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系统财务会计制度和问题分析

医疗卫生系统财务会计制度和问题分析

摘要: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离不开财务支撑。在把握医疗卫生系统财务会计工作开展方向的基础上,对系统推行的预算制度、核算制度等财务会计制度展开了分析。结合现实情况,对制度实施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监督管理、科目调整、制度衔接等方面提出强化制度实施的对策,希望能够加快医疗卫生系统财务会计工作改革发展。

关键词:医疗卫生系统;财务会计制度;实施策略

在市场经济时代,社会各项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和多样,给财务会计工作开展带来了较大挑战。为保证医疗卫生系统平稳运行,国家近年来不断出台政策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希望能够推动医疗卫生系统财务会计工作改革发展,通过提升系统财务管理制度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持续改进,为国民身心健康提供保障。研究医疗卫生系统财务会计制度,结合制度实施问题探索发展对策,能够为相关工作开展指明方向。

一、医疗卫生系统财务会计概述

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中持续深化的过程中,需要创新自身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消除系统存在的财务管理缺陷,通过维持系统经济运行确保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随着国民医疗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面临了巨大挑战,需要加快财务会计管理改革满足民众基本医疗需求。一方面,国家开始推行责任制度,通过落实“有权比有责、权利受监督”要求开创新的财务会计工作局面[1]。另一方面,在基层医疗机构资金使用方面,通过推行新的预算制度、核算制度等规范资金使用,细化资金核算,强化资金监管。针对机构资产,开始实施减值准备,确保系统内部资产状况能够得到展示反映,为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提供保障。在制度改进和实施过程中,应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能够有效落实,保证医疗卫生收支管理能够得到强化,为达到更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供有力支持。

二、医疗卫生系统财务会计制度分析

(一)预算制度

伴随着医改工作的深入开展,医疗卫生系统获得的财政资金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包含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等部分,公益性责任日渐突显。而随着财政预算资金投入比重增加,强调做好收支活动预算管理。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将预算收支、财政预算收支、预算结余统计成报表,提高机构整体预算水平,掌控各周期收入支出差额[2]。通过与往期对比,能够掌握机构预算情况。在会计工作方面,要求采用平行记账方式,依靠会计信息反映机构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在“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核算体系下,需要以收费实现制为原则编制决算报告,并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编制财务报告,建立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双体系框架”[3]。通过分别开展收支预算和财务预算,在加强现金流入流出管理的同时,强化应收应付账款、折旧摊销等方面预算收支管理,通过实施“双预算”全面反映各方预算需求。

(二)核算制度

在会计核算方面,强调对各补偿渠道资金流程进行清晰反映。基于简化核算需要,将部分旧科目取消,实施科目综合和新增,为会计结算提供便利,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账目清晰。按照新医改精神,需要对主要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推行零差价,取消一级会计科目单列中的药品收支科目,纳入医疗收入和医疗卫生支出科目实施明细核算。在医疗款计算方面,为满足“收支两条线”管理需要新增待结算医疗款科目,并设置门诊收费和住院收费明细科目。根据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定位,在医疗卫生支出科目中增设相应支出科目,并增设“疫苗”等科目进行特殊项目管理,新增“受托负债”等科目明确机构资产用途和负债组成,强化机构负债风险管控,清晰反映内部财务收支活动。按照会计核算制度要求,针对现金收支外的业务进行核算,内容包含资产、净资产、费用、收入、结余五类要素,与预算会计进行要素互补,反映机构资金流向[4]。

(三)绩效制度

自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战略部署以来,医疗卫生系统开始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完善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划分管理者和所有者职责、权利等,形成具有激励性、约束力的管理机制。而医药分开改革制度落实后,基础医疗服务由政府、个人、社会分开承担,贯彻落实政府补助政策,需要通过强化绩效管理强化医疗卫生系统财务监督和内部运行监督,规范机构服务费用,推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深化改革。按照财务会计制度,需从商品经营管理角度建立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会计准则和机构,确认各部门和环节的预算责任。针对基本医疗卫生机构推行预算管理职责,按规定授予绩效评估拨款,用于对机构超支和盈余进行弥补。通过实施财务和会计监督,能够加强预算间的联系,强化内部主要医疗资源管理,确保医疗卫生基金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三、医疗卫生系统财务会计制度实施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从财务会计制度实施情况来看,许多医疗卫生机构依然无法适应体制改革要求,出现成本管理混乱问题,造成资金流动较多,资源配置失衡,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分析原因可知,部分机构长期缺乏资金管控意识,在成本管理方面建立的组织结构单一,仅通过简单分析即进行资金分配,导致内部资金流动不合理。在预算管理方面,则未能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导致预算执行缺乏有力支持,难以进行责任追究或风险管控。日常运营中,机构将开展大量现金业务,而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较多,在机构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收支管理失控问题。目前,部分机构现金流通率较高、金额较大,但仍然未能根据相关法规政策创新内部管理制度,在设备购买、项目研发方面随意进行大额资金支出,导致不必要的开支较多,引发了资金浪费问题。不以盈利为目的,则造成财务审计工作被忽视,缺少完善内部管理条例,无法对各部门、科室进行有力监管。而未能落实内部审计,同时内控管理薄弱,造成机构无法实现财务问题有效监督,在市场环境日渐复杂的背景下面临一定资金流动风险。

(二)会计信息失真

按照新的会计制度对核算业务进行细化,原本应使机构核算报表包含全面信息,如财务绩效、预算执行等,确保管理人员掌握机构财务状况,能够制定科学决策。但实际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基层医疗机构并未准确区分医疗收入、公共卫生收入等科目,而是将通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获得的收入统一纳入医疗收入范围。针对公共卫生拨款,则计入到财政拨款,并将事业收入和拨款收入均纳入一个账户,导致收入制度难以施行。在费用支出方面,则面临无法区分资金来源的问题,在决算报表编制上则仅记录收入内容,引发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资产核算方面,由于支出科目中缺少有关折旧的细则,也将给医疗费用核算带来负面影响。在资金结余调整方面,涉及基金科目、库存物资等各方面调整,在机构历史账目不清、应收应付项目多、资产多的情况下,将造成核算准确率下降。受这些因素影响,无论是在收支核算还是资产核算等方面,获得的会计信息都缺乏准确性,难以全面反映机构财务状况,容易给人员制定决策带来误导。

(三)核算手段单一

在各项政策法规出台的背景下,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做好内部制度的调整,为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开展提供科学指导。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在多数机构已经引入财务软件、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化设施的情况下,人员由于无法深入理解财务会计改革要点,依然将工作重心放在基础核算内容上,造成机构会计核算手段单一,难以全面掌握机构财务状况。如对医疗支出和药品支付费用进行核算时,依然采取记账方式,人员仅掌握了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方法,未能在技术应用方面投入更多精力,难以进行预算分析和评估,造成人员难以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算计划和加强预算执行控制。在管理费用核算方面,由于难以进行细化分类,仅按照人员数量进行费用分摊,给收支平衡性带来了不良影响。而机构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长期存在核算与管理相分离的情况,同时未能建立台账和卡片,造成资产和账面难以对应[5]。在会计核算时,由于不了解固定资产相关信息,容易出现遗漏已计入固定资产情况,导致资产核算存在账实不符的问题。

四、强化医疗卫生系统财务会计制度实施的策略

(一)强化监督管理

想要有效实施制度,需要先改善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行环境,解决内部控制失灵问题。围绕这一目标,针对财务会计工作应实现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增强业务透明度和提高机构内控能力。首先,应落实岗位责任制度,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设立不同的管理部门,分别负责资金核算、资产核算等不同工作。根据具体岗位内容,需要做好职责和权限划分,确保责任有效落实。其次,需要对机构预算管理机制进行健全,细化医疗卫生系统预算编制,并健全预算约束机制,有效增强预算规范性和执行力,通过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全面开展预算工作。根据机构发展战略规划,可以在各部门参与下制定年度预算,明确各项经营活动目标,增强预算计划的可操作性,确保各部门合理配置公用费用、发展费用等各项资源,将预算落到实处。再者,需要完善内审机制,在保证机构独立于财务、纪检等部门,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工作实现财务会计活动的全过程监督,提供高效的审计服务。此外,需要引入外部监督机制,由会计师注册等行业负责开展第三方审计工作,定期公布机构财务报表,确保公众清楚了解医疗卫生系统运行情况。

(二)做好科目调整

为做到精准实施会计核算,应及时根据财政部办法的《政府会计制度》进行医疗卫生机构会计科目调整,建立完善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体系,保证相关工作有序开展。首先,应在财务会计体系中增设科教收入、医疗收入等不同科目,对事业收入一级科目进行详细划分。在医疗收入下,应进一步划分门急诊收入等科目。而在预算会计体系下,应增设对应的医疗预算收入等二、三级科目。在累计盈余、专用结余等科目下,需要设置对应明细科目,加强核算管理。其次,针对固定资产科目进行增设,应在资产净值基础上添加累计折旧,纳入备抵相关科目中,完成数值相减。结合机构资产状况,应在财务列报中设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反映可变现净值和市场价值,直观体现机构资产状况和价值。此外,添加管理费用明细表时,应增加财务费等相关科目,每月将费用纳入收支结余,进一步反映资产状况。而针对新增会计核算科目,推行核算稽核制度,通过复核财务数据消除核算误差,可以保证结果更加精确。

(三)规范制度衔接

在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对相关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应确保能够与医疗卫生系统现有财务会计制度较好衔接,确保新制度能够顺利推行,推动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围绕这一目标,需要对各项制度条款进行分解,建立相应工作规范和流程,为人员作业提供指导的同时,加强人员行为约束。如在收支管理方面,应建立归口管理制度,由固定岗位人员负责进行收入分析、对账、票据管理等。与此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收支预算管理制度、集中支付制度、支出审计制度等各项制度,合理进行资金分配,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在资产管理方面,应对物资采购、验收、保管等各项制度进行完善。如针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建立制度流程要求人员一次完成账面、实物清查,建立登记台账和卡片,做好对应关系的估计,为资产核算、价值评估等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保障。为确保人员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需要针对各条款设立分值,纳入到人员绩效考核工作中,将得分与业绩挂钩。建立相应奖惩措施,按月给予奖励或处罚,能够提高人员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实现制度衔接的基础上,能够使财务预算、会计核算与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工作相互衔接,为制度落实提供保障。

(四)设立重点项目

在医疗卫生系统财务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药品核算、固定资产管理等都属于重点项目,应通过强化管理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和资产流失。一方面,针对药品进行核算管理,应结合药房、药库分类记账,体现价格层次差异。如在管理科室非销售药品时,应按成本入账。针对药房销售药品,按照零售价入账,反映药品差价率,确保核算达到国家管理标准。另一方面,针对固定资产应将双基础会计核算当成是基础,通过完善核算流程消除机构承担的财务风险。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资产控制权转移时,应在入账后及时补偿相关信息,并给出使用和处置说明,对管理业务流程进行规范,确保财务数据真实、完整。根据资金来源渠道差异,可以在保留以往核算项目的同时,详细划分不同业务活动收支和结余情况,通过专项核算进行经济分类,真实反映专项资金盈余情况。针对不同来源资金,应做到按比例进行计提折旧,确保机构财政资金使用和财产构成更加清晰。而结合核算经验对项目运营存在的财务风险展开分析,制定相应管控措施,能够预防风险发生。

(五)重视收支管理

落实财务会计制度,应确保机构收支得到有效管理。在收入控制上,针对医药收费、医疗预收款收取、医疗费用上交等过程进行管控,应明确进行各项业务区分,以免出现费用混淆问题。针对服务项目进行收费,应综合考虑医疗成本价格和患者承受能力,设立专门部门进行检查,避免出现重复收费、变相收费等问题。通过实现电子化管理,能够按月上交报表和现金。在支出控制方面,针对医用耗材、科室药品等,应实施严格管控。优化现有管理流程,应确认各部门先制定和提交采购计划,经过相关部门评估和研究后,确认用品、用材数量、类型、价格等合理,然后开展采购活动。在采购前后,应加强部门资源耗用情况监督,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问题。通过建立规范、可控的流程,能够高效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确保预算计划有效落实。在管理实践中,收支管理需推行平行记账模式,将导致核算量增加,为保证核算工作顺利开展,应更新机构财务信息系统,通构连接业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通,并完善系统核算功能降低核算难度,如设置月末结转公式等,有效提高核算效率和质量。

五、结论

在医疗卫生系统财务会计工作改革过程中,对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等各项制度进行落实,应认识短时间内依然需要解决机构不重视、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保证制度有效实施,需要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内部监督管理,督促各层级人员严格按照新的制度要求开展财会工作,做好会计核算科目调整,并通过建立日常工作规范强化制度衔接。针对资产管理等重点项目,通过强化管理,并做好机构收支管理,能够全面反映机构运行真实情况,逐步消除系统财务会计管理缺陷。

作者:刘槟 单位:福建省闽清县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