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生活管理范例

小学生生活管理

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1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高校社团;项目化管理

引言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根据自由爱好和兴趣自发形成并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目前而言,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高校的社团活动类型多,数量多,但是办起来的实效是否与时间和精力付出成正比,这是一个问题。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高校在社团管理和组织中下功夫。自组织理论是基于协同学理论体系的一种组织形成的划分方式,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而用自组织理论去看待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这是一个新的角度,在这个角度里再加上市场化对高校的学生社团的冲击,激发了是否能够用项目化管理的方法来对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有效的创新管理的灵感。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是依据爱好和兴趣进行组织建设的,其活动的自由度更高,但是社团活动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样的,在社团活动中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而进行社团活动组织的学生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协调能力方面更是都有大的增长。社团活动的实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实践载体,引导好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好的为大学生提升综合素养服务。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

自组织理论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该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包括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主要研究方向是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也就是说研究一个系统是如何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发的从无秩序、无组织走向有序、有组织的。该理论的构成主要基于四大理论:其一是能量交换论,能量守恒是自然的定律,在系统和环境之间所有的物质和能量进行的交换,对系统自身发展产生影响,系统和环境如何自发的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其二是协同论,协同论研究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一个系统包含着各种要素,而各种要素之间是如何进行相互协调的,这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式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转并不断发展,系统的稳定与不稳定就由内部要素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来决定。其三是协同动力论,一个系统里会存在多个子系统,在不同的子系统内部还会存在更多的要素,这些要素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基础上会形成相应的影响和能量场;子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影响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各要素之前的协调是系统或组织有序发展的前提,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其四是演化路径论,系统或者组织的演化路径是多样的,包括从无序到有序的临界演化路径、演化的间断性道路、渐进的演化道路,这些不同演化路径的划分是路径的可预测性来区分的,临界路径是难以预测的,从无序到有序是自发的,不可预测的,在走上有序后的继续发展是可预测的。自组织理论在这些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可以用于研究复杂的系统行为,把管理的整个过程看成是一个自发组织起来,然后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演化过程。企业的发展有其演化路径,高校的学生社团发展也有其演化路径,在自组织理论基础上,对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提出新的观察视角,顺着演化发展的路径摸清规范化管理的脉络。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社团发展不平衡

高校的学生社团发展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是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获得实践经验的主要载体。高校的学生社团工作一般归于学生处管理,有专门的学生社团联合会,高校对学生社团管理的工作重视度远不及学生的日常校园管理,一方面是基于学生社团是学生自由组织成型的群体性组织,非学校的官方机构;另一方面是源于学生社团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社群,学校只是起到指引和监督的作用。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高校的学生社团发展呈现出数量众多,但是发展不平衡,管理混乱等问题,尤其是在部分高校出现的社团类别琳琅满目,高质量社团却寥寥无几的尴尬局面。社团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新老社团之间的规模相差甚远,如青年志愿者协会是每个高校都有的社团之一,协会成员众多,发展规模大,有一定的发展历史,而诸如围棋社、电竞社等新社团与之相比在会员人数和规模上就无法与之抗衡。其二是校内外社团之间的交流不平衡,各高校的社团类型都大同小异,尤其是主流的学生社团一般是高校的标配,在各高校的同类别社团之前进行交流是有益于社团发展,但是校内外的社团交流发展不平衡,个别社团积极交流,并举办校级活动,而部分社团几乎就是在校内默默的组织,不走出校门,更不用说参与到省内高校联盟的同类社团活动中去。

(二)社团活动内容系统性不强,社团欠缺稳定性

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一般由社团负责人组织,而负责人的流动性是非常大,一般是一年一换,如果社团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管理细则,就很难保证该社团的稳定性。社团稳定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社团成员的不稳定,每年开学季的社团大战是每个社团进行抢人的高峰期,招新是为社团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意味着有老会员要退出,这种一年一换的人员流动决定了社团成员的不稳定性。另外,社团成员的流动性还体现在社团成员的中途退社或转社的问题上,大学生因为自身课程任务或考证等原因不再参加社团活动,或因为自身兴趣的转移而转社等都时有出现,这种情况给社团的稳定性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甚至会造成社团的组织结构不完备。其二是社团的活动缺乏系统性,活动的临时性会造成人员配备的不稳定性,搞活动时需要大量会员支持,而活动一结束,大量会员无事可做,造成会员编制闲置。社团活动内容的系统性欠缺又引起社团人员的流失,造成恶性循环。

(三)社团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核心是社团的干部,一个社团发展的好坏直接由组织社团活动的核心干部决定,因此,社团干部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社团的有序发展。高校社团干部一般存在这热情高,但能力不够,缺乏应有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社团干部一般都是由社团普通成员经过一年的培养站上干部舞台的,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够参与到社团的活动组织和项目管理中固然能够锻炼到相应的能力,但是部分学生社团在一年时间里几乎不举办大型活动,那么社团干部能力无法得到锻炼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无法满足其高涨的工作热情。其次,社团干部的任期一般就是一年,时间短,所以导致部分社团干部责任心不强,部分社团干部职责不明确,分工不明确,社团干部不注重对下一代社团骨干的培养和选拔,也是造成社团干部素质不高的原因。社团干部的素质直接影响社团的活动开展以及社团整体的发展。

(四)指导教师配备不足,缺乏专业指导

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是存在严重的缺口的,学生是社团的主力军,但是毕竟是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在社团活动的开展和组织上没有相关经验,如果高校学生社团在活动组织或社团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那对于社团的发展无疑是利好的。高校学生社团现存的指导老师配备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学生社团的教师一般是1-2名,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对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进行审批或监督。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本身就多,社团活动开展也多,管理教师在活动审批或相关的活动支持上就已经忙不过来了,更不用说在社团活动开展中进行相关的指导。高校学生社团缺乏教师指导导致的后果是部分社团活动开展混乱,甚至有些活动进行到一半就无法继续开展,也有部分社团更是进入整年的零活动阶段。社团活动经费有限,要是社团经费用的物有所值,就需要把社团活动办好,缺乏专业指导是阻碍社团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

三、自组织理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项目化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着以上的诸多问题,应该要引起重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建构部分,学生社团的发展直接影响校内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校园的市场化气息也日渐浓郁,在不断的商业化气息的渲染下,高校校园社团活动的开展是连接学生与社会的主要载体,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或部分校企合作高校。在学生社团的发展中用自组织理论的视角来探析给力社团管理新的角度,而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管理如果能用项目化管理的新方法,也将能够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诸如新的动力。自组织理论视阈下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将社团活动的主办权交由学生,让其在高校的允许范围内野蛮生长,教师是指引着也是指导者,学生是主体。在自组织大框架内开展对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项目化管理可以大大的提高社团活动的管理效率,解决因执导教师不足而导致的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甚至半途而废的问题。项目化管理是将社团活动看成是一个个独立的项目,而项目的负责人围绕该项目来进行统筹,包括项目的计划、控制、人员配备和时间安排等,而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则是项目的顾问,负责对项目进行过程中发生的疑难杂症进行排忧解难。项目化的管理能够做到社团活动的相互独立性,在立项之前就将整个项目开展的所需经费、所需资源进行预算,学生处等社团管理部门就能进行社团活动经费的有效统筹,确保好经费的到位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而指导教师也能够在社团活动开展之前对活动项目进行可行性的论证和指导,有效的节约指导时间和精力付出,达到的效果却更为高效。因此,在自组织理论视域下对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进行项目化的管理对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推动意义,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四、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的路径方法

如何在自组织理论视域下实现对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是实现项目化管理对社团活动的积极意义的关键。社团活动相对于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更为简单,项目化管理在社团活动中实行起来也更为容易,但是针对高校学生社团现存的问题,要有效的解决社团管理运作中的问题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社团活动管理理念,实现社团活动“学分制”,保障社团活动无序走向有序发展

社团活动“学分制”工作实质上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第一课堂“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各级团学组织的作用,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分化认定、模块化分类、项目化管理、体系化构建,有效探索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

(二)提高活动项目质量为前提的精减活动数量

高校社团活动的数量众多是造成活动项目开展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要对社团活动的开展门槛采取项目招标准入制度,在社团活动的举办前期,采用规范的招标、申报制,社团开展活动前对项目进行申报,交由项目评审委员会进行项目评审。评审的相关准则和标准进行公开,社团主管部门负责每学期初进行社团活动的立项评审招标活动的通知。社团活动的评审委员会由社团管理的教师和社团上一届主要负责人和社团领导干部组成,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制定规范的评审标准,分别对活动的可行性、创新性、影响力和活动效果进行论证。最终由评审委员会决议社团活动的中标和活动经费、活动资源的支持力度等。评审委员会要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活动的正确政治方向,把好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基本准则,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为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做贡献。

(三)对社团活动进行规范的项目化管理

对通过社团活动评委会审议的可立项活动要加强社团活动的前期指导、后期管理,项目化管理是将一个活动视为一个项目,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要有详细的行动方案,包括具体的执行细节,如活动开展前期的人员配备、资源提供,每项工作所需的时间、成本、人力等。按照项目化管理配备好项目经理、执行经理、后勤服务组组长、宣传组长等主要岗位人员,细化每个岗位的人员分工,确保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负责的良性运转。通过项目化的管理使得每个社团活动都能够有详细的项目岗位和岗位职责,更好的做好项目的执行,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活动的开展进度。项目化管理就是打造社团的团队建设,而团队建设的主要领导是建设项目团队的核心,因此,在项目经理和执行经理的人选上要进行一定的能力提升培训,社团管理教师可以在社团活动前期对活动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进行集中的专业培训,在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进行培训,具体的形式可以是新老社团干部的经验交流会、成功项目负责人的分享论坛等形式,充分的利用好社团退休干部的经验传承资源和团队精神建设。

(四)建构带有评价机制的项目化管理模式

社团活动的开展是实践过程,活动过程的项目化管理主要功效是提高执行力和执行效率,而要真正的实现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要在不断的活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也就是对活动开展的评价反馈。高校在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够建立带有评价机制的项目化管理体系的话就能将成功和失败的活动作为案例,受益更多的学生。一个社团活动结束后及时的进行活动效果评价和反馈,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可以设置专门的评价部门,由学生组成专门的活动调查小组进行活动后的反馈信息搜集,反馈信息搜集与项目主要负责人的组织经验分享共同构成项目的评价反馈体系。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将这种评价反馈体系与前期的项目评审委员会制度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带有评价机制的项目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姚龙琴.自组织理论视阈下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J].安顺学院学报,2015(02):76-77.

[2]胡继冬,高中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属性及其发展的再认识———以自组织理论为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1(09):70-73.

[3]袁洪群.项目管理:大学生社团管理的创新模式[J].常州工学学报(社科版),2009(10):102-105.

[4]刘曦,王莉,戴海群.商业化运作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16(12):96-99.

[5]刘娟.高校创新创业类社团建设及发展路径研究——以扬州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6(15):11-13.

[6]宋慧婷,刘宛灵,宋柯峥,等.省属高校大学生社团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以湖北大学大学生社团为例[J].高教学刊,2016(18):181-182.

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2

学校在交通安全教育方面,应尽快改善教学内容与方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选择与开发合适的教材,对不同年段的中小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课程。在教材选用与开发时,要体现兴趣性、直观性、系统性、因材施教及因地制宜的原则,内容可包括交通故事、游戏等。增加对一些较为少见的交通安全标识、安全规范只是内容,如认识环岛标志、禁止通行等交通标志,懂得“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安全常识。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选取直观形象的内容,让小学生在理解中领悟。多设置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如创造相应的环境,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如在校园设置交通安全活动设施,包括模拟红绿红、斑马线及其他交通标志等。二是提供实践场地,在体验中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如开展“十字路口”、“汽车站”等游戏,让中小学生把学习的交通规则运用到实践中。选择与开发合适的教材,对不同年段的中小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课程。在教材选用与开发时,要体现兴趣性、直观性、系统性、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内容可包括交通故事、游戏等。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贴近中小学生生活实际,选取直观形象的内容,让中小学生在理解中领悟。如认识环岛标志、禁止通行等交通标志,懂得“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安全常识。

二、学校与交警部门及政府部门积极合作

学校作为学生交通安全行为教育的主导,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应由学校主动提出。在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过程中,要理顺部门关系,明确各自教育职责,建立以教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机制。教育部门应把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列入小学教育大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经常对所辖区域内开展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只有各部门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形成良好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氛围,保证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教育部门可以探索将交通安全课程纳入学生学习考核体系中的措施。交通安全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考试科目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考试成绩甚至可以作为学生奖励及升学的依据之一,以此提高学校、老师、学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和紧迫性,并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切实行动,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三、通过家长会等联动方式引导家长参与到安全教育活动中

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3

内容摘要:提倡教师从小学阶段开始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将会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通过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来提高学生对好的行为习惯的认识以达到影响和模仿,利用国旗下的演讲而进行规范教育,用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教育;行为习惯;表率;规范;途径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是幼儿成人之根本。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德行应在邪恶尚未占居心灵之前,早早就教。”人在成年前,尤其是年幼的时候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因此,小学阶段实施习惯养成教育,将事半功倍。小学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生就像一张未曾写过的白纸,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期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行为习惯教育,让学校、家长、社会共同携起手来进行教育和引导,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而打好基础。当前儿童在习惯上存在很多毛病:任性、霸道、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责任感;缺乏环保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集体观念淡薄,意志力薄弱,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等常见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我班上有一个小男孩,7岁,上课很少举手发言,但是作业本做的很准确,练习册也很少出错。就是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偶尔和同学在体育课上接触,也会引发“战争”。于是我仔细观察了这个孩子,也主动和他聊了几次天,慢慢了解一些原因,这是个只有爸爸,没有妈妈的孩子,一直和奶奶在一起生活,有严重的自卑心理,总觉得低人一等,由于妈妈的缺失让他的性格也变得谨慎,对别的孩子有仇视心理。所以一副拒人千里的态度,和谁都不愿意玩,最不愿听到的字眼就是妈妈的什么东西,所以这个孩子仅仅是在奶奶跟前培养了一些生活的习惯,而学习的习惯和与人交流的习惯,还有正确面对伙伴,及如何与小伙伴交流,接触等习惯他是没有机会学习的,这也是他独来独往的原因。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致关重要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榜样是一把尺子,一盏明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很强,我们如果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就会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教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装到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师生互相问好;如果单纯的只是学生对老师问好,那么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有不愿意的想法,这也是学生的人格没有得到尊重的体现,而我的做法是只要有学生向我问好,不管是一年级的小学生,还是六年级的大学生,我都会回应一声“你好啊”,而且我发现,向我问好的学生很多,许多学生仅仅是在这个学校,并不是我班上的学生,我自己也找了原因,那就是习惯面前人人平等。有一个朋友说,向一个小学生问好有意思吗?我笑着对他说:“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是每一个老师必备的修养,这是不分年龄大小的,就像素质不分有钱和没钱一样,一个有钱的人就一定有素质吗?一个贫穷的人就没有素质吗?”除此之外,每周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只要仔细观察就会看到,如果班主任老师在队伍的旁边站的端正有型,并且不乱说,乱转头,精神严肃。那么他的班级也要比别的班级整齐的多,因为有老师在做榜样。同样,班主任老师如果站在班级的旁边和别的老师高谈阔论,升旗时也不严肃端庄,即便他随时在整理学生,学生还是会有说话的,甚至乱跑,打闹,那是因为老师在习惯上给学生带了个好头。所以,教师必须自己先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再以身作则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二.利用“国旗下的演讲”进行规范教育

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丰富多彩,我校担任“国旗下讲话”任务的班级都能紧跟目前形势或有关行为习惯、或有关品德高尚,或人文礼仪等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话。有英雄人物故事,有纪律法制教育,有道德教育,有心理健康教育,有保护环境卫生教育……每位教师要紧密配合学校工作,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英雄人物故事是对学生理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走向成才之路。通过学习英雄人物事迹,让学生达到知情行的统一,由感情认识内化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我们借国庆节之际学校在国旗下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教育,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展现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现象,守护尊老爱幼的人文传统。不要小瞧这小小的演讲,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让学生正真感受到国旗的意义,作为老师,每次看到孩子们在国旗下演讲,我都会感动,不管内容是否真的有那么深刻,学生的幼稚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家庭后继有人的感动,演讲的学生胆量,气质得到了锻炼,听演讲的写生也受到了鼓舞,更感受到了同学的优秀,班集体的强大力量,继而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在演讲中学生受到了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的道德教育,促使儿童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同时在国旗下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行。要求学生热爱祖国,必须从爱家乡、爱学校、爱班级做起,那就得有集体荣誉感,关心爱护同学,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保持公共卫生,不撒谎,有错就改。通过教育,激发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1.班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我校通过班会组织学生学习《规范》知识。可别小看这班会课,班队活动课可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班会上,我把课堂直接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组织,准备材料,发言人,记录员等。学生在活动中,也学会了确立主题,搜集材料,组织语言。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关心周围的人、事和环境、关心身边的整个社会,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也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还开展“值日班长制”,这一天,早读课、广播操、课外活动等,都得值日班长负责。学生在活动中确立了自主意识,自觉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2.重视学生规范教育,加强训练监督的力度。加强红领巾值日岗位管理。坚持值日岗位制度,对于检查的情况将及时公布,每周颁发流动红旗,并根据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我们周围有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对《守则》、《规范》背得滚瓜烂熟,甚至张口就能说上那一条是什么内容,但是在与同学交往时稍不满意却脏话连连,有严重的学生有时还会动手打人;平时,在无人看管的公园,随手乱扔果屑、垃圾。在有规则的园区乱喂动物食品,根本不考虑后果。上海一个动物园,在猴子景区立着一块4平米大的规则牌,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禁止喂食,可是那些由家长领去的孩子为了对动物表示友好,一个劲地给猴子为香蕉和零食,导致猴子们消化不良,有一些还拉肚子,动物园不得不关闭猴子景区,为那些不会说话的动物们看病。所以别看小小的规则不起眼,但是引发的后果却不堪想象。还有一些学生在校内学雷锋做好事,帮同学打扫卫生,帮老师打水,倒垃圾。回到家里却“君子动口不动手”,任由父母忙这忙那,又恢复了小皇帝的生活,因此,养成教育需要从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抓起。让孩子说道做到,养成好习惯,对孩子长大走入社会有重要的意义。3.与家庭、社区相结合,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校只有6个多小时,其余时间全在家里和家长在一起,家长的言行举止就要一定注意。如果家长随手扔垃圾,那么孩子也会将垃圾仍在垃圾桶的旁边而不是里面;家长说脏话,孩子也会学着去用到其他学生身上,即便学校已经教育孩子该怎样去做,一旦孩子离开学校,那么就会将所学的正确的内容与家长所做的做一个对比,由于在家的时间明显长于学校,就会慢慢偏向家庭教育。所以学校才会主动与家庭密切配合,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妁养成。我校首先沟通家长和学校间的情感,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如饭后收拾桌子、碗筷;睡觉前洗干净自己的袜子,擦干净自己的鞋子;写完作业自己收拾书桌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养成,形成共识。重点要求家长能以自己的道德行为、良好家风、规范的礼仪、礼节、礼貌影响孩子、督促孩子,以形成教育和训练的合力。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如家务活大赛,在一定时间内将房子收拾的整整齐齐的,或者最快擦地能手,看谁在最短的时间能把地全部擦一遍等。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诸如热爱祖国,关心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等等。”好习惯的养成,不光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更是为孩子今后走上社会,打好社会基础。养成教育,就是要培养形成良好习惯的教育。良好的习惯范围很大,从坐立行走、言谈举止、到学习、生活。习惯的好坏在家族中代表着一个家庭;在学校里,代表一个班级;在社会上,代表着一个单位;在世界交往中,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那么除了老师,其实每一个家庭成员也是孩子的教育者,都是教育工作者,愿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振兴民族的大事来抓,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出一份力量。

作者:李艳 单位:甘肃白银市平川区向阳小学

第二篇: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

教师在教导小学生的时候不止要传授小学生的书本知识,还有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各方面。萨克雷曾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从古至今各个国家,各个时期都有着这些教育孩子要从小培养良好习惯的各种名言警句,但现在在我国的农村小学生的教育却不是那么乐观。

一、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现状

在现在的农村家庭中,很多的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们抚养的,大多都是留守儿童,而由于隔辈的原因,对孩子都是溺爱着的,对于孩子身上的小毛病根本就不会进行及时的纠正。但是,坏习惯都是从小积累起来的,大问题也都是从小问题开始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的行为习惯也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所以教育无小事。由于学生的年纪小,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但也是进行行为教育最好的阶段,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等到了青春期,有了叛逆的心态,在来改正学生的坏习惯就很难了,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就要从小开始做起。

二、对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分析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不仅要传授小学生们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孩子良好的习惯,有了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之后才会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才会让学生在以后一生的生活中有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从小就要注意孩子的好习惯的培养,但是的农村家庭中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给了家中的长辈照顾,长辈太过于溺爱孩子,在孩子出现了各种不良的习惯的时候,很多的长辈都会认为不是什么大事情都会让孩子的坏习惯在纵容中持续生长,孩子久而久之养成了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各种不好的性格。使得孩子不仅在学校里无法和同学和睦相处,在生活中也没有尊老爱幼的表现,比如说:见到长辈不问好等问题。更坏的还有的学生在小时候就习惯于说谎、没有拾金不昧的好思想道德、没有正确的人生道德观。这些都影响着孩子以后走入社会之后的发展。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就需要对这些问题做出解决的方案。要经常与学生的家长联系,跟学生家长多多沟通,让小学生的家长们要意识到这些不良习惯对孩子以后的成长道路上的危害,更严重的甚至对社会也会产生不好的隐患,要及时的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并且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尊老爱幼等。

三、从小抓起,与家长、学校共同促进养成教育

从小抓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坏习惯容易养成但是改正却很难,因此,我们就应该在孩子还没有形成坏习惯的时候培养他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可能会有的坏习惯扼杀在摇篮里。因此在孩子性格形成时期的教育要做到;趁早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很多人都知道,作为教育者要从小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给孩子灌输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意识。在孩子幼小的心理中种下一颗健康的种子:从小抓,从各种小事抓起,大事都是从小事演变出来的,要让学生从小就学会严于律己,从小就约束自己的行为;抓细节,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征做出不同的教育方法;抓实际,要从小事抓起,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孩子才会有所提高。学校,家长老师一起联手养成教育,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密切的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将不良习惯扼杀在萌芽中,培养孩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里老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也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思想道德。家长也可以和老师们不定期的进行沟通交流,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家时的表现。也可以定期的开家长会,或者针对有问题的学生做家访,可以更多的了解问题,从而解决学生的问题。让老师可以和父母一起共同监督孩子的行为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学校也可以经常举办一些有益于培养孩子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到如何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各方面综合提高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以后的成长的道路上可以全面发展。

四、结语

一个好的习惯伴人一生,会带来一笔财富,引你走向成功,一个坏习惯,他会给你以后的生活带来许多的不便。那么我们就需要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好习惯。在小学生的教育上,更重要的是抓住孩子的行为养成教育,从小就要有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培根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作者:宋建宇 单位:大石桥市高坎小学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摘要:教育本质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品德与学习能力构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掌握学生生活习惯以及学习行为能力,通过对学生培养良好文明品德,使学生长期处于守文明,讲纪律生活氛围当中。并通过培养学生思想文明品德巩固学生良好品德,使之成为学生生活习惯,良好文明习惯对于学生一生影响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关键词:文明礼仪;农村小学生;素质教育

前言:

我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意思就是我国国民自古就拥有良好思想品德。小学生作为刚接触学习教育低龄儿童,这个阶段孩子可塑性极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能够使学生受益一生。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文明礼仪能够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良好品质,需要教职人员加大对农村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探究力度。

1重视规则,严格要求学生

为能够正确建立学生文明观,培养良好学校生活气氛以及学校校风内容,我们应当注重“人本”教育。以学生作为学习本体,通过常规校园学习规定,加强学生在《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并使学生在校园当中能够保障课堂纪律,遵从老师重视道德,提高学生生活责任感以及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学生拥有良好自我控制能力。

2注重生活内容,礼仪习惯要从小事做起

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当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突发事件。教会学生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对于保障学生在日常校内外文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时刻注意对学生良好生活行为进行教育,从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到生活困难大事不断熏陶,养成学生文明习惯。另外要让学生能够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铭记于心[1]。恪守其中文明规则,做到内心当中时刻准备,能够保证着文明礼仪习惯存在。另外要对学生日常文明礼仪多加表扬,比如学生如果在放学过马路能够扶老奶奶过马路,或是在公交车上为老人家让座,甚至班级地上有垃圾纸,学生看到后主动捡起来都要对其在公开课堂中表扬,提高学生做好事自豪感。通过学生做好事过程,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完好事内心成就感以及满满幸福感,增强学生自我监督能力以及在进行学习生活当中自我管理能力。完成对自我行为习惯约束,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建立科学管理守则。

3培养学生礼仪习惯于课堂当中

教师是学生生活学习良好榜样,教师在生活当中应时刻保持自我素质,通过在生活当中礼仪礼貌行为表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教师影响,同时完成自我文明礼仪养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职人员应当加大文明教育程度。比如思想品德课教师就应当多通过美好教学故事,对学生文明习惯养成做好铺垫,通过礼仪礼貌小故事以及书本内容培养学生自我良好教育能力。将文明习惯写入课堂教学内容,构建文明课堂,对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以及素质文明具有积极效益。另外在学校当中培养学生文明礼仪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文明习惯与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不仅需要通过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培养。许多时候学生讲粗口,不礼貌都是由于受到社会熏陶,严防社会粗鄙风气,提高学生自我文明素质,需要教职人员与校内领导共同努力。通过解决社会风气传递,减少学生与社会不良气息接触机会,从课堂当中断绝不文明习惯的传递,是学生礼仪教育最佳途径之一。

4通过良好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受到文明熏陶

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会对学生学习知识产生一定积极作用,并且对学生行为习惯也会起到很好教学效果。通过将日常生活各方各面内容贴上文明标语,时刻将文明行为习惯贯彻学生生活学习当中,使学校各个地区以及角落都成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可用资源。如每日早晨播放早报,通过讲读本校学生做的好人好事,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大为宣传,培养班级文明榜样,使学生沐浴在这种文明氛围当中,不经意间受到文明礼仪文化感染。其次还可以通过将学生文明行为写到校黑板报当中进行表彰,校黑板报置于校园门口,校园门外过往行人以及学生上学放学过程中都能看到,通过社会上叔叔阿姨表扬,以及同学之间对此竖起大拇指可以有效培养校园生活气氛。另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弟子规》,通过对弟子规内容教学,培养学生对古文化知识理解与掌握,并将其中对学习重要性感悟,以及对做人道理和待人接物礼仪礼貌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对《弟子规》教学内容感悟,实现学生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习惯养成。

5家校不分家多方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文明礼仪养成

父母是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所能接触到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生活作息态度,以及教育手段和学生行为习惯成长关系密不可分。这就好比古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2]。家长对学生生活行为培养手段,能够对学生行为产生最明显影响。所以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加强校方与家庭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非常有必要。所以学校应积极开展文明礼仪建设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家长会。召开以家长为主体,以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群为目的的文明家长会机构。通过互相介绍和交流完成对孩子良好思想品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行为习惯。另外在校园当中,教职人员应多开展“感谢父母”文明互动。通过给学生布置亲情作业任务,如回家给父母捶一捶背,或是在饭后帮家里刷一下碗,还有可以在睡前为父母洗一次脚等活动,长此以往使学生习惯于做文明习惯,养成文明礼仪素质。引导学生经常性地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3]。

6结语

多年的社会实践与教学工作使我懂得,加大对农村小学生生活礼仪文明习惯的培养,加深素质文明教育对学生不论是怎样做一个好人,也不论是怎样去处理人际关系,更不说是学习生活习惯养成,都能起到非常积极作用。为此对农村小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扩大素质教育教学面,对提高学生综合人文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娟.浅谈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6):73.

[2]徐应立.农村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探究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12):119.

[3]蒋兰波.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7):9-10.

作者:韦家鸾 单位:广西省河池地区宜州市石别镇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生养成教育探讨

【摘要】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在小学阶段,在小学阶段对进行养成教育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作为小学教师要把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作为己任。本文通过奖惩分明,制度约束;悉心教育,善于表扬;为人师表,引导方向;家校联合,优化环境等四方面进行养成教育的探索,希望学生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养成;教育

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最好的时间是小学时期,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整年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是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最重要的真理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就是养成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一、奖惩分明,制度约束

开学的第一周,通过让学生重温《小学生日程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然后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班规。班规制定后,把全班分成小组,小学成员要有好中差的学生,小组成员每一个都要学习。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做才是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开学第一周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熟悉校纪校规,很多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监督下,都能自觉遵守校规校级。对于那些表扬良好,能够为班级争光,及时的给予肯定,因为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那些无视校规校级,及时的作出处罚。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班级的管理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悉心教育,善于表扬

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因此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分成繁琐,很多工作都是重复做。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没有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因为这就是班主任工作的性质,我们既然选择了班主任工作就要遵循这份工作的普遍规律。最没有效果的教育方法就是强大强压,与其相反表扬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那些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通过让他们学习榜样去帮助他们改掉一下不好的行为习惯,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表扬激励他们前进。学生对于其他人的一种肯定,他们会觉得是一种荣耀,因为他们还是一个孩子。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要采取丰富多彩的激励方式,主要是以表扬为主,多发现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多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强化学生平时的习惯,进而形成好的习惯。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上课的时候学生吵吵嚷嚷,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这种时候如果点名批评个别的学生,其他没有被点名的学生就会幸灾乐祸;但是,如果表扬个别坐的端正的,上课该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其他的学生就会效仿,课堂秩序马上变得井然有序。这就是通过表扬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去影响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样做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最终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三、为人师表,引导方向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跟班主任接触的时间也最长,受到班主任的影响也最大,学生很多时候就把班主任当做是一面镜子。因而,班主任可以先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班主任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会随之提升。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比如每周星期一的时候,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播撒文明习惯的种子;班主任通过自己主动与学生一起打扫卫生,进而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自己先做到不讽刺、不挖苦学生,进而要求学生礼貌待人;班主任自己团结同事,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素质,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通过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四、家校联合,优化环境

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些事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基本在这些地方。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要求他们让孩子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允许孩子进出娱乐场所;强化孩子在家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学生的行为习惯都得到严格要求,因此学生坏习惯的滋生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强化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在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孩子,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靠教师的不断的规范和帮助,时刻提醒、常抓不懈,我们要意识到养成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己为主,全面发展”的原则,树立“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必会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闫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1.

[2]卜耕.理学宗师-朱熹传[M].作家出版社.2016.03.

作者:张国强 单位:惠州市惠城区芦岚中心小学

第五篇:小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教育

【摘要】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过程,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共同发挥作用的综合过程。灵活整合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创新开展活动,挖掘内在驱动,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关键词】整合教材;活动开展;家校合作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统一各教育影响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共同发挥作用的综合过程。可是有些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忽视了品德形成是个长期反复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过程,只重讲授不重内化,只重形式不重实效,培养了些“纯道德”的学生。那如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呢?

一、灵活整合教材,加强课程与生活的统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新的教材观指出: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功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是开放的,给教学留下空间,使教师能够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基于“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的基本理念,教学前我往往会先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科书的内容就要有所取舍。如:在四年级下册《擦亮眼睛》一课中,教材中安排了“斩妖见血”“古人算命”“电脑算命”等内容,从对这些内容的分析,达到“揭穿迷信,相信科学”的目的。可对城区的孩子,“斩妖见血”“古人算命”离孩子们相对比较遥远,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主要从“电脑算命”、“星宿算命”等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内容进行;而在一些相对落后的乡村,现代科技还不够普及,“电脑算命”显然就不合适,可以略去不讲,通过学生身边的一些例子,告诉学生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话答到骗人的目的。

二、创新开展活动,挖掘品德形成内驱动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1.激发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就等于激发了学生自觉行动意向,使他们产生强大内驱力,自觉兴致勃勃地去进行行为实验去主动加深道德认识、推动道德行为、坚定道德意志,也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性、学习主体性。空洞地说教,不易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而活动由于生动有趣、参与性强,深得学生的喜爱,更有利于兴趣的激发。2.增强互动。传统的灌输教学对于一些道德理念,他不去考虑学生能接受、愿不愿意接受,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知识机器,因此学生学习有着被动性,不利于学生品德形成。而交流互动却是依据学生认识过程特点,把学生看作学习主人,在交流中感悟。在教学中,有时我会借鉴“人生AB剧”的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假设一个故事情节(没有结局),设定两种做法,让学生选择,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在选择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思考,在阐述理由时,各人的观点、看法、疑问在交流中相互补充,在辩论中更正。俗语说:“理不辩不明,法越辩越清”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道德观念才会自然流露,是非善恶才会清楚明了,学生在思维火花碰撞中增强了辨别是非能力。我相信这种道德观念形成留给学生印象才会更深刻、更持久。3.重视实践。在品德课中,晓之以理是品德课的灵魂,动之以情是品德课的催化剂,导之以行是品德课出发点、落脚点。为让学生的道德落到实处,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道德观念指引下,用行动去认识、验证、加深道德理念。实践不只是在联系实际上指导行为,更重要是把导行确确实实落在学生身上。在我们学校就特别注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品德养成的作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学校开展了“凤城漫步”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六年内,走遍家乡的风景名胜,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校开展“文明小乘客”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教会学生尊老爱幼,做一个文明的乘车人,将文明之花传播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立《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生德行养成研究》课题组,带领学生研究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挖掘传统节日里的德育因素,指导学生做一个有中国心的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真正让学生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高低,体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没有离开生活的“纯道德”,家庭更能反映学生的原始状态。所以,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只有在家庭教育配合和支持下才会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因此,我们学校积极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长会、教学开放日等活动,邀请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培训,拓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途径。我们的班主任为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除了通过传统的家访对家长进行教育的指导外,还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实时指导家教工作。我校许多老师建立了班级QQ群、班级博客,约定一个时间,共同上线,谈困惑,聊想法,实现了与家长的实时互动、现场指导,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学生品德形成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使品德形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制变成自觉,最终使道德行为落到实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社会实践体验中探究和解决问题,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作者:肖萍 单位:江西省奉新县冯川镇第一小学

第六篇:养成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

【内容摘要】小学阶段是增长知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阶段,教师在此阶段,应对小学生实施有效的养成教育。通过养成教育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养成教育;思想品德

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的同时,思想品德教育也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教师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加以重视,从而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给小学生思想教育打下牢固的基础。

1.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

作为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改变,就需要从自身的小事情做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教育着学生。成功地为自己树立良好的榜样,从生活到学习,处处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定期召开情景活动,在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他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来激发自身的道德情感,对个人行为有一定作用。在日常行为中,处事要宽容,说话要文明。经常有意识的使用“你好,对不起,谢谢你”等文明礼貌用语。每周抽时间积极组织爱文明,讲礼貌的班级集体活动,对学生良好的生活以及学习习惯给予表扬和评价,要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在交互作用中学习到中文礼仪之美。教师应该制定在课堂上不乱吃零食,乱扔垃圾的要求来提醒和教育学生,并在发现地面果皮纸屑时,弯腰将其捡起来丢进垃圾袋中。及时清理整理卫生片区等。在卫生习惯的养成上,教师有着积极表率的作用,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足以感染每位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去模仿,在小学生习惯性模仿的阶段,有着显著的意义。通过以上的做法,学生在个人行为、学习、卫生等方面都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学生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都能有很好的提升。因此为取得良好的效果,养成教育要常抓不懈。

2.养成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是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石。

2.1调动课堂教育的氛围,做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生年龄小,并带有情绪化,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喜欢攀比、比较自私。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也过度重视目标评价,即只看结果,如何能够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在每个学生的衣食住行和言谈举止中呢?首先教师需要耐心对待,循循善诱,挖掘学生的亮点,多一些鼓励、表扬。从小处着手,多考虑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从心底里亲近老师,以此同时,充分利用课堂气氛,调动和做好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功课,浅显易懂的方式去灌输一些道德观念,以点带面,教育并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自然清晰的方式,使学生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中逐渐转变过来,学会互帮互助,相互包容。

2.2重视情感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情感贯穿于整个品德的形成过程。由于小学生的逻辑和抽象思维形成还较浅。意志力就很难培养,情感丰富、和蔼可亲的教师往往能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鼓励他们去创造思维,这样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在情感意境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延伸。

2.3丰富教学手段,开阔学生视野

集体可以促进学生成就的需要,调动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每次活动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使学生在每一次的成长中受到更深的启发,懂得集体活动的重要性。使他们懂得主动承担集体义务,集体才是真正具有凝聚力的。防止狭隘团体思想的滋生,是教师在集体教育中需要正确引导的。

2.4强化社会实际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

加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们深入到社会中去探讨和加深对课堂上及老师们潜移默化行为的认知能力和意识,让他们能够达到知行统一,将生活中的常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思想道德理论同实际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必然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亲自在生活中体验。往往一些儿童自认为正确、有效的想法在现场生活中都会有让他们费解和为难的地方,在每一次的挫折中,师生围着在一起说出碰到的事情困扰,深入探讨,使得学生能够对道德观念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让学生亲自到社会和生活中实践,不经能够加深体会自身意志力的薄弱,还发挥了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作用。

3.结束语

作为教师,日常教学中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多多看展课外活动,改变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品德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方针。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强化训练,重视陶冶和熏陶,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海雪妮.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5,(41):138-138.

[2]王金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5):36-36.

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4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心理、生理发育的高峰时期,也正是接受知识的关键时期。本文从规范学生行为、学校与家庭相互结合的方式、教师自身的典范作用、开展教育活动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严格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的教育

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从学生的本性认知开始,这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导致学生在某些行为习惯上的问题愈加严重。因此,班主任应该对这些行为给予适当的督促与检查,让纪律委员利用班会的时间,征求每位学生的意见,开学之前,就可以制定“班级行为规范”手册。并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在小学生明白在学校不应该做什么,在班级上应该做什么。例如在学校不应该做的事情,不能打架骂人、不能不遵守学校秩序、不能不认真听讲,不能违反小学生行为准则等。在班级上应该将学习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遵守班级纪律,学会生活、积极帮助同学。规范性的训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始终将其贯彻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其中的具体含义、模拟方式,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安排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模拟练习。如一位学生不小心将另一位学生的课本碰在了地上,就应该诚恳的道歉,并说一声:对不起。而另一位学生就要回复:没关系。良好的行为规范,与日常的实践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教师充分的利用这种方式,模拟训练。

二、学校与家庭相互结合,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中的养成教育,教师要运用各种设施设备,积极的与家长相互沟通、交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作为养成教育中的主要阵地,父母应该利用自身的行为与知识去影响孩子,但是针对农村中的特殊条件,家长的文化知识较低,大多数是为生计而忙碌,很少有时间关心到孩子的行为习惯上。所以就可以通过学校与家庭相互结合的方式,学校以家长会,教师进行家访的形式,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家庭教育是多个方面的,对于孩子习惯的养成、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很多习惯就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要尽量避免家长的消极行为带给孩子的不利影响。例如:某农村小学召开:“好习惯伴终生”主题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师队伍和文化建设,班主任以及各位科任教师也向各位家长汇报了学生的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以家长会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加强家长与学校的交流、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提高家长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师要树立典范,感染学生

小学教师的行为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就带给学生无形的教育,因此在养成教育中,教师要尝试着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典范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做到的榜样,就要严格的规范自身行为,例如平常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起立问好的时候,教师应该坚持鞠躬向学生问好。树立良好的形象与榜样,学生也会下意识的去模仿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根据学生个人的特色,当他们在某个领域发挥出色时,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养成教育规范训练中。同时,教师也要加强监督和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用品的摆放位置,规定放在课桌的左上角,还应该积极的与科任教师进行沟通,让相互配合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学习。在规则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现象,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单独交流的方式,解决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困难,尽快的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的责任不应该只是教书,还要育人,在实践的教学中不断完善自我,探索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规律,将教书育人牢牢的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四、开展教育活动,全面落实养成教育

牢牢把握住这个年龄阶段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可以适当的开展各项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式之一。例如某小学开展“走进自然,关爱生命”的劳动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孩子感受到劳动的不易,充分利用农村的优势条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去实践、锻炼、收获与成长,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培养小学生珍惜水资源的观念,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可以开展“爱水节水,创建文明家园”的活动,进行绘画比赛,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到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好方法,同时也将这种好习惯应用到生活中。通过开展实践的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管理自己,自觉为集体服务的能力,学到书本上所不能学到的知识,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教师还可以开展考核评估,促进学生行为的规范化,利用教室墙面上的空白地方,粘贴小红花表示对学生的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自觉的管理自己。

五、结束语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教师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认识到农村环境中的优势与劣势,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严格规范学生自身行为是养成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典范作用,学校与家庭相互结合的方式,构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作者:赵信军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万泉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摘要:传统德育教育只是重视讲道理和学生的思想,却忽视了学生的文明行为技巧,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办法将公认文明礼仪变为自身的个人行为。所以,针对于学校而言,既要重视对学生文明礼仪的理论教育,又要对学生养成礼仪习惯进行加强,该文对于养成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教育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策略

一、前言

学校应该将育人职能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无论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道德行为,还是小学生的生活行为等,都应该进行训练和教育,致使小学生能够将礼貌礼节的知识掌握,学会现代文明的社会活动规范,使小学生的文明习惯和文明行为,以及文明语言和礼貌修养,都能够得到逐步的培养,从而使小学生和谐且全面的健康发展得以有效地促进。

二、打好基础,形成氛围

新学期一开始,就应该在文明礼仪上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其一,文明礼仪常规既要具体和明确,又要详细,同时,应该让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够了解。其二,第一次的文明礼仪训练非常重要,必须要重视起来。为了将基础打好,对小学生的礼仪教育一开始就应该重视起来。以练为主,将学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做示范,来教学生表演,小学生才能明白怎样去做。致使小学生正确的动作定势形成,良好的习惯才会逐渐地养成。例如,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扮演成教师站在讲台上,而教师扮演成学生在讲台的下面,教师做一个标准的鞠躬礼的示范,并且大声说:“老师好!”,而台上扮演教师的学生就说“同学们好!”这样就会将小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这种情境下,让学生分别扮演成角色进行训练,同时,教师对各组扮演的情况进行评价。如有的学生声音小,没有站直等,教师进行指导。其三,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训练,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达到标准。为了将小学生的训练力度加大,教师必须要认真进行示范,小学生才能够非常认真地进行练习,从而使一个良好的学生礼仪氛围形成。

三、优化环境,营造氛围

作为学校,应该从文明礼仪教育的角度出发,加大力度地进行宣传,对文明礼仪知识应该多渠道进行普及。人们将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形成,文明礼仪知识是基础。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将礼仪知识对小学生进行宣传,例如,黑板报和宣传橱窗以及红领巾广播站和国旗下的讲话等,将讲礼仪和讲文明的气氛在全校上下形成。学校还应该将有序、优美整洁以及具有文化气息的环境营造出来,致使小学生在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中受到熏陶。不但在活动室和走廊挂上一些名言警句,而且,还应该将一些文明礼仪的提示语张贴到洗手间和大门口以及草坪花圃和楼梯口处。做到时刻提醒学生,让学生生活在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中。班级也可以开展文明礼仪的展示栏,无论是学生文明礼仪绘画和知识小报,还是文明礼仪的文章都可以进行展示,在潜移默化中,小学生就会受到教育和熏陶。

四、树立典型,榜样示范

榜样的力量非常大,可谓是无穷的。小学生的可塑造性比较强,外界对他们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既要树立典型,又要正面进行教育,有效运用礼仪榜样来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和感染,同时,还要对小学生进行激励,让其与榜样共同发展和进步。其一,实施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工作者是教师,教师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应该运用和蔼可亲的仪容和庄重大方的仪表以及彬彬有礼的语言来将文明礼仪的示范做好,给学生当好文明礼仪的标兵,致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其二,对于小学生来说,身边的同学就是最好的榜样,这种同学的榜样既具有说服力,又具有吸引力。学校和班级都可以将文明礼仪标兵和文明礼仪之星之类评选活动,定期组织,对于那些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让这些优秀的学生将自己的事迹讲述给其他的同学,运用这些榜样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先进思想以及模范行为和高尚情操来对其他的小学生进行感化和教育,引导和帮助小学生,积极向榜样小学生学习,运用实际行动来争当文明礼仪的标兵,从而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五、开展活动,加强训练

养成文明礼仪教育,生活实践非常重要,只靠说教是很难实现的。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应该在这些活动中,将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准则渗透其中。组织学生召开班会,主题就是“文明礼仪”,班会的节目可以有说相声和讲故事以及演小品,主要的素材就是小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在生动表演中融入文明礼仪教育,小学生在感悟和体验的同时,正确的价值观就会形成。对于美化绿化校园和布置橱窗、教室等一些学校公益性的劳动,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对小学生劳动光荣和关心集体的意识进行培养。一些礼仪实践活动也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例如,到敬老院去打扫卫生等。

六、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若想使文明礼仪的教育养成,必须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从而使小学生文明识礼的良好习惯逐渐地形成。小学生如果有反复的现象出现也是正常的,对小学生应该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地反复进行训练。小学生每天放学时,教师都要提醒学生,见到教师必须要主动问好;养成习惯,再见到教师就会很自然地问好老师。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学生的礼仪习惯就会养成,无论在上学路上,还是在校园以外的地方,见到教师,都会主动地去向老师问好,从而使小学生懂礼貌和讲文明的自动性得以有效地提升。班级自从将文明礼仪教育开展以后,学生行为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使课间文明休息和集合排队进出都逐渐地形成了。

七、总结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有效地进行文明礼仪教学,不但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小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提升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致使一个良性循环形成了。同时,也使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得以促进。

参考文献:

[1]白洪亮.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策略[J].知音励志,2016(20):266.

[2]邓慧.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棵“礼仪树”———浅谈小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J].新课程(上),2017(1):213.

[3]吴庭江.让文明礼仪之光照亮校园———浅谈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J].学苑教育,2017(18):84-85.

[4]赵丽琴.论音乐课堂中的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考试周刊,2017(80):172.

[5]龙小佳.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作者:高新娟 单位:新泰市西张庄镇高佐联办小学

第三篇: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对策

摘要:小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萌芽阶段,此时期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决定着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基于此,学校、教师、家庭需要协同配合,旨在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以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对策

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是学生潜能开发和社会行为发展的启蒙时期,而习惯养成教育兼具对人格素养和行为品质的培养与塑造,因此在小学阶段实施习惯养成教育不仅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明确习惯养成教育的现实意义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探索并实施优化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习惯养成教育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种定型性行为,习惯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表现并作用于语言、行为、思维等方面。小学时期是培养习惯的关键阶段,尤其是一二年级,此阶段的学生兼具强烈的模仿性与追随性,对其进行思想道德、品格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可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组织架构,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引导,有助于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并将在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因此,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在引导并规范小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主要针对学习习惯养成和行为习惯养成。其中,学习习惯包括学会倾听、善于思考、勇于发问、自主阅读、规范书写、独立作业等内容;行为习惯主要在于尊重他人、举止文明、诚实守信、珍惜时间、吃苦耐劳、独立自主等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提高,并且对于其今后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行为习惯的塑造不仅是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必要途径,同时对其今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交往发挥着基础性的影响和作用。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涉及到小学生生活、学习、做人的各个方面。因此,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而不良习惯的养成必将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对策

1.设置培养目标

学校与教师需要协同配合,以学生年龄认知特点为出发点,明确各年级阶段养成教育的重点内容。其中,针对低年级学生实施文明礼貌教育,中年级学生突出团队协作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年级学生以公德教育、道德认知、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等方面为培养目标。教师要将习惯养成教育训练置于学科教学中,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根本,严格实施教学规范,引导学生规范而高效的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班级还需要以《实施细则》为导向,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分层教育,做到因材施教,保证每名学生在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方面较之以往均有所提升。

2.开展自我反省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兼具耐心和恒心,要反复检查与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迅速养成。教师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使小学生时刻审视自己,并在第一时间进行矫正。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在班会中对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习惯养成的心得,提高学生对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程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班级活动,促使学生开展自我反省。例如,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别指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其他小组成员帮助其制定矫正措施,并记录成文,定期相互检查改正效果。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进行了自我反省,同时还有助于团队协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提升。

3.落实评价鼓励

评价鼓励是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助推剂,客观而正面的评价和鼓励可以激发小学生更大的内驱力,使其更快地养成良好习惯。教师要发现每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其良好行为进行表扬,并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进步告知家长,使学生获得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的认可,这样其进步的欲望会更加强烈。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明确评价的客观性,对具有不良习惯的学生需要及时对其进行矫正、指导,如果有必要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协同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4.强化家校合作

家庭是教育的起点,同时也是小学生习惯养成的有效补充。因此,教师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阐明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获得家长的重视与配合。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定期下发学校联系卡,针对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日常表现,同时也使家长及时反馈孩子在家的行为习惯,以强化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可以帮助学生制定“21天习惯养成计划”,以小学生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发展方向为主,选择并制定符合学生自身条件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并借助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即时互动,以教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为动力,帮助小学生及时改正不良习惯,使其在学校与家庭的积极合作与密切关注下得到全面提升。综上所述,基于习惯养成教育对于小学生素质全面培养,以及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意义,小学学校、教师、家庭等相关利益者需要明确共同目标,明确习惯养成教育实施中的影响因素和现实困境,并有针对性地落实有效对策,进而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5

一、激励机制对小学班级管理的作用

激励机制也就是用一些具有鼓励性的话语和行为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心态。从根本上来看,激励机制的应用不仅能带给小学班级管理上许多便利之处,同时也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多通过一些具有鼓励和表扬性的话语对学生进行口头的激励,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隐性的、具有鼓励性的行为帮助学生改变心态。相对过去传统的批评式的管理方法,激励机制则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过去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更注重管理的成果,忽视了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利用一些批评鞭策的话语和行为导致学生心理往往留下一些阴影,同时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在新课改后许多小学开始主张利用激励式的管理方法管理班级,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和课堂学习中,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平等自主的思想观念。因此,在我国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应用激励机制是班主任的明智之选,使班级管理工作有效的落到实处,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还有利于营造快乐班级和快乐学校的氛围。

二、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榜样激励

激励机制固然是一种良好的班级管理方式,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班主任和教师都需要掌握相关的技巧,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激励方法就是榜样激励法。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榜样对一名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不足的小学生而言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例如,我国小学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开展学雷锋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利用了榜样激励法,利用雷锋这种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让学生从雷锋身上学到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和孜孜不倦的良好品质。再比如学校经常组织小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等这一类型的高口碑节目,让学生在观看中学习节目中人物的优秀品质。这种活动有效的利用直观性教学的原则与榜样激励法进行结合,使小学生能够直观的学习榜样身上的良好品质。另外,对小学生而言教师和家长是小学生每天接触最密切的人物,因此,教师在学校中需要扮演好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为小学生做好带头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小学生的言行。同时联系学生家长在家庭中做好示范作用,力求成为一名好老师和好家长。

(二)情感激励

众所周知,激励方法应用的过程中必然要摄入一定的真实情感,因此情感激励也是激励机制中较多用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和学生或者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实现。例如,小学生在上课或自己做题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一定要以耐心的眼神看待小学生。首先在目光上要予以学生肯定,让学生从教师的目光中感受到自信,在交流的基础上互相理解,让学生保存良好的心态。接下来教师再对学生的学习思维予以认可,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遇到的难题进行一步一步的讲解,并且仔细引导学生做同样类型的难题。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情感感染学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一种更加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知识的摄取。另外,比如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经常有一些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同学,那么对于这些同学教师和班主任更要予以耐心的引导。班主任对这些同学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首先要和这些同学建立情感上的信任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相关的管理和帮助。

(三)竞争激烈

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6

德育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活动时促进德育生活化,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通过这种方式将德育融入到学生生活当中,与家长共同管理学生日常生活,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逐渐自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提升道德品质。从关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以及联系家长等方面出发,尝试如何促使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

德育观念;生活化;行为规范;专题活动

传统小学德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为主,轻视实践的作用。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并不明白德育的重要性。最终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没有生命气息的道德原则。为了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教师应促使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德育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一、教师应转变德育观念

为了促使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身落后的、陈旧的观念。大部分教师的传统观念认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自己是“传道授业”的“解惑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而新课程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并非教师,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和谐的。所以,现阶段,小学德育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转换落后的观念,认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是交互关系,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发展、完善美好的人性,而学生也会帮助自己获得进步。当然,教书与育人同等重要。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师忽略了育人的地位与作用,只是将教书作为自身的责任。这种理念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的进程,降低了德育的效率。所以,教师应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机结合在一体,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德育的地位,为推动德育教学走向生活化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平衡结果与过程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重视过程的同时兼顾结果,而不能“本末倒置”只看结果,忽略过程。

二、教师应制定日常行为规范

小学生好动、爱闹,这是小学生的天性也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开展德育活动不能完全扼杀学生的天性,也不能完全“纵容”学生,让学生按着自己的性子来学习。为了推动德育教学的生活化进程,教师应该制定日常行为规范,明令禁止学生去做,他们本不应该做的事情,并利用日常行为规范来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教师在推动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勤劳节俭、保护环境、将保护校园环境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小学生喜欢随意乱扔东西,不爱护花草树木,浪费纸张等。这些不好的习惯会阻碍学生进步和发展。所以,教师因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根据他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制定相应的规范,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推动德育教学生活化。例如,规范中应包括:爱护班级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及时举报踩踏花草树木的事件,多植树;礼貌用语,不粗鲁对待他人,学会转换视角看待问题等。教师只有制定完备的日常行为规范,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三、开展德育专题活动

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和学校。他们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接触社会,从社会上学到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上,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只能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取知识,不能真正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应定期在班级组织德育专题讲座,将“形同虚设”的班会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特点,设计相应的主体。例如,有的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但是大部分的学生都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大都埋头学习,不考虑班级的利益。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开展“班级是我家,我与班级共进退”的德育专题班会,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自私”思想,认识到班级的荣辱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校申请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拓宽德育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室外活动中感受到德育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将课本中的德育延伸到学生生活中的德育,激发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进行对德育的思考。

四、教师德育活动应与学生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生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为了真正将德育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教师需要将德育活动与学生的家庭教育相结合,多与学生的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并将家长反馈的信息作为完善教学内容的依据。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到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家长观察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拓展德育教学的空间,利用家庭与班级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表里如一”。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也会成为在家的表现:学生不单单在班级中礼貌用语,还会在家庭中学会感恩;学生会在班级中互帮互助,也会在家庭中帮助自己的父母。这种德育生活化,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教师在促使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格外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并创新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育人环境中自主学习道德知识,规范自身行为。当然,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既包括家庭又包括学校,教师还应将德育生活化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与家长一起“教书育人”。从而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空间中得以健康发展。

作者:李术芳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刘房子街道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7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因而德育教育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在实际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树立正确小学德育教育的教育理念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普遍重视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意识不足。主要原因是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认识不全面,德育教育的观念不科学,没有形成健全的示范和评价体系,很难利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严重影响了各个方面的工作进展。对于小学德育教育的任课教师来说,首先需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大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加强培训力度。在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制定出健全的素质培养计划,以此来弥补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不足,建立符合时展要求的现代化教育管理体系。学校需要按照德育教育的基本规范,把德育教育的教学纳入到教师的考核当中,组织小学德育教师参与先进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培训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表现科学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二、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时,没能有效指导小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学习,教学方案与教学的制度并不完善,德育教育的水平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除此之外,由于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一些小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明显不足。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思想素养以及心理承受的能力大小,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换位思考,一切教育活动都将以小学生为中心,耐心倾听学生的反馈,对小学生的优秀表现作出表扬和鼓励,增强小学生们的信心。

三、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统一

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有限,再加之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只是单纯的靠课堂教学对小学生开展教育工作,没有做到将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德育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除此之外,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德育教育的参与积极性不足,多种原因导致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德育过程没有按照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制定出健全的家校共育的机制,没有办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展开德育教育工作,教学的质量较差。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合在一起,创建合理的家庭教育体系。学校德育过程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影响,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社会之中,为此,要从全方面多层次构建德育教育网络,才能够影响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可以发挥多方面德育力量,起到的德育作用也更大。正因为德育教育有独特的价值,所以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引导教育,纠正他们的不恰当的行为。除此之外,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还应当加强联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家长需要充分发挥榜样带头的作用,对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令教学管理的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率[1]。

四、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完善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

农村小学的德育任课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没能选择科学的指导方法开展教育工作,致使教学的效率不高。与此同时,德育教育的环节中,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管理的方案不统一,教育方法不科学等等原因,都严重影响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为确保教学手段的有效性,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在教学的内容方面,可以按照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特点的教育体制,选择最适宜的管理方案,创新教育的形式,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比方说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课堂的导入,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建德育交流平台,为学校与学生家长德育经验交流提供便利,可以进一步促进家校共育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空间。

五、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积极组织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

在农村小学的德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地安排德育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建立起多元化、现代化的控制体系,第一时间发现小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引导,根据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建立实践活动的机制。比如组织小学生到污水厂进行参观,令德育教育活动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促使小学生们养成节约用水、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综上所述,目前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才能提升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小学生生活管理范文8

在教学管理中,应该有哪些力量是主要力量,有哪些是辅助力量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中,认为学校是教学管理的主要实施者,教学管理的所有活动和所有效果都只有学校单方面负责。事实上教学管理活动是多方面集合的总体活动应该分为多层次进行分级管理。1.以教师为核心,实施小学教学管理。小学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而且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每天与小学生面对面交流,与小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与生活。这里的学习和生活是特指,教师不仅要教会小学生知识文化,还有对小学生在校生活的全部进行必要影响。从入学到学习再到放学,即使是回到家里,执行的也是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和生活内容。也是就是说,小学教师在小学阶段是学生整体生活的计划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素质是影响教学管理活动的关键。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就是从根本上提高了教育管理活动的层次。2.以家长为辅,补充教学管理活动。教师与家长是影响小学生生活和学习两大方面的因素。学生在学习期间由学校和教师进行管理,但是,回到家主要的管理者就是家长。把家长作为教学管理的辅助因素是有一定道理的。教育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育活动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学生在学校和教师正确管理下,会强化养成很多良好的学习习惯。回到家后,如果家长一味放纵和娇惯不良习惯,孩子就会发生观念的迷失。以家长为辅助的教学管理活动,需要每一名家长都要保持与学校管理的一致性,要把家庭教育当成学校教育的延续。在管理过程中,家长与学校以及教师要充分沟通,将小学生教育当成生活中的大事。学校也要定期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教育理念培训,把先进的思想第一时间传播到家长群体中。3.综合教育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形成教学管理活动的合力。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有一些必要存在的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管理活动。比如学校的员工、家庭其他成员、社会关系等。教学活动是一个综合管理活动。不能单独依靠一个方面的力量。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都具有教学管理的权利和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是道德标准要求,也是社会责任要求。小学生身边的所有因素都参与到教学管理活动中,才能实现教学管理活动朝着健康全面的方向发展。

二、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是加强小学教学管理效果的根本

1.更新教育理念是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的动力。对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国家的进步速度是比较缓慢。经历的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和政治领域发生了重要的变革,而教育和文化领域并没有几项有建树的成就。我国教育依旧沿用传统的、固定的、封闭式的教学。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拓宽教育理念上,积极探索和研究。把中国教育理念与世界接轨,形成我们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观念。

2.改进教育模式是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的催促下,小学教育模式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在整体教育模式上的改革幅度还是比较小。加强教学管理效果就要充分从教育模式入手。改革教育体制,建立以小学生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机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构建教育平衡模式,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实行鼓励与监督机制,实行考核与考察机制。在本质上,改变我国教育体制落后的局面,让小学教学管理效果充分为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服务。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