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至今已经有二十几年的时间,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球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会计学专业的改革需要。在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越来越受到各院校的关注与重视,然而传统形式上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俨然无法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专业需要。本文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高职;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应用,各行各业都在迎来了信息化的管理变革,信息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海量的会计信息数据,改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财务软件的应用更是对企业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来,国内很多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强化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操作能力,努力探索着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相关应用技能,更快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岗位需要。

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国高职院校会根据不同地区、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所以说高职院校是培养综合性技术人才的教育基地,为社会、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目前在高职院校,会计、工商管理、经济信息管理都是非常热门的专业,而在这些专业中,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必修课程,是专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信息人才的重要学科。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仅仅是理论灌输,对学生没有进行系统的业务实际演练操作,致使毕业生难以适应岗位需要。随着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带动了财会软件的更新换代,高职教育作为为社会、企业输送技术人才的摇篮,迫切需要培养一批会计专业知识夯实,信息应用能力较强的电算化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快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步伐。

二、当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设置不明确

高职院校对会计电算化的课程目标设置直接影响着教学培养计划和方向,很多高职院校将会计电算化定位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水平的课程,这种课程目标的设置是存在偏差的。实际上会计电算化是涵盖了财会专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企业产供销管理、财务流程构建、财会内部控制、会计电子档案管理等多方面。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目标设置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导致了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计算机实训应用上,不能全面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

(二)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教学效果不理想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上的教学方式通常是以课堂面授法为主,外加一台电脑辅以上机演示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属于被动式地接受知识,即使是在上机实践操作时也是要遵循老师规定的操作步骤和流程。在会计电算化的课堂上,单纯依靠课堂面授+上机演示的教学方法,虽然可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但是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意识方面仍显不足,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惫,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三)过于重视实践操作,导致学生理论基本功弱化

近些年,很多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了“重实践操作,轻理论知识”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高职院校对会计电算化的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的理论基本功会越来越薄弱,即使实践操作能力再强,没有夯实的理论基本功,也只能是简单的模仿操作财会软件,无法深入理解财会领域内各模块之间的关联。这样的毕业生由于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突发问题,就丧失了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考核指标单一,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当前高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考核中大多数是采用理论笔试+上机操作的考试方法,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老师会在考试前划出重点,学生被动式复习,机械性的软件操作。当前这种评价考核方法太过落后,考核指标单一,片面强调以考试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就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平时上机实践操作能力的检验,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

(一)明确设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进一步细化、具体化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需要具备娴熟、规范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学科,汇集了会计学、管理学、统筹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会计电算化已经被高职院校的会计、工商管理、经济信息管理等多个专业中一门必须的专业课程,适应性强,综合技能要求高,因此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要有明确定位。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要以社会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岗位需要为导向,根据会计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思想,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为现代化管理会计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财会人才。根据这个教学目标,同时结合高职院校的课程特征和教学需要,把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能力目标进一步细化、具体化。这些具体化的教学能力目标主要包括:财务软件及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计算机数据信息处理能力、掌握企业ERP系统的使用以及相关资格认证考试等。这些教学能力目标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结合企业财会岗位具体需要,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技能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中面对业务需要,能够快速反应,应对自如。

(二)改革教学方式,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训的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注意力不够集中,知识点掌握也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学习效果不佳,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接受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教学方式,打破传统课堂填鸭灌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不易产生学习疲惫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如模块分解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互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其中比较适用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是项目驱动教学法,将教学课程的不同阶段等换成一个个的小项目,每一个小项目就是一个教学小目标,学生分小组围绕着该项目进行讨论、合作,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此外,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活动中还要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训的结合,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既要确保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加大实践操作的教学比重,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实践操作要贯穿整个教学周期,让学生广泛接触不同的财会软件,了解软件特性和操作程序,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实训体系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针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更是要充分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尽快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的实训体系,让学生尽早的了解到财会岗位的职责需求。会计电算化实训体系中第一阶段是与财会专业相结合的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展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财会专业知识,核心专业课程已经完结之后的进行学习的。所以说,该阶段是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形成一个初步的感性认知,为后期深入学习会计电算化打下基础。会计电算化实训体系中第二阶段是实验室模拟实训。该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的深度实训,在实验室机房对学生开展模拟企业财会业务的实际操作,学生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会计事项。会计电算化实训体系中第三阶段是手工与电算化结合的模拟实训。该阶段的实训是将手工核算的方法合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模块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会计电算化信息功能。会计电算化实训体系中最后一个阶段是企业实习实训。高职院校会跟企业达成教育同盟,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采用仿真的财会案例,学生在实习岗位可以接触到较为全面的会计工作流程。

(四)建立起动态性、长期性的考核模式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考核中普遍采取的是理论笔试+上机操作的考试方法,这种考核模式虽然是简单、直接、明了,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仅仅通过一次、两次的期中,期末考试,根本无法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没有完成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人才的教学目标。针对目前考核模式暴露出来的弊端,高职院校必须大胆尝试、创新,建立起动态性、长期性的考核模式,以会计电算化岗位需要为考核重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课堂小测验、课堂实训、期中、期末检测等贯穿学生的整个教学周期,这样可以全方位的考查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四、结语

随着我国信息化应用程度的逐渐加深,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量也是日益增加,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综合性技术人才的教育基地,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活动中,不断尝试、摸索,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优化分配教学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升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为社会、企业输送更多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喻硕.关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创新研究[J].当代经济,2015(11);

[2]王钰珠.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10);

[3]石道元;宋伟.高职“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10);

[4]郑翠菊;林文;王伟.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作者:黄颖 单位: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