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研究范例

科学发展研究

科学发展研究范文1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科学发展;前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加快创新和改革,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直以来,农业经济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三农问题”备受关注,要想使得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加快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加快农业产业的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机制。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业技术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缺乏完善的农业配套设施、农业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不高。虽然我国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人均农业可耕地比较少。首先,农业经济缺少科研经费,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现代科学技术利用效率不高,这些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民数量逐渐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人不愿意再从事农业生产,倾向于去大城市谋求生存,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为年龄比较大的老年人或者是劳动能力不高的人,这也是导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口不足的主要原因。在部分偏远地区仍然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耕作方式,不仅农业生产效率不高,而且农产品产量不尽如人意。

(三)自然资源破坏严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各个行业都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自然环境正在遭受损坏。比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水资源受到损害等,导致空气质量、大气质量以及水质量严重下降,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减少,农业经济损失严重,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进步。

二、新时期农业经济科学管理建议

(一)明确农业经济科学管理方向。自从我国进入新世纪,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农业经济管理仍然存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比如,我国农业人口数量比较多,农村缺少经济资源,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此外,农村信用社发展还很不成熟,规模较小,且并未呈现集中制的特点。此外,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力量较为薄弱,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些问题限制了农业经济的科学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科学化发展,适应当前经济市场的发展现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必须明确农业经济科学管理的方向,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改善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培养专业科学管理人才。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资源竞争逐渐朝着人才竞争转变。我国严重缺少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很少有高校设置相关专业,使得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十分稀缺。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人才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知识,还必须具有农业经济管理知识,掌握一定的社会学理论。由此,当下要想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化,必须注重培养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以高校作为切入点,加强高校农业经济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内容。

(三)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我国土地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但是各个区域的农业生产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要想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科学化发展,就必须针对各个区域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制定对应的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比如,我国的东北地区,资源丰富,人烟稀少,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而南方地区土地较为集中,农业资源较为稀少,且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因素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要想加强农业经济的科学化管理,必须针对当地农业生产特色和资源储备情况,落实相关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新时期农业经济科学发展前景

(一)进一步发展合作社管理。农村合作社通常是由几个农村个体组成的合作组织,与传统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相比较,农村合作社内部管理更加民主和科学,与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化相适应。为了扎实推进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未来我国农业经济科学发展的主流必将是农村合作社。

(二)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完善。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均衡是影响我国南北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科学有效的解决,必将对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影响,使得农产品结构发生变化。为了解决此问题,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农业人员的创新意识,为优化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发生改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是行业发展的核心,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必将发生变化,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必将会存在一段时间,短时间内发生改变是不现实的,我们应当保留传统农业管理模式的科学之处,逐渐淘汰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全面实施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四、结语

科学发展研究范文2

目的研究分析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和甲硝唑棒应用于慢性牙周脓肿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2014年05月至2016年05月接收的慢性牙周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40作研究组,本组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方案治疗;40例作对照组,本组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甲硝唑棒方案治疗,对2组入选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客观比对。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对照组75%,且研究组入选患者牙齿松动情况、牙龈指数以及牙周袋的深度等指标都优于对照组,2组临床效果综合对比后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针对慢性牙周脓肿的治疗中选择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方法有助于促进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快速改善,且明显优于甲硝唑棒治疗,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甲硝唑棒;慢性牙周脓肿;疗效

0引言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发展飞快,继续医学教育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引起了全国医学院、医疗单位的广泛关注,继续医学教育意识已经深深印在每个医务人员心中。另外,重视科研工作,忽视医学教育,认为科研工作能够得出论文和结果,而医学教育知识为医务人员提供所需要的学分,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基于此,就要正确认识医学教育与科研,从根本了解医学教育与科研的重要性,并且认知医学教育与科研对医院管理发展的影响。

1医学教育与科研管理

1.1医学教育能够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医学教育能够反映出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也能够为科研工作创造出良好的外界氛围。一般,某一个医疗单位医学教育之所以能够继续进行,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医疗单位在某一个领域中的科研工作在省内或者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与其他同行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科研工作也是医学教育项目能够通过评审的条件,所以应该对其有足够的重视。那么,继续医学教育能够反映出某一个医疗单位的科研工作水平。医学教育还能够促进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由于科研工作的本质就是创新,科研工作就要不断创新出新的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继续医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就是现代医学科学领域中的新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以此就决定了医学教育能够促进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使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使用在社会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也在不断的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在此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继续医学教育就要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1]。

1.2科研工作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医院科研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科研计划、论文、成果、档案、设备、保密、经费、人员、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科研管理的宗旨就是协调、综合、服务,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科研水平,保障医院科研质量,并且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目前我国医学发展较为循序,科技创新是医学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趋势,在促进医院构建学习型医院及国际化品牌过程中,科技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创新主要是以科研和管理两者相结合来完成,所以,科研管理工作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科研管理,促进科研工作及医院管理建设,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科研管理工作还是医学教育的基础。继续教育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其生命力来源主要是全新的内容。但是任何全新的事物都是相对且具有时间限制的。为了能够使继续教育能够具有生命力,那么就要以科研工作为基础。因为科研工作的本质就是创新,所以将两者相结合,就可以使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得到不断的更新,这种更新主要源于科研成果。科研工作还有紧密的跟踪性,也就说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手段实时关注他人的科研工作进展。这样不仅能够使医学教育内容具有完整性,还能够在与他人科研成果对比的时候,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检验及完善,保证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具有科学性。[2]

2医学教育与科研对医院管理发展的影响

2.1医学教育与科研和医院管理的关系。医学教育与科研管理就是使用一系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的对医学教育领域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任务就是创新、探索、发现医学教育的规律,并且将其运用到医学教育工作中,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医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医学教育也具有实践性、服务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医学教育过程中要在医院中进行,医学生、护士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医学科学研究是医学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医学优秀人才的途径。在医院进行医学教育工作,能够进一步的完善医院科研工作,提高医学工作水平,有利于医院的技术创新、学科建设等。社会对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和需求,也是科学研究的动力。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与社会、文化、经济、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其主要就是培养医学人才,所以产生间接的就是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且具有远期的效益。医院的科研管理,不能够知识重视近期功利,从而不重视远期效益。

2.2医学教育与科研对医院管理发展的影响。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医学科研管理,医学教育科研的层次越高,表示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在目前医学科学发展具有较好势头的背景下,对医学教育和科研具有局限性的认知,直接影响了医学教育与科研的质量和成果。医学教育是较为复杂的,具有一定的人为性及不确定的心理,会直接影响研究过程。医学教育也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要选择合适的客体进行研究,首先就要以医院质量管理为基础,题目要进行限定,题目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要适中。如果题目过大的话,就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题目过小的话,就不易出研究成果。所以科研题目要准确,从实际出发。医学教育与科研具有群体性,要通过医院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基础,最主要的就是利用信息资源,使用院校联合,团队合作,才能够取得科研成果。关键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持之以恒,将目光放长远,这样才能够将医学教育与科研的潜力发挥出来,促进医院管理工作和可持续发展。[3]

3结论

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需要医院对其给予相关的资源和信息,并且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此使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更加完善和高效。医院教育与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长远性的发展,将其持续的进行下去,对医院的发展、社会医疗体系的建设都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秀红 单位: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

参考文献

科学发展研究范文3

学术筑基,建构具有理论价值的前沿心

理学出版产品线北师大社与本校心理学部以及国内心理学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从历史传承上看,北师大社出版了多本由本校心理学部各位专家编写的众多心理学专业与基础课品牌教材。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北师大出版社积极回应,策划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俞国良版),并举办了两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心理健康学者参加,积累了更多学术资源,并收集到一线的教学经验和建议。2015年,北师大社加大了心理学前沿领域的优质图书出版,“京师心理研究”学术系列汇集了国内心理学研究者的最新成果。2017年,策划出版阅读研究系列《儿童阅读的世界》;2021年,策划出版由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985首席科学家薛贵教授主编的《脑与心理发展》系列教材,将高高在上的脑科学知识转化为可供家长和学校受益的日常学习资料,服务“中国脑计划”。此外,还策划出版俞国良教授主编的“心育研究书系”,该书系从心理健康的理论政策、教育研究、前沿问题等多个方面,对心理健康的理论与体系进行了建构。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策划出版了《家安心安: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家庭心理自助手册》,作者是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业主任、北师大长江学者方晓义教授团队,在学习强国免费提供该书电子书,阅读量高达百万次。

对主流心理学的反思,推动中国心理学学科发展

近些年,各种心理学疗法泛滥,公众如何理解个人精神危机、抑郁等精神疾病的流行以及心理学对于解决当下个体出路的有效性都提出了新的需求。北师大出版社2016年出版和策划“社会治疗书系”。社会治疗作为一种跨学科(哲学、心理学、艺术、政治、社会学)的新的心理学理论范式,将后现论与心理学相结合,将个体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家庭和境遇中去考察,在团体动力的概念中探索人的改变与发展,解构学校、家庭、社会,这种学术范式对于当前的心理学研究具有变革性的意义。该书系的《像我们一样疯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解构疯癫:精神疾病的制造与解放》《社会中的心智: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非科学的心理学:理解人类生活的文化—展演路径》出版后,引起学界的关注。此外,发展中国心理学,需要扎根于中国自己的文化土壤,北师大出版社引介了华裔心理学家吕坤维先生的著作《中国人的情感》,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作为互为镜像的心灵世界进行对照式探讨,全新解读了中国人的情感。这些书对于未来中国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和重构具有重要价值。这些书对于未来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和重构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北师大社首次在国内引进出版“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丛书”。这套丛书是响应学界关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这一迫切呼声,精心策划的一套前沿性丛书。目前已出版三本,《心理学的批判》《心理学与日常生活》《主体立场的心理学》。《主体立场的心理学》的作者霍兹坎普是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霍兹坎普将个体与群体视为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历史中实践的主体,从而将自身与被实证主义与资本主义建制化进而被心理学化了的西方传统心理学区别开来。霍兹坎普所开辟的研究路向已在国际上被广泛讨论,这是他的著作第一次被译成中文介绍给广大读者。该书荣获2021年心理学十大好书。这套丛书系统引介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无疑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心理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与权力的相互勾连,以及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理解。以此为契机,对建立和发展与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相契合的、与西方心理学平等对话的中国心理学话语体系大有裨益。[2]

实践互映,服务国家对于社会治理和社会心理服务的需求

近年来,国家对于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高度重视。党的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危机干预机制。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面向实践的研究范式的出版转向。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个体,但心理学在现实应用中是否真的有效?应用心理学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但有关心理学实践的过程、行动、知识生产这类概念基本不会出现在心理学者的研究报告中,个体、家庭、组织和社会的现实互动很少被研究。心理学的知识要真正在地化,服务社会与人民、走向田野,就需要对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有一个反思和转向,除了量化研究外,还需吸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质性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范式。北师大出版社在2018—2021年间,引介出版了《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行动科学:探究与介入的概念、方法与技能》《大小团体动力学》等行动研究领域的经典图书,探究个体如何行动,如何对行动进行反映,如何通过行动而发生改变。当下国家呼召心理学服务社会,心理学家需要从“干爽高地”的象牙塔走向“低洼湿地”的田野,在现实中碰撞、经验、反映与行动,我们希望这套书能够被走向社区和田野的心理学工作者更多地看见和学习。[3]从关切个体心理转向关切国家与社会治理层面的心理学出版。面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国心理学界希望能够作出自己的回应和贡献,而社会治理正是心理学界回应时代需求、关注现实社会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很多中国心理学者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并且已有丰富积累的一个交叉学科领域。“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丛书”是中国心理学会组织编撰的学术书系,由北师大社负责编辑出版工作,并获得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书系编撰遵循“问题导向、学术前沿、项目基础、智库参考”的方针,既强调密切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又有明确的学术前沿的定位以及高水平科研项目成果的支撑,以期能够切实为中国社会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启示[4]。《比较的囚徒:什么决定了我们的选择和幸福》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青年学者陆静怡教授有关“比较心理”的研究专著,是当下心理学界回应社会问题的优秀著作,该书一经出版就荣获2021年心理学十大好书。作者作为一名研究决策心理的专家,尝试用轻学术的手法撰写,将“比较”这一复杂心态进行了专业明晰的解析,从我们身边的现实案例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内卷”的心理成因,“比较”如何左右个人幸福感、团队凝聚力和社会大环境,期冀帮助读者破解“内卷”,理性看待各种社会比较,擅用比较,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这套书还包括《大数据助推社会治理:网络社会的心态感知及事件检验》《关爱与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心理问题研究》《人与城市:地方依恋与城市管理》等回应社会治理有关论题的专著。此外,北师大出版社还策划出版针对性的社会心理服务类图书,如《哀伤理论与实务:丧子家庭心理疗愈》《精神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总论》等。作为国内心理学出版的重要阵地,坚守社会责任,助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是北师大出版社的重要使命,我们也将继续坚持“学术筑基,实践互映”的道路,在中国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作者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出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副社长

参考文献

[1]许光鹏.对心理学最有学术影响的百家出版社分析:基于CSSCI(2000—2007年度)数据[J].出版科学,2011,1(19):72-76.

[2]克劳斯•霍兹坎普.主体立场的心理学[M].孟飞,郭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唐纳德•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实践中思考[M].夏林清,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科学发展研究范文4

随着研究对象与内容重点逐步转移,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开始没落。该学科经历了多年研究发展历程,并处于不断转型变化中。部分农业经济院系从农业经济学科逐步退出,转变为应用型经济学科;主流农业经济学科,将研究内容不断扩展。具体表现为,从生产到消费整个食物供应链生态系逐步升级,转型为食物经济管理;部分学科则是演化为“生物经济学”。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迅速的推进和市场化继续深化,农业产业也在飞速发展,中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转型升级问题。由此,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应顺应时代变化,转变研究重点,向市场研究为重心,建立以农产品食物市场为中心的一体新型农业经济学科。

【关键词】

学科转型;农业经济;生物经济管理

一、引言

农业经济学涉及农业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参与到农业生产及其关联的分配、消费与交换等经济活动的学科。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安全成为国内民众关注的焦点,农业经济学科在短期内仍备受重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较大挑战。然而,西方经验表明,伴随农业部门分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城市化进一步深入,以及其它学科快速扩张,该学科应及早跟随市场经济发展步伐,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在未来,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会遇到许多问题,可能遭遇西方发达国家情境。由此,农业经济学研究人员,应开始思考如何推动该学科转型。

二、农业经济学科演进阶段

农业经济学科的存在,多数是为研究对象服务,其属于应用类社会科学。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可以为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提供一定参考。农业经济从诞生之日起,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换之中,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政策研究为核心;二是农村经营为主;三是转变市场研究与政策研究并重。具体来说,以农村经营为核心,其经济发展目的在于,如何利用经济学原理,不断增加作物、畜产品产量,达到农场增值收益目的。而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目的,则是需要从农业角度去分析。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解决食物、贫困及农业调整等多重问题。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着重看到农业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为城市产业提供优质食物。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食物需求也会大量增加,农业产业也在不断深化中。在未来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学科需要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以此推动社会对农业的产销需求。

三、农业经济学科所面临的危机

目前,中国农业经济学科深层次结构问题,已在逐步凸显。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经济方面,人才市场随之饱和,使得该学科发展与拓展面临较多的困境。具体来说,农业经济学科面临以下两方面的危机。

(一)短期危机

一是,新型农业经济学科遭受传统经济学基础学科的压缩。作为应用学科,农业经济学工具及其理论,多数来源于基础经济学。随着近些年公司法、经济法学等多种学科的不断拓展,促使向农业经济领域发展,严重压缩了农业经济学科的生存。仅从学术角度来说,基础经济学科研究影响力较农业经济学科大,由此影响了农业经济学科的快速发展。二是,在政策方面,对农业经济研究的鼓励不足。研究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需要以政策为导向,但现阶段却严重缺乏,是传统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方向。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农民收入等诸多问题,仍然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依然需要许多农业政策研究人才。目前,多数农业经济研究专家,仅处于旁观者地位,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力弱,决策能力不足。同时,在决策影响力方面也在下降。与其他专业竞争项目和教学资源时,农业经济学科处于明显劣势,特别是在资源选取方面尤为不利。三是,对优秀学生的新引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农业经济学科要持续发展,还需要依靠许多专业人才,尤其是大学本科从业学生。但是目前,许多优秀学生,为了生存,不会主动选择农业经济学科作为研究对象。随着政策对该学科的支持力度降低、被其他基础学科压缩,促使该学科毕业生在毕业市场处于不利地位。在与经济学、商学毕业生之间竞争存在不对称的劣势。与其相比,农业经济学科难以取得就业优势。这就对我们产生了极大的思考:农业经济研究专业人才,需要转换研究重心,适应时代变化,并以市场为研究主体。据就业统计数据表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已成为中国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使得优秀毕业生难以对其有较大的吸引力。

(二)长期危机

现阶段,随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压缩了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从长期发展来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经济学科被边缘化趋势不断增大。首先,研究经费与人员处于不断下降趋势。近十年的时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角较快,超越了经济增长速度。政府预算在前期比较丰富,可以为农业研发投入大量资金。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缓慢阶段后,政府预算开始转向其他产业,对农业投入会大量削减。长期而言,国家对农业投入会逐步缩减。其次,在重视商业研究的时代,专业人员对商业对象的研究,远超过了农业研究的对象。在该方面,农业增加值高,占GDP比重为百分之十。追本溯源,现已超过三分之一认可需要农业,有超过二分之一认可居住在农村。政府工作重点在于,稳定社会与农业生产。如能完成中国的城市化,农村社会经济比较稳定。农业研究对象,也在国民经济体系地位下降。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就会收到极大挑战。如此,西方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为生存挣扎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随着就业形势愈加严峻,许多优秀人才对农业经济研究逐步减少。农业作为社会经济成熟阶段的研究对象,在国民经济份额中遭受服务业、第三产业影响,呈现下降趋势。受到就业市场的影响,以及研究对象的下降,促使优秀研究生从事农业经济作为研究方向。在此形式下,若优秀人才持续下降,参与程度急剧减少,将会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学科进一步发展。

四、未来发展之路

农业经济学科存在,其研究对象所处地位成为关键。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提前完成,促使社会经济走向成熟,由此,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逐步下降。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升级,农业特殊地位正在下跌,使得传统农业经济学科也随之下降。同时,基础经济学不断兴起、管理学的扩张,以及环境科学不断发展,这些研究对象已经涉及到农业部门,造成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出现被压缩的现象。目前,新型农业经济学科呈现蓬勃发展现状,正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方向。从国内发展情况来说,中国城市化迅速推进,以及市场化的不断深入,食品产业随之扩大,促使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了转型的客观要求。我国农业经济学科要转变研究重点,需要向市场研究为重心移转;构建农业市场为研究中心,成为一体化新型农业经济科目。目前,这种转型依然存在着很多难题,例如技术、制度和就业市场等障碍。相关农业专业人士,应未雨绸缪,共同行动,为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全面转型。

作者:赵栋强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晶.新时期农业面临的新问题和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张晶[J].北京农业,2015(33).

[2]李想,彭德远.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5(6).

[3]刘喜江.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

[4]郑晓杰.论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4(8).

科学发展研究范文5

高职院校以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为其主要职能,因而高职院校的廉政文化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在高职院校的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廉政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廉政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廉政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为我国高等院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

廉洁既是中国共产党对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当代高职院校师生应有的道德修养与品德情操。随着当前社会反腐的不断深入以及预防力度不断加强,整个社会对廉政文化建设日益关注。廉政文化为反腐斗争提供思想保证与舆论氛围。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更应加强其廉政文化建设的力度,因此,对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探讨、分析则显得重要。

1高职院校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必要性

1.1培养德才兼备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客观要求[1]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建设、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等综合型人才为其教育目标。专业技能、良好的思想水平以及个人修养是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可有效帮助其树立廉洁办公、诚信守法的价值理念,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1.2为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立身处世观念的主观需要

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与基本素质方能在生活与职业生涯中与他人、社会处理好关系,促进个人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廉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其廉洁奉公的品德,对自我行为进行有效控制。

1.3当前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必然趋势

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其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仍然存在着缺乏公德、道义等不良现象,比如,考试、生活消费高等现象。这些现象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个人修养与道德水平仍有待提升。通过对高职院学生进行廉政教育,帮助其提升个人修养与道德素质,实现德育才育的全面发展。

2当前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2]

2.1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因从事高等教育时间还比较短,因而其廉政文化建设尚未形成系统的组织管理,其形式较单一,缺乏全面规划。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成立了社科教学部,并将廉政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中,但教学部门与教学人员尚未将教学内容与廉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因而廉政文化建设氛围尚未形成。

2.2针对性不强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对党政干部的廉政教育极为重视,对学生的廉政教育重视不足。对警示、法制法规等教育形式比较重视,缺乏针对性教育。尚未将日常教学实践与对学生的廉政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因而可操作性较缺乏。

2.3必要的宣传与保障缺乏

校党委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将党的声音传送到广大学生中,但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多对此类文件不关心。高职院校往往对专业建设与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更为注重,而对学校廉政文化建设所投入的人力、财力相对缺乏,使得廉政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保障。

3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路径和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开展各项事业建设工作的指导理论,也是高职院校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理论。

3.1运用科学的方法

全面、协调以及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三大基本要求。在高职院校的廉政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利用所有合理方式,全面开展廉政教育。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1%的希望廉政教育形式能够得以丰富、创新。其中观看电影、参加社会实践、听讲座、、校内橱窗等形式受欢迎程度较高。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结合学生心理特征、思想以及其认知规律来开展相应的廉政教育。对各种资源、教育形式加以充分利用,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对广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形式应多加运用,比如可成立相关社团、安排相关剧目或播放影片等。总之,充分利用校园内、社会实践以及现代网络技术等多种资源,进行广泛宣传与指导。

3.2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时应充分体现可持续性及协调性。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77.2%的高职院遭遇过不廉洁现象。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廉政教育的监督管理制度,净化校园环境,降低不廉洁现象发生率。注重对教职员工及学生的廉政教育,对高职院校校园内及社会中遭遇不廉洁现象的应对加以指导,为廉政教育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氛围。

3.3教育内容应与实际情况相融合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为其核心。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思想层面指导、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还应对不廉洁现象加大惩处力度,增强可信度,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应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生活及工作可能遭遇的不廉洁现象开展教育工作,比如奖助学金、考试成绩、干部推选等与学生生活学习贴近的实际内容。提升廉政教育可信度,加强其现实说服力。大学生活既是青年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因而对其进行廉政教育极其重要。高职院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各种可用形式加以宣传。宣传形式应尽量多样化,充分利用网络、影视等现代资源;教育内容应尽量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或工作内容;在注重对党员或干部的廉政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对广大学生进行廉政教育。此外,加大对廉政教育的经费投入、完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提升其可信度及现实说服力等均是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力度、效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龙芳 单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曾泓华,杨红.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7):212.

科学发展研究范文6

学科建设发展水平是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高等院校改革和转型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是高校培养人才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检验和衡量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学术地位等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指标。学科建设水平体现高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决定着高校的发展特点和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建设始终是地方高师院校各项建设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教学与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基础,在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二、地方高师院校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发展主要问题

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容覆盖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实验室建设、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以地处河南信阳的地方院校———信阳师范学院为例,近年来,该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位点建设为突破口,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高”的原则,积极优化学科结构,切实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在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上实现了跨跃式发展。但信阳地处革命老区,学科建设起步较晚。作为地方高师院校,在学科布局上,传统教育学科是优势长线学科,而应用学科起步较晚,学科布局有待优化;目前,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学科自身管理水平不高,服务意识、团队意识不强的问题;学科综合化水平较低、学位点较少、部级重点学科数偏少甚至没有,学科队伍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学术带头人数量偏少,科研水平相对不高;学科建设的投入与高水平学院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学科研究基础条件很差;学校现行评价考核体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科协同发展,还存在不平衡现象等问题,学科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这虽然是个例,但作为1978年建校的传统地方师范院校,在河南省和全国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地方高校的转型和发展、解决学科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都是共性问题。

三、地方高师院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定位和概况

近年来,作为地方高师院校,信阳师范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位点建设为突破口,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高”的原则和发展定位,积极优化学科结构,切实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在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上实现了跨跃式发展。该校深知地方高师院校应把学科内涵建设工作放在首位,积极跟踪国内外学科发展动向,瞄准各学科最新发展点,围绕省校两级重点学科精心凝练学科方向,打造特色,形成优势,努力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该校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学科建设管理文件,使学科建设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规范。同时,定期对重点学科进行年度或建设期终考核,按照“优胜劣汰,滚动发展”的原则,分期、分批遴选建设省校两级重点学科。目前,该校已拥有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等6大学科门类。同时,还拥有教育、翻译、工程三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及具有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四、地方高师院校学科建设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制订学科建设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建设目标,努力构建具有地方高师院校特色的学科体系

作为地方高师院校,信阳师范学院把8个博士点培育学科作为学校博士单位培育工程建设的主体学科,把博士点培育作为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使其在学校学科建设工作中真正起到引领带动作用。同时努力整合优势资源,挖掘、打造自身特色,积极争创省优势特色学科。围绕省校两级重点学科精心凝练学科方向,打造特色,形成优势,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该校拥有的10个河南省重点学科正面临建设期终考核,17个校级重点学科是带动学科建设整体发展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学校发展应用、交叉型学科和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的重要任务,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优势、特色、应用型学科建设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按照建设目标任务要求,扎实开展建设工作,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科梯队

学科建设的根本是人才队伍建设,没有一支好的学科梯队,学科建设工作就无从谈起。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学科建设工作首位,并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队伍稳定三个方面着力开展学科梯队建设工作。

1.人才引进。

要在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引进上下大力气,校、院两级通力合作,按照“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原则,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创造宽松环境和优越条件。各二级学院应利用本院所属学科专业长期积累的人脉资源,积极与各类高层次人才沟通联系,采取灵活措施,努力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在优秀博士引进方面,按照看学校、看导师、看成果的“三看”原则引进。

2.人才培养。

对学科梯队中有较好的科研潜质、饱满热情和创新意识的年轻后备力量,实行“人才跟踪培养制度”,采取继续就读博士研究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或留学国外、出国访问等措施,因人施教,善加培养。在跟踪培养期间,要求培养对象定期汇报进修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学校要给予他们足够的人文关怀,对取得的成绩要积极鼓励与支持。

3.人才队伍稳定。

人才队伍稳定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人才引进来之后,学校应积极为之营造较好的学习、科研环境,在政治、生活上真正关心他们,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要从管理机制和制度设计上,努力引导、激励他们开展好教学科研工作,出创新性成果。

(三)着力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努力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平台

1.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内涵建设。

学科建设非一朝一夕,需要一批人长期沉下去,不断积累科研成果,凝聚学科方向,构建学科平台。地方高师院校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学科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各学科要认真按照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扎实开展各项建设工作,长期坚持,必有成效。

2.博士点培育学科要特别注重国家、部委级科研项目和省、厅级重大项目申报

在学科研究中发挥团队优势,互相协作,集体攻关;学科梯队成员要努力发表影响因子高、创新观点多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学校和各学科要对省厅级以上重大项目立项和中文核心期刊以上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

3.各级学科要把争创省、厅级科研平台(实验室、基地、中心、团队等)的建设列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学校对成功搭建科研平台的单位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四)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1.各层次学科要积极引导、支持学科梯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多开展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教师如果没有机会参加省级及以上级别的学术会议,更谈不上国际学术会议,学科梯队成员学术视野窄,难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因此,每个学科每年都要尽可能选派一批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力争在会议上报告自己的科研成果,即使不作报告,对了解学术前沿动态也大有裨益。

2.各学科要与国内外同学科的知名专家建立长期牢固的学术联系,适时请部分专家来校讲学、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积极邀请一些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及科研基金管理机构的专家学者到校指导工作。

3.要充分利用校际战略合作关系,与相关单位及学科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

4.大力支持学术骨干参与外校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以锻炼队伍、积累经验,为以后自主开展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奠定基础。

(五)加强领导,健全制度,促进学科建设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1.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要把学科建设与管理列为本单位的重点工作。全校各级重点学科都有归属单位,相关单位的党政一把手要与学科带头人一起,全面负责本院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工作。

2.学校和各二级学院都要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和制度,以制度规范学科建设管理工作。要有专门负责学科建设工作的人员,以负责本单位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要在学校已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配套的经费使用与管理制度,特别是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制度。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并将经费管理重心下移,这样,各有关单位加强学科建设经费管理的重要性也越发突出。

3.学科建设管理相关部门和人员要切实加强协调合作,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与上级部门及兄弟院校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科建设发展的信息与动态,不断调整学校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努力为学科建设工作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五、结语

科学发展研究范文7

五年专学前专业的学生是刚刚从初中毕业步入职业中学的学生,他们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是本着对学前教育的热爱以及对未来职业的展望,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培养中,科学素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素养之一,从国内外的情形来看,我国过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科学素养培养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了出来,所以我们要认清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问题,认清科学素养的培养现状,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出解决对策,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为培养更多的学前教育人才作出贡献,本文从当前的发展现状出发,对相关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五年专;学前教育;科学素养;现状;发展对策

五年专即五年制的大专,这是国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改革的成果,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可以选择五年制大专进行学习。五年专中的专业很多,其中学前教育专业就是当前一门比较炙手可热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专业,他们在校期间学习采用各种方法对孩子的智力进行培养,我国当前优秀的幼师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需要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专业,就需要让他们掌握必要的科学素养,本文重点对五年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当前的现状,发现存在的不足,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现状

首先,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具有广泛的课程范围,但是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关注度是严重不足的,学校将课程集中在幼儿园管理、幼儿心理学以及其他专业技能,如钢琴、舞蹈等学习上,但是对于自然学科的学习却很少涉及,所以遇到了自然学科等课程以后,学生的兴趣并不高涨,长此以往甚至对科学产生了排斥的心理,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十分困难,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这样才能得到启发,其次,在对当前五年专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掌握技能十分薄弱,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很明显的不足,尤其对对于新的科学知识并不敏感,更不比说对科学知识进行更新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缺少主动追求的动力,学校也没有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主动的灌输,所以根本无法与当前时代的发展相适应,这种情形必然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由此引发自身结构的缺失以及在能力方面的不足,所以科学知识基础薄弱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第三,在对科学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存在能力缺失的问题。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因为五年专学生在毕业之后可能成为教师,只有教师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才能借此进一步的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引导,学习科学的本质在于对真理进行探究,探究实际上就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创造,所以探究者必须要对未知事物具有一定的兴趣,同时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创新能力,所以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创新能力。

2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思考

2.1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

科学兴趣的培养,方式是十分多样的,只有具备了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一门学科,进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要想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就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采用科学讲座的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科学讲座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可以以科学发展史为主要内容,可以以生态破坏为主要的内容,尽可能的与生活相贴近,与最新的社会发展情形相贴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在进行讲座的过程中,学生适当的记笔记,记心得,从中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具有息息相关的联系,同时还开拓了视野,促进了知识的增长,尤其是让学生对科学变得更加关注,极大的激发了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2.2开展各类科学知识制作竞赛

适当的竞争对于激发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科学创造性能力的提升,可以积极的开展一些科学知识方面的竞赛,这种竞赛对于人的创造精神具有极大的激发作用,使人精神充沛,思维敏捷。这正是科学学习所需要的。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引入竞争机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学校为了增强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展了“儿歌表演唱比赛”、“舞蹈大赛”、“简笔画大赛”等。可以仿照这些比赛,以当前的最新科技为主导来举行科学知识制作竞赛,这样不仅会大大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科学的不断关注,同时可以培养多种专业人才,使得一部分在专业技能方面不占优势的同学在科学教育方面得到优势。

2.3设置专门的幼教科学实验室

科学是需要探究的,而探究往往离不开实验。现有机制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几乎与实验脱钩,但幼儿的科学教育又要求有一些必要的探究实验,幼儿的科学实验不同于其他的实验,它在保证幼儿的安全情况下涉及方方面面,主要以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为主。笔者认为可以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门设置一个幼儿科学实验室,经常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在课后做实验,如做自酿甜酒、种子发芽、自动喷泉等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而且加强了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为以后幼儿科学教育的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于课程设置的研究.进一步推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着眼丁科学素养提高的课程体系。要开设跨学科课程,加强文理渗透,设置综合性课程和选修课,打破文理专业割裂的现状,对全体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可在早期增加一些自然科学类课程的专业选修课,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领域科学基础知识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聘请理工类院系的教师授课,也可以让专门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科学类课程教学与研究的教师授课。这种基础课程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科学有系统地了解,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科学价值观作出一定的导向,更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为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奠定了知识基础。

3结语

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科学知识不断丰富与更新,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的不断深刻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不断形成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一朝学成受用终生”的观点早已过时,学生不能一直依赖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要培养良好的自学的能力,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取。因此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早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提高自身的科学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更好地为幼儿教育服务。

作者:罗曙光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健智.科学素养:学前科学教育的课程目标[J].学前教育研究,2006(09).

[2]杨彩霞.幼儿教师科学课程知识特点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6(09).

科学发展研究范文8

新《标准》对于中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有明确表述,“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这就从根本上对中学体育课程进行了明确定位。这一表述有如下特征:健康第一的原则被明确提出。传统体育教学过分重视学生技术动作和运动技能的情况得以缓解,体育教育由传统的竞技体育向健康体育转变。健康的标准也从身体健康扩大到身心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学生主体被进一步确立。在新《标准》的贯彻实施过程中要更新教学观念,强化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体”意识,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比重,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标准》进一步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思想文化水平都有深入要求。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很大程度上被忽略,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体育学习中逐渐被抹杀,教师的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受挫。因此,新《标准》提出的更新课程观念的要求就是要在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中心观。教学评价逐渐走向多元化,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通化市贯彻实施新《标准》的初中学校。

2.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展开研究。在大量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将有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进行分析和利用,同时走访通化市中学体育教学专家和一线体育教师,采集专家对于通化市新《标准》实施情况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用严密的逻辑分析,对于采集到的资料删繁就简、去伪存真,从而形成结论,完成本研究。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调查走访了通化市的6所中学,分别是第二中学、第五中学、第八中学、第十三中学、第二十中学和第二十一中学。在调查中发现,全部6所学校都已经先后实施了新《标准》,虽然时间和效果有一定差异性,但总体体现了通化市中学对于新《标准》的认可和支持。但是执行效果却一定程度上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对于新《标准》提出的一些隐性指标很少有中学能够较好执行。

1.大多数通化市的中学能够对新《标准》的实施有良好认识

同时在新《标准》的指导下深化本校体育教学改革,修改体育教学大纲。这反映出体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仍有个别中学对于新《标准》的精神实质认识不足,体育改革浮于表面,成绩不尽如人意。

2.在体育教学目标设置上,几乎所有学校对于体育教学基础目标的设置都较为合理

实施效果也较为理想。但是,对于体育教学的更高层次目标设定,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问题。学生学习成绩的巩固提高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的持续发展现状堪忧。在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上存在刻板守旧的现象,不能根据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开展体育教学,特别是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略显不足。

3.当前各中学不断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力度,提高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水平。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呈现出教师低龄化、高学历、经验少等特点;个别学校个别教师对体育器材和场地利用不充分,制约了体育课程的正常开展;此外,还有个别学校、个别教师对于教材的选择混乱,没有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规定选择指定教材。针对通化市特点,有些学校开展了具有东北特色和吉林省特色的体育课程,诸如轮滑、速度滑冰、毽球等,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4.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与新《标准》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调查中只有个别中学按照新《标准》的要求将学生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理论知识水平等纳入了考核评价范畴。

四、讨论

由新《标准》对于中学体育课程的界定可以明确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针对通化市当前贯彻实施新《标准》现状,为进一步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增强体育课程活力,必须更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将新《标准》的实施进一步与中学教学实践相结合,将新《标准》精神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增强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1.根据新《标准》制定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教学大纲。

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确保教学大纲的科学性、有效性。

2.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在中学教学中,将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相接轨,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延续性,学生要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在课堂之外不断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

3.创新体育课程设置。

在新《标准》指导下,树立大课程教育理念,不断拓宽课堂体育教学外延,组织开展社会体育、野外体育和生活体育等多种体育健身形式,进行开放式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自主性。

4.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转变教师课堂职能,由课程主体转变为课堂主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