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培训总结范例

历史培训总结

历史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红色基因;培训理念;资源整合

张掖市干部培训,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基因。这是革命老区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继承好、发挥好,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借鉴省内各地有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军精神、红西路军精神的经验和做法,并以张掖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契机,推动推动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今后我们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对红西路军精神弘扬和红色教育上要着力在以下七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激活红色记忆,充分认识讲好西路军故事的重大意义

张掖乃至河西走廊因红西路军历史蕴藏着珍贵红色资源和丰厚革命文化。针对过去对红色资源挖掘保护重视不够、抓得不紧、做得不实、思路不宽等问题,我们一定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深入发掘当地红色资源。就张掖来说,我们应当着力打造红色教育实践大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大景区,建好“一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一院(高台干部学院)一公园(红西路军主题公园)”把红色基因传承融入红色产业发展一体推进,努力让这份红色记忆鲜活起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征史是长征的延续,是土地革命战争末期发生在党史,军事上的重大事件,创建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西路军在空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凝聚而形成了红西路军精神,是今天我们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生动教材。通过对红西路军历史的研究,系统、完整、真实、准确地展现这段历史,感受红西路军烈士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感人事迹和红西路军精神,深刻认识三个来之不易。历史是延续的,不应该被隔断。红西路军的历史是党史、军史、共和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文中曾指出:“隆冬时节,冰天雪地,堕指裂肤。我军指战员,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苦寒气候,长夜行军,真是艰苦至极。”“西路军的两万多人,遭到几乎全军覆灭的命运,在我军历史上,绝无仅有。”正是这些艰苦卓绝的牺牲,正是这些不屈不挠的奋斗,深刻地体现了红西路军历史的独特性、宝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西路军的历史贡献是应该牢牢记取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讲好西路军故事,对切实增强我们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要突出铸魂育人,强化责任担当,讲好红色故事,切实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创新多媒体实践运用,充分借助利用各类新兴媒体,播发西路军故事作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信念永恒,才能继往开来。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党校(行政学院)应当义不容辞,身先士卒,加强西路军历史学习研究宣传,以西路军历史为依托,打造一批红色教育“精品课”“微党课”,激发起党员干部的红色记忆。同时,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服务,让红色故事、红色记忆、红色基因飞入寻常百姓家。传承西路军精神,就是要学习西路军指战员怀揣革命理想,用鲜血和生命去铸造事业的辉煌。当年西路军是四面强敌、孤军奋战,即使几乎全军覆没,他们最后也是精神高扬以身殉职。我们一定用这笔稀缺的精神财富培育干部,开辟未来。

三、要深入学习红西路军英雄事迹,切实做好红色专题党课备课工作,不断形成红西路军精神研究成果

党校教师,必须深入学习西路军英雄事迹,研读有关西路军的著作,如《碧血黄沙》《红西路军征战史》《西部悲歌》《西路军沉浮录》《西望祁连》等,尽全力搜集有关西路军的一切资料。全面深入解了西路军征战河西的背景及征程、西路军失败的原因及其对西路军的评价、西路军精神的内涵、如何大力弘扬西路军精神;进一步加深四史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好总书记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积极投身到传承和弘扬红西路军精神的事业中来。作为党校教师,备好红色党课,讲好红西路军故事,传承红西路军精神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总书记在高台县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比如妇女独立团团长王泉媛,她率领妇女独立团1200多名战士,随红西路军各部转战河西走廊,西路军失利后被俘,饱受严刑凌辱。晚年以后又志愿担当义务宣传员,宣讲革命传统;妇女独立团政委吴富莲,她与团长王泉媛一起率部转战河西走廊,被俘后,坚贞不屈,最后吞针自尽,其忠刚不屈的品格为后人传颂,与刘胡兰、江竹筠、赵一曼等一起被称为“为真理献身的十大女杰”。红西路军中感人的事迹不胜枚举,郑义斋、陈海松、孙玉清、熊厚发,被钉死在高台大槐树上的张护士长、红军井中的小红军战士、被俘后忠刚不屈决心回到党的怀抱的无数战士,他们每个人的事迹都是一篇血书、一曲颂歌、一首永远不能忘却的史诗。用红西路军精神,教育人、感染人、鼓舞人,更具有震撼灵魂的价值。因此,我们要扎实做好备课教学研究工作,努力讲好红色故事,传递红色基因。在工作中要深入系统研究红西路军历史,准确把握红西路军精神实质。也可在工作之余,利用周末及节假日,积极寻访红军后代,了解当地人民积极救助红军的感人事迹,用真实的故事讲述红西路军精神,同时整理相关资料,积极撰写研究性论文,争做红西路军精神的研究者、探索者、传承者。

四、创新培训理念与培训方式,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党校教学水平高质量发展

采取有效措施将各县区红色资源贯通起来,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党性教育基地。做好教学点开发工作,通过场景复原等形式,展现鏖战倪家营、血战高台、分兵石窝山等西路军征战故事,以不同的故事反映时代价值,以小切口找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展现西路军精神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这个大背景。在重点主体班次加大开展现已开发的党性教育实践活动力度,对“弘扬红西路军精神,争做新时代好干部”党性教育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梳理总结,形成成熟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中共甘州中心县委纪念园、龙渠烈士陵园、龙渠会议遗址、高金城烈士纪念馆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切实提升党性教育实效。集中力量开发现场教学模块,探索在张掖引进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建立创新创业现场教学基地,并挂牌命名为张掖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在各类主体班次,按照现场观摩、专题授课、交流互动、总结点评的程序组织开展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制定并落实蹲点调研制度,选派教师赴张掖市党建及经济社会发展示范点开展蹲点调研活动,深入了解掌握基本情况,总结提炼典型经验,形成可行性强的调研报告,为教育培训提供有益参考,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坚持从严治教,注重实效的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育培训的形象性和吸引力。严格落实教案审核、集体备课、课前试讲等制度,引导教师在备精品课、上优质课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用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开展网络教学、电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各类主体班次设置党性分析、研讨交流和理论对谈环节,尝试开展结构化研讨,对研讨交流计划、问题设置及教学人员参加情况及时跟进检查,提高研讨质量。

五、要加强红色宣讲队伍建设与红色资源整合,提升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利用红色文物最直观、最生动、最真实、最可信的特质,利用现代化表现手段,让干部亲身感受革命英烈的光辉事迹,从而确保教育培训的质量效果。要对红西路军悲壮的征程进行整理、挖掘,让红色资源在刺激当地经济发展、引领社会先进文化以及教化市民高尚的道德品质养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用信念支撑脚步,用忠诚铸就丰碑,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虎豹口、一条山、大靖镇、赵家水、大拉牌、土门镇、干柴洼、横梁山、梨园口、大公岔、石包城、蘑菇台、红柳园、星星峡……这每一处遗址、遗迹,都镌刻着西路军征战河西的无比悲壮,都铭记着西路军对信仰、对革命事业以及对党的无限忠诚。面对颓废的断壁残垣,面对寥无人烟的戈壁荒漠,这一刻,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苦”、什么叫“难”。大量的史料、图片和视频,让学员切实感受到了什么叫“悲壮”、什么叫“忠诚”。红西路军西征,过程之艰辛、行军之惨烈、信仰之坚定、理想之忠贞,声振长空,令天地呜咽。参观战役纪念馆和战斗遗址,瞻仰了纪念碑,让学员重温红西路军的艰辛历程。在整个征战过程中,英勇的红西路军将士,忍饥挨饿,他们没日不在战斗,没夜不在行军。轻伤员不下火线,重伤员倒在地上仍紧握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一路上,所谓一个战士一腔血、一个战士一堵墙,生存就是战斗,战斗就是生存,生死已无所顾及。就是那些流落和被俘将士,也表现出“三军之帅可夺,匹夫之志不可夺”和“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超然气节。游走在生死的边缘,但广大红西路军指战员坚信“红军一定能胜利”“跟着红军一定能够获得自由和解放”,推而衍之,他们坚信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跟着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获得重生和幸福。这种坚定信仰、政治定力、智慧勇气、牺牲精神、无畏气概,其所展示和凝练而成的红西路军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六、要突出红色教育主题,丰富红色教育形式,有效解决供学矛盾

通过加强校地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西路军战斗遗址及周边地区特有的教学资源,开发各类教学点,不断提升现场教学点、社会实践教学点的教学功能与水平。比如,景泰县委党校紧紧围绕自身的功能定位,根据干部成长规律和培训需要,充分利用、深入挖掘系列。西路军主力在景泰战斗的独特红色资源,开发运用具有景泰特色的教学资源、课程体系、培训形式、管理模式,通过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访谈教学、激情教学等教学形式,把凝固了的历史、人物、事件鲜活地展现在学员面前,让学员在情与景、事与理、历史与现实中,去感悟,去领会。坚持以现场体验式、实地感受式、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西路军红色教育培训模式,通过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唱红色歌曲、听革命故事、访谈红军后代、过组织生活、重温入党誓词等环节,集讲课、拓展、实践于一体,让学员达到了学、游、养、行四位一体的效果。

七、强化队伍建设,做好红色文化宣传,切实推动红色基因传承

作为党的理论宣讲的排头兵,我们党校教师必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断强化宣传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宣传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但要讲好党西路军的故事,还要宣传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比如,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展馆讲解员集县情解说员、教学辅导员、活动组织员、生活服务员的“五员”角色于一体,既向游客讲述西路军艰苦、卓绝的悲壮历程,又向游客介绍地方的风土人情、资源优势、地域特色,实现了红色教育、体验研学、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潜力因素。坚持思想教育与实践养成并重,切实开展红色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在重要节点和重大节日组织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使红色基因深入人心。通过推动红色故事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实现红色教育创新。达到教书育人效果,让西路军精神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石锐.宜宾红色资源利用及红色旅游发展对策[J].旅游纵览:下半月刊,2019(2).

[2]龙作联.汲取党史智慧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党性熔炉提升培训质量[J].课程教育研究,2020(19).

[3]秦生.红西路军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安永香.红西路军指战员战斗精神浅析[J].河西学院学报,2011(6).

[5]张曼.红西路军进驻甘肃河西地区的建政工作[J].甘肃理论学刊,2014(5).

历史培训总结范文2

一、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只有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才能够在学业上取得收获和进步,学生在认知上才能够由少及多,由浅显到深刻,在情感上由不喜欢到喜欢,由厌恶到真正的热爱,只有当有效性的价值观念深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学生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配合中才能产生效应,达到理想的效果。目前许多的教育研究课题是关于教学有效性,并且通过有效的实验去验证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色彩的教育是死教育。教师只有把教材内容和生活相关素材相结合,才能振奋教学的生命力,否则历史教学的价值将荡然无存。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把握好教材重点和难点,从教材中寻找到生活的“影子”,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并灵活运用。初中历史课程教材不仅仅是单纯的历史知识,它还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许多的社会民俗内容也囊括在内,与社会学科的联系也在逐步加强,教材本身的精细编排有利于学生认知立体化的历史,丰富生活常识。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和生活常识的契合点,提高运用教材的能力。其次,教师在找到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以后,要尽力的引导学生联系初中生活实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比如在讲有关长征历史的故事时,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长征的趣事,在相互的学习中学生们可以学到课本之外的知识,教学重点要放在宣扬长征老一辈革命家的那种不畏困难,坚持信念的革命精神,激励学生学习这种精神。另外,灵活运用乡土历史,拉进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课堂教学设涉及有关乡土历史的知识,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历史,这样既能加强学生的乡土情结,教师又能很好的导入课堂内容,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活跃课堂氛围。

2.注重教学活动趣味化

新的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朝这一方面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趣味,让学生喜欢上历史学科,愿意主动地去学习。那么教师如何实施趣味化的教学呢?首先,课堂导入要充满新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趣的课堂导入,就想是磁铁一样,紧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把他们快速的带入到课堂中。比如在讲述抗日战争历史时,可以以精彩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入题,通过影像的作用引入学生较快速的进入课堂。在教学中,优秀的教师通常还会灵活的借助讲故事、猜谜语、播放音乐等手段导入新课,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历史教学要结合学科问题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认真思考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真实的体会到探索知识和解答知识的乐趣,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讲述《俄国革命》时,我尝试首先通过几张图片展示俄国社会的等级制,设置一系列问题进行学科的学习和探索,问题包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的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农奴反抗的意愿最强烈?这次改革对以后俄国发展的影响在哪里?通过问题的逐层深入,借助图片引出话题,学生思维很快地被调动起来,课堂的进程也能够顺利高效的推进。另外,课堂结束语要设计巧妙,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想象。课堂导入新奇,内容有趣,结束语更是要点明重点,道破难点,制造悬念,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做铺垫。当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思维就得到锻炼,课堂内容的知识目标就很容易达到了。

3.教学方法多样化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初步了解课堂内容,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生有针对性的学,形成教学互动的良好态势。教师可以借助于图画模型等教学教具,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于音响资料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直观的感受,提高课堂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运用竞赛的形式进行课堂知识的回顾与考核,竞赛形式能够较好的改变教学单调性,学生会觉得很有趣,思维会很活跃。相互间的竞争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竞争的过程中体验到相互学习的乐趣。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材内容,适当的加入相关的历史故事,这样可以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课堂思维。另外,教师要善于将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相结合,找到很好的结合点,这样就能够使学科教学充满新鲜感和趣味感,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学校组织相关的历史实践活动也是很有必要,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围绕历史主题办板报或是小论文活动,将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总结

总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是一项艰巨的教学研究工程,需要学校和相关教师的共同努力,而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需要从教学内容、课堂活动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并通过学习和借鉴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历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不断地获得新知,完善自我的发展。

作者:何亚芹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梁垛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创新教学初探

一、采用创新方法教学,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初中历史知识点较多,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纵向联系,以同一时期中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发展作为横向联系,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使他们有效提高历史综合素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能力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欲望,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历史教学,使学生在探究和分析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历史综合能力。

二、改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知识的灌输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并灌输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点。在被动状态下的学习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获得有效发展。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改变教学模式的同时,要用新的教学观念来支持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他们历史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让学生转变被动的学习思想,积极努力地提高自身能力,使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能力获得不断提高。在进行创新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主意识,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发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的思维深刻性不断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投入到知识探究中,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点,在加强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时构建比较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运用历史知识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创新,促使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利用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抽象的历史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给学生讲述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让他们在故事情节中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实现高效的历史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欲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多媒体来直观地展现历史中的实践,能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和体会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生过程,使他们主动通过对知识的探究来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提高历史综合素质。

四、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实现教学的高效进行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由于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由于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历史知识水平,在教学中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被动状态下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通过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掌握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通过交流来收集教学中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创新教学。

五、充分利用历史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故事来激励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运用这些历史人物来对学生进行激励,让学生提高探究欲望,并在积极的知识探究中发展创新精神。

(一)利用历史教材中的伟大发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以及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在教学中,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新大陆”的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通过这些知识来激发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伟大发明产生敬佩,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利用历史教材中著名人物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历史人物的美好形象和伟大发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六、总结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在遵循新课改的要求下,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使历史思维获得发展,提高历史综合素质。为了适应新课改教学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使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作者:李海燕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九小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探究

一、课要备得活

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关键。只有备得活,才能教得活。在备课中必须按照课标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和授课计划,深入钻研教材。因为课标不仅规定了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而且规定和反映了讲授的范围、深度和广度、难度。因此,“活”应该在课标所规定的范围内“活”,在先熟悉课标的基础上钻研教材,从而更有目的性。钻研教材时,要广泛涉猎,成为一个杂家。因为历史课本身的知识范围相当广阔,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包。知识面狭窄既难以教好,更谈不上教“活”。所以备课的过程,不是课本的照抄,也不是课本式参考书上的文字简单地、机械地变为课堂语言,而是经过自己的消化、整理。教师不能被书本束缚,也不能以自己的设想束缚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写出切合实际的教案,这是把历史课教“活”的基础。

二、方法要妥当

教师必须有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的能力。老师面对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而且是千差万别的个体,所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劳动是带有很强的“研究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劳动。而教学方法要受教育思想、教学任务和内容的制约,还要因地因人而异。总之,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教学方法。有经验的历史教师,其教学方法是讲究在课堂教学上的实用,而不是生搬硬套。课堂有式,但无定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实际上,一堂历史课很难用一种方法进行到底,往往要使用多种方法,只不过有主次,先后之分。

三、学生要了解

教师备课,必须了解教学的主体———学生。所谓了解学生就是了解所任班级学生的各种情况,如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思维活动能力等,了解的程度与教学的效果有密切联系。情况清楚了,方法也就有了,教学也就能有的放失,否则教案写得再好,只是纸上谈兵,而难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课堂上,教师所注意的中心,并不是自己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这就是说,要重视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察言观色,发现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疑难思维活动的障碍,有针对性地控制教学。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在于一旦有必要,教师就要随机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和方法,自觉及时地调节深浅、快慢和决定增删,以求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兴趣要激发

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充满兴趣的分科,它如一个广阔无比的大舞台,也像一幅精妙绝伦的大画卷。上下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很似一幕贯通古今的戏剧,形形色色的角色都在进行各自表演。既有“力拔山兮气盖世”叱咤风云的好汉英雄,又有不甘压迫、揭竿而起的农民领袖;既有忧国忧民、廉清正直的忠臣良将,又有显媚逢迎、为虎作伥的乱臣贼子;既有集天下于一统的盛世君主,又有屈膝投降、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历史如此生动感人,若教师把它的内容变成干巴巴的说教,那么岂不是教学的失败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重视历史教材的兴趣性、语言的生动性和思维的形象性,要“启其蒙而引其趣”。例如我在讲“禁烟运动”一节时,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有意对林则徐的青少年时代略加介绍:林则徐四岁入学,七岁习诗。少年时,他教书的父亲带他的学生游鼓山,登山见景,诗兴大发,要求学生以“山、海”为字头作诗,很多学生还在苦思冥想,林则徐则已脱口而出:“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学生都拍手叫好,他父亲也十分惊喜。苦学勤思的林则徐十三岁中秀才,二十岁一试中举,二十六岁中进士,从小就立下救时济世的远大志向。通过讲述林则徐的少年苦学成才和立志救时济世的志向,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对民族英雄倍增敬慕之情。

五、想象要丰富

历史教学必须发挥想象。因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不能再度重现。那么,如何才能把久远的历史往事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呢?除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些历史情节外,还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启发和丰富学生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例如在“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一节中,提到希腊有许多奴隶市场时,我利用课本上的插图讲述这是设置在雅典一个海岸上的奴隶市场,左边远处是城市,右边后面是一座豪华的寺庙,在庙前一棵大树下,正有许多来自各地各种肤色的奴隶在等待出卖,他们都露出痛苦悲愤的神情。图中左前方站着的是有钱有势的希腊人,他从奴隶中选中了一个尚未成年的女孩子。一个手拿皮鞭的奴隶贩子正在把她拉出来,准备送去给雇主察看,女孩子畏缩不前,她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将要和她永远分别,终生沦为奴隶时,不禁心如刀绞,用头碰着台子的石板,后面的一个奴隶想安慰她,却没有办法,旁边一个老汉想说什么,但别人听不懂他的话,有的奴隶在掩面哭泣。中间一脚戴着锁链的奴隶被安置在大石台上,身着一件短围裙,脖子上挂着一小木牌,上面写着奴隶的姓名、原籍、年岁、品质或优点之类。有一位花白胡须的阿拉伯商人想托他身边的雇主买去,以便从这个体格健壮年轻的奴隶身上捞一大笔钱,因为他年轻力壮,什么都会做,但又怕他逃走,所以锁上了链子,以防万一。这样讲,把无法再直接观察到的历史现象,通过图像和生动的语言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连贯的历史概念,认识这些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揭示这些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六、反馈要重视

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和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以增强应变能力,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是把历史课教“活”的又一重要方面。了解学生反馈信息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如在课堂上,我主要通过观察即察言观色、课堂提问、检查作业、看课堂笔记、课堂小测验和单元验收等方法直接获得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应。在课外,一般通过召开调查会、座谈会的方式征求意见或对作业进行面批,对试卷进行分析等方法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是目的,而在于通过它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作出相应变动,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节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教师不仅要善于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增强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而且要善于培养学生自我反馈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此,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而且要使学生会学,后者比前者更难,也更重要。总之,历史教师要进行认真思考,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把历史课讲活,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作者:朱家焰 单位:沙县禹谟镇初级中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加强群众观教育思考探析

一、加强学生“群众观”教育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的需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要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他们同历史人物共同推动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影响深远、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牛顿、爱因斯坦等,多为初中生熟悉了解、津津乐道,但对这些历史人物背后的普通群众,学生往往忽略了。长此以往,学生的“群众意识”就会相当淡薄,很容易形成历史主要就是英雄人物创造的唯心史观。

2.道德情感教育的需要。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堂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情感意志。群众史观教育属于道德和情感方面的重要内容。初中阶段是人的思想观念初步形成时期,加强群众观教育有助于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历史课堂群众观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英雄人物是罕见稀有的,他们都来自普通群众,是普通群众的杰出代表,在正视他们作出的突出贡献的同时,要看到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成就了英雄人物的光辉业绩。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具体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热爱人民群众,尊重普通劳动者。

3.良好品格教育的需要。

历史人物是人民的一部分,杰出人物只是凭借其天生的优异才智和后天的勤奋努力,比别人更多地吸取了人类精华。这些精华也是人民群众在历史中总结、积累和创造的。要结合实际,注意将群众观教育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让他们明白优秀班级、文明寝室等光荣称号都离不开同学们的默默奉献和有力支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二、初中历史教学进行“群众观”教育的误区

1.群众观教育目标不明确。

受传统历史教学观念和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时间往往被历史知识的灌输占据。教学实践中,有的历史教师认为初中生年龄小,只需掌握一些大人物就可以了,人民群众蕴藏在大量的历史史实中,进行群众观教育需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初中生理解能力有限,对他们来说没有必要。

2.“填鸭式”的群众观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的群众观教育不等同于政治思想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并不是以往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填鸭式”的群众观教育更行不通。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整个历史事件线索的完整,缺少历史情境的设置和身临其境的体验,注重对历史人物的分析,缺少对历史人物背后群众意愿的解读,注重群众观教育理论的宣讲,缺少群众观教育的实践。

3.教育者本身的思想误区。

现今社会思潮复杂活跃,传播途径多样,有的历史教师受唯心主义、英雄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影响,误认为历史就是历史人物来写就的,教学中在群众观教育上存在着一些误区,经常忽略对人民群众历史贡献的讲解等,这些问题应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群众观”教育

培养学生的群众观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教师要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群众观点。

1.把握好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关人民群众的内容相当丰富,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根据不同内容深入挖掘,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一是抓住典型事例。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从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到鸦片战争前的清王朝,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影响随处可见。万里长城到底是谁筑造的?可以从秦始皇和孟姜女的故事入手,对学生加以引导,让他们明白虽然孟姜女哭长城只是个传说故事,但正是千千万万个“范喜良”牺牲了自己的财富、幸福乃至生命,才筑造了万里长城。我国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文艺作品,如唐诗《卖炭翁》,元曲《窦娥冤》,小说《水浒传》,就是以普通群众的生活为题材创作出来的。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诞生,“群众观”贯穿始终,如三元里人们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就是中国人民对清政府腐败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控诉与反抗。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史教材里,法国大革命过程中发生了三次人民起义,每一次都使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高潮。通过对典型历史事例的学习,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不同方面,让初中学生领悟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建立起他们对人民群众感情。二是抓住典型人物。很多历史人物都曾发表对人民群众伟大作用的深刻认识,这也是他们思想最闪光的地方之一。通过对历史人物关于群众观点的学习,间接影响培育学生的群众观。如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把人民群众摆在最高位置。“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历史上很多封建王朝的灭亡,主要是统治阶级违背民意,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唐太宗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形象的说明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在《论持久战》中写到,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的根源,就存在于民众之中。牛顿曾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里的巨人就是指人民大众。教育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影像资料和图片,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从培养感性认识入手,加强对学生的群众观教育。

2.运用好历史活动课。

具体历史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实际,自编自演历史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群众观教育。如在“五四”运动一课教学中,为使学生加强对群众力量的理解,我在课堂教学时运用情景剧教育,请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体验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等全国性群众运动对当时造成的影响。还可请学生收集期间反映普通群众活动的资料,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蕴藏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背后的群众的巨大力量,深化他们对群众观点的理解。

3.深化课后教育。

利用劳动节、国庆节、公祭日等重要历史纪念日,组织参观历史遗址遗迹、文物展览,观看文献纪录片,访问老红军老八路等对学生进行群众观教育。通过身边鲜活的人和物,让学生懂得,历史是由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所有人共同创造的,普通人民大众的辛勤劳动、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中感受人民群众的伟大。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群众观教育,感受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和磅礴力量,学生的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的观点也就得到了培育和升华。

作者:罗华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北雅中学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图片教学浅议

1.图片资料的合理使用

虽然图片资料在教学中使用会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历史教学中并不是有越多的图片就有越好的效果。教学活动就是以教学为主,并不是图片的展览,教师要努力的是使同学从图片中走到历史中来。所以可以做到以下事项:第一点要做到的是精选图片。我们使用的教学图片是浩瀚历史中的一小部分,所以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接受历史知识呢?所以教师要筛选大量的图片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图片,对历史能够真实的反应或是真的能表现历史过程的图片,不要弄一堆相似的图片来加入到学生教学中来,这样会使得学生找不到应该学习的重点。第二点就是要指导图片的使用。教师必须使学生知道怎么看图,指导学生在看图时注意事项和图片与课本的联系,也可以用图片来对课文进行一个补充。有很多的时候,课本上的图片是没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也是语言不能取代的,图片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较深的印象,不像文字留给学生的印象永远是乏味和枯燥的,比不了图片给人的亲近感。第三点是对学生主观性和能动性的调动。在课本中会有很多的复杂历史地图,这之中有很多的地理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无法接受的,学生也没有这么高的知识水平,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就要老师利用所有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对这些图片可以有简化的解图方式。例如在郑和下西洋的这一课中,涉及到的路线图问题时,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也可以用世界地图来做辅导,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对这些内容学生可以知道什么知识,这样的适当发挥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是由学生描绘路线图,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学习的乐趣。

2.初中历史图片教学对老师的要求

2.1教师要能够驾驭课堂,把图片和历史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

必须做到精彩和生动,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时不可以把图片代替文字教学,这就是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考验。历史教学中可能一次就用到五六张的图片,对这些图片在什么时候加入,加入的多少,如何解释都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加入这些图片之后学生会有什么反应,这些都是细致的教学技巧。对于教师来说更要观察学生的反应,考虑会有什么问题来作为以后教学的经验。

2.2教学图片的针对性要强,切记囫囵吞枣。

历史教材图片众多,但是包含的内容却是长短不一,有的是对教学的重点有很好的表现,但是有的一些图片对重点就是没有帮助,只有一个说明的作用而已。在有限的教学课堂时间内,教师没有办法或是没有必要详细的对每一副图片进行解释,只要将学生引入到所学的知识中就可以,依据的是这节课教学计划中的内容有多少,这些图片在教学内容中应该占据多大的比例和精力,如果搞不清这些,很可能在教学中就将教学的重点变淡甚至跑题,对学生来说是无用功,对教师来说就是没有按时的完成教学计划。

3.图片使用中存在的误区

教师在对图片资料的使用上,会经常的对一些误区犯错误,这些是必须要注意的,总结了下列几种情况:①选择的图片过多并且很复杂,这些图片并没有将真正的主题凸显出来。②教师对自己选择的图片并不能确保真实性,图片的不真实性在教学中是最大的忌讳,真实永远是历史的主题,对于这一点却没有被教师正式的注意到,有很多时候把一些漫画、电视剧、海报来作为辅助材料拿到课堂的讲解上来,但往往这些媒体资料是不够准确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所以教师在使用图片资料的时候要严格的注意这些问题,将图片资料真正的运用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来。

4.结语

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只要是这个活动会有很多的人参与进来,这就必须要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而教学工作更是多人参与进来的一项重要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重要的桥梁。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有职责来指引学生去吸收课堂的知识,所以最重要的职责是让学生更好的来学习和吸收知识,这才是每一个教师应该考虑的事情。将图片教学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就是一大进步,也是较好的教学方式。

作者:刘希花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实验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浅谈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欠缺

现如今,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已把历史课程归为小三门一类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重视主课的教学,对于历史教学只是在表面做文章,怕历史教学会分散学生的精力,为此并没有将其作为一门重点课程来教学。

(二)教学管理过程比较随意

通过调查和了解发现,有的学校对于初中历史的教学管理比较随意,具体体现在设置课程和课时上,对于初三的课程安排,有的学校并未安排历史课,抑或是将其安排在课表中,但是实际教学中并未上历史课,或者将课时进行了删减,历史课通常要为主课让道。这样的教学管理过程根本无法完成历史课的教学任务。在考试形式过程中,也是比较随意,有时开卷,有时闭卷,有时组织统一考试,有时自行安排等等,这都是影响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

(三)历史教学师资队伍稳定性较差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较差,专任教师往往难以保证。现在历史教师中,有一部分都不是专科教师,都是一些学校内部转行的教师,比如一些年龄较大、身体暂时不适的,或者是不能胜任主课程教学的教师领导等等,甚至还有兼职教师。这样组成的历史教学师资队伍,很难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

(四)初中历史教研氛围欠缺

对于初中历史的教学研究存在很大误区,对于市级以上的科研人员很少过问初中历史教学,而是注重高中历史。在各个学校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中,初中历史远不及主课的教研活动,从而使得历史教师缺少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导致教师教学水平难以提高,从而直接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五)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这主要是教师教学水平引起的,因为许多历史教师都是非本专业的,那么往往他们自己心里就会认为不会教历史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敷衍了事,难以把握历史课中的重点和难点,不能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少教师都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备课中也是草草了事,对课堂教学不认真,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增加初中历史教师的培训机会

首先,在历史教师的选择上,应该选择本专业的教师,且应该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宽阔的知识面。其次,应增加初中历史教师的培训机会,使其及时充电,从而避免教师队伍的落伍。与此同时,还应该在培训过程中,丰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并及时地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培训内容不应该过于枯燥乏味和深奥,应采取快乐教学的方式,使教学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此外培训形式也要丰富多彩,不要仅仅拘泥于讲座培训,令教师在培训中受到启发,从而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提高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

首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注重课堂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使其尽可能丰富多彩,借鉴一些历史中的著名事件和小故事,来使学生喜欢上历史课,还应该注重其与一些其他教学科目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历史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往往可以和语文、地理很好地进行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广泛收集相关契合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良好地调动。其次,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一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影响力和课堂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引导者,帮助其掌握相关知识点,并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进行综合评价。

(三)平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历史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为学生长久稳定的发展提供能力基础,增添优秀的道德品质,对学习技能的掌握有着深层次的要求,比起知识体系的构建更注重处理问题能力的形成,对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生活起到积极作用。中职院校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深度与高中教学存在差异,前者的教学目标更接近职业技能的培养,这与普通高中的教学目标是有区别的,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前提下,积极探索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

一、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历史学科的科学素养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输出情感,维持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学习历史的方法,了解历史中的优秀理念,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确定现阶段的行为准则。历史涉及各朝代的重大事件、领土疆域范围以及演变进程,掌握此方面的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对于形成三维的逻辑认证体系有重要作用。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中核心素养的一大特色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符合科学史实的历史沿革发展,了解不同时期社会的形态[1]。历史的研究是基于对史料的考证,具有真实意义的史实才能扩充历史内容,研究方式带有严谨的特征,并且史料是表达真实的历史事件的文字内容,是重现当时社会现状的前提。此过程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学习历史的能力,历史研究的标准为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引方向,给学生表达出确定的理论,要在经过真实的研究之后,具有可靠性的历史素材,才能作为引入历史长河发展的内容[2]。通过上文的阐述,可以看出,历史学科教学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的重任。结合历史演变的规律,学会历史学科的专业技能,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使他们个体发展更加健全,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做好准备。

二、当前中职历史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生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经过数年学习,到达工作岗位继续锻炼的学生类型,区别于普通高中生,有着文化水平较低、兴趣缺失的特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叛逆情绪,身心尚未成熟。学生的发展状态是不稳定的,成绩忽高忽低,有些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职业基本技能,就能够在社会上很好生存。这种思想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是简单的历史常识性知识都无法保证准确性,教学形势严峻。学生在中学阶段没能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过程感觉有些乏味,学习需要教师推着走,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并且由于时间累积,知识结构混乱,对核心素养的构建起着制约作用。面对当前稍显严峻的教学背景,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迫在眉睫[3]。

三、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

中职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教材是《中国历史》,这本教材涵盖了近现代国家发展的轨迹,符合人类进程的规律,引导学生在历史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抛弃落后的思想观念,为建设国家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基础。历史中饱含中国优秀的文化,透过文字传递的精神力量让学生拥有拼搏奋进的决心,谨记中国经历的创伤,感受经济水平的提升为大国地位的建立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认识到自身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差距,明确所学职业内容的价值,在理性思考的层面上,接受新技术和新思路的洗礼,最终形成五大核心素养,承担起壮大中国的责任[4]。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水平是接下来重点研讨的内容,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一)增加教学手段,合理利用信息化工具

历史事件是复杂的,包含较多的知识点,仅通过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是无法使学生掌握知识细节性内容的,学生抵触情绪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心理,将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添加到教学中,转变已有的教学思路,为教学手段的扩充提供可行性思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提升,信息化的全面普及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前提,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构建事件跃然纸上的生动感,保证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在备课阶段,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历史内容,从互联网中搜索有关内容的资料,以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整理清楚,改变依靠语言讲授的乏味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之感。在课堂上,结合内容播放符合历史基调的音乐,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刺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或者播放史实纪录片,还原当时的社会生活,形象化地传递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改变对历史学科的片面认知,从而重新建立起学习历史的乐趣[5]。例如,在讲解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特点时,在课前搜集该时期各家学派的中心思想,每个学说的积极意义,并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政治方向以及文化特点,比对其中的不同之处,做好对比表格,方便在学生自我总结后优化其内容。部分学生觉得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涉及的学说内容过于复杂,人物和重点理论搭配不上。面对学生学习的困惑,教师可采用与其他教师提前录制人物表演视频的方式,每位教师分别扮演不同学说代表,以某一事件的处理办法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充分表现自己学说的特点,让学生在观看戏剧化任务扮演的过程中,体会到每种学说的中心思想,使他们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内容的过程中,逐渐缩短记忆的提取时间,保证知识点记忆的准确性,帮助他们使用现代化的语言了解历史。

(二)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升爱国情怀的深度

历史学科设置的作用是以史为鉴,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树立起爱国爱党的情怀。教师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讲解中,充分把握家国情怀这一主要思路,在对中国的屈辱历史做详尽了解之后,深入探究为了中华崛起而奉献一生的历史人物,对其所拥有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大家情怀充分剖析,引导学生在面对分裂国家领土和割裂民族主权的事件上端正态度,做合格的新时期的中国公民。学生在历史中找到国家的认同感,体味民族精神的博大,结合今后的职业发展情况,将对国家、社会、职业的认同沉淀在内心深处。例如,在讲解近代历史内容时,首先串联起整个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形成流程图的形式,或者以表格(见下表)的形式,为学生呈现完整的近展趋势,然后对每个改变社会大方向和人民思想的事件着重体现,这属于历史变革的节点,为之后的社会形态形成起到思维萌芽的作用,最后教师运用视频和音乐,给学生营造置身其中的真实感。教师在近代史的整理中,要分清每个历史事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包括对社会形态的改变和人们思想的转变等,找到科技进步与国家地位发展的联系,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和时期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树立起科教兴国的理念,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发挥优势项目。

(三)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训力度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水平,需要具备提升学生学科知识技能的能力,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动态关注学生的发展后,为教学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因此须加强教师素质的培训力度,教师知识体系要紧随时代的脚步,了解学生在新形势下缺少的知识内容,及时更新教学方式,将历史核心素养内容内化。加强与其他教师研讨教学内容的频率,帮助教师整体把控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将符合他们发展的模式应用到教学中去,为优化历史教学模式积累教学实践活动内容。教师素养的培训不仅包括基本的教学素养,更要重视对学生职业与历史之间联系的渗透,加强教学反思力度,在全校范围内分享反思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综上所述,如何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是教师工作的重点。教师要结合当今社会需要的现实情怀,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制造历史重现的真实感,拉近与历史事件的距离。

参考文献:

[1]郭易琅.中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武汉:湖北师范大学,2019.

[2]蔡平凡.如何增强中职历史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融合度[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3):67,69.

[3]杨敏.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中职历史教学模式设计[J].基础教育论坛,2019(23):38-39.

[4]王玉玲.中职学校开展有效历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J].学周刊,2018(9):23-24.

历史培训总结范文4

一、编写历史校本教材的问题

(一)历史校本教材不能与统编教材配套使用。

在访谈一些使用过校本教材的教师与学生时,许多学生与教师都反映一个问题就是历史校本教材不能与统编教材配套使用。虽然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的课程目标大致一样,但是在单元模块方面进度和培养目标却大不一样。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学业负担,而且还增加了教师备课的工作量。

(二)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过于单一。

历史校本教材缺少学生所需要更详细的背景资料,统编教材相比校本教材而言,有更加详细的背景资料,而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关于历史事件的背景介绍。调查显示,学生比较喜欢学习背景资料介绍,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很少的教师会讲解背景资料,讲解背景资料的教师也不会深入介绍。这是因为教材介绍的背景资料十分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外查询教材所没有介绍的背景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这是十分费时费力的一项工作。而教师一般没有足够的时间在高节奏的教学过程中整合背景知识的课程资源。

(三)历史校本教材没有丰富人文知识和语法体系。

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会发现校本教材不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面,很多学生提出校本教材中的知识面十分狭窄,比不上统编教材,这样学习几个单元之后就会感觉厌烦,所以,校本教材在课程资源的选取方面忽视了教材编写的拓展性的原则,不能扩展学生的视野。调查显示历史教师不认可教材的构成体系,这是因为校本教材的语法教学不系统,校本教材没有语法模块。

(四)校本教材只注重趣味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校本教材编写时,有时候只注重趣味性原则,而对其他原则的关注不够,比如,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则。按照历史教材编写的原则,校本教材的编写就过于单一,因为除了趣味性以外,其他几项原则就比较模糊。

二、高中历史教学与历史校本教材融合的意见

(一)校本教材应该是动态的课堂资源。

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高中历史的教学和学生的特点也应当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相应的历史的校本教材也应该是一种动态的课程资源。因此作为校本教材的编写者,教师应当把校本教材作为统编教材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不断为统编教材中补充新的课程资源,以保证历史教材的新颖性,是历史教材成为紧跟时代步伐的教材。但是,教材的编写应当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弹性,允许使用者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和补充,体现其灵活性和开发性。比如,教师可以将统编教材中的背景知识编写进校本教材中,以作为校本教材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利用统编教材对校本教材进行必要的习题补充。

调查研究表明,教师使用校本教材时普遍认为习题量不够,因为我国的教育制度是以考试为主,学生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向。所以,在校本教材中应当根据统编教材的一些习题来添加一些习题,以此应对教师来自考试成绩的压力。

(三)重视对编写校本教材的教师的培训。

编写校本教材的队伍必须是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师,这些教师应当具备现代教育技术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培养一批有些的教材编写教师需要考察教师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水平,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综合意识以及问题能力,能够经常进行综合知识的自我更新,具备探究的能力,具备自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在编写历史校本教材时,必须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教师主要是加强教师开发教材的能力,使教师能够自觉地学习教育技术的方法以及理论,充分认识到提升自己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会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教材编写模式。

(四)避免兴趣化和功利性。

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避免过分重视实践而不重视理论教学的设计,学术性得不到保障,使历史校本教材只注重兴趣,而不能保证学术性。在校本教材中,容易出现实用功利主义,只仅仅围绕经济生产和市场需要,过分强调技术,甚至对精神价值产生鄙视心理,这就使校本教材变为一种社会指标而缺乏人性关怀。所以在编写历史校本教材时,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各种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与历史校本教材的融合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是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历史校本教材的编写。教师作为校本教材的编写,必须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质量,充分发挥校外专家以及校内学生的作用,避免历史校本教材不能与统编教材配套使用、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过于单一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学校特色,不断提高本校教材的质量,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作者:张玉萍 单位:山丹一中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一、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将全班六十个同学分成十个小组,每组六人,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十个小组的学生综合素质也比较均衡,即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在座位安排上每排三人,前后两排就是一个小组,这样便于学生就近合作学习。学习小组中要分工明确,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如果回答的不全面,小组的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

二、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评比细则和评比表

对每个学习小组的表现进行评比。评价要有三个原则,第一,评价的及时性原则,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一环节都要及时进行评价,使每名学生都能够明确自己学习的成果,知晓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以期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起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目的。第二,评价的针对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对学生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第三,评价的鼓励性原则,小组评价要有标准,但不能僵化地以一把尺子去衡量每名学生,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科素养和展示习惯都不会相同,因此评价也不能相同。要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三、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老师要精心设计

首先,对学生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这些问题老师直接讲解,学生理解又不深,但靠学生个体的作用又无法解决,所以只能靠学生的合作学习才能完成。其次,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历史问题的设置要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究性,而且合作学习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不应该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不应该是完全一片空白,这才就有了合作学习的起点。总之,历史问题的设置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前面的学习已为小组合作学习做了铺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要能基本解决问题。笔者在讲述“辛亥革命”的内容时,设计的问题是: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有它成功的一面,也有它失败的一面,你这样认为吗?为什么?这个问题不难,学生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从革命的性质、政体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等方面考虑其成功的一面;从革命任务的完成、社会性质的变化等方面来考虑其失败的一面。当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要注意几个问题,比如,小组成员学习能力水平不均,可能会造成部分学困生活动积极性不高,在一个小组里,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发言的机会多,部分学习水平低的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怕出错,长此以往学生的发展会更不平衡;还有,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把握不准,也可能会抹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把分组合作学习当成课堂一成不变的教学环节,无论需要与不需要都要设计一个分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这样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但效果不一定好,对于那些比较简单易答的问题,学生只需经过思考或者阅读教材即可得到正确答案,如若再分组讨论、交流,既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又降低了学生对讨论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久而久之,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难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和创新的能力。此外,有些小组合作意识不强,缺乏合作能力,导致效果不佳,有些小组的组长统筹、协调能力不强,不能把小组的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去合作学习,导致合作学习无法开展,也会影响学习的效果。我想这些弊病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都可能会遇到,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及时调整,不能片面地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添加剂,这会犯形式主义的错误。所以,我们要针对活动出现的问题努力改进、及时调整,使得小组活动更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这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逐步完善,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马乾龙 单位:平凉一中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意识教育研究

一、大事件年表整合

高中历史课本中详细介绍了中西方历史、文明以及文化在千百年来的演进历程,对于许多经典的历史事件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客观来说,高中历史课本中涵盖的知识要点是十分详尽的,学生们需要学习与记忆的内容也很多。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对知识的梳理与整合,要引导学生更有技巧地学习与理解相关的内容。将大事件进行年表整合就是一个很好的知识梳理与回顾的方法,非常有助于学生世界意识的培养与深化。在进行大事件年表整合时,必然会以时间为轴,记录在各个时间段乃至时间点发生的一些标志性历史事件。这会让学生们更好地将中外历史进行比照,能够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中外历史的差异,进而促进学生世界意识的形成与深化。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时间为轴来对比中国与世界在历史进程中的足迹。例如,欧洲大陆封建国家进行改革的时候,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却在空前强化;当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在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和民主法制时,中国清王朝却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专制,中国的学者只得埋首于故纸堆,不敢过问政治;19世纪下半叶,当世界资本主义在更广更深的范围内建立起来之时,正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压迫、现代化运动起步之时;20世纪30~40年代,世界发生了经济危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损失惨重,现代化进程遭受沉重打击。这样的对照与整合不仅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与世界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足迹,也让他们深刻意识到中国在许多重要的历史进程中与发展机遇失之交臂的原因。这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更为客观与真实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也是对学生展开世界意识教育的一种模式。

二、阶段性特征整合

阶段性特征整合即将我们的视角慢慢缩小,汇聚到某一个特定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阶段性的特征整合,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相关历史事件的认知,有助于对学生展开世界意识的培养与教育。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很多国家都在发生一些重要的甚至有着历史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对这一阶段的史实进行整合,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范畴与角度来理解与看待某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也有助于学生世界意识的形成,让他们懂得如何站在更高的角度与层面来对于历史进行认识与反思,并且从这些史实中收获一些重要的感悟与体会。我们可以将19世纪下半叶世界的这一大变革时期作为一个大专题,将该段的中外历史进行整合,可以形成以下小专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面临着世界范围内利益的重新分配问题;

2.世界封建国家掀起了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运动,如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1861年改革;

3.中外革命战争: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战争;

4.中国民族工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形成,西方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这些总结不仅非常好地梳理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世界上一些重要国家所经历的重大事件,而且在对照的过程中,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中西方在历史发展中在思想与理念上的不同,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世界意识,让他们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关于“点”的整合

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就一个历史事件“点”来对历史进行有效分析,并且联系在那个时间点上世界范围内还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这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认识,在比照的过程中,也能够帮助学生们更为深刻地感受一些史实,还能促进学生世界意识的形成与深化。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就会涉及到中国古代史、欧洲近代的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教师可以以此为“点”,将它放在世界资本主义正在上升、中国封建社会没落这个历史的大背景下,联系世界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指导学生对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中国失败的原因和影响进行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这场战争。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引导学生站在世界的高度来理解与分析这一历史事件,非常有助于让学生整体地、理性地看待这场战争,也能够帮助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形成更为准确的认知。不仅如此,站在更为宏大的背景下理解与看待这一事件也非常有助于学生世界意识的培养。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借助大事件年表整合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整个世界史形成一个理性认知,也可以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时间段来进行阶段性的历史事件特征整合,还可以选取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点”,并且联系与对照在那个时间点上世界范围内还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学生站在更为宏大的背景下,理解与看待特定的历史事件,同时有助于学生世界意识的形成与深化。

作者:皋银飞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第四篇:发现学习模式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一、课前自主发现知识问题

历史的学习和其他科目的学习一样,都要有一个课前自主预习的过程。课前预习是整个知识系统学习的前提,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就是对新知识的初步认识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于生疏或者理解上的问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就开启了学习的篇章。当教师在教课时,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会格外关注教师的教学,从而从教师的教课中解决自己之前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学生效率。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时,课文中提到“林则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学生也许不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什么叫开眼看世界?为什么开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这些问题就会是学生在预习时碰到的问题,当不明白缘由或者句子的意思时,学生就需要标注好记号,等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所以学生在自主预习时能够发现问题、发现疑点,从而引起自己的好奇心,加强在课堂上的学习。还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时,其中关于孙中山建立檀香山兴中会的事件也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为什么要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建立兴中会的原因是什么?兴中会的建立与历史进程有没有直接联系?这些问题也是学生经常会联想到的问题,所以自主预习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过程,这也正好应征了“发现学习”模式带来的效应,推动了历史教学的不断进步。

二、在交流合作中发现自身问题

发现问题的途径有很多,在课堂上,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不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把各自的观点都表述给每一个同学听,并且根据大家的不同表述进行思考和学习,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所以交流合作也是一种发现问题的途径,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强化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模式。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依次代表着春秋战国、夏商周、汉、唐、松、元、明、清这些朝代,归纳出自己组所代表的朝代的经济发展结构。在归纳的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学生之间会依照自己的工作作出总结和回报,比如代表唐朝这个小组的学生会根据唐朝这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徭役政策、商业政策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其他学生在聆听时,可以把不懂或者有质疑的内容记录下来,在每个朝代的小组都说完后,小组代表就可以把自己组所记录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交流和问题解决活动。由此可见,学生形成小组进行历史总结,然后根据其他组的问题作出相应的质疑或者解答,在这样的形势下去学习和巩固历史知识,充分体现了“发现问题”教学模式带来的积极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在这种自主性的促进下,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三、在思考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发现学习”的模式在提倡学生自己进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要求时,还要注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不管是课前预习发现问题,还是课堂问题提问,亦或课外活动的问题探讨,所有的过程都需要学生不断去思考,因为只有思考才能产生问题,也只有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表现,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启蒙运动”时,教师就可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问:“启蒙运动发生在哪一时期?启蒙运动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启蒙运动带来了哪些结果?”这些问题的设置就推动着学生的思考。为了突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启蒙运动”对文化领域的影响来编制出一些诗歌,诗歌要体现出当时受启蒙运动影响的文人的思想意识。在学生的诗歌创作中,诗歌内容所表达的思想应该要符合启蒙运动所宣扬的思想。所以学生必须首先掌握好启蒙运动发展的前因后果,认识到运动的主导思想,在了解到所有的经过和思想后,再去进行诗歌创作,在创作中去巩固启蒙思想,去深刻认识启蒙运动。这是一种发现学习模式的体现,学生只有在不断思考和感悟中才会去发现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创作、创新,巩固知识体系,完成教学的目的。

四、总结

发现学习模式巩固了学生自主发展的地位,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课前贯穿到课后,让学生从每一个学习环节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通过这一系列过程,学生的创造力也会不断增强,进一步体现了发现学习模式的要求和目标。

作者:王韦娟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第五篇:生活化高中历史教学

一、设置生活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引导作用,设置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可以使课程教学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对历史教学目标,可以从两个层次指出:一是通过学习历史,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并把它运用到生活中。这一层次是实用的,学生乐于接受。第二是以史为鉴,历史上的兴亡交替,对做人做事都有着借鉴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总结做人的道理。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历史情境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是实现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教“鸦片战争”时,由于教学内容抽象难懂,仅靠语言讲述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课前准备一些道具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写有鸦片、药材等字样的卡片,彩色塑料球等。课堂上请两位学生表演情景剧:一位学生扮演中国商人,手里拿着茶叶、药等字样的卡片;另一位学生扮演英国商人,手里拿着棉布、鸦片等字样的卡片。再把彩色塑料球分给两位学生用作黄金和钻石,要求两位学生把对方的黄金和钻石赚回来。交易开始时,中国商人因为货物多占据了优势,随着英国商人的货品越来越少,最后拿出了鸦片作为交易,大量的黄金被英国商人席卷而走。这一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鸦片走私在中英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加深学生对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

高中生觉得历史与现实生活相差较远,不愿主动学习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实际,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正价值。如教学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背景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生活中精神颓废、道德低下的现象作为事例,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使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再如教学“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律师本色》这部美国律政剧,让学生思考当前美国法律与中国法律在立法思路上的不同,中国的法律正在向哪个方向完善。这样历史教学以生活为题材,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的意义,从而主动学习。

四、运用生活化教学语言

历史知识是严谨的,但教师的语言可以生活化,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讲历史,能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教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时,教师可以采用穿越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如何去当一个自由民,如何去为民服务等。穿越题材是学生比较喜爱的,教师用语言带领学生穿越到古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的生活,就不会觉得学习历史是枯燥乏味的了。

五、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

目前,还有部分高中历史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使学生觉得历史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高中历史教师应认识到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就要创新教学方法,使之贴近学生生活。如教学“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历史视频《故宫的至宝》,这一部纪录片介绍了故宫的一百多件文物,不管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还是音乐价值上来说都十分优秀。高中历史教师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除了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外,还可以组织辩论赛、演讲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掌握各种史学观点,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等,这样学生就能掌握从多角度分析历史知识的方法,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作者:徐育 单位:江苏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

第六篇:学案依托式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一、知识结构

这主要是指在学案上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填写完整,识记课本的主干知识点,达到夯实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目的。本人以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部分学案内容加以说明。

二、学法指导

这部分主要是通过精选的例题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或做题方法的指导。

三、练习巩固

设置一定量的练习题是每张学案上必不可少的内容。由于学案的第一部分内容“知识结构”的填充可让学生在预习课本时或上课过程中完成。因此这部分内容可布置在讲完课后让学生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并相应地提高解题能力。题型要尽量全面一点,既要有选择题也要有材料题,我们要借助史料理解来认识历史,在解读史料中生成新知、建构知识、还原客体,从而实现预设的课堂学习目标的经历。这部分的题目难度相对要较高一点,以帮助学生适应高考的需要,如在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的学案上,布置了两道练习题。

四、课后反思

历史培训总结范文5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历史的教学模式也迎来了新的改革浪潮,新的课程改革对老师的专业素养的要求更加的高,这就意味着高中历史老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进一步的对自己的观念进行创新改革,让教学方法更适合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让由来已久的素质教育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得到展示。本文就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简要的分析总结。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以及特征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中国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在这个时期,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迎来了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岔路口,这条路上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这就要求现在的一线高中历史老师主动抓住机遇,不惧挑战,充分考虑到当下学生的历史学系现状,进行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如今大部分的历史老师紧紧跟随我国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极大的推进了我国高中历史的新课程改革,提高了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效率。然而,从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来看,高中历史老师还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没有更好的对自身的教学思维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从而学生与老师都养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只教考试涉及到的内容,只学习考试涉及到的内容,谁都不会跳出固定的思维圈子,去寻找新的知识海洋,全面发展历史素养。在学生才升入高中的时候,学生在以往的历史中学习情况较为浅薄,涉及到的内容老师并未深入的进行探讨,所以基础的薄弱导致学生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高中历史的学习,给高中生本就瘦弱的肩膀再次增加了沉重的担子。另外,把学生作为切入点,他们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考试是什么,不会去对考试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知识浅薄的认为历史是高考的一部分,不利于高中历史课教学效率的提升,降低了他们的知识转化率。以老师作为切入点,现在一部分老师的历史素养不够高,高中历史储备量不足以应付教学实践,严重缺乏对社会历史的相关研究,未及时把储备的知识进行更新升级,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现在的教学过程不相符合,跟不上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妨碍到学生对高中历史兴趣的培养过程。

(二)现阶段历史教学的特征

我国的历史教学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比起来,有着传统历史教学所不具备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这些各方面:首先,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与高中之前的历史的教学目标比起来不尽相同。高中之前所进行的历史的教学过程更加注重的是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初步的、简单的认识;但是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老师更加关注的是能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能否培养出可以为高校所接受的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让他们能够进入自己想去的大学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其次,历史和传统历史所选择的教育对象不一样,高中之前历史教学仅仅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在有了高中之前历史教育的铺垫之后,对历史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简单的认识与感悟,学生能够进行更加活跃的思考,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抽象思维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高中历史老师要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积极地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使之适应逐渐改革的高中历史教学。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历史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过去的老师中心论已不再适合当下的历史教学过程,要积极建立以学生为主人公的历史课堂,提高历史的教学效率。在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得到充足的个人空间,进行相关的思维活动,老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他们对某个历史问题的独特见解,并将出自己的感悟,对他们的见解进行一个评估。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于讨论,习惯于把历史问题进行必要的联系,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历史作为一门和英语、语文相同的人文类学科,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大体上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方面。所以,在历史老师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突破传统思想所有的教材与讲解,积极灵活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历史的教学,诸如多媒体技术。不但让历史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直观性,具有更好的欣赏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的教学效率,更好的完成新课程改革所设定的目标。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现阶段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程度,用历史知识为社会做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所以,高中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社会作为基础,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有地方进行运用,充分展现出高中历史课堂的开放性与延展性,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等,通过实践,学生充分感悟到了历史的魅力所在。在此过程中,不但激发出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还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为提高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步伐不断迈进的背景下,历史老师必须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地制宜进行高中历史的教学设计,改进自己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

作者:许小姣 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参考文献:

历史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教学策略

全国范围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高中历史学科在课程改革中承担着人文学科应该承担的教育教学责任,从课程内容到能力要求,都在发生着变化。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变化方向

(一)课程结构的变化

黑龙江省将于2019年进行新一轮的课改,尽管现在还没有看到正式的教材,但是从课程标准来看,新的历史教材属于通史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特别突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结构上,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部分组成,在必修的“中外历史纲要”部分,突出历史学科的“通史性”特点,内容上增加了早期文明、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文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世界大战,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上设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在选修课程部分设置“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这种模式体现出历史学科从基础到知识扩展再到研究性的学习结构的特点。这样的课程结构,一方面突出了“通史”特性,相较于原来的教材,更侧重于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较长时间的概括,有助于学生提炼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另一方面又能够兼顾学生对同类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的线索和规律的总结,概括出人类社会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特征,将理论学习、专题特征和历史阶段特征有机结合,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完成高考对于历史学科的具体要求。对能力培养的侧重,突出了历史学科“立德树人”、服务于社会和现实的学科发展特点。

(二)学习目标的变化

高中学习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要求提高了,历史学科对记忆性要求很高,但是在高中阶段仅仅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在考查方向上,侧重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对历史事件的梳理、理解、归纳的基础上,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前的联系,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感悟历史事件的借鉴性意义,完成学科“古为今用”“博古通今”的使命显得更为重要。这要求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整合,构建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理解重要历史规律,如历史唯物史观下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等,这些成为学生学习必须要掌握、运用的知识,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解释、叙述成为学生必备的能力。这也是高中历史在学习上的特殊性所在,是历史教学必须要发生变化的方向所在。

二、学习主体的特殊性

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主体对象是年龄集中在15—18岁之间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交替时期”。他们处于青春期,已经不再像小学生或者初中生那样,总体上属于对家长和教师的服从状态。从心理上看,该阶段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上,都产生了自己的见解,并且出现了不愿意与家长沟通、隐私意识强烈的现象;在智力方面,已经可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可以完成独立的学习和思考,可以说这一时期学生的智力水平已经是接近成人的最高水平;从情绪上看,他们害怕挫折,意志不坚定,容易感情用事,缺乏理性的思考;从学习的状态上说,兴趣范围有所扩大,目的性变强,主观能动性变强,一旦对某些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就会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得很明显,并且愿意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去努力和付出。这都与小学、初中的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在历史学科上,义务教育时期的历史学科学习处于基本没有基础的状态,高中历史学科需要完成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衔接和贯通,又要注意高中阶段的学科梯度,面对学生,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强化历史学科思维。

三、高中历史的教学策略

面对高中历史教学自身具有的特殊性和历史学科发生的变化,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解决。

1.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在集体备课的同时,对课堂效果进行跟踪、分析。通过制定和使用课堂观测量表,在组内教师互相听课的过程中,对量表上的相关内容做好观察工作;在评课的过程中,就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组内教研、讨论,商量解决的方法,由任课教师进行改进,再对课堂情况进行监控,以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贪多求全,一段时间内只能就一两个问题进行解决,监控要及时得当,教师谈论时不能苛求完美,应该提出具体的可实际操作的措施。

2.针对新的教材结构,教师注重论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变化及教学策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德强学校冯文姝自我培养和提升的过程,对于课程中新增的内容,进行相关的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对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仔细研究,大胆运用,认真反思,不断调整。

3.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在关键的学科能力培养上,各个击破,不贪多,不求全。我所接触的学生,是个人学习能力比较差、知识储量比较少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没有办法很好地通过自学、问题探究、讨论等方式实现能力的提升,这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坚持历史论从史出的原则,在每节课的设计上,将课堂内容变少,充分利用教材,适当补充史料,让学生在大量史实、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更多地让学生感悟、讨论和交流,不求学生回答正确,而是追求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历史解释能力的形成。

4.尊重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在对历史事件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记忆知识点,可以通过每节课讲新课之前的小测验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考查。小测验的时间一般为5分钟,范围是之前学习过的内容,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5.高中的教育更加重视“立德树人”,注重在学生价值观形成时期对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历史教学的一个要求是“以史为鉴”,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每个历史事件,经过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家国情怀的感悟。受课时量的制约,很难在每节课都拿出足够的时间对历史事件进行反思,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单元总结的方式,学生用15分钟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复习,用5分钟进行分组讨论,接下来的时间由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学生最终总结某些事件的规律和启示,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现实性意义。综合教学中的实际经验,结合高中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动脑筋,将工作做细致,将细节做好,让学生在兴趣中体会历史学习的规律性,让学生确实有所收获,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是组织教学的出发点。说起来并没有什么太新鲜的理论,看起来好像也没有什么新的花样,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破有立,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手段,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教育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过程,更是一个守望的过程,我相信在每个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的准备下,不仅是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每个学科都能够收获喜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美霞.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18):32.

历史培训总结范文7

有效教学的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极大地改变了师生课堂。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教学应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扩大学生历史知识面,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分析能力、历史学科素养等予以重点培养。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要论述了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欠缺的主要原因,并对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展开了重要讨论,旨在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历史;有效性;情境创设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就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新课程背景下,应使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从而具备更强的历史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个性[1]。立足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对自身教学理念予以不断更新,从传统以讲为主的教学中突破出来,在教学方法上追求多样化,将最佳教学方式运用到不同的课型、内容与学情之中,培养学生成才。

1何为历史教学有效性

所谓历史教学有效性,即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利用课余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再以多样化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不仅能学到历史知识,也能具备一定的历史能力和学科素养,最终让教师花费最短的时间落实教学目标,进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2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欠缺的主要原因

2.1受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历史是对广博知识的总结,其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比如我们熟悉的数学、物理以及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为此,就需要历史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素养十分全面,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人格魅力,如此才可为学生“重现”历史。

2.2客观因素的影响

2.2.1缺乏完善的评价、选拔机制

教学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与促进机制,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因为受到来自学校、家长的压力,所以常常在新课改中徘徊不定,导致历史课程教学改革仍然停滞不前,除此之外,部分中学并未在历史教学中建立起和新课改理念相协调的教师评价体系。

2.2.2传统学习观念的影响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中,学生若想获得高分往往只需要熟练背诵、记忆相关知识点即可,而正是受到这一学习观念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进入高中后也选用这一方式进行学习,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需知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不能只以记忆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应该立足于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素养的熏陶。

2.2.3缺乏完善的教师培训、进修机制

历史教师若要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理论,就必须参加培训、进修。但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历史课的培训、进修,更不用说观摩课,即使参加培训、进修,相应的管理、考核与奖惩机制也不够健全,进而对教师素质的提高与业务水平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3.1熟悉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若要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对新课程标准予以熟练掌握,对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清楚地掌握识记的内容,运用规律性知识对实际问题做出解决,再在教学的备课中将新课标要求体现出来,知晓老师讲解的部分是何处,需学生分组讨论的又是哪一部分,而哪部分又是与教师互动完成的。教师按照内容标准,把所有教学内容的具体目标构建起来。比如:在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节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可有机地整合历史知识、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等,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展开阅读,并将本节课的课程要求告诉学生,教师在对这一专题进行讲授时,要对学生基础知识方面的加强尤为重视,让学生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的重要事件与关键任务有一全面了解;同时对学生的探究能力予以强化,鼓励学生对思想解放潮流如此重大的历史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3.2开展情境创设,进行有效历史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以教学需要为出发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场景,使学生在经历情感体验后,对教材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切实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2]。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3.2.1选择典型材料,剖析材料,是情境教学的有效手段

比如:在对《辛亥革命》一课进行教学时,笔者引用的两则材料分别来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1787年宪法》。在学生阅读后向其提问:“①上述宪法是哪些启蒙思想何种主张的体现?按照上述材料对近代中美两国的政体予以归纳。②结合材料对两国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进行归纳。前者在借鉴后者的同时又做了何种创新?原因是什么?③为何美国就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中国却未能实现?”利用上述的设问,比较两部宪法,一方面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文字材料是高考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字资料情境创设一般都和问题研讨配套出现,教师在选择材料时,需结合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以让学生在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时准确度更高,但不可将史料堆砌。而其中指导学生解题无疑是最关键的,通过文章材料情境的设置,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分析阅读,进而培养学生包括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史实的描述与阐述、知识的调动与运用等在内的多方面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容地应对高考。

3.2.2角色扮演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角色扮演情境创设,就是教师带有目的性地对学生做出有效的刺激,以使学生做出相应的行动,借助不同的表演和体验,使他们对历史展开感悟与体验,进而对历史产生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3]。比如,针对《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一课的教学,我们试图挑选四名同学,让他们分别扮演四位著名航海家(达伽马、哥伦布、迪亚士与麦哲伦),并向其余同学清楚地介绍远航的路线与过程,同学们在经过交流、讨论后对扮演航海家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其中一位同学以“麦哲伦”的身份,上讲台做了详细的讲述,同学们点评这位同学的讲述,声情并茂,仿佛让我们亲身经历了一次环球航行,不仅领略到了世界各地的风景,另外也进一步感受到了航海过程的艰辛,对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大为钦佩。

3.2.3影图资料情境创设

影图资料情境创设可让学生在相关影视图片资料的帮助下对历史展开更加直观地感悟,对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让他们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强化其迁移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对学生的思想共鸣予以激发,将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教师在资料的选择上要兼具可读性与典型性原则,并在适当时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与解说。比如,在教学《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时,将电视剧《走向共和》的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让他们体会孙中山追求政治文明的梦想,感悟政治近代化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艰辛。对孙中山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前进的精神进行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而在学习《抗日战争》的知识时,利用一些影视资料(《南京大屠杀》、《东京审判》)与二战后惩治日本法西斯分子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有一真切的感受,进而使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形成热爱和平、捍卫人权的价值观,珍惜生命的人生观。情境交融,教学也得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3采用研究性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利用自身实践活动,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学科,拓宽对相关学科的学习范围,进而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研究性学习和真正的科学研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其对学生感受与体验研究过程更为重视。因为每位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个人文化知识,无法搜寻到更多的资料,所以必须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以共享资源。比如,在对“近代中国的中美关系”进行研究时,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一起参与,近代历史有一百多年之久,只依靠少数几个学生难以搜集全资料,在将课题确立后,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一组负责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料进行搜集;二组负责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料进行搜集,同时又对两组进行再次细分,二组被分为A组与B组,前者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资料进行搜集,后者则搜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资料,其中B组又包含“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所有小组成员一点一点搜集资料,最终他们在散乱、零碎的资料中将主线找到,把脉络理顺了,感受到了研究的快乐,促进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3.4优化课堂训练,巩固教学成果

课堂检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可对一节课的有效性进行检验,但大多数历史课都未进行检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训练在历史课堂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需知,其不仅使之前所学的历史知识得到巩固,也可帮助学生对历史学习方法予以正确掌握。教师在教学时,可将一些随堂小练习加入其中,同时要修改和评讲,尽量清楚,明白且精彩地讲解所做的练习。比如,在讲解“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时,为了将“美国宣战权属于哪一机构?”“谁为军队的总司令?”等知识点印出来,我们引用了美国派兵伊拉克这一事件,如此不但对课堂讲解的知识进行巩固,也对学生能力起到了培养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近几年相关的高考历史题目进行练习,利用做题使学生熟悉高考试题的题型,掌握其难易程度。

4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并非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到的,需要长时间坚持。为此,高中历史教师需将学校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学情与心理成长状况为基础,主动对教育观念予以更新,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历史教学情境,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薛梅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的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2):89-91.

[2]胡常海.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探[J].教学研究,2010(5):85-89.

历史培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信息化视野;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在初中教育阶段,历史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传统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历史这一学科不够重视,在教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导致课堂氛围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积极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不但有助于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让他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1]。笔者主要从转变教学观念、渗透传统文化及举办教学活动等三方面入手,对信息化视野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展开详细论述。

一、转变教学观念,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观念,阻碍学生对历史的全面学习。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认真学习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操作。然后,利用信息技术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课堂中的知识产生兴趣,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创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师在进行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可以在信息化视野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校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可以先对教师进行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培训,让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积极学习有关信息技术的操作手法。从而在教学中可以熟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活跃的课堂中积极学习历史知识。

二、挖掘历史教材,促进传统文化渗透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对某些历史不能很好地理解。从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会有整体的了解。因此,为了将传统文化很好地渗透进初中历史课堂,初中历史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历史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教材。然后,再利用信息技术,将历史知识具体化、详细化,让学生不仅可以充分掌握这些知识,还可以从中汲取养分,了解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2]。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教材,还促进了信息技术在课堂的渗透,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自己的历史视野,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教师在进行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时,会学习到古代的历法,教师可以结合中国的一些文化进行讲解。如,在了解历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背诵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然后,让学生将节气与历法结合起来会更容易理解。教师在讲到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及文学家孔子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介绍孔子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孔子这一人物特点,从而增加学生对孔子的印象。教师对历史教材地深入挖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可以将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相互渗透。

三、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在受教育的阶段,学生的学习虽然很重要,但学生也需要适当地放松。有关资料显示,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课堂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会更高。因此,历史教师要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习。这样,不仅缓解了学生的压力,还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如,教师在教学课本中《鸦片战争》一课时,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点讲解后,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后作业:请大家以后利用小视频的形式将自己对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讲述出来。学生们面对这道作业,会积极利用手机或其他设备,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录制视频,积极回顾学习过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曹文娟.浅议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走向[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