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教学范例

劳动教育教学

劳动教育教学范文1

关键词:林业技术;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创新实践

1劳动育人的现实问题

1.1劳动内涵模糊,育人价值淡薄

对劳动教育的本质及内涵认识不到位,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融合劳动教育进行正确劳动观和劳动精神的引导不足;把一些简单的卫生打扫、义务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不注重理论知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普遍存在。

1.2课程考核粗糙,缺乏过程评价

劳动课程常用的分小组考核方法,不可避免导致了“自觉挑担子,偷工撂摊子”的组内不均衡现象,甚至最后抄袭他人实践报告者得分照样高。由于考核方法粗糙,缺乏过程性监管和评价,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打击积极者和主动者,不利于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的培养。

1.3评价内容不全,奖惩制度不明

仅凭学生出勤情况、实践表现以及最后提交的总结材料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评价内容不全,不能客观评价学生劳动实效,不能准确衡量学生劳动素养。劳动教育迫切需要科学构思、合理设计的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目前社团、竞赛、志愿服务等优质劳动教育活动的激励措施不明,对劳动未达标的学生惩罚措施不清,劳动素养状况与学生评优评先、升学、毕业关联不足。急需建立更加明确的奖惩制度为劳动育人有效实施保驾护航。

2劳动育人的创新实践

劳动育人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加强劳动育人已成为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关键在于学院如何将《意见》结合学情落地,书写劳动教育的奋进之笔,对L校农林类专业尤为重要。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在逐步形成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

2.1对标行业人才要求,打造课程劳育

2.1.1摸准林业技术专业岗位人才素质要求,分析劳动学情

坚持就业岗位主导,携手专业骨干教师每学年开展“走访一座谈一实践”互动,通过林业技术专业就业岗位考察走访、参与林业项目实施、与企业座谈研讨、召开毕业生座谈会等多方式开展沉浸式调研,及时了解林业就业岗位人才需求,准确掌握当前林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劳动素质要求,分析学生对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等情况。

2.1.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劳动教育融入育人体系

对接林业专业岗位要求,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体系,紧扣乡村振兴内涵,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职业教育内容贯通。一年级开设16学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课程,二、三年级开设30学时的选修课《素质训练———劳动训练》,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林业,植根林业情怀,争当乡村振兴的建设者。

2.1.3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提升职业劳动技能

围绕劳动教育建设目标,以专业为切口,把劳动教育与专业深度融合,让劳动教育浸润与专业教育灌输并重并行,做好劳动教育的整体设计、综合运筹、分类开展。劳动理念化育人心,涵养其精神、培养其素质、引导其行动,使之成长为具有劳动精神品格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2融入劳动新元素,创新实践劳育

2.2.1劳育与智育结合,升级实践课程

对标现代农林类专业就业岗位需求,以“职业核心素养”为主线,重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通过生活劳动项目、专业劳动项目、公益劳动项目打造,实现劳育与智育相结合。学院自上而下全员行动,全方位、全过程生活化、碎片化灌输劳动意识;与用人企业联合开展专业顶岗实训实习、暑假专业服务活动、专业创新创业活动竞赛,培养专业劳动创新精神。

2.2.2能力与素养并进,锻造金质课程

一方面打造劳动金课。广泛开展以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用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用工作过程逻辑重塑课程设计,提高课程的含金量。以“任务型课程”为驱动,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有收获,追求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注重素质养成。以浙江省实践育人示范载体“1+5”生态素养培育工程项目,全面贯彻劳动教育,根据林业生产周期,用“一课一项目,一项目一技能”,落实生产劳动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劳动中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依托“每天一小时锻炼,每天一小时阅读,每周一篇周记,每月一次拉练”的四个一工程;文明寝室建设、教学场所建设、勤工俭学等生活化项目,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促成劳动素养形成。

2.2.3课内与课外融合,锤炼劳动品质

实施“劳动意识培育、劳动文化浸润、劳动行为养成和劳动服务辐射”四维育人体系,以环境化心、课程化知、实践化行、服务化人,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一是通过劳动教育课程、专题讲座、劳动节日宣传等形式,开展劳动思想学习,加强劳动意识的培育。二是深入挖掘优质的校园劳动资源与空间,让树木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场景说话,充分展现劳动文化浸润的教育意蕴。三是推进公益劳动项目,实施垃圾减量与分类,包干区公益劳动、校园安全巡护、志愿服务活动等,在贯彻落实劳动理念的过程中,促成劳动习惯的养成,逐步形成了劳动服务的社会辐射。

2.3创新教学方式,实施“三全”协同育人

2.3.1三主体共育,打造优质团队

全面落实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成班主任-教研室-学工办三主体共育,突显环境中劳动元素的融入,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领劳动价值,促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班主任从日常生活着手,对文明寝室建设、班级志愿服务和包干区公益活动等进行指导,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教研室从专业着手,对专业系列活动、教学实训场所和专业实践项目等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突出理论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把生产实践转化为育人场景,培养学生职业职责感和工匠精神。学工办从公益服务着手,对垃圾减量与分类、校园安全巡护、劳动文化节日活动等项目进行指导,培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热身服务公共事业和良好的社会负责感。

2.3.2创设生活情境,锤炼劳动能力

依托浙江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浙江省“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浙江省名优种苗生产性示范基地,充分利用空间优势,将教室搬进基地,营造教学真情实境,教学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以产教融合的理念指导,开展名优果园、茶园、食用菌基地、温室大棚、梯田教室、自然教育基地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创设生产情境,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实施教学。以劳动生活化、碎片化为行动指南,开展寝室、校园、公共区域等生活场所劳动情境。

2.3.3承接专业项目,提升劳动技能

通过真项真做、假期生产实训,锤炼学生的劳动技能。以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证书为平台,实施“真项真做”综合实训项目,用师生共同承接的林业生产项目来代替原来的教学设计项目,承接参与的主要项目有浙江省森林一张图建设、一村万树项目验收、公益林样地检测、松材线虫病防治验收等技术服务项目,教师带领学生全程参与真实生产,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3劳动育人的实践展望

3.1打造“结构化”劳动育人师资队伍

建立有一支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过硬的劳动育人师资队伍是实施劳动育人的关键。以浙江省高职院校高水平林业技术专业群建设,部级农林专业群“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为载体,一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使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强化实践指导,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和技能水平。二是遴选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过硬专业实训指导老师、思政专业教师、班主任等组建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三是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等进校园,成为劳动教育的传道者,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引领劳动精神和职业道德。

3.2构建劳动课程量化评价体系

根据劳动情境的不同,通过劳动积分法,把劳动定性与定量评价、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从劳动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操作、劳动成果展现等3个内容,制定不同项目的评价指标。从劳动师资团队、教学内容、考核指标构建、奖罚措施等内容,构建劳动课程标准评价体系。

3.3探索劳动教育实践长效机制

完善劳动实践活动考核评价机制及激励机制,将劳动实践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可以置换相应的学分;定期开展劳动教育典型推选活动,设每年的五月、十一月为劳动月,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定期开展“文明示范标兵”“劳动之星”“志愿之星”等评选活动为契机,开展团队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评选活动,树立劳动典型个人和团队,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之一;结合文明寝室建设、创新创业比赛、学生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积极研究操作性强的活动项目,建立长效推进推广机制。

4结论

劳动教育教学范文2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大学生;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石[1],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劳动素养培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的教育方针[2]。2018年9月10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为我国劳动教育培养方式指明了方向。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理论认知和实践促进两个层面对劳动教育如何开展做出重要阐释,为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绘制了清晰蓝图。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劳动教育状况要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各个院校分步骤、分批次推进并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工作,在教材编写、学术研讨和政策解读上均取得丰硕成果。作为河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于2020—2021年第二学期(春季学期)首次在全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笔者作为首期授课团队成员,直接参与了第一期劳动教育课程的线下授课工作。

1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需求

为了调动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在开课之际,笔者以“结合自身及周围同学的事例,谈谈高校该如何开展劳动教育”为主题,对172名河北经贸大学2020级学生进行了简单的线上需求调研。其中165人进行了需求表达,仅7人未做任何说明,共收集资料一万余字,为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需求提供了参考。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发现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需求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

1.1对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需求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劳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不完整,劳动教育相关理论课程较少,大学生系统学习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存在困难。在调研过程中,一位学生直言:“高校应该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上齐头并进,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上和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对劳动形成根深蒂固的认识,明白劳动的必要性。然后应该让学生亲自体验劳动,多开展一些能让学生体验劳动的活动,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学习上。”

1.2对劳动教育实践机会的需求

劳动教育离不开劳动实践,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类型有利于大学生快乐劳动,减少千篇一律的乏味感。学生期待劳动教育和实践的真正融合,一位学生坦言:“寒假期间,我积极响应老师号召,参加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疫情防控志愿者活动,主要负责全民核酸检测信息录入、电话问询、信息登记、社区巡逻等工作。每日服务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总服务登记信息用户每天600余次。这次劳动让我深刻认识了劳动的重要性,增强了我的集体意识和爱国情怀。”

1.3对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的需求

校园文化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3]。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是校园文化,重点也是校园文化。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劳动教育融合起来,不仅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有利于提升劳动教育的知名度。

2基于大学生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本质上是以大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基于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教学需求,表现为理论需求、实践需求和文化需求三个方面,笔者在课程设计上做出大胆尝试。

2.1坚持理论育人,创新劳动教育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对于劳动教育课程而言,理论学习是重中之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多样性是理论学习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因此,劳动教育在教学上始终坚持理论育人,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大学生转变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情怀和提高劳动素质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理论育人的具体措施包括:(1)重视课程建设。河北经贸大学劳动教育教学团队通过多方对比,选定了赵鑫全、张勇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教材,该教材非常重视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传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坚持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为蓝本,结合自身社会学和管理学的学科背景,对大学生与劳动品德、大学生与劳动情怀以及大学生与创造性劳动进行了重点讲授,满足了大学生加强理论学习的需求。(2)重视劳动教育资源学习与分享。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正式开课前,邀请国内知名劳动教育专家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教师要借助这次机会认真领悟劳动真谛,并在授课过程中将其传递给学生,实现“学”与“教”的深度融合。(3)重视自身教学素质的提升。在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前,笔者多次参与劳动教育集体备课,有效提升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和理解水平。

2.2推进实践育人,“校内+校外”双渠道探索实践机会

实践是提升劳动素质的重要途径。河北经贸大学历来重视对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不断创造校内实践机会,拓宽校外实践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劳动实践的传统为推进劳动教育实践育人提供了肥沃土壤。实践育人的具体措施包括:(1)创造条件开展课堂实践。立足大学生爱好探索、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结合高校实际的教学条件,利用课堂灵活开展实践活动。笔者在“大学生与创造性劳动”一章的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给你一张A4纸,你能叠成什么”,而后让学生拿出一张A4纸进行现场手工制作,并通过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晒作业”,最终评出“最佳人气奖”10人、最佳创意奖10人和最具挑战奖10人,丰富了课程内容。(2)引导大学生反思校内实践。2021年上半年,河北经贸大学实行封校式管理,校内实践成为劳动教育的主战场。河北经贸大学有宿舍文化节、主题团日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传统活动,还有“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市场调查分析大赛、“调研河北”和科研助困等课题申报机会,为在校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地。在授课过程中,笔者一方面将知识点与大学生校内传统活动相融合,例如将劳动情怀和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讲授;另一方面将知识点与大学生科研课题实践相融合,例如将创造性劳动与科研选题创新性结合起来讲授。(3)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跨省跨区的大规模实践和专业实习的机会减少,但河北经贸大学每个暑假都会定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分享了历届学生通过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在学业和事业上获得的助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

2.3强化文化育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在学生精神培育、价值引领和综合素质提升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对于劳动教育课程而言,文化建设是培育劳动精神的必要条件。文化育人的具体措施包括:(1)高校可建设劳动文化育人机制,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劳动风气。2021年,河北经贸大学先后举办了“光盘打卡行动”和“劳动文化节”两项主题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向学生重点推荐了这两项校园活动,并将其与集体劳动和劳动文化紧密结合,启发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全身心地投入活动。(2)推进劳动教育与学习教育的结合。在授课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在课上进行“大学生学习教育重要还是劳动教育重要”的现场辩论,让大学生体会劳动教育和学习教育融合的重要性,真正实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3基于大学生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效果与思考

劳动教育教学范文3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教育;劳动教育;融合路径

当今,部分学校的美术教育强调学科知识传授,与其他学科联系较少,造成了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各科知识间的界限难以打破等问题。过去,审美教育主要存在于美术、音乐等课程教学中,劳动教育也限于劳动技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二者彼此孤立。在美术教学中,许多刻画劳动人民形象、描绘劳动场景的艺术作品不仅含有丰富的审美因素,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蕴含鲜明的劳动精神,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显然,在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可以相互融合,二者在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劳动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有助于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和作用,采用科学路径将二者更好地融合于美术教学活动中,是美术教育发挥综合教育力量的切实体现。

一、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

美术教学中既包含审美教育,又囊括劳动教育,二者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都是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创造能力的教育,劳动教育则是培育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创新思维的教育。两者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并在起源、教育目标、创造力培养、情感体验等方面存在密切联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起源的关联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劳动创造了美”[1]直接点明了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起源的内在关联性。从人类产生之初,人们追求美的感受就蕴含于劳动过程之中,人们通过劳动既能获得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又能获得身心愉悦的审美体验。由此可知,美产生于劳动之中,人们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劳动,生产出的瓷器、陶器、铁器、服装、建筑等生活用品与居住空间都是人们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表现。同时,审美教育也不是虚无的,其需要将这些物质产品的生产技能训练作为实践载体。故而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都起源于人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都凝聚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活动中。二是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目标是受教育者应达到的愿景,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教育目标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以及审美经验,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2]。即审美教育不仅强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注重对其劳动素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即“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3]。这也说明劳动能带给人美感和幸福感。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二者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劳动素养、创造能力,这正是二者能有效融合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共同性。不论是审美教育还是劳动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都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课程强调对绘画技能、工艺品制作技能等的掌握,劳动技术课程强调各种劳动技能的掌握,二者都不主张机械模仿,都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因此,在教学及其评价中,二者不仅都关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示范、教授,而且都要求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二者可以融合的关键所在。四是情感体验的共鸣性。情感是人们对某物、某事或某人的内在情绪感知,是较为复杂又相对稳定的一种心理体验。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过程中情感的激发与共鸣是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媒介,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都侧重以情感人,并强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美化劳动的工具、环境、过程等,使学生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增强劳动的愉悦心情。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欣赏劳动题材的绘画作品,使学生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劳动成果得来不易,从而激发他们的劳动情怀,培养其劳动意识、劳动习惯,最终使其体会劳动的快乐。美术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的审美教育蕴含劳动精神,劳动教育包含审美因素。二者正因为都有学生情感的参与,其融合才具备了更真实有效的链接点。

二、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都是我国教育事业“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二者融合将更高效地促成学生综合素养和身心的良好发展。《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与实践教育[4]。可知,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而且可以在其亲身参与中磨炼其劳动意志,培养其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因此,将二者融合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提升其劳动素养,可有效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

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要融之有道、合之有法。基于美术的学科特点,笔者尝试在美术教学中将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主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两个方面探讨二者具体的融合之路。1.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受固有思想和教学习惯的影响,部分美术教师所用教学方法单调且针对性不强,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实际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使教学活动尽可能获得最佳效果。因此,为更好地实现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应尽力丰富教学方法。如,练习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各有千秋,如若综合运用,整合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则有利于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从而以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美术教学方法中,练习教学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因为无论是绘画技能还是民间美术品制作工艺等的学习,学生都需要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不断练习、重复体验,才能内化相关美术知识、技能。该教学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反复地训练某一技能,从而内化为自身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能。绘画作品创作和工艺品制作是特殊的艺术劳动,因此,学生的美术劳动技能也得以增强。如,在教授人美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手绘线条图像》一课时,教师可首先展示部分优秀手绘作品,并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绘画技巧,加强对他们手绘线条图像的技能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此教学方法下,大多数学生经过不断练习,可以绘制出复杂且有创新特色的路线图、植物生长图等,掌握基本的手绘线条图像的技能。此美术劳动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明确了学生的审美标准,而且加强了其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了其劳动思维,培养了其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了其素质水平的提升。尝试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也是美术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其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先教后学”的固有模式,强调学生先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自学,以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建构新的美术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答疑等作用。如,在讲授人美版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策划一次出游活动》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请学生根据家乡的旅游资源及其特色,制作一份出游策划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出游策划书的形式不做具体要求,只针对学生可能会遗忘的天气、医药箱等问题给予适当提示,强调出游策划书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和美术劳动实践能力。许多学科提倡运用情境教学法,该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有目的地创设相关情境,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方法。美术学科可以用此方法创设美术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具有被展现、感知的良好场域,让学生在情境中建构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如,对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课,教师在展示齐白石代表画作《虾》的同时辅以实物虾的展示,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并将二者进行对比,深入分析其异同,把握虾的视觉特征,从而增强虾的表达技法和绘画技巧。此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的耐心,又可以加深其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最终达到审美能力和美术劳动技能相互促进的目的。每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为扬长避短,教师不能固守一种教学方法,而要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在一堂课中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法之所长。当然,立足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视角,美术教学方法的选择更讲究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目标的把握,从而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增强其劳动素养,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2.教学资源的多样化运用教学资源是为教学活动有效开展而运用的相关素材、工具的总称,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课堂参与感,促进其更直观、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多种多样,且各有特色。从美术学科特点出发,为促进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师应注重配备相应的教具等基础设备,利用好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充分挖掘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基础设备是课堂内部教学资源,是保障学生开展美术学习的最基本的物质材料,主要包括艺术创作所需的绘画工具、美术专用教室以及多媒体设备等。其中,多媒体声像一体的直观性特点使其具有更大的优势,赋予美术教学较强的形象性、趣味性、感染力,教师应尤其注重将美术教学与其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等公共美术教育资源属于课堂外部教学资源,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具有拓展延伸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以全方位、立体化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也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展览馆等,让学生在开放、轻松的环境中体验美,强化劳动意识,形成“劳动创造美”的观念。美术课堂内外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相关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劳动观,使其审美能力和创造性劳动技能都得以明显提高。自然环境资源涉及更广阔的空间和事物,更具多样性和拓展性,将其作为教学资源有助于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人类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劳动成就获得自身发展。如,人们生产劳动工具最初只是为了实用,后来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融入审美因素,在纺轮、炊具、斧头等生产生活用具上雕刻花纹,赋予其审美趣味。人类就这样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形成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并最终相对独立于自然之中。自然环境始终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类来自自然,理应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找更丰富而有力量感的美术创作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校内自然景观,培养学生关注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关注生活的意识;或带领学生了解校外城市环境,体验人文景观的设计感,进而到山间原野感受纯真广袤的自然之美,造无限之美感,育强大之劳技,如此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目标即可实现。

四、结语

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都是我国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实行的“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关,缺一不可。在新时代,教师要全面、深入理解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以美术教学为平台,不断促进二者有机整合,以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学方法是根本,教学资源是保障和优化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教学资源的多样化运用可推进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真正“落地生根”,实现二者有效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诚然,学生的顺利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学校也必须在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基础上,加强智育、德育、体育的教育功能,让“五育”并举,共同推动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中国德育,2015(16):6.

劳动教育教学范文4

[关键词]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2019年11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实现改革举措的有机衔接、融会贯通,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强调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3]努力办好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加强劳动教育的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

一、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需要,是实现劳动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达成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需要。

1.体现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统一

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以下简称“四育”)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一方面推动了劳动教育“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4]作用的发挥。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通过劳动教育,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得以养成,智力得以更大程度开发。理论来源于实践,道德和知识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理解和提升。通过劳动教育,青少年对于强健体魄重要性的认知更加深刻,更加明确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劳动教育,青少年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和认知更加明晰。因为只有在生产劳动中,真正的美才能得以创造和发现。另一方面,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促进了劳动教育与“四育”的协同发展。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5]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明显,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相较于“四育”明显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四育”在大中小学各学段形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并已经或正在进行各自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实践。当前要通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师资队伍等进行一体化建设,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促进劳动教育与“四育”同向同行、协同发展。

2.体现了劳动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劳动教育是一个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育领域。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在劳动教育中“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6]这是对劳动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的新要求,也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方面,“把握教育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指明了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应以劳动育人为导向、以学生成长规律和劳动教育规律为遵循、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保证。而教育导向、教育规律、体制机制的把握、遵循与创新都必须将劳动教育置于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视域中来有效推进。而这正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应着力解决的理论问题。另一方面,“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则指明了劳动教育在实践上的检验标准与目的。劳动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检验劳动教育成效,确保青少年“知”与“行”的统一,必须将劳动教育置于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视域中。而这也构成了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应解决的实践问题。

3.体现了劳动教育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既要体现各学段劳动教育的阶段性,又要体现劳动教育自身发展的整体性。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7]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一方面,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求劳动教育遵循各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制定符合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劳动教育政策和内容。唯有如此,劳动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要落脚到“一体化”,必须将各学段的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谋划和通盘设计,并通过大中小学各学段劳动教育之间的协同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以及创新发展予以体现。这符合劳动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总之,无论是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阶段性劳动教育,还是符合劳动教育自身规律的整体性劳动教育,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

4.体现了劳动教育全民性与全面性的统一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首先需要全社会统筹安排、精准施策、共同发力,家庭、学校、社会在其中承担的使命各有侧重。学校自然是主要实施者,而家庭、社会则是不可或缺的补充。《意见》指出,加强劳动教育要“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8]其次,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体现了劳动教育的全面性。劳动教育的全面性源自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所产生的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就提出:“教育要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9]马克思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10]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1]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境遇

《意见》对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总体目标、课程设置、基本内容、评价体系以及实施途径进行了整体设计,对于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当前,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在理论上还存在认识不够明晰,在实践中则存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不够、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亟待优化、管理机制一体化建设有待完善等问题。

1.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理论认识不够明晰

目前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还较为薄弱。理论研究的缺失缺位导致人们对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理念的理解不够明确,关于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问题则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一要明确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从学校劳动教育自身的角度考量,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应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学校劳动教育的宏观与微观、内部与外部、横向与纵向进行整合,确保学校劳动教育系统内各层级、各要素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劳动教育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实现劳动育人的根本目标;从学校劳动教育与家庭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关系的角度以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保证实施考量,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以实现各学段劳动教育一体化为基本目标和基本手段,但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有效协同。因此,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实质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在目标统一、重点突出、协调同步、实施分层的基础上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的网络系统。总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协同家庭、社会,以实现劳动育人的根本目标。二要明确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包括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管理机制的一体化建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强调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的衔接以及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效衔接。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体化是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体化要建设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根据各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劳动教育的规律对教师队伍进行统筹建设。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管理机制的一体化即形成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系统建设格局,具体包括劳动教育目标的协同性、劳动教育整体设计的协调性以及各学段劳动教育管理规划的统筹性。三要明确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目标。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为了避免各学段劳动教育因为分割造成的课程体系的重复性、教育模式的呆板性、教学管理的碎片性以及教育效果的短暂性。其根本目标是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基本目标是建立内容完善、形式多样、体制健全、效果显著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健康的劳动心理、良好的劳动习惯,涵育青少年的劳动精神。

2.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既表现为当前劳动教育状况对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阻碍,又表现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的阻滞。第一,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着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之间、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的问题。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课程内容重复、课程内容断层、课程内容倒置等问题。例如,小学阶段的手工课与中学阶段的劳动课重复比较明显。在现有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中,对学生劳动伦理的教育有断层的倾向。至于劳动的生活属性,在小学阶段就应让学生知晓,而不能到了大学才进行重点教育。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上,存在着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脱节严重,劳动教育的全面性没有充分展现,其他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挖掘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当前各学段大多依照自身情况开展劳动教育,缺乏劳动教育实践经验的有效沟通。此外,各学段统一的劳动教育教材体系尚未形成,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的教育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还需探讨,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尚未有机渗透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第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各学段劳动教育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劳动教育教师首先要对劳动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于身体力行中将这种热爱传递给学生;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于细雨润物中感染学生;还要具备娴熟的技能本领,于真实劳动情境中教导学生。另一方面,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对各学段教师之间的沟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的阶段性、育人过程的衔接性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性都决定了各学段劳动教育教师必须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合力,实现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第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管理机制一体化建设要求对劳动教育的领导决策机制、运行整合机制、协调互动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一体化建设。在领导决策机制方面,存在着劳动教育的领导决策共识尚未达成、领导主体权责有待明晰、统一的领导决策体系有待建成等问题;在运行整合机制方面,存在着劳动教育目标缺乏统筹规划、教育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教育主导缺乏有效融合等问题;在协调互动机制方面,存在着各学段教师缺乏沟通协调、各学段职能部门缺乏互动交流等问题;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存在着劳动教育课程的整体考核体系还未建立、劳动教学反馈链接不够有效、劳动教学评估方法不够完善等问题。

三、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不仅在理论上是一个新论题,而且在实践中是一个新课题。根据《意见》的要求,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要优化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注重学校作为,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劳动育人机制。

1.优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在《意见》颁布前,近年来,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已相继出台了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文件。比如,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渠道、内容、方式等方面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相关课程进行了规定;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全过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在这些文件精神指导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从思想指导、组织保障、制度实施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的优化。首先,在思想指导层面,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必须以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为行动指南。要以劳动教育规律、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发展规律为遵循,以统筹校内劳动教育与校外劳动实践为纽带,以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一体化为关键,以提升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抓手,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立德树人,促进学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目标。其次,在组织保障层面,成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的职能部门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研究中心。该中心的人员构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各学段遴选出来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如一体化建设的领导、决策、执行、反馈机制等进行有效分析;另一类是从事劳动教育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从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如开展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各学段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任务以及衔接等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二是成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课程领导培训中心。该中心旨在有效提升劳动教育课程领导主体的领导力,包括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解力、执行力、评价力。通过课程领导力的提升,领导主体能对大中小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任务作出精准理解,对各学段劳动教育的内在需求进行精准调控,对在一线劳动教育中植入一体化建设基因予以有效推进。再次,在制度实施层面,制定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指导纲要。指导纲要一方面要细化《意见》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明确落实政策的具体责任和目标。各学段劳动教育建设领导者要将政策再细化,将具体职责落细落小落实到各学段劳动教育主导者身上。另一方面,指导纲要要明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领导主体和各学段劳动教育领导主体的关系,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规范运作。同时,该指导纲要也应包括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权责一体化制度,明确各学段劳动教育领导管理单位的权责关系,厘清各学段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权力和职责的关联与差异。

2.注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学校作为

首先,注重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建设。要统筹规划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布局,充分认识到对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往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未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应通过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建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应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目标、课程标准为纬,以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接受意趣为经,从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出发,合理设置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有效开发课程教材,避免劳动教育课程出现内容重复、断层、倒置等现象,使各学段劳动教育内容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要求:小学阶段以“劳动与生活”为主题,着重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感悟和认识,回归劳动的生活属性;初中阶段以“劳动与学习”为主题,着重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中职或高中阶段以“劳动与科技”为主题,着重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推崇以及精益求精的劳动品格;大学阶段以“劳动与社会”为主题,着重培养学生对劳动伦理的理解以及奉献祖国的劳动精神。其次,注重大中小学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及其与“四育”课程的衔接。一是以劳动教育必修课为主,辅之劳动教育的选修课,完善劳动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衔接,形成“必选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与“四育”课程的衔接。一方面,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与“四育”课程的衔接互动和相互促进;另一方面,要在“四育”课程中积极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开发劳动教育功能。再次,注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一要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在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专业,为劳动教育教师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聘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对专职劳动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或者直接聘请他们担任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兼职劳动教育教师。二要搭建平台,加强各学段劳动教育教师的沟通交流。一方面,建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备课机制。集体备课机制既包括相同学段劳动教育教师之间的横向集体备课、互帮互助,也包括不同学段劳动教育教师之间的纵向备课。另一方面,建立各学段劳动教育教师的“线上”沟通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新时代“互联网+教育”提供的新型沟通方式、传播模式,确保各学段劳动教育教师及时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3.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劳动教育教学范文5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重要性;开发与实践

2020年3月,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劳动教育开展的新的指导文件。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了较长时间,也一直在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受社会大氛围特别是旧有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的关注点还是集中在智育,后来才慢慢重视德育、体育和美育。而对于劳动教育,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一直都关注不够。根据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要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此,国家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其措施之一就是要优化课程建设,设置与中小学教育相契合的劳动课程。农村中小学教育有其特殊性,无论是在教育教学条件还是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劳动教育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充分认识农村中小学劳动课设置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与之适应的劳动教育课是当前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文章将主要谈谈相关方面的认识,希望能对当前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一定借鉴作用。

一、农村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也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这就是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而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劳动在学生发展和成长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劳动表面上看是一种体力劳动,实际上学生身体在得到锻炼的同时,其自理能力、自立能力也能够提升。劳动还能磨炼其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发展,这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接触劳动的机会更多,但是现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提升,独生子女家庭较多,而农业的现代化也使农村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常见的农业劳动。在家庭中,很多家长要么觉得孩子年龄小,很多家庭劳动都干不了;要么担心劳动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很多学生在家庭劳动中的参与也很少,这就导致很多农村中小学生不会劳动,甚至出现了不想劳动、轻视劳动等问题。而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一些农村中小学自身受到教学压力的影响,还在坚持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旧有教育教学理念,把大量的时间集中在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或者考试科目的学习上,对于劳动这类非考试科目则有些忽视。因此很多农村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就是安排学生参与每周的大扫除活动或每天的值日活动,这样的安排不仅不规范、不正式,而且容易给学生造成劳动教育、劳动课程不重要的感觉或者认识。所以一些农村中小学生不爱劳动,或者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浪费粮食、不懂得节约等不良行为。这说明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认真面对。农村中小学校承担着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对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必须发挥农村中小学校的主导作用。农村中小学校要充分重视劳动教育,特别是要重视课程建设,从而更好地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

二、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的开发与实践

(一)强化理论学习,做好宏观规划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首先要知晓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明确劳动教育开展的具体方向,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科学、合理地设计劳动课程,进而进行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开发以及相关的课程实践活动。为了指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这是新时代农村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之后,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这些文件对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容、组织实施、基本保障等内容做出了明确且具体的要求,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依据。这些文件特别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方案中,在农村中小学也是如此。各地学校要根据各学段的特点,建立契合学校实际的劳动必修课程,在劳动教育的课时安排上,要坚决落实每周劳动教育课不少于1课时的国家要求。在此基础上,农村中小学校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特点,把劳动教育课纳入学校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并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为劳动教育课的顺利推进做好准备。农村中小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要把劳动教育重视起来,不仅要重视劳动课程的开设,在师资力量安排上也要充分重视,以保证劳动课程的顺利开展。学校要重视相关教师的理论学习,保证农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能够按照国家要求,来合理地设置并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劳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和实践。

(二)构建符合学校特色的劳动课程体系

针对国家相关部门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要求,各地农村中小学校在确定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下,要想保证劳动教育的顺利推进,其工作重点就是要构建符合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开展各学科教学的依据,开展劳动教育也是如此,首先学校要围绕培养目标来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纲要为指导设计培养目标,构建设计劳动项目;其次学校要结合劳动领域与途径,来设计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够保证农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有依据、有参照。同时,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师需要改变在劳动教育认识方面存在的误区,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参加劳动,这是对劳动教育认识的误区。对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教育部有具体的实施建议,它特别强调中小学劳动教育要立足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要着眼于打好基础来开足、开齐课程,同时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讲究方法,注重教学效果,特别注意要安全适度,同时也要重视家校合作。所以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在课程建设上要注意其基础性和实用性,结合中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要求,把劳动教育融入其中,既要有基本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整理个人物品、洗衣服等劳动内容,以提升学生的自理能力;也要把学校组织的相关的公益劳动融入其中,如学校功能室的打扫、一些基础性的农村村镇劳动服务工作。在中学阶段,学校还可以利用农村地区的优势适当增加生产劳动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为了便于开拓农村中小学生的视野,增加其对社会的认知,农村中小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利于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相关劳动,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一定的准备,也能够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借鉴。劳动课程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也要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的劳动教育课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三)重视实践育人,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

从劳动教育的内容来看,它既包括劳动观念教育,也包括劳动实践教育。从教育的实效性来说,真正使学生参与的劳动实践教育既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还能够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的劳动教育课的育人效果更为显著,所以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课一定要重视实践育人,要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来组织开展。在农村中小学校园内部,学校和教师要结合农村地区学校的特点,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好各种劳动教育活动。首先,要组织好每天的班级值日工作,既要保证学生全员参与,还要力争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有一定帮助;不仅要引导学生爱上劳动,还要培养学生提高劳动能力。学校要利用好每周的大扫除活动,这是开展劳动教育课的重要载体。在进行大扫除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科学的分工,力争学生全员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园内边边角角的空地,建设校内种植园,可以安排学生和教师一起种植一些农作物或者中药材,这对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校要抓住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相关活动,如每天就餐后对餐具的清洗,住宿生对宿舍个人物品的整理和对宿舍卫生的打扫等,这些都是在学校内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机会。学校要把劳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使学生们在劳动体验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在校园外,农村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其地域优势,把劳动教育内容纳入学生的课后作业之中。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校和教师要鼓励学生们进行劳动打卡活动,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简单的农业劳动,并且鼓励家长参与其中。在农忙时节,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家庭的农业劳动中,如农田的灌溉、农作物的收割和晾晒等工作。还要利用好寒暑假时间,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学生在家的时间,结合农村中小学生更接近农村劳动的优势,给学生安排假期劳动打卡的任务,这些任务既涵盖基本的家务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还包括一定的生产劳动,如夏收、秋收等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做好记录,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生活经历的积累。这些劳动经历是学生进行语文写作的重要素材,能够使学生在劳动体验中磨炼意志品质,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帮助。为了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可以联系家长参与其中,让家长在家庭中做好引导与监督的工作,家校之间协同育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四)学科联动,全面渗透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教学范文6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强化价值;实践

面对人才培养新要求,部分高校通过教育改革创新和教育方式创新,实现对大学生劳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从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面来看,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这对发挥劳动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也会使劳动教育的本义遭到扭曲,影响劳动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第一,劳动教育存在形式化、边缘化的问题。高校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增强教学水平,在教学期间主抓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教学改革工作,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存在形式化和边缘化的问题,甚至部分学校缺乏对劳动教育工作的正确认知,使大学生劳动教育出现教育弱化、淡化等表现,这对发展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忽略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深入理解和知识挖掘,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理想,影响对正确劳动观念和价值观的培养。第二,缺乏对劳动教育内容的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内容也发生很大改变,这就需要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要符合现代的劳动观念,培养大学生对社会正确劳动的认知和看法。从当前情况来看,学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主要以传统的课程教育内容为主,在合理挖掘劳动本质内容、引入新时代劳动态度和精神方面存在不足,没有通过丰富与优化劳动教育内容等方式,培育当代青年大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意识;在结合社会劳动教育案例、增强学生认可劳动、重视劳动、向往劳动等方面缺乏力度,不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制约和阻碍了学生在未来劳动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和进步。第三,劳动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目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主要以教师个体为中心,向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和内涵,未能通过开展与劳动品德、劳动精神有关的教育活动,或者采用多样化教育方式增强学生劳动精神,很难满足学生最基本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求。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未能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大学生劳动技能,缺乏对学生体力劳动的培养,而且过于注重大学生的脑力劳动,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影响学生理解劳动过程中自己付出与成长的价值。另外,在高等教育各个环节中,必须将大学生劳动教育渗透到各方面,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在与德育教育、智育教育、体育教育的融合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通过劳动教育方法,培育学生乐观向上、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二、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正确意识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才能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高校落实社会主义高校教育的基本原则,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大学生劳动教育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并且能够通过自我认证的方式,了解学习的不足和生活缺点,培育学生良好的主观精神和获得全面成长。在大学生自我价值生成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念和精神,才能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成果以及主体存在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意识能动性和追求梦想的创造精神,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健全发展。在大学生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和影响,只有明确劳动的重要性、理解劳动关系,才能获得自我价值的承认与肯定,并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理解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劳动意识和能力。另外,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劳动教育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对社会劳动精神的正确理解,并通过社会诚实劳动取得成果的现象,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识和精神素养,进而更加理性的崇尚劳动、崇尚创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财富观。

三、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为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将高校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并通过贯穿于高校教育全程的方式,提升大学生劳动精神和观念。首先,高校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可以开设劳动教育选修课程,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劳动精神。同时,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劳动教育专题演讲、劳动教育活动等方式,讲好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劳动精神培育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邀请劳动模范为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宣讲等方式,发挥劳动模范育人作用。通过榜样激励的方式,培育学生劳动精神,进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劳动教育影响力。其次,劳动教育要加强与学生思想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体育教育之间的融合,通过与思想教育融合,培育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通过与智育教育相结合,培育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学生专业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和劳动教育的意义,让学生所学知识服务于实践、并应用于劳动。在与德育教育和体育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发挥劳动教育培育学生远大理想、热爱劳动的品质,增强学生对劳动观的理解,并通过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感受劳动的快乐,培养和提醒学生坚持正确的劳动观念。体育教育是强健学生身心的主要方法,通过与体育教育相结合,可以发展学生社会劳动能力、体育锻炼精神,并且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收获劳动乐趣、成果,也能间接地增强学生劳动所需要的体力、协调力、耐力等等。

(二)全面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新时展过程中,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全面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加强劳动教育内容的创新发展。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内容,不能仅停留在对劳动教育的狭隘和片面理解上,而是通过充分分析劳动教育价值和内容等方式,丰富劳动教育内容,进而实现对学生良好的教育培育。同时,加强学生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与教育之间的结合,积极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劳动教育知识和劳动教育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并通过榜样激励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内容不仅包含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内容,还具有培育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用,因此,在优化劳动教育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对社会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挖掘,并通过培养学生劳动态度、劳动体验和情感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的机会。另外,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突出劳动教育独特的价值,比如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并通过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内容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切实帮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感受教育价值和意义,提升学生劳动教育的学习能力。

(三)革新与丰富劳动教育形式。首先,学校可以构建一体化的劳动教育网络系统,形成以学校、社会、家庭为一体的劳动教育形式,然后通过合作育人的方式,培育学生正确劳动观念和价值观,积极发挥社会和家庭培育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作用。其次,学校也可以构建劳动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劳动教育网络平台,定期向学生宣传与普及劳动教育知识,还要通过网络专题讨论和演讲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劳动教育的学习机会。在网络劳动教育平台中,加强劳动教育人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时刻掌握学生的劳动思想和劳动意识情况,进而具有针对性地改善劳动教育工作方式。最后,通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方式,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案例讲解、专题讲解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

参考文献:

[1]郭军学.“AGIL”模型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研究[J].农家参谋,2020(14):180,191.

[2]杨威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改革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4):156-157.

劳动教育教学范文7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做出了详尽系统的安排,对于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有了可以遵循的依据,是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加强对学生的劳动观教育势在必行,这对于以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劳动不关注、不热衷,甚至不接受,这与当今社会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弱化有直接的关系。在当今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要想加强和改善当代青年人对劳动观的认知,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覆盖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体系。要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师培养等诸多方面全面规划。《意见》中提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建设”本身也含有劳动的含义,从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过程看,劳动教育的缺失与社会、家庭、独生子女政策以及学校教育等密不可分,一部分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想劳动

这种表现的深层原因与大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个孩子不好好学习的时候,家长就会指着正在劳动的清洁工、建筑工人、农民、小区保安等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和他一样”。这种瞧不起劳动者,认为体力劳动低人一等的思想会潜移默化地负面影响孩子。社会上有这种想法的人很普遍,在这样的舆论环境里,孩子自然瞧不起劳动,不想劳动。大学生如果在这样的模式中成长起来,自然而然不会理解甚至不认同“劳动不分贵贱,只有分工不同”这些理论观点,在求学和择业过程中挑挑拣拣,脏活累活不想干,只想贪图安逸。因此在实际步入社会之后在面对真正的劳动考验时捉襟见肘,仓促败下阵来,这与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产生差距。

(二)不会劳动

当今社会由于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孩子的娇生惯养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家庭不会系统地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没有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理念,孩子上小学了还不会扫地、不会洗碗的大有人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值日生打扫制度甚至被雇佣保洁人员而取代,孩子从小被剥夺了劳动体验的机会,没有流汗的经历,怎么能体会劳动的艰辛!等这些孩子上了中学,又因为学业压力大,家长更不会让孩子参与劳动。在学校教育中,以智育为主的大环境下,学校很少有时间对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这样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青少年。大学生中不会叠被、不会洗衣服的虽然为数不多,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不会劳动而无法参与寝室内轮流值日,导致由于动手能力差而带来的人际关系紧张。在大学毕业后这些学生眼高手低,生存能力差,不敢于吃苦,不能吃苦,这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岗位上去”这些能力目标产生差距。

(三)不珍惜劳动成果

没有亲自体会农耕的艰辛,就不会珍惜粮食;没有亲自去清扫街道,就不会理解随手乱扔垃圾给清洁工人造成的负担。现在很多年轻人劳动意识缺失,这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让大学生在缺乏体验劳动艰辛的成长历程中补上劳动教育课,让他们既从理论上获得间接经验又能通过开展劳动教育,真正获得直接体验,加深对劳动的认识,用汗水书写青春,让劳动完善成长。劳动的教育价值不仅能够创造财富,而且也能造就合格人才,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能实现自我价值认同,也能完成自我约束,通过劳动能将社会的外部控制转化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为人才培养筑好真正的人格约束堡垒。高职院校的功能之一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人才的定义中除了德智体美,更不能缺少了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只有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才能为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高级人才提供保障。

二、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品德

我们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财富都是通过劳动取得的,通过劳动让人们取得物质财富,同时也让人在劳动中获得无限的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勇于探索、躬身实践,通过劳动淬炼了精湛的技艺,使劳动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彰显巨大价值。劳动中形成的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坚韧不拔的精神形成了可贵的美德品质。劳动的社会性和越来越精密的社会分工使得劳动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劳动者越来越认识到团结与协作的重要性。团结、友爱、互助甚至牺牲的美德品质在劳动中被逐渐培养出来。在人类社会的任何时期,劳动者都是社会中的大多数,只有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才是更趋于平等的社会,按劳分配的原则对劳动者平等参与社会分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反衬出“不劳而获”的可耻。新时代讲好劳动故事,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这样的劳动教育对于树立勤劳勇敢、自立自强等美德无疑会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通过劳动教育,增长学生智慧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类形成并总结出了诸多经验智慧,这些经验智慧的取得,单纯依靠智育很难做到。因为在劳动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为了解决困难。人们总是能够创造性地想出各种应对措施,在应对困难的过程中,人们不仅磨炼了意志,形成了高超的劳动技术,而且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1]。除此之外,劳动过程中人们还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发现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无限可能,自然观、宇宙观等生存智慧、劳动智慧在劳动过程中凝结出来。通过劳动教育,能让青年的创新能力与实际劳动体验融合,进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三)通过劳动教育,强健学生体魄

近日,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考察调研时指出,现在的学生由于劳动和体育锻炼少,身体健康程度有所下降。体育和劳动是锻炼学生体魄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能在智育教育的同时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年轻时到陕北农村梁家河村插队,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都干,这些年轻岁月里的劳动生活让在劳动过程中对我国的社会发展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也锻炼了他的劳动能力,坚定了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的信心和决心。用亲身经历教诲广大青年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要坚信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必须要加强锻炼、强健体魄,才能更好地为祖国贡献青春和力量[2]。劳动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一样,也有着时间和空间的广延性,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其作用会在将来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展现出来,劳动教育能为大学生实现完整的社会化进程保驾护航,并提供身体素质方面的保障。

(四)通过劳动教育,培育学生审美

同志曾经指出,教育“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3]而最近下发的《意见》中提到的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这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同样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劳动教育中的体现。美育教育主要是让大学生在劳动创造中提升发现美、体会美、鉴别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要让大学生真正理解劳动者是最美丽的[4],因为劳动者是生动社会生活的创造者,应该得到最大的尊重,只有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视劳动成果,才能形成以劳育美、以美育人的良好模式,大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不仅体现在美育理论中,更要体现在劳动实践中,“千淘万漉虽辛苦,吹进狂沙始到金”的人生哲理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美育哲理。

三、对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高职院校顶层设计方面

鉴于目前青年人对劳动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上,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轨道中,从提高全员认识的高度,从提高学生整体思想素质入手,将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产生的劳动教育短板补齐,弥补以往学习阶段中的的劳动教育不足,为高级人才培养续航充电,对劳动教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辩证关系在理论论证的同时,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教育中体现出来。在这方面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如前苏联和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通过长期的教育改革与实践,已经确立并形成了一些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劳动教育指导方针和具体政策[5]。当然,在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的时候要切记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生搬硬套。高职院校的智育教育离不开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在高职院校顶层设计中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必要的考核,提升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性认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把参加必要的劳动教育视为惩罚,学生思想观念的改变与高职院校顶层设计中劳动教育的价值表述和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法息息相关。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方面

劳动教育通过顶层设计纳入到高职院校正常教学内容的范畴,可以通过给予劳动教育一定比例的学分,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开展实验操作训练和其他科学研究,完成高职院校内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劳动,或者在其他社会实践中通过参加服务性劳动等项目完成劳动教育任务。大学生在校园内进行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发展的校园活动,也可以在本科阶段的教学安排中体现出来,每个学年可以固定学时来完成。教育主体应将实践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形成动态、开放、递进的发展路径[6]”。教师将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化,可以极大地提升劳动教育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需要把今天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跟以往“以干带学”的做法区别开来。从前一个时期我们对抓教育质量和进行生产劳动是有误解的,认为二者是对立的,其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的教育工作一直实行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由于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过这样那样一些问题。总有人认为是错误的,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大的方向是正确的,对青少年的成长还是非常有利的,不能一概否定[7]。

(三)高职院校实习实践方面

劳动教育教学范文8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内涵;路径;核心素养

劳动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实施劳动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实施劳动教育也是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劳动教育发展至新时代,其育人功能逐渐增强,然而目前中学劳动教育实践仍存在发展受阻的现实困境。本文通过明确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对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

一、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

1.从静态到感知:劳动教育的新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劳动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目标由最初的在劳动中进行教育到劳动服务于社会再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从静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走向了致力于感知劳动精神、树立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技能的道路。2020年7月9日教育部颁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能力,传承劳动品德,养成良好劳动习惯。要使中学生积极学习劳动理论知识,并对劳动充满热忱,对劳动工作者衷心敬佩,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精心维护,培养中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让中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养成勤俭节约的品德。

2.从孤岛到整合:劳动教育的新内容

劳动教育的内容始终呈现出新发展态势,反映出当前社会的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丰富起来。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在内容上经历了从“孤岛”到“整合”的过程。劳动教育的内容已从单一内容的实践活动拓展到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如中学劳动教育与各学科的有机融入,推进各学科实践教学同劳动教育活动紧密结合,不断完善优化成为劳动教育的新内容。劳动教育的新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日常生活劳动方面,劳动教育要求中学生能够做到有生活自理能力,承担一定的家庭劳动,形成劳动习惯。其次,在生产劳动方面,劳动教育的实践层面体现在校内外的劳动上,要求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劳动教育的实践。最后,在服务性劳动方面,劳动教育要求中学生在社区劳动、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中体会无私崇高的劳动精神,增强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3.从工具到人文:劳动教育的新功能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经历了从工具到人文的根本性变革,劳动由过去谋生的工具性手段转变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内在价值。在过去作为工具性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解决个体的谋生问题。但在如今,劳动教育被赋予了人文功能,提倡尊重人的价值,使人拥有在集体中的劳动使命感与责任感。从劳动教育的功能来看,其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和存在的意义。首先,劳动教育的新功能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增强学生的劳动荣誉感,劳动教育确保学生在劳动中能获得自我价值感的提升。其次,劳动教育的新功能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致力于丰富学生的社会关系,使其热爱劳动,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

1.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充分

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石,但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体力劳动的需求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了轻视劳动的现象。当前仍有中学教师把劳动教育当成惩罚手段,认为学生犯了错误就要劳动,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当代中学生的重要意义。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充分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缺乏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学校用主干课程来占用劳动活动和劳动课程的情况也时有出现,学校和教师都只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灌输,与升学率和重点率相比,劳动教育的存在根本无足轻重,没能正确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教师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知偏差会直接影响到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劳动教育地位不明确

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存在被轻视的现象,相对于文化科目,中学劳动教育没有体系性课程设置,实践层面难以评估效果,缺乏考核机制支撑,导致中学劳动教育不受重视。一方面,表现在对劳动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深入,多停留于表面现象,没有深入地开展教学。另一方面,表现在劳动实践活动上,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多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开展,大部分学校还没有设置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地位被忽视。劳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教育的实践形态之一,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劳动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劳动实践能力。但是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劳动教育无论是在劳动知识的学习方面,还是劳动技能的实践方面都存在地位不明确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的努力来确立劳动教育的学科地位。

3.劳动教育教学实施方式单一

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教学实施方式较为单一,在劳动实践活动方面,劳动教育多采用班会和班级大扫除的形式来展开,缺乏多样化的教学实施方式。在通用技术课程上,教师多采用讲授的方式来进行劳动教育,如此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更不利于中学生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知识体系。枯燥的劳动教育教学实施方式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劳动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本质与内涵的认识不够清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才能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因此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教学迫在眉睫。

4.学生劳动主动性不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都十分深刻,对劳动的认识反而没有那么深刻。部分学校只注重学生成绩,中学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不会劳动、不珍视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愿劳动,他们认为劳动是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只要认真学习,就根本没有必要去做这些体力劳动。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使学生缺失劳动教育。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对学生影响最为深刻的教育,学校和家庭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自然会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主动性不强。

三、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实施困境的原因

1.受到传统教育观的束缚

教师深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是引发对劳动教育价值认识不充分的直接原因。传统教育观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忽视对学生实践锻炼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不是学生成才的唯一因素,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思维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是学生成才的关键。目前,部分教师在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下未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导致中学生对劳动观念不清晰,对劳动教育缺乏兴趣,甚至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

2.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

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理解不透,重视不够,造成劳动教育地位不明确,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已经有一段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校却处于相对边缘地位,课时经常得不到保障,课程认同度不高,教师归属感不强,而且劳动教育还未切实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没有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立育人功能。

3.教学实施方式缺乏创新

教学实施方式缺乏创新是劳动教育教学方式单一的根本原因。我国的教育一直都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实践与创新。在中学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实践证明,仅凭一种教学实施方式很难展现劳动的多种形态,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若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必然无法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4.轻视劳动素养评价环节

学生劳动主动性不强的根本原因是轻视劳动教育中的劳动素养评价环节。中学劳动素养评价要求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出发,构建中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框架,其包括劳动知识的学习、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实践的锻炼等三方面。但目前学校对中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不全面,相关框架尚未构建,不能发挥劳动素养评价的示范引导作用,无法纠正中学生轻视劳动的错误观念。

四、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1.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是解决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问题的有效措施,是从根本上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首先,强化师资力量。要加大劳动教师引进力度,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加强教师队伍梯队建设,扭转劳动教师紧缺的局面,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强化师资力量,雄厚的师资力量是能够高质量开展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基础。其次,提升现有劳动教师的专业水平。要重视劳动教师数量,还要重点关注劳动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是顺利开展劳动教育的根本保障。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师资培训作为开设劳动教育课的重要抓手,落实好教师培训与培养计划,努力提高劳动教育课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为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打下基础。

2.独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学校要积极设立劳动教育课程,健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确立劳动教育学科地位,以便加快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其次,做好劳动教育课程的研发工作。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设置具有不同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校本课程体系。最后,要提升劳动教育课程质量,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要配置优秀劳动教育课程教材,拓展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方式,使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实践能力的提升。

3.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施方式

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学校劳动教育往往脱离实际生活,缺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方式。因此,加强劳动教育要立足中学生实际生活,要依据劳动形态的变化、选择与时俱进的方式有效展开。首先,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开展劳动教育,采用举办校园劳动主题活动、劳动楷模演讲、运用多媒体设备观看劳动模范光荣事迹等多种形式,把劳动的多种形态采用多元的方式呈现给中学生。其次,从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相结合入手,在实施劳动教育的同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劳动教师要引导中学生树立劳动平等观念,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劳动实践锻炼,在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中渗透劳动思想教育,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做更好的自己。

4.充分发挥中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功能

要充分发挥劳动素养评价功能,健全完善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制度,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对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成果及时进行考核与评价,有助于教师改进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有助于引导中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中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应从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劳动成果等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与评优、升学、就业挂钩,以激发学生劳动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勇担时代使命,争做时代新人。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