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问题及改革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问题及改革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支撑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专业建设项目中为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大都进行了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改革,但还存在职业能力认识不够、共享资源使用效率不高、教学偏重操作流程、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机制不到位等问题,需要在深化对会计职业能力认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情境设计质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懂得专业技能,具备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基于信息化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如何适应企业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出技术过硬的实用性人才,文章以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能力认识不够,教学目标有待提升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出现,许多岗位职业能力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会计岗位由以前的注重核算、判断能力,正逐步向分析、管理、灵活应变等能力转变。而教学大多只关注传统的职业能力培养,对未来所需会计职业能力缺乏敏感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导致教学目标没有及时跟进。

(二)共享资源使用效率不高,信息化手段不能完全实现工作场景

为推进专业建设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各专业相继建设了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等资源平台。一方面由于大多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课由教师一人独立完成,缺乏专业团队参与建设,导致其他授课教师对该资源不能完全认同,甚至对有些技术和内容不够清楚,比如建设者之外的有的教师在使用时需做一定的修改,有的教师甚至不用,因此,达不到建设资源共享的理想目标。另一方面各院校比较优良的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等核心资源是不公开的,所以资源共享也无从谈起。当前尽管信息化教学手段众多,如微课、慕课、云课堂等,确实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些手段更多地是展示“事实性”知识,起到信息技术和知识的传递功能,却无法满足学生亲临现场的需求。因此,资源过于教学化,使学生达不到面对企业岗位、工作要求及职业资格标准等方面学以致用的成效。

(三)教学偏重操作流程,缺乏理论知识支撑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融会计理论、会计方法、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课程,课程的开设需要会计理论知识的支撑,授课一般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掌握电算化基础的操作,动手能力较强,也学习了一定的会计实务理论,学习热情处于培育期,理论学习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此课程的教授中教师通常是以课堂面授法为主,运用教学软件演示操作步骤和流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1]至于为什么要按这个流程操作,学生并不清楚其中的用意。如:固定资产模块的业务处理流程是先进行固定资产系统初始化设置,然后是日常业务处理,后结账。按照这样的流程授课,学生对固定资产初始化增减方式及对应入账科目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并不理解,如果先让学生做固定资产增加、计提折旧、减少的业务,然后根据自己编制的会计分录理解所设置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流程的设置规则,学习起来易见成效。

(四)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引导解决问题的措施

《会计电算化》课程由于受课程体系的限制,教师所实施的教学手段大都偏重实践操作,教学中通常通过操作流程演示,讲解操作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学生上机实践操作时也是遵循老师规定的操作步骤和流程,不去思考操作的原理。但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大多不是共性的,教师为了快速解决问题、把握课堂节奏,通常都是亲自动手,或替学生排查问题,或解决软件故障,学生没有深入探讨问题的机会,长此以往形成“有问题找老师”的依赖心理,教师也缺乏正确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会计软件故障排除的手段措施。

(五)考核机制不到位,评价标准难以把控

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开展课程考试考核方式方法来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但存在课程考试考核改革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建设完成后不再承担该课程教学,后续承担该课程的教师由于没有参加项目建设,不采用该课程原项目负责人设定的考试考核改革方案,考核改革成效得不到充分验证。本课程在考核评价上是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符合课程性质,实践技能考核一般采用机考,教师在批阅过程中要边操作边评判,工作量很大,较难做到对每个学生的整个操作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地查阅,导致评价的结果不够准确到位。虽然也有相关考核平台系统,但题库内容相对陈旧,不能满足学生技能知识的测评要求,加之测评硬、软件在考试中各种故障的出现,也使得评价结果与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不能一一对应。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深入调研职业能力,确定课程改革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数字化操作将成为从业者的关键专业技术能力。这种人才的培养途径是在职业工作情境中,学习者通过参与实践共同体的职业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针对工作任务提出信息化解决方案,使学习者在获得和掌握工作过程知识的同时,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同感。[2]因此,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要将职业综合能力作为课程培养目标,充分认识会计各岗位能力需求,不断优化设计高质量的学习情境,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升会计职业能力。

(二)调研相关岗位设置,了解职业能力要求

通过与调研企业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相关人员座谈及问卷调查,了解到企业对会计专业岗位设置及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得出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收银、出纳、仓管、成本核算、营销五大类,随着专业技术能力及综合协调能力的提高,可从事财务会计、税务专员、银行柜员、统计人员、管理会计等岗位工作。由此看出职业成长是从新手到专家,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岗位工作任务涉及的专业知识越来越综合、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小企业要求具备跨岗位工作能力,能够胜任多岗位工作,如出纳除具备现金、票据收发管理能力外,还应具备纳税申报能力、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和办公软件,同时工作中还要具备沟通协调能力及合作能力,具备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3]调查结果表明高职培养的会计人才在理论知识方面基本能符合企业要求,但实践能力较差,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技能培训才能符合工作的需要,不能实现迅速转岗的要求。教师在课程讲授设计上,要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实境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丰富信息化手段

目前,在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是推进高质量教学资源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在教学资源建设上,团队建设是首要任务,一支强有力的团队不但应有本院校和其他院校专业教师,还应有企业一线财务人员参与建设,在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之前,就应当做好充分的调研与论证,确保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适用性,不仅要为校内师生学习服务,还要关注社会学习者的需求,为其提供多元化资源共享途径。[4]在教学中,对不同岗位工作可和企业连线,让学生通过远程技术进行企业一线财务人员真实的工作体验,切实领会会计工作职责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从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采用项目教学法

高职课程以培养适应岗位能力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因此,本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需要,根据不同岗位及岗位职责分解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进行“理实一体化”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析会计岗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按照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企业会计工作中“建账→初始化→日常业务→审核→记账→期末结账→会计报表”的全过程业务的工作内容、操作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每个情境项目任务都是贯穿于企业的完整典型工作任务,通过下发学习任务书,明确典型工作任务所涉及的工作内容、应完成的工作目标、提出引导学习问题。通过不同的会计电算化岗位协同完成,从而搭建起会计电算化工作整体框架,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和各岗位的基本职业判断能力。

(五)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工作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精选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合理优化教学过程。1.教学组织以项目承载知识点。按照岗位要求,将课程按知识点分解为7个项目,首先通过完成项目实施掌握知识要点,然后在完成项目的基础上,按核算软件7大模块设计实训案例,开展技能训练并进行阶段性模块考核。最后在教学任务完成后,按岗位进行为期两周的强化综合实训,实训时选取企业一个期间的真实业务,按实际岗位分工要求完成核算任务,提升岗位操作技能。2.上好关键的第一节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第一节说课非常重要,要让学生了解课程的性质及地位,掌握此课程需哪些前导课程的支撑,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还要让学生认识课程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如先介绍会计信息化课程主要包括总账、固定资产、薪资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报表管理七个模块教学,要完成前六个模块任务的日常业务处理,必须进行设置基础信息和业务子系统初始化,再提出要完成这两项基础工作必须要有会计主体和岗位人员,引出创建账套及管理项目的意义,最后将经济业务转化为会计信息,即通过财务报表反映出来,要编制财务报表必须先审核、记账、结账。通过梳理各课程及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理清顺序关系,提升学习兴趣,为后续实施教学打下基础。3.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方法能提升教学效果。基于课程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需求,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5],充分运用问题式教学:在项目中设置错账,让学生按常规操作,由此分析问题,提出知识点,引起学生高度重视,便于集中学生思维,加强记忆;案例教学:选取企业一个月发生的案例,介绍相关核心操作,生动有趣,易于接受;角色体验教学:按会计岗位设置角色掌握相应的技能与思考方法;探究式教学:说明主要思路,具体操作由学生自行探索,按完成情况打分考核;启发式教学:通过对已掌握内容的复习、回顾,启发引导出新的知识和问题,循序渐进。

(六)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完善学习评价体系

完善课程考试考核方式方法改革考核项目建设,课程考试改革项目建设完成以后,要不断推进验证,不能让改革流于形式。学习评价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主张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除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指标外,过程性评价应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下,充分考虑学生的合作参与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以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成绩为主,学习能力强的则以发展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能力为主,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到知识,可通过蓝墨云班课互动教学软件跟踪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结果评价以学生的实践技能考核为主,采用分层次考核,认知能力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模块的考核内容,评价由教师和项目小组负责人共同评定,这样可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避免教师主观判断,使课程考核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黄颖.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J].经贸实践,2018,(12):342-343.

[2]周衍安.着眼未来产业场景推进职教信息化[N].中国教育报,2018-7-3(09).

[3]秦萍,闫宁.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1):70.

[4]李漪.教育信息化视角下职教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路径[J].江苏理工学报,2017,23(5):87-90.

[5]黎永健,关伟,简浩钧.高职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作者:高莉 高华 单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种子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