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法范例

科学实验法

科学实验法范文1

一次孩子午休后,照例用梳子给午休的孩子们梳小辫,看着一个个梳好的小辫子,听着一声声童稚的声音说着:“谢谢赵老师。”我的心情好极了。在给乐乐小朋友梳小辫的时候,突然她大叫起来:“老师,刚才怎么了,我的头皮麻了一下?”我对乐乐说:“因为梳子与小朋友的头发相互摩擦,产生了带电现象,所以你的头皮和老师的手都电了一下,有麻的感觉。”我给乐乐简单说明了一下摩擦起电的原理,但看她瞪着大眼睛望着我,知道她并没有真正明白。毕竟对幼儿来说,这种物理现象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心里就在想:我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孩子来体验这样的科学现象呢?当我看到美工角有小朋友剪好的一条条小纸鱼时,灵机一动,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纸鱼游起来了’。”听我说完所有的小朋友都瞪大了眼,然后认真地看我准备实验。我拿了两本书放在两边当支架,将一块玻璃板搁在上面,把剪好的纸鱼放在玻璃板下面,用丝绸在玻璃板上面摩擦,不一会纸鱼便一条条竖在了玻璃板上,孩子们看到,兴奋地叫道:“纸鱼游起来了,真的!”随后,孩子们也摩拳擦掌,抢着要亲自试试,做一回魔术师。我便让他们亲自动手,孩子们自己动手发现纸鱼一条条向玻璃上跳跃,栩栩如生,都很兴奋。趁此机会,我向他们讲述了纸鱼跳跃是因为摩擦生电的道理,并引申解释了乐乐小朋友梳头头皮发麻的原因,孩子们都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满脸的兴奋。实验结束了,可孩子们却意犹未尽,“老师,真有趣,真神奇,什么时候再做实验啊?”看着孩子们对实验这么感兴趣,我想,为何不将它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将它运用到教学中,这样既能帮助他们理解一些科学现象,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可是,如何将一个个小实验融进我的教学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2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寻找教育契机

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动力,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言,寓乐于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在玩耍中学习,能够使他们感到快乐,提高兴趣,而且有利于深刻记忆。《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一次自由活动时,一个孩子在吹泡泡,其他孩子都围在那里观看,泡泡晶莹剔透,在阳光照射下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很是让孩子着迷。看到孩子们对泡泡痴迷的眼神,我想,为什么不教他们自己制作泡泡呢?制作方便经济,而且能满足他们爱玩的天性。提供清水、肥皂、洗衣粉、餐洗净、胶水、彩色墨水各种材料,叫孩子自己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混合制作泡泡水。并用制作好的泡泡水来吹泡泡验证是否成功。孩子们兴致很高,不一会就做出各种泡泡水。看着自己做好的泡泡水,孩子们高兴地手舞足蹈,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吹泡泡,吹着吹着孩子们的问题又来了:“老师,为什么你吹的泡泡小,我吹的泡泡大,月月吹的泡泡是彩色的,瑞瑞吹的泡泡是透明的?”所有的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儿童向你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使你几乎无法招架。对于一些从来没有思考过、也无从回答的问题,你可能会说:“你真会动脑筋!不过老师也不知道,下次老师查了书再告诉你好吗?”殊不只,儿童的兴趣和问题是情景性的,很容易转移,今天没有得到满足,明天也许就不会再出现了。教师因此丧失了一次良好的机遇。对待孩子这么多问题,我一时也没法解释清楚,不过孩子既然是从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为什么不可以带着问题再去做实验呢?这样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可以让实验更具有教育意义,也可以使得孩子在有问题时会尝试动手解决,提高孩子动手和思维能力。于是我们带着几个问题再次进行了实验:(1)为什么吹出来的泡泡大小不一样;(2)为什么泡泡颜色不同。经过实验,孩子们发现,吹泡泡速度快,会吹出小而密集的泡泡,吹动速度慢。会吹出一个大大的泡泡;在泡泡水中加入适量的彩色墨水,可以吹出不同颜色的泡泡。在这次实验后,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心应手地吹出各色的泡泡,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3从教学目标出发,利用小实验辅助教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及结果的预期,是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活动目标是幼儿园活动的指南针,它既是活动设计的起点,也是活动设计的终点;既是选择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活动评价的标准。大班下学期主题二科学放大镜中教学活动之“什么东西不见了”,活动目标是让幼儿知道有些物体能溶于水,知道无图的融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为了让幼儿更形象地理解,我组织了小实验,为每个幼儿提供三只小碗、一只食勺,每组三种实验材料(面糖、砂糖、方糖),每组一盆温开水、一盆凉开水。实验前先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面糖、砂糖、方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知道幼儿从上述三种糖中各取少许,分别放在自己的三个小碗中,再让幼儿取一种糖分别放在两个碗中,一个加凉开水,一个加温开水。通过实验,幼儿得出结论: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颗粒小的融化的越快,在温水中比在凉水中融化得快,懂得了物体的溶解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因素有关。教学四活动“猴子捞月亮”中,教学目标是观察并了解物体在水中成像的现象。多数幼儿不理解,为此组织实验,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让幼儿观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就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4家园携手,共掀实验热潮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的有效互动,能够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巩固和发展,也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1)通过各种方式做好家园沟通工作。教师与家长两者之间需要抓住的关键词就是沟通,只有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取得家长的理解并达成教育共识,支持并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真正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我通过宣传栏、家长委员会、家园联系手册、网站、电子邮件、班级博客向家长们介绍科学小实验,有时需要他们准备一些材料,有时需要他们帮着宝宝在家共同实验,有时他们也会给我一些好的建议。慢慢地,家长们也迷上了小实验,隔三差五地就要和老师交流一番。(2)挖掘和开发家园合作资源,建立平行性的家园互动平台。把每个家长的特长作为家园合作教育的重要资源,及时吸纳到教育活动中,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实效性,让家长成为园本课程的一分子。我们开展了“让家长走进幼儿园”的开放互动活动。睿睿的爸爸是高中物理老师,有时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我都会邀请他来帮小朋友演示实验,而他每次都欣然前往,活动结束后都会感慨:“和孩子们在一起,时间过得真快,当幼儿园的老师真是幸福!”#p#分页标题#e#

科学实验法范文2

 

笔者以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应是任何教育都必须面临的第一要务。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以后,随着法学教育的发展,我国各地法学院越来越开始注重法学教育的实践性。在自身探索创新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各个院校普遍开设法学实务课程,有条件的院校还在校内建立模拟法庭、实验中心。但是这些努力仍然不能改变法学教育理论主导一切的现状,法学知识实际运用、法律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实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法学本科学生毕业以后不能迅速地适应法律实务需要,很难成为合格的法律职业者。   一、法学本科实训教学意义分析   (一)从专业走向看法学本科实训教学   首先,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更加深入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呈现多发趋势,党和政府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理想。在此新形势下,传统的以解决诉讼纠纷为主的法律服务市场出现膨胀趋势,新的以非讼业务为主的中高端法律服务市场也逐步发展扩大。这就要求我们的法学教育应该以现实需要为目标,将重点放在适格的法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其次,我国各地法学院校林立,毕业生数量巨大导致我国每年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可见其重要性。笔者以为,法学院学生本科毕业之后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大量从事法学教育研究工作,否则法学研究生教育又将置于何地?同样,我们也不应该寄希望于这些毕业生大部分走向国家机关。主要吸纳法学毕业生的公安、检察、法院等国家机关,一则人员编制面临饱和状态,二者财政负担能力有限,根本无法满足法学专业完全就业需要。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与未来是,等待法学本科更大的就业市场将是社会法律服务工作,譬如企业、律师事务所等。然笔者常在实务中看到很多法学毕业生不能够正确回答法律咨询,面对实际案件不知从何看起并发现问题,乃至起草诉状、合同等法律文书都颇为捉襟见肘。如此,法学教育将何以适应现实社会对法律服务的需要?   (二)从教育理念看法学本科实训教学   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以来,不管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均喜欢冠之以素质教育的名号。但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实际上是“成为人的教育”,而非“成人教育”。如《辞海》所称,素质乃是指事物的本质。我国古代如管子等较先使用素质一词的哲学家们,大都在此意义上使用,如《管子》中称:“正静不争,动作不贰,素质不留,与地同极。”晋张华《励志诗》中称:“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终负素质。”诚如是也!大、小杯子,本质如彼如此,不可能通过非破坏的方法改变它们的容积,而只能尽量发挥它本来盛物的能力。同样,人亦如此,不可能通过教育使他能做本来素质决定了他不能做的事情。孔子教学,也只是因材施教,尽量地发挥学生原有素质上可能存在的能力而已。既如此,法学本科教育面对的学生,已然是“成人”,各项禀赋素质基本上已经确定,充其量只能是“补充成为人的教育”。在本科阶段,我们教育着眼的重点,便应该是法学技能和解决实务问题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我们的学生走出校园以后能否以己之力,生存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法学能力的培养!这不是说可以忽略其他方面的培养,而是说不同阶段的教育应该有自己主要的教育任务,不能失了轻重。   因此,教育部在《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重大课题研讨会中明确指出,中国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适应社会职业需要的、德智体美技全面发展的、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现代法律人才。该文件显然已将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法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培养目标。但是,因为深受大陆法学教学模式影响,我国法学教育常常重理论轻实践、重实体法教育而轻视诉讼程序教育。这一教育模式的结果,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理论见长,而实践能力不足。实际上,法学本科阶段的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已经具备,仅就法学知识而言,即便没有教师授课,他们也能通过书本摄取。而专业能力的培养,却不是学生个人即能所为。基于此,有学生指出,法学本科学生实际上缺乏的不是法学知识,而是职业的训练。美国法学院课堂上经常讨论实际案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律师实战。实际上,一个律师应该在法学院就已经完成了合格的律师教育,到律师事务所就可以投入工作,这是他的成长过程。而我国的律师事务所要完成法学院应承担的任务,这就增加了中国律师事务所成长的成本,加重了负担。   二、法学本科实训教学内涵界定   笔者考察了我国不同法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展开实训教学的模式,有的学校开设各类实务课程,如律师实务、企业法律实务、各诉讼法诉讼模拟等等课程;有的学校建立模拟法庭,组织学生进行诉讼模拟;有的学校在当地公检法等部门或者和企业、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长期实践基地,促进学生实践、实习;以司法考试为导向展开教学,在各院校间比拼司法考试通过率以督促学生参加司法考试;等等。形式种种,不一而足。然而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法学院经过了这么多的努力,其培养的学生却仍然为许多实务部门所诟病。其实,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的某一方面的能力建立与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法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法律思维方式的建立,也绝不可能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或者进行短期的实践、实习,又或者模拟几次诉讼,而寄希望以多么大的提高与改善。此间问题,殊值深思。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实训教学内涵略议如下:   第一,实训教学本质是体系化的教学方式。实质意义上来讲,实训教学本身就是体系化的教学方式,而不单指某一门实训课程或某一实训项目。一切法学教学都可以、而且应该以实训教学的要求去授课,而不是单指形式上的法律实务课程、诉讼模拟或者实践、实习等等。因为法学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实践性,设立形式上的实训教学课程、项目,可谓实训教学中的点睛之笔,整个本科教学以实训为理念方为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之基础。其意义和要求不仅限于自身,更为重要的是对其他专业教师的实践导向作用。前已有述,法学本科教学应以能力教学为主要目标。这里的能力不单单是知识记忆,还包括理解、分析与综合运用能力。#p#分页标题#e#   因此,非实训课程的法学教师,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自己已经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了某一项理论、某一处知识便完成了教学任务。   因为知识不等于能力,正如有了剑不等于有了用剑的能力。在遇到重要理论和知识时,我们有没有认真帮助学生分析其在实践中可能遭遇何种案例?又或我们有没有认真结合已经发生的相关实践案例去讲解分析?每一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际上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知识教授阶段和能力传授阶段。二者缺一不可。   第二,实训教学应以“实”为“训”。实训教学绝不等同于案例教学,因为教学案例有其局限性。无论是司法考试的案例,还是教学参考书中的案例,大都是给定的材料,设定的情境,往往遵循一定的知识路径模式,希望学生给出预定知识作答,学生常常死板硬套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即可解决问题。而就业之后的实际问题则与此大相径庭,这表现为事实发生的突发性、随机性和可用知识的不确定性。传统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往往是自编自导的“甲乙丙丁”案例,事实是无需求证的,甚至比如刑事案例中当事人的心理状态都是给定的。学生无需分析界定事实,即可引用知识作答。但是实际办案的时候,事实是需要求证的,而且对事实和证据的搜集、认定等行为往往成为重中之重,对事实的判断不同会直接导致法律适用的差异。因此,实训教学中的“实”应该尽量地贴近生活实际,特别是在法律实务、诉讼模拟等教学中要求完全属实都不为过。   另外,在教学案例中,学生判断问题的时候是中立立场,依据所学把给定材料作出客观判断即可。而在实际办案中,除了法官的立场是中立之外,往往需要站在其中一方的立场上、维护该方的合法权益。譬如笔者所在律所,往往感慨刚毕业的法学学生分析案件的时候,采取的是法官思维,而非律师思维,不能最大限度地为当事人着想。因此,笔者以为实训教学中不可偏重给定知识的运用考察,更应该重视事实材料分析的实训,更应该重视知识选择使用的实训,鼓励学生争鸣。   第三,实训教学应注意平衡兼顾。从事法律实际工作,本身就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与技能。譬如律师办案,从接待咨询到委托收案,从分析事实到文书写作,再从法庭应诉到判决执行,可谓实体与程序知识并重,口才与写作能力兼察,诸项能力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在实训教学中,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能力。不仅要注重整个本科阶段实训教学方式的采用,也要注重法律实践、实习、诉讼模拟等项目建设。   三、加强我国法学本科实训教学措施探索   (一)提高认识,加强教师实训能力培养   首先,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是每一个法学本科阶段教师的重要任务,树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双重教育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法学院校专任教师在应有知识理论修养之外,还应积极解除法律实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这种“双师型”教师,不仅能够传授学生最基本的法律知识、理论和法律技巧,而且可培养学生法律实务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像律师一样思考问题。其次,适当引进实践岗位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实务工作者担任外聘教师,或经常邀请进行实务讲学。   (二)对学生综合训练与专向训练并重   对学生法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个不断积淀、深化的过程的。法学院校实训教学设计应该树立长期意识,一方面,在要求整体教学加入实训教学方式的同时,要注意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如模拟法庭、法律咨询中心或援助中心、教师学生实践基地等,还要注意建立实训材料资料库,以便于以后教学使用和研讨。另一方面,既要加强学生法律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又要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语言技能、社交能力、法律推理技能和法律文书写作能力等方面的专向培养。

科学实验法范文3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注重构建和塑造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知、情、意、真、善、美的完美人格,并以此达到使学生“爱学”、“学会”和“会学”。它高扬人的主体性本质,克服了传统注入式教学的诸多偏颇。启发式教学应贯穿于整个教学始末,包括:(1)课前:教师应进行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治学态度,以及学习中的具体的困难和问题等。即我们通常说的“备学生,备学法”。(2)课堂:思维都是由问题开始的,教师应按照思维活动的规律,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考。(3)课后:教师应将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自己整体工作的指导思想,课堂以外要给学生留作业,与学生探讨所学知识。

2高职PLC实验课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2.1高职学生学习特点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社会实际,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应该是其一大特色,学生对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怎样在PLC实验课中实施开展启发式教学

目前高职相关课程的PLC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大致上可归纳为:增加感性知识,验证书上的PLC程序;训练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判断和分析能力。因此,在做实验时,一般是先发下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有些在实验前教师还再作详细讲述,然后学生在事先预备好的实验设备上,按照指导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进行实验,将结果填在试验报告书上。因为一切都是经过充分准备的,所以在实验中不会出什么问题,也会得出预期的结果。这样的方法去做实验,对学生技能的提高却非常有限,对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显得不足。为了克服以上实验方法的不足,笔者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建立问题“情境”从而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以寻求问题解决。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的问题可以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难度等级:(1)低难度:在一个实验项目的参考答案中设置一处错误,使规定的实验结果无法出现,启发学生思考并找到这个错误,修正错误后,实现规定的实验结果;(2)中难度:一个实验项目,教师只给出1/2~2/3的参考答案,让学生查阅教材上的相关资料,补充剩余的参考答案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进而完成这个实验项目;(3)高难度:一个实验项目,教师只给出项目任务的具体控制要求,其余的内容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2.3实验项目设问

笔者所在学校PLC实验课时为20课时,共10个实验,根据理论授课进度择机开展实验。适合采用“问题教学法”开展启发式教学的实验项目有:电动机单向连续运转PLC控制,运煤小车两地往返运动PLC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Y-△启动PLC控制,十字路通灯PLC控制,四台电动机顺序启动逆序停止PLC控制,彩灯L1~L9的PLC控制,数码管显示的PLC控制,大小球分拣系统PLC控制。

3在项目教学中融入启发式教学示例

以“三相异步电动机的Y-△启动PLC控制”项目为例,简要阐述如何在项目教学中融入启发式教学。项目任务:现有一台三相异步电动机,型号为Y180L-4,额定电压为380V,额定功率为22kW,额定转速为1470r/min,额定电流为42.5A,额定频率为50Hz。试为该电动机设计一个Y-△降压启动控制电路。具体控制要求:按下启动按钮SB1,电动机按Y接法启动,10s后,电动机转为△接法运行。按下停止按钮SB2,电动机停止运转。在选用的项目式教材中已详尽描述该项目实施过程,即PLC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Y-△降压启动,包括分配PLC输入输出端子,主电路与PLC硬件连接图,经验法设计的参考梯形图程序。在做实验时,学生们往往直接照抄教材上的内容:搭建硬件连线,写入PLC梯形图程序,然后看到实验结果。笔者在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问题,融入“问题”启发式教学,我提问的要点从易到难有:①指定与教材上不同的输入端子、输出端子,让学生重新做该实验;②修改延时时间,重新做该实验;③指定用SET指令和RST指令编程,重新做该实验;④不采用经验法,而改用顺序控制法设计程序,让学生画出顺序功能图,写入步进梯形图,重新做该实验;⑤用顺序控制法设计该电动机正反向均可Y-△降压启动。

4结语

科学实验法范文4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法成功引入职业教育改革后,受到普遍关注。鉴于目前高职高专中综合化学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本文讨论了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高职高专综合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综合化学实验;项目教学法;实践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实验教学是培养化工人才的必需环节,实验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特殊且重要。传统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以物质性质或某一理论的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综合性、应用性,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1]。综合化学实验是把基础化学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方法加以归纳、分析、渗透的一种实验形式,专业覆盖面广,实践性和综合性强。对于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高专而言,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首要目标。探索综合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及实验内容,对推进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毕业生论文(设计)是学生培养方案中的必修环节,笔者在多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基础操作技能也很娴熟,但在毕业论文(设计)阶段遇到综合性、研究性问题时仍不懂从何处入手,综合应用实验技能的能力差。长期以来,化学实验课被看作理论课的附属品,考核要求比理论课程低,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实验内容主要为验证性实验,低年级阶段做基础实验,高年级做专门实验,学生在实验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现代化学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发展到了掌握将基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加以综合应用的人才[2]。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存在必须要被突破。综合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素质的有力手段。开设综合化学实验课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理论课程学习中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了解学科前沿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拓宽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促进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更加科学完善。

二、项目教学法在《综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实验教学方式是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Learning,PBL)要求教师根据各学期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适时安排实验教学计划,制定和设计项目课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工作的方式加以实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教学过程中体现了项目教学法的鲜明特征:①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②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③以“任务”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清晰地意识到自身的学习目标;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确定项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和评估构成了项目教学法的四要素。项目教学法的四要素,每个步骤在教学目标、能力培养、工作方法和完成时间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不再针对一个具体的知识内容来组织教学,而是针对一个项目课题设计教学方案,知识点的灌输传授不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对学生学习行动的引导、辅导、协助、监督成为教师的工作重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书本、教师、互联网等途径主动寻找信息,按照方案实施。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入相关领域的知识,扩展学生视野,例如引导学生思考经营、技术、环保及售后服务的诸多因素,使学生在获得完备知识的同时具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

三、项目教学法在《综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示例

下面以黄酮类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为例,说明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具体步骤。

1.项目设计背景。

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3]。广西桂林在天然产物提取领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关企业众多,目前桂林辖区出口植物提取物生产企业有3家,其中有国内植物提取行业领军企业、国内植物提取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桂林辖区出口的植物提取物产品以罗汉果为主,另有很多其他植物的提取物,如红景天、枸杞、葡萄籽、石榴等。该项目以此为背景设计了这样的项目情境:某植物提取企业计划开发广西甜茶,从广西甜茶中提取分离具有抗氧化性的物质。围绕这一目标而产生的相关工作包括:查阅现有文献确定广西甜茶含有的抗氧化活性物质的种类及含量、确定目标分离产物在甜茶各位的分布情况以确定采集部位、确定提取分离路线并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含量测定、确定中式方案、在中式车间进行试验、撰写实验报告。

2.项目教学组织。

项目教学组织是项目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4]。项目教学是以小组协同工作完成项目计划,实验小组是主要的组织形式。为确保项目活动的开展和形成成员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分组,在学生自我分组的前提下,教师要发挥协调作用,对组员进行微调,将不同能力、不用优势的学生划分到一个组,这样有利于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便于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例如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局部微调,平均分成5个小组,实验中他们的实验对象将分别是甜茶的根、茎、叶、花、果。

3.项目教学任务。

在分组完成后,分组进行讨论,明确小组的具体工作任务,小组组织填写由教师发给每个小组的项目任务书。对文献收集整理、实验路线方案设计、实验试剂药品的准备、分析测试的协调与操作等工作进行分工协作。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独立开展实验,自己解决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树立了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的信心。

4.项目教学的实施。

项目教学的关键一环是项目教学的实施。在项目教学实施中,各小组围绕着项目任务自主地开展活动,在角色分配、文献收集整理、实验路线方案设计、实验试剂药品的准备、分析测试的协调与操作等工作上进行分工协作,除了各司其职外,更多的是集体讨论、协同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进行全程指导,掌握进展情况,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并且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提前做好提供相应资源的准备,比如实验原材料的准备应在项目布置前准备好,在对开放实验室、科研实验室、中式车间、网络资源等的使用上给予支持和协调。

5.项目教学的评估。

项目教学是对项目任务完成的总结,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验,也是对教学效果的衡量。成绩考核应是学生自我评价应与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完成项目任务进行自评,接着是组内互评,再组间互评,最后由相关专业的专职教师评估。在此环节中,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对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点应给予肯定,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改进。

四、结语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题组在近几年的实验教学实践中发现,使用项目教学法使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锻炼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统筹管理的能力,这是真正适用于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方法。如何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需要课题组继续去研究和探索。

作者:湛志华 薛茗月 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与药学系

参考文献:

[1]倪聪奇.浅谈项目化教学在三维动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4,(08):118-120.

[2]郑榕.小议项目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4,(03):40-41

科学实验法范文5

首先,大学校史是大学自身成长的历史,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衍变的历史,甚至也是国家历史在教育文化领域的折射。“校史对于学校的重要性,如同国史之于国家。没有国史,国家就会缺少根基,失去灵魂;没有校史,学校亦无从寻觅其精神故乡,无法从中获得经验,汲取力量。”研究大学校史,是对大学“真生命”的回顾、触摸和反思。大学校史研究为大学发展提供了历史参照,提供了确定现实工作重点和未来奋斗目标的重要坐标和可靠基石。通过与历史对话,探究前人办学的得与失,学校会更加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应该往哪里去。其次,大学校史研究对于大学精神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大学精神的发源地,大学校史中包含着学校在长期办学和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和积淀的独具特点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一所学校的历史就是解读这所学校精神密码的钥匙。通过校史著作、校史展等有形的方式,校史打开了教师和学生参与大学精神生活的大门。此外,由于校史是一所学校“活”的历史,每个在学校工作、学习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校史所遗传的某些文化因子的陶染,同时以自己的活动参与新的校史的书写。从这个角度,校史具有不断生成、延展的特点;校史也在不断地被解读和融合到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校史与学校有着共生共长的关系,校史研究是大学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大学校史研究对于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校史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对学校学科发展历史的梳理、对为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治学历程的回顾。一个学科能够发展壮大,往往要经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而这其中,必然包含着一种共同的学术精神,一种优秀的治学传统。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学校最具影响的经济、法律等学科,也是学校发展最早的学科。学校甚至在上世纪30年代陕北公学时期即已设立政治经济学研究室。而以宋涛教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更是以身作则地阐释和传承了学校优良的教风、学风。对一个学科的建设来说,不了解其历史传承,就不会明了其现在所处的位置,不能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发扬学术传统,彰显学科特色。对一个学科的新生力量来说,不了解其学科渊源,不了解其前辈所做的努力,就比较难于建立对本学科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使命感,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已有的学科积淀。可见,大学校史研究对于学校自身发展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校史研究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长期积累、逐步提升、有规划有方法地开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需要可持续发展。

2大学校史研究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问题

自1984年国家教育部《关于编写校史的通知》,要求“”前建立的高校组织力量编写校史以来,相关高校编辑出版了一大批校史著作和校史资料,大学校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此同时,校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也遭遇到“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就校史研究的外部保障条件来说,一些大学的校史研究机构面临经费和人员两方面的短缺。部分大学没有专门的校史研究机构,就是设有专人负责校史工作的学校也往往没有专门的校史研究经费,并且人员配备较少,优秀人才的流动性较大。校史研究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不甚乐观,有的学校随着老同志在校史研究领域逐渐淡去甚而“自生自灭”,校史研究逐渐陷入后继无人、无法积累厚重底蕴的状态。校史研究在学校庆典时受到重视,而后就逐渐被边缘化和较少受到重视的现象比较普遍。第二,就校史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和校史研究人员的内驱力来说,由于目前部分校史著作的可读性和感染力都有待提高,校史“资政”、“育人”作用的发挥也有待完善,校史研究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可,因而校史研究人员自我实现的成就感相对较弱,个体能动性的发挥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校史研究比较难于开展较为大型、深入的研究计划,就是一些基础工作的完成有时也受到人员和外部条件等影响,不能达到最为理想的质量标准。长远来看,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大学校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要解决大学校史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外部保障和深层动力问题,克服校史研究可持续发展“瓶颈”困扰,以学科建设的思路来加强校史研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途径。

3按照学科建设的思路来加强大学校史研究

大学校史研究包含行政工作的内容,但在本质上是一项学术工作。要使校史研究获得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校史研究的学科定位,凝练研究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汇聚和培养研究人才,形成团队力量,运用相关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视野,加强学术底蕴,并结合学校教育实践,把研究成果运用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3.1大学校史研究的学科定位

校史研究是一项研究工作,不论是“编”,还是“研”,都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砌或者凭“心”而论,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理论和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逻辑。比如,“志”有志的写法,“史”有史的写法。如何搜集资料,如何鉴别真伪,又如何分门别类,这些都是再简单不过的基本功。涉及到具体的研究方法,是运用考据和文献分析,还是运用比较、统计等方法,等等,都需要有所依赖。因此,校史研究事实上是以特定的事物(如:学校历史沿革、学校办学过程中发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及相关重要人物、关键事件等)为研究对象,并遵循特定的方法来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也正是一门学问或学科存在的基本条件,既要有自身特定的研究对象,也要有本学科独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校史研究无法突破目前的局限,跟校史研究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校史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主要载体的学校,这属于教育学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目前主要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校史是史学与教育学的重要交叉领域,校史在学科属性上应属于教育史。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场域,大学校史是高等教育史最鲜活的来源。从事教育史研究,离不开对学校校史的“田野考察”。各大学的校史研究做好了,高等教育史也会更加丰满、立体,更能反映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更能正确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此外,由于校史有时也是社会史的一种折射,校史研究对于史学、社会学等都有一定的价值。明确校史的学科定位,有助于校史研究摆脱过去研究视野较为狭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的状况。校史研究除了对学校基本历史资料的编纂,对学校发展总体状况的梳理,还可以进行诸如学校管理史、学校教育思想史、学校学科结构史、学校留学史、学校研究生培养史等专题研究和有关人物的个案研究。研究方法除了运用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还可以运用新兴的史学领域口述史和教育学领域的教育叙事等方法。校史研究甚至也还可以不仅从历史学、教育学的视角,而且从社会学甚至经济学等多个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使校史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突破。同时,明确校史的学科定位,也就是明确校史研究是学校日常科学研究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在成立校史研究室的文件中就提出,要将校史研究“纳入日常科研工作范畴,确保此项工作的长期化、专门化”。就大学校史研究所处的环境来说,教育、历史(党史)、档案等学科都可以作为校史研究最主要的学科支撑。

3.2大学校史研究的学科建设内涵

一般来讲,大学校史研究的学科建设至少应包括凝炼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规划,开展校史教学,培育人才队伍,营造学术氛围等几个方面。大学校史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大学校史研究是一项长期性学术工作,需要长远规划、分步实施。中国人民大学在70周年校庆出版“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丛书”的第一批成果(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校史、大事记、回忆文集等)之后,即开始探索校史研究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学校于2008年制定并了《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规划纲要(2008年-2010年)》,对校史研究未来三年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未来三年的主要任务以及实现校史研究目标的保障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划和说明。校史研究按照既定的计划开展工作,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员更替带来的不确定性。2011年,学校又在“十二五”总体规划框架内制定并了《《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指导下一个阶段的校史工作。学校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方面根据校史研究开展规律,另一方面根据人员配备情况,确定和调整研究方向。校志编纂工作虽然完成了近200万字的初稿,但是考虑到资料缺失比较严重,学校暂时改变工作方向和研究方法,改用口述史方法,抢救、挖掘、搜集鲜活的校史资料,并于近几年完成了100余万字的《求是园名家自述》。这些连同同期开展的各种专题研究和产生的相关成果,均围绕校史研究的总体目标进行。校史研究按照以“编”促研,以“研”带编的路径向前推进。大学校史研究的学科建设离不开研究成果向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转换。目前,部分大学除开展传统的新生校史教育、校史展览、校史知识竞赛等,已经开设了面向全校的校史课程,使大学校史研究更深入地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目前已连续四次开设校史选修课,始终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们思维活跃,他们在课堂上会提出关于对学校某段历史的理解问题、关于某个人物的评价问题等,这些都能与教师的研究产生碰撞。而这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对于校史研究也产生了积极效果。同时,培育人才队伍亦是大学校史研究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史研究水平要进一步提高,校史研究成果要能真正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则必须有一支专业化、稳定的研究队伍。随着近些年各个大学对校史研究工作的逐渐重视,大学校史研究队伍中汇聚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素质专门人才。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就在有意识地选留和培育历史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并吸收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校史研究。这些措施确实促进了校史研究的发展。但是危机也很明显:这些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大都比较年轻,出于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发挥的价值需要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而目前大学校史研究机构普遍设置在行政序列,若要在行政系列取得发展,必然意味着这些人员两三年就会有一次流动,而两三年对于一项研究来说也就是刚刚打好基础。可是留在校史研究队伍中,又无法获得相应的上升渠道,不论是在职称评定,还是在对外交流与学习进修方面,都无法获得与其努力相适应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校史研究的队伍建设必定存在危机。同时,由于“现有校史研究者绝大多数并非专业的史学研究者,因而无法追踪主体史学研究的前沿,不能使校史研究逐渐走出革命史叙述模式向教育史、社会史方向迈进。同时,主体历史研究者又无法在校史领域发表得到广泛认可的科研成果,从而极少涉足校史研究领域”。人才队伍的不稳定使校史研究无法像其他学科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积累起深厚的研究底蕴,产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而这也反过来影响校史研究价值的彰显。因此,只有理顺校史研究机构的管理机制,明确其日常科研机构的定位,并按照科研机构编制配备人员、评定职称、进行考核和提供学习交流机会,推动校史研究的学科建设,才能真正使大学校史研究得到可持续发展。此外,营造学术氛围也是大学校史研究学科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具体的做法包括:积极推动院系史、学科发展史研究,积极鼓励、支持学院、学者及学生参与校史研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一方面积极参加涉及校史的学校或国家重要课题研究,另一方面拟定校史研究课题指南,面向全校师生,采用课题招标形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史研究;坚持“众人修史、众手成志”的原则,吸引和鼓励学校各单位教师、干部、离退休人员及广大校友积极参与校史研究工作,为校史研究工作提供线索、资料;进一步加强与专业学会和兄弟高校的学术交流等等。

4大学校史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与条件保障

科学实验法范文6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愉快地学习,进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则学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脑细胞会更加活跃。教师应该在课前认真备课,为学生创造合理的、新颖的教学情境。比如:教师在讲授《2、5的倍数》这节内容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2、5的倍数的特征,并会判断哪些数是2、5的倍数。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如趣味游戏。可以用PPT展示“五人六足”和“两人三足”的游戏,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参加这样的游戏。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向学生提问,这类游戏应该派几个人参加,参加游戏的人数应该符合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思考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最终会给出一个答案,教师根据答案的准确程度给予不同水平的指导。然后,教师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20、28、25、345、389、2450、5882、2890、6705、7809、5670,让学生指出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相信学生在得到教师的第一次指导后,已经能对这些数作出正确的判断了。进一步,教师向学生提问,“由以上两轮环节能抽象出2、5的倍数的特征有哪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归纳总结,教师适当地给予补充,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久而久之,还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另外,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时,要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对新知识大胆地提出猜想。比如:在学习“6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置如下教学情境。让每位学生讲出一个包含“6的乘法算式”的句子。学生回答“我家有6个凳子,奶奶家也有6个凳子,一共有6×2=12个凳子”,还可回答“健美操的队形为3排,6列,一共有3×6=18位健美操队员”。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出“6的乘法口诀”,这样不仅促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主动思考,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将部分口诀记住。

二、创设合理的教学问题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教师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问题,让学生积极融入教学内容中,然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因此,这就对教学问题有一定的要求,教师课前抛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层次性、启发性,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能保证这些问题都围绕课堂教学内容。优秀的教学问题引发的思维过程应该是这样的:从清晰明了到困惑不解,经过教师的继续盘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并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最终学生出现“柳暗花明”的喜悦。比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先展示一些图形,包括正方形及长方形,提问学生:是否认识这些图形,是否还记得如何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学生的回答必然是肯定的。接下来教师展示若干平行四边形,再问学生是否认识这类图形,学生骄傲地回答:认识。随后,教师紧跟着提问:是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时学生肯定满脸迷茫,并充满了好奇。教师此时适当鼓励学生:不明白很正常,这正是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接着提出启发式问题:是否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进而求出它的面积?这时聪明的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来求面积,然后再通过自己进一步动手验证,便可得出正确结论,轻松地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有效提问要注重方式选择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提问方式,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相互结合,从而收获课堂提问的最佳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开门见山式”提问。如,教师在讲授“年、月、日”的知识时,可以这样问学生“:小明2月29日出生,从出生到今天刚过完第4个生日,大家思考一下,小明今年多少岁?”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得到调动,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当学生对日期的话题充满兴趣时,教师再及时引入课堂教学内容,既生动有趣,又自然易懂。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关键点设问。如,教师在讲授“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这堂课时,可以准备许多长短不同的火柴梗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用任意的三条火柴梗拼出一个三角形。当然,有的同学很容易就能够实现这个要求,但有的同学就无法做到。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出知识点“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这个拼三角形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三角形的理解自然会得到加深。

四、结语

科学实验法范文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试题中的实验是对课堂教学中的实验进行深化迁移。让学生在课堂实验中找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自身化学素养,达到课堂的高效。

关键词:

实验细化;实验迁移;仪器选择;化学生活化

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课堂教学,表面上似乎提高了课堂效率,而实际上,会使一些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跟不上,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结果是欲速则不达。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在实验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通过自主、合作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兴趣,获得学习的快乐、倾听的快乐。

一、实验细化,培养学生思考兴趣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进行授课,让大胆、自愿的学生到讲台上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此时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的实验图,说出自己看到的内容。比如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答:水槽、集气瓶、吸管、玻璃片、学生在吹气等,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展示一个空的水杯:问:里面有多少空气?答:满的。又展示一个装有半杯水的水杯:问:里面有多少空气?答:水上面那部分的体积就是空气的体积。最后展示一个装满水的水杯:问:现在水杯中还有多少空气?答:几乎没有空气了,里面充满了水。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用什么方法可以赶走水杯或者容器中的空气,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而不是死记硬背,这对后来用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有一定的铺垫作用。让学生再看第二和第三幅图:问: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在水中盖上玻璃片还是取出水面后再盖上玻璃片?答:水中。问:为什么?答:防止空气进入。问:生活中我们水杯装满水后不盖瓶盖,倒放水会怎样?答:水会洒出。问: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为什么正放在桌面?答:防止气体逸出。……这一层层的推想使学生逐渐思考收集气体的方法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这个时候再追问如何收集早晨操场的空气,学生会很快给出正确答案。这样的引导花费时间虽然长,却给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课题中收集氧气的方法作了铺垫,达到了学习的高效。这种课堂的效果不会在本节课立刻显现,它是一个过程,用前面的铺垫化简了后面的难点,使学生在练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净化水的实验重点强调过滤操作,但在做题时会涉及净化效果的高低,在上课时不能简单地只强调过滤,还要涉及一些潜在的思考。首先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其次展示实验现象:小组一:水变得清澈。小组二:水变得清澈,但是有颜色。小组三:水变得清澈,但是有异味。小组四:水变得清澈,但是既有颜色,又有异味。问:观察过滤后的水和滤纸上的残留物,思考过滤操作除去水中的哪些杂质?答:除去了不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还在水中。点评:正确,那如何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呢?答:在水中加入活性炭,然后再过滤。点评:回答得很好,可是过滤的时间较长,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生:思考并回答,如果能将活性炭固定住就好了,再让水经过活性炭。点评:回答得很完美,你们如果能动手做出这样一个装置就更加完美了,你们可以课后思考着做一个。展示一支事先已经装好活性炭的注射器,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这样能激发学生改进实验的兴趣。

三、巧选实验器材和药品

现在有一种化学叫绿色化学,也有一种实验叫微型实验,注意节约,减小环境的污染,但是课本中的化学实验最好不要用替代仪器和微型实验。课堂实验最好使用规范、常用的仪器,使学生思维规范化,取代仪器最好在兴趣实验或“变废为宝”中出现,增强学生的思维转换意识。微型实验虽然能减少污染、节约药品,但课本实验的目的是学生能观察得更仔细,用规范的实验操作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保持实验的可观性。药品的添加也要重点强调,否则学生只会简简单单地把药品混合。如,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时,学生可能只观察到药品的混合,没有想到药品的添加有先后顺序,引导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常识,如,在小河中扔一块小石头,这时有什么现象?学生思考后会回答水会溅出,再问当固体和液体混合时先后顺序是什么?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先放固体,后放液体。组装仪器也是一样的道理,用引导生活中建筑楼房和生活中的习惯性,引导学生掌握组装仪器的先后顺序,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生活化,更感受到学习化学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总之,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要求实验操作,讲解实验要领,使相关实验生活化,训练学生培养化学思维,以最短的时间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不知不觉中轻松提高自身能力,达到课堂效率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感觉不到恐惧,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性和耐心。智慧的启迪、情感的激发、知识的生成、技能的形成、方法的获得,都需要这种过程的浸润,课堂是生态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自己能发言的课堂,让课堂在化学实验中变身为师生争辩的课堂、有学习兴趣的课堂、轻松愉悦学习的生态高效课堂。

作者:杨木青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科学实验法范文8

关键词:内分泌科;住陪医生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效果

内分泌科涉及肾上腺、性腺、垂体、甲状腺、骨质疏松症以及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有部分疾病种类相对来说比较少见,住陪医生在培训时间段内由于缺乏对相应疾病的了解,不能经常接触到一些少见疾病,因此存在比较明显的短板[1]。而住陪医生如果在培训过程中对各疾病种类缺乏感性认知,可能会影响到医生的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为此需要寻找一个更有效的带教方法提升医生培训效果[2]。传统临床带教主要是以带教教师为主,医生被动接受,不能充分体现出医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应该要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与医生个人学习情况、专业水平等合理选择带教方法[3]。本文主要分析在内分泌科住陪医生带教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内分泌科接收的住陪医生80例,数字抽签法分为两组,各40例。试验组男32例,女8例;年龄21~27岁,平均(24.46±1.04)岁;学历水平:大专13例,本科及以上27例。参照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21~27岁,平均(24.02±1.42)岁;学历水平:大专14例,本科及以上26例。两组医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⑴参照组医生采用传统带教方法实施带教:带教教师可根据传统带教大纲对医生进行带教,采用课堂授课方法说明疾病的发生原因、内分泌疾病类型、疾病的各项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检查方法等,医生需要认真听讲,并做好相应的课堂笔记,课后自行复习。⑵试验组医生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①教学计划:带教教师可通过随堂测验等方式了解医生的基础水平,结合医生实际情况与科室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保证可通过教学让医生掌握更多有关内分泌科的相关知识。

②病例选择:对于内分泌科医生培训期间,首先要了解科室最常见疾病类型,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由于这类疾病在带教期间学习比较多,因此医生可以适当用空余时间学习一些偏少见疾病类型,以免出现理论知识短板;同时,医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挑选临床典型病例进行学习,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讨论等,对后续学习有一定作用。

③分组教学:带教教师可根据医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教学,分组教学不但能提升教学效果,还能通过组内成员互相讨论增强相互交流,对医院和谐氛围创设有一定作用;分组后每组需选定1名医生作为组长,组长需要具备必要的领导能力、指挥能力,且执行力强、理论知识扎实、业务水平相对熟练;住陪医生在带教教师指导下需要负责6~8张床位,主要涉及实施治疗操作以及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等。

④设立问题并解决:带教教师在带教期间需要加强医生的临床实践培训,并及时在实践当中设立相应的问题,要求医生从问题当中开拓思维,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以及病床情况保留启发性态度设置病例问题,引导医生不断发挥自身思维,如甲状腺亢进疾病的发生原因有哪些?除了熟知的基础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可能导致甲亢的发生?甲亢需要如何治疗?治疗期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让医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与患者个人情况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等自行解决问题。

⑤总结与点评:根据医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及时找出医生的缺点所在,让医生在后续培训当中能根据自身缺陷进行针对性学习,教师的总结与点评也能帮助医生提升其思考能力与独立分析能力,通过医生之间的角色扮演,也能将医生的缺陷、优势充分展示出来,因此带教教师需要重视医生的总结与点评工作。研究指标:对比两组医生的综合能力评分(创新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积极学习、团队协作能力)及考试成绩(理论笔试成绩、基本操作成绩、病例分析成绩)。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医生综合能力评分比较:试验组医生的综合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医生考试成绩评分比较:试验组医生的考试成绩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医院储备新力量的最佳途径就是医学知识学习,对于住陪医生来说,在临床不断学习、医院予以学习途径、交换学习机会等能够为医院扩充医疗人力资源,满足临床对医护人员的需求,同时还能通过临床带教为医院打造一批高素质、高能力水平的综合型人才[4]。内分泌科对住陪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个体化管理水平要求比较高,同时也要求住陪医生有随机应变能力,因此对于内分泌科住陪医生的培养应该要保证其培训水平,通过有效教学方法提升住陪医生临床思维能力与管理水平。传统带教方法通常是由带教教师进行授课,医生被动接受知识模式开展,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导致医生对一些少见疾病了解不够深刻[5]。传统带教方法虽然也重视医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多数病例为常见内分泌科疾病类型,如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因此医生对这类疾病认识比较全面,而一些发生率相对较少、病例较少的内分泌科疾病了解偏少,不利于医生全面发展,也无法培养医生的临床思维[6]。本次研究中对住陪医生的带教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这是一种以问题作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医生提问促使医生小组讨论、查阅相关资料等主动开展临床知识学习,临床病例讨论也涉及一些比较少见的内分泌科疾病,有助于医生的全面发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