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作业论文范例

课程作业论文

课程作业论文范文1

(一)对课程知识点的吸纳程度不够,导致课程前期理论与后期设计实践结合不紧密。

(二)缺乏系统的设计知识体系,导致设计趋向表面化。

(三)设计视野狭窄,难以突破传统的设计方法。

(四)创新性设计思维缺乏,设计创新性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设计思路局限于常规认知上。

(五)专业兴趣建立在暂时对设计过程的愉悦性感受上,难以形成坚定的专业信念。

二、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反思

(一)在课程教学中

课程教学现多为常规性教学方式,其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安排也多停留于近似常规式,因而在课程中难以使学生将课程知识贯穿于整门课程亦或是相连课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反思及优化课程体系的安排,改变虽倡导学生本位,实则多为教师主体的现实。

(二)在设计调研阶段中

设计任务现多为虚拟性设计,调研实为模拟实际项目的一项前期任务,但学生将两者之间分离,使教师不得不反思虚拟性设计带来的弊病,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迁移能力有关。因此,能否引进非虚拟或高度虚拟性设计任务实则需要深思。

(三)在课程作业的指导上

课程作业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把握能力和运用能力,作业质量的优劣也反映了学生对相连课程、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因为即使教师能控制自己的课堂,也不能保证其他课程的学习质量,况且每个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都不同。因而,在课程作业指导上不能同标准同要求,需要因材施教。

(四)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上

由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明显欠缺,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教师应注重对这一现状的反思。在各个环节尽快弥补教学上的陈习漏洞,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加快步伐改进教育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表达,培养他们的专业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五)在未来的教学方法上

要想革新教学上的陈规,提高教学时效性,必须重新反思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引入优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引入课题教学法、竞赛任务法、工作室教学模式等。由此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及教学的实际质量,这也是未来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上

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师生双方在课程进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不能轻视学生的学习态度,需洞察他们的学习情绪并给予及时沟通,弄明白其中的缘由,根据原因尽早调整教学手段。

三、提高教学时效性的策略

(一)课程之前对所授班级进行摸底,合理安排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是教师在教授课程之前所拟定的教学计划,能反映课程基本内容、教学进度、方法与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大纲实质上为预设性安排,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对课程进行的“设计”,但缺乏对学生的个体针对性,对其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不利,由此也削弱了学生的课程时效性。因此,课程大纲的合理制定需在明了班级个体实际学习情况下进行,并以此作为依据,综合各方面因素全面考虑,使得课程在总体目标能实现的大前提下,尽可能有针对地挖掘学生的自我潜能,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美国高校中,教师会在上课之前将课程大纲分发给学生,以使其提前了解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这是值得借鉴的。其对教师与学生双方都更有明确的目标性,增强了教授与学习的效率。

(二)注重课程体验过程,合理制定评分机制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得出,大多数学生由于各种目的对课程的评分机制非常敏感,课程分数也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之一。因此评分机制的单项化(指最终作业成绩占课程成绩的大部分)会使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对待平时课程任务不上紧,这终将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与学习风气。而将平时课程任务纳入到课程评分范围并适宜的实行分数鼓励办法,以此强调学生的课程体验过程而非课程结果,这无疑会鞭策学生抓紧平时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作业形式多样化、开放化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作业形式多为单一的设计任务式,即课程后阶段拟定一个设计任务作为本门课程的结课任务,并以此评定课程成绩。这种课程作业形式单一,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因为学生的学习进度参差不齐,有些为“快进”,有些则为“慢进”。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革新考核方式,使其形式多样化,开放化,让不同进度的学生都能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也增强了课程考核的存在价值。

(四)把握课程节奏,知识点求精不求多

虽然课程有具体的大纲要求及进程安排,但课程每天处于现场直播状态,每天都会出现不定因素,因此在课程过程中需要根据随堂实际情况安排课程内容,由此把握好课程节奏。这也反映在知识点的量化上,知识点太多容易引起学生疲劳,造成他们不能及时消化知识;知识点太少,课程时间则多,使学生处于空闲状态。因此,课程知识点要具有综合性及概括性,力求精要,使学生在课堂内就能提高知识的消化力。

(五)构建自主学习情境,提高课程民主参与度

自主学习是学生将知识内化的最好方式之一,这一过程从头至尾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这不是简单的知识接纳,而是知识的自我吸取过程。因此,在课堂中需要根据学生具体的知识体系情况,为其创造适宜的自主学习情景,例如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专业书籍,在课堂中进行全体讨论;再如考察一个设计案例,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考察思想与分析结果。这不但能增加课堂民主参与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我存在感,同时也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将长期的专业学习作为兴趣目标。与此同时,在课堂中应多设问题情景,用设疑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与讨论中,由此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六)突破常规设计教学思路,鼓励、引导创新性思维表达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设计教育的核心目标,而创新性思维的缺乏常是学生的弊病。其原因有多种,一是学生从小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深,在没有训练的情况下难以形成创新意识;二是学生的设计视野窄,思维难以突破;三是他们不敢突破传统设计思维,爱走“保守路线”;四是设计有别于艺术,功能性占主要,因而即使有“怪诞”的设计想法,也很快会被自己或旁人扼杀在摇篮里。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开启创新思维之门,多给予他们肯定,并在实践教学中帮助他们在突破性思维中找到可实施之路。同时在平时课程中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多动脑、多总结、吸收他人的优秀成果,使他们能多维度思考问题,多方位表达创新性思维。

(七)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培养学习迁移能力为课程核心

传统教学常以教师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判学习好坏的标准,但事实上课程知识只是专业领域的冰山一角,即使学生对课程所有知识都铭记于心也完全不足以撼动知识的广阔田地。且专业课程的设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果不能使学生掌握学习迁移的方法,以此拓宽知识路径,那下一门专业课程又会陷入重新来过的尴尬局面,从长远来看课程时效性同样得不到提高。因此,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应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迁移能力为重要目标,使得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怎样灵活运用知识、怎样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即使学生遇到全新的课程知识,全新的专业内容,也会易于理解,举一反三。

四、结语

课程作业论文范文2

信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围绕信息获取、使用和控制的争斗愈演愈烈,信息安全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国内外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投入。因此,如何加强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促进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的核心课程之一,信息安全专业设置后,操作系统课程也是信息安全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为了适应信息安全专业的需要,高校应对操作系统课程进行改革,结合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信息安全专业知识渗透到操作系统的教学内容中,做到课程间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将信息安全理论融入到操作系统设计中,为后续的课程打好专业基础。本文将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讨论信息安全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理论教学改革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软件,它能够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便于用户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进程管理、处理机调度与死锁、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系统五大部分。系统安全问题是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但是在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中并没有涉及到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在学习完操作系统课程后,无法将其所学的知识与现有的系统安全问题相结合。因此,针对信息安全专业的特点,理论教学改革应先从教学内容入手,将信息安全中的系统安全技术与操作系统课程的现有内容整合,通过讲授操作系统各个部分的实现原理,让学生深入了解对应系统安全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如在讲授内存管理时,传统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操作系统是如何对内存进行分配、回收和调度。在信息安全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中,可以将缓冲区溢出的原理加入其中,使学生真正了解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实现方法和预防手段。通过上述将操作系统教学内容和信息安全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和系统安全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同时为后续的计算机病毒与原理、网络攻击与防御、逆向工程等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是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性应用人才,在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保障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调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本节将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对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实验教学。

为操作系统课程开设合适的实验项目是非常困难的,主要问题在于很难找到合适的实验环境,大多数的操作系统相对于学生来说,太大、太复杂,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操作系统的设计结构和实现代码弄清楚。尽管可以让学生分块的实现操作系统的各个功能,如CPU调度、内存管理等,但是在复杂操作系统中,改变其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其工作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选择操作系统作为课程环境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所选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方法要尽量简单,便于学生快速掌握系统的实现框架,理解各部分的实现思路和方法。(2)所选的操作系统源代码完整且完全公开。学生可以通过在学习现有操作系统源码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3)所选操作系统有相应的说明文档,便于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4)所选操作系统允许程序员修改,可以重新编译、运行。允许学生对操作系统代码进行修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学生根据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可以自行修改操作系统功能,并且便于教师添加信息安全的相关实验。根据以上几点,Minix系统是较适合作为操作系统课程实验环境的系统,而且Minix系统中已经包含了一些安全机制,如特权管理和访问控制。在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中,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读懂对应的Minix系统源代码,然后要求学生分模块的实现对应功能。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与教学内容同步的实验学时为20学时,除了传统操作系统实验内容:进程管理(4学时)、进程通信(2学时)、内存管理(4学时)、文件系统(2学时)之外,实验内容中还添加了信息安全相关实验缓冲区溢出(2学时)、访问控制(2学时)、加密文件系统(2学时)、资源竞争(2学时)。实验内容包括验证性和设计型两类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课程设计。

除了与操作系统课程同步的实验教学之外,还可以开设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操作系统知识,开发、实现相关工具,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开发能力。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分模块的设计、实现操作系统功能,此类实验对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工作原理帮助不大,学生无法将各个小的功能模块联系成为一个完整的管理软件,即操作系统。而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将操作系统课程和其他信息安全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相整合,最终实现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的工程项目。课程设计相对实验教学来说内容较丰富,需要学生组队、合作完成对应的课程设计项目。针对信息安全专业的特点,可以考虑添加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实验项目,如PE(PortableExecutable)文件分析、Windows病毒开发、系统安全工具开发等。通过上述实验项目,让学生在了解操作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开发实用的信息安全软件和工具。通过开设课程设计,既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实践活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组织学生成立大学生创新团队,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参加校内外举办的信息安全竞赛都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本校每年都组织本专业内、校内、省内及全国信息安全竞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外信息安全竞赛。在此类竞赛中一个重要的考核部分是关于系统安全,即对操作系统漏洞地挖掘和利用,通过以学科竞赛为平台,将操作系统教学引向纵深方向,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了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以比赛来使学生得到进步。此外,学院还邀请其他高校、公司有经验的教师、优秀的校友和技术人员来校讲座,增加学生对外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新的、实用的业界动态,为今后工作做准备。从实践活动效果来看,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提升很快,能够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到实际开发中。此外,实践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团队建设,通过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学生,使新生能更早、更快地融入到专业学习中。本校通过几年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绩,学生在各项信息安全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四、结论

课程作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教学成效

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有理有序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涵盖独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与表达问题等诸多层面,对于其树立逻辑思维判断理念、增强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亦有重要促进作用。目前我国不同领域均已意识到“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刘然认为“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可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张杰等认为“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2];李玉中等认为“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扩展专业知识面、撰写学位论文等有重要指导意义[3]。硕士研究生是一股重要的科研力量,尤其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望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并进入科研岗位,故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对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尽管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增设了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课程,但未根据学科背景的差异性来设置“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要求等;同时,对于刚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对科学研究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论文的阅读与研究积累相对较少,甚至部分学生对科学研究兴趣不高,缺乏对论文写作常识性规则的认知,不清楚论文结构、投稿流程、期刊选择等基础知识[4-5],导致部分高校在学生科技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笔者结合多年为硕士研究生讲授“科技论文写作”的经验,在深入剖析“科技论文写作”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两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优化创新,以期达到提高“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效果的目标。

一、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科技论文写作的基础建立在大量的文献阅读之上,须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消化。首先,当前许多高校“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侧重于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讲授,甚至将语言和词汇作为重点[6-7],而忽略了对文献综述方法、科研思维与论文架构等方面知识的讲解。其次,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经常忽略学生的专业背景。比如,进行实用工程技术研发的工科专业、开展基础理论探究的理科专业与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文科专业在思维方式等方面往往差异较大,若教学内容不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优化调整,则“教”与“学”间易出现严重的脱节问题。

(二)缺少实践环节。科技论文的撰写相当于烹饪美味佳肴,论文中题目、摘要、引言、结果及结论等板块相当于基础食材,如何将论文“烹饪”成一道有理、有据且有趣的“大餐”需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并在“烹饪”过程中恰如其分地添加各类“佐料”,即写作方式方法。目前传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大多停留在对知识点的传授上,以学生为主体的论文写作实践实训环节严重不足,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加上大部分学生本身论文写作基础较差,无法充分掌握论文写作的整体思维框架及各类“佐料”的使用技巧。

(三)考核方式落后。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以学生期末完成一篇简要的科技论文为主要考核方式[8]。大部分学生则根据所查找到的文献照猫画虎,随意堆砌文字,论文本身与流水账无异,课程教学内容收效甚微,学生也无法掌控科技论文写作的深刻内涵。由于缺乏过程考核,任课教师只根据一篇匆忙完成的低质量论文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不能持续改进教学体系,学生亦学不到真材实料。

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一)教学内容优化。长安大学硕士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被安排为每学期32学时,授课内容划分为文献检索、写作技巧、投稿方法三个部分,并在期间穿插个人经验分享。1.文献检索。教师在讲授该部分时要在授课前假定硕士研究生已具备一定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自己只需讲授给学生如何根据写作目的来检索和归纳总结相关文献信息,熟悉文献信息检索的途径、方法、步骤及获取全文的技巧,并着重讲解如何利用布尔检索、截词检索、邻近检索、字段限定检索等技术提高检索效率,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内外常用的SCI/SSCI(WebofScience)、EI(Compendex)、Scopus文摘数据库及中国知网、Elsevi-er、SAGE、Taylor&Francis、SpringerNature、ASCE、IEEE等全文数据库。同时,介绍ClarivateAnalytics的MasterJournalList、Google学术、ResearchGate、小木虫等论文写作交流站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在掌握检索技巧的基础上,教师还会为学生推荐与专业相关的顶级期刊,并对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进行详细的教学。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总结自身感兴趣研究内容的发展动态,还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为下一步写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2.结构化写作技巧。该部分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内容,授课学时长,知识点多。与以往粗略介绍科技论文写作方法不同,本部分将完整的科技论文拆解成篇前、正文及篇后三大板块,教师要分别讲解每部分的写作要点与内容要求,并通过典型案例详尽剖析常见写作错误,提出写作过程中的特别注意事项。篇前板块包括标题、作者及单位、摘要、关键词四部分。首先,教师要系统讲解主副标题与名词词组、动宾、疑问等标题的写作形式,并对标题的作用与写作要求也要进行深入阐述,同时还要介绍作者及单位的写作要求,以及涉及到作者排序、作者贡献阐明、通讯作者选择等问题。在摘要与关键词的写作讲解中,教师也阐明结构式摘要中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的写作要求,并分析如何从摘要中提取关键词,最后要着重讲解如何根据关键词来拟定恰当的论文标题。正文板块包括引言、数据与方法、结果、讨论及结论。引言部分主要从引出研究对象、阐明重要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及研究目的四方面入手进行写作方法的讲解。数据与方法部分无固定写作模式,阐明如何获取和使用数据即可,须特别注意的是是否涉及到伦理问题。结果部分要通过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不同类型科技论文的研究结果该如何写作,其中图表制作和阐述是关键环节。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插图能第一时间抓住审稿专家与读者的眼球,激发其进一步阅读全文的兴趣,而表格的优势则在于集中展示和对比数据结果,二者各有所长,优先选择插图,对图表内容的阐述须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点,切忌面面俱到。讨论部分是对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升华,须对结果进行解释说明,并与既有研究结果相对比,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及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该部分最考验写作能力,也是整篇论文写作的精华所在。最后的结论部分侧重于讲解结论的作用、结构与写作内容,并从研究成果总结、论证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展望三个方面展开讲述。篇后板块重点讲述了参考文献的写作方法,须对照作者投稿指南来规范参考文献的标注形式,可适当使用EndNote等文献管理工具,但对直接导入的引用文献格式还需一一核查。同时,还讲述了基金资助、致谢、数据声明、个人贡献、利益冲突等环节的写作注意事项,强调了对各部分内容的细节把控,避免因较低级的错误引起审稿人反感,或是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在反复修改中浪费时间。3.投稿。这部分课程首先讲述了投稿期刊的选择。初次投稿或经验不足者可考虑中东欧、南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地的小语种国家主办且影响因子偏低的期刊,待有一定经验积累后再向美英德荷等国主办的高水平期刊投稿。作者也可选择先向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投稿,这类期刊通常拥有大批量高水平审稿专家,可快速拿到富有建设性的审稿意见和建议,这对论文进一步修改完善大有裨益,如再投低一级刊物往往能快速录用。另外,该部分还讲解了ScholarOne、EditorialManager两大常用投稿系统及投稿流程,并详细剖析了投稿信(coverletter)和询问审稿进展、请求撤稿邮件的写法,重点讲述如何有效回复专家和编辑的审稿意见,以便于让学生掌握投稿技巧,避免走弯路。

(二)教学模式改革。“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PPT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效果并不理想,理论授课与实践结合,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足,故亟需推行互动教学模式。首先,课程注意调动学生对论文写作的兴趣。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卡在了如何创新的问题上,限制了其深入研究的热忱。因此,本课程通过讲解三种简单实用且操作性强的方法,帮学生快速构建起创新性研究思路。(1)弥补缺陷法。所有研究工作都不是完美的,解决其中一个关键点、改进某个参数或引进一种新方法来处理传统问题等均为创新,针对研究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等找出存在的“researchgap”,进而根据缺陷弥补方案展开研究。(2)新型方案法。针对某个研究问题,从目标、数据、方法等方面进行突破,通过不断磨合、修正、完善形成研究新方案,借此展开创新性研究工作。(3)减少约束法。研究假设为约束条件,对研究所涉及的约束条件进行简化、合并,在有望取得突破的方向上深入探究,往往能“柳暗花明”,收获意外之喜。其次,课程加强了科技论文的日常写作训练。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大量有计划、有序、有系统的训练,逐渐积累才能确保效果。教师在课上每讲完一个知识点,都要在标题、摘要、引言、数据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环节的讲授过程中设计相应的课后练习,并利用成熟的线上教学平台(课堂派)向学生。比如在讲解摘要写作时,教师可提供一篇科技论文的正文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写出摘要,并进一步探讨标题的拟定,以期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两次,课程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环节。在学生完成各阶段的写作训练后,教师可根据作业批改情况,抽取不少于10%的作业作为典型写作案例在后续课堂上进行讲解,并在部分环节的评分中采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分析写作问题并分享写作经验,深入了解学生对于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其对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及写作能力提升的成效。最后,课程还充分利用了线上教学的优势,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建立QQ群搭建师生沟通桥梁,学生若对作业有疑问或完成过程中有困难,均可在群中进行讨论。该教学辅助方式的实施实现了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任课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借此优化调整授课方案,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了其学习主动性。互动教学中科技论文写作经验的分享是深受好评的授课环节[9],该课主要讲述科技论文“读、写、改”三步流程。在“读”方面,强调在“读”行业内主流刊物上发表的最新成果,并通过回溯主线,彻底读懂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把握不同时代研究的关注点与技术手段突破。在“写”方面,首先注意论文前后环节的连贯性,尤其是引言与结论相呼应、结果与讨论间做到逻辑一致、境界升华,并提醒学生注意加强日常写作训练和记录,从点滴进步中积累经验和实力。在“改”方面,则强调了论文反复修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审稿专家和编辑的意见建议尽量采纳,逐条回复修改方案,内容详实,有理有据;对个别不当或错误的意见要清晰解释、引经据典、不卑不亢,切忌直接拒绝修改、语言粗鲁。

(三)考核方式创新。由于课程结束时的大论文是整个课程总体掌握情况的呈现,所以需要在总体考评中保留并占有一定权重,且还要在降低其总体权重的同时为灵活性较强的综合考评留下一定空间。虽然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缺点,但其优点在于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对课上知识的掌握情况。此外,由于课时作业是根据特定课程内容单独制定的,相关内容缺乏连贯性,从这个方面来看,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小论文可以同时考察学生的总体写作和创新能力,以及行文逻辑严密程度,是不可或缺的考核环节。传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最终的考核方式一般以学生提交一篇科技论文大作业作为评分依据,该考核方式有诸多缺点,如缺少平时训练,所学知识无法得到强化记忆,容易遗忘;期末提交的论文大作业数量众多,任课教师仔细评阅工作量繁重,难以准确为学生提供反馈,仅告知其期末考核成绩,缺少师生互动及查漏补缺的环节,学生完全不清楚自己科技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缺陷等。因此,要在保留最终提交一篇科技论文大作业的考核方式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创新,通过“五次平时作业×40%+大作业×50%+考勤/课堂表现×10%”来系统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强调过程考核,润物于日常。

三、结语

课程作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无机化学;题库;批改;论文

地方师范院校化学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中学的化学师资,《无机化学》是学生进入大学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不但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化学教学最重要的专业知识来源,还扮演着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的重要角色。以往的《无机化学》教学,仅把该门课程当作一门普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待。而在应用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有必要充分挖掘课程的角色内涵,修正以往教学中的不足和短板,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知识点的同时,对学生教学技能、科学研究能力进行训练。

1建设习题库,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程知识

我校化学专业采用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合编的《无机化学》作为教材,教材附带课后练习题,但题型单一,内容不够丰富。采用这些习题作为课后练习存在如下不足:(1)题型基本为问答题和计算题,解答每道题所需的工作量较大。如果课后习题布置过多,学生作业负担太重,一部分学生为应付任务,常常会抄袭同学作业或抄袭网上答案;而如果习题布置量不足,则又达不到预期的练习效果。(2)单一的习题类型与期末考核试卷题目类型严重脱节,学生日常练习实践性不强,期末复习无头绪、目标不明确,日常练习无法达到学生最低要求的“学以致考”的目的。(3)因解答每道题所需的工作量较大,所以限制了作业涵盖的知识量,导致教学内容中的许多知识点都无法通过练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从而使课后练习无法达到预期的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而更偏向于流于形式。为解决课后习题的问题,我们建设了习题库以供学生练习。首先,习题的类型与期末试卷考题类型相同,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问答题和计算题等。习题以试卷的形式发放给学生,按实际情况,有些试卷一份包含一节的内容,有些试卷则一份包含若干节的内容。练习题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部分习题来自网络资源的精选和改良,另一部分习题来源与教材附带的习题,第三部分则来源于教师本人对知识点的补充完善;如此这般,练习题基本上涵盖了课程所有的知识点。丰富的题型使习题卷的容纳能力足以将课程的知识点几乎全部纳入以供学生进行全面的练习,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更牢固、更全面;习题以试卷的形式交付则可免除学生低效、繁重的抄写题目入作业本中的工作。其次,事先告知学生期末考试的试题70%左右出自练习题库,其它30%出自非练习题库。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对课后习题的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及考前复习较全面地掌握课程的各知识点,同时达到其通过学科考核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要想获得更好的成绩,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进一步,同时也达到了通过考核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分级的目的。通过建设习题库供给学生练习、复习,学生基本能较好地掌握各个知识点。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平均分一般在70-80分范围内,一部分学习更用功的学生能达到80多分,极个别同学能获得90分以上的优秀成绩,不及格率均能控制在10%以内,考试成绩呈现良好的正态分布,达到了督促学生学习、考核学习效果的目的。

2组织学生参与课后作业批改、讲评,锻炼学生教学技能

化学专业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学化学教师岗位,将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贯穿在《无机化学》的教学中是实践应用型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批改作业、从作业中归纳总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授课是教师教学技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将这三种能力的训练融入到作业批改、作业讲评中。首先是作业批改和学况掌握的训练。在每次课后作业提交后,以轮流的方式组织三至四名同学对本次作业进行批改,每位同学每学期至少参与一次。批改的流程为:教师先给参与作业批改的同学讲解正确答案、解题步骤、错误答案的错误点(针对选择题、判断题)、每道题的评分细则(主要针对简答题、问答题和计算题)。学生们再按总分100分根据实际情况对每道大题乃至每道小题进行分数统一分配。接下来将批改任务进行分解、分配,每位同学负责若干道习题,以多人合作,流水作业的方式进行批改、评分,最后统一计算得分。批改工作完成后,每位同学对各自负责的那部分中的每道习题的解答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弄清全班对各知识点掌握的情况、错误率、出错原因。在作业批改过程中,任课教师全程指导,即时解答疑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次是课堂授课的训练。参与本次作业批改工作的同学做好习题讲评工作准备,并在这些同学内进行小范围试讲,任课老师对试讲进行点评,指出试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足和应注意的细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在习题实际讲评环节中,同学依次上讲台,对自已负责的各道习题面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评,公布正确答案、讲述解答过程、找出易错环节、指出错误出现的主要原因。每位同学讲评完毕后,教师对该同学讲评不到位或不清楚的地方进行补充;并对其教态、语音语调和语速的运用、语言的组织、重点的把握等情况进行点评,力求使该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课堂授课技能的锻炼、提高,其他同学在感同身受中获得启发。

3布置小论文,锻炼学生论文写作技能

在广大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中,将自己工作中的创新、体会、发现和总结等撰写成论文进行公开发表是他们的一大短板,反过来也限制了他们在工作中进行创新、体会、发现和总结,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教学能力的提升。造成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没有受过该方面的训练,因而普遍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就中小教师而言,要完成一篇合格甚至优秀的论文,需要具备如下同点能力:(1)文献检索能力,(2)文献信息提炼能力,(3)分析、总结能力,(4)熟悉论文格式,(5)按论文格式进行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所有这些能力,都通过每学期一篇的小论文进行训练。第一学期的论文为一篇中文科技论文综述,四位同学为一组。第一步是选题,教师结合自己研究方向给出若干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题目。第二步是文献检索,培训学生如何进入学校购买的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如:登陆图书馆网站→进入中文网上资源→中国知网→高级检索→在“篇名”输入关键词或关键词组合进行检索,以及对阅读文献中的参考文献进行检索。之后,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挑选下载。第三步为文献阅读,培训学生如何进行精读和泛读,以及如何快速从文献中提取所需信息,并对提取出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第四步为论文撰写。首先弄清论文的格式要求,如论文的组成、字体及字号、参考文献的格式等。再了解科技论文的语言风格、逻辑关系等。最后进行论文撰写→教师审阅→修改→教师审阅,直至合格。教改论文的撰写能力对于师范生而言更为重要,这种类型的论文写作训练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论文以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为主。整个过程历经文献调研→内容选定→确定论文题目→文献再调研(也可加入问卷调查)→论文初稿→教师审阅→修改→教师审阅,直至合格。

4结语

课程作业论文范文5

1.1课堂行为失范现象

课堂行为失范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够认真听讲,思想开小差,做一些和上课无关的事情。研究发现,在课堂纪律方面,有13.8%的人表示上课会经常开小差,做一些和上课无关的事情,剩下63.2%的人表示会违反课堂纪律,但不是经常违反,只有23%的学生表示即使对老师的上课内容不感兴趣,仍会遵守课堂纪律。通过走访可知,有些学生虽然人在课堂,但是心不在焉,上课玩手机、睡觉等不听课现象很普遍。尤其在公选课上,老师讲课,学生却玩手机或者干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学校虽然通过查考勤等硬性措施对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行为进行监管,但是上课玩手机等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仍是屡禁不止,而且这已成为高校学习道德教育面临的新难题和挑战。

1.2作业失范现象

作业失范主要是指大学生抄袭作业、不独立完成作业的行为。调查结果表明,有高达85.1%的学生有不同程度抄袭作业的行为,其中30.4%的学生经常抄作业,54.7%的学生会抄作业,但不是经常抄袭,仅有14.9%的学生没有抄袭作业的行为。这说明抄袭作业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能否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仅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能从侧面反映一个人的诚信品质,现今大学生抄袭作业现象如此普遍,这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如果学生对待作业敷衍了事,那么将不能透彻掌握知识,时间一久就会挫败学习自信心;如果不认真听讲和复习,只靠考前突击来应对考试,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更有甚者会考试作弊,这种违纪行为对学生而言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应该从平时的学习中就加以监管。

1.3课程论文抄袭现象

大学选修课的考核多以论文形式进行,其他有些课程也将论文成绩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撰写论文是评价学生是否自觉主动学习和学习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为此,学生应该认真对待课程论文,不断提高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调查表明有81.2%的学生没有对文献正确引用,为了完成作业对已经发表的论文进行抄袭,其中有17.6%的学生会经常抄袭论文,63.6%的学生表示会抄袭论文,但不是经常抄袭;仅有17.8%的学生从来没有过该行为。另外,只有14.6%的学生表示发现同学剽窃他人文章,会耐心开导并督促其改正。由此可知,面对诸如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时,大部分学生不但自身做不到完全诚信,而且对他人出现此类行为时更不会劝诫和监督。因此,需要对学生论文撰写进行正确、合理的指导,并采取一定的监督管理措施,如学生相互之间审阅,论文等。

1.4考前突击现象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方能水到渠成。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历经高考的洗礼之后,步入大学反而缺少了目标,加上老师平常对学习的要求不再像高中那样具体和严格,自由空间增多,于是在学习上对自己放松了要求,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得过且过。学生对待学习表现出了主动性差、学习意志薄弱并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时间多限于课堂,不注重课余时间的学习。不管复习时间有多么充裕,学生总喜欢在考前短时间内突击,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这种考前突击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平时很多自习室空无一人,但是考前座位爆满甚至无位可坐,这就导致平时资源闲置和考试前资源紧张两个极端现象。

1.5考试失范现象

大学考试不同于高考之前的应试考试,主要目的是督促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教师教学效果,为教学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目前,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若考试挂科将会对学生评优评奖、毕业就业等很多方面产生影响。因此,平时不努力、考前不认真复习又害怕考试挂科的学生,会铤而走险,选择考试作弊。据调查,考试作弊现象十分普遍,有46.4%的学生在考试中有过不同程度的作弊行为,其中经常作弊的占到6.3%。这说明学校虽然对考试作弊惩处严厉,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企图通过作弊手段通过考试。只有17.6%的学生表示发现同学有替考等作弊行为时,会积极劝阻。通过访谈可知,学生之所以不制止作弊行为,是因为害怕影响同学之间的友情,如此这般更加助长了考试作弊的风气。

2学习道德失范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2.1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道德认知

学习不仅是自己的事情,关系到自身将来的发展与成才,而且也关系到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该专业学生之所以出现课程学习应付差事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学习价值认识多元化,即所谓的学习好不如关系好、60分万岁、即便就业但是环境脏臭、就业地点偏远、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等等,这些都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缺乏对自身发展的长期规划。访谈中有些学生提到“自己对专业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学习没有目标,老师讲的东西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就算了。”“学习上不挂科就行,到时候拿个毕业证学位证,出来能找个工作就行。”“即使毕业也不会从事这个专业,学了也没用。”还有些学生认为“专业课比较重要,选修课不重要,所以选修课论文就是抄一个少一个”。由此可见学生对专业学习认识不足并缺乏兴趣,学习意识淡薄和学习目标功利化是导致该专业大学生学习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2.2学生的学习自制力薄弱学习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抵住外界诱惑,用心不断刻苦钻研才能有所成就的过程。大学的学习不同于以往任何阶段的学习,老师和父母的监督减弱,学习压力减轻,以自主学习为主。如果大学生没有坚强的学习意志力,抵制不住外界各种游戏、娱乐等的诱惑,很容易放松对学习的要求,出现学习懈怠,具体表现为上课不听、作业和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不良学习行为。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之所以出现课堂违纪、抄袭等学习不道德行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学习自制力薄弱。有学生提到“主要是自制力比较差,控制不住自己,有时候下决心要好好听,听不到一会就感觉没意思,就习惯性玩手机。”“抄袭作业的主要原因还是懒吧。很多东西其实也不是不会,而是把时间都花到其他的东西上,但又要及时交作业,所以就抄一下,应付一下。”

2.3教师的引导和教学艺术有待提高

学生平常学习及考试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首先,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引导是提升大学生学习道德修养的关键因素。有些教师上课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布置作业形式单一,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久而久之削弱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动力缺乏。再如病理、生理、生化等专业理论课程难度较大,老师授课形式单一,内容较为枯燥,更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逐渐出现学习懈怠。其次,有些老师自身对学习道德不够重视。在上一些公选课时,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考试也没有严格要求,让学生误认为这些课程不重要,出现课堂散漫等不良现象。访谈中有学生提到“专业课老师上课叽里呱啦讲一下,基本没互动,也听不懂,就不想听。公共课老师讲课内容都是照搬书本,和生活实际相差太远。”“有些老师认为是选修课,就不太重视,下面有玩手机的也就不管。”再者,考前划范围,监考不严格等也助长了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考试违纪的行为。学生提到“老师考前把范围都给我们了,而且监考也都是本院老师,即使考试作弊被发现最多就是挂科,不可能通报。”因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正确引导学生及自身对知识的尊重,对学生学习道德的养成尤为重要。

2.4学校的监管失范

首先,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对学生学习道德的养成有重要影响。大多数人都有从众的心理,在学校会受身边同学和环境的影响。如果一开始学校和老师就忽略抄袭作业、论文这种小细节,没有一定的监管机制,久而久之养成不良习惯,那么学术氛围将逐渐变差,学生之间也会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学生提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和学校氛围关系很大,和同学之间的氛围有关系。”“抄作业大部分有一种从众的心理,感觉别人抄的话,自己抄也没关系。”其次,大学衡量学生的硬性指标之一就是考试成绩,课程考核成绩更多取决于期末考试而忽略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致使有些学生认为平时不重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能在考试中轻松过关。老师提到“现在衡量学生好与坏就只有一个指标,就是考试成绩,就算学生考的好,但不能代表学生素质,这种考核方式需要进行完善。”此外,有关学习道德方面的教育大多是关于考试的诚信,缺乏除此之外的学习道德教育,教育时间也多集中在考前,教育过于形式化,导致学生对除考试以外方面的学习道德规范缺乏正确的认知。

3对策与建议

3.1培养正确的学习目标,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学习道德认知

学生在大学之前主要以高考为目标,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学习动机和目标弱化。学校方面应加大对畜牧兽医专业优势的宣传力度,请在本专业或本领域有丰富教学和工作经验的教师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引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学习观的课程,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消除专业上的误区,了解就业优势,尽快明确学习和人生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多和辅导员、任课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遇到学习困难及时解决,尽量在课堂上把学到的知识消化和掌握。使学生认清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掌握学习能力和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才能走的更加长远,事业才能取得更多成功,而妄图用一些不正当手段获取个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树立该专业大学生对学习正确的认识,引导其建立长期的人生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3.2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吃透课本知识,领悟教材精神。上课切勿照本宣科,依赖幻灯片,应提高自身实践和理论经验,提高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幽默性。其次,上课形式应灵活多样,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新颖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自主性。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课本,可多结合生产和实践案例。课堂增强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让学生提前预习,课后要求其查阅和课堂相关的文献或知识,课上提问。上课时给学生留时间针对老师所留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对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作业和论文形式可不拘一格,多布置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作业,少布置有标准答案的作业,可让其在课堂对给定案例进行口头汇报,或者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汇报,结合学生能力让其写一些不限字数但是能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的小论文。

3.3加强师德建设,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首先,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学习道德素质和修养。通过学生评价、专家评课的方式督促任课教师认真对待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不负责任的教师给与惩罚和训诫。其次,要求教师无论上选修课还是专业课都应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前可进行提问,不纵容上课玩手机、抄作业、论文等行为,课堂加强学术诚信教育,认真检查给学生布置的任务,认真批改作业和论文,表扬认真完成作业或者任务的学生,对抄袭他人作业或者论文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的平时表现。对存在较多学习问题的学生应了解其心理真实想法,在引导的过程中注意说话方式方法,切不可借机肆意发挥。考前不允许老师给学生划重点和范围,学校加强对考场纪律的监督,一旦发现老师纵容学生的现象,应对老师严厉惩处。

3.4加强校园和班级的学风建设

课程作业论文范文6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笔者不赞成废除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因为法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法律实践能力的法律专业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具有法律意识的守法公民。这就要求法学本科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熟练运用法律通过制作各种法律文书的方式来解决现实争议问题。不掌握基本的法律适用方法和文书制作技能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法科毕业生和法律人才。毕业论文恰恰能够达到检验学生法律适用方法和文书制作技能的目的。在不废除毕业论文的大前提下,笔者认为,很多高校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思路和评价机制偏离国家对本科生或学士学位申请者的要求,需要改革。根据我国《学位条例》和《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规定,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的条件是:“(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①不要求本科生达到硕士或博士的学术水平,即“对所研究地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②或“做出创造性的成果”③。换言之,本科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学术科研能力。因此,我们不能用见解独到或创新性来衡量一篇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也不能要求学生去解决一个学术或理论问题。对此,可能有人要问,不具有独到的见解或创新性,不解决学术问题,还能称之为论文吗?当然能,论文包括学术论文和非学术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就是非学术论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就应该是学术论文。就法学论文而言,有法律适用方面的论文,也有立法完善方面的论文。前者主要研究现行法律规范的理解和适用,属于解释论范畴;后者主要研究现行法律规范的弊端和修正,属于立法论范畴。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大多数学生喜欢选择后者,老师也乐见其成。这在以前很正常,因为以前我国的立法空白和漏洞太多,已有立法也往往存在诸多弊端,著文献策实属学者分内之事。但目前,我国各项法律已基本建立,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在此前提下,如果还一味指导学生选择立法论方面的题目,就难免失之于法律规则的理解和适用。更为严重的是,此类选题侧重于学术研究,偏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还是更多地选择解释论方面的题目为宜,这才是法律学习的基础。在笔者参与的答辩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某论文提出的立法建议早已成为生效法律或者对刚刚出台的法律提出修改建议。这都是非常滑稽可笑的事情。在评价机制方面,从毕业论文的写作到答辩,一共有三个环节:指导教师意见、评阅教师意见以及答辩委员会意见。无论任何环节,一般高校都要求对论文的学术性或创新性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标准实际上是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用此标准评价本科毕业论文是不适当的,因为本科毕业论文不是学术论文,我国《学位条例》也不要求本科毕业论文具有学术性。笔者在参加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评阅和答辩时,尽量回避对其进行学术性评价,但大多数老师仍然习惯与此,而没有认识到国家本科毕业论文的根本要求在于解决现实问题而非学术问题。总之,只要准确理解国家对本科毕业生或学士学位获得者的要求,我们就可以得出本科毕业论文不必具有学术性而应侧重实践性或应用性的结论。因此,必须改变我国目前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错误做法,恢复其应然功能。

二、将法律诊所课程作业作为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形式

为了矫正本科毕业论文对学术性的盲目追求以恢复应然功能,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势在必行。就法学专业而言,笔者主张实行本科毕业论文形式的多样化,将选修法律诊所课程作为法学本科毕业实践的重要环节,将法律诊所课程的结课作业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形式之一。凡是选修法律诊所课程并顺利通过考察的本科学生,即视为通过了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之所以如此主张,其原因在于法律诊所课程完全具备本科毕业论文的功能和形式。法律诊所,又称诊所式法律教育或临床法律教育,是对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之做法的借鉴,于二十世纪中叶发端于美国法学院,后风靡两大法系,而成为其法学院的主要课程之一。2000年之后,被引入中国法律教育体系,并被全国各大主要法学院所接受,面向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开设。法律诊所课程包括课堂讲授和案件处理两大部分,④其突出特色在于无论是课堂讲授还是案件处理都立足于真实的案例,并且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处理或的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案例。因此,法律诊所课程与传统法律课程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一改传统课程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授课模式。法律诊所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该课程的功能不是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法律基础知识,而是运用其已经掌握的法律基础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真实案例。在对真实案件的处理中,不仅能够反映出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锻炼和考察其运用法律基础知识解决现实争议的实践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顺利通过法律诊所课程学习的学生,就达到了本科毕业生或学士学位获得者的水平,满足我国《学位条例》规定的相关要求,依法可以获得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因此,该课程在功能上和本科毕业论文是一致的。选修法律诊所课程以后,不再另行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是可以的。从课程指导和考察的角度看,法律诊所课程与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评阅和答辩也存在相同之处。在法律诊所课程的讲授和指导过程中,我国的法学院一般都配备多名具有律师执业资格和执业经验的专职教师以及从法院、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选聘的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充任兼职指导教师。我所在的内蒙古大学法学院的法律诊所课程即是如此,我们有专职教师三名,都有律师执业资格和经验,在很多课程的讲授中也经常邀请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现身说法,随堂指导。在结课环节,我们要求每一位同学提交一份办案报告,然后三位老师集中会诊,结合日常案件处理或情况,给每一位同学一个合适的分数。这与本科毕业论文的答辩委员会模式是类似的。最后,除法律诊所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契合国家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之外,法律诊所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公益性。这种公益性主要体现在法律诊所主要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所以,每一个法律诊所都是一个法律援助中心。在开设法律诊所课程之前的2008年,内蒙古大学法学院就与内蒙古自治区法律援助中心联合建立了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对外开放。开设法律诊所课程之后,法律诊所与援助中心合二为一。因此,法律诊所课程既是一门法学课程,又是一项公益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和检验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更能培养和考察其法律职业道德。

三、完善法律诊所课程以适应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

法律诊所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和评价机制决定了其与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同质性,也就决定了选修法律诊所课程可以作为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形式。因此,建议教育部和开设法律诊所课程的高等院校允许选修法律诊所课程的本科生以法律诊所结课作业作为本科毕业论文。为了适应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这一改革,法律诊所课程本身也要进行相应的完善。首先,提高认识,重视法律诊所课程。法律诊所课程自开设以来,一直都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在这里,他们可以接触到真实的案例,可以认识鲜活的人物,可以了解复杂的社会,可以体会到法律的价值,可以感知胜诉的成就。就内蒙古大学法学院而言,每年要求选修法律诊所课程的学生都远远大于该课程的容量(30人)。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很多老师还没有认识到法律诊所课程的重要性,不愿意参与诊所课程,从而限制了该课程的容量。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为了适应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广大法学教师应当首先提高认识,积极参与法律诊所课程。其次,推动法律诊所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每一个法律诊所就是一个法律援助中心。因此,实现法律诊所的规范化,就应当以法律援助中心的标准建设法律诊所。比如,实行案件登记制度,记录每一个来电、来访的当事人和案件基本情况;完善案件处理机制,为每一个案件配备一个主办学生和指导教师;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为每一个结案的案件及时建立档案,载明处理结果;等等。同时,作为一个课程,还应要求主办学生在结案之后及时完成结案报告,梳理案件事实,整理争议焦点,明确法律适用,阐述裁决结果。最后,落实办案经费,为法律诊所的良性运作提供物质保障。法律诊所为当事人提供的是免费的法律服务。但任何法律服务都是需要经费支持的,比如打印复印费、差旅费、办公经费,等等。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多方支持。据笔者了解,有些高校的法律诊所课程都有福特基金会的专项资金支持,比如中国人民大学。但更多的院校是从本院的办公经费中挤出来的,大多不足以支持法律诊所的正常运行。因此,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教育部、司法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相关政策,为法律诊所课程提供专项教育经费。

四、结语

课程作业论文范文7

1.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影响学生的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因此,在设计教学资源时,要体现出鲜明的人际交往特征,尽可能地采用便于理解和阅读的方式,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轻松地参与教学环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资源的开发

要想提高远程教学质量,还应满足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条件。各试点高校应将教学资源开发与储备放在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各高校的师资力量、设备系统和技术条件的优势,集中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来研制科学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系统等,从而形成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资源。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更全面的掌握所学知识。除此之外,各试点高校还应重视所设专业的精品课程的开发,利用这些优势的教学资源来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

3.图书馆资源在远程教育中的运用

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图书馆,图书馆就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储备库,图书馆中的图书、电子资源可供学生查阅资料、丰富知识、参考文献。但是,如果对这些资源管理不当,或者没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可能出现学生抄袭的现象,所以,要强化对图书馆资源的管理,规范学生行为,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如何让远程教育的学生与在校学生一样方便地享有图书馆资源?这个问题需要远程高校与校图书管理机构共同探讨,设计出一套合理的图书资源利用体系,给远程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多的享用图书馆资源的机会。

4.教学资源建设的评估

教学资源建设评估是远程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实行远程教育的高校应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资源建设评估系统,定期对远程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与检测。这样可以检测出远程教学的成效,还能发现本校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教学资源建设评估对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也起到督促作用,可以规范他们的行为,防止出现一些不符合学院办校宗旨的行为。

二、教师队伍的组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行为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评价者,并与学生直接接触,由此可见,教师队伍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师和一些教学辅助者是储备教学资源的主要力量,在远程教育中,教师并不单单指的是教师个体,而是教学整体的总称。如果教师资源不足或质量不好,那么想要提高远程教学质量无疑是天方夜谭。所以,要想做好远程教育,就必须组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熟练掌握远程教育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师资队伍。就目前情况来看,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并不多,远程教育高校的老师大部分是聘请的兼职教师。

由于远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较大差异,而且对于兼职教师来说,教学任务繁重,容易力不从心。因此,为远程教育匹配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还应强化远程教育学院中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建设,加大对专业教学委员会的资金投入,使他们召开探讨远程教育发展的会议,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除此之外,还应建立教师教学评价系统,对进行课程教学的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式、教育成果做出综合测评。还应设立一些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搜集远程学生对于远程学习的意见,检测他们的学习效果,从而及时诊断出远程教育中的问题,制定改善策略。

三、组建辅导教师队伍

由于目前我国严重缺乏专业的远程教育老师,为了完善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高专业辅导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学改革,远程教育学院应聘请一些对学生进行专门辅导的教师。助教可以摘录一些与课程有关的专业案例,将这些案例放在论坛上与学生分享,这样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把握所学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锻炼了他们的应用能力。助教要经常与课程主讲教师交流,提出自己对于教育方式的见解,丰富教学活动。辅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有:

1.熟悉专业和课程的特点

作为一个专业或课程的辅导教师,首先应该了解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以及主讲教师的授课现状,仔细研究主讲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的内容,这样可以掌握主讲老师的授课特点,了解学生心中的重难点,并结合课程特点总结主讲老师的授课经验,还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提出与这门课程最匹配的教学方式。

2.与主讲教师多交流

辅导教师应与主讲教师多交流,探讨与教材内容、多媒体课件、教学活动、作业设计相关的教育方式。帮助主讲教师辅助学生学习、修正课程导论、制定课程讲稿、寻找参考资源、编制课程教学大纲等。

3.辅助设计实验

针对一些实验性较强的课程,辅助教师要辅助主讲教师设计实验,必要时可到学习中心对学生进行面授指导。辅助教师在辅导学生学习时要适当地给予提示,多给他们留些实践操作的机会,这比直接讲解更有效,更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4.作业辅导

维护作业题资料库,并依据课程的重难点设计出更为科学的作业题,以此充实资料储备库。检查学生的作业并点评,将普遍都犯错的地方反馈给主讲教师,针对个别基础在平均水平以下的学生,要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帮助他们跟上课程进度。5.提交工作总结助教要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校,定期向学院督导提交工作总结。这就需要他们及时记录、统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研究出教学问题的根源。如果遇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就要及时反映给教学部门。

6.远程辅助教师管理

要想使远程助教系统发挥其最大价值,就要完善远程助教的管理制度,制定远程辅助教师职能和报酬计划,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教学培训。提高辅助教师待遇,增强辅助教师的辅助能力。

四、创建学习平台体系

远程教育是在因特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远程教育学习技术平台是远程教育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创建一个好的学习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可以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更多的教学设计模式,推动远程教学的发展。学习平台系统是一种借助于互联网结合开放式和集中式课程点播、学习辅助、同步答疑的远程教学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主要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作业资料、试题测试等多个教学项目,掌握远程教育的特点,使教学方式适应远程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支持服务。远程试点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维护网络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的管理体系,这可以让远程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享受到最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加快教学资源储备的步伐,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远程教学质量。

五、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毕业环节中重要的一项,也是对远程教育学生的考核。经过对毕业论文管理现状的调查,发现在远程教育毕业论文的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如管理制度不统一、在论文的许多环节没体现出成人学习的特点。我国的教育部门应当针对毕业论文管理中的缺陷,规范毕业论文管理程序,完善研究课题、毕业指导、论文答辩的设计,保证学术质量。

1.教师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所以,要规范毕业环节的工作,提高毕业学术性论文的质量。学校应多给学生提供毕业论文指导,引导他们选取合适的研究主题、设计科学的研究流程,可采取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料的方式。而且,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毕业指导部门,该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为毕业生匹配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辅导,并实时反映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遇到的问题,以便优化学校的毕业论文管理工作。

2.对学术负责

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应多与指导教师交流。首先要定下研究主题,教师经验丰富,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为适合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少走弯路,减少设计毕业论文时的困难。论文指导老师应认真对待论文指导工作,时刻关注自己所指导的学生,引导学生寻找与毕业论文有关的资料,但应点到为止,不应过多地指导,这样不利于学生养成自主研究的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对学术负责,对专业负责的观念,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力求创新、科学的研究态度。

六、结束语

课程作业论文范文8

1.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影响学生的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因此,在设计教学资源时,要体现出鲜明的人际交往特征,尽可能地采用便于理解和阅读的方式,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轻松地参与教学环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资源的开发

要想提高远程教学质量,还应满足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条件。各试点高校应将教学资源开发与储备放在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各高校的师资力量、设备系统和技术条件的优势,集中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来研制科学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系统等,从而形成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资源。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更全面的掌握所学知识。除此之外,各试点高校还应重视所设专业的精品课程的开发,利用这些优势的教学资源来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

3.图书馆资源在远程教育中的运用

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图书馆,图书馆就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储备库,图书馆中的图书、电子资源可供学生查阅资料、丰富知识、参考文献。但是,如果对这些资源管理不当,或者没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可能出现学生抄袭的现象,所以,要强化对图书馆资源的管理,规范学生行为,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如何让远程教育的学生与在校学生一样方便地享有图书馆资源?这个问题需要远程高校与校图书管理机构共同探讨,设计出一套合理的图书资源利用体系,给远程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多的享用图书馆资源的机会。

4.教学资源建设的评估

教学资源建设评估是远程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实行远程教育的高校应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资源建设评估系统,定期对远程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与检测。这样可以检测出远程教学的成效,还能发现本校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教学资源建设评估对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也起到督促作用,可以规范他们的行为,防止出现一些不符合学院办校宗旨的行为。

二、教师队伍的组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行为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评价者,并与学生直接接触,由此可见,教师队伍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师和一些教学辅助者是储备教学资源的主要力量,在远程教育中,教师并不单单指的是教师个体,而是教学整体的总称。如果教师资源不足或质量不好,那么想要提高远程教学质量无疑是天方夜谭。所以,要想做好远程教育,就必须组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熟练掌握远程教育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师资队伍。就目前情况来看,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并不多,远程教育高校的老师大部分是聘请的兼职教师。由于远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较大差异,而且对于兼职教师来说,教学任务繁重,容易力不从心。因此,为远程教育匹配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还应强化远程教育学院中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建设,加大对专业教学委员会的资金投入,使他们召开探讨远程教育发展的会议,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除此之外,还应建立教师教学评价系统,对进行课程教学的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式、教育成果做出综合测评。还应设立一些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搜集远程学生对于远程学习的意见,检测他们的学习效果,从而及时诊断出远程教育中的问题,制定改善策略。

三、组建辅导教师队伍

由于目前我国严重缺乏专业的远程教育老师,为了完善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高专业辅导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学改革,远程教育学院应聘请一些对学生进行专门辅导的教师。助教可以摘录一些与课程有关的专业案例,将这些案例放在论坛上与学生分享,这样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把握所学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锻炼了他们的应用能力。助教要经常与课程主讲教师交流,提出自己对于教育方式的见解,丰富教学活动。辅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有:

1.熟悉专业和课程的特点

作为一个专业或课程的辅导教师,首先应该了解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以及主讲教师的授课现状,仔细研究主讲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的内容,这样可以掌握主讲老师的授课特点,了解学生心中的重难点,并结合课程特点总结主讲老师的授课经验,还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提出与这门课程最匹配的教学方式。

2.与主讲教师多交流辅导教师应与主讲教师多交流,探讨与教材内容、多媒体课件、教学活动、作业设计相关的教育方式。帮助主讲教师辅助学生学习、修正课程导论、制定课程讲稿、寻找参考资源、编制课程教学大纲等。

3.辅助设计实验

针对一些实验性较强的课程,辅助教师要辅助主讲教师设计实验,必要时可到学习中心对学生进行面授指导。辅助教师在辅导学生学习时要适当地给予提示,多给他们留些实践操作的机会,这比直接讲解更有效,更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4.作业辅导

维护作业题资料库,并依据课程的重难点设计出更为科学的作业题,以此充实资料储备库。检查学生的作业并点评,将普遍都犯错的地方反馈给主讲教师,针对个别基础在平均水平以下的学生,要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帮助他们跟上课程进度。

5.提交工作总结

助教要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校,定期向学院督导提交工作总结。这就需要他们及时记录、统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研究出教学问题的根源。如果遇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就要及时反映给教学部门。

6.远程辅助教师管理

要想使远程助教系统发挥其最大价值,就要完善远程助教的管理制度,制定远程辅助教师职能和报酬计划,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教学培训。提高辅助教师待遇,增强辅助教师的辅助能力。

四、创建学习平台体系

远程教育是在因特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远程教育学习技术平台是远程教育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创建一个好的学习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可以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更多的教学设计模式,推动远程教学的发展。学习平台系统是一种借助于互联网结合开放式和集中式课程点播、学习辅助、同步答疑的远程教学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主要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作业资料、试题测试等多个教学项目,掌握远程教育的特点,使教学方式适应远程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支持服务。远程试点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维护网络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的管理体系,这可以让远程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享受到最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加快教学资源储备的步伐,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远程教学质量。

五、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毕业环节中重要的一项,也是对远程教育学生的考核。经过对毕业论文管理现状的调查,发现在远程教育毕业论文的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如管理制度不统一、在论文的许多环节没体现出成人学习的特点。我国的教育部门应当针对毕业论文管理中的缺陷,规范毕业论文管理程序,完善研究课题、毕业指导、论文答辩的设计,保证学术质量。

1.教师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所以,要规范毕业环节的工作,提高毕业学术性论文的质量。学校应多给学生提供毕业论文指导,引导他们选取合适的研究主题、设计科学的研究流程,可采取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料的方式。而且,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毕业指导部门,该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为毕业生匹配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辅导,并实时反映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遇到的问题,以便优化学校的毕业论文管理工作。

2.对学术负责

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应多与指导教师交流。首先要定下研究主题,教师经验丰富,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为适合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少走弯路,减少设计毕业论文时的困难。论文指导老师应认真对待论文指导工作,时刻关注自己所指导的学生,引导学生寻找与毕业论文有关的资料,但应点到为止,不应过多地指导,这样不利于学生养成自主研究的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对学术负责,对专业负责的观念,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力求创新、科学的研究态度。

六、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