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培养范例

科学素养培养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1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科学素养

高中化学教学,皆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基点。所谓化学科学素养,即为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以及在化学实验中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品质。其中,科学探究能力是教学中化学素质培养重点关注内容。在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不仅仅是顺应时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必经之路。

一、夯实化学课程理论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需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可在此时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并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完成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实际问题,找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知识,自我掌握化学结论,探究化学实验过程,而且能提高观察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并享受实验过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行发现问题的答案,从而满足好奇心,真正实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以实验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容

(一)崇尚科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化学与人类生活方式的联系逐渐紧密,甚至,逐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然而,科学也是在人类进步发展的过程中,一步步以实验的形式证明前期的发现,以到达科学的发展。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时,首先应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的良好态度,了解化学的发展史,为日后的科学素养培养提供基础。

(二)严谨治学

严谨是探究科学理论时的一种重要态度,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严谨治学不仅仅是教师应牢记的一种教学标准,也同样是学生应遵循的一种科学态度,它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严谨的态度,小则可以导致一次实验的失败,更严重来说,它可以使一种理论发生颠覆性的逆转。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的厌学现象、抵触心理,乃至在课堂教学中,不求甚解的态度,都体现了学生对于科学态度的不严谨。因此,教师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明白严谨治学的重要性。

(三)学以致用

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时,学以致用是一切前提的保证。理论知识的作用,并不单单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并将这个知识点运用到考试中,以求得高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

(一)优化教学思路

相较于初中化学知识来说,高中化学知识相对较冗杂,内容涉及较为广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初、高中知识点的合理衔接,是教师应当重点注意的一个问题。在学生初步迈入高中校园时,对于知识体系的理解依旧相对较为残缺,因此,教师应当注意,将重点、难点分散教授,并掌握教学的循序渐进,在初中所学知识点上,逐步对所学知识进行扩展教学,让学生逐渐理解并掌握知识点,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凸显教学的层次化,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化学学习的灵感和精髓所在。

(二)改善教学方法

无论任何素养的培养,都以知识的储备为基础。但因化学学科知识量大的独特性,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当择优选取知识点,重点选取让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知识点,以及最基础、最关键的化学理论知识和反应现象。由于化学的分支较为庞杂,因此,基础知识的必备,能为学生在日后的延展化学分支中打好基础。其次,现今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化学意识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明白实验或生活中的某些实验现象是因化学原理所致。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常引导学生先提出问题,再收集和查阅资料,自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将所寻得的方法或途径运用于后续实验之中,验证其合理性,最终得出结论。在很多情况下,实验多数围绕已提出的问题所展开,最终得出化学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易掌握和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化学理论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化学品格,培养自身的科学态度。

(四)利用化学实验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实验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这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化学实验常识,牢记实验过程,并且严谨完成实验操作。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开发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原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扩展能力和灵活性。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多以小组形式展开实验操作,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合作以及总结,使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了解化学发展史

在人类生活发展过程中,化学科学也不断在发展,而在这种发展过程中,前人总结了很多实践经验和科学方法。因此,学生在化学学习时,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以便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其明白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联系化学科学史实,引导学生对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科学研究精神进行学习,培养勇于探索和刻苦钻研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家们在实验中为寻找问题的结果,不断探索、不畏惧失败、勤于动手的品格。

四、结语

在高中化学教学之中,为验证书本上已有的化学结论,学生需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所学知识进行操作实验,从而根据发生的实验现象,得出化学结论。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对于化学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的严谨态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爽.例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62):134.

[2]熊志坚.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9):89.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2

关键词:小学;科学;素养;培养

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观察与思维习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周围的事产生好奇和探索心理,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科学习惯,为科学素养的养成做好铺垫。

1利用生活实例探究科学知识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常常通过动手拆、装小玩具等小物品表现出来。比如,他们对一支普通的笔拿在手中也能玩出花样。教师和家长要及时发现儿童的这一行为特点,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引导他们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比如,这只笔如果离开了我们的手,为什么不飞向远方,而是落在下面?可以利用很多类似的生活实例激发儿童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如鸡蛋在盐水里会浮起来,而在淡水中却沉下去。学生有的自己在家进行实验,有的上网查找资料。有的学生具备细心观察的习惯,生活经验丰富,早已了解这一现象。通过探究学习,学生知道了这是“盐的溶解”现象。学生通过探求知识,解开了心中的谜团,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

2巧妙设计教学活动

利用多媒体设备声像一体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电子白板的交互式活动,为科学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教学实践演练模式。动、静结合的演示,为小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3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小学生一般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尤其是在教师和同学面前,他们更愿意证明自己“了不起”。课堂抢答、小组竞赛等教学活动,满足了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为他们进行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提供了保障。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加强了合作意识的培养。

4积极开展科学课外活动

小学生兴趣广泛,课外活动可以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笔者布置了一个小制作活动:把蜡烛碎片进行融化,制作彩色蜡烛。活动要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女生做成了心形的、笔帽形、蛋糕形;男生做成了拳头形、酒杯形,还有蛇形。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性别差异和性格特点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5利用科学趣味小故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3

关键词:探索;科学概念;动植物的呼吸

一、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求学态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实验教学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加强对于实验步骤、原理以及科学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化学课堂上,加强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实验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成为当前化学教学中的重点探讨问题,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例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设计,我们可以先提问,你学过的化学反应中哪些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学生动脑,想出好多,比如动植物的呼吸、木材燃烧等。继续研究,这些反应是否可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呢?师生逐一研究,都不适宜,通过家庭小实验得出结论:含有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与酸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教师提供材料:(1)碳酸钠+稀盐酸,(2)大理石+稀盐酸,(3)大理石+稀硫酸,这三个反应都能生成二氧化碳,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哪个适宜于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探究,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实验教学中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

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级主题的第一项内容,目的在于通过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例如在做“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时,我们一般先把结论告诉同学然后让学生验证。这种形式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而是应该先把问题抛给学生,即提出问题“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发生变化么?如果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呢?”。然后让同学进行猜想与假设,猜想结果无非就是变大、变小、不变。接下来根据自己的猜想与假设选择合适的化学反应设计实验,并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根据记录的数据、现象得到结论。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同时也落实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内容的目标。

三、重视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草根意识

对于教材编排的一些课外实验,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2安排的自制简易净水器,第八单元课题1安排的金属的淬火和回火,第九单元课题2安排的自制白糖晶体的课外实验等,除了教材安排的课外实验,教师也可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比如利用家庭厨房中的醋与小苏打反应的实验,在家做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实验等,利用这些学生身边的素材设计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研究不仅在实验室、学校,其实也在我们的身边,让同学意识到生活处处是化学,身边处处有科学。

四、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4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创新

引言

现目前,我国素质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素质教育观念已然深入人心。小学科学教育也应积极契合时展趋势,积极展开素质教育改革,并有效落实科学素养培养工作。为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就应该牢牢把握素质教育核心价值,树立科学教育核心思想,从而探寻小学科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基点全面展开科素养培养措施。其次是努力推行创新教育,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反哺创新教育事业,从而形成良好的小学科学教学生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提供条件;最后则是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提升实践探究能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增添动力。下文,我们将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论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关策略。

1转变观念,明确方向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也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学科。鉴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则应该积极改变教学手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并切实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据实际而言,教学观念是决定教学行为的关键因素,科学的教育观念则无疑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鉴此小学思品课若欲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那么首先就应该转变传统固化的教育思想。譬如首先是积极矫正师本位教育思想,帮助思品教师跳出“唱独角戏”的教学窠臼,并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其次是改正程式化的教学思想,即改变固化的教学流程及模式,应结合教学内容、学生认识特点、科学技术等元素,有效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最后,树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科学思想,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2活用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的教育应该实现寓教于乐的基本要求,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主观能动性。那么小心科学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则也应该在保证学生主观能动性较高的前提下,促使学生探究创造。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就应该实现“三让要求”,即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让教学效率高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核心要求是,有效引导学生在教学实际中动口、动手;让学生思维活起来的教学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留白,从而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让教学效率高起来的具体要求是,教师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时间及策略,从而提升教学效率。然而教学实际中实现三让教学要求的关键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则应该活用教材,即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譬如在“食物链”知识教学实际中,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便不难理清不同食物链的捕食关系(如花被蝴蝶吃,蝴蝶被青蛙吃,青蛙被蛇吃,蛇被鹰吃)。然而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师则还需采取科学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踊跃的求索。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适当的引入拓展性问题,如鹰多了之后,其他生活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同理人类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如果人类肆意捕杀野生动物,这将会对自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便能够引导学生多元化思考,并助益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进行“动态化学习”

传统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主导着课堂,学生时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疲态,尤其在程式化化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更加没有深入探究的机会,也没有实践操作的机会,如此便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鉴此,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就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施行动态化教学,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并积极探究创造。譬如在教学“植物的叶子”有关内容时,教师则可以开展“分一分”、“猜一猜”等主题活动,即在课前先让学生去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然后再将学生收集的树叶种类整合分类,最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猜一猜”树叶的类型与名称,并将相同种类的树叶进行分类归纳,最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树叶的特性(如松树叶为针状,其主要原因是减少水分的流失,以此帮助其抵抗干旱)。通过上述实践活动,便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便能够助益其科学素养的形成。

4实施生活化教学,促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理解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是科学素养的内涵之一。那么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就培养学生形成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鉴此,小学科学教学也应该通过生活化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生活化意识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譬如在教学“环保有关”知识时,我们便可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不环保行为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直观化感受生活点滴中的不环保的行为。并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如何解决生活中不文明、不环保的行为。又比如在讲解“小动物的生长”有关内容时,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抑或通过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生长情况,并有效记录其在生长过程中,外形、睡眠情况、进食情况以及叫声的变化;最后让学生通过总结归纳,得出小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各种生理特征的变化。以此有效培养其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即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提升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在科学课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首先就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并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最后则应该切实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之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晓峰.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浅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构建高效的探究活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2):10-10.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5

关键词:化学教育教学;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培养途径

1化学教育与科学素养、创新意识的关系

1.1化学教育

化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分支,对科学普及、社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高职化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包括以下几项:(1)依据自然现象、社会生产以及人类生活,普遍的公共教育;(2)以化学为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工具,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3)依据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对学生进行预备教育,为之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

1.2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分支,在普通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科学素养的内涵不仅在于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高度重视,还在于对人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包括人的智力、身心、敏感度、审美意识、精神价值以及个人责任感等。科学素养是一个人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观以及人文精神的基础,对构建全面发展的人极其重要。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中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中高职化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在于使学生在了解、掌握基本的化学科学理论与化学技能的基础上,树立科学思想,尊重科学精神,并学会运用基本的科学方法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1.3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IT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关键要求之一。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改造客观环境与条件的意识或自觉性,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改造、更新、改善与发展,并基于此创造出新东西——新的构想、方案、技术、理论等的意识。创新意识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创新意识培养是素质教育最关键之所在。中高职化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于通过化学实验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探索式的学习过程中,成长为具备独立学习能力、拥有创新人格以及基本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1.4三者关系

在中高职的化学教育中,教师要在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理解与掌握,并促使学生基于全面的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的认知与理解,培养自身的科学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因此,在中高职化学教育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将科学素养教育融入化学教育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而如何实现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的提高,则需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寻找培养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2在化学教学中培养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的途径

2.1强化思想道德

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中高职化学教学也担负着这一重责大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不但不可轻视思想道德教育这一根本,还必须加以强化,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科学态度与科学技术价值观。只有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化学教育之中,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科学的热爱、端正的科学态度与正确的科技价值观,才能催生出伟大的科学精神,而这高科学素养则依赖于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因此,在中高职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实际案例(如典型的环境问题),潜移默化地、有的放矢地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化学,并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正确的科技价值观。

2.2更新教学内容

对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对学生个性化、实践能力以及个体素质等的培养,重视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的训练。因此,在中高职化学教学中,要更新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措施:(1)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重视化学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的训练,并促使其主动运用科学思维与方法进行之后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务必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选用符合其实际水平的教学内容。(2)促使学生在不断接受、吸收新知识的一系列活动中,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要突出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引导其主动学习的意识,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3)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努力营造富有科学精神课堂氛围,建立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协助进行相关实验与实践,促使学生在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而有效提高其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

2.3改革教学模式

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中高职化学教学中,就须以学生作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习能力。唯有学生具备了学科精神,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才能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索学习。在中高职化学教学中,须先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基于学生特征与教学实际,选用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对学生自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循序渐进地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注意以下两点:(1)突出三个教学环节:基础知识的学习、自学习及常规训练、动手实验、实践既创新能力训练;(2)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将这三个环节与新型教学模式有效结合起来,不但能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培养能力,还推动了教学目标的科学化发展。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其自学习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

2.4采用先进手段

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主要特性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中高职化学教学中,面对开放活跃的社会与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教师应通过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平台或工具,促使学生加强对该学科最新研究、实际应用等方面的了解,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具体而言,可包括以下几种手段:(1)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进行科学探索的环境与机会;(2)采用多媒体、CAI等技术将微观分子、原子进行形象化、立体化演示;(3)组织化学研究小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实验设计能力;(4)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等。

3结语

总之,在中高职的化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强化道德基础、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策略等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进而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蔺洁.浅谈化学教育和科学素养[J].中外企业家,2016,(5).

[2]刘静.高职化学教育中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4).

[3]商秋红.探讨高职化学教育中科学素质及创新意识的培养[J].职业,2014,(23).

[4]江波.高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J].新校园(上旬),2017,(3).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6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造意识;科学素养

小学的科学教学工作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最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措施,引导小学生提高自身的创造意识。而目前,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下,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取得了较高的教育效果。教师通过借助生活化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观念的认识。且学生可以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而建立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时,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意识,并鼓励所有小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来。小学科学教师完全可以借助生活、学习、社会环境,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指导,并带动更多的小学生更新科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水平。学生在接受小学科学的引导教育后,会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科学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迷信,不信谣。可见,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科学素养工作对于小学生的科学教育培养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科学素养实践情况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师也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科学素养。教师只有认真地分析小学生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表现,才能够发现现有科学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科学教学缺乏创造性的教学指导。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育时,常因为自身对科学教学内涵认识较浅,且实践指导能力有限,而失去了对小学生开展科学教育的机会。良好的科学环境可以对小学生科学学习有积极的影响,特别是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目前,教师虽然整合了部分科学教学资源,带领小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中生态保护园,进而提高小学生对大自然科学现象的认识。但是小学生多不能亲身参与到大自然科学现象的探究过程中来,探究欲望不强。学校缺乏对小学科学教育的资源投入,导致部分教师缺乏教学工具和材料,无法为学生进行创新或创造性的教育指导。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最新的科学教育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互动较少。目前,许多小学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探索,且发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在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多数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与小学生的互动并不多,且没有引导学生建立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积极组织一系列的校园科学探究活动,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校园内的科学知识,并帮助小学生与其建立亲切的师生关系。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科学素养实践策略

只有让小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才能体会到科学问题形成的过程。学生只有走入生活,才能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应该积极寻找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生活实践内容、游戏,来提高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一)结合生活中科学实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就地取材,结合学生生活、学习中比较熟悉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现象。学生在跟随老师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实验的过程中,也会建立对科学的探究兴趣。比如教师想引导学生明白洗发露的制作过程,并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认识制作洗发露的应用成分,并了解每一种成分在洗发露中的作用。教师需要让学生每人都具备制作洗发露的材料。然后,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每天用什么洗头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自制洗发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就会想去了解洗发水的制作过程。接下来,教师为学生展示动态视频,视频内容为洗发水制作过程,并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每一种成分的作用。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用色素、香精、温水来制作洗发水,并用脏毛巾来试验洗发水的效果。学生在参与制作洗发露的过程中会逐渐认识到科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且科学来源于生活。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科学实例,就让学生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的实际意义,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加大教育投入,为小学生创设科学探究学习氛围。教师应该注重让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体验中收获知识,在玩中认识事物,比如让学生体验播种收获、制作环保作品的喜悦。教师在教授科学的过程中要与学生一起,共同细心观察小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科学探究内容,理解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并反思科学教育过程中自身教育行为的影响。同时,教师应该创设有趣的科学教育环境,合理选择教育资源和材料,增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体验,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广泛引进一些生活中的科学作品,并鼓励学生利用学校提供的材料,设计具有创造性的科学作品。教师可以借助学校本身的资源,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教室。同时,科学探究教室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内容,比如教室内提供了科学探究的区域活动环境,并让小学生结合提示完成科学探究活动。教室内还可以引入三维的VR实景,来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观看科学产品的制作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产品与科学理论的关系。小学生在思考和被引导的过程中会逐渐认识到科学的来源,并思考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环境下进行科学探究。教师通过为小学生创设科学探究氛围,来提高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

(三)结合学校环境,对学生展开科学引导。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究科学实验,并发现科学现象。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视频中的植物花卉成长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校园内的植物生长情况,进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观看走进植物花卉的视频,让小学生观赏植物花卉的生长过程,并让小学生学会辨认植物花卉。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了解视频中植物花卉培养大棚里面的植物,并让学生分析植物花卉所能够起到的实际作用。多数小学生会联想到植物花卉可以起到装饰空间的作用,即植物花卉具有观赏价值。然后,教师可以让小学生继续思考植物花卉的其他作用,并让小学生思考“植物会呼吸吗?它们的呼吸作用对大自然有什么作用?”。学生在思考完类似的问题后,会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了解植物花卉的呼吸方式,并理解植物在大自然中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引导小学生为学校的植物花卉施肥浇水,并让小学生亲自体会植物花卉的生长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联想自己成长的意义,进而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成长观念。教师通过开展类似的科学实践活动,来加深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并引导小学生了解大自然,提高小学生对生活、成长的认识。

(四)开展科学手工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意识。教师可以借助一些便于实施的科学手工活动,引导小学生建立科学的探究意识。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废物再利用作品制作、科学作品分享等内容,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教师要注意让小学生在设计科学手工作品的过程中,理解实践与理论辩证统一的关系。同时,教师可以在废物再利用作品制作教学时,让小学生选择可以再利用的废品,制作与科学相关的作品,并在活动现场制作并予以展示,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选择内容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废物材料,吸引其他组同学的学习注意力。小学生在选取材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及好奇的事物和现象,通过材料的选择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结合现有的制作工具,找到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的策略,激发小学生的科学求知欲。教师在实际的作品制作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小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建立作品制作思路,并分析作品的科学性能。另外,教师还可以在作品分享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提高其他组同学注意力的内容,让小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科学作品分享可以增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搜集科学作品的素材可以增强小学生对生活中废品再利用的认识。

三、结束语

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结合生活中的教学工具,并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科学素养。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多种学习环境中建立对科学的认识。教师应该积极思考与小学科学教学相关的知识,并与小学生建立亲切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动作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文轩.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科学素养实践策略[J].考试周刊,2017,4(2):148.

[2]刘琦.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科学素养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0):34-35.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7

关键词:科学素养;实验教学;初中物理

科学素养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科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通过分析初中物理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兴趣引导、小组合作、生活实践、课外拓展、自主设计、优化评价等角度,探究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初中物理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部分教师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思维,授课方式往往墨守成规,通常会习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先为学生讲解大量的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背诵的方式,将这些物理定律、概念、公式牢牢记住。如果课堂时间出现剩余,才会适当地进行演示实验。简而言之,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强的局限性。长此以往,物理实验的时间会被不断的压缩,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失去期待感,从而消磨掉学习积极性,影响到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

(二)实验评价不够公正

一些初中物理教师对学生实验的评价还是以分数为主。教师通常会让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按照学生书写的完成程度、严谨程度,来为学生的实验学习打分。这种评价方式很容易导致教师对学生实验水平的判断不够客观,对擅长操作而不擅长总结的学生的评价有失公正。

(三)学生的实验经历不足

由于物理实验需要占据较多的课堂时间,很容易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安排。所以,教师通常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形式,给学生预留的实验时间较短。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参照教师的演示过程,将实验重复完成,无法对实验进行深度的钻研。因此,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浅显的层次上,缺乏主动操作的机会和经验,不利于终身学习的发展。

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

想要通过物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看似不可能的趣味实验来引出悬念,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完成实验、打破学生的固有认知之后,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例如,教师在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关于“压强”的知识时,可以给学生设下伏笔,表示自己能用一张A4纸,打开易拉罐。对于罐装汽水,学生都不会感觉陌生,打开拉环需要多大的力量,学生心中也大致有数。当听到教师提出用A4纸来开启易拉罐时,大多数学生的想法都是“教师会将纸张多次对折,提高纸张的韧性,再用纸的一角将易拉罐的环扣撬开,但这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学生会持有不相信的态度。然后,教师将纸张对折,却没有按照学生想象的情景去撬环扣,而是用对折的一角在易拉罐口用力摩擦。此时,罐口会奇妙的破开,给学生带来不可思议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用纸可以将易拉罐磨破。”学生想要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就会提高学习动力,促进科学素养的养成。

(二)组织合作学习

对比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团队的氛围下探究物理实验,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显著的提升。物理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合作学习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来提高学生的交流意识。由此,学生可以从其他人身上取长补短,及时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通过分工合作,也能保障实验的完成度,预防实验失误的出现。例如,教师在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由于这个光学实验比较复杂,需要学生合理调整烛焰、光屏、焦距、像距、物距等多个实验条件,以制造出倒立缩小、倒立等大、倒立放大等多种实象,并将实验数据全面记录下来。仅凭学生个人的努力,很难完成这个复杂的实验过程,即使勉强完成,也很容易出现操作错误。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提示学生通过分工的方式,将实验的内容分解,由每名学生分别负责其中的一部分。例如,有的学生负责调整物距和像距,有的学生负责查找理论知识,有的学生负责统计实验结果等。当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后,再进行全面的核对,分析每一个实验环节是否符合学过的物理知识要点。由此,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务实、求知的学习态度,对科学素养的养成有促进作用。

(三)开展生活实践

若想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应当开展生活实践,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元素,构建物理的生活教学情境,从而降低物理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例如,教师在教学完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关于“静电现象”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留一项课后作业,“如果家里的盐和胡椒粒不小心混合到了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将二者顺利分离?”鼓励学生在家中自主探究,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第二天,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答案,公布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首先,准备一个塑料汤勺和一个小盘子,将混在一起的盐巴和胡椒粉平均洒在小盘子上,尽量将其摊薄。其次,用力摩擦塑料汤勺,使其产生静电。最后,将汤勺接近混在一起的盐巴和胡椒粉,会发现胡椒粉先沾在了汤勺上。该实验利用了静电的吸引力,将重量较轻的胡椒粉先吸附在汤勺上,成功实现了分离。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会深刻感受到物理实验对生活的影响,理解到探究物理知识的价值,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拓展课外知识

物理实验教学中,想要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成,教师应当积极介绍课外知识,引入优秀的物理研究案例,帮助学生打破教材的局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完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的课程之后,可以定期组织专题讲座,为学生展示优秀的科学成果。如超导材料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纳米科技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情况、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的原理等。通过以上讲座,让学生对现代科技产生初步的了解,能做紧跟时代的发展。除此之外,在完成“电学”的课程之后,教师可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参观制造电路的研究室,为学生讲解家庭电路常用的链接方法和控制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实践途径,鼓励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尝试研究保险丝、插头等重要电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关于安全用电的规定等。

(五)鼓励自主设计

当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后,教师要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教材的局限,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融会贯通。对此,物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实验思维。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压强”的教学为例。针对“同一压力作用在支撑物的表面上时,受力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强越小”这个定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主设计实验内容。例如,有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设计了一个实验。准备材料有一张玻璃板、一个气球、一张钉板、一个布袋、一柄锤子。首先,将钉板的钉尖朝上,将吹满的气球放置在上面。其次,将玻璃板装入布袋,放置在气球上面。最后,用锤子捶打玻璃板。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玻璃板碎了,而气球却完好无损。对于这个实验内容,学生的实验思路比较正确,但实验过程却不够完善。对此,教师可以提出改进的意见,如增加一部分实验内容,用一根钉子放在气球下面,再用同样的方式捶打气球上的玻璃板,观察是玻璃先碎还是气球先破,让两个实验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通过学生的自主设计,加上教师的完善,学生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物理知识吃透,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和良好的探究精神。

(六)优化教学评价

根据前文的论述,部分教师对于实验课程的评价环节不够重视。这也导致学生在实验中犯错后,不能及时总结问题,从而出现重复出错的情况。因此,物理教师在完成实验课程后,应当优化教学评价,带领学生梳理实验过程,从中总结得失。这样能让学生养成严谨、仔细的学习态度,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例如,每当完成一个单元的实验课程后,教师都可以组织学习交流会,让学生主动上讲台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如在实验中曾经出现过什么错误,在谁的帮助下发现了问题,又是怎样进行改正的等。同时,学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过程,分析其他人在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和闪光点。最后,教师将所有自评、互评的结果进行归纳汇总,找出学生的学习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由此,帮助学生全面做好查缺补漏工作,帮助学生明确下阶段的学习方向。

三、结语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的学习态度,激发创新意识,能激励学生勇敢地打破常规,对实验过程进行个性化的思考。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教师的影响和教材的束缚,将科学素养转化成自主学习的内驱力,积极实现知识的迁移。由此,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物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蒋炜波,王宏.物理实验的设计如何指向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J].物理教学,2019(12):10—12+9.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8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科学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与实施,素质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践行中学素质教育工作理念,初中课堂教学工作也在与时俱进地进行着革新与转变。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为了提升生物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及科学素养,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强化教材知识点内容的讲解与授课之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开展各种生物教学课外活动,以提升学生参与生物学科的积极性。通过课外教学活动及课内教材知识讲授的相互辅助教学,确保学生生物课程学习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提供基础与条件[1]。

一、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类型

(一)实验类型

1.充分利用每周校本课的拓展时间。在生物课程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每周的生物校本课时间,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各项教材内外的实验内容。例如,教材内各项预实验的实施,课后实验内容的拓展等都可以安排在校本课时间内完成。积极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进行探究拓展,例如,在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教学,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验证。2.定期开放生物实验室,培养学生生物科学思维。在课余时间,定期开放生物实验室,方便学生在课后时间积极参与动手实验。在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生物学习的思维与生物学习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甜米酒的试验之后,学生可以拓展思维进行其他发酵食品的制作实验,根据发酵原理在积极搜寻资料之后可以实验制作酸奶、果酒等其他食物。整个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认知能力,同时还可以在实验中提高对生物科学的认识与理解。3.建立家庭小实验室,拓展课外活动空间。在学生周末或假期中,学生可以购买一些简单的生物试验器械,在家庭组建一个小型的实验室。通过在家庭小实验室中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生物话题或实验,既能增加学生参与动手的乐趣,同时又可以获得实验成功的喜悦感。

(二)调查类型

在初中生物学习过程中,调查类型的生物课外活动是锻炼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及生物语言组织能力的重要方式。从确定生物调查主题到实施调查的人员组织都由参与学生自由安排分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生物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促使更多的学生主动投入生物探究学习,在各种类型的生物调查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分析实践能力等都可以得到充分地锻炼和提高[2]。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周末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所在地区红绿色盲的概率情况等,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既锻炼了生物学科的探究能力,同时又在无形中影响了自身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制作类型

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实践制作类型的课外活动是学生参与程度最高的,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成果,参与成就感比较强。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树叶叶脉书签、动植物标本等活动。

二、在初中生物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

(一)借助生物课外活动丰富生物教材知识内容

生物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科科学素养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教材内容,加深文化知识的理解记忆程度。例如,在各种动植物和食用菌的培养发育过程中就包含许多学生可以观察学习的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动植物及食用菌的生长、生活习惯及外在形态结构,从而加深对生物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科学调查、参观实践等课外活动,即可以丰富生物教材的知识内容同时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热情。在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时,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与指点,由学生自主完成活动项目,在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经过教师的指导与点拨,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对相关生物知识内容的原理及定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观点

生物学科科学素养的核心就是科学精神,它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精神气质,同时,更是一种对生命科学的探索精神。生物学科科学精神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的养成。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环节,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活动方式。例如,在开展生命科学探究实验和日常生物学科实践活动环节,教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搜集生物科学家的事迹,了解学习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从科学实践过程中充分了解生物生命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精神。通过课外活动,在学生的思想中萌发生命科学创新的意识,帮助学生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探索精神,将课内教材知识内容与课外时间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提高生物学科实践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在课外活动实践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据有关教育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初中生接受文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接受吸收科学文化知识,很少通过实验活动及探讨实践活动来形成完整的科学概念,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因此,为了顺应新课改教育工作要求,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初中生物教学环节必须加强生物课外活动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变研讨,在观察分析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四)在课外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一方面,生物科学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通过日常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事生物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能力。在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工作中生物科学能力是课外活动开始的必要条件。生物课外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和科学严谨性,在进行科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熟练应用各种实验工具,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步骤,提高学生生物课外活动的操作技巧和专业程度,为学生生物学科探究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认真的探究与实践,通过调查、验证、记录、分析等环节,最后完成课题并总结形成报告,在教师的组织下在课内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科学能力的提高,带动科学素养的养成[3]。

三、结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及生命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拓展教材内部知识,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的视野,丰富生物学习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加深了课本文化知识的内化程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在提高生物知识内容学习效果的同时了带动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范丽娜,付建红.初中生物课外活动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影响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56-58.

[2]洪长驰.提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探讨[J].读写算(教师版),2016(3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