户以上自然村点新农村建设,其中2019年提前启动的288个村点在6月底前成型达标,2020年实施的189个村点在10月底前完成建设。重点开展“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和“8+4”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基本实现全县宜居自然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抓好美丽宜居工程,在提升苏马线、泰井线、泰兴线、古竹线的基础上,重点将“三沿两岸一区”沿线打造成“四带合一”的美丽乡村带,每个乡镇建设1个以上特色村点、3个以上美丽宜居村庄、100个以上美丽宜居庭院。全面落实“五定包干”村庄长效管护措施,确保有新村更有新貌。

2.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攻坚行动,打造“清净整洁”生态家园。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运行监管机制和清扫保洁、清理清运、运行管理、绩效考核等长效机制,加大7座农村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提升第三方公司治理水平。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以“干干净净迎小康”为主题,深入开展“三清两改一管护”村庄清洁行动,全力推进农户“门前三包”和“村庄八乱”整治攻坚行动,加大宣传动员,发动群众清除灰尘、收拾杂物、修整地面、整理庭院、修饰房屋,清理村内沟塘,实现95%以上村庄清净整洁目标。

(五)加强农业生态保护

以第二批部级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项目为依托,抓紧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配合相关部门抓好千烟洲山水林田湖共同体试验区项目实施,建立四季果园,开展农作物生物、物理防治示范。紧扣污染治理三年攻坚目标,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加强与中科院对接,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复,完成9050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分类划定乡镇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深入开展农用地污染防护和工业污染土壤治理,禁止使用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过国家限定标准的肥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全年新建中型沼气池10座,新建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4个,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施力度,全年规模以上生猪养殖场和肉牛、家禽养殖场粪污处理配套设施设备提升改造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认真落实河(湖)长制,确保全县所有河流水库基本达到干净、整洁,地表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以上。开展农膜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全力开展禁止野生动物交易专项行动,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任何形式、任何场所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六)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1.提升农业队伍素质。贯彻落实建设“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农业农村干部的政治建设、能力建设、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本领。实施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遴选好培育机构,年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名;深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精心培育一批农村致富领头人,挖掘培育一批“土专家”、“田教授”。

2.提升农技服务水平。结合开展“农业大讲堂下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活动,组建农业科技服务团队,采取入户指导、现场咨询、农资展示、农机服务、技术培训等方式,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向群众广泛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和农业法律法规,推介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普及气象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义务开展农机维修。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扩面强基,加强现代农业装备建设,推动农业“机器换人”,认真抓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大力普及农机技术知识,加大农业新机械、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培育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好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做好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推出2020年水稻主导品种,引导农民科学选种,力争全县主导产业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抓好母牛扩群增量工作,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广种草养畜,进一步抓好佳和肉牛养殖扶贫基地建设。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的协调配合,引进技术、人才,建设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农业重大技术集成熟化和示范推广。对接省农业农村厅“1+2+N”农业信息指挥调度系统,开展乌鸡等特色农产品物联网智慧农业系统试点,形成连结省信息中心的县乡村三级智慧农业系统,着力打造智慧农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