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专项资金审计问题探析

医疗行业专项资金审计问题探析

摘要: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于医疗行业的关注力度也持续提升,政府财政也加大了对医疗行业的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率与效益的关注,这也使得医疗行业更加关注专项资金审计管理。在实践中,虽然很多医疗机构在专项资金执行上较大限度发挥出专项资金的作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依旧存在资金使用不规范、资金使用进度缓慢等问题。研究和探索医疗行业专项资金审计策略,对于提升专项资金管理水平,促进专项资金的有效利用,全面提高其审计质量,以此发挥出医疗行业专项资金的作用。

关键词:医疗行业;专项资金审计;问题;对策

引言

医疗行业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拨款,或者是医院上级部门拨款、医院自身筹备资金,这些资金都是用于特定的项目,如医院基本建设、卫生人才建设、学科发展建设等。与一般资金项目相比较,专项资金来源比较多,并且其使用必须用到专门的项目中[1]。在实践中,加强医疗行业专项资金审计管理,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所以进一步加强医疗行业专项资金审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医疗行业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内容

在医疗行业专项资金审计过程中,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其主要用于医疗行业的基本设施建设、医疗器械采购等,在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审计检查中,涉及了从立项申报到整个资金使用的过程,如项目立项是否充分、申报程序是否合格、预算编制是否规范、专项资金是否用于专项项目建设中等[2]。②重点学科建设及科研专项资金。在重点学科建设和科研专项资金建设过程中,审计的主要内容有是否按照了规定成立相应的审计管理机构或者是安排了相关负责人,相关经费、预算、专项资金收支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出现了和学科建设、科研不相关的费用使用,学科建设及科研结束后专项资金是否有结余。③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使用。对于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其主要是用于控制、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尤其是传染性疾病,保护对象包括妇女、儿童、老人等群体。内部审计检查内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相关配套资金落实状况、收支账目、财务管理等。

2医疗行业专项资金审计存在的问题

2.1审计技术滞后。从当前医疗行业专项资金审计情况看,还存在审计技术方法不先进的情况,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审计效果提升。首先是对于医疗行业专项资金的审计,大多停留在账面层次,以专项资金的账面记录为主要审计对象,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审计风险的情况[3]。其次是相关部门并没有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信息数据库,也没有针对下级医疗部门的具体项目、业务设立信息台账,审计人员在表格设计上不合理,操作难度大,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加上各个地区的表格差异比较大,从而造成了审计表格作用低。如在宫颈癌免费检查项目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要从参加免费检查的名单中对比公安系统记录的人口信息,从而找出不符合的部分,但是各区县卫健机构、街道办的统计表格却不统一,导致在实践中审计人员只能手动合并转化信息,即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又加大了其工作强度。

2.2审前准备不充分。审计人员在正式进行审计工作前,需要编制相应的审计计划、审计方案,以此保证审计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中,经常会出现审计人员在审前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从而对审计风险评估带来了一定影响。医疗行业专项资金的政策、理想、资金使用及管理、项目验收等都具有公益特性,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开展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到相关政策制度,收集专项资金的相关信息,然后在具体工作进行测试、检验,全面把握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4]。但是在实践中,审计人员并没有全方位地开展审前工作,在审计中仅仅是向被审计单位询问相关信息,并没有开展必要的测试情况,这就会对审计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2.3专项资金使用方案制定较粗略,项目部门与财务部门缺乏沟通,影响资金使用效益。从资金管理的角度来讲,专项资金使用方案越细化越完善越好,在对细化预算、规范资金使用路径及加强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是实际资金使用单位来看,制定资金使用方案的主动性不强,制定的方案粗略以有利于在使用时不受过多的预算约束和逃避监督检查,因此就出现了资金监督方和资金使用方两方的博弈。由于专项资金具有实效性,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且有些专项资金因种种原因下达时间较晚,上级部门又有执行进度要求,如此便导致了专项资金的突击和集中使用,造成项目经费的前松后紧,资金使用方案更是流于形式。对于部分专项资金项目多、金额大的单位,资金使用压力一旦超过了他们的管理能力和使用能力时,则会容易出现各种巧立名目安排支出的违规局面,任意扩大专项资金的列支范围,随意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偏离资金方案范围使用,违背了专款专用的原则,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加之部分单位项目负责人与财务部门缺乏沟通,多数人认为专项资金使用是财务部门应对的问题,对资金使用进度及预算执行情况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部分单位的财务部门只负责核算,很少或根本不与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这样会使专项资金即不能按照立项时的预算进度完成资金的使用,也不能很好地完成项目所赋予的任务。

2.4效益审计薄弱,缺少绩效考评和跟踪问效机制。在医疗卫生行业专项资金审计中,审计人员会重点审计专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重大医疗设备采购、公共卫生专项等方面内容,以此保证专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但是在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资金浪费、使用效益不高等情况。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时,对实际发生的费用情况与预算情况进行对比后常常发现“重投入、轻管理”“重预算安排,轻跟踪问效”的局面。对医疗卫生行业专项资金审计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受实际操作技术、制度及审计人员专业性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审计效率比较低[5]。

3提升医疗行业专项资金审计效果的策略

3.1优化审计手段。在实践中,由于即使同地区不同区域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医疗行业专项资金管理、运作并没有实现内部统一,加上专项资金量比较大,监管不完善,容易出现专项资金没有完全执行的情况。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专项资金的审计效果,就需要对审计手段进行优化调整。结合现实情况,尝试引入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系统审计模式,并结合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账务基础审计,通过量化风险水平,实现对医疗行业专项资金的审计[6]。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化审计开展专项资金审计活动,提高专项资金审计的科学性、有效性。在实践中,审计人员可以加强与审计专家及其他地区的审计人员开展必要的沟通交流,相互分享交流自己的工作经验,取长补短,逐步提升自身工作水平。同时审计人员还需要充分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后共同协商处理方法,这样既可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又可以保证审计信息的准确,增强了审计证据的证明效力。

3.2开展跟踪审计。新医改背景下,随着医疗卫生投入的持续增加,预防风险、抵抗风险已经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方向。对于医疗行业专项资金的审计,也从传统的差错纠弊转变为预防、预警同步进行。对于医疗行业专项资金的审计,并不是单纯审查资金使用情况是否合规合法、真实,还需要上升到资金设立、拨付、使用等各个环节,要开展全方位、过程化的审计监督,实现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审计[7]。在正式开展审计工作之前,审计人员必须做好审计前的准备工作,审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到医疗行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要求,并结合各种资料,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审计计划。在实际审计工作中,要严格将审计计划落实下来,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科学化,真正发挥出审计工作的价值。

3.3建立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审计工作科学化水平。建立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积极开展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由原来注重真实性和合法性逐步向效益性延伸。在充分依据资金使用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建立以资金使用为主要内容,以资金效益提升为主要工作目标的审计工作方法,既能发挥出内审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内部审计真正成为医院管理“免疫系统”中的防线之一,又有利于借力外部审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4落实绩效审计。在医疗行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中,可以将传统的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结合起来,以此更加全面地评估医疗行业专项项目的经济性、效益性,为医疗行业的决策提供良好依据,同时也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改善,促进医疗专项资金的社会效益提升。确定绩效评价范围,例如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及公共事业项目、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等政策性项目等。确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专项资金项目管理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评价指标,专项资金项目执行正确性、时效性评价指标,支出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以及支出项目对比评价指标等。总之,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对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总而言之,加强医疗行业专项资金审计管理十分重要,但是从当前医疗行业专项资金审计实际情况看,基础管理及审计工作比较薄弱,这不仅会影响到医疗行业民生资金项目的使用满意度,同时也会对整个医疗行业的建设有深远的影响。对此,在实践中,必须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科学的手段优化调整医疗行业专项资金审计管理策略,全面提高专项资金审计水平,最大限度发挥出医疗行业专项资金使用价值。

作者:赖黎 单位: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