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与技术的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范文1
关键词:穿插;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设计, 恰到好处地“从中变” 或“从旁入”地“切”进一些与数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有关的教学内容或活动片段, 以调动学生学习情绪,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延伸并深化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技巧称为穿插. 本文主要阐述穿插艺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两个原则.
[?] 适度性原则
穿插艺术不仅要注意做到时机恰到好处,数量恰到好处,同时也要把握穿插内容的深浅繁复,教学中要相机行事,把握分寸,适度而止.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因而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与整体设计,确定好穿插的时机,把握好穿插的时间,拿捏好穿插探究的深浅程度. 穿插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地以穿插为中心,天南海角,只会给学生以粗俗之感,反而陷入喧宾夺主的误区. 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服从于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的内在节奏吻合,抓住时机适量穿插. 要做到“增加一道例题则太多,减少一道例题则太少”的境地.如果不能认识到穿插的配角角色,把握好穿插的量,则不仅不能使原来的教学锦上添花,反而会导致教学内容“杂草丛生”,导致教学没有明确的主线.
1. 转移穿插
临近高考,学生容易情绪低落,这时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调整,或者改变语气、语调,或者来个幽默,或者穿插一个活动,让学生尽快恢复注意,集中精力. 再如每到春末或者夏初,学生容易在课堂上恹恹欲睡,如果教师呵斥或挖苦讽刺,不但会伤害其自尊心,还会影响自己和其他学生情绪,这时教师可模仿他们的样子,一边坐得端端正正的,一边总是拼命地挣扎着抬眼皮,想睁开却不听使唤. 一阵哄堂大笑驱散了学生的睡意,也打破了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尴尬局面. 比如课前两三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轻音乐,从而缓解学生连续上课的疲劳以及紧张感. 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穿插一些情景和画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拓展穿插
拓展穿插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扩大知识视野,提升能力,穿插一些与其相关的内容,使学生由此及彼地产生联想,加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讲圆锥曲线的方程和性质后,可以稍微拓展一下椭圆的光学性质.动画演示发现,经过椭圆一个焦点的光线经过椭圆反射以后,反射光线经过椭圆的另一个焦点,请学生猜想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光线性质并演示验证.
3. 趣味穿插
如苏教版选修3-1教材中涉及了多个数学史的内容,主要有起源于河谷的数学文明、演绎数学的诞生与古希腊数学、中国古代数学的瑰宝、巨人的杰作微积分的产生、近代数学两巨星、研究偶然事件的数学、当代中国数学家剪影,巧妙的穿插可以引起学生对数学分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产生与发展的关注,认识其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了解数学家们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为科学献身的热情. 例如,有一次市级公开课中,课题是几何概型,教师选取了这样一个例题:“取一个边长为2a的正方形及其内切圆,随机地向正方形内丢一粒豆子,求豆子落入圆内的概率”,例题的解答如下:
“记‘豆子落入圆内’为事件A,由于是随机地丢豆子,故认为豆子落入正方形内任一点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可将边长为2a的正方形看做区域D,其内切圆为区域d,P(A)===. 答:豆子落入圆内的概率为.” 教师在讲完例题以后,适当总结,然后穿插了怎样根据概率来计算π的近似值. 可以一方面通过大量重复试验,利用频率估计概率,同时结合刚才例题的答案近似得出π的值. 实例能让学生在感受数学源自生活的同时,体会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新问题的“窘迫”,从而产生内源性的驱动力,极力参与到概念的构建、形成、巩固和应用等环节中,提高主体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
[?] 适时性原则
穿插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境来使用. 在需要的时候有的放矢的穿插,才能使穿插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具体按照穿插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
1. 导入时穿插
比如,上课前,学生刚从课间十分钟的嬉闹中走进课堂,其注意力尚未立即转移到课堂中,因此,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 这时可采用“故事吸引法”.在讲“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一节时,为了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熟悉它的知识背景,初步感受对数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又一重要数学模型,可以采用故事穿插:一九七二年,马王堆考古发现震惊世界,专家发掘西汉辛追遗尸时,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骨质比现在六十岁的正常人还好,是世界上发现的首例历史悠久的湿尸. 大家知道,世界发现的不腐之尸都是在干燥的环境风干而成,譬如沙漠环境,这类干尸虽然肌肤未腐,是因为干燥不利细菌繁殖,但关节和一般人死后一样,是僵硬的,而马王堆辛追夫人却是在湿润的环境中保存两千多年,而且关节可以活动. 人们最关注有两个问题,第一:怎么鉴定尸体的年份?第二:是什么环境使尸体未腐?其中第一个问题与数学有关. 在长沙马王堆“沉睡”近2200年的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日前奇迹般地“复活”了.
那么,考古学家是怎么计算出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沉睡”近2200年?上面已经知道考古学家是通过提取尸体的残留物碳14的残留量p,利用t=log5730p估算尸体出土的年代,不难发现:对每一个碳14的含量的取值,通过这个对应关系,生物死亡年数t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从而t是p的函数. 这样处理,对数函数显得不抽象,学生容易接受,降低了新课教学的起点,也增加了趣味性.
2. 授课时穿插
如在教高中苏教版选修1-2“椭圆的标准方程”一节时,两个学生可以借助笔和一条不能伸缩的线画出椭圆.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定性”地画出椭圆,再通过坐标法“定量”的描述椭圆,使之从感性到理性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得出方程;在探究立体几何时,适时穿插flas,可以使学生对空间图形更加形象化,容易接受、理解;又比如在研究函数图象与性质时,利用几何画板现场制作函数图象,研究其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变化关系,以及函数中各系数对函数图象的影响,这样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对知识的掌握变得更为轻松.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大约是30分钟. 学生在课堂上肯定有分散注意力的时候,课堂上,有些学生会利用教师没注意的间隙,在那里发呆,有些时候是一个人在玩手机等,有些时候是两个人在桌子底下搞窃窃私语. 如果教师在适当的时机穿插一句巧妙的“题外话”,能活跃课堂气氛,拉回学生的注意力, 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教学效率. 如笔者在讲双曲线的渐进线的时候,有两个学生歪歪斜斜地坐在下面谈笑风生,可能是觉得自己都会了吧. 于是笔者面带微笑插入:你们俩一个是对称轴,一个是渐进线,你看,越来越靠近了!其他学生都笑了,那两个学生也很不好意思了,接下来的课堂上这两个学生一直认真听讲,其他学生也借此机会放松了一下,都更有精神了.
3. 总结时穿插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范文2
【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
一、研究的背景与原因
自2005年秋季江苏省全面实行新课改以来,全省上下掀起了学习的热潮,每个学校都在积极地实施新课程.当然,高等师范学校也不例外.从我们学校来看,每个学期都举行研讨课、展示课、同课异构课等多种形式来实施新课程的理念,探索适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一种课堂形式.从江苏教院的十二所分院来看,每一学年各个学科都有优质课评比、说课比赛、基本功比赛、论文评比等各种比赛,为各分院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几年来笔者多次参加分院举行的各种比赛,看到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达到了新课改的要求,使得笔者受益匪浅.我们积极倡导新课程的理念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师范生的新课改的意识,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大力提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这从新课程的理念和教材的编写方面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反映,因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这几年备受广大数学老师的重视.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处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获得和掌握,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勇于创造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实验研究的方法
文献法主要是查阅资料了解目前国内外对于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的一些成果,对自己的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法主要选定A,B两个班级为实验对象,在B班开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实验研究,并在实验研究中,与A班作纵向、横向比较、分析.在新课理念指导下,进行有价值的情境创设,总结得失,及时调空.
2.实验研究的分析、结论
(1)上学期数学成绩对比分析.A班的平均分为87.9分,B的平均分为86.8分,A班的数学成绩好于B班的数学成绩.
(2)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对于小教班的学生来说数学是他们比较看重的一门学科,很多同学都想把数学学好,更希望老师能利用各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的欲望.同学希望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探索活动.同学更希望教师以多种方式、方法组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学展示等学习方法.
(3)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实验班采取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如在研究“指数函数”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国王赏麦的故事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样要比直接介绍指数函数的定义吸引学生.
(4)期末数学考试成绩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发现:A班的平均分为77.7分,B班的平均分为78.8分,B班的数学成绩好于A班的数学成绩,平均分多出了1.1分.B班85分以上21人,不及格2人,A班85分以上18人,不及格3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B班对数学课感兴趣的同学比原来多了,并且很多原来不喜欢数学或者害怕上数学课的同学现在对数学也有了兴趣,并且成绩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四、研究的体会和收获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及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发展,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巧妙的、合理的、有效的问题情境既是老师想要的好帮手,也是学生学习的好助手.
2.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创设恰当的、有效的问题情境,需要教师对于教材、教学目标、学生的各个方面能够很好的把握和了解.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需要教师在专业理论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充电,同时也可以加强教师团队的合作,对于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要集思广益、精益求精.
3.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认真钻研教材,使创设的问题情境更加有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离学生“太远”.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水平肯定有差异,所以要全面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难易适中、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
4.新课程强调师生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利用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在课堂上学生也可以质疑老师,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因为课堂是生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范文3
[关键词]普通高校 气排球教学 课程实施 可行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苏州大学公体排球普修班2个,1个作为实验班,1个作为对照班。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
1.2.2问卷调查法
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当面回收;邮寄与约定时间回收及委托老师发放、回收的形式。发放学生、教师、专家问卷共543份,回收528份,总的回收率为 97.24%,回收后有效率为80%以上。
1.2.3教学实验法
教学实验前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100米跑、立定跳远、掷实心球)、排球技术基础水平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属于同一总体。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排球课运动负荷强度结果与分析
2.1.1气排球课与硬式排球课(全课程)运动负荷强度的比较分析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运动负荷强度的主观表现与客观表现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气排球课全程的学生运动负荷强度比硬式排球课学生的运动负荷强度相比偏低,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1.2气排球课与硬式排球课教学比赛期间学生运动负荷强度的比较分析
教学比赛过程中,气排球的运动负荷强度比硬式排球的运动负荷强度要大,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比赛过程中气排球的连续性较好,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运动负荷强度相应也就变大了。
2.2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比赛效果分析
(1)①实验组1和实验组2平均每得1分,双方触球次数较多,最高分别达9次和5次,分别平均1次和1.35次。
②对照组1和对照组2平均每得1分,双方触球次数较少,最高才各5次和3次,分别平均0.60次和0.46次。
(2)①实验组1和实验组2平均每得1分来回球次数较多,最高分别达5次和3次,分别平均0.390次和0.396次。
②对照组1和对照组2平均每得1分来回球次数很少,几乎没有来回球,最高才各1次,分别平均才0.09次和0.07次。
(3)①实验组1与对照组1平均每局发球失误率相同,为11.5个,占的比重分别为46.0%和43.8%,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②实验组2与对照组2平均每局发球失误率相差较大,分别为7.5个和11个,占的比重分别为28.3%和45.8%,存在显著性差异。
③实验组1与实验组2接发球失误率相对较低,平均每局分别为2.25个和1.50个,与对照组1(4.25个)和对照组2(3个)存在显著性差异。
由分析可知,气排球比赛的连续性较好,比赛效果较好,能够更好的调动参与者的情绪。
2.3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比赛中有效发球飞行时间的对比分析
(1)实验组1和实验组2有效发球平均飞行时间分别是4.17秒和3.68秒,比对照组1(3.01秒)、对照组2(3.02秒)分别长出1.16秒和0.66秒,存在显著性差异。
(2)实验组1和实验组2有效发球的最长飞行时间分别是13.77秒和9.22秒,比对照组1(5.41秒)、对照组2(5.43秒)分别长出8.36秒和3.79秒,存在显著性差异。
(3)实验组1和实验组2有效发球的最短飞行时间分别是1.06秒和1.28秒,与对照组1(1.08秒)、对照组2(1.13秒)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经分析,与硬式排球相比,气排球比赛的连续性要好的多,同学们的兴趣性自然提高。
2.4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比赛过程中技术应用分析
(1)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比赛中,运用比例最高的技术都是双手垫球,分别占43.53%和75.75%,存在显著性差异。
(2)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比赛中,运用双手传球的比例分别是31.18%和6.06%,差异25.12%,存在显著性差异。
(3)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比赛中,运用单臂击球的比例分别是4.12%和9.09%,差异4.97%,存在显著性差异。
(4)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比赛中,运用单手传球的比例分别是6.47%和1.52%,差异4.95%,存在显著性差异。
(5)气排球教学比赛中,还有自己的特色技术,如双手翻顶球技术和双手捧球技术,运用比例分别是4.12%和9.41%。
(6)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比赛中,扣球技术的运用较少,只有气排球教学比赛中运用过2次,占1.17%,存在显著性差异。
经分析可见,硬式排球比赛中技术运用比较单调,没有气排球比赛技术运用丰富。在技术掌握与运用方面,同硬式排球相比,气排球更容易掌握与操作。转贴于 2.5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掌握情况分析
传、垫球技术的考核采用的方式是双人连续对传球或对垫球,记录有效个数,连续对传球或对垫球28个达标,50个满分,同时进行技术评定。发球技术的考核采用的方式是单人在有效发球区域内连续发10个球,记录有效发球个数,有效发球5个达标,10个满分,同时进行技术评定。
2.5.1在传球技术掌握方面,气排球达标率明显高于硬式排球,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1)气排球传球技术达标率为91.18%,而硬式排球传球技术达标率只达到86.67%,差异4.51%,存在显著性差异。
由此可知,气排球的传球技术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在相同的时间内,与硬式排球相比,气排球传球技术更容易掌握。
2.5.2在垫球技术掌握方面,硬式排球的达标率明显高于气排球,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气排球垫球技术达标率为77%,硬式排球垫球技术达标率为80%,差异3%,存在显著性差异。
经分析可知,硬式排球垫球技术达标率明显高于气排球,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2.5.3在发球技术掌握方面,气排球的达标率得分明显高于硬式排球,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气排球发球技术达标率为94.12%,硬式排球发球技术达标率为83.33%,差异 10.97%,存在显著性差异。
由分析可知,气排球发球达标率明显优于硬式排球,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教学实验后的测验成绩来看,实验班的技术成绩在传球、发球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班,但是在垫球方面却低于对照班,两者差异达到了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水平。
3结论
3.1气排球课的全程及基本部分的运动负荷强度略低于硬式排球课,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学比赛过程中,气排球的运动负荷强度比硬式排球要大,两者存在显著行差异。
3.2气排球教学比赛中,在平均每得1分时双方触球次数、平均每得1分球的来回次数以及发出球的飞行时间方面,明显优于硬式排球,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3.3气排球教学比赛中,传球与垫球技术的使用次数比例基本相当,而硬式排球垫球技术的使用占主流,同时技术运用的广泛性不如气排球丰富。
3.4通过教学实验后的测验成绩来看,实验班女生的技术成绩在传球、发球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班,但是在垫球方面却低于对照班,两者差异达到了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水平。
4建议
4.1加大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增设气排球课程,加快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培养骨干力量,以点带面,全面普及。
4.2有计划地组织普通高校的女生进行气排球比赛,推广高校带动全社会气排球运动的开展。
4.3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结合高校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为终生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4.4扩大对气排球运动的宣传力度,充分了利用高校这一有利的宣传阵地,发挥师生和体育骨干的作用,推广气排球运动。
参考文献:
[1]蔡志源.气排球基本技、战术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288-289.
[2]张永.关于玉林市城区气排球运动的调查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26(3):99-101.
[3]许翰声.普通高校女生中进行气排球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科技信息,2007,(1):419-421.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范文4
一、区域循环经济的本质
从社会的整体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线,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却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社会发展的根本是既能保证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也能够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实现全人类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平等、诚信。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沃土”,也是社会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区域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将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高标准、高起点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务必将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价值重构等融合为一体,构建循环区域经济发展新体系。
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分析
1.区域的自然生态基础。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把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差异较大,主要包括:一是南北差异;二是东西差异;三是山区与平原地区差异;四是沿海与内陆差异;五是城市与乡村差异;六是边疆与腹地差异。每种差异均包含着土壤差异、地形地质构造差异、动植物差异、气候气象差异等。
2.区域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人的衣、食、住、行均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仍然离不开特定经济基础。从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基础好的地方越来越富饶,经济基础差的地方发展速度较慢。我们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仍然离不开经济基础,但这个基础可以进行人为地调整与约束。例如,为了促进某经济基础薄弱地区的发展,可以进行适度的经济扶持,这就类似于招商引资,但这种经济扶持又不等于招商引资,最大的区别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目前,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不一定是真正的循环经济,这些地方的自然生态环境可能已经被破坏得很严重,但进行循环经济建设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而落后地区,想发展循环经济却困难重重,缺钱可能导致这些地区永远地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3.有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从整个社会来看,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自然资源科学利用的技术,这些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技术;二是有关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这些技术为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起到保护作用,让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相融合;三是零污染技术的研发,目前的许多科技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的负面影响,这些经济实体也应该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技术。技术基础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质量,现如今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只是在技术的推广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障碍。这些障碍不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而是技术推广中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我国的许多企业存在着两类运作问题,一是引进环保的技术设备资金缺乏,就只能随意或偷偷地排放生产中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二是迫于某种因素,虽然配备了较好的环保设备,但出于运作成本问题,只有在有关部门检查的时候才启用这些设备。
4.有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
我国的相关部门,制定了许许多多的促进经济发展政策,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这些制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宏观指导性政策,给经济实体以较大的发展空间,促进投资与再投资;二是微观性的约束性政策,凡是涉及人民大众利益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均有必要引导与约束。出于特定的目的,有些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做得很自私,说是自私主要是因为引资只考虑能否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而较少或根本不考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出于政绩,明明知道某些投资会严重破坏生态系统,也要大肆引进,在自己荣耀地去往他处后,留下的是千疮百孔的“繁荣”局面,也留下了影响子孙万代的毒瘤。所以说,制度建设也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社会文明的过程,每一名有良知的社会分子都应该以人民大众的利益、社会整体的利益选择自己的行为。
三、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
1.深
入研究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理论是全新的经济领域,既包含传统经济的理论内容,也包含着适应全人类健康发展的全新内容。这个全新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重新考量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二是经济发展对人类幸福指数的相关关系研究;三是新经济实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四是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在循环经济的作用与地位。
2.出
台刺激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政策与制度,这些政策与制度既能约束经济实体的运作,也能保护经济实体的运作,但是,特定的政策鼓励,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推动力。这些政策与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必须由政府承担,而且其内容必须包含以下两方面:一是获得优惠政策经济实体的资格;二是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及执行标准。
3.强
化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技术研发,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我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能源等战略性资源短缺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水资源危机将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存;而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综合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等不合理利用等问题比较严重。生态环境的透支仍很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状况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正在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形成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依赖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的技术研究。
小结: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范文5
蔡嘉喜黄丹丹温志新何志亮何剑玲: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300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固定矫治技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周沛玲杨永平蔡嘉喜周腾田黄丹丹温志新何志亮何剑玲
CURATIVE EFFICACY OF NON-BRACKET ORTHODONTIC TECHNIQUE VERSUS FIXED ORTHODONTIC TECHNIQUE
ZHOU Peiling, YANG Yongping, CAI Jiaxi, et al
【摘要】目的
分析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固定矫治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自2012年8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牙齿正畸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予固定矫治技术,研究组予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研究组倾斜牙矫正、转位牙扭正与治疗完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龈沟探诊深度无明显变化外,其他各项指数均明显增加(p<0.05)。两组治疗前各项牙周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研究组菌斑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指数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相较于固定矫治技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具有较高正畸效率,且其对患者牙周健康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固定矫治技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疗效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non-bracket orthodontic technique versus fixed orthodontic technique. Methods
86 cases receiving orthodontics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2 to August 2014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with 43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ixed orthodontic technique, whereas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on-bracket techniqu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time of correction of inclined teeth and transpositioned teeth and completed treatment tim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gingival sulcus and probing depth in the control group showed no obvious changes, but other index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And each periodontal index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But after treatment, the plaque index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other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Compared with fixed orthodontic technique, non-bracket orthodontic technique is of higher orthodontic efficiency and less harm to periodontum, 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Fixed orthodontic technique; Non-bracket orthodonic technique; Curative effect
【Author′s address】Dalang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Dongguan 523770,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5.07.021
随着医学技术进步,计算机技术在口腔正畸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正是基于计算机设计并制作的弹性牙齿矫正器,其具有美观、方便、舒适的优点,对促进口腔正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为分析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86例患者分别予以不同矫治技术并对比其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8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牙齿正畸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43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3:20,年龄22~39岁,平均(28.39±4.08)岁;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1:22,年龄23~38岁,平均(28.49±4?17)岁。两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传统固定矫治技术,选择3M方丝弓托槽,托槽黏住后每4周进行一次复诊,直至结束治疗后配戴保持器。研究组予以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临床医师提供患者一般病例资料,包括石膏模型、头颅侧位定位片、全颌曲面断层片、六张内口像、三张面像、硅橡胶印模与病例;由隐形矫治器专业制作人员依据一般资料进行隐形矫治器的设计与制造,患者按顺序配戴并定期复诊;复诊时观察牙齿的移动情况,必要时粘结附件或邻面去釉,2~3周进行1次矫治器更换。
1.3观察指标
疗效指标:倾斜牙矫正、转位牙扭正与治疗完成时间。牙周健康指标:龈沟探诊深度(SPD)、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与龈沟出血指数(SBI)[2]。
1.4统计学处理
资料均以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倾斜牙矫正、转位牙扭正与治疗完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的牙周指数对比
研究组治疗前后各项牙周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除龈沟探诊深度无明显变化外,其他各项指数均明显增加(p<0.05);两组治疗前各项牙周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研究组菌斑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指数相比无明显差异,见表2。
3讨论
随着口腔正畸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仅注重于矫治器的隐蔽性和美观性,而且对可预测性的矫治效果也十分重视,顺应这一市场需求,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应运而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不使用托槽与弓丝,由此又被称为无弓丝矫治器,已经得到国际口腔正畸学界广泛关注[3]。为对比其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86例患者分别予以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并对比其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相较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具有美观、方便、舒适的优点,但因其临床适应证范围较窄,因而未能得到广泛临床应用,目前多被作为固定矫治技术的补充[4]。本次研究组43例牙齿正畸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其倾斜牙矫正、转位牙扭正与治疗完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应用于牙齿正畸的效果优于固定矫治。分析其原因在于,本次研究针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适应证进行案例选取,对如下几类患者应用该术,包括因固定矫治器隐蔽性、美观性较差而不愿应用固定矫治技术者,应用固定矫治技术而复发者,牙齿倾斜、扭转较少者等,通过选择适应证患者以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并改善临床疗效。
虽然本次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在有意识选择适应证患者情况下取得较好效果,但其亦存在缺陷,首先患者口腔资料被呈交给矫治器制作公司,经过三维重建并产出矫治器后,患者正畸方案则不能进行任意调整与修改,从而给后续正畸调整带来较多不便;其次,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要求患者每日的佩戴时间不短于20小时,从而对患者依从性要求较高,且存在滋生口腔健康问题的隐患[5-6]。本次研究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牙周健康指数发现,配戴固定矫治器患者的除龈沟探诊深度无明显变化外,其他各项指数均明显增加,而配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患者各项牙周指数无明显差异,表明无托槽矫治技术对患者牙周健康无明显影响。原因在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虽具有较长佩戴时间,但其允许刷牙时取出矫治器以便于清除菌斑,从而不妨碍患者实施口腔卫生措施;同时无托槽矫治器能调控矫治力施加位置,避免因龈上菌斑的迁徙而破坏牙周[7-8]。关于两种矫治技术对患者疼痛感的影响,还待临床进一步观察以补充。另据研究,厚度为0?75 mm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切1/3近中、中1/3中、中1/3近中、颈1/3近中、舌侧中央窝、舌侧隆突位置矫治应变大于1?00 mm厚度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p<0.01)[9]。
综上所述,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具有美观、安全、有效的优点,临床因针对其临床适应症进行合理选择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少丽.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对患者牙周健康影响的对比研究[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3,40(2):172-173.
[2]蔡超雄.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固定矫治技术的疗效对比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1):1897-1898.
[3]黄慧萍.无托槽隐形矫治技器的正畸治疗及其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795-796.
[4]袁东辉.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附件的临床粘结技巧[J].口腔医学研究,2012,28(5):493-494.
[5]周文华.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牙齿畸形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4,20(11):1868-1869.
[6]张铮.无托槽隐形矫治对非拔牙病例矫治疗效的临床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30(1):43-44.
[7]赵海强.TOMY自锁滑动直丝弓矫治器在错畸形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 2011,11(7):66-67.
科学与技术的差异范文6
关键词: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差异基因;丝状真菌;筛选
中图分类号:Q949.32;Q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3-0500-05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差异表达基因已逐渐成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热点,分离、克隆、敲除某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差异表达基因可为进一步揭示生物性状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目前,用于差异表达基因研究的技术主要有差异显示PCR (Differential display PCR,DDRT-PCR)、代表性差异分析PCR(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PCR,RDA-PCR)、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互补脱氧核糖核酸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DNA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cDNA-AFLP)、cDNA微阵列(cDNA microarray)技术、限制性酶切片段差异显示(Restriction fragment differential display PCR,RFDD-PCR)。其中SSH技术是一种以抑制性PCR反应为基础,将标准化测试cDNA单链步骤和消减杂交步骤合为一体的高效分离差异表达基因技术。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高、假阳性率低、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周期性短、背景低、一次可同时分离上百个差异基因等优点,因其独特的优越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中。丝状真菌是传统发酵工业中抗生素、酶制剂和有机酸的主要生产者,在自然界中扮演着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者的角色,也是植物和动物疾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研究与丝状真菌物质代谢、合成、致病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可为进一步筛选丝状真菌的功能基因,并阐明其在各种生物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SSH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越性,被广泛应用于丝状真菌物质代谢、合成、生长发育及致病相关基因等的研究中。本文主要对SSH技术在丝状真菌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
1 SSH技术
1.1 SSH技术的原理
SSH技术是由Diatcheuko等[1]发现的一种比较和分离不同细胞系、不同组织间或同一细胞系、同一组织间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异表达基因的技术。SSH以抑制性PCR技术为基础,并与均一化和消减杂交技术相结合,在非目的双链DN段两端连接相同的接头,使其具有反向末端重复序列,从而抑制非目的片段的扩增,以达到选择性扩增目的片段的目的。均一化可保证低丰度差异表达基因不被丢失,而高丰度差异表达基因又不被过量分离。消减杂交则可以消除试验组(Tester)与对照组(Driver)的同源序列,形成一种e型分子(e型分子的两个5′端有两个不同的接头),从而确保差异表达基因片段进行指数扩增。
1.2 SSH技术的基本步骤
SSH技术主要包括cDNA合成与酶切、接头连接、两轮消减杂交和两轮选择性PCR扩增等步骤。首先分别提取试验组和对照组总RNA、纯化mRNA,反转录mRNA合成双链cDNA。用Rsa Ⅰ等内切酶分别将两组cDNA酶切,使其变为平均长度为600 bp左右的平末端双链cDN段。然后将酶切后的试验组cDNA分为两份,一份与接头1连接,另一份与接头2连接。再分别向连接不同接头的试验组cDNA中加入过量的对照组cDNA,进行第一轮消减杂交,杂交完毕后形成a、b、c、d 4种产物,a是单链试验组cDNA,b是自身退火的试验组双链cDNA,c是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异源双链cDNA,d是对照组cDNA。在两份第一轮杂交产物中分别再加入新鲜变性对照组cDNA进行第二轮杂交,进一步消除试验组和对照组共有序列。第二轮杂交完毕后,将接头补平,然后进行两轮选择性PCR。第一轮PCR以接头外侧序列为引物结合位点,其中只有差异表达基因目标片段形成的e型分子以指数级大量扩增,而其他分子不能扩增或只能线性扩增;第二轮PCR扩增时,以接头内侧序列为引物结合位点,进一步选择性扩增目标片段,从而极大提高扩增的特异性并降低非目的片段的背景干扰,使最终的PCR产物中绝大部分为e型分子。
1.3 SSH技术的优点与缺点
SSH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高效、假阳性率低等优点。该技术克服了差异显示、代表性差异分析等技术假阳性率高、杂交次数多等缺陷,可同时分离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差异表达基因,经过一轮消减杂交,即可实现对差异表达基因1 000~5 000倍的富集,筛选周期相对其他基因分离方法大大缩短。SSH技术还可保证高、低丰度差异表达基因都能有效分离,克服了差异显示法中低丰度差异表达基因不易被分离的缺点。高富集度、低背景和消减混合物中cDNA丰度的均一化也是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成为快速克隆差异表达基因的理想方法的主要原因之一。SSH技术与其他基因分离技术相比也存在一些不足。SSH技术一次不能同时进行数个样本之间的分析研究,它不适于检测较复杂和cDNA较长的样本的差异表达基因。在消减杂交过程中,消减文库中cDNA已经被酶切,不再是全长cDNA,给差异表达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获得带来较大难度和巨大的工作量;SSH技术无法筛选出完全无酶切位点或酶切位点较少的基因片段,非酶切位点区域内出现的点突变、小缺失或插入序列也不能被有效地发现。
2 SSH技术在丝状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2.1 SSH技术在丝状真菌物质合成和代谢相关基因筛选中的应用
丝状真菌是传统发酵工业中抗生素、酶制剂和有机酸的主要生产者,研究调控丝状真菌物质合成和代谢相关的基因是丝状真菌研究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对部分丝状真菌的差异表达基因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为进一步获得丝状真菌物质合成和代谢调控相关功能基因提供了大量备选基因,在丝状真菌生物合成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赖卫华等[2]对红曲菌(Monascus aurantiacus)进行诱导培养,选育出不产橘霉素和高产橘霉素的菌株,应用SSH技术构建出红曲菌的消减cDNA文库,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文库扩增后得到283个克隆个体,为进一步筛选红曲菌中与产橘霉素性状相关的基因奠定了重要基础。Chi等[3]应用SSH技术研究了紫杉醇产生菌树状多节孢(Nodulisporium sylviforme)在调控紫杉醇合成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揭示真菌合成紫杉醇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了选育遗传性状稳定且高产的紫杉醇菌株,赵凯等[4]分别采用硫酸二乙酯和紫外线与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处理菌株HD1-3孢子,成功地构建了高产紫杉醇菌株UD11-14与菌株HD1-3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为寻找、分离微生物生物合成紫杉醇相关基因和利用基因工程或代谢工程手段定向设计改造菌株奠定了基础。Jochen等[5]应用SSH技术研究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中合成硬葡聚糖的调控基因,最终分离出调控硬葡聚糖合成的基因,加快了齐整小核菌物质合成、代谢机制研究的进程,为进一步阐释该真菌在物质合成、代谢过程中与宿主相互作用关系提供了依据。枫等[6]以深黄被孢霉(Mortierella isabellina)高产诱变菌株和原始菌株为试验材料,采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了深黄被孢霉高产诱变菌株差异表达文库,为高产诱变菌株表达基因的筛选和鉴定提供了备选基因文库。为了阐释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产糖化酶的分子机理,朱俊晨等[7]以蓝光诱导黑曲霉,采用SSH技术构建了蓝光诱导的黑曲霉消减cDNA文库,并通过文库筛选和测序获得了包括糖化酶在内的13个功能基因。Xu等[8]采用SSH技术研究灵芝(Ganoderma lucidum)细胞在静置培养和振荡培养中单体灵芝酸的合成,并进一步鉴定差异表达的基因,对于了解灵芝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进一步探讨灵芝酸合成的调控机制及构建高产灵芝酸的工程菌株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分离和鉴定黑曲霉木聚糖代谢相关基因,朱汇源[9]应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了黑曲霉木聚糖诱导正向消减文库,获得了大量木聚糖代谢相关酶的基因, 该研究对优化黑曲霉的发酵、 产酶过程及菌株的定向遗传改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Castillo等[10]为了研究产青霉菌在以葡萄糖和乳糖为碳源的条件下,全基因序列中影响菌体代谢差异表达的基因,应用SSH技术研究在不同碳源媒介中的差异基因,其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产青霉菌在不同碳源下的代谢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Wu等[11]应用SSH技术研究担子菌(Phanerochaete chr- ysosporium)在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转换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成功构建了担子菌在代谢转换中差异基因的cDNA文库。
2.2 SSH技术在丝状真菌生长发育调控基因筛选中的应用
Zhang等[12]应用SSH技术成功分离出红曲霉(Monascus pilosus)突变株MK-1和原始菌株红曲霉IFO4520差异表达基因,并对MK-1突变株的30个上游表达序列标签进行鉴定,其中10个上游表达序列标签与编码红曲霉生长发育中4-磷酸磷脂酰肌醇-5-激酶转录蛋白的功能基因相一致,其结果推动了红曲霉突变株中合成色素基因的研究。为了研究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微循环产孢的分子机制,张石柱[13]以微循环产孢时期的绿僵菌为试验组,以正常产孢时期的绿僵菌菌丝为对照组,利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了绿僵菌CQMa102 微循环产孢时期的差减文库,并对差减文库进行了筛选,最后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得到的ESTs(Expression sequence tag)进行分析,比较其与数据库中已知蛋白序列的同源性, 进一步研究ESTs编码蛋白的功能,CQMa102微循环产孢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Peng等[14]应用SSH技术分离促进绿僵菌产孢的正调节基因,其研究结果推动了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绿僵菌的产孢机制。Gesing等[15]为了研究丝状真菌子实体分化受哪些基因控制,采用SSH技术构建不同性别和生长发育时期的火丝菌(Pyronema)的差异消减cDNA文库,比较不同性别和生长发育时期的火丝菌的差异表达基因,这一研究为丝状真菌生长发育中调控基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Xu等[16]采用SSH技术系统研究灵芝在振荡培养和静置培养下的差异表达基因,成功构建了差异基因的cDNA文库,并分离出编码灵芝发育中一些功能氨基酸的基因,而这些基因合成的氨基酸与促分裂源活化蛋白激酶具有相似功能,静置培养中,这一基因高度表达。这一研究为进一步系统地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灵芝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Gras等[17] 为了研究在磷酸盐缺乏条件下培养的nuc-2A突变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的转座子差异表达,采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了突变菌株和正常菌株在磷酸盐缺乏条件下的抑制消减cDNA文库,推动了从基因组学上研究磷酸盐在粗糙脉孢菌生长发育中的作用。Van der nest等[18] 为了研究Amylostereum areolatum中植物的不相容性基因,应用SSH技术构建处于各个时期的细胞的消减cDNA文库,其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担子菌纲丝状真菌的不相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在Amylostereum areolatum的研究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姜华等[19]利用SSH技术从稻瘟菌继代接种菌株间分离出了差异表达基因,研究发现尽管这些菌株表型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分子水平上仍然可能存在着变化,基因本体论分类表明这些EST序列对应蛋白的功能涉及生命活动的诸多方面,其中合成相关蛋白最多,其次是传导相关蛋白,这些蛋白参与了细胞的生长发育信号感知等生物过程。周汛等[20]应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了高特异性的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菌丝相和酵母相的正反cDNA消减文库,并对其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探讨差异表达基因与酵母相以及与菌丝相双相转换的相关性。其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筛选鉴定菌相转换相关差异基因奠定了基础,有助于阐明申克孢子丝菌双相转换的分子机制。谭玉梅等[21]为鉴定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产孢相关的基因,采用SSH技术以低渗条件下产生的子囊孢子和高渗条件下产生的分生孢子为材料分别与营养菌丝体构建两个正反向文库,筛选可能参与有性产孢调控的基因13条,可能参与无性产孢调控的基因10条,为进一步研究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产孢相关的基因提供了基因文库。
2.3 SSH技术在丝状真菌致病基因筛选中的应用
丝状真菌是植物和动物的一类重要致病菌,能够导致植物和动物发病以及粮食等贮藏过程中的腐败变质,带来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SSH技术广泛用于一些丝状真菌致病基因的研究中。在丝状真菌致病基因的研究技术中,SSH技术可以建立完整的基因文库,减少Southern blot、PCR、DNA测序、RACE等技术大批量筛选、克隆致病基因的盲目性,极大地提高了特异性。殷从松[22]应用SSH技术构建了金龟子绿僵菌在蝗虫体内特异表达基因的差减文库,推动了金龟子绿僵菌致病相关基因Mmnt1和Mpt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的进一步发展。赵国庆[23]应用SSH技术比较糠秕马拉色菌的菌丝态和酵母态之间的mRNA差异,分析糠秕马拉色菌的菌丝态和酵母态的基因表达差异,了解其酵母态转化为菌丝态的相关分子机理,成功建立了糠秕马拉色菌菌丝态和酵母态细胞的差异表达cDNA文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糠秕马拉色菌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Maranhao等[24]为了研究红色毛菌侵入机体、致使机体致病的机理,应用SSH技术分离以机体脂质为碳源的红色毛菌过度表达的基因,结果发现假定合成蛋白类的基因与参与真菌蛋白类代谢、信号传递、防御等功能的基因相似。Liu等[25]为研究硫化羰在控制植物致病中的作用,以经过硫化羰熏蒸过的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e)菌株为试验组,未熏蒸过的菌株为对照组,应用SSH技术分离、克隆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其结果为系统研究硫化羰控制植物致病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Kim等[26]以感染稻瘟病菌的植株为试验组,未感染稻瘟病菌的植株为对照组,应用SSH技术对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和变异基因进行了研究。刘同宝[27]利用SSH技术构建稻瘟病菌发育24 h附着胞与稻瘟病菌菌丝/孢子cDNA的差减文库,进一步应用RT-PCR技术验证在稻瘟病菌附着意表达的基因,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cDNA文库在筛选稻瘟病菌附着胞特异表达基因中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为应用SSH技术筛选稻瘟病菌附着胞特异表达基因奠定了基础。姜兆远等[28]为鉴定及分析水稻抗稻瘟病SSH-cDNA抗性文库中差异表达基因,应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了水稻抗稻瘟病SSH-cDNA抗性文库,筛选出与已知功能蛋白同源性较高的基因序列,该研究为控制和防治稻瘟病提供了新的理论和途径。胡海燕[29]利用SSH技术分离水稻对穗瘟防卫反应相关基因,并根据信息学对筛选的差异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该研究为水稻对穗瘟防卫反应相关基因的进一步筛选提供了依据。陈涛[30]试图从水稻的T-DNA突变体中找到水稻纹枯病的抗性相关基因,应用SSH技术构建了经纹枯病菌诱导表达的正向和反向抑制差减,为筛选水稻纹枯病的抗性相关基因提供了基因文库。
2.4 SSH技术在丝状真菌毒物降解相关基因筛选中的应用
丝状真菌(如白僵菌、绿僵菌、哈氏木霉等)在工业污染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姚琳[31]通过SSH技术构建哈茨木霉诱导菌丝体cDNA文库,从整体上了解在诱导抗病过程中哈茨木霉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及抗病机制的运行,为进一步利用这些基因奠定了基础。Faedda等[32]采用SSH技术研究哈茨木霉吸附土壤中重金属的机制,发现人工诱导的重金属环境下,哈茨木霉的基因出现明显的差异,为进一步分离、克隆哈茨木霉中降解重金属基因奠定了基础。Puglisi等[33]采用SSH技术鉴定哈茨木霉菌在一价和二价汞的处理下培养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分离出8个差异表达基因,这8个基因与哈茨木霉降解一价和二价汞离子的能力呈正相关,为从分子水平上系统研究哈茨木霉降解土壤中重金属的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3 展望
SSH技术凭借其特异性强、假阳性率低、灵敏度高和快速简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差异表达基因的系统研究中。然而SSH技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如SSH技术不能应用于完全无酶切位点的基因片段或酶切位点较少的基因组,一些低丰度变化的细胞因子、转录因子等不能通过这种方法被检出,SSH技术一次只能对复杂且具有细微差异的两个样品之间的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比较,不能同时进行数个样本之间的分析研究,需要较多的起始材料等。在后续的研究中,应将SSH技术与其他的研究差异表达基因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从而提高筛选的范围和准确性。与cDNA微阵列技术、反向Northern杂交技术、实时定量PCR技术、RACE技术、基因组比较分析法(Genomic comparative analysis)等技术联合使用,实现多种技术的优势互补,以达到高效、灵敏和特异性地分离鉴定差异表达基因的目的。近年来,随着SSH技术的发展,SSH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丝状真菌的物质合成、代谢、生理发育调控基因、致病基因、降解工业毒物基因的研究中,推动从分子水平上对于丝状真菌功能基因的研究,选育出对人类生活起积极作用的高产丝状真菌,敲除危害丝状真菌宿主植物的有害基因,使丝状真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
[1] DIATCHENKO L, LAU Y F, CAMPBELL A P, et al.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A method for generating differentially regulated or tissue-specific cDNA probes and librarie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6,93(12):6025-6030.
[2] 赖卫华,许 杨,熊勇华.红曲菌cDNA消减文库的构建[J].菌物系统,2003,22(3):466-473.
[3] CHI Y, ZHAO D L, ZHOU D P. Identification of taxol biosynthesis stage-enriched transcripts in Nodulisporium sylviforme, using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J]. 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2008,24(11):2601-2605.
[4] 赵 凯,孙立新,王 旋,等.高产紫杉醇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J].微生物学报,2011,51(7):923-933.
[5] JOCHEN S, M?LLER H D, THOMAS B, et al.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and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the scleroglucanproducer Sclerotium rolfsii[J]. BMC Genomics,2010, 11:329-345.
[6] 枫,于长青.深黄被孢霉高产诱变菌株抑制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及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2,25(7):825-828.
[7] 朱俊晨,王小菁,张 广,等.蓝光诱导促进黑曲霉产糖化酶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6,46(5):734-739.
[8] XU J W, ZHAO W, XU Y N, et al. Isolation and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uring asexual sporulation in liquid static culture of Ganoderma lucidum by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J].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2012, 39(4):3603-3610.
[9] 朱汇源.木聚糖诱导条件下黑曲霉特异基因表达分析及高表达碱性木聚糖酶产黄青霉菌株构建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10] CASTILLO N I, FIERRO F, GUTI?RREZ S, et al. Genome-wide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from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grown with a repressing or a non-repressing carbon source[J]. Curr Genet,2006,49(2):85-96.
[11] WU J M, ZHANG Y Z. Gene expression in secondary metabolism and metabolic switching phase of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J]. Appl Biochem Biotechnol,2010,162(7):1961-1977.
[12] ZHANG M Y, YANG X, MIYAKE T,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irteen up-expressed sequence tags from Monascus pilosus mutant MK-1[J]. Afric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Research, 2011,5(22):3790-3794.
[13] 张石柱.绿僵菌微循环产孢及相关基因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7.
[14] PENG G X, XIE L, HU J,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that are 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in conidiogenous cell development of Metarhizium anisopliae by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J]. Curr Genet,2009,55:263-271.
[15] GESING S, SCHINDLER D, NOWROUSIAN M.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and comparative expression analysis to identify developmentally regulated genes in filamentous fungi[J]. Journal of Basic Microbiology, 2013,53(9):742-751.
[16] XU J W, ZHAO W, ZHONG J J.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Ganoderma lucidum gene that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between shaking culture and liquid static culture[J]. Genes & Genomics, 2011,33(6):645-651.
[17] GRAS D E, SILVEIRA H C, PERES N T, et al. Transcriptional changes in the nuc-2A mutant strain of Neurospora crassa cultivated under conditions of phosphate shortage[J]. Microbiological Research, 2009,164(6):658-664.
[18] VAN DER NEST M A,STEENKAMP E T,SLIPPERS B,et al. Gene ex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vegetative incompatibility in Amylostereum areolatum[J]. 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2011, 48(11):1034-1043.
[19] 姜 华,苏志杰,张 震,等.利用抑制差减杂交筛选稻瘟菌继代接种菌株差异表达基因[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1):71-75.
[20] 周 汛,杨致邦,肖异珠.申克孢子丝菌双相转换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1,24(9):1022-1027.
[21] 谭玉梅,王 海,刘永翔,等.利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鉴定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产孢相关的基因[J].菌物学报,2013,32(1):56-63.
[22] 殷从松.金龟子绿僵菌致病相关基因Mmnt1和Mpt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0.
[23] 赵国庆.糠秕马拉色菌菌丝态和酵母态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24] MARANHAO F C A, SILVEIRA H C, ROSSI A, et al. Isolation of transcripts overexpressed in the human pathogen Trichophyton rubrum grown in lipid as carbon source[J]. 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11,57(4):333-338.
[25] LIU T, LI L, WANG Y J, et al.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profiles of Alternaria alternate genes in response to carbonyl sulfide fumigation[J]. Journal of Microbiology,2010,48(4):480-485.
[26] KIM S, PARK J, PARK S Y,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in planta expressed genes of Magnaporthe oryzae[J]. BMC Genomics, 2010,11:104.
[27] 刘同宝.稻瘟病菌成熟附着胞cDNA差减文库的构建[D].杭州:浙江大学,2005.
[28] 姜兆远,郭晓莉,刘晓梅,等.水稻抗稻瘟病SSH-cDNA抗性文库中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 39(28):17179-17181.
[29] 胡海燕.水稻苗/穗瘟防卫反应相关基因的分离与鉴定[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30] 陈 涛.抑制差减杂交分离水稻纹枯病抗性相关基因[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31] 姚 琳.哈茨木霉诱导cDNA文库的构建及表达序列标签的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