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毕业论文范例

农村毕业论文

农村毕业论文范文1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

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p#分页标题#e#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农村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论文改革;创新实践

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研规范能力的重要实践过程,让学生获得如何学习和研究的本领[1]。本科论文的价值不仅是论文本身,更重要的是完成论文过程中的经历和收获[2]。因此,毕业论文的价值不可忽视。近年来由于高校培养目标的变化,很多高校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为使大学生和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对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等都进行大幅度的改革。JH学院是一所应用型综合本科独立学院,自办学以来其毕业论文的形式一直仿照传统的模式进行,2016年根据现实需要正式出台文件对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改革。笔者以JH学院论文改革为例对毕业论文改革的实践途径、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一、毕业论文改革的实践途径

JH学院在“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显应用、培养情操”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改变原有毕业论文的单一模式,实现论文形式多样化,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017年正式开始改革,并且对相关创新型毕业论文的比例有一定的要求,以经济类毕业论文为例,要求改革的比例不低于10%。

(一)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

在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化指导,创新毕业论文的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思维。对于经济类毕业论文,从原来传统单一的学术论文形式发展为形式多样的毕业设计:一是研究报告。学生根据专业知识开展调研,形成专业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二是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学生在第五学期后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不少于3000字的学术论文,并以JH学院为第一单位。三是学科竞赛成果。学生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与专业相关的A类学科与技能竞赛,获三等奖以上的科技作品及其成果总结;四是创新创业项目。学生申请获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过审核结题的项目成果及总结报告;五是其他形式。经学术委员会认定的,可以代替毕业论文(设计)的其它实践成果。在毕业论文改革实施中主要以创新实践性论文为主,即研究报告、分析报告、案例研究报告等,统称为创新实践论文。

(二)增强学生专业方法的训练

一直以来,在传统学位论文模式以及传统专业课的教导下,学生对毕业论文改革并不完全理解和适应,并且对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学生对实践调查方法、研究报告的撰写比较陌生,原有的教学计划并未有此类课程。经济类专业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项目计划书都离不开调查研究。因此,JH学院经济系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实践型论文,采取了一定的具体措施。首先,有经验的教师对系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并参与具体的调查实践,使得青年教师对此项指导任务理解更加深入;其次,完善原有教学计划,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增开《专业调研》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实施调研、撰写研究报告。

(三)差别化考核指导老师

为鼓励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改革推进的积极性,JH学院对不同类型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进行差别化考核。传统毕业论文指导每篇折算6个课时,而对创新实践型毕业论文则折算为8课时/篇。对于这种差别化的考核是有必要的,创新型毕业论文在工作量上较传统学术论文大,不仅和传统模式的论文一样需要指导学生阅读文献、搜集相关资料,而且在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中,还需要指导学生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整理调查所获数据,这是创新型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JH学院对此考虑较为合理,对于指导教师本身来说,会对这一年的教学、科研等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年底工作量考核会更有优势,增加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四)鼓励学生开展实践调研

毕业论文改革不仅对老师提出了挑战,也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和网络资料的梳理,需要实施具体的实践操作。例如撰写调研报告,需要设计调查材料、开展实地调查、整理调查数据,这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更是对今后学习工作的重要帮助。JH学院上至学院、下至系部和班级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锻炼能力,鼓励学生展开社会实践,参与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对于学科技能竞赛获得名次的指导老师、学生给予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而且学生会获得素质考核加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排名。

二、毕业论文改革实施中问题

随着培养目标的明确化,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毕业论文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趋势,然而,毕业论文的改革还处在探索过程中,JH学院在毕业论文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选题缺乏合理性

JH学院的选题模式是每个指导老师在学生选题前给出一些论文选题,然后综合在一起供学生选择。对于毕业论文改革的执行,需要增加不同于传统学术论文的实践性论文或报告类的选题。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选题雷同。实践性论文的具体性,需要对具体企业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因此,不同导师会给出同一类型的选题,例如“XX公司上市可行性分析”“XX公司进出口业务调查报告”等诸如此类大众化的题目。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公司不同研究报告内容就不会重复,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因为资料的不易获得性、知识的欠缺和思考的不成熟,因此很多内容都是借鉴其他资料,导致内容雷同,选题的大众化、相似性导致论文毫无特色。二是选题过大。部分年轻导师由于理论学术功底薄弱,给出的选题看起来“高大上”,学生在实践时却无法抓住重点,例如“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调查研究”,学生在实施调查时由于时间、精力等限制,只能就某一小地区的农村电子商务状况开展调查,因此所获得数据具有片面性,不能概括全国。对于此类过大的题目无论是传统学术型还是创新实践型毕业设计都不适宜本科生,会导致内容空洞无重点。

(二)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自身实践经验欠缺,如何开展调查、撰写研究报告、分析报告,缺乏规范、专业的训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老师有相当一部分是年轻教师,可能存在实践经验欠缺,对于调查设计、调查具体过程指导难以提供高效的指导。另外,青年教师课题相对较少,难以将学生论文设计与课题结合,导师亲自带领学生开展调查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学生只能凭自己的理解单打独斗,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学生研究问题能力较弱

学生在大学四年更多的是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并没有开设“科学研究训练”的相关课程,没有受到专业的训练。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创作时不会查找文献、搜集资料,只会简单地在百度上进行搜索,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查询资料、更不知道有专业的文献数据库。另外,学生对论文或研究报告中问题的陈述和论证不会运用数据或事实支撑,一方面不知道在哪能找到相关数据和事实,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弱,不会分析数据。目前,JH学院经还未开设《计量经济学》,学生更不会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这是论文或研究报告撰写中一个重大缺陷。

(四)论文改革比例相对不高

JH学院论文改革自2017年正式实施以来,效果不是很理想,由于创新实践型论文指导和资料的搜集更为费时费力,更多的学生和导师还是倾向选择传统论文模式。因此,在2017年给定毕业论文选题时,很多导师并没有给出实践性论文选题。2009年四川大学初次进行论文改革时也面临同样的困境,90%以上的学生仍选择传统的毕业论文模式,而且敢于“尝鲜”的同学是那些在平时的实践锻炼中已经积累了雄厚的基础[3]。JH学院经济系2017届有毕业生413人,仅17人是实践性论文,占比4.12%,远低于10%的要求。2018届毕业论文实施时,由于院、系领导的大力推进,指导教师在命题时会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性论文选题,学生只能选择此类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经济系2018届参加论文答辩的272名毕业生中,创新实践性论文为69篇,占论文总量的25.37%,上升非常明显。但如果是学生自己命题,结果肯定不会如此理想。

三、完善毕业论文改革的对策

毕业论文改革的呼声随着应试教育的推行早已有之,自2009年四川大学开启论文改革第一炮,已被广大高校接受并逐渐推广。然而,在论文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挑战,如何顺利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课程培养计划,规范研究训练

调整本科课程培养计划,增加对学生进行相关规范训练的课程。例如,可以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科学研究基础训练》,通过学习,首先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研究报告、项目策划书的结构与写作步骤;其次,教会学生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电子文献等资源,学会查阅文献、搜集二手数据等资料。大学二年级开设《计量经济学》,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大学三年级开设《研究方法》相关课程,主要目的为,对于不同的题材论文(设计)撰写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搜集数据,掌握问卷调查、体验调查等具体方案设计和实施的方法和技巧,而且带领学生实地开展,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

(二)实施专业化培训,提高指导水平

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推进的具体实施中,创新实践性论文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挑战,也对指导教师提出了高要求。因此,对指导教师开展相关培训非常有必要,首先教师本人需要对研究报告、实践调查的具体过程、步骤非常清楚。相关部门组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给予理论指导、实践经验传授以及亲身参与的机会。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指导论文的水平,也是对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极大帮助。

(三)研究选题具体化,评估研究可行性

论文选题方面应该具体可操作,避免大而空、实践调查无从下手的论文选题。同时也要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有些具体研究的数据获得也存在一定难度。例如,“XXX出口贸易调查研究”等这类具体的研究选题在撰写的过程中经常得不到数据,原因是有些企业不愿意向外界公布,而中途更换选题时间上又紧张,因此导致整个研究报告只能从整体上泛泛而谈,没有具体数据和事例支撑。故在确定选题前要评估或者事先跟具体研究对象进行沟通,确保研究的可行性。

(四)调整时间安排,提高论文质量

多数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安排开始于第七学期末,第八学期末答辩结束。JH学院的论文时间安排也是如此,整体来看学生有半年的时间准备论文,应当非常充裕。然而,在这段时间,正是学生找工作、考研复试、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关键时期,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非常少,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因此,毕业论文时间需要进行调整,一方面能够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另一方面不分散学生找工作等求职精力。学校可以将论文选题、开题时间调整到第六学期中,学生可以利用暑假时间进行实践调查,同时结合高校自身的暑期实践要求,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为防止学生拖拉等情况出现,可在第七学期开学后进行预答辩,预答辩后再对论文修改,毕业前进行正式答辩。这样既能够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也能保证学生最后一学期与学校保持联系。

(五)鼓励学生参与竞赛,丰富毕业论文考核形式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科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对参与者以及获奖者给予不同的奖励措施,增强学生参赛的积极性。通过参加各种竞赛,一方面能够获得项目设计规范训练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一定程度获奖作品可直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参与毕业考核。学生的付出能够一举多得,同时为毕业论文改革的推进奠定了基础,丰富了毕业了论文(设计)的考核形式。

参考文献:

[1]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2]田洪,陈绍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系统及提高论文质量的创新着力点探索[J].宁夏社会科学,2014(6):157-162.

农村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质量

一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基本情况

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事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定位,特殊教育专业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兼顾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要求,加强了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学科综合交叉,力求拓宽专业口径,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按照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2008、2012、2016三次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论文设计均按照4学分设计,折合64课时。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从开办起共产生186篇论文,优秀论文6篇,优良论文36篇,合格论文144篇。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学习成果的重要支撑材料,也是各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并通过毕业论文,才能授予学士学位。可见,毕业论文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选题是写作毕业论文的开端,是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形成论文的起始环节,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就是根据特殊教育专业的要求,在特殊教育研究领域内,确定研究项目、明晰研究问题的过程。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历届毕业论文选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调查法对毕业论文选题按照选题领域、难度、可行性、创新型和应用型等维度展开研究。在选题领域方面,把特殊教育作为综合领域进行选题的有39篇,占论文总数的21%,主要涉及地区、县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涉及师资、资源配置、政策支持、医教结合等方面的内容;按照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学科分类进行选题的28篇,占论文总数的15%;按照体育专项来划分,教育管理突出体育特色和项目的37篇,占论文总数20%,做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的49篇,占论文总数26%。可以看出,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突出体育特色和课程设计特色。在选题难度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和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巡视诊断的要求,在抽取论文时,将难度分为:较大、合适和容易。难度较大指的是超出了本科生的学习能力,本人无法完成的选题,容易的是选题的理论水准没有达到专业课上课基本要求的标准。特殊教育专业本科论文选题较难的达到33篇,适中的占到26篇,容易的18篇。在可行性方面,在论文选题中,论文在范围和研究对象中,是不是能支持研究的主题,研究对象选择是不是能够满足研究条件,在抽样80篇文章选题中论文选题可行性较高34篇,一般27篇,较差8篇,无法判断1篇。在创新性方面,随着创新教育进课堂活动的深入,创新型选题在特殊教育专业中也越来越多,学校也出台了创业创新活动替代毕业论文的相关政策。在七届学生中,有两位同学运用此项政策完成了毕业论文,获得了学位。在抽样80篇文章选题的创新性较高的20篇,一般9篇,创新性不强的20篇,无法判断的31篇。在应用性方面,按照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作为应用型论文选题,应该和自己实习、甚至就业结合起来: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事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抽样80篇文章选题中,应用型较强的13篇,一般的38篇,较差11篇。

二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在选题领域方面存在的问题。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要求必须符合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要求,因此,特殊教育对象中残疾儿童、问题儿童和超常儿童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都可以作为选题,但是正是由于对象的特殊性,学生在选题过程中,特别是和自己专项结合过程中,突破了这个限制,在37篇和专项结合的论文中,3个选题和特殊教育专业结合不紧,属于问题选题。在选题难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西安体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本科毕业论文的领域范围尽可能和自己的就业和实习领域一致,一般只能探讨一个问题,写作过程要求论点正确、论证严密、结论自然,如果选择两个和两个以上问题,本科生就驾驭不了,由于范围过大而造成难度加大。例如,2010届:聋生进行早期职业规划教育的分析与建议、我国特殊教育经费的管理现状与筹措;2011届: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舞蹈心理治疗的研究策略、论特殊儿童身心发展与社会关注度之关系;2012届:自闭症儿童的情商教育;2014届:8-10岁中度听障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设计及研究;2015届:感统训练对7-8岁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康复效果研究、小学三年级班干部对听障儿童自信心培养的个案研究;2016届:农村轻度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探索研究、心理训练对散打专业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发展的研究;2017届:网球球感和手感训练内容及其方法、绍兴市聋哑学校学生对体育课需求及其教学设计研究。在选题可行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可行性是指完成论文题目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主要是作者的基本知识和素养能不能完成本题目。客观条件是除去主观条件以外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范围和领域、特殊教育对象作为论文研究对象时的稳定性和符合性,实验条件和实验控制水平,资料的前沿性和经费的保障条件等等,有些同学的选题有着强烈的特殊教育情节,选题也很高大上,但是不具备研究的客观条件,造成论文无法完成。在论文创新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创新性是指首次出现或者具备新颖性的特点,创新性是学生论文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于识记和背诵,较少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造成7届论文186篇中,和往届题目高度相似且没有创新的题目13篇,有2013届学生选题和往届同学雷同。在选题应用型方面存在的问题。应用型指所选择的论文题目是当前特殊教育领域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况且是运用自己理论能够解决的问题,是自己所学理论在现实中中的应用。但是在7届论文中有17篇没有对毕业论文题目研究的历史沿革和国内外现状进行调查,轻易确定选题,导致选题缺乏必要的应用型。如果盲目地选择已经被理论与实践所检验形成定论的论题和一些既无现实需要又无理论深化价值的论题,在论文写作的初始阶段就已经决定了论文质量的低下。

三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原因

首先,招生规模增长过快学生太多,资源配置跟不上是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的社会原因。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是西北地区设立最早的特殊教育专业,但是自从2006年开始举办以来师资问题始终是瓶颈问题,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和一线特殊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太少,一直没有达到合理的师生比。加上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专业教研室,和教师的教学任务重等原因影响了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其次,实验和实习条件有限是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的客观原因。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共用评估诊断实验室,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论文的要求,申请的感统训练室、行为观察室等试验实习场所因空间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加上试验耗材控制严格,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因此,以实验为主的论文选题不可能完场。最后,学生写作论文的态度问题是论文存在问题的客观原因。学生对论文写作上存在着很大的认知偏差。个别学生认为反正往届学生都毕业了,到我们这一级肯定能毕业,老师不会难为他们,对选题这一环节不够重视,根据自己对本专业某一问题的感性的粗浅认识,不经过周密的资料查阅和分析,就轻易定题,所定的选题自然也就存在很多问题。

四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路径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度,毕业论文是本科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要制定从形式到内容的规范,要强化过程性管理,明确指导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度。专业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应当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高度负责,专业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要经常沟通,引导学生在适当的领域选择和自己能力匹配的论文选题,建立命题审查制度,让不合适的选题及时更正。第二,加强毕业论文指导的有效性。西安体育学院十分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工作,每年组织和举办多种形式的毕业论文工作会议,重点讨论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要求。特别是专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考虑到毕业生在就业和考研方面存在的问题,应提前做好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尽早为学生安排指导教师。为了引导教师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和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学生能够理解和熟悉研究课题,为毕业论文的实验研究做理论准备。第二,控制每位教师的毕业生人数。目前,高校教师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势必对毕业论文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近年来,西安体育学院加快了教师队伍建设步伐,严格控制了每位教师的毕业生人数。第三,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西安体育学院加强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和教师研究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先后和西安启智学校、西安市盲哑学校、西安市聋哑学校建立实习基地。第四,重视学生兴趣,根据学生兴趣学则论文题目。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课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和兴趣。此外,在选择主题时,学生应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方向,因为如果没有兴趣,写作就没有主动性。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在某些课程中,或者他们在课程内容的发展方面有了新的发现,或者他们对课程内容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有独特的见解。然后根据选题的原则和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文献,最后通过系统归纳和分析,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体现专业特色;为培养专门人才,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开设了多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所提供的课程是不同的。这些方向包括视力障碍儿童教育、听力障碍儿童教育、智力障碍教育、自闭症儿童教育等方向,这些方向的设立,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提供了明确的边界和范围。总之、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是学生写好毕业论文的前提,学生选题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引导是关键,学生的态度是关键,学校的条件和制度是做好选题的保障。只有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才能完成稿质量的毕业论文选题。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

[2]《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涵[2018]8号).

[3]孔翠英.本科生导师制对提高财经类毕业论文质量的作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8,21(04):56-60+96.

[4]姜东,倪晓宇,熊立奇,等.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的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04):113-117.

农村毕业论文范文4

1.研究现状

纵观以往文献,目前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观念层面的问题,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教师定位不准,投入不够;学生没有正确的态度。二是制度层面的问题,教学目标设置不切合实际;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教学环节烦琐,流于形式;缺乏合理的监督考核机制。三是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选题大而空,学生写作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缺乏,论文写作不规范等。基于上述问题,学者们探索并探讨了多元化模式教学和当前网络语境下毕业论文指导方式的变革路径。可见,既有研究对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表象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对于我们认清毕业论文教学现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经过梳理发现相关文献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现有文献的研究路径呈现单一化趋势,要么仅从制度层面来谈其弊端,要么只就教学过程来谈其问题,少数文献能兼顾两方面来分析但因没有明确的厘清而陷入混为一谈的尴尬境地,均难以廊清毕业论文现状的全貌。

2.研究思路

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考虑到毕业论文教学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主要为线下面对面授课方式),具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特点,为解决目前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选题空泛、缺乏实践、内容空洞、缺乏创新等主要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精神,拟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念来探索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的思路。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于欧美国家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理论重新界定了学习的含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学习和教学做出了新的解释,以这种理论为指导提出的设想,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在以下的研究中,拟以广东海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例,通过近五年457篇毕业论文文本的分析,揭示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制度设计和现实问题,找出其机制弊端和人为影响因素,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使本科毕业论文发挥它应有的检验和考评作用。

二、现行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

(1)时间安排极不合理。

按学校教学规划的规定,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而毕业论文执行阶段的重要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和论文撰写)实际上是在第八学期(大四的春季)进行的。这一时间安排与大学生找工作和考研等重大抉择时间发生严重冲突,直接导致本科生毕业论文疲于应付,流于形式。许多学生选题阶段尚能认真对待,选题新颖、提纲思路清晰,很有希望完成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可是到了大四春季学期由于紧张繁忙的实习和就业就会大打折扣、敷衍了事。以广东海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例,据统计,从2009届至今,平均每届都有接近5%的本科毕业生由于精力投入不足导致好的选题最终以成绩不佳而遗憾收官。

(2)导师指定、专属及考核制度存在弊端。

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现行的毕业论文设计实行的是导师指定和专属制度,一个指导教师指导哪些学生一般实行平均分配制,即按照某专业毕业人数和系教师人数来平均分配。在实际运行中主要会导致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生没有选择指导教师的自主权,即使选题的研究领域超出了导师的专业范围也要服从导师的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导致被动应付;另一方面,教师不敢“越权”指导其他学生,以免影响人际关系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此外,学校对于指导教师的考核目前还仅停留在数量阶段,导师工作量的核定只考虑所指导的学生数量,至于指导过程和质量如何却没有明确的指标和细则。而毕业论文教学由于周期较长、与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一致等原因,主要以线上指导为主,这间接导致一部分指导教师不重视毕业教学,马虎从事,个别教师甚至平时对学生根本不闻不问,等到学生毕业实习返校后再集中对论文进行一次指导就定稿参加答辩了,结果不言而喻。

(3)评审制度和答辩制度存在严重的“走过场”现象。

评审制度和答辩制度是为毕业论文质量把关的重要环节,本应在毕业论文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以广东海洋大学公共管理本科专业的现状来看,评审过程和答辩过程都有形同虚设之嫌,历年来毕业生毕业论文水平逐渐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却几乎没有学生不通过论文答辩,也没有学生因论文质量不合格而推迟毕业。

2.教学实施现状及问题

(1)选题比较契合时代的热点和焦点,但缺乏创新性。

大学生年轻有活力,思维敏捷,关注社会新生事物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时展的脉搏。以广东海洋大学公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我们统计了2009-2014届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毕业论文的选题领域和主题基本上契合了大学生的身份特点以及所学专业与时代热点相结合的特点。根据统计,2009-2014届毕业论文选题的热点领域涵盖了公共文化、三农问题、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城市社区管理、高校管理、公共交通、政府管理和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选题视野开阔,范围广,这正好反映了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视角优势。从近五年毕业论文选题关注点的变化来看,与时展的特点也是遥相呼应的。2009-2011期间,选题热点主要集中在政府管理、高校管理和三农问题上,危机管理仍然有相当的关注度,而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后续阶段;2012年以后,虽然高校管理和政府管理还有一定的热度,但大学生对社区管理(包括城市和农村)、公共交通与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问题以及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关注度大大提升,而这也正是现阶段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可见,在毕业论文的选题阶段,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与现实热点、焦点问题相结合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遗憾的是,大多数选题只是人云亦云,或者是照搬别人的观点和看法,或者是依样画葫芦,换汤不换药,缺乏自己的思考,缺乏创新性。历届选题领域宽广,热点频出,几乎可以做到“一人一题”,可最终具有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的论文数量却寥寥无几,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存在大量的模仿甚至抄袭而缺乏创新性。

(2)研究环节上,普遍忽视开题报告和前期的资料搜集工作。

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环节一般分为定题-开题报告-初稿-中期报告-终稿-答辩这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任务和必要性,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开始阶段作为整个研究工作的起点将为后面的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实施状况却不容乐观。以广东海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例,学生对研究的开始阶段不太重视,一些学生和指导教师甚至对选题阶段马虎了事,在没有查阅足够文献的基础上草率确定选题,如个别小组就是在一周内确定选题的;此外,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忽视开题报告和前期的资料搜集工作,从历届的毕业论文指导来看,几乎都是跳过开题报告环节直接进入论文写作过程的,前期的资料搜集工作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全凭学生自由掌握,导致相当多学生完成的初稿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不知所云,后期即使努力修补完善,最终也是事倍功半。

(3)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偏少且统计分析技术欠佳。

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而言,是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政策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等科学方法,培养能在政府机关等公共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从历届毕业论文的写作来看,学生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能力特别是对实证分析技术的驾驭还很不足,为此,我们统计了2009-2014届毕业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情况。历届毕业论文中理论研究居多而实证研究偏少,2009-2011届毕业学生中使用了问卷调查方法的仅为10%-20%,此后在2012届、2013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即使是在最高的2013届其比例也没有过半,而2014届又大幅下降至28.3%,实证研究缺乏也是毕业论文生搬硬套,缺乏创新性的原因之一。2012届以来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增设了“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技术”课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有相当程度的提升,其实际应用情况如何呢?我们以2012-2014届中使用了问卷调查方法的毕业论文为样本,从方法介绍、问卷设计、问卷分析三大方面来进行说明。学生对社会调查方法技术有一定的掌握,问卷设计比较规范,占比90%以上;但方法介绍方面有至少三成的论文存在无介绍或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只简单介绍了调查概况,并未说明问卷的发放、内容、样本特征等重要信息;有的甚至只提到了问卷调查这几个字,关于调查的相关信息只字未提。还有一些对方法的称呼不科学,如将问卷法称为数据统计法,将文献法称为文献调查法、资料收集法,以为使用了二次数据的就是定量分析方法等等;而问卷分析方面则有40%以上的论文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问卷资料利用不充分导致分析不够深入。可见,学生对统计分析技术的驾驭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研究质量上,整体有所提升但精品匮乏。

历年来毕业论文饱受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论文质量低下,以广东海洋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统计数据表明:2009-2014届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整体还算不错,良好和中等的比率之和约占九成稍强,特别是2014届本科生的研究质量有所提升,良好率接近75%,优秀率达到6%,是历届中最高的。但即便如此,历届中优秀毕业论文匮乏也是不争的事实,2009-2013年间优秀率均不足5%,精品匮乏直接导致毕业论文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不大,多数学生只局限于为毕业而完成论文,缺乏开拓和创新思维,也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毕业论文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措施

1.建立新的毕业论文时间进度安排制度

我们以“提前毕业论文初始时间,延长毕业论文设计周期”作为立足点,提出“建构式”教学模式,即致力于为学生创设毕业论文设计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自主达成意义建构,以便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教学活动。具体措施如下。首先,为毕业论文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学生在大三秋季学期就进入毕业论文教学的引导阶段。拟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开学初应由本专业教师对所有学生介绍毕业设计的意义、执行流程、选题、如何开展等大致情况,并特别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标准及淘汰制度,使学生初步了解毕业论文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将一些功能相似的论文教学和实习实训与毕业论文实践环节整合起来,前后衔接,相互贯通。如学校文科专业在大四的毕业论文综合性实践教学之前,安排了大三秋季的专业论文和春季的专业调研等“预演预练”环节,但它们基本上孤立开展,各自为政,相互脱节,既徒增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没有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真可谓是事倍功半。因此可将专业论文与专业调研整合,时间整合延长为四周(原来各为二周),内容整合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论文的撰写(改变专业论文为纯写作,专业调研为纯调研的现状,结果整合专业论文与调研报告合二为一)。通过前期的实践环节练习,实际上已为学生创设了毕业论文实践的情境。其次,在前期了解和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毕业论文实践的意义建构,学生在大三春季学期进入选题和文献查阅阶段。这一阶段分两部分进行:前半学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或方面,写一份总结报告或心得体会,这部分教师可不参与,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后半学期由学生进行选题明确化,自行提出具体的题目和思路,这部分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指导,评价其重要性、创新性、可行性。期间,教师应努力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如提供信息检索方法、组织讨论、发起会话,协作完成选题阶段的意义建构。第三,学生在大三暑假和大四的秋季学期进入资料收集和初稿撰写阶段。经过了缜密的选题阶段及各种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一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鼓励学生展开调研活动,增进对选题的了解和认识,获取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调研活动在校内一般难以展开(有关大学生问题的选题除外),因此安排在暑假进行;另一方面督促学生及时整理资料、总结提炼,得到满意的研究结果,学期末完成初稿。最后,学生在大四春季学期完成论文定稿和答辩环节。在紧张繁忙的就业、考研之际,学生只需完成论文的修改定稿,做好答辩的相关事宜。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顾问”的新导师制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必须变革导师专属和决定制度,变教师“教练”角色为“顾问”角色,在整个论文实践教学周期要重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到论文撰写、论文答辩应始终由学生自主达成意义建构。首先在选题前半部分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接下来根据学生大致的研究领域可指定1-2名导师作为顾问提供咨询和帮助,教师的任务是尽可能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协助、促进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论文实践活动,如共享信息检索方法,组织选题讨论会,提供调研方法指导等。

3.建立严格的评审和答辩淘汰机制

一方面要制定精确的评价标准,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现行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多为定性指标,执行弹性大,应增加精细化的定量指标。另一方面要佐以严格的答辩淘汰机制,如广东海洋大学设置了二次答辩机制,这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淘汰机制,关键是不能形式化,对于二次答辩不能达标者,一定要予以淘汰或相应的惩罚。

4.开展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模块建设

一方面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结构,使之更为优化合理,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广东海洋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现有体系中社会调查方法技术课程的学时仅为48个,理论和实验各为24个,但事实上这门课程应用性很强,可加大学时量至54个,同时增加实验课的比重,从而更好地训练学生应用社会调查方法和统计分析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课程教学中要大力开展实践型课程模块,除了传统的理论讲授和实验训练外,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如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课外调查小分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定期调查活动,通过选题-收集资料-上机录入资料-分析资料的多次情景演练,在意义建构的同时应用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最终的毕业论文综合考核中也会大显身手。

5.加大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监控和质量考核

一方面要加大对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监控,对于选题、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中期报告以及答辩过程都要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指标和标准,如可规定线下指导的次数和具体操作方式、重要环节的指导标准等;另一方面将指导数量与质量结合进行全面考核,并作为教师工作量的计算依据。要建立科学的毕业论文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体系,细化定量考核指标,结合学生评价对相关教学环节进行质量考核,改变以往教师为权威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6.积极构建师生良好互动的毕业论文教学网络平台载体

农村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本科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策略

总体来说,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但作为本科生,对研究方法的应用缺乏规范性,对论文结构的把握缺乏逻辑性,少数学生文字功底差,也有部分学生论文写作态度不够积极。教师对毕业论文进行专业指导,可以保证论文写作过程的可控性,培养学生文献整理、数据分析、论证结论的综合能力,并确保论文写作各个环节稳步推进[1]。因此,指导教师对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或明确选题方向

选题对于毕业论文来说至关重要,选题是否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由教研室把关,但学生对选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往往难以判断,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沟通,帮助学生确定。

(一)协助教研室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毕业论文选题一般由学生申报,教研室组织开题答辩确定选题是否合格。专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学生提供选题或大致的选题方向,并在开题答辩时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把关,在答辩之后进行选题辅导。

(二)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选题方向。学生报来的选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选题太大”,如《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发展研究》《论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现状与发展》《后真相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研究》等。有的不是“研究问题”,而是“研究主题”,需要具体到一个小的研究问题;有的需要依托于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研究;有的需要调整到一个更为具体的研究方向。如学生报来的选题《新闻人物专访对话技巧分析——以新闻频道<面对面>2018-2019年报道为例》,指导教师经过与学生沟通,最终将选题确定为《娱乐类明星人物专访策略分析——以央视<面对面·春晚面孔>系列专访为例》;再如将《新闻采访中采访技巧的运用》改为《电视调查性报道中采访技巧的运用——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这样从研究问题到研究对象都更为具体,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电视成就报道的故事化策略研究——基于解说词写作中数字处理的视角》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的具体研究方向,如果写解说词写作,还是太宽泛,具体到解说词写作中的数字处理,而且放到成就报道的故事化策略框架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帮助学生确定、调整论文结构

论文结构考查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也是学生最欠缺的。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论文写作中最难的就是确定论文框架,而指导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帮助也是助其确定论文框架结构。

(一)提纲写作阶段。在提纲写作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参考文献,明确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知道每一级标题下面的“论据”如何获得,这是教师给予学生最重要的面对面指导,要求学生带着参考文献、拟好的提纲以及遇到的具体问题来与教师沟通,这一次指导需要的时间相对最长,每个学生至少需要2个小时,有的甚至需要4个小时,但这次指导之后,学生就可以按既定的方案收集资料、写论文初稿。

(二)初稿完成之后。学生写完论文初稿之后,之前确定的提纲和框架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修改,这时教师需要再次对学生进行面对面指导。学生的论文初稿在逻辑性方面的问题一般是同级标题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有的同级标题可以合并、论据不能论证观点等。这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调整论文的逻辑关系,调整作为论据的案例,或者重新收集、寻找案例,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要调整论文结构。这一阶段的指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提交详细的论文目录,或者提交论文的同时提交一份可以修改的目录文档,即详细提纲,因为学生论文中虽然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但无法修改或不好修改。这一次指导其实分两个阶段或两次进行。第一阶段先修改提纲,指导学生将已写好的初稿按逻辑关系调整好结构,并修改三级标题的语言表述,之后让学生按调整过的结构修改论文;第二阶段主要是看调整之后的论文中论据和观点的关系,对于论证不充分的增加论证部分,针对前面所提及的“论据不能论证观点”的问题重点检查,没有逻辑性的论证需要修改,与各级论点不符的论据需要更换。这一次修改之后,论文结构基本就没有问题了。

三、指导学生查找、阅读、分析文献资料

明确选题方向,确定、调整论文结构是指导教师对学生指导最有帮助的方面,但教师也需要在查找、分析文献资料方面进行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论文。

(一)指导学生查找、阅读参考文献。论文写作参考的文献对于论文的完成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文献查找能力,但有时缺乏相应的技巧,查阅文献存在一定的困难,大部分学生在选择文献上没有清晰的要求和思路。并且,大部分学生对于文献的选择没有明确的目标,对于其专业性和权威性也缺乏经验。有的找不到可以参考的文献,有的找到太多文献而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指导教师提供少许参考文献和与论文相关的资料、数据和渠道,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有的可以扩大查找的关键词范围,有的可以从看来似乎完全不相关的论文中寻找可以参考的思路。如参考文献《“教师专业素养”视角下国家政策变迁述评——基于NVivo11的政策文本分析》与学生的论文选题《融媒体记者核心素养研究》似乎没有关系,但其研究方法却可以提供借鉴。要指导学生不仅会查阅直接相关的文献,而且能从看似不相关的文献中找到可参考的内容。

(二)指导学生收集、分析研究资料。选题和研究思路确定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如论文《电视成就报道的故事化策略研究——基于解说词写作中数字处理的视角》,教师要和学生充分沟通,指导学生从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查找两年内所有与我国“发展成就”有关的系列报道,如《新闻联播·数说改革开放40年》《焦点访谈·新中国奇迹》等,并且观摩分析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记录其中与数字有关的解说词。再如论文《主流媒体文博会报道中的山西形象呈现》,指导学生从《山西新闻联播》《山西日报》等主流媒体中收集所需的研究资料,并从报道题材、报道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

四、合理运用指导技巧和策略

教师在指导论文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和策略,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增强指导效果,进而提升学生论文写作质量。

(一)线上指导和线下指导相结合。每一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般都会建一个微信群或QQ群,在群内发一些通知或直接在线上指导学生。2020届学生因受肺炎疫情影响,返校时所有学生已完成论文初稿,部分学生已定稿,因此论文指导基本全程在线上进行,复杂的沟通利用微信语音或QQ语音进行,教师和学生边看论文稿边进行语言交流,效果相当于线下指导。线上指导适合于可以用文字进行沟通的内容,如给学生一些可以参考的资料、对文章结构的微调、个别段落的修改等;线下面对面指导适合于需要语言交流的内容,如选题方向的确定、论文结构大的调整等。线下指导沟通更直接,线上指导时间上更为便利,线下指导结合线上指导,既能提高沟通效率又可以节省时间。

(二)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指导过程中可以采用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具体情况都需要单独指导,但一些共性问题,可以用文字进行集体线上指导。如摘要的规范写作、参考文献的规范格式、“论据要有权威出处”等,针对学生论文写作中的共性问题或者答辩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微信群或QQ群里用文字的形式统一指导,或者给学生发一些可以参考的案例,如规范的摘要的例子、规范的参考文献的例子等。

(三)教师指导和学生互相指导相结合。论文指导以教师指导为主,但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指导。学生互相指导这种方法运用得好,不仅可以提高论文质量,对学生写论文也可以起到督促作用。采用相同研究方法的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共同探讨资料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如《农村妇女快手“使用与满足”研究》和《微信对农村中老年群体生活的影响》都属于社会调查报告,需要用实地调查中的定性访谈来完成,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就访谈对象的选择、如何做访谈记录、如何整理访谈记录等进行沟通。完成定稿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写作经验、教训和尚未写完论文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以便让后完成论文的学生少走弯路。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挑错,每个学生的论文,学生自己看了很多遍,有些问题可能“熟视无睹”,论文定稿之后,让学生结成小组,互相检查对方的论文,从格式、排版到错别字、标点符号等,认真检查修改,从而减少错误[2]。

五、结语

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来说,指导教师参与了从选题、初稿写作、修改到定稿的全过程,因此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指导能力和责任心对学生论文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教师的责任心、业务能力可以直接决定学生的论文水平。作为指导教师,要从“教书育人”的高度去完成指导工作,要把指导毕业论文作为和上课一样重要的工作,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本科阶段最后一门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高扬.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教师的任务探讨[J].科技视界,2020(06):70-72.

农村毕业论文范文6

一、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选择

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是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以及了解社会的窗口,因此,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做好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根据河南农业大学教学工作安排及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本科生生产实习作为学习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技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实习基地的选择上,要采取实地考察和资格备案制度,由主管教学的老师组成考察小组,每发展一个实习基地,要先期到企业中药材种植基地考察中药材种植规模、经济效益和人员管理,尤其是注重学生的生活和住宿条件,如果有不符合的地方,向企业提出建议,待企业符合实习的要求后,学院会与企业签订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合作协议,进行授牌仪式,并在学院备案。这样既增加了对企业的了解,也引起企业对实习工作的重视。

二、全员导师制为实习作铺垫

近几年,河南农业大学实施本科生全员导师制,每名导师每一级带4~6名本科生,导师在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理论学习、综合实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全员导师制于第三学期开始实施,导师不仅要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指导学业,提供专业引导,提高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专业能力,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在生活、品行与心理等方面指导学生,引导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同时,以河南省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农业大学中药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两个科研平台为依托,以河南地产大宗道地药材为载体,鼓励本科生参与导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项目等科研项目,通过学科前沿科研项目的参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技能,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促进科研基础知识的积累,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生产实习奠定了基础。

三、实习前的准备

生产实习内容确定后,在进入校外单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还要召开实习小组会议。首先,强调纪律,包括实习时间、试验等;其次,是怎样去学习企业的管理模式等。此外,还要就责任管理、个人时间管理、个人压力管理、个人金钱管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了解、价值观、爱情观等方面再次进行生活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个人管理、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爱情等方面的观念,并且作出明智的选择,使学生有信心进行有意义的实习之旅。虽然学生已经学习过《试验设计方法》《科技论文写作》《中药材规范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与药用植物生产相关的课程,并且经历过实践教学及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锻炼,但在进入实习以前,还要再一次进行试验设计方法、调查方法的培训,最后还要在学校科教园区进行田间实战练习。另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以实习相关内容为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并向学生提供一些文献检索的途径。比如在学校图书馆CNKI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搜索等,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所查的文献,进一步讲解如何从文献中获取需要的信息。通过此过程,逐步提高他们查阅文献的能力,并对下一步的生产实习做到心中有底。通过实习前的这些准备工作,让学生熟悉中药材田间试验设计中的问题和方法,并对学生的思路和想法进行积极引导和适时鼓励,以便下一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自己的试验。

四、老师指导下的实习生自我管理

虽然选好一个实,将决定一个实习点实习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取得好的实习效果。但我们采取实习生自我管理、组长轮流制管理制度,即每位实习生轮流作为组长进行管理,这样每位实习生都能够得到管理方面的锻炼。通过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实习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通过实习生自我管理,使学生在实习岗位上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实习水平,做到对专业的专和精,这样对学生自学管理、自我管理、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均有促进作用。另外,实行组长轮流制管理制度,对于大学期间没有在学生会和班委锻炼的学生也是一次锻炼管理和协调能力的机会,有的学生平时比较内向,不爱与人交流,通过实习,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五、建立定期沟通制度

通过电话、短信息、E-Mail、QQ、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构建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平台,方便学生及时反馈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习基地间的学生也可以彼此信息沟通,交流实习经验。此外,在学生实习之初,建立规章制度,第一,每14d向指导教师通过E-Mail发1次实习汇报,实习结束后以PPT的形式对实习期间的学习心得、取得试验结果等进行集中汇报,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汇报结果对下一步查阅文献、数据整理、论文撰写等进行指导。第二,实习生到实习单位后,从进实验室开始,就要严格执行卫生值日工作,个人试验用品及时整理归位。第三,贵重仪器按照实习单位要求在使用前登记,严禁私自打开查看,以保证贵重仪器免受人为损坏。第四,试验仪器的操作及注意事项先进行了解和学习,试验基本操作过关后才能真正进入试验。第五,独立、认真地完成每一个试验步骤,做好详细的实验原始记录。通过定期沟通,指导教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引导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习中去。对于实习试验中出现的问题,鼓励他们去调研文献、收集资料,和同学或老师进行分析讨论,并尝试去解决问题,运用掌握的知识对试验结果进行及时总结。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对实习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实习生活,也提高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六、实习单位的支持与配合

对于实习生来说,课堂上学习的有关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方面的知识只是个概念。因此,实习单位不仅结合大学生活跃、上进的特点,给他们安排了体育活动、娱乐活动(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订阅了杂志和报纸,实习基地的指导老师还定期给他们培训中药材GAP相关知识,讨论中药发展的问题。通过金银花GAP基地和丹参GAP基地的田间实习,实习生了解了金银花、丹参两种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内容和评定标准及目前GA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熟悉了金银花、丹参的繁殖器官和种苗培育技术,以及大田整地、施肥、中耕、灌水、病虫害防治及金银花修剪等栽培管理过程,理解和掌握了金银花、丹参的采收技术(包括采收时期、方法等)及初加工技术(包括金银花不同的干燥方法、丹参发汗等)。通过实习基地实验室的实习,学生对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能够独立熟练操作,掌握了金银花药材中总黄酮、木犀草苷、绿原酸等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和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的测定。

七、实习与考研关系的协调

社会需求与毕业生较高的就业期望值间的矛盾促使了考研热的形成。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生产实习跨越第6学期和第7学期,这2个学期是考研准备的黄金时期。针对这个矛盾,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共同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认清实习与考研的关系,统筹好复习时间,生产实习是为了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生产实习和理论知识复习并无本质上的冲突,二者结合可有效地巩固理论知识,不能以牺牲专业生产实习为代价,假如研究生没考上,实际生产实践能力差,就更难就业。此外,本着鼓励学生考研的思想,在合理安排实习日程的情况下,给予考研学生适当的集中复习时间,并要求学生在其余时间做好实习工作。通过这些措施的施行,在金银花GAP基地、丹参GAP基地等实习的学生实习和考研成绩都比较理想。

八、毕业论文的写作与完成

一篇好的毕业论文,必须以查阅大量文献为前提。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习单位的专题研究和讨论,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撰写。开始写作论文前,查阅当年毕业论文的要求,掌握好论文的结构,然后结合数据处理分析撰写论文并结合英文摘要、综述和致谢的写作,完成毕业论文并提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至少和学生讨论修改3次。论文定稿后,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论文PPT的制作并进行预答辩,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意见。通过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科技论文的写作流程,还教会学生记住和感谢在求学道路上帮助过他们的每一个人,教会他们要懂得感恩、要学会感恩。

九、小结

农村毕业论文范文7

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以实验性工作能力为主的检验技师和检验医师。目前卫生检验在专业设置上有卫生检验专业(学制4年或5年)、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方向)和医学检验专业卫生检验方向[1]。在培养模式上有学校自办、学校与医院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卫生检验做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卫生检验工作范围越来越宽、要求越来越高的新情况。因此为适应国家公共卫生形势的变化与发展,进一步强化检验医学人才尤其是卫生检验人才的实践能力,我们从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期望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出符合我院具体实际,又能加速检验医学人才特别是卫生检验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山东省卫生检验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卫生检验人才。

1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化层次,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专业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卫生检验专业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县级以上卫生防疫人员26万余名,其中15%~20%为卫生检验人员,卫生检验专业队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职称不高,业务素质不强,专业背景不深等突出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2],我省总体卫生检验队伍的现状与全国基本相同,公共卫生形势的发展要求与队伍现状不相适应的矛盾也较为突出。经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我院将该专业设置为“医学检验专业(卫生检验方向)”,考虑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两大学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要求较高,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卫生检验专业的全部课程。本着基础深厚、专业突出的原则,我们将课程模块设计成人文公共基础、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医学检验5个模块,开设了人文公共基础课程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医用物理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科研概论、医学信息检索以及系统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临床医学概要等临床医学课程,还有流行病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毒理学基础等预防医学课程;有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空气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食品理化检验、职业医学检验、化妆品检验和生物材料检验等与分析检验密切相关的卫生检验课程;有病毒学检验、细菌学检验、免疫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与血液学检验等医学检验课程。2003年和2006年我们两次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人文教育基础课占24•1%,学科基础科占22•9%,专业必修课占19•4%,专业限定选修课占14•2%,实践环节包括实习和毕业论文占10•4%,课外创新教育占5%。与2003年相比,本次课程调整的特点是大幅压缩了教学学时,从3712学时降低到3223学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保障;扩大了专业门数和增加了一定的学时,突出专业知识的学习;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学时,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比例由过去一般的1∶0•6~0•7提高到1∶1;部分专业课程甚至达到1:2。首次将课外创新教育学分纳入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课外创新教育学分。为突出医学检验卫生检验方向特色,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将部分涉及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的课程进行了有机融合,例如我们将医学检验的临床微生物与微生物检验课程改成为细菌学检验和病毒学检验,加深了有关微生物检验的理论和检验水平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构建检验医学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不仅是巩固和升华理论知识的主要阵地,更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的主要渠道。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既要了解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更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各种实验基本技能并养成创新性科研思维习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科研型和开拓型复合人才[3],而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主体,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模式当中,教师以讲深讲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努力目标,学生则以从教师那里获得定论、定性的知识为目的。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经过长期的摸索,我们认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这一弊端进行改革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去进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索研究式思维方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转换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积极推广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和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特别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卫生检验领域的技术“尖兵”,即所谓“GoldHand”(“金手”)。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要求所有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都要坚持一切为实验教学服务的原则,主讲教师实验要准备充分(包括坚持做预备实验),指导实验要做到“三勤”,即腿勤(巡视学生操作了如指掌)、嘴勤(善于启发学生思考)、手勤(做必要的示范)。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绝大多数学生不仅能够圆满完成教师规定的实验任务,而且独立设计并积极要求参加开放实验的热情非常高。根据专业发展的动态趋势、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我们引入新的实验技术,更新实验项目,对所有课程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进行了重新认证,在开设的20门专业实验课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比例达90%。例如: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检验实验课中,我们把现场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采样、实验室的检验、结果的综合评价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在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中,我们把生物学样品的采集、处理、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实验报告的书写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同时,我们还建立并完善了一套科学的、公正的检验医学实验课程考核机制,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实验和学习过程中就十分注意自身素质、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严格实验规范,要求学生必须绝对遵守原始实验数据的记录保存,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定主要从平时测评及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基础和综合实验操作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占10%、实验操作(如给出相关理论假说,请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占20%;试题测验(考察相关实验及理论知识)占70%;等多种方法进行,最后综合评定得出成绩。对于有创见的学生,成绩从优。全面开放实验室,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以及考试评价等方面都是处于相对开放状态,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性学习过程[4]。检验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操作多,动手能力强。学生仅仅依靠实验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的,要熟练掌握各环节就必须经常练习,如细菌形态观察、白血病细胞的形态辨认、血细胞计数等都离不开显微镜。一次显微镜观察记忆不深或没有掌握,就必须反复练,才可达到记忆深刻。再如刻度吸量管的取样、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的使用,经过多次使用才能熟能生巧。目前检验医学实验室全面向本科生开放。我们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安排专门教师,随时随地开放实验室,尽可能的满足学生需求。在开放实验室的同时我们安排教师随时指导学生的实验内容,以提高实验室开放效率。#p#分页标题#e#

3注重专业实习环节,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培养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我们在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时注意医学检验与卫生检验的结合。卫生检验实习共24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利用10周时间在教研室进行专题实习,即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实习,或与疾病控制中心联合,共同制定紧密结合实际的专题实习计划;另一部分为疾病控制中心14周的毕业实习。同时,我们也安排了临床医学检验实习共24周。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一批三级医院作为教学基地,与医院一起选聘了一批业务水平高的带教队伍。每个科室均有负责医师,制定了详细的技能考核项目和内容,日常学生有充分的实际操作机会,每一次出科轮转都要组织出科技能考核,考核达不到合格者继续在原科室实习,随同下一批学生进行考核,并在实习鉴定表中记录每一次考核情况。这样严格的实习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对临床工作实际的了解,而且使学生深深感受到临床医师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体会到高质量的检验工作对临床医师诊断的重要性,每年学生都从这一阶段的实习过程中获益匪浅。由于卫生检验工作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紧密相关,并且我院已经和实习基地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这一实际,故而安排卫生检验实习在我省21所疾病控制中心检验科室中进行。我们组织带教教师与基地工作人员一起根据实习工作安排,拟定每个学生的实习研究课题。课题由基地带教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研究。学生不仅要积极投入到这一过程中来,而且研究结束后要独立撰写并上交相关论文。这种目的明确、针对性很强的实习,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避免学生实习过程的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也为基地的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大大提高了基地工作人员的科研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与基地的科研协作关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4精心组织专题实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科研能力

专题实习是我院后期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专题实习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是卫生检验方向学生取得学士学位必不可少的条件,并且这一实践对于本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卫生检验工作尤为重要。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实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论文题目,查找并消化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做开题报告并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采集实验数据,汇总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合理的解释结论,撰写毕业论文,答辩。如此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10周内完成,时间非常紧张[5]。因此就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和部署。我们根据医学检验卫生检验方向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临床实习-医学检验实习-卫生检验实习-毕业论文专题实习四结合的后期实践教学模式。近年来我们对专题实习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方面对带教老师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必须由中级职称或硕士以上教师担任,另一方面调整并延长专题实习的时间,整个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我们要求每位带教老师必须严格把握从开题报告,实验过程,论文写作过程,论文答辩每一个环节。在对课题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不仅要报告出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与研究热点,而且要结合本实验室的条件,选出自己的突破方向、论文方案及进行理论上的可行性论证,经开题报告后,方能进入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注重原始数据的记录,将每次实验过程进行完整记录并在实习结束后交带教老师审核保存。对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求学生首先独立思考或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文献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工作的精神及能力。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求教师从严把关,反复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及技巧。在论文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使用多媒体课件答辩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清晰、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并接受由教师组成的答辩小组的答辩,最后从每个答辩小组中挑选2名优秀学生进行全院性示范性答辩,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完成一个科研工作的全过程。经过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学生的积极努力,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专题实习从不知道如何进行课题立项、调查、数据处理、论文撰写到最后基本上得心应手,确实达到了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

农村毕业论文范文8

不同的方向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包含普通金融专业的全部核心课程之外,再加设了与专业方向相关的核心专业方向课程,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多了“专才”的菇码,这种基于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增强了专业核心竞争力。而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大都以系为单位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院,只是作为普通专业而不分具体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也只能是最基础的专业课程,学生普遍反映只学了皮毛,期望能更深人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

1.1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科研与教学不能有效衔接

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然而农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任何在金融机构的工作经历。另外,由于金融学博士相对比较稀缺,但高校门槛友都要博士学位,因此农业院校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原专业并不是金融专业,甚至也不是相近的专业。其他专业对口的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却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对于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只能是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农业院校的课题大都属“农口”,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平台的缺乏,几乎没有纯金融的课题,参考大部分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基本都围绕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方面,结果就是科研脱离教学,不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也不能及时将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反馈给学生。

1.2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包括三部分,实验教学、基地实习和毕业设计。农业院校基本上都建设了金融模拟实验室,但硬件因缺少投人普遍存在服务器落后,计算机老化的现象。就软件来看,证券投资分析软件比较成熟,但要购买相关的实时资讯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很多院校为了节省经费就采取压缩实验学时的办法。而商业银行和保险等相关软件虽有产品,但其开发还处于摸索阶段。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保密性比较强,实习单位接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接收也不会对实习生进行业务操作的培训,更不会让学生亲自上岗操作。金融学专业虽为农业院校的非核心专业,但招生人数却远远高于其核心专业,因此在毕业实习阶段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只能由非金融专业的教师作为其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这就造成“学”与“用”不相匹配,学生用四年的时间学习金融,而最终完成的毕业论文却是非金融领域,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

1.3学生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金融行业从业资格证种类很多,有证券、银行、期货、基金销售(主要针对银行)、保险等。以下是笔者对某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2009级学生已取得职业资格证的调研结果。学生对资格证的重要性并不陌生,但从考取结果来看,学生并不偏好跟自己专业联系更为紧密的资格证。其中,81%的学生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该行业工资水平较低,从业难度大。而事实上,金融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已连续几年跃居全国第一的高位。金融业平均工资水平除了2006年稍低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外,一直领先于其他行业。还有96%的学生认为考取会计从业资格对以后的就业更有帮助;另外,少数学生对金融专业不感兴趣。从生源角度看,农业院校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更高,平时接触金融有关方面的机会较少,甚至学了《证券投资学》后还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股票和基金,所以会有部分学生对金融业完全不感兴趣。这说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除了金融理论和专业实践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尤其是农业院校更应如此。

2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1重建具有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

2.1.1增设农村金融的相关课程

自2005年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提出了普惠金融体系的内涵后,农村金融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市场也函需农村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但只有中国农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在金融学硕士培养阶段设有农村金融方向,开设了相关的农村金融课程。一方面有农村金融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其专业核心竞争力,建议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阶段就开设农村金融相关课程。例如,取消以往为了体现农业院校特色而开设的《农学概论》、《畜牧学概论》,取而代之的可以是《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和《合作金融》等课程。

2•1•2细化金融学专业方向

综合类大学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大金融”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国际型人才,而农业院校则应该扬长避短,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了解到国内高等院校对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虽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综合类院校和财经类院校已经考虑到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将金融学专业方向进行细化,着力培养专业人才,而农业院校则远远滞后于其他高校。建议农业院校在结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除了设置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专业方向以外,更应该增设农村金融方向,体现办学特色,为农村金融机构培养应用型人才。

2.2注重对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农业院校应积极创造机会,定期安排教师到相关金融机构实习、进修,还可以聘请金融机构的员工作为兼职教师,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另外还要加强与其他院校金融学专业之间的合作,定期选拔骨干教师到国外或国内知名院校访学进修,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科研带动教学,形成良性循环。逐步形成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3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

2.3.1建立全真实验教学体系

全真实验教学体系即创建全真实的职业环境,以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亲身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将实验室改造为银行营业大厅、券商柜台等等,学生可以分批、分角色体验不同的职业分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要注意金融实验的时间安排,证券投资分析类的实验由于要使用实时行情来进行分析,所以该实验安排就要跟证券交易所的开市时间一致。最后,农业院校还应在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实验室对外开放和资源共享。

2.3.2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真正实现“岗位实习”

由于金融行业的保密性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难度就比较大。农业院校应当聘请已在金融部门担任领导的校友兼任客座教授,充分利用这样的人脉优势,与金融部门共建实习基地。可以尝试职工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学生传授职工专业理论,学校与金融单位之间建立起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才能保证实习基地的稳定性。

2.3.3尝试改变毕业实习的考核方式

农业院校目前的毕业实习考核方式主要是撰写毕业论文。既然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于农村金融的专业人才,不如尝试取消毕业论文,而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实习项目撰写实习报告更为可行。

2.4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金融学专业不仅应该是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应该是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建议大一、大二不分专业方向,共同学习金融专业的各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三再按照学生的爱好、专长进行个性化培养,帮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其次,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金融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专题讲座,以自身的真实经历感染学生。再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人人才培养方案。

2.5积极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