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知识范例

逻辑学知识

逻辑学知识范文1

1引言

知识组织是知识的有序化,知识组织的目的就是通过知识的整合、序化,充分挖掘智力资源,促进知识创新。由于目前知识信息量剧增,现有的知识组织方法,如分类主题法、文献索引方法、导航系统方法、元数据等,已经无法满足目前大量异构信息的检索需求,这就需要在知识组织领域研究更具普遍适用性、可重复利用、方便使用的新型的知识组织形式,本体论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逻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准绳和工具,是一切学说和理论中关于判断和推理规律的提炼和抽象,它被应用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在基于本体的知识组织中人们运用了大量的逻辑学原理,本体和逻辑学密不可分。

2本体论概述

2.1本体的概念

本体的概念起源于哲学,本体一方面研究存在的本质,另一方面研究整个世界的基本特征。这些年,人们将本体的概念引入图书情报领域,用以解决知识表示、知识重用、知识共享、知识组织体系方面的有关问题。在引入的过程中,本体的内涵也随之变化。在图书情报领域,本体是指一套有关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术语词表,以及术语之间关系的规范和说明[1]。

2.2本体的作用

近年来各个学科渐渐认识到本体在解决知识概念表示和知识组织体系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经过学者的研究和对比,本体在知识组织中的优势明显大于分类法和叙词表。本体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本体的分析澄清了领域知识的结构,本体的可重用性避免了重复的领域知识分析从而为知识表示打好基础;二是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使知识共享成为可能[2]。

2.3本体的类型

根据应用的领域不同,可将本体分为三类:顶级本体、应用本体和领域本体。顶级本体是描述最一般化的概念,如空间、时间、事件、行动等,独立于特定的问题与领域,作为大众沟通的工具,可以认为是真实世界的常识性知识[3]。应用本体是描述了既依赖于某个特定领域又依赖于某个课题的知识,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关联。一个应用本体与用来描述专业领域的概念相关联,这些概念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的组成部分[4]。领域本体是指以一个特定的领域为描述对象的本体,提供该特定领域的概念定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理论和基本原理、领域中发生的活动等[5]。目前对本体的研究,基本集中在领域本体这个分支中,所以本文所涉及的本体领域是以领域本体为代表的。

3逻辑学概述

逻辑学是研究推理、论证及其规律,以及一些逻辑方法的科学[6]。它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每个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学科之中。逻辑学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学科群,本文主要针对本体应用的逻辑学原理———概念逻辑、思维逻辑、谓词逻辑和归纳推理逻辑,下面分别介绍。

3.1概念逻辑

逻辑学中关于概念的研究和论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概念逻辑原理主要包括概念之间的关系原理、概念的划分原理、概念的概括与限制原理、概念与语词的关系原理、概念的种类原理和概念的分析与综合原理等。

3.1.1概念之间的关系原理逻辑学从外延方面研究概念间的关系。根据概念的外延有无重合之处,可把概念间的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种。相容关系指两个概念在外延上完全重合和部分重合。根据概念外延的重合情况,可分为完全重合和部分重合。因此,概念的相容关系又可分为同一关系、属种关系和交叉关系。不相容关系指两个概念在外延上完全不同的关系。概念的不相容关系又可区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是指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穷尽了它们属概念的全部外延。反对关系,是指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没有穷尽它们属概念的全部外延。

3.1.2概念的划分原理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即按一定标准把一个类概念分为若干并列的种概念的逻辑方法。其中被划分的概念称为划分的母项;划分后所得的概念称为划分的子项;进行划分时所采用的标准称为划分的依据。任何一个划分必须按照这三要素来组成。划分的方法有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等。划分必须遵循以下规则:第一,每次划分中,根据只能有一个,不能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根据;第二,划分所得的各个子项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第三,划分的子项应是互相排斥的,各个子项之间是不相容关系;第四,划分不能越级。

3.1.3概念的概括与限制原理概念的概括是减少概念的内涵,使外延较小的种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大的属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概念的限制是增加概念的内涵,使外延较大的属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种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概念的概括和限制是人们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然而要正确对概念概括和限制,就必须遵守以下两条规则:首先,限制后所得的概念必须是原概念的种概念,概括后所得的概念必须是原概念的属概念,即不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不能概括和限制。其次,外延最小的种概念不能再限制,因为它下面再没有种概念了;外延最大的属概念不能再概括,因为它上面没有属概念了。

3.1.4概念与语词的关系原理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任何概念必须借助于语词来表达,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则是表示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与语词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概念与语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这表现在:第一,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例如:“包袱”这一语词表达的概念既可以是用布包起来的包儿,又可以是比喻某种负担。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的概念。例如:计算机、电脑、电子计算机等语词表达的概念都相同。第三,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能表达概念。语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都是表达概念的,而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3.1.5概念的种类原理概念可以依据其不同的反映对象划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一类事物的集合体,可以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对象是集合体,而非集合概念反映的对象是组成集合体的个体。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在数量上的不同,也就是说根据概念的外延数量的不同,可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以把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p#分页标题#e#

3.1.6概念的分析与综合原理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或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或把历史的过程分解为片段来研究的思维方法。其目的在于了解整体各个部分的性质。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特点在于探求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等。综合必须与分析相结合。综合要使其成果能真正反映现实的多样性,就必须以客观对象整体的分析为依据,没有分析的综合,认识只能是抽象空洞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深入。在思维过程中,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的统一关系,两者相互独立,又互为前提,互相渗透,互相转化。

3.2思维逻辑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它反映出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逻辑是关于理性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学问,并且推理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的外化凝聚着思维。可以说思维逻辑又是一种抽象逻辑,是逻辑表达的一种高级形式。

3.3一阶谓词逻辑在数理逻辑中,表示一个个体性质的词称为一阶谓词[7]。描述逻辑是一阶谓词逻辑的一种。描述逻辑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分支,是一种用来描述概念和概念层次关系的知识表示方法,可以看成是谓词逻辑的子语言,具有严格的以逻辑为基础的语义和良好的推理机制[8]。

3.4归纳推理逻辑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是归纳推理,其方法是比较相关现象的各种场合,从而概括出关于因果联系的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目的在于探求现象发生的因果联系。一个现象存在必然产生另一个现象,在彼此联系的现象中,若有一现象出现时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出现,我们说前一现象叫原因,后一现象叫结果[9]。

4逻辑学原理在基于本体的知识组织中的应用

4.1逻辑学原理在本体构建方法中的应用本体构建是本体知识获取的核心,即从某个领域中获取知识,形成描述该领域数据的语义概念、实例和其间的关系。目前构建本体的方法主要有:基于叙词表的领域本体构建、基于SKOS的叙词表到本体的转换和利用OWL构建本体等几种方法。下面主要介绍基于叙词表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在目前阶段,包含某一学科领域中相对比较完整的术语(叙词)的是本学科领域的叙词表。这些术语(叙词)都经过该领域许多专家的有序组织,它们为本领域本体中概念的创建提供指导;叙词表为领域本体创建还提供了线索和指导,这些指导将为领域本体的创建者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基于叙词表构建的领域本体至少在本领域的概念方面应该是比较完整的。基于叙词表的本体构建的核心思想是:把叙词转换成领域本体中的概念;根据叙词间的层次关系,确定所对应的领域本体中概念间的等级关系;参考叙词的限义词、注释为领域本体中的概念添加属性;参照叙词间的关系为领域本体中的概念添加关系、为领域本体中的概念添加实例[10]。根据叙词间的层次关系,确定所对应的领域本体中概念间的等级关系是指采用自中间展开(Middle-out)的方法,即最先确定最重要的概念,然后再确定其他相关概念。这里应用了逻辑学中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原理中的属种关系,即等级高的概念包含若干个等级低的子概念。而这些本体中概念间的等级关系也具有层次关系,这应用了逻辑学中概念的多方面属性。由于本体作为领域概念模型也具有概念层次的结构,但概念间的关系复杂、交错,其结构更像一个网络,所以这应用了逻辑学中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原理中的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即领域概念模型中的概念间的外延有交叉的、有排斥的。可以说本体中概念(类)之间的关系是无限的,任何描述所给定的领域本体的关系都可以使用,这些关系用来消除概念之间的歧义,这对计算机智能地发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11]。参考叙词的限义词、注释为领域本体中的概念添加属性是指属性具有继承性,等级高的概念的属性,其子概念、子概念的子概念都能继承,因此还要为其子概念确定其特殊的属性。这里应用了逻辑学中的概念的种类原理里的正概念和负概念原理,即子概念必须含有其上位概念不具有的属性,只有这样才能构成子概念。参照叙词间的关系为领域本体中的概念添加关系、为领域本体中的概念添加实例是指领域本体中应包含以下几大类关系:同(近)义关系、反义(相对)关系、上位关系、下位关系、整体部分关系、部分整体关系、因果关系、果因关系、转指关系、方式关系和位置关系。每类关系中都有多个词汇,在构建过程中要选择最能科学表达现实事物(概念)间关系的词。其中的同(近)义关系、反义(相对)关系、上位关系、下位关系用到了逻辑学中的概念之间关系原理中的全部五种关系原理,具体是同义关系对应逻辑学中的同一关系、近义关系对应逻辑学中的交叉关系、反义关系对应逻辑学中的矛盾关系、相对关系对应逻辑学中的反对关系、上位关系和下位关系对应逻辑学中的属种关系。其中的整体部分关系、部分整体关系用到了逻辑学中的概念的分析与综合原理。整体部分关系对应原理中的概念的分析部分,部分整体关系对应原理中的概念的综合部分。其中的因果关系、果因关系用到了逻辑学中归纳推理原理,即探求现象发生的因果联系,一个现象存在必然产生另一个现象,在彼此联系的现象中,若有一现象出现时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出现,这里的现象产生对应了领域本体中概念词汇的因果关系、果因关系。

4.2逻辑学原理在本体检错推理中的应用本体检错推理是指在本体形式化语言的逻辑基础上,运用Tableau算法对本体的概念层次、声明的实例以及实例间复杂的语义关系进行检测,以保证本体库结构的逻辑一致性和知识描述的正确性,为后续的蕴涵知识推理、本体库的拓展和与其他领域本体库的集成提供逻辑保证[12]。在本体检错推理中用到的逻辑学原理是描述逻辑。本体作为一种知识表示方法,其逻辑基础、形式化语言以及模型验证问题都与描述逻辑紧密相关。目前主流的本体描述语言DAML、OIL和OWL都以描述逻辑作为形式化的基础,主流的本体推理引擎也主要是基于描述逻辑实现的,如Fact、Race和Racer就分别是基于描述逻辑SH、描述逻辑SHN与描述逻辑SHIQ。从这个角度看,描述逻辑可以被认为是本体检错推理的逻辑基础[13]。#p#分页标题#e#

4.3逻辑学原理在本体整合技术中的应用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因特网、各种搜索引擎和在线检索工具等尽管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是如何从如此大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有用信息,就如同从图书馆中查阅书籍,然后还需要读者自己阅读书籍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获取相关信息。本体作为知识组织的工具,对其进行整合和提取犹如对大型图书馆进行分类提取整合一般,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是对知识组织工具的组织[14]。要想利用知识计算出针对各种复杂问题的智能回答,必须把这些知识以适合于计算机自动挖掘的数据结构表示出来。当收集关于某一特定主题的时候,通过整合这些数据结构,例如:在原有数据结构的基础上,加入新进数据结构中新的信息内容、新增细节、精确解释、同义词、同音异形词等,剔除各种冗余因素,实现原有知识体系的提炼和完善[15]。

Adolfo提出的本体的整合技术OM(OntologyMerging)原理是应用算法实现在没有人工干扰的情况下来自网络文件的本体融合,在考虑到不一致性、矛盾性和冗余的情况下形成第三种本体,从而得到一种更接近于现实的问题的答案。Adolfo把整个过程表示为:(本体A+本体B)=本体C[16],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本体C要和本体A、B的知识相一致,本体A、B是基于网络上的各种不同文献所得,并且这种知识的积聚要求合并的本体是关于相同主题、相同根概念的等量的本体不断重复整个本体整合过程。当前层面上的本体整合不仅要求考虑到概念定义词句的排列问题,还要考虑到概念定义的实际语义表达方面,例如,来源本体中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其他概念的相似度问题等等。这里的本体的整合技术应用了逻辑学中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原理中的同一关系和矛盾关系。其中本体C的知识要同本体A和本体B的知识的和相一致,这应用了逻辑学中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原理中的同一关系,这一技术也是本体整合技术中的重要技术。另外,本体A和本体B必须是基于网络上的各种不同文献所得,这里的从不同文献获得就应用了逻辑学中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原理中的矛盾关系,即本体A和本体B来源必须是不同的文献,这一技术是本体整合技术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本体的整合技术中,本体A和B是关于相同主题、相同根概念的等量的本体不断重复整个本体的整合过程,所以在这种理想状态下,它们只有是相同主题、相同根概念的等量关系才可以实现上述过程,这也正是应用了概念之间的矛盾关系。

本体整合技术只有在特定本体数量充足并且可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知识的自动积聚和组织。一台掌握大量给定主题相关资料,同时把这些资料以一种计算机可以自动处理的方式存储的计算机,将会是人类的一个强大的知识(积聚和组织)助手。OM(本体整合技术)需要建立在数量很大的本体集合的基础之上,对于目前来讲是很难实现的,目前公共可用的本体数量非常有限,并且在这有限数量的本体集合中,大部分的本体是“表层的”,即大部分本体在提供节点概念方面并没有有效地控制和提供限制点。还有一个更加重要可以说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缺乏足够的基于同一主题的本体,这都是OM实现存在的限制[17]。

逻辑学知识范文2

关键词:语文知识;逻辑学;思维科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情境

在现代语文知识建构中,除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文学及文章等与语言文字直接相关的本体知识外,作为思维科学的逻辑知识既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语文教育理论的重要维度。现代语文学对现代逻辑学的吸纳与接受,不仅促进了自身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而且也使语文教育踏上了科学化的轨道。在这个过程中,梁启超、陈望道、孙俍工等众多语文学家,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其中贡献最为卓著的当属夏丏尊。

一、语文教学对逻辑知识的初步吸纳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识之士已经逐渐认识到,除了在器物制度的层面学习西方以外,开启民智、启蒙思想才是富国强民的根本手段。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指出,建立现代国家的基础在于造就“新民”。与之相似,严复也提出,“吾国之最患者”在于愚、贫、弱,“尤以瘉愚为最急”[1]。而启蒙民众思想所依靠的现代知识基础,就是“名、数、质、力”四种科学。居于首位的“名学”,即日本所谓的论理学和西方所谓的逻辑学。在新式人才的培养和造就中,“改易思理”,以西方现代逻辑知识变革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推动思想革新,成为疗愈国民愚疾的一剂处方。随着西方逻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思维科学的价值和功能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正式进入学校课程。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了“名学大意”和“演绎法”两门课程及其学习时数[2]。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用“辨学”来指称论理学,并将其列为随意科目;《奏定高等学堂章程》则将“辨学”列为必须修习的科目。此外,辨学课程作为教育科的内容被列入师范学堂章程。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论理学被确定为“教育首先宜教授”的内容[2]。这一时期,逻辑学知识作为课程主要在大学堂、高等学堂和师范学堂内设置,由于普通中等教育并没有安排相关课程,因此,逻辑学知识主要还是一种专业教育。为了进一步普及逻辑学,教育界有识之士提议在普通中学教授论理学,这就为现代语文知识体系对现代逻辑学的吸纳提供了契机。1918年,夏宇众在《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一文中,倡导在中学四年级增加对“论理学”大纲的教授。因为中学高年级学生“宜兼习论辩说理文字,而自中文字非慎思明辨者不办,欲思之慎辨之明必有待于Logic”[3]。立足于培养中学生正确而良好的思维习惯,夏宇众阐述了中等国文教授论理学课程的紧迫性。他认为论理学的缺失,造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首先,中学常出令人“瞿然骇也”的命题,这是导致中学生写作水平差的重要原因;其次,即便是被视为佳作的习作,也不过是翻来覆去地“捃摭”传统名篇中的个别语词或观念,发出“空泛的、笼统的、荒谬的”议论;再次,教师诸如“老气横秋”“骎骎入古”“笔情奔放”“操纵自如”等无的放矢的评语,将学生的思考力导向了“虚妄”。夏宇众提出在中学国文课程中增授论理学,并不仅仅为了解决学生写作的问题,而是希望学生能够“构思审究,观察推理,略识趋真避妄之途径”,进而能在社会生活中明察是非、慎思明辨、祛除虚妄,避免被现实中的恶潮流所惑。夏宇众在文末还附录了《中学校论理学大纲讲义》的目次。蔡元培对夏宇众的观点及做法曾给予肯定和赞许,认为夏宇众对“教者、学者之通病”进行了“极精确之抉摘”,特别是在中等学校增授论理学大纲一项,“尤足矫专己守残之习惯”[4]。何仲英在《中等学生的国文学习法》中将学习国文的笔记与论理学相结合,尤其指出批评式的笔记文章写作,“先要看一两部有名的论理学书”[5]。自此,语文教育界在思想观念上已经充分认识到逻辑学知识在教育学上的重要价值,即利用逻辑学革除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完善语文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从一个新的维度建构现代语文知识体系。但作为语文学本体性知识以外的另一门独立的学科知识,逻辑学知识与语文课程并无必然联系,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学阶段应该学习哪些具体的逻辑学知识,以及逻辑学应当如何与语文教学的实际相结合,当时学界尚缺乏具体可行的方案。

二、形式逻辑寓于语文教学的尝试

1908年春,夏丏尊在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担任日籍教员中桐确太郎的通译助教”[6]。中桐确太郎曾在早稻田大学讲授论理学,其讲义收录于1906年出版的《早稻田大学三十九年度政治经济科第一学年讲义录》中,该讲义系统地论述了形式逻辑的由来及意义,命题、推理的方法等内容[7]。中桐确太郎任教于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期间,曾教授教育、伦理、心理、论理等科目,夏丏尊因此较早地接触到了逻辑学知识。1919年,夏丏尊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革国文教学,对诸多现代语文教学理论中的重要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8],这使他有机会对中等教育中语文与逻辑学相结合的问题做出实践上的探索和理论上的总结。夏丏尊与陈望道、沈仲九、刘大白等共同拟定的《国文教授法大纲》,将使用白话“明白、普遍”地表现思想感情作为语文教学的形式目的之一[9],对学生如何掌握正确认识和思考客观世界的方法,养成符合逻辑规则的表达习惯,提出了必然的要求。1920年秋,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国文科期间,进一步探讨了以逻辑学指导写作教学的具体策略。这一时期,陈望道、孙俍工、梁启超等都曾做过相关探讨,同他们的论述相比较,夏丏尊在借鉴逻辑学建构和完善现代语文知识体系,同时把逻辑知识寓于语文教学方面,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径。

1.引入逻辑学术语,调整逻辑知识编排顺序

“命题”是现代逻辑学的核心术语之一,夏丏尊将其直接引入到现代文体知识的建构中。他以“命题”作为议论文的根本,并围绕这一概念来定义该文体。他认为,议论文“实际上就是对于所提出的命题所给的证明———必要的时候,还加上相当的说明”,而作者提出命题则被夏丏尊认定为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骤。夏丏尊进一步从数量和语气上明确命题的性质,即命题必须是一个“表明语句”(indicative),而“疑问语句(interrogative)、命令语句(imperative)、愿望语句(optative)、惊叹语句(exclamatory)”等语气,则逐一被夏丏尊排除。这一时期,陈望道、孙俍工等在论述中尽量避免或减少逻辑术语的使用,多以描述的方式来叙述逻辑学的知识。陈望道从形式、数量、在写作中的呈现、表达等方面对议论文的题目加以规定[10]。孙俍工在此基础上,更为详尽地论述了判断的含义。他认为判断是“含有主词与表词的形式意义都完全的句子”,这其实是从语法中的句类、句式两个角度描述了“命题”这一概念。他还进一步从内容、语法、表达等方面对论辩文的题目提出了要求,如:“题目必须弄得很窄,只含一个要紧的意思”,“题目必须用正面的语气”[11]即为命题的属性。与陈望道、孙俍工等人比较而言,夏丏尊通过“命题”这一术语,以简驭繁,极为精练地概括了议论文体的本质特征,在一个框架内囊括了陈、孙等人从不同角度对论题提出的限制和要求。对于命题类型的阐述,夏丏尊和孙俍工对于知识内容安排的顺序存在较大差异。逻辑学中,对命题性质的阐述一般从“质”“量”以及这两个维度的综合展开。孙俍工袭用这一思路,没有采用任何概念式描述,围绕“竞赛运动废止”来说明议论文的题目类型,从“质”上分肯定和否定,从“量”上分全称和特称,将这两个维度总合,分为全称的肯定、全称的否定、特称的肯定、特称的否定。夏丏尊虽然在语文知识体系中较早地引入了“命题”这一概念,但是在接下来的探讨中,仅提到命题在“质”上的分类,即肯定和否定命题,且同样以“竞争运动(不)应该废止”加以说明。出于对写作的实际情况的考虑,夏丏尊围绕此例对两类命题常常出现在文章中的各种形式详加讨论,却并不急于和盘托出逻辑学中命题的全部性质类型,而是将命题“量”上的类型这一知识内容留待议论文教学的最后才加以阐述。他认为,议论文从预设敌论的存在这一意义上来说,均是驳论文。夏丏尊特别强调,在驳论过程中要重视对敌论论辩思路的提炼、把握和分析。换句话说,驳论的第一步,在于找出敌论的立脚点,包括总结敌论的根本命题和发现敌论证明的根据和法式。但是,由于检查发现敌论中论证法式的漏洞,未必能推翻敌论的根本命题,因此,对命题的攻讦才是驳击中最彻底最重要的一点[12]。至此,夏丏尊通过对命题各种类型的综合考察,以审视敌论命题为契机,补充介绍命题性质这一做法,不仅在作文教学中完善了对逻辑学中“命题”概念相关知识的讨论,而且以驳论为出发点,从对敌论命题的关注中全面反观命题性质,也向学生提示了议论文章写作之初思路的起点和思考的焦点,这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的规范和训练。

2.以论证方法的研究取作框架的限制

逻辑学之于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思维的整理,所以逻辑知识最集中的运用在于指导议论文章的关键主体———论证的写作。陈望道将论证过程分为引论、议论本体和结论三部分。孙俍工的观点与之相似,不同的是将第二部分称为“辩证”,且强调了论辩的结构框架,具体地规定了各部分特定的写作内容。对于引论,陈望道认为其任务“在乎解释论题底要领”。据此,他确定了若干条引论所允许解释的内容,包括论题的由来、用语的意义、撇开论外事项、承认共许事项、正反两面意见的分歧点、本文的中心论点、引论中可列入的解释等[10],这可以看作是对引论所包含的内容的最广泛的说明。陈望道还通过细致的陈述,划分了这七条内容出现的必要性层次。虽然孙俍工在这一方面不及陈望道阐述明晰,但是,对于辩证,孙俍工指出“辩”即主张某论点的理由,“证”即举出该论点的例子。对于第三部分结论,孙俍工也阐述了其具体内容,即断定和总结,较陈望道更为详尽明确。夏丏尊指出,论证是论辩中最主要的部分,但是与陈望道和孙俍工对论证过程进行剥离和剖析不同,夏丏尊并未对文章中的逻辑论证过程设置精细的框架,而是直接切入论证方法的研究。夏丏尊认为,论证“须求之于论理学”,基本方法包括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推法三种,在方法以外不刻意预设和限制论证的构成部分、顺序以及各部分的具体内容。陈望道和孙俍工对逻辑论证的阐述,虽然对思想的整理提出了可行的具体步骤,但对于语文课程中写作教学而言,则于无形中束缚了文章的结构,导致文章样态的固化。夏丏尊在讲义中透露,严谨的论证过程当从科学的方法入手,而非程式化的表达,这似乎更加接近写作这一创造性活动的实际和逻辑这一思维科学的本质。

3.形式逻辑论证方法的引介

梁启超曾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提出了写作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即“该说的话或要说的话不多不少地照原样说出,令读者完全了解”。他指出,许多古文之所以不能准确地达意、完全地使人明了,原因在于作者缺乏逻辑学的修养。针对议论性质的文章,梁启超进一步强调了逻辑学的价值,是使辩论“耐驳”和“动听”。梁启超这里所说的逻辑学修养,实际上指的是有效地发挥演绎法在表达中的形式功能,“在真确的事实之上施行严密的推理,拿妥当的形式发表出来”[13]。而妥当的形式,即三段论法的形式:(1)大前提;(2)小前提;(3)断案。梁启超虽然强调三段论是一种最为普通且必须使用的发表形式,但对于三段论的解说,梁启超仅举一例,其使用中的情况,未见其详。与梁启超所不同的是,夏丏尊在论证方法的阐述中,特别重视演绎法的具体应用问题,如他在对演绎法的探讨和解说中使用了大量的示例、对演绎法体式的说明涵盖了最基本的形式及其各种变式。孙俍工则从论式的句法结构特点出发,阐述三段论在形式上的规定性。他将三段分成大前提、小前提和断定,从句法角度来说,它们都是“有主词有表词而语义完足”[11]。根据主词和表词在句中特定的位置,孙俍工又引入了大词、媒词和小词一组概念。同样列举三段论的各种变格形式,孙俍工只提出了日常谈话以及作文过程中为求意义的表达,形式可以自由,不必拘泥于三段论的排列顺序的观点,至于如何在实际表达中进行用语上的调整,并未加以讨论。夏丏尊则在允许三段论顺序变更和省略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写作过程中的实际操作问题,对三段论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他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讨论,并提出了检验演绎法可靠性的方法。

4.四种性质的论据组成的严密的论据体系

夏丏尊和孙俍工二人对论据属性的阐述较为一致。夏丏尊将逻辑学中的因果论、例证论、譬喻论、符号论作为证据的构成基础,认为“二种以上的议论连结起来,就成有力的议论了”。在具体阐述论据属性划分时,夏丏尊从思考和论辩的严密性出发,提出了很多论据使用的规则、要义和禁忌。对于因果论,夏丏尊强调了以证据为原因来证明命题这一单向的过程,而孙俍工则强调证据与断定之间的因果互证性。孙俍工认为,因果论与例证论有很大的连带关系,因为罗列多条具有因果关系的证据就是进行例证的方式,但他没有意识到,这恰恰暴露了因果论的不可靠性,而这一点正是夏丏尊所要强调的。夏丏尊指出,由于一件事往往可以做出正反相对的因果论,因此,这种证据准确度很小。同时,夏丏尊还补充了更为严谨的使用规则,即使用时必须添加“大概”“或”等推量语词。与因果论据颇有关联的是符号论,孙俍工称其为记号论。由于孙俍工在因果论的使用中认为因果可以互推,所以他将记号论简单地定义为“由结果而推论原因”,只不过必须在“一个结果只有一个原因”的情况下才能准确使用。在孙俍工所建构的论据性质的体系中,记号论不具有独立的地位,而是作为因果论的特例来对待。夏丏尊则将其并作一种独立的论据类型来加以保留,因果论和符号论相反相成,两种性质的论据得以并列,论据体系结构也更加均衡。对于例证论,孙俍工认为可以参考归纳法,但夏丏尊则指出这一类论据的使用除了遵循以部分推全体的归纳法规则外,还应遵循以甲部分推乙部分的类推法则,且联系其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实际,强调“人事和物理”在类推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例证的真实可靠性。对于譬喻论,孙俍工称作比喻论,他通过对比实例指出,此类论据和例证论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立足两件事理的相似点推论相似的断定,后者是通过事实推论未知。夏丏尊不仅用同样的方式阐释了这一点,还强调了这种相似性之间的恰当关联是譬喻论使用得当的关键,并提出了两种检验其可靠性的方法。最后,他分析了使用频次,认为譬喻论的使用古多今少,易于欺人,提醒学生留意辨识。与孙俍工相比,夏丏尊多次提示学生重视对论据可靠性的考量,并明确地给出了总结式说明:因果论和符号论不全然可靠,例证论和譬喻论只可做补充。为了思考的严密和论证的可靠,夏丏尊重视各种性质论据之间的综合使用,在语文知识安排中设置“各种议论的联络”专题,对各种论据在实际中的综合运用进行了探讨。

5.规定写作顺序以提高论证可靠性

文章写作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整理思维的过程;文章呈现出来的内容编排顺序,也体现着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对不同事象、不同问题进行书写,必然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夏丏尊通过对写作顺序的规定,指导学生调整论证思路,增强文章的可靠性和说服力。与陈望道、孙俍工侧重安排论证每一部分的顺序和内容这样的细枝末节不同,命题与论证的论辩结构安排,是夏丏尊着重探讨的问题。他认为,命题是根本,所以出现的位置才是论辩顺序安排的关键。最普通的议论文,为了让读者在开篇明晰主旨,应该先提出命题。此外,夏丏尊还特别强调了两种反其道而行之的特殊情况:命题容易引起反对和命题太平凡时,应当从自己主张的必要性等方面说起,而后提出命题。夏丏尊对论证顺序的规定,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安排各种性质的证据的出现顺序,以实现证明的说服力度和可靠性最大化的策略。他认为,如果各种性质的论据均具备的时候,应当遵循因果论、譬喻论、例证论和符号论的顺序,才能令读者“深切地信从”。不难看出,这也是夏丏尊为了照应证明顺序问题而作出的有意安排。

三、辩证逻辑的补充及以情境为旨归的逻辑知识应用观

1929年《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在教法要点的作文练习一项中,提出要让学生养成“证据的批评”的习惯[14]。1932年《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在教材大纲中对文章做法作出说明,其中就包括辩论术。在实施方法概要中,则规定高中国文“应注重辩论之方式,证据之搜集,判断之正确,敌论之反驳等,以养成学生明晰之头脑”[14]。同年,教育部颁布的《初级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总纲》将论理列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作为教授学生综合性科学方法论的“高中课程之殿”。1930年代,夏丏尊通过国文教科书的出版编写,将逻辑学知识正式引进初级中学国文课程,不仅为高中国文、论理课程目标的实现打下了重要基础,也为方法论与具体学科相结合做出尝试,语文课程中的逻辑知识与独立的论理课程形成了有益的互补。这一时期,夏丏尊进一步扩展了演绎和归纳两种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领域,即不仅把二者作为服务于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加以介绍,还将它们看作记叙文的写作思维方式来加以阐述,这是现代逻辑学术语在教科书中的首次出现。1932年,在《开明国文讲义》(第一册)第十四篇文话《小说》中,夏丏尊根据演绎和归纳的不同,对叙述文的典型体裁———小说进行分类,并且在《文选•三一》《文选•三二》分别选编鲁迅的《孔乙己》和MD的《大泽乡》作为例文:其一用归纳的方法,就是作者先从现实里去看出意义来,然后,或者就把现实的事情、人物记录下来,使人家看了,也看出作者所看出的那点意义,或者另造事情、人物,作为材料,使那点意义格外明显。……又其一用演绎的方法,就是作者先有了一种意义,然后创造事情、人物来寄托它,使人家看了,也悟出作者所见到的那点意义[15]。《开明国文讲义》(第二册)第二十二篇文话中,夏丏尊又将演绎法和归纳法作为日常生活中“下论断、立主张”的“思想方法”,对二者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说解。这一时期,夏丏尊还从心理学视角探讨了中小学国文教学的诸多问题。1935年,夏丏尊在《国文百八课》(第四册)的文话中指出,作者写作议论文时为证明自己的主张所经历的“从理由到达判断”叫做“推理”。演绎法和归纳法统称为“推理方式”,分别在第十六和第十七课文话中论述。从强调思维方法的形式步骤,到强调写作的推理进程,夏丏尊通过引入“推理”这一概念,阐述了思维在心理层面上动态推进的过程。此外,夏丏尊还增补了一种推理方式———辩证,这意味着在既有的形式逻辑的基础上,辩证逻辑通过国文教科书的编写也被纳入到语文教学的视野当中。形式逻辑,以同一律为基础,其推理的过程是对事物相对静止或量变过程的表述;辩证逻辑,则以对立统一为基础,其推理的过程是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夏丏尊首先分析了形式逻辑不切合事物实际之处。他认为:“演绎推理只用概念来处理事物,把事物当作独立静止的东西来看,事物本身的变化和相互间的关系是不顾及的。归纳推理所依据的是个别的事例,对于各个事例平等看待,也不能顾到事物本身的变化和事物相互间的变化关系。”[16]夏丏尊既认识到了事物运动的普遍性,同时,也认识到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和矛盾复杂性,并指出下判断要视社会上的各种复杂情形而定,“不能一概凭空”。基于此,夏丏尊详细举例介绍了辩证法的三个原则:(1)矛盾对立,这是事物发展的原因,而辩证法却以矛盾为出发点,认为世间万物本来自身含有矛盾;(2)量影响到质,这是事物发展的状态,“一种事物因了量的改变,性质就会变化”;(3)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进步的顺序。但是,夏丏尊清醒地认识到如若死板地恪守这三种原则,那无疑违背了辩证精神本身。因此,他特别指出,这三种原则并非推理的定律或公式,不可一味套袭。排除静止的孤立事物观,把事物看作连续进展的东西,遵循“实际事物上的实践”,才是夏丏尊对辩证逻辑运用的真正要求。1938年,开明书店出版了《文章讲话》一书,该书由夏丏尊在《中学生》杂志《文章偶话》栏目中发表的文章汇编而成。夏丏尊在此书开篇《句读和段落》一文中,对逻辑学在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服务于情境,以修辞制约逻辑,以理解和表达为旨归。句读和段落是逻辑思维外化的形式标记,二者具有增强“意味”的修辞作用,因此句读的使用、段落的出现本应遵守逻辑的规范、体现逻辑的要求。但是,夏丏尊认为,根据修辞效果的需要,句读和分段不妨打破“论理上的规矩”,“变化活用”。对于句读,夏丏尊首先从阅读的角度出发,以朱自清《背影》的首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例,通过四种不同的句读方式,辨析各种表达方式所体现的“文章的意味”;进而从写作的角度出发,强调句读法“要合乎情境”,“写作的时候不妨依照自己的意思情感的重点决定文章的句读”[17]。对于段落,夏丏尊认为,分段的规则“可有种种的变化,有些时候,由于分段的不同,文章的意味和情调也会不同”。他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为例,打破此文在《归震川集》中无段落划分的状态,并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分段方式加以比较,分析其表达效果的不同。夏丏尊主张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独立成段,虽然在论理上没有必要,但却使文章更具情味。在文章的实际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夏丏尊主张将修辞的需要与逻辑规则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强调理解和表达“要依据两个条件:一是文法的、论理的法则;二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有时应注重前者,有时应注重后者”[17]。不可因逻辑而废文辞的要求,就是要以文章的实际情况突破逻辑定式的束缚,从而赋予逻辑知识在语文中运用的灵活性。夏丏尊将包含有读者的接受和作者的切身感受两方面的“情境”与逻辑同列,共同作为句读和段落的最终标准,是对语文规律深刻的认识和尊重。

四、结语

逻辑学知识范文3

 

非形式逻辑课程源于西方,在欧美高校逻辑学教学中,由于符号化的数理逻辑系统脱离日常推理,很难有效帮助大学生构建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问题紧密相关的论证以及识别与这些问题相关的谬误,因此非形式逻辑课程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一般来说非形式逻辑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三部分:   第一,在论证中如何使用语言。   第二,论证结构(包括结构的类型、图解技术)、论证评估(评估的标准、规范)等。   第三,非形式谬误,包括关联性谬误、弱归纳谬误、预先假设、含糊不清和语法类比的谬误。[1]下面笔者主要结合我国地方高校实际,讨论非形式逻辑课程在地方高校中文专业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于地方高校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能说、会写、善交际是一项基本功,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于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每年毕业的中文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除了少部分读研、考上公务员、去中小学任教或其他事业单位工作外大多数须到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而企业对中文专业学生看重的是他的实际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要“能说、会写、善交际”,往往有的学生平时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当面对用人单位面试时,却很紧张,不能有条理地回答问题;有的学生不会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写应用文,如开幕词、工作总结等等,这些存在的问题说明中文院系在培养学生时,除了传授基本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更应在培养学生“能说、会写、善交际”上下大力气。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里提到的“逻辑”主要指非形式逻辑(论证逻辑),培根的这句名言一语中的道明非形式逻辑在培养、训练人的能言善辩才能方面的独特功能,事实上能言善辩是善于交际的基础,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也擅长交际,例如中国战国时代的辩士,凭三寸不烂之舌周旋于列国之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西方非形式逻辑专家约翰逊和布莱尔指出:“非形式逻辑是从规范观点研究论辩(论证)逻辑(logicofargumentation)的学科,即决定论辩的好和坏的逻辑,好与坏的特性并不依赖论证(argument)的逻辑形式。”[2]论证(论辩)在口头上的表现就是“说”,在书面上就表现为“写”,非形式逻辑对“如何说”、“怎么写”才有理有据,使对方心服口服,为对方接受,做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希契柯克列举了非形式逻辑关于论证研究的五大问题域:论证的辨识、论证分析、论证评估、论证批评、论证构建。[1]交际,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指二人及二人以上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其中语言交际有口语交际、书面语言交际、体态语言交际、副语言交际。口语交际有口头辩论、演讲、法庭辩论、商业谈判、外交谈判等;书面语言交际有笔墨官司、学术论战等等。无论何种交际总是涉及到语境、预设等因素,要想使交际取得成功,必须要彻底把握这些因素。   (一)交际因素。交际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的,是高度依赖语境的,如果在交际中,不考虑受者的语境和话语系统,只按照自己习惯的语境和话语系统说话,就不能使自己的交际成功。   (二)预设因素。预设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知道或相信的命题,在交际中,如果一方对隐藏在论证中的可疑预设不能识别并加以驳斥的话,就有可能陷入对方设计的陷阱里。总之,非形式逻辑课程所提供的知识、技巧对培养“能说、会写、善交际”的大学生是有用武之地的。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辨别谬误的能力   美国逻辑学家帕特里克•赫尔利认为,谬误(fallacy)是论证中除虚假前提之外的缺陷。[3]柯匹、科恩在《逻辑学导论》认为,谬误是一种看似正确但经过检验可证其为错误的论证类型。谬误问题也是非形式逻辑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谬误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但自从形式演绎逻辑成为谬误分析的基本模式,就日渐凋零,正是非形式逻辑专家汉布林开启的对谬误标准处理的批判,催生了谬误研究的老树新枝。[2]非形式逻辑对谬误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理论,如谬误还原论、生成错误信念的程序论,对具体谬误类型的分析也提出许多新的模型,这些新的谬误理论、谬误分析模型大大拓展了识别、分析谬误的视角,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对交际中的谬误的识别、批驳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思维,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突破固定的逻辑通道,以灵活、新颖的方式和多维的角度探求事物运动内部的机理的思维活动。[3]而非形式逻辑是批判性思维中的非形式部分[5],因此我们可以把探讨非形式逻辑对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转换为探讨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上去。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讨论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一)创新思维以批判性思维为前提。如果对某个结论或论证的缺陷没有较强的质疑、识别能力,何来的创新?只会墨守成规。英国心理学家澳勒斯提出,科学创造一般都呈现出“准备-酝酿-明朗-验证”四阶段的结构模式。准备期是发现问题和提出新课题,显然,只有具备很强的批判思维能力,才能突破固定逻辑通道,提出新课题。当然要想突破固定逻辑通道,除了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外,还要具备辩证思维能力。   (二)对运用创新思维所激发的新想法还需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质疑、检验、论证。当你运用创新思维提出新想法后,你仍需运用批判性思维考虑一些现实问题,例如,这个想法在实际中行得通吗?有没有什么问题?如何根据现实因素加以改进?

逻辑学知识范文4

随着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方式的逐渐普及,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也日益的为广大中职院校的教师所熟知。在中职院校教育当中,采用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方式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对于地点以及时间等方面所产生的限制,教学的手段和形式也更加的灵活。但是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模式仍然处于一个发展的初期阶段,要想真正的将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则需要广大中职院校教师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中职院校的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好的顺应时展的需求。

二、在中职教育中应用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将网络作为一种教学的工具

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当中网络以及计算机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东西。因此将网络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的现象在中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也是十分普遍的。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对网络的全新运用形式,采用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模式可以让中职院校的学生对于网络化教学的过程有一个更好的适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形式的转变,帮助学生适应这种过渡。

(二)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

要想提高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水平,中职院校的教师还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由于中职院校当中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以及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都各不相同,因此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在符合学生整体共性的同时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中职院校的教师在采用分层教学方式时首先需要对学生们计算机的水平适当的加以提升,让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操作,例如:使用鼠标以及基本的操作方式等。此外采用的课件也应该同整个计算机网络化教学的目的相一致。在进行课件的选择和设计时,应该尽量符合学生们的学习特点以及规律,内容上要由浅入深,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对整个教学内容的脉络加以把握,加深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模式应用的实效性。

(三)适当的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首先中职院校的教师要按照教学目标来制定出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向学生们论述开展学习的理由和意义,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方式的兴趣。然后为学生安排一定的练习,应该注意在设置这些练习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让学生能够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总结经验和教训。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并且开展总结工作,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模式具有教学形式的丰富性以及教学时间的灵活性、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和趣味性等,还具有较强的实时性,因此,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对于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力。相关的部门也要加大扶持的力度,做好宣传的工作,从而为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结语

逻辑学知识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学现状;存在问题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其能够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扎实的文化素养。与一般形式的教育模式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更倾向于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工作能力的培养,典型特点即为重视实践教学,注重个人技能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旨在以雄厚的人才储备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应用、维护以及管理等培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从其特性方面分析,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较为严苛。

1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训教学现状

我国正逐步进入信息社会,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1]。我国的职业教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但是高职院校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经过近年来对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目前高职院校基本都能够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实训的正常开展,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大多数学校目前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分项实验教学,对于综合实训在教学中开展的不多,真正的项目实训几乎不开展。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清晰的学习目标,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知识能用到哪里,怎么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学习效果不理想,导致高职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中不能够同企业的需求很好地衔接。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很多学生需要在培训机构进行二次学习才能够符合企业的需求,实现在本专业的就业。这样不仅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受教育成本。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训教学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2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训教学存在问题

2.1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训教学重视度方面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唯物学提出的哲学观。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给予相应的重视,将其作为教学目标实现路上的一个助力[2]。在教学的很多方面,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施教者或是学习者,对部分学习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在认知不明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忽视当前实际情况。在目前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施教者与学生对此缺乏重视,是诸多问题中较为显著的一点。在此前提下,就会造成以下几点: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教学力度不够,难以达到实训目的;实训目标有待明确,教师与学生的实训方向不明;教学期间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够严苛;实训内容同于实际不贴切,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由此可见,意识上重视度的不足,衍生的问题丛生,是广大教师应致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2.2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训教学规划方面

根据笔者的实践教学总结,部分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教学计划在科学性方面亟待提升。教学计划中所选内容并非必要课程,造成实训内容枯燥,并无新颖之处,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部分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教学的基础知识还需要继续稳固,由于基础知识的不扎实,使得计算机实训难度陡然上升。从实训的内容方面来讲,现阶段的网络实训大部分内容验证性特征凸显,针对学生的创新性、开发性等进行设计和挖掘的并不多,从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性,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新世纪的计算机技术发展最为突出的特点即为“快”,软件和硬件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而实训设备方面略显滞后,网络课程的实训教学很难形成突破。

2.3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训教学考核方面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针对如何评价学生的实训效果,并未有明确的考核制度,对此也并没有制定出清晰的考核制度。考核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而有针对性的制定下一步教学方案。然而,目前的考核等还有所松散,实训教学的质量远未能达到预期,也未能体现出其保障作用。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实训考试应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也倾向于对综合能力的考察,学生通过考核,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将自己的外语能力、程序编译能力提升至一个新的台阶[3]。

3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训教学目的

3.1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计算机网络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而实训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具体来说,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技能主要包括网络基本知识、局域网组网知识与技术。对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的应用维护要能够熟练地掌握;局域网的组建与管理;懂得网络服务和应用服务的创建。同时,掌握解决网络问题的技巧。

3.2掌握网络安全管理与设置的技能

学生通过实训,要对windows网络平台的构建有所了解和掌握,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尝试网络安全管理和设置,并最终能够熟练的应用起来。

3.3掌握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与管理

掌握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与管理,VLAN划分与配置以及VLAN管理,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的实验[4]。由于计算机涉及到多个程序,切抽象性特点显著,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觉得力不从心。教师以教学目的为风向标,从基本的知识入手,继而进行逐一深化。

4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训教学改革建议

4.1提高实训课程效果

实训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实现与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所以,在实训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训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毕业的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为了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需具有大刀阔斧改革的决心,以企业专业岗位的技术要求为改革的方向,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可以借鉴职业的专业培训机构的教学经验,分模块化的进行实训课程:验证实训模块,主要是验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5];课程设计模块,针对不同课程设计不同的综合实训内容,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设计小任务,让学生应用该门课程知识来完成设置的任务;综合设计模块,对学生一学年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的实训,在企业真实的项目中选取同学生所学知识相关的任务对学生进行实训;就业设计模块,按照企业真实项目任务的实际要求及实施过程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模块;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特长,选择合适的岗位进行顶岗实训。

4.2优化实训方法与过程

企业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在招聘员工时一般优先考虑具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而应届毕业生因为刚出校门缺乏工作经验,所以二者之间存在矛盾。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学校要积极地开展各种实训课程,让学生通过实训来提前感受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学校要将实训内容、过程、方法同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做到教学任务真实化、教学项目企业化、教学评估日常化,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来开展实训课。实训中,把教师和师傅两种身份相融合,将教学过程按照工作过程来管理,将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来管理,实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指导、督促和检查学生工作上,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成就感得到提升[6]。同时实训中要重视顶岗实习模式的开展,让学生按照企业的实际要求来工作,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提前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为毕业求职就业增加资本。

4.3完善实训考核机制

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实训课程是以相关的课程理论为基础的。纵观现阶段高职计算机的实训课程,很容易发现在应用性与实践性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反之理论性占据了大部分,造成学生学习时兴趣点较低,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精力不集中。鉴于此,教师不仅要给学生适当提供上机的机会,还要对学生实际操作情况及时掌控,及时发现不合理之处,及时地增减内容,及时地解答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单独实训的形式,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所以笔者认为可以改变这种模式,以团队的形式来实训。团队形式不但可以深化学生的团队意识,也能够使其树立竞争意识,有更加充足的动力。学生在实训中参与不同项目或任务,可以视其为那个阶段的评定要素。经过实训,学生可以掌握实践中的一些基本技巧。在实际的计算机网络维护中,一般都是由几人组成的维修队伍来负责,所以采用团队培养的方式对日后工作极为有利。

4.4提升实训教师水平

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实训水平的高低对于教学质量的优劣会产生极深远的影响。实训教学的改革,不应忽视教师的力量。笔者认为,实训教师队伍水平的提升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第一,学校可以组织实训教师通过学习、进修或培训的方式,不断地深化理论知识;第二,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个人的实践操作能力,始终与专业技术发展齐头并进。实训教师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地操作本专业的各个环节,选择适当的情境给学生讲解。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实训效果,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与设计,让学生参与进来。对于部分难点或重点,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各校都致力于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这与社会发展、教学要求的发展和提升是分不开的。由此我们很容易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凸显,而各校对此也有了充分的认知[7]。总体来说,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训教学还是要从多方面入手,让学生能够在实训中掌握应有的技能。

5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目标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新时代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分别提出汲取实践经验、优化教学流程、完善考核机制以及明确教学目标的几点措施。在研究过程中,因主客观因素影响,对于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未能一一列举,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将继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对实训教学加以完善,使其更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原渊.“工作岛”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实训教学分析——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7,12:64.

[2]王进.实训教学中的"工匠精神"培养——基于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的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17.

[3]陆蔚.高职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设计项目实践与探讨——以"走进笔记本电脑"为例[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62

[4]李家潇.中职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课程的实训教学[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6:179

[5]运永顺.高职计算机实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青年时代,2016.24:179

[6]黄宗正,钟大利.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探究——以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展望,2017.16:356

逻辑学知识范文6

【关键词】英语;远程网络直播教学;优势和发展

0引言

随着教改的深入,高校英语教学有了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处在引导者的地位,将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理论作为提升学生能力的辅助工具,结合语言学习的特点,深化高校英语理论,发展学生“说”的能力,转变现阶段英语教学的形态,将现代化的教学内涵融入基础教学中。本文将结合具体发展情况,分析远程网络直播教学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1远程网络直播教学的优势

1.1提供多种教学方式

高校学生思维意识已逐渐成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教师运用远程网络直播教学契合学生的知识接受层面的发展,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改善仅通过文字讲授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远程直播教学能够达到教师的声音和屏幕内容同时转换的效果,扩充了教学的有效方式,跨越距离的阻隔,将移动设备另一端的学生与教师相连,充分展示出直播课程的实时性。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教师利用远程直播的形式,只需要准备摄像机和直播系统就可以开启教学活动,学生在从网络上接受的英语读音和语法讲解的内容均具有实时性的特点,即使学生处在与教师不同的空间内,也可以感受英语的魅力。某些远程直播的软件,不仅可以提供直播服务,还能利用录屏功能,将整个课堂内容以压缩包和在线视频站点的形式供学生课堂后查看,操作简单且具有教育意义,是填补传统课堂教学原始材料空白的重要方式。录屏内容学生可以通过便携的移动设备观看视频内容,使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形式,满足国家对终身教学的激励政策,有助于提高我国文化水平。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的攻坚力量,其接受英语教育能够促进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学习英语、提升英语水平便于与其他国家贸易的交流。对于一些学习商务英语的学生来讲,运用远程直播教学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意义,并结合现有教学资源不断扩展自身英语内涵,加强对英语学习的感悟程度。

1.2便于构建英语情境

运用远程直播教学的形式是对接沉浸式教育的表现,高校学生在生活中难以接触到与学习有关的场景,学生的口语能力得不到锻炼,锻炼英语口语的机会减少,容易导致学生的英语停留在书面层次,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后,需要与其他人沟通,对于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讲,职业规划中难免会出现需要口述英语的情况,例如翻译、英语教师、商务洽谈等,以上场景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口语基础。利用远程直播教学,教师可创建模拟的英语情境,学生在教师创建的情景内得到是实际的锻炼,充分显示出直播教学的优势。一些较为羞涩的学生,可以在无需要面对其他同学的空间内大胆展示自我,有助于自信心的提升,其他学生作为旁听者可以对比自己的能力,找到知识的缺口,进而形成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学生沉浸在英语情境中,可以将自己更好地带入实际生活中,在与教师的来往间领会英语学习的魅力,加强学生对英语口语能力提升的重视。教师在学生的反馈中找到学生英语能力提升的突破口,帮助学生形成完备的学习模式,充分显示出高效课堂的重要性。学生进入高效学习与社会的连接更为紧密,利用远程直播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直播地点设置在实际场景中,通过与企业单位间形成合作模式,将学生引入既定的场景中,学生与企业相关人员的互动,加强对各种职业内容的感受,明确在不同的岗位所需要的英语能力,了解在后续的学习中应当着重学习哪些英语知识,有利于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同时引导企业定向就业,形成互通的就业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兼顾社会发展,使学生更容易深入到社会生活中[1]。

1.3有助于开展精英教育活动

远程直播教学相比于传统课堂和录播课程资源有着实时性的优势,教师通过与学生实时的互动增加沟通的粘性,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正向的反应。教师结合学生的反馈便于深入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对于英语不同层面的掌握程度有细致的了解。根据了解内容制定改进意见,解决了班型大、学生多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可以享受到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大班课的教学中,会受到其他同学和环境的影响,听课状态不佳,有些学生甚至选择靠后的位置躲避教师的提问。学生出现此种情况是由于其英语水平较低,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对于出现此种情况的学生,教师应当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可以通过每个学生视频内容,清楚了解不同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反馈情况,对于回答有偏差的学生,可根据课上的内容单独开展课下辅导活动,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有利于形成学习意志力。高校精英教育要以针对性、分层教学为前提,学生与教师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为针对性教学的开展提供现实基础。高校课堂中学生听课的效果受到环境的影响,远程直播课程将影响学生听课状态的因素一一消除,同时提供指向性的答疑内容,其他学生也可以清楚地听到教师给出的解决办法和知识内容,对于一直存有疑问的内容,可以在公屏上显示出来,避免了学生当面寻求教师帮助的尴尬情绪,也为其他同学玩提供又一次的学习体验,降低了二次提问的频率,充分满足高效课堂建设的要求,对于深挖学生英语潜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

1.4有助于形成交互性的英语课堂

鉴于英语学科特点,学习语言类知识的目的是提高交际水平,并非单纯学会英语语法。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英语教学要充分发挥交互性的作用,进而提升英语交际能力。交互性顾名思义就是与教师、学生间开展互相交流的活动,利用直播教学的方式,构建一个和谐的沟通空间,学生在直播间内以对话的形式与其他学生展开交流,便于将学生带入现实场景中,更好地感悟实践生活的情境,同时明确在不同的场景中使用的英语结构,联系理论知识内容,结合语言学习的特点,将对话效果发挥到最大。传统教学形式下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利用直播的形式,每个学生都可以作为一场沟通活动的发起者,教师可以将直播权限交到学生手中,通过轮流发言的方式,学生将语言内容内化,从而提升自我。远程直播操作方式简单,学生点击按钮就可以转换直播内容,教师也可以转变为聆听者,适当点评学生复述的内容,充分肯定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位置。

1.5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高校英语教学需要渗透人文情怀,重点将核心素养和人文知识融入教学中,目前学生对于语言能力提升的认识停留在读写译的层面,没能重视听与说的学习内容,利用远程直播教学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在教师设定的主题内开展英语学习活动。教师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可以结合现实存在的问题,将某一主题内容充分扩展,学生在其中感受到人文情怀,能够加强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教师可充分利用互动平台的信息化技术,在与学生动态的交流中明确每个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领悟程度,从中汲取职业生活的养分[3]。

2远程网络直播教学的发展前景

远程网络直播教学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主要方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其对于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上文已基本阐述,但为保证直播教学的作用成果,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加强该教学模式的作用力度:①加强与其他教学形式的联系:直播教学作为教学形式的一种,想要实现质的飞跃,就要与其他模式对接,积极运用分层教学、微课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先进的方法,提升整体的作用效果;②增加与学生间的互动:学生正向的反馈是教师获取学生信息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要适当结合学生的喜好,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4]。尤其是英语情境的构建中,适当增加带有启发性意味的英语词汇,营造活跃的教学气氛[5]。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远程网络直播教学所采用的技术种类归属于数字化技术,属于课堂实录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使用移动设备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远程网络直播教学不仅可以实现与学生间实时对讲,教师在移动设备一端发起直播,借助平台的兼容性,能够容纳上千名学生在线听课,创新了教学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胜楚倩.远程教育直播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4):146-150.

[2]刘率.基于rtmp的远程教学直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8.

[3]司汉武,焦颖娜.现代高校管理制度与远程教育服务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9(4):26-29.

[4]张文杰,张丽芬,刘立伟.高校学生管理中网络直播的应用研究[J].智库时代,2019(19):90,93.

[5]王宁,李窦逗.高校学生网络直播行为价值引导机制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9(12):42-43.

[6]祁云霞.民族地区高中英语远程网络直播教学的现状分析与研究:以肃南一中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3):161.

逻辑学知识范文7

以网络工程训练为中心[1][2][3],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挖掘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整合实践教学模块。建立“建网→管网—用网”三大教学模块,突出技术应用与技术实践,并以各模块为基础开展项目实训,开发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内容。建网模块。以网络组建相关知识、技术为主的建网模块,涉及的课程有:网络基础、综合布线、路由与交换、无线路由技术等。需要学生掌握的实践基本技能包括:网络拓扑图的绘制、网络设备的配置、网络命令的使用、网络地址的规划与设计、常用网络服务的架设。设置的综合实训项目有家庭网络组建、办公网络组建、企业信息网络系统组建、网吧网络组建、校园网络组建等。对应的工作岗位有网络管理员、网络集成工程师、网络系统设计师、网络技术支持工程师等。管网模块。以网络的管理、运行、维护、安全为主的管网模块,涉及的课程有:协议分析、网络故障诊断与分析、网络管理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等。

该实践模块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核心专业技能,如网络中心机房和链路的管理与维护、网络设备的调试与维护、网络服务器的管理维护等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管理执行能力等。对应的岗位有高级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等。用网模块。以各种网络应用为主的用网模块,涉及的专业课程有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网络编程、WEB编程等。该模块主要是使学生在掌握网络通信原理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应用的开发,具备C/S模式、B/S模式的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能力。对应的专业岗位有网站设计与维护工程师、网络系统分析师、网络编程应用工程师等。按照各实践模块对应的岗位工作流程以及训练目标的要求,构建“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的实践内容;用工程项目贯穿实践训练的各阶段,将项目内容分解成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的完成涉及专业课程的相应知识点。将专业知识点的训练和任务的完成融合在一起,通过将实践教学内容任务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探索,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的系统训练。

实践训练环节设计

网络工程方向的实践教学涉及课内实验、项目实训、拓展实习三个阶段的训练。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企业专业岗位工作相适应,项目实训内容与就业导向接轨,拓展实习是为了还原真实的网络工程环境,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内实验[4]以专业课程的原理验证性实验为主,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通过课内实验环节的学习、验证与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难点与重点,为后续各环节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实验内容的安排可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从有线网到无线网,从IPV4网到IPV6网,根据行业的发展适时调整实验内容与方向,重视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项目实训[5]涵盖了课程设计、综合实训、认证培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该阶段主要是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真实项目为主线,强调模拟专业情景的设计。实训内容主要是根据当前的网络应用,设置应用性强、技术性高的网络实训项目,如中小型企业网组建实训、网络运行与维护实训、网络认证与计费实训等。拓展实习主要涉及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接触实际的生产环境和工作内容,将书本上抽象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经历工作流程,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实践教学方法设计

逻辑学知识范文8

【关键字】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1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协议的不断升级,《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难度也在不断提高。那么如何在60课时内,尽可能多的为学生传授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将成为每个授课教师所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

2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据调查分析,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普遍所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有: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缺少实践锻炼、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等。

2.1教学内容

(1)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范本。目前市面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材,或基于LAN从简单到复杂,或基于OSI模型自顶向下,大多千篇一律,且知识相对陈旧、滞后,跟不上新技术的潮流。因此,教学内容如果完全依赖教材来提供,将是不合时宜的。(2)《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涉及到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掌握的如网络层次结构,协议,原理等知识点较多,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则偏重理论,实践教学内容较少。由于理论知识难理解,实践锻炼机会少,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2.2教学模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概念多,理论难,专业术语抽象。现有教学模式僵化、单一,且大多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课堂上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讲、记笔记,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被激发出来。此外,该课程难度本身较大,且理论知识枯燥,所以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2.3实践教学

网络设备价格昂贵,由于资金问题,网络实训室设备少,实训课的开出率不高,利用率低,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距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相差甚远。

2.4考核方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纯理论的内容颇多,比较枯燥,很多高职院校均采用闭卷笔试成绩作为考核的依据,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对实践知识的学习。

3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3.1丰富教学内容

(1)升入高职院校后,学生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已经学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初步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及Internet的基本应用。所以在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时,教师应该将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删减、有机整合。对于重复的内容或是已经过时的内容,应适当删去。相反,应加入网络协议与实现技术内容的讲授。如此,便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能掌握网络基本知识又能了解最前沿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2)根据需求,自编教材

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组织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必要时,可邀请资深企业人员参与其中,此外编纂好的教材还需及时更新,以便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如在教材内容中应适当加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网络知识的介绍,便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总之,教师在上课时教材和校本教材应该结合使用,一方面讲授传统的、经合理删减过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材内容;另一方面还应讲授新增添的、不断更新的计算机网络新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或引入典型案例或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到网络设计活动中,主动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或采用讨论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采用课堂研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3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1)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高职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各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网络实训室的建设,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实训环节。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社会实践机会。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学院的校园网络管理中心参观、学习;到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到对口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课外开放实训室

仅凭教师课堂教学,根本无法满足学生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需求,而通过课外实验实训室开放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络实训室近些年一直在课外时间对学生开放,由学生管理使用,授课教师定期指导,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

3.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建立在线学习平台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MOOC”、“微课”等教学模式的流行,建立在线学习平台已经成为课程建设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在线学习平台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学生只需登录该平台,即可浏览、下载视频课程等相关知识,自我测试所学内容,及时了解自身不足。

(2)引入虚拟化软件

目前各高职院校网络实训室中常用的虚拟软件有3种,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VirtualPC是微软公司开发的虚拟化软件,对Windows系统兼容性最好,可以模拟真实的网络环境,满足实训需要。VMwareWorkStation是VMware公司开发的虚拟化软件,可直接调用宿主机上的硬件设备,支持Linux、Ubuntu等各种操作系统,功能强大,便于使用。所以实训室里选择VMwareWorkstation软件,更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PacketTracer模拟软件在“逻辑”视图中提供了“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终端设备”等设备及传输介质,为学生学习网络技术课程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模拟环境,方便学生进行网络设计、配置以及网络故障排除等实践操作活动,弥补了教学设备的不足,增强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计算机网络技术》考核方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程考核也是非常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从课内到课外,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到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从原理方法的掌握到实践能力的培养,都要进行评价,以便考核出学生的真实能力。所以,考核成绩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30%),笔试成绩(35%),实践成绩(35%)。《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重要,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核,主要采取笔试,教师通过对过去考卷、成绩进行分析,查看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命题;对于实践知识的考核采用机试,占35%。在实践考核环节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度、答辩等都与成绩评定直接挂钩,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实践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类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理论抽象、实践性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先进的、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围绕市场需求、企业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孟祥成.改革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319-320.

[2]刘维嘉.“互联网+”环境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福建电脑,2017,(02):57-58

[3]王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探索[J].内江科技,2016,(07):149-150.

[4]唐浩祥.虚拟化技术在网络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