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实训范例

劳动教育实训

劳动教育实训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室;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但由于现阶段劳动教育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被弱化,高职院校实训室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缺乏系统性、边缘化等问题。现以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当前实训室劳动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高职院校农机实训室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结合不够紧密。做好高职院校实训室劳动教育工作的前提是理清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训室劳动教育不单是让学生动手实践、整理场地、出力流汗,还需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获得自豪感。以农机专业实训课程为例,学校在教学中大都比较注重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往往会忽视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品质的培养。如将现有的教学方式、评价体系套用在实训室劳动教育中,很有可能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施和现有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

1.2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认识偏差[1],片面地将实训室劳动教育课程理解为打扫卫生,觉得没有技术含量,认为自己是来学习专业技能的,不是来做体力劳动的,所以在实训室开展劳动教育时,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缺乏配合度。

1.3学生的劳动意志不够坚定。在职业谋划方面,部分学生不愿从事与体力劳动相关的工作,更多的是想从事脑力劳动工作,因而,在实训室开展劳动教育时,他们不会用心去思考劳动的重要意义,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由于长期缺乏劳动锻炼,久而久之会形成惰性思维,劳动意志力也就逐渐消退。

1.4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部分高职院校农机专业教师和管理者,在劳动教育方面也存在思维和行动上的不一致性。虽然他们都认为劳动和劳动教育确实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执行力度不够。一些专业教师在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中已形成惯性思维,认为实训室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和强化技能水平的场所,专业教师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劳动教育应该是辅导员做的事情,因而,在实训课程考核时,对劳动教育考核只浮于表面,未真正落到实处。

2原因分析

2.1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红”成为这个时代特有的职业名词[2],作“网红”一夜暴富,成了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现阶段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尊崇劳动的良好氛围,影响了高职院校实训室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2.2家庭和学生自身因素目前在校生中多为独生子女,父辈祖辈对孩子溺爱有加,为了让孩子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往往将家务劳动揽于一身,忽略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最终导致学生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意志不坚定,这也是农机专业招生困难的原因。

2.3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实训室劳动教育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过多采用灌输式和命令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专业教师仅开展形式单一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无法获得愉悦感,长此以往,就会有排斥心理,无法达到应有的劳动教育效果。

2.4高职院校对实训室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对实训室的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高,部分院校未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实训课程体系中,导致实训室劳动教育被边缘化。

3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农机实训室劳动教育的对策

3.1多措并举,建立劳动教育基地。1)高职院校应根据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农忙下乡”等形式多样的寒暑假劳动实践活动,利用专业优势,帮助农机户切实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2)引导学生将专业技能实践、创新创业、职业规划发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与劳动教育知行并进。3)依托“厂中校”,在校内实训室建立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同时在“校中厂”中选取优秀企业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积极营造良好的劳育氛围和环境,为学生提供接受劳动教育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主动成为劳动的参与者和践行者。4)定期邀请本专业劳动模范、杰出校友、名师到实训室授课,让他们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共鸣,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

3.2以劳辅教,培养良好劳动素养。1)在农机专业实训室深入开展7S精细化管理,引导农机专业学生在实训室养成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等好习惯。让学生从小事做起,通过劳动创造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2)在实训场所张贴“劳动最光荣”等标语,通过日积月累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从而提升实训室劳动育人成效。

3.3以评促劳,建立劳动素养评价体系。1)将劳动教育纳入农业装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3],将综合评价贯穿于整个实训课程教学中。2)开设实训室劳动教育周,建立相应的学分、课时以及评价标准[4],由授课教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评分、考核。3)将劳动教育课程成绩作为奖学金评选、评优评先、推荐入党等重要考核指标。同时,可以设立学生劳动教育专项奖学金,并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进行表彰,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敏等.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作家天地,2020(34):89-90.

[2]彭荣.自媒体时代“网红经济”发展探讨[J].商业文化,2020(14):10-11.

[3]方意琦.劳动教育在机械加工实训课的渗透研究[J].管理与其他,2020(6):15-17.

劳动教育实训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化;路径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1]。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内化,理解、认同、接受和遵循劳动价值观的准则及要求,使之成为自身的劳动素养,以及终身受益的良好劳动行为品质。内化劳动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是高职院校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有效举措。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化的基本要素分析

内化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2]劳动价值观的内化本质上是劳动品质的内化,也是道德品质的内化。道德内化是个体经过一定社会方式的学习,接受社会道德教化,将价值观、道德行为方式等转化为相对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的过程[3]。通过劳动教育实现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内化过程,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各类环境的熏陶下,帮助学生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断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一)高职院校学生是劳动教育价值观内化和劳动素养形成的主体

新时代劳动教育就是要强化劳动观念的养成、身心参与、手脑并用,通过劳动教育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已有研究发现,52.5%的高职院校学生“认为自己的劳动技术能力不足”,87.5%的高职院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存在偏差”,91%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工作态度消极”,78%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劳动技术能力较差,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4]。当前,高职学生的劳动品质与用人单位对员工高素质高技能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发挥好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认知、认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内化的进程中来,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二)职业技能、工匠精神等教育内容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客体

某种程度而言,高职教育是围绕职业劳动而展开的教育[5]。高职院校应围绕职业特点,结合专业特色,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工匠精神等方面入手,进行劳动教育理论教材和实践路径的选择,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同时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结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机器换人等新态势的发展,拓展劳动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既要有劳动教育的理论课程,又要有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在实践历练中接受锻炼、巩固知识,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统一,劳动习惯与个人发展相统一,简单劳动与技术性、创造性劳动相统一,让学生既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劳动的伟大,又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感到劳动和创造的伟大。

(三)教师、实践载体等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化的介体

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劳动素养、师德师风以及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决定着内化的效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形式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内化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是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实现形式。教师如何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发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优势,提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各类实践活动质量,是实现劳动教育内容在学生思想上、情感行动上能否真正内化的关键。

(四)家庭、学校、企业、社会良性互动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化营造良好的环境

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和。劳动教育要整合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形成良性互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高职院校应在家校互动中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使之配合学校有效地开展好劳动教育[6]。企业是高职学生工作、实习实训的场所,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利用好企业内的劳动资源,使良好的企业文化、工匠精神影响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场,要在校园内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校园环境。社会大环境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形成弘扬劳动精神的大环境。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化本质

劳动教育是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学生将劳动价值观念、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技能等内化于心,促进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理性成长,并外化为劳动行为习惯的过程。劳动价值观的内化是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劳动品德形成的关键和基础。

(一)心理学视角的劳动价值观内化

个体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知、情、意、信等因素。劳动价值观的内化过程就是认知、情感、意志、信念互相融合、提升、深化和巩固的过程。认知是基础,学生在已有劳动观念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再认知,不断提升劳动技能,形成劳动品质,对劳动观念进行“加工”获取新知,促进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高效内化。一般而言,认知的积淀越深厚,就越有助于内化。情感是动力,内化活动离不开复杂的情感体验,情感需要是内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劳动教育要提高劳动价值观内化的实效性,就必须重视学生情感的需要和共鸣。意志是保障,是内化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劳动意志的培养需要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长期磨练而成,工匠精神的养成就是需要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坚持精益求益的专业劳动技能。信念是目标,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代表着内化生成。学生会根据已内化的劳动价值观对自身需要进行再分析,不断强化符合劳动价值观的需要,能使内化过程再深化和巩固。从心理学的视角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该逐步深入,从认知到情感到意志和信念,层层深入、层层递进,既要传授劳动知识,也要培养劳动情感,更要坚定劳动意志、树立劳动信念。

(二)教育学视角的劳动价值观内化

内化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育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提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学生把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融入到自身的价值观体系中。要完成内化的过程,学生本身的理解、选择和吸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选择,要遵循学生内化劳动价值观的规律来设计劳动育人的载体和路径。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选取合适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积极接受并内化劳动教育的内容。从教育学的视角看,劳动教育应该是教师发挥教育引导作用,通过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产生内化的有序过程。

三、构建“四位一体”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

在内化视角下推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就是要以内化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为目标,以学生良好劳动态度的养成、基本劳动能力的获得、生产劳动技能的提升、劳动习惯的养成等为劳动教育的重点,根据学生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劳动+”育人平台,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构建融学生、劳动教育内容、教师和教育载体、家校企社于一体的劳动教育路径。

(一)发挥内化要素功能,形成劳动教育良好生态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属性的总和,主要表现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本质,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首先,激活学生劳动的“认知地图”。学习是一种整体行为,劳动教育也不例外。对于高职学生,要将劳动教育内容与学生兴趣、生活情境和专业特点密切联系起来,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学会主动建构不同成长阶段劳动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形成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使用“认知地图”对劳动的“新”“旧”知识做好充分的链接,增强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其次,要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情感体验”。与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尤其需要激发其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参与和内化。因此,要通过对学生内在需求的分析,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其内在需求,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接纳,使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责任感不断内化于心。再次,要训练学生劳动实践的“迁移能力”。为高职学生搭建多种实践锻炼平台,在模拟实践-情境训练-生活实践过程中培养其劳动能力,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至真实场景,让学生在不同“实践链”上不断探索、精益求精,培育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忠于职守的劳动态度。通过技能的训练、过程的体验与反思、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有更切身的觉察、有更深刻的感受、更深厚的情感体验和更强烈的认知,从而产生价值认同,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内化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热爱劳动的好品质。2.发挥教育内容支撑作用。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结合现代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发教育内容,结合专业强化实习实训,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社会公益实践等,重视行业中新知识、新技能的应用。具体的内容设计可根据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如:大一可开设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等基础课程,将生活劳动融入日常养成教育中,使学生对劳动有更积极深刻的认知,养成良好的日常劳动行为习惯。大二可引导学生参加服务社会的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公益性劳动,推动劳动实践与技能学习、理论学习相结合。大三重在把劳动教育与专业实习实践相结合,通过真实情景下的专业实训,在提升劳动技能的同时,形成并固化正确的劳动价值观。3.发挥教师的教育指导作用。教师要整合运用教学策略,合理选择劳动教育内容和载体,创设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情境。一是目标激励法。高职学生特别需要得到认可和鼓励。要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评优评奖相结合,比如以评选最美劳动者、劳动模范寝室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二是榜样示范法。邀请劳动模范和专家学者到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讲座,通过以亲身经历为主要内容的讲座,更能使学生产生共情,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劳动锻炼与学习。三是问题解决导向法。通过开展劳动教育为主题的辩论活动、创新创业沙龙与实习实训等,让学生在思辨和反思中加深认识,在实践中提升认知[7]。四是情境模拟法。开展情境模拟教学,创设各种能与高职学生劳动情感引起共鸣的情境,让其参与其中,在参与体验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内化水平。将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作为劳动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态,师生共同参与服务,将专业技能融入到志愿服务之中,增强学生劳动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养成教育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参与寝室卫生、垃圾分类、创业实践等多种方式,养成劳动习惯。4.家校企社发挥引导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家校企社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实施劳动价值观培育工程,发挥好环境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内化。首先,营造“劳动树榜样、劳动促发展、劳动强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劳动创造意识。其次,形成全员开展劳动育人的良好氛围。家长、教师、企业导师、社会大众都要积极参与到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之中,共同努力,互相配合,共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新局面。再次,加强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加强劳动教育场地和实践基地的建设,争取社会支持,充分开发劳动教育实践资源。最后,加强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的宣传引导,防止不正确劳动价值观向校园渗透,坚决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对校园的侵蚀,发挥好正向劳动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

(二)创设劳动教育介体,搭建“劳动+”育人平台

1.劳动+职业价值观培育。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根据各专业特点,强化与劳动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从“课程劳动”中强化专业技能。如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开设手工制作课,让学生通过手工劳作,制作精美的各类富有教育意义的手工作品,在“劳动”的同时增强专业价值观。鼓励学生参与校本教具制作、参与实验实训室保洁劳动等。2.劳动+实习实训技能提升。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模式,实习实训是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可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学生实习实训中,特别是顶岗实习中。一是将劳动教育的内容全面融入到专业的实习方案中,即在实习目标和要求、实习内容、实习结果考核评价体系中全面纳入劳动教育的内容。二是将劳动教育所涵盖的职业道德、操作规范、专业技能等元素融合到实践训练中,在日常的实习训练中不断强化。三是将劳动教育纳入到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的各个教育环节之中,使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工作体系更加契合完善。四是将对劳动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技能操作全面融入实习自评、互评、点评环节中。3.劳动+职业责任感养成。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化志愿服务,打造专业化志愿服务劳动教育平台是一种有效的劳动教育途径。一是选择与专业服务相关领域的有关组织和个人为主要对象开展公益服务。二是以专业指导教师带队参加志愿服务。三是专业志愿服务项目专业化、菜单化。四是专业志愿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相对固定。五是在行前教育、培训、服务质量监管、事后总结反思中强调职业责任感。4.劳动+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以学生日常校园生活为抓手,将日常生活作为“自然教学情境”,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中,构建从劳动认知至形成劳动行为习惯的日常行为养成式劳动教育体系。5.劳动+创新创业教育。一是从顶层设计上将劳动教育与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激发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的快乐,从而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二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劳动教育的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创造力,在增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体会劳动创造的价值。三是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深刻的劳动感受,产生积极的劳动价值认同。

(三)营造劳动教育环境,建立长效机制

劳动教育实训范文3

[关键词]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劳动教育;中职生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1]陶铸曾说过:“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2]提出“通过劳动的教育”强化其他四育,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与劳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是上接高校,下联企业。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教学任务是比较特殊的。既要教好文化课、专业课,同时又要让我们的孩子在3年中专学习后能马上适应社会,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教学方式必须多样化,教学内容也是从书本到课外,从“天边事”到“身边事”。

一、当代中职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

(一)问卷调查

为了较真实、具体地了解目前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笔者借助问卷星平台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名称为“中职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情况问卷调查”,分成三个模块:教师篇、企业篇和学生篇。目前收到437份答卷,答卷情况大概统计如下:1.教师篇:40.4%的教师所在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教材,但是,80.51%的教师认为当前中职学生劳动素质普遍较差;80.36%的教师认为劳动教育非常有必要。2.企业篇:企业人员中90.13%的人认为接受过劳动教育的毕业生能更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88.46%认为他们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解决问题。61.54%认为劳动教育非常有必要。3.学生篇:27.24%不积极或拒绝劳动;72.51%通过参加劳动后认识到劳动很辛苦,应该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

(二)问卷调查的发现

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当代中职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欠佳。虽然此次问卷的题目设计还有待完善,调查面也不够广,但是,数据总能说明一些问题。通过整理笔者发现,虽然目前中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比较重视,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倡导、组织勤工俭学和专业技能实习实训等,但是,鲜有学校有劳动教育的专门教材、专职教师、劳动校规等规章制度。将近1/3的学生劳动意识比较薄弱,缺失劳动观念。

二、当代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现状欠佳的原因

(一)家庭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在我们国家,不少孩子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很多“小皇帝”“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仅从小学习差,还变得自私自利、狂妄自大,更谈不上“劳动开创未来”。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今演艺圈的天价片酬,网红的日进斗金,娱乐选秀节目批量造星等,这些乱象和社会不良风气扭曲了孩子们的价值观,助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好逸恶劳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

(三)学校劳动教育的欠缺

初中、小学时期都以文化课为主,甚至只看文化课的成绩,以“成绩论英雄”,造成学生潜意识里形成劳动不重要的观念。虽然中职学校学生动手劳动的机会相对多了,但是劳动教育也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纵观种种,我们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的开展非常有必要。作为在一线从事多年教学实践的老教师,我想结合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这门课程来探讨在机械专业课的教学中如何无缝融合劳动教育。

三、劳动教育如何融入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课程的教学

近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主要面向学校,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指导纲要》的及时印发,使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一)课前备课重中之重

我们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一定要精心备课,深度挖掘教材。我们要广采博纳,取之精华,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械专业课本身比较枯燥,对文化课本来就谈不上喜欢的中职学生来说,一些有血有肉的人和事可以非常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正所谓“讲好教学故事,让教学更有力量”。比如教材《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是FANUC系统的。FANUC系统是日本FANUC公司的产品。机械专业的中职生毕业后一般都是到工厂,所以了解工厂管理、运行等知识就很有必要。借此,就可以讲一些日本的6S管理故事。6S需要付诸劳动才能实现。6S管理能大大提高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使产品质量得到保证,有利于减少生产事故等。[3]所以,看似简单的打扫、整理、归类等劳动,实则非常重要。

(二)“低起点、慢节奏、多实践、少理论”的教学模式[4]

备课“广而博”后,上课就可以“精而简”。1.良好上课环境的准备候课,是上好一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暗示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逐渐养成惜时如金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也是对老师劳动的一种尊重。其次,创造良好的教室环境。教室卫生有问题的,提醒打扫;光线较暗时,提醒开灯;提醒开门窗通风;课前2分钟,提醒上交手机等。有学生不理解、不配合时,抓住机会强调这些简单的行为就是6S管理的范畴。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学生更能理解6S的精髓。最后,课前几分钟可以跟学生闲聊沟通,在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时渗入爱劳动的观念。2.以人为本,项目教学(1)培育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比如讲到“项目一/任务二数控系统面板操作”这节内容,就强调学习和仿真时务必认真、细致,因为实际操作时,假如按错一个按钮,轻则耽误工时,产品报废,甚至损坏机床,严重时则可能发生人身伤害的安全事故。只有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才能更好地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2)团队合作、工匠精神的培养。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课程采用项目式的编写模式,突出“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展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在讲解演示后,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对每个组完成项目的情况,严格根据每个项目的“任务评价表”进行评分,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例如在完成“项目二/思考与练习操作题2:心形轨迹图案加工实例”时,要求各组组员对如何完成该任务展开讨论,实施全组认可的方案。实施过程中,组员可以相互协商,相互帮助,直到完成任务,充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如在编写程序时,虽然一再强调务必认真对待每个字符,但是,部分学生还是没把老师的话放心上。等一段简单的程序下来,漏洞百出,根本无法完成仿真,更别说机床加工。虽然经反复修改后终于完成了课题,但是评分却因为0.01毫米的误差跟同学分数拉开距离。这个时候,讲解严谨踏实、讲求实效的爱岗敬业精神,学生定会欣然接受并深有感触。3.微课堂延伸课外将课本的重点难点内容录制成短视频,上传到网络空间,学生可以随时下载观看学习。平时注意整理跟专业相关的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新闻报道、视频等,适时转发给学生学习,师生互动讨论。

(三)依托实习实训,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劳动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一位教育人士曾说。[5]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的校内实训或企业实习,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可以在劳动实践中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机会。首先开展实训动员工作,进行安全守则、职业道德、实训纪律等的讲解。其次,任务分配。最后是考核,完成实习报告。短短的几周实训,孩子们的天性展露无遗,同时也成长许多。实训车间严格按照企业的方式管理。工具用完擦拭干净,分类摆放整齐;工作服挂衣帽间,不能随意放在工作台;车间每天打扫;图纸按顺序叠放等。学生总会找各种借口来敷衍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琐事。这时,把日本6S如何进行管理,如何让工厂高效运转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并反复强调“细节决定成败”。从毛坯到工件,学生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成品拿在手上的那一刻,孩子们是最开心的。那是他的劳动成果。老师首先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劳动,然后对作品做出客观的评价。评分高的学生,脸上洋溢的是满满的自豪感;评分不理想的学生,必将下定决心要更加努力。通过实训中的点点滴滴,学生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劳动教育融入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首先,我要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水平。其次,多深入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实战经验;多参加教学培训,听取同行们的经验介绍。“三人行,必有我师”,多学习多交流,活到老,学到老。总之,教师要以教材为根本,潜心钻研,把劳动教育无缝融入教学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努力为培养高素质的中等职业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冯步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出生产力[J].记者观察(上),1995(10).

[2]周如刚.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9(9):25.

[3]新益为.6S精益管理实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06.

[4]杨庚莲.浅谈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J].职教天地,2010(6):21-22.

劳动教育实训范文4

关键词:高职劳动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贯彻落实,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1]。这为高职院校创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模式指明了方向。现代畜牧业要求的是高技术技能型、高知识技能型、高复合技能型、高经营管理型的“四高”人才[2],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畜禽繁育、畜禽饲养管理、畜禽疾病防控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是畜牧兽医行业的现实写照,大部分工作岗位除了需要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适应性强等职业素养[3]。只有具有劳动精神,在工作中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在畜牧兽医行业扎根岗位。因此,探索基于畜牧兽医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对于提高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意义不明确

劳动教育是以体力和脑力相结合为途径,培养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是“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4]。但当前,劳动教育在“五育”中不被广泛重视已成共性问题[5]。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培养的是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往往出现“重技能、轻劳育”的失衡现象,忽视了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劳动教育实施载体单一

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必然需要有效的实施载体。当前,有些高校结合思政教育以“红色革命基地”作为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有些高校以校园的卫生值日周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高职的劳动教育不应该与专业教育分裂,不应该单纯地以劳动为目的或单纯地以思想教育为目的,而应结合专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互连共通,增加创造型、专业型、服务型的劳动,使劳动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缺乏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劳动相关的课程学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实训、生产生活劳动等,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使之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在德智体美劳“五育”考评体系中,德育、智育、体育均有专门的课程成绩,美育的考核融合在人文素质类等综合素质选修课程中,只有劳动教育没有课程成绩和独立的考评体系[6]。劳动教育有没有劳动,有没有真正起到育人铸魂的作用,核心在于劳动课程内容设置是否科学。只有劳动,没有教育,其育人的作用和价值会大打折扣[7]。

二、劳动教育与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一方面,从专业教育来看。畜牧兽医专业主要培养学生从事畜禽繁育、畜禽饲养管理、畜禽疾病防控、养殖设备使用与维护等工作。这就决定了该专业将来的工作需要学生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而这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培养来完成,否则就可能出现学生对就业岗位不适应或适应期加长、频繁跳槽等情况。高职院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劳动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敬畏感、对技术技能实践的迫切感,使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这可以减少学生对工作中劳动的“排斥感”和“恐惧感”,缩短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期。另一方面,从劳动教育来分析。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劳动活动。高校如果统一采用较为单一和枯燥的劳动教育活动,会降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要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就需要合适的实施载体,能将劳动精神和劳动教育贯穿于其中。畜牧兽医专业的教育课程大多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教学实习、生产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内容与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结合起来,使劳动教育形式多样化,让劳动精神融入专业教育中,使专业教育有了“劳动气”,使劳动教育有了“专业气”。这样,通过优化资源整合,不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使之学到了劳动技能,更有助于学生体验劳动的价值,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质量。

三、劳动教育与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式

《意见》指出,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同时指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理论教育、技能培养等方方面面,需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劳动教育与畜牧兽医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就需要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寻找合适的载体作为劳动教育的依托,使劳动精神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专业教育中体现,让技术赋能,为精神赋形。

(一)以课堂理论教育为载体,夯实劳动教育理论基础

除将劳动教育纳入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外,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等课程教学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将劳动教育理论与课堂理论教学有机融合。

1、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思政课的教学中,通过真实案例,教师让学生懂得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

2、通过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如在动物生理课程的小组实训中,学生自行来计划、组织、总结实验,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使其真正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通过专业核心课,激发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来自劳动实践,就专业而言,它包含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如,教师在养牛与牛病防治课程奶牛泌乳期的饲养管理章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泌乳是奶牛母性的表现,牛奶本是奶牛为哺育后代而产的,引导其在生产管理中应从环境、营养等各方面提供最积极周到的照顾,尊重服务对象,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以专业核心技能实训为载体,强化劳动实践专项技能

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一些核心技能多需经过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才能在工作中保证准确无误。如,鸡的新城疫抗体水平测定这一技能,该项技能实践性强,技术要求高。从实验材料的准备,到采血离心,到血凝实验等,均需学生反复练习。他们只有每个环节精益求精,才能真正掌握该技能。这个过程不仅培养学生专业严谨的科学态度,还培养了学生刻苦训练、百折不挠的意志。

(三)以创新创业实践为载体,激发创新创业潜力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除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外,对一些创业意愿强的学生,学校免费提供场地、技术以及资金,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大赛等,激发学生创造潜力,让学生形成勇于挑战的创新思维。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2018级学生在学校孵化中心成立河南省天润宠物美容培训中心,后创建短腿庄园犬舍,开展宠物美容师培训和宠物牵犬师培训等,该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四)以跟岗顶岗实习为载体,锻炼学生全方位就业劳动能力

跟岗顶岗实习是学生就业前的演练,是其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要熟悉和了解企业概况、管理模式、技术模式、生产流程等,对自己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是全方位的锻炼。通过实习,学生提高了自己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五)以专家讲座和企业文化为载体,弘扬崇尚劳动的精神

劳动教育实训范文5

1以劳动观教育为核心

劳动教育不是技能训练,更不是体育锻炼,而是要通过劳动培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其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流水线工人、酒店服务员、司机、厨师、园丁等职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层力量,承担的体力劳动也远远多于大学毕业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工作在劳动第一线为荣,对中职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劳动教育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高其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中职生正视客观环境,做好人生规划,达成幸福人生。一线劳动者的稳定和自豪是整个社会稳步向前的动力。中职学校本身已有大量的实训课堂,课程实施者容易把实训课和劳动课混为一谈。实际上,实训课和劳动课在教学目标、情感体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最根本区别是劳动观是否占据核心地位。实训课更注重工作技能的养成,力图丰富职业体验,是帮助学生走向岗位做的技能准备;中职劳动课可以看作实训课的补充和升华,侧重帮助学生感悟劳动体会,发现劳动之美,培养职业荣誉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劳动课是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做的精神准备。区分实训课和劳动课是落实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一大难点。针对此难点,课程开发者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高度审视劳动教育,以创造人本身的情怀编写教材。课程设计理念要为培养中国未来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超越仅仅为企业输送员工的狭隘。只有提高立足点,劳动教育课程才能肩负起培养新型劳动者的重任。

2以劳动体验为基础

在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而非单纯的技能培训后,中职学校很容易矫枉过正,陷入另一个误区,即把劳动教育看作纯粹的思想教育,进而以思政课堂代替劳动课堂,劳动课也会演变为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宣讲劳动意义。这就违悖了劳动教育知行合一、亲历过程的初衷。在亲力亲为中的“切肤之感”是劳动课堂的独特价值所在,是劳动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特性,劳动教育必须以亲身劳动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传统的思政课堂大多以课本为本,思想意识的建构基于文字描述和教师讲述,往往缺少切肤体会。而劳动课堂恰能弥补这缺失的一环。劳动中的辛劳流汗、通力合作,劳动后的收获快感、呼吸畅快,都将生动鲜活地留存在学生的记忆中。而这些切肤之感正是劳动观教育开展的最好药引。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若要充分把握这些切肤之感并由此出发给予积极引导,最终达成热爱劳动的教育目标,并非易事。劳动课是苦的累的,但也是快乐而舒畅的。如何超越“苦”“累”的感受,而享受“光荣”“崇高”的获得感,将极大地考验教学实施者。一但方法错误,学生很可能因怕苦怕累而厌恶劳动,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在课程设计中,对劳动感观的引导要与劳动进度紧密结合,把握好情感干预的时机。在劳动之前,帮助学生做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劳动中的艰辛和快乐;在劳动进行到坚苦阶段,要激发学生的豪情,以坚韧和愉快的态度挺过难关;在劳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一边回顾劳动过程,一边分享劳动成果,体验收获的快乐。在疲劳感和收获感的互映下,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理解“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3以时展为方向

《意见》指出,劳动课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意见》对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求放眼于未来发展,提倡为社会发展服务,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中职劳动课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时代性。

3.1紧跟产业潮流

在劳动课程的设计中,至少要有一部分活动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产业前端的劳动素质要求,甚至让学生找到“工作在未来”的感觉。前瞻性的技术对中职学生往往有强烈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为“未来”而努力学习的志向。而在亲身劳动中,学生更容易发现自身劳动素养的短板,从而有意识地为“未来工作”而准备。但是,中职学校专业繁多,不同专业所对口的工作岗位也不一样,产业前端面临状况也各有不同,而未来劳动者素养却有相通之处。如何体现学科共性并容纳专业个性是对教材编写者的一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材编写者应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了解中职毕业生所面临的岗位能力要求,从时代趋势的高度总结归纳出其劳动素养要求,再以此为根据设计劳动教学案例。劳动教学案例的选择不必拘泥于专业需要。服务类专业学生不妨感受一下物联网专业先进设备的连接工作,电工类专业学生也不妨体验一下服务业最先进的接待模式。只要教学案例能够捕捉到时代浪尖,让学生在劳动中树立紧跟时代脉搏的意识,无论是否与专业相关,教学设计都将是成功的。

3.2突出创造性劳动

有不少人对劳动的认识还停留在“劳动改造”阶段,把劳动等同于“干体力活”,认为劳动就是单调重复的无脑工作。错误的劳动认识不但贬损了劳动者的荣誉感,而且还会对中职学生产生误导,忽视自主能动性在劳动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进入新时代,新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工作环境越来越复杂,对劳动者的要求早已超越了吃苦耐劳,对主动性、适应性、创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可以说新时代的劳动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课程应大胆设计开放性的劳动案例,只设定劳动条件和劳动目标,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方法,从条件出发达成目标。当然,创造性的劳动案例设计较为困难,实际教学中也难以向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性教育可以靠实例启发来实现。如:在武汉抗疫的护士张明轩发现众多护士都遭遇了护目镜起雾看不清输液针的困境。他通过创造性劳动,发明了利用紫外线消毒机风口除雾的方法,保障了肺炎患者的医疗安全。这样的案例既能够紧跟时事热点,又能够突出创造性在劳动中的巨大作用,容易激发学生劳动中的创造欲。

3.3重视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育人是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开展中职劳动课应该继续发扬校企合作的优势,扩充校企合作的内涵,将校企合作培养工作技能的观念转变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与大企业合作是劳动教育保证时代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大企业对新技术的敏感度非常高,劳动课堂与大企业合作,学生更容易在新技术应用中产生代入感,感受新时代新技术对劳动者的要求。校企合作本身也是具有时代特色的育人方式。校企合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时展,企业发展,校企合作的方式也会不断进化。劳动教育能够将校企合作推向新的高度,企业开放实习资源给学生,学生则在劳动中传播企业口碑。企业不再单纯是产品标准的执行者,同时成为人才标准的制订者,而劳动教育则能够为两个标准搭建桥梁。

4以融合教育为扶手

劳动教育曾经被看作改造思想、惩罚身体的一种训诫方式,如今却华丽转身,成为了最时尚、最前沿、最具活力的学习方式。新时期的劳动教育注入了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多元内涵,劳动教育目标也体现了综合性的教育追求。相应地,劳动教育课程也必须融合多种课程元素,融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努力。

4.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

中职学校劳动教育中的德育主要体现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理解劳动价值、认真负责、务实求真等。德育贯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是劳动教育的根本追求;智育包括掌握生活基本技能、积累职业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服务他人和社区、培养创新意识等,智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成果;体育则充分利用劳动对身体的锻炼作用,强筋健骨、增强体魄、增加耐力,中职学生依然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强度适当的劳动对身体锻炼效果明显;美育则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发现劳动之美,创造美的产品,打造美的环境,营造美好生活……在劳动实践中,学生更容易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可以说,劳动教育是美育的天然载体。在劳动课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融合而生的,脱离体育而智育成纸上谈兵,脱离智育而美育则空谈无物。不能以单一的德育或智育设计课程,而应以客观劳动进程设计课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其中,寻找切入点适时展开,所占权重以不破坏劳动的整体进度为宜。

4.2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

劳动教育追求的是综合素养,对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均提出了要求。在家庭、学校、社会任何一个语境中,勤劳肯干、脚踏实地、勇于创造都是很高褒奖。劳动教育课程要坚持在立体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在校积极向上、回家懒懒散散的学生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家庭是劳动教育中的根据地,体现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则要重视衣食住行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依靠劳动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劳动课程还应该给学生展示生活技能的机会,强调家长言传身教的价值。学校在劳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尤其是中职学校,应在已有的生产实践课的基础上增加对劳动认知的引导,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学校的劳动教育是多样的,劳动课程也要做多样化的设计。社会是每个学生都要踏上的远行,学生的劳动素养最终也要在社会中展现,劳动教育课程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与各类志愿者协会合作,让学生获得服务社会的机会,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社会进步的根本。

5以地方产业为特色

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决定了劳动教育必须依托地方产业。我国国土广阔,经度跨越大,地理环境差异显著,民族文化多样,这些都造成了各区域产业文化的巨大区别。即使在广东省内,不同地市的发展也各具特色。劳动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劳动内容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中职学校本身就与地方产业有着较紧密的关系,劳动课程更应该把握住这种天然关系,从地方产业中吸取养分,为地方区域特色服务。在自然环境优美、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劳动教育可以深入大自然,在生态劳动中感受生态文明,体悟劳动对大自然的改造作用,建立绿色环保意识;在工业发达、产业链完备的地区,劳动教育可以与一系列企业合作,从产业链底端走向顶端。学生亲眼看到如蚕丝变为锦衣的全过程,懂得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根本。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才能真正与实际结合,适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只有具备地方特色的劳动课程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更“接地气”。综上所述,在中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中,应以《意见》精神设计教学蓝图,以劳动观教育为核心,以劳动体验为基础,以时展为方向,以融合教育为扶手,以地方产业为特色。相比于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容易形成自己的校园特色。希望本文所述的五点原则能够给课程开发者以参考,保障在积极打造学校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的同时,不偏离轨道,始终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服务。当然,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还有更多细则值得深入研究,例如:如何让课程具有可评价性?如何平衡文理科学生的劳动诉求?如何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等等。无论课程研究如何推进,我们都应牢记初心,以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将劳动教育作为衔接现在和将来的重要通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1版).

[2]吴晶,胡浩.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版).

[3]文新华.论劳动、劳动素质与劳动教育[J].教育研究,1995(5):9-15.

[4]高鲁光.在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1):21-23.

[5]卓晴君.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变迁与展望[J].基础教育课程,2019(3:上):34-43.

[6]谢丽玲.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6):53-55.

劳动教育实训范文6

关键词:中职学生,劳动教育,劳动素养,培养路径

近年来,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从国家层面发文对开展劳动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可见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劳动教育的缺失性,以及劳动教育推行的困难性。本文力求,立足中等职业学校,从劳动课程体系建立、劳动实践组织形式、劳动实践参与度、校企及家庭协作的一体化育人机制等方面,对中职生劳动素养培养路径进行可实施性探究。

一、建立健全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中职学校管理层要发挥好带头作用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当前我国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正视劳动等凸显问题,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内涵、主体指导思想以及总体目标。就劳动教育而言,现阶段各社会主要群体,也包括与劳动教育契合度高的职业学校的师生群体,对劳动这一推进社会发展的生产实践性活动,存在认知偏差;当前各办学主体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在中考、高考两考面前,一切的实践活动都显得多余。中职学校亦是面临诸如缺乏规范的劳动课程、缺乏专业的劳动师资队伍、缺乏专门的校内外实践场所等。中职学校的领导层作为学校的顶层设计者,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发挥指挥棒作用。第一,切实组织全体教师尤其是德育管理团队、班主任队伍学习新的劳动教育理念、端正劳动教育思想;第二,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方面着手,编制方案、制定标准、修订计划,将劳动教育真正纳入到“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中,通过开展劳育必修、选修课、开展丰富的主题劳动实践活动等方式,展开全面的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第三,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从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等方面将劳动教育成效纳入发展性评价体系。

2.开设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必修课程

中职学校开展必要的劳动精神专题教育,既可以系统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素养、核心竞争力。[1]笔者所在学校,通过“江海▪职业”人文讲堂这一有机形式,定期邀请本地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模”等来校宣讲,用他们的成长历程向学生诠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以此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唱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主旋律。

3.加强基础课、专业实训课等课程渗透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强调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建设。从学校层面,学校各教研组正积极组织各学科开展课程思政点建设,笔者认为劳动教育亦可以借助于学科德育渗透。通过各基础学科的知识点梳理,以原有知识为载体;通过灵活的学科教学组织形式,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认知规律的渗透教学,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中职学校因其特殊的类型特征,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以及专业实训课程,其中对于公共公关世界\PRWORLD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笔者建议将其作为重要的劳动教育载体,各教研组通过知识点梳理,有机融合劳动教育思政元素,开展劳动教育渗透教学;对于专业实训课程,以实训项目为载体,不仅要培育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对其劳动品质进行适时引导,对其考核,不仅从专业技能,还需要进行劳动品质、意识等层面的考核,将专业实训课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4.建立劳动师资队伍,保证劳动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主导者。在对劳动教育提出新的内涵背景下,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劳动素养,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可或缺。较为尴尬的是,现阶段各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尚未建立,各学校急需解决。笔者认为可以多渠道共同作用。其一,通过公开招考途径,招聘全职劳动教师,组建劳动教育教研组,这也是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根本。其二,吸纳一批优秀的兼职劳动教师,如企业劳模、大国工匠、企事业单位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此类型式较为灵活,有利于快速且高效地补充师资力量。其三,选派校内专业实习、实训教师进修培养,通过进修,革新劳动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对于中职学校,有利于全面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落地实处。其四,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课比赛、主题板报设计等多种形式开展业务培训及业务竞赛,提升师资建设水平。

5.提高劳动素养在学生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评价具有导向性。教师开展绩效考核、学生开展考试考察,均是评价的体现。劳动教育要落地生花,要能为学生家长快速有效接受,对于劳动素养的评价体系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笔者所在学校,自2020年起,组织修订了学生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考察范畴。从专门化的劳动教育必修课、选修课、社团活动、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校园值勤、学农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多元评价,通过学生发展性评价表,对学生自入校以来至毕业的全周期进行纵向评价,依据标准,实现对学生劳动素养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丰富学校劳动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1.组织开展“校园值勤”“学农实践”等活动项目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校内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良好氛围,进一步促进文明校园建设,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校园劳动值勤、开辟课学农实践基地—“耕读园”,为劳动教育提供场所保障。采取多种方式切实开展劳动教育,积极打造“耕读同行劳动至美”的劳育品牌。将耕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在“耕”中突出劳动价值和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读”中强化中华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学习,丰富人文底蕴,涵育道德品行。在耕读园内,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亲身参与松土、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劳动过程,充分体验劳动乐趣,提升劳动技能,享受丰收喜悦;学生在劳动中感恩生活,学会尊重劳动、尊敬劳动者、爱惜劳动成果,努力做到脚下有劲、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里有爱,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精神。

2.以创新创业推动学生参与劳动活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中职学校要积极发挥创新创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在职业教育办学中已经提升到职教高考的同等高度。以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为着力点,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同时,更磨炼学生的劳动品质,以赛促教,更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表现为技能创新、服务意识。现阶段,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开展学生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依托学生社团,组建技能大赛集训队、创新大赛集训队。集训不仅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是拓宽了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集训还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学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品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校园氛围

一所学校的好坏不在于校舍面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好坏,而是由师资力量强大、教学系统完备、校园文化深厚等“软件”条件决定,软实力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主要标准。可见,校园文件的“软”条件对育人作用不可小视。一家有家风、一班有学风、一校有一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以劳模为榜样,努力学习,接力创新,以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拼搏奋进,展现青春风采,从而培塑劳模精神;以专题片、微电影等形式,将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学生不懈奋斗的感人事迹,以视频方式在校内大屏、微信公众号等处推送,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更激发了学生追求成功的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新时代劳动观念。

三、形成家、校、社、企协同育人机制

1.积极争取家庭在日常生活劳动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家校互动,家校联系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样,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开展:加强引导,家长要放开手,让学生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家长要注重孩子外在的劳动表现,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注重学生劳动品质的养成,磨练劳动意志,中职生多数学生存在着知难而退的现象,如何由“退”为“进”,离不开品质意志教育;主动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2]通过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一方面帮助孩子提前了解职业劳动的基础知识,建立职业期待;另一方面促进家庭对话,建立学生职场代入感。开展必要的家访活动,家校沟通应该是无缝对接,一些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的表现判若两人,在校表现较为积极,在家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开展家访,联合家庭力量,及时了解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劳动素养水平。习惯养成的有效方式是不断地重复,2022年4月,依据市教育局停课不停学的教育指导方针,学生在家,其劳动教育亦不停,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打卡,学生返校后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2.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增加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机会

校企合作并非口号,中职生短暂的三年在校学习生涯,即面临就业、面向企业。当前困扰校企的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不对口,企业接收的学生需在岗培养。中职生就业流动率相对高职、本科生要高得多。究其原因,在于校企之间的沟通不畅。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企业不仅需要专业对口的高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具有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要提高中职学生职业劳动素养,笔者认为:1.提升学校自身发展质量,俗话讲,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进入优质生源、优质培育、优质就业的三优良性循环,则能吸引更多优秀合作单位;2.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构建校—政—企多元合作的稳固局面,为学生争取优质的实践机会。现阶段,学校可将劳动素养培养标准与用人标准进行比较,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劳动素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劳动实践场所

劳动所具有的具身性、实践性以及情景性的特点决定了劳动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实践场所。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无充分的实践基地,更无合适、充分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如何提高劳育水平、增加实践机会,中职学校需发展社会力量,积极建设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从如下方面思考:(1)充分利用现有校内的资源,如校内专业实训基地、政府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合作企业的实践岗位等;(2)学校要积极探索与校外的优质机构建立关系,拓展校外学生劳动实践场所,如现代示范农业基地进行学农实践等,开展必要的志愿服务等。以此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发挥社会对于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重要价值;(3)争取政策支持,借助力量新建一批专门的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场所,开辟出4亩学农实训基地,布设了水电管网,建立了文化宣传长廊,对学生劳动实景、劳动成果、劳动智慧进行必要的展示,该实践基地建设已经先后被地方媒体、省教育厅官微等媒体平台报道。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劳动见证了人类发展的进步与历史的变迁。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劳动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不断变化,但劳动与社会发展的价值意义却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开展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素养,要结合时代特征、结合生源特征、区域特征,找寻合适的教育举措,达成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万莉.试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华中师范大学,2013.

劳动教育实训范文7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外,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生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1]。“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在“劳动教育”的概念上延伸出来的,在教育背景和对象上做出限定,更加强调“新时代”这一背景和“大学生”这一对象。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指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主体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大学生进行有关劳动的观念、技能和良好习惯的教育。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养成具有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并且通过学习劳动技能,最终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重在“劳动”,“劳动”是需要大学生亲身参与到真正有形的劳动,只有在实践劳动中才能让学生领悟到劳动的意义和真谛。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总书记指出:“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2]这一重要表述强调了要树立怎样的劳动价值观。然而新时代的大学生习惯了高科技物质生活带来的享受,对劳动的感知触觉越来越淡,劳动价值观扭曲。因此,在新时代进程中更加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劳动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的唯一方法,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者———青年劳动者,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更加有理想、有恒心、有担当。通过劳动教育,让大学生在努力拼搏中展示自己,成为祖国伟大建设的栋梁之材。通过劳动教育,厚植大学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引导大学生进行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在热爱劳动成为全社会共识的新时代,脚踏实地的做人,兢兢业业的做事,不断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在新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更是紧迫的。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劳动”问题发表过多次讲话,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十分重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在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加大力度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同时将教育视角逐渐转向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在参加体育必修课程和社团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实现了强身健体的目标;在社会劳动教育中,大学生作为公民在参与社会义务自愿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充实了自身劳动理论知识,而且掌握了一些必要的劳动技能,提升了自身的创业能力。通过劳动教育增强就业创业能力也就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生存的重要法则。但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大学生劳动态度不端正、眼高手低、劳动技能不足的问题,不能适应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需求。

(一)家庭对劳动的认识存在误区

家庭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根本起点,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孩子以后的劳动观如何与家庭的初步劳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大多在艰苦环境中长大的父母辈,不忍心再让自己的子女吃苦受累,更加不舍得让子女去劳动。于是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富养、娇养的态度,疏忽了对子女的基础劳动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总是围绕着对学习成绩展开,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不用干活,让孩子也产生只要学习好就行,从内心深处抗拒劳动,不尊重劳动成果。

(二)学校忽视劳动教育的作用

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正确劳动观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也不是简单的靠赚取多少学分的课堂教育就能收到效果的,而是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深化认识、强化复习、持续渗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高校单纯的将大学生智育作为教学目标去完成,没有认识到脑力智慧和体力劳动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忽视了劳动教育的效果应用;或是对大学生的教育以脑力运用为主,忽视了体力劳动的意义,所以组织大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次数较少,与理论课时数不成比例,忽视了劳动育人的作用。

(三)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引导支持不足

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延伸与扩展,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然而,企业公司、工厂等社会组织没有很好的履行劳动教育的社会责任,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劳动实践机会和场所,让大学生参与到生产劳动中去;另外,政府机关、媒体的宣传引导不够,并未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

三、新时代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对策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实践劳动者,是一项需要各劳动教育主体相互配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家庭、高校、社会以及新时代大学生自身四位一体的立体系统。

(一)发挥家庭育人的基础作用

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学习榜样,教育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所以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根本起点,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示范。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传授必要的劳动技能,将劳动教育融入家风。汤显祖寄劳动于家风中,用“闲游不是儿家业,大好归来学种田”来教育儿子重视农业,参加劳动,通过正道的劳动助力自己成长[3];南宋诗人陆游告诫儿孙“畜豚种菜养父兄,此风乃可传百世”,传递以农为本、崇尚劳动的家风。这些优秀的家风家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勤恳劳作的劳动习惯的养成。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应该将这些生动真实的家庭劳动教育故事,作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代代传承下去,充分发挥其在家庭劳动教育中的作用。

(二)发挥高校育人的主导作用

1.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把握劳动教育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高校在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学时,应注重用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观念来武装学生的头脑,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探求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观点,这样的理论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和理解力,确立正确劳动价值观[4]。

2.探索理论课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主要来源,优化课程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知识。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高校需要转变以理论课为主的课程模式,创新理论课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劳动教育的内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在理论必修课程中把劳动教育工作做扎实。丰富教育形式,开展实习实训。只有通过构建理论课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式,才能让大学生真正学到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

(三)营造育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1.营造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

教育家爱伦•凯说过,“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全社会要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实现劳动认知与劳动价值的回归,让大学生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收获技能,学会与人交往,锻炼各种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要营造尊重劳动者的氛围,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共同的价值观。宣传大国工匠中大勇无惧、大技贵精的先进典型等,创作以劳动主题的文艺作品,建设以劳动为主题的景点,形成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

2.注重政府机关和媒体的正确宣传引导

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和协调各种社会组织履行劳动教育的社会职责,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劳动实践机会和场所,让大学生参与到生产劳动中去,使大学生经历更多的劳动过程,鼓励大学生参与劳动,体验劳动成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要注重向社会大众宣传党中央,特别是总书记有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讲话精神,宣传“90后”“00后”涌现在抗击肺炎疫情中的感人事迹,他们的故事更能激发作为同龄人的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共情。通过这些鲜灵活泼的案例宣传,大学生可以根植劳动最光荣的观念,进一步把劳动的意义和价值铭记于心,最终切实的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四、结语

劳动教育实训范文8

关键词:林业技术;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创新实践

1劳动育人的现实问题

1.1劳动内涵模糊,育人价值淡薄

对劳动教育的本质及内涵认识不到位,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融合劳动教育进行正确劳动观和劳动精神的引导不足;把一些简单的卫生打扫、义务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不注重理论知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普遍存在。

1.2课程考核粗糙,缺乏过程评价

劳动课程常用的分小组考核方法,不可避免导致了“自觉挑担子,偷工撂摊子”的组内不均衡现象,甚至最后抄袭他人实践报告者得分照样高。由于考核方法粗糙,缺乏过程性监管和评价,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打击积极者和主动者,不利于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的培养。

1.3评价内容不全,奖惩制度不明

仅凭学生出勤情况、实践表现以及最后提交的总结材料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评价内容不全,不能客观评价学生劳动实效,不能准确衡量学生劳动素养。劳动教育迫切需要科学构思、合理设计的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目前社团、竞赛、志愿服务等优质劳动教育活动的激励措施不明,对劳动未达标的学生惩罚措施不清,劳动素养状况与学生评优评先、升学、毕业关联不足。急需建立更加明确的奖惩制度为劳动育人有效实施保驾护航。

2劳动育人的创新实践

劳动育人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加强劳动育人已成为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关键在于学院如何将《意见》结合学情落地,书写劳动教育的奋进之笔,对L校农林类专业尤为重要。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在逐步形成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

2.1对标行业人才要求,打造课程劳育

2.1.1摸准林业技术专业岗位人才素质要求,分析劳动学情

坚持就业岗位主导,携手专业骨干教师每学年开展“走访一座谈一实践”互动,通过林业技术专业就业岗位考察走访、参与林业项目实施、与企业座谈研讨、召开毕业生座谈会等多方式开展沉浸式调研,及时了解林业就业岗位人才需求,准确掌握当前林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劳动素质要求,分析学生对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等情况。

2.1.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劳动教育融入育人体系

对接林业专业岗位要求,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体系,紧扣乡村振兴内涵,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职业教育内容贯通。一年级开设16学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课程,二、三年级开设30学时的选修课《素质训练———劳动训练》,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林业,植根林业情怀,争当乡村振兴的建设者。

2.1.3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提升职业劳动技能

围绕劳动教育建设目标,以专业为切口,把劳动教育与专业深度融合,让劳动教育浸润与专业教育灌输并重并行,做好劳动教育的整体设计、综合运筹、分类开展。劳动理念化育人心,涵养其精神、培养其素质、引导其行动,使之成长为具有劳动精神品格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2融入劳动新元素,创新实践劳育

2.2.1劳育与智育结合,升级实践课程

对标现代农林类专业就业岗位需求,以“职业核心素养”为主线,重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通过生活劳动项目、专业劳动项目、公益劳动项目打造,实现劳育与智育相结合。学院自上而下全员行动,全方位、全过程生活化、碎片化灌输劳动意识;与用人企业联合开展专业顶岗实训实习、暑假专业服务活动、专业创新创业活动竞赛,培养专业劳动创新精神。

2.2.2能力与素养并进,锻造金质课程

一方面打造劳动金课。广泛开展以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用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用工作过程逻辑重塑课程设计,提高课程的含金量。以“任务型课程”为驱动,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有收获,追求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注重素质养成。以浙江省实践育人示范载体“1+5”生态素养培育工程项目,全面贯彻劳动教育,根据林业生产周期,用“一课一项目,一项目一技能”,落实生产劳动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劳动中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依托“每天一小时锻炼,每天一小时阅读,每周一篇周记,每月一次拉练”的四个一工程;文明寝室建设、教学场所建设、勤工俭学等生活化项目,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促成劳动素养形成。

2.2.3课内与课外融合,锤炼劳动品质

实施“劳动意识培育、劳动文化浸润、劳动行为养成和劳动服务辐射”四维育人体系,以环境化心、课程化知、实践化行、服务化人,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一是通过劳动教育课程、专题讲座、劳动节日宣传等形式,开展劳动思想学习,加强劳动意识的培育。二是深入挖掘优质的校园劳动资源与空间,让树木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场景说话,充分展现劳动文化浸润的教育意蕴。三是推进公益劳动项目,实施垃圾减量与分类,包干区公益劳动、校园安全巡护、志愿服务活动等,在贯彻落实劳动理念的过程中,促成劳动习惯的养成,逐步形成了劳动服务的社会辐射。

2.3创新教学方式,实施“三全”协同育人

2.3.1三主体共育,打造优质团队

全面落实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成班主任-教研室-学工办三主体共育,突显环境中劳动元素的融入,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领劳动价值,促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班主任从日常生活着手,对文明寝室建设、班级志愿服务和包干区公益活动等进行指导,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教研室从专业着手,对专业系列活动、教学实训场所和专业实践项目等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突出理论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把生产实践转化为育人场景,培养学生职业职责感和工匠精神。学工办从公益服务着手,对垃圾减量与分类、校园安全巡护、劳动文化节日活动等项目进行指导,培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热身服务公共事业和良好的社会负责感。

2.3.2创设生活情境,锤炼劳动能力

依托浙江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浙江省“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浙江省名优种苗生产性示范基地,充分利用空间优势,将教室搬进基地,营造教学真情实境,教学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以产教融合的理念指导,开展名优果园、茶园、食用菌基地、温室大棚、梯田教室、自然教育基地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创设生产情境,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实施教学。以劳动生活化、碎片化为行动指南,开展寝室、校园、公共区域等生活场所劳动情境。

2.3.3承接专业项目,提升劳动技能

通过真项真做、假期生产实训,锤炼学生的劳动技能。以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证书为平台,实施“真项真做”综合实训项目,用师生共同承接的林业生产项目来代替原来的教学设计项目,承接参与的主要项目有浙江省森林一张图建设、一村万树项目验收、公益林样地检测、松材线虫病防治验收等技术服务项目,教师带领学生全程参与真实生产,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3劳动育人的实践展望

3.1打造“结构化”劳动育人师资队伍

建立有一支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过硬的劳动育人师资队伍是实施劳动育人的关键。以浙江省高职院校高水平林业技术专业群建设,部级农林专业群“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为载体,一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使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强化实践指导,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和技能水平。二是遴选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过硬专业实训指导老师、思政专业教师、班主任等组建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三是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等进校园,成为劳动教育的传道者,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引领劳动精神和职业道德。

3.2构建劳动课程量化评价体系

根据劳动情境的不同,通过劳动积分法,把劳动定性与定量评价、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从劳动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操作、劳动成果展现等3个内容,制定不同项目的评价指标。从劳动师资团队、教学内容、考核指标构建、奖罚措施等内容,构建劳动课程标准评价体系。

3.3探索劳动教育实践长效机制

完善劳动实践活动考核评价机制及激励机制,将劳动实践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可以置换相应的学分;定期开展劳动教育典型推选活动,设每年的五月、十一月为劳动月,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定期开展“文明示范标兵”“劳动之星”“志愿之星”等评选活动为契机,开展团队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评选活动,树立劳动典型个人和团队,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之一;结合文明寝室建设、创新创业比赛、学生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积极研究操作性强的活动项目,建立长效推进推广机制。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