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研发设计范例

农业技术研发设计

农业技术研发设计范文1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生产劳动中占据着重要的重要作用。在在党的中更是提出了“乡村振兴、科技兴农”的战略,进一步强调了农业在现代化设计重要地位[1]。但从当前国内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和西方农业科技还是有较大的问题。比如大豆、猪肉、玉米、小麦等都需要依赖进口。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并且由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十分缓慢。因此在基层推广农业技术,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农业工作者需要面临的主要任务。

1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技术管理体系运行不合理

在推广的过程,部分农村技术由于在前期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导致在后期的管理中出现了不规范的问题。比如技术应用目标不准确,对于技术的使用范围、所需资源、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比如洋葱无害栽培技术,洋葱的产量和土质以及种植时间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在不同的地区推广时需要考虑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2]。

1.2理论与实践操作间不一致

虽然目前国内对于农业技术的理论研究较深,但是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效益比较低。一般来说在推广的过程中都会将各项生产指标数据进行调查分析,但是在地理位置要素以及区域气候变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导致理论技术和实际技术操作无法有效的配合,尤其是部分农村技术推广中,由于缺乏关键理论支持,导致了其和实际作业方式背道而驰,部分动植物出现病害、死亡等现象。

1.3农业技术研发后劲不足

农业技术研发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因此国内从事农业技术研发的人员较少,农业研究工作比较枯燥单调,实验周期长,需要研究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技术突破。二是农业研究人员需要在户外风吹日晒,导致了许多人员望而却步。三是农村地区的许多种植养殖户对于新兴技术没有兴趣,许多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资、时间才能发挥效应。并且不稳定的技术还会造成农业损失,这与从事农业人员的初中相悖,最终导致基层农业技术应用较少。

2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对策

2.1加大国家产业扶持力度

自我国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后,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于乡村地区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并且在不断强化基层农业技术的应用。因此在推广农业技术是需要结合当前地区的产业现状,实现综合布局,保障地球的农业发展的可循环性和可持续性。其次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资源的保障力度,比如能源、资金、制度等,降低技术应用的便捷性,利用网络开启一站式的行政审批方式。对于绿色环保技术,首先检验其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更多的快捷渠道。最后则是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强化农业技术的宣传工作,在媒体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带领下,扩大信息宣传面,引起基层种植养殖户的注意,提高广大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

2.2优化农业产业管理体系

基于当前农业产业管理体系问题,优化当前农业产业管理体系时当务之急,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是针对立项技术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前期的准备工作,由于许多技术在推广中没有考虑到的地理特点以及气候变化,导致应用中出现出现了作物受损的情况。因此在推广前期需要对于地区内的天气、气候、水源、农业资源以及地理要素等情况进行统计,另外还需要对于各个地区农业从事人员、当地政府的支持保障以及经济类型等进行分析,作为技术推广的重要依据。二是构建技术管理框架。在上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农业技术管理框架,按照前、中、后三个重要阶段,设置技术引进、实践操作、后期效益审核考评等机制,并且根据各个阶段的内容设置相应的工作任务,确保在农业技术推进过程中形成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分工,从而通过制度规范来加强技术实践的约束力,为技术推进后期工作提供更多的经验支持。

2.3持续强化农业技术升级

虽然国内近年来不断加大农业技术的研究,但还是需要进一步努力追赶世界的一流。比如说在当前农业种类基础上,把握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将其作为农业技术研发的主导方向。如农用化学剂滥用,导致了部分的环境受到了损害。再比如许多人在高科技的生活中开始逐渐关注原生态的农业发展。不仅如此,目前许多新型的科技在农业中广泛使用,如农业AI识别,农业机器人、智能温室大棚等技术,都为当前的农业技术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另外,在农业技术升级的过程中需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在升级过程中将理论研究和实践进行紧密结合,以当地农业产地信息数据作为参考,从多个方面考虑社会、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且邀请相关的专家,展开学术交流,并对于技术推广进行考评。最后则是结合当地的实情,进行技术的引进和升级,比如在农业无害化产业发展中,引进辣子,茄子,番茄等新兴的种植技术。

2.4着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

由于农业研究人才匮乏,目前既需要高校培养一大批掌握基层农业技术的人才队伍。因此对于农业类高校需要联合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产教联动的方式,通过专业、精准的方式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农村种植养殖户对于新兴科技的应用热情。在基层组织中以村、镇、农业社区为基本单位,在村委会、文化站、图书角等地作为新兴农业技术推广场地,并利用基层农民农闲之时为农民进行宣讲。最后则是完善当前管理考核制度,一是科学设立岗位,根据岗位选择对应的农业技术人员。二是进一步加强技术人员的考评工作,将技术人员的考核和职称、职务等进行挂钩,形成良性的用人机制。三是根据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实施适当的补助。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的推广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也是生态文明假设的重要内容。为此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满足农业技术推进过程的资金和人才需求,建设完善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技术研究,促进农业技术的快速升级以及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福兵.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7,(37):166-166.

[2]支兴琼.探析新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问题[J].农家科技,2018,(008):34.

农业技术研发设计范文2

关键词: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经济增长

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是实现我国农业增长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在我国,人口基数大,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需要运用创新的方式实现农业的增长与转型,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当然,在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甚至因为过度的开垦、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原因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因此,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研究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完成环境优化与农业技术创新工作双赢,实现农业经济的稳健发展。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运用经济贡献、土地占有及劳动生产率等内容去衡量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但因为农业经济发展较晚,所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矛盾。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让许多农民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多的农民会放弃在家务农,转入城市务工。这就造成务农人员的减少,还会出现农村土地抛荒等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甚至由于城市快速发展,一些城市区域向着农村的土地逐步扩张,致使农村的土地减少,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和技术创新有着紧密地联系,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追求安全丰富的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同时,我国基本国情又急需发展壮大农业经济,故农业技术的创新作用尤为显著。通过环境优化的方式对农业技术进行有效的创新,可以平衡当前的资源内容与农业生产间的关系,强化农业经济的稳定性,使其周期性变长,开发难度降低等。但由于我国多数农业生产起步较为缓慢,整体的投资金额仍不够、研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扩张性与环境资源有限性等矛盾状况的出现,造成农业技术在推广与应用的过程中,甚至出现设备、推广体系空缺的状态,但又苦于没有相关的人才完成这项内容。为此,应不断强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通过农业科研的方式完成人才的培养,探索一些简单易行、风险低、成本少、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的新技术应用,还可以参考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理念,加大对该内容的投入,推动环境优化与技术创新,使各类资源得以有效地运用,突显我国自然环境与资源间的合理优势,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增长[1]。

二、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分析

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的本意是在坚持改造和科学利用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对现有的资源内容进行优化,并通过不同的资源优势促进对农业进行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等创新工作;同时通过农业技术的创新,用高科技技术更加合理分配资源,从而达到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目的。但在当前两者结合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环境污染与恶化的问题严重。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在追逐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小觑,存在着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过分强调效率、讲求效益,只考虑当前利益和需要,而忽视长远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性,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等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又要做到统筹发展农业经济,就需要充分、合理、节约、高效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开创新的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环境污染与恶化的问题,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有毒、有害气体、液体的排放,才能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通过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才能进一步优化环境,实现生态的平衡与发展[2]。

(二)技术有待提升。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的落脚点是对技术内容加以创新。但在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多技术的应用没有根据农业生产的实情进行,导致农业技术创新的目标较为单一,缺乏一定的创新,甚至一些技术在研发过程中缺乏资金投入,导致技术研发上的滞后,影响技术开发与创新[3]。

(三)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具备足够的人才资源才能通过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开辟创新精神,强化整体的技术创新工作。然而,就我国当前发展状况而言,多数农业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的支持,这使得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脚步减缓。特别是每年农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数据审核下仅有10万人次,这样的人才储备不足以完成农业技术创新工作。除上述问题外,资源也是一大问题。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整体呈分布不均的趋势,这些都往往制约着我国技术创新,致使农业技术创新出现缓慢的问题[4]。

三、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

(一)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作用。依照初期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式而言,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会随着时间的逐步过渡,极大推动经济的发展,甚至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通过这样的方式不难看出,农业技术创新是可以逐步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刺激经济的发展,并起到持续推动的作用。当然,也要注意到当前农业技术的发展,通过技术的创新可以改进农业生产的方式,提升农业经济。在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将环境优化作为主导,让更多的务农人员基于农业机制完善对环境的保护,修订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要针对不同的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强化对人才的培养,可以与当地的教育机构相互合作,利用人才输送的方式,做好有关技术人员的储备工作。政府也可以针对技术研发中的问题,搭建培训平台和给予相应的资金补贴等,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完善农业技术创新工作。可以说,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逐步向着平缓的态势过渡,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激发经济的快速发展[5]。

(二)对农业推广的影响作用。上文说道,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呈现先慢后快的状态,所以在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既要保障其自身的独特性,还要强化对环境的优化功能。当地党委政府、农业有关部门、嘎查村支部、村委员会等要做好农业有关知识、技术创新的宣传工作,只有相关务农人士真正了解环境与农业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环境优化与农业技术创新工作。特别是在技术推广的初期,就应强化对环境的优化,并使其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指引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说,农业经济的发展,应不断对技术内容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其中要阐述下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间的关联性,首先,在技术创新初期,会强化技术使用的频率,在逐步推广的过程中,强化对技术创新的运用,并在后期该技术使用呈现平稳的状态。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我国环境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可以强化农业技术的推广,若长期对该技术内容进行推广工作,将会成功推动经济的发展。相反,依靠技术推广将对技术创新起到刺激的作用,整体会出现前期作用大后期作用小的趋势。所以说,技术推广对农业技术创新而言,并没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三)对技术推广的影响作用。要做好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的工作,就应强化政府对农业生产的帮扶作用,可以通过资金资助的方式,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资金来源,将其应用在技术研发端口。在资金分配与调拨的过程中,要深入地了解不同研发项目对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甚至要了解整体技术的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的实际意义,合理指引不同的组织完成技术研发的相关工作,将环境优化技术创新的压力降低,实施更为精准的技术创新计;还可以拓宽资金投入的途径,与当地知名的资本相连接,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构建更为多元化的资金投资结构,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经历上一个阶段后,就要强化技术创新的实用性,通过环境优化技术创新的方式,可以激发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见证相关的成果后,要将该技术内容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让更多的农户了解到该技术的优势,转变为更多的农业生产力,才能强化整体农业经济的增长。相关的应用方法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等方式,强化有关农户对技术的运用,还要不断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对技术创新内容加以更为严谨的验证。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操控,改进政府与环境保护、研发单位间的关系,使其变得更为紧密,利用合作的方式,构建更为积极主动的小团体,并将结合后的优势转换成农业生产的动力,强化农业技术创新的成。另外,在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不断推行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的思想,让更多的农户认识到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的特色,减少他们内心的抵触心理,从而使环境与经济的发展更为协调化。通过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方式,创建一个个人、集体、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相关联的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机制,深入推动农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四、结语

农业技术研发设计范文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低碳农业逐渐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是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涵盖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传播、技术应用、创新制度和技术服务五个子系统。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低碳农业发展仍存在创新体制不完善、政策机制不健全、应用主体观念淡薄、技术评价体系不完善、推广组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此,应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程、加快农业金融体系改革和国际合作五个方面推动低碳农业发展。

关键词:

低碳农业;低碳农业技术;技术创新体系;困境;优化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城乡统筹视阈下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创新研究”(12YJAZH1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北地区促进农地流转与农民增收机制及政策研究”(71341049)

工业文明带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文明到了历史转折点,生态文明时代已经到来,而低碳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是通向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尽可能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理念成为世界各国、各行业普遍共识。农业作为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0%~12%[1]。因此,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任务之一。关于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目前虽未达成共识,但基于制度创新、观念革新的技术进步与推广是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已为学术界认同。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的探讨:一是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姚延婷[2]等提出通过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农业固碳减排并行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漆雁斌[3]等对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总结出化肥施用是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推广施肥新技术,利用新技术生产化肥,发展生态农业。二是技术创新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目标实现问题研究。李建波[4]在对文献梳理后总结出低碳农业的“低碳”体现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全过程,关键是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实现碳能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温室气体低排放,同时获得最大社会收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5]中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科技进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促进技术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与技术引进步伐。三是低碳农业技术成果转化问题探究。米松华[6]等通过定量分析认为,提高农户气候变化认知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减排技术采纳意愿,通过科技示范户对减排技术的试验示范能够显著提高减排技术采纳数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贷可获得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均显著影响采纳意愿和采纳数量。汤林伟[7]提出现实农业生产中“专家+基地+农户”“专家+协会+农户”“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有效缩短了农业科技推广路径,解决了科研与推广、科技与应用的分离问题。当前的研究多数从不同侧面探讨农业技术创新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和意义,但是针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整体性研究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加快完善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加速我国低碳农业发展。

一、农业技术创新带动低碳农业发展

低碳农业技术覆盖面广,大致分为四个方面:节省型农业技术、农田生态固碳技术、农作制度创新技术以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8]。农业科技进步可促进低碳农业“高效率”“高碳汇”“低排放”“低污染”四大目标的实现。

(一)有利于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实现“高效率”目标

我国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农业发展模式直接导致农业、农村发展中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靠天吃饭,农民种粮收入增长缓慢,土地撂荒现象频发,耕地和粮食安全难以保障;农产品生产附加值低,农村与城市收入差距过大,阻碍新农村建设进程;农业废弃物未得到充分利用,污染物随意排放,农村生活环境不容乐观;资源耗竭,环境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解决以上问题有赖于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村生活方式,创造农业新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2年8月11日,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表示,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良种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中所占比例达到43%以上[9]。可见,农业技术创新在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效率中显示出巨大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低能耗、低排放”目标

农业、农村对于能源、资源的使用主要是无机化肥、化学农药施用、农业生产能源消耗(农业机械燃料和农产品加工等)和农村生活燃料(农村居民取暖、用电、做饭等)。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温室气体(CO2、CH4、N2O)、牲畜粪便、农业生产废弃物、生活垃圾等。能源消耗方面,我国农业能源资源消耗量不断攀升。1993—2012年,农用化肥施用量上涨85.2%,农药使用量上涨113.8%,农用柴油使用量上涨124.6%[10]。环境污染方面,农业、农村污染严重。2014年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2007年种植业总氮排放量为159.78万吨,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达2.43亿吨[11]。从表1的国际比较也可以发现,我国农业单位产量化肥施用量和污染气体排放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属于高消耗、高排放国家。“高消耗、高污染”带来的结果是20年间粮食总产量仅上涨16.3%,单位面积产量上涨29%[8]。能源瓶颈、环境危机已经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唯一出路是采用新低耗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发挥土壤有机碳库功能,实现“高碳汇”目标

农业排放的CO2主要源自土壤中有机物有氧分解,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肥等的使用使土壤固碳功能不断减弱,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中国科学院数据表明,东北地区坡耕地黑土层厚度已从60~70年前的80~100cm减少到现在的20~30cm,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2%下降到1%~2%,大量碳以温室气体形式进入大气中;85%的黑土地处于养分亏缺状态[12]。转变农业发展模式,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发挥土壤碳库功能是低碳农业的核心命题,更是我国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承诺的关键。

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知名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问题研究专家高启杰先生认为,我国当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可分为农业技术网络结构和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农业技术网络结构由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组织(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研究机构等)、农业技术传播机构和组织(各级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各类农业科技信息机构、涉农企业农技推广部门等)、技术应用机构和组织(农业园区、农民、涉农企业等)三个子系统组成。农业技术创新制度可理解为关于农业技术创新主体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则和规范[13]。另外,金融机构为低碳农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来源,是不可缺少的金融服务支撑系统。因此,本文构建了包含研究开发、传播、应用、服务和制度五个子系统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一)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组织

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组织主要包括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研究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农业新技术发明,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支撑。企业作为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更加了解市场需求,有更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利润最大化目标驱使下能够合理规避风险,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当前,我国涉农企业创新模式已从以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研发为主转型,同时大型涉农企业可以将自主研发的新成果广泛传播和应用,使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

(二)农业技术传播机构和组织

农业技术传播机构和组织包括各级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各类农业科技信息机构、农业院校、涉农企业技术推广部门等,是农业新技术的主要推广机构。当前,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和涉农企业农技推广部门是低碳技术传播的主要渠道,通过开办展销会、下乡培训、信息网络等多元化手段让农民第一时间了解低碳农业技术新成果。

(三)农业技术应用机构和组织

低碳农业技术应用机构和组织包括农业园区、农民、涉农企业等,是农业新技术的需求者和实践者,决定农业新技术发展方向。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方向逐渐兴起的各类型农业园区和涉农企业一般低碳环保意识明确,能够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主动应用低碳技术。

(四)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组织

低碳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组织包括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两部分。金融机构为新技术研发、传播和应用机构及组织提供必要资金,通过向低碳技术研发企业提供绿色信贷支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降低研发风险。另外,金融机构向个人与农业园区提供信贷支持,使农户和园区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购买大型机械设备,运用新低碳技术发展生产,有利于促进低碳农业技术市场化。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服务,使低碳技术需求与供给信息实现共享和高效传递,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时效性问题。

(五)农业技术创新制度

政府是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主要制定者,更是主导者。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多种制度激励、约束、支撑企业研发、推广和使用低碳技术。低碳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主要包括技术机构和网络结构的基本制度以及对其进行调整的技术创新政策、知识产权制度、投资制度、人事制度、奖励与激励制度、利益分配制度、技术合作制度、技术贸易制度等[11]。农业技术创新制度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整个体系正常运行并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

三、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低碳农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成果市场转化率低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主体是公立科研单位和涉农企业,其中以公立科研单位为主流,涉农企业科技创新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农业科研单位568个,承担了国家几乎全部农业科研项目[14]。但这些科研单位多数仍未完成市场化改革,组织布局分散,运行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科研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任务或、评职称,科研人员很少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了解农业生产现实需求;对科技成果评价轻实用性重先进性,政府大量科研经费投入无效成果中,这些问题造成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成果市场转化率低。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农业科技成果数量超过7000项,但转化率不足50%,其中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达到70%~80%[15]。问题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科技创新并未真正融入农业生产过程中。

(二)低碳农业政策体系不健全、主体积极性不高

政策激励是带动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当前推动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金融市场政策均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政策支撑体系。从税收政策看,我国既没有征收“碳税”,也没有出台专门针对低碳农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现有税种难以起到激励创新、节能减排的作用;从农业财政补贴看,我国政府每年给予农业大量补贴,但尚未制定针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很多农业补贴甚至适得其反;从金融市场政策看,支持低碳农业生产优惠利率、贴息贷款等政策性金融至今仍是空白,全国性碳排放权市场和配额市场尚未建立。由于政策机制不健全,无法有效约束主体行为,难以调动主体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制约低碳农业发展。

(三)应用主体创新意识淡薄、新技术需求不足

一方面,技术经济学表明,某种技术一旦被广泛采用,技术和技术系统、社会组织与制度之间便会形成稳定共生关系,抵制潜在更先进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这种技术发展路径依赖特征被称做“技术锁定”。我国农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对化石能源系统使用技术的高度依赖,社会制度、思想观念与之形成系统内在惯性,农民作为技术应用主体习惯于现有生产方式,技术创新意识淡薄,形成低碳农业领域“碳锁定”问题。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整体素质偏低,获取知识和信息渠道有限,对低碳农业理念尚未形成完整认知,“认知—认同—实践”的思维发展过程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一方面,低碳农业技术使用成本高,收益获取周期较长、风险大,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模式下,农民不愿冒风险尝试创新,更无力承担失败后果,从主观上抵制转变现有生产模式。综上,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技术使用主体创新意识弱,低碳农业技术需求不足。

(四)技术评价体系不完善、低碳技术确认困难

目前学术界以及实际工作部门对于低碳农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探讨上,对低碳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未有深入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导致无法评估低碳农业实际发展水平,也无法确认新技术是否满足低碳农业要求。另一方面,全国统一的低碳农业技术标准不健全,主要是减排技术标准、无碳技术标准和去碳技术标准均不完善。部分现行标准实际应用性不强。例如:沼气是农村广泛使用的清洁能源,国家标准中建池材料明确规定为混凝土、砖、石块等,然而这些材料建成的沼气池并不适合我国北方省份,严寒过后多数新建沼气池被冻裂。

(五)传播组织结构不合理、高素质推广人员稀缺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农技推广体制,包括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纵向行政层级结构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系统、水产技术推广系统、种植业技术推广系统等五个横向专业技术推广体系。承担制定推广计划、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咨询服务和专业培训等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基本职能和部分经营性机构服务职能。一方面,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缺乏有效协调与沟通,不能满足低碳农业技术门类齐全、综合完备的高层次要求。在资源配备上,出现了上层推广组织配备较为完善,下层推广组织捉襟见肘的“倒三角”结构,导致基层推广组织重“经营”轻“公益”,甚至只“经营”无“公益”的现状。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多依靠政府行政命令推行,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高素质人员稀缺,影响技术含量更高、综合性更强的低碳农业生产模式推广。

四、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优化是推动低碳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和历史必然,离不开政府、技术研究开发和传播机构、技术应用机构及全社会的共同协作;离不开相关制度政策的完善;更离不开各项涉农改革的推进。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性大、周期长、投资高以及低碳农业未被社会普遍接受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当前我国以技术创新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型模式。并不意味政府对创新、推广、使用全过程负责,而是强调政府通过政策供给和制度设计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良性互动,共同为低碳农业发展服务。主要包括六方面:第一,将低碳农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政绩考核体系。低碳农业发展水平与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可分割,促使官员关注低碳农业发展最有效方法就是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部分,与官员切身利益挂钩,从而保障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所需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同时,注重官员生态环保理念教育,将思想教育和制度约束相结合。第二,制定相关法律、标准和评价体系。如土壤碳汇法案、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等。第三,培养更多高素质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人才。发挥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功能,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人才,鼓励大学生走向农村。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为现有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人员提供更多培训和实践机会,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第四,加强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宣传和培训,通过公益广告、典型示范、“手把手”培训等方式加强农民对于低碳农业的认识和低碳技术的掌握,让低碳生产、低碳生活成为农村居民自觉而自由的行为。第五,针对低碳农业发展制定更大力度、更加严格的农业财政、金融政策,同时对低碳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给予税收优惠和专项奖励。第六,以“两低两高”的低碳农业发展目标为基本原则制定优先发展技术目录,选择应用范围广、通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技术重点支持。

(二)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

一般认为农业技术可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农业创新组织构建也可依此分类。“公益性”技术具有较强的非竞争性和不可排他性特征,所有用户可以平等使用,导致市场失灵,此类技术研发和推广理应归属政府职责。首先,政府可以在原有农业技术研发机构布局分散、条块分割的基础上按照专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整合资源,给予地方更多管理权限,使其形成合力;其次,加快大学、科研院所改革步伐,完善原有绩效评价体制和组织方式,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再次,发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作用,有效对接上级技术推广部门和基层推广部门,对公益性农技推广部门实行统收统支和全额拨款制度。“经营性”技术具有收益性、竞争性和排他性,可采取市场化机制,由具有较强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企业承担研发推广职责。近年来涌现出大批集科研、推广、使用为一体的涉农龙头企业,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不可或缺的力量。要扶持一批低碳领域综合型龙头企业,给予其更多政策、资金支持。在企业内部完善利益分配、经营管理等各项企业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要支持各类农业技术服务型组织如信息服务组织、农民协会组织、农民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转化中介组织,使其发展和壮大。

(三)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相关制度

制度经济学者认为,制度比技术更重要,优秀制度能够促进技术创新,是激励和约束主体行为的有效手段。制度构成了社会保护与激励结构,使人们对创新具有可预见性期待,从而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新积极性[4]。完善农技创新制度关键是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低碳农业发展。例如,通过完善奖励与激励制度激发科技创新积极性;通过完善投资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吸引更多企业积极参与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科技创新,打击制假贩假行为。

(四)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程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打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也将成为推动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进程的重要举措。土地规模化耕种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避免使用低碳农业技术的土地受周围保持原有生产模式土地影响的弊端,产生规模收益;土地流转后形成的种粮大户、龙头企业相对于分散农民具有更高农业素养,容易接受低碳农业理念,使用新技术、新产品进行生产;相对集中的农业生产主体,易与研究者协作,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已由试验期进入实施期,各地区逐渐形成适合本区域的流转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政策,必将加快我国土地流转进程[16]。

(五)加快农业金融支持体系改革进程

我国农业金融支持体系起步较晚,现行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把符合环境检测标准、污染治理效果和生态保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前提。从资金流向看,低碳农业绿色信贷主要支持生态养殖、生态种植和循环农业三部分。不可否认,银行金融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低碳农业发展,但从低碳农业发展本身出发的银行金融支持体系仍过于薄弱,阻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低碳农业发展,加快完善农业金融支持体系不可忽视。

(六)加强同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低碳技术不仅需要结合本国实际,更要注重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多种途径关注低碳技术前沿,紧跟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奠定技术基础。一方面,在低碳农业碳解锁技术创新等领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丰富经验,加速中国低碳农业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会通过对外投资和贸易等途径推动低碳技术全球化,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拓宽途径。

作者:周利秋 吴玲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杜受祜.低碳农业:潜力巨大的低碳经济领域[J].农村经济,2010(4).

[2]姚延婷,陈万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3]漆雁斌,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2010(2).

[4]李建波.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EB/OL].[2014-12-10].jingyan.baidu.com/article/fea4511a7b2a21f7bb912524.html.

[6]米松华.农户低碳减排技术采纳行为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4(3).

[7]汤林伟.科技创新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2013(2).

[8]陈娟,王雅鹏.中国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架构与建设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6).

[9]张桃林.全面提升我国现代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水平[EB/OL].[2014-12-10].www.grain.gov.cn/Grain/ShowNews.aspx?newsid=3544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EB/OL].[2014-12-10].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EB/OL].[2014-12-10].www.stats.gov.cn/tjsj/tjgb/qttjgb/qgqttjgb/201002/t20100211_30641.html.

[12]余新华,乌东峰.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探讨[J].作物研究,2010(4).

[13]高启杰.农业技术创新理论模式与制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农业技术研发设计范文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高等农业院校的使命和定位增加了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的综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应地,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多重战略目标。英国教育家纽曼提出大学的首要职能是教育,即通过教学传播普遍知识。19世纪末期,德国洪堡在创立柏林大学时主张科研是大学的第二个职能,即通过理论研究和成果应用推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即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的服务目标可归纳为教育服务、科研服务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一)教育服务: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

教育服务职能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为现代农业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提供专业技能培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的综合发展,要求农业专业人才具备宽广的理论知识面和多样化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基层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对农村干部和农业从业人员提供专题教育和技能培训,为新农村建设输送理论专家和实践工作者。

(二)科研服务:科技研发与成果推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发挥科研服务职能,为现代农业提供先进技术研发成果并推广应用,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方面,高等农业院校在研发基金和课题专项基金的资助下,通过建设科技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等形式,组建研究项目团队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高等农业院校通过政府主导、校企联合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依托政府财政支助和政策扶持,发挥高校与企业各自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吸纳社会资源,通过创办科技成果推广实体机构,解决农业生产流通领域技术难题。

(三)社会服务:决策咨询与社区建设

高等农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既包括为农业产业布局发展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市场调研和发展规划等决策咨询服务,又包括在农村地区宣传新观念和传播新知识,促进城乡文化交融,改善人文氛围,构建和谐社区,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的服务要素

在教育服务、科研服务和社会服务目标的统率下,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势资源和支撑保障。概而言之,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素包括人才、科技、信息、物资、观念和环境。其中,人才、科技和信息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素;物资、观念和环境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并改善农村社区环境,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要素。

(一)“人才”是基础

人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培养创造型、创新型、创业型科技和管理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为各地农业和农村发展培养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为农民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是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适应各地区、各时期农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制定灵活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培训模式,培养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科技”乃关键

科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科技创新、科技传播及科技应用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农业院校已从传统单一的教育教学中心向科学研究中心和社会服务中心转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村福利水平的提升主要取决于科技进步及其成果应用孵化。高新技术研发和传统技术革新既是高等农业院校科技服务的体现,也是服务“三农”、创造经济效益的关键。

(三)“信息”创平台

信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网络平台,“三农”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共享与运用是高等农业院校整合资源,联系政府、企业、协会、农户和消费者等新农村建设多方参与主体的现代化手段。高等农业院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农业企业数据库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农产品交易拍卖平台和涉农电子商务平台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市场供求服务信息,在战略联盟、行业协会和农业企业之间传播分享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而扩大农产品流通范围,协助政府管理决策参考。

(四)“物资”成支撑

物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高等农业院校可将图书资源、体育场所、医疗设施、教学设备、计算机及网络等物质和设备为当地农村和农民服务。高等农业院校的硬件设施设备和软件等在社区的共享为农村地区福利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公共产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功能。

(五)“观念”为先导

观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风向标,倡导“科教兴农”理念,帮助农民树立现代农村文化观念,推广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是高等农业院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组织师生下乡实践,建立农村教学实习基地以及农村远程教育等形式,高等农业院校推动城乡文化交融,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六)“环境”作保障

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因素,高等农业院校在农村地区政策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人文氛围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和促进作用。通过整合优势资源,高等农业院校为改善农村社区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献计献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环境保障。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的服务路径

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据服务目标定位,有机整合服务要素,因地制宜、统筹兼顾。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基础、学科特色和科研实力等因素,立足各地区、各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合理选择并组合各种服务路径,以实现教育效益、科研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最优。

(一)树立服务“三农”办学理念

高等农业院校首先要树立“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必须始终把科教兴农、科教兴国作为第一社会责任,以科普为载体,注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面向基层的技术、经营和管理的农业复合型人才。将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渗透到校史、校训和校园文化中,通过举办征文、摄影、书画、歌咏比赛等主题的文娱活动加强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新闻媒体宣传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职能和社会影响力。

(二)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创新人才的能力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培养知识基础宽厚、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具备较强的实践和科研能力的优秀本科生;二是培养高素质的能够胜任交叉学科研究任务的优质研究生。高等农业院校应以传统农科专业为核心,实施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学校+农业企业”、“学校+农村”、“学校+农业协会”等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综合运用互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

(三)构建以农为本课程体系

高等农业院校应着重在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设计中体现“以农为本”的学科和课程特色,通过创办农业经济管理、农村金融、农产品营销和农业旅游等特色学科专业,采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等形式,综合考虑农业特色、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国际办学经验等因素,构建公共必修课程系统、农科专业课程系统、交叉学科特色课程系统以及创新素质与能力训练课程系统,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锻炼。与此同时,高等农业院校应结合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全面开设综合课程体系,开展对农业企业员工和农民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着重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四)发展农企教学实践基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为此,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路,坚持素质教育和能力训练并重,携手农业企业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农业企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其既是农业创新人才的需求单位,又是现代农业技术研发推广经验和经营管理实践案例的提供者。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携手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旅游企业等,构建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实践基地,采取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科技活动周、学科竞赛、调查研究等具体形式,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锻炼和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农企教学实践中获取的研究成果也可为相关农业企业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五)实施技术研发推广机制

高等农业院校应大力开展跨领域、跨产业的研究与合作,引领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及新产品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具体而言,高等农业院校可通过实施具有激励约束功能的技术研发推广机制,组织科教人员定期下乡调研,鼓励科研专家深入基层讲学,成立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业企业研究中心、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中心等以农为本的科研项目小组,加速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成果的实际推广应用。同时,在薪酬设计、科研论文奖励、课题立项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应着重向对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从而调动教科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使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设立管理决策咨询中心

农业技术研发设计范文5

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关键靠科学技术的推动,科学技术的有效扩散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力保障。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技术扩散障碍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作者实地了解了民族山区农业技术扩散的现状,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技术扩散有着其他地方常见的一般障碍,也有其本地特殊的困难。文章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技术扩散体系的改进提出一些想法,希望能给农业部门和农技人员提供一些参考,提高农业技术的有效扩散率。

关键词

农业技术;扩散;少数民族

近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农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社会发展到工业化的今天,科学技术和工业成果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扩散率达70%~80%,而中国的扩散率仅为30%~40%[1];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0%~80%,而中国的平均贡献率仅为48%,贫困地区更是不到40%[2]。中国每年约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被研发,但仅有30%~40%转化为生产力[3],其中形成产业化的不足20%[4],其余都被闲置于网络或纸面上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过时,由于得不到及时扩散和利用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一般而言,农业技术扩散是指某项农业技术由最初的少部分人使用到最后大多数人采用的过程,是创新的扩散、辐射和接纳相统一的过程[5],农业技术扩散是农业技术研发与生产的目的。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农村,以农业为生,耕作方式大多还很传统、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由于地理、交通、语言、文化、宗教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农科技术对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贡献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存在的困难和障碍,有着一般农村存在的共同点,也有着当地民族所独具的特点。20世纪40年代国外开始农业技术扩散的相关研究,中国则在80年代才陆续开始,多集中在农业技术扩散的概念辨析、影响、模式以及模型理论方面的研究[6],另外还有农业技术扩散过程、后果、机制等实践性的研究[7]。这些研究的内容都具有一般性、普遍性,而面对特定背景解决具体问题的研究相对更少,韩国民等[8]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基于农业技术扩散理论的视角研究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朱琪[9]探析了湖南郴州地区桂东县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扩散的问题;赵绪福[10]开展了贫困山区农业技术扩散速度分析。民族地区相关的研究农业技术多集中在农业技术推广方向,赵长雁等[11]提出在农业技术扩散时在媒体上充分开发利用,在运用上充分挖掘媒体优势和功能,也只是从扩散工具、手段上研究,而对于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的主要问题鲜有报道。作者在少数民族自治县工作,能够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接触交流,并参加过农技推广活动,到山区民族农村开展过工作,通过实地的调查与访谈,了解到部分民族同胞(主要包括瑶、壮、苗、彝、傣、哈尼族)在农业技术扩散所处的地位、障碍、现状、特点,希望研究工作可以推动民族地区的农业技术扩散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贫困状态,同时也给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工作提供有用的参考。

1少数民族地区技术扩散的现状

1.1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率低

农业技术扩散是指一项农业技术从创新源头开始向四周传播,被广大农户和涉农企业采采用的过程[12]。农业技术扩散率低是中国整个涉农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现实原因导致了大量农村青年奔向城镇、沿海城市或一线都市务工,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匮乏,留守农民关注的是能减轻劳动强度的农业技术,对其它的农业技术兴趣不大。同时,传统农作物如水稻、小麦、马铃薯、玉米、大豆等经过30多年来的产业化发展,国家重点攻关,农民已经熟练掌握相关农业技术并见到效益,新技术如果在“质”和“量”上没有显著的优势的话农民不愿接受,从而导致了新农业技术的扩散率低。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采用的现代农业科技就是化肥、农药的简单施用,其他如灌溉、农机、温室、采收与加工等技术均无接触,东部平原地区的数字、媒体、网络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更是无从谈起。农民在平时耕种中大多用人力、畜力开展,采用传统的栽种方法,农产品加工是简单的清洗、晾干。青壮年外出打工也很少接触农业技术,少部分人在涉农行业工作也主要从事体力活,无法接触如繁殖、种苗、嫁接、产品加工、仓储等关键技术,难以带回新技术,而留守老年村民由于语言、文化的关系,更难接受新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组织的上门服务的活动中大多是留守老年村民出席参加,并且出勤率低,积极性差,接受困难,导致技术推广效果甚微。

1.2作物品种过于传统,良种引进少

生物品种和产量的不断增加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基础是品种更新和耕作方法不断改进[13]。品种更新将先进的农科成果运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中国农业发达地区,农作物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帮助已经开发出不少具有优秀“品质”的良种,但由于现代都市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对核、激光、基因等手段作用后新品种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当心,而使新开发的品种在消费市场上难受青睐。而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的栽培都是小众的药材、茶叶、竹笋等作物而不是大宗作物,这些作物和相关技术的研究素来不是农科研究的焦点和重点,资金投入少,更少有针对性的适合于民族山区的作物和技术的开发,导致品种更换比例不高,良种引进少。农科院所主要研发和大力推广的良种(如小麦、水稻、甘蔗等)和技术(灌溉、光伏、农机等)不适合山高谷深民族地区种植与使用,使用起来投资大、成本高、收益低。

1.3农业技术扩散渠道主要来自民间、地方政府

中国农业技术的扩散渠道主要是大众传媒、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内地农业种植大省交通便利、咨询发达,各类农林科教服务节目繁多,农民接受实用农业技术的成本低,广播、电视、网络的专题节目是获得一般农业技术的主要手段;当地农业科研院校众多,地方政府可以有针对性的依托这些科研机构开展如病害、虫害预警与防治,市场预测分析,良种示范推广等有组织的传播活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农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动一个地方农业技术进步的主力军,这些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扩散能力都很强。中国农村山区,耕作主要以人力、畜力的方式开展,沿用的技术基本上也是代代相传而来,农业技术主要依靠父子、师徒传承,父子传承技术扩散快,无保留;师徒传承速度慢有所保留,甚至有失传的可能,民族居住地区基本上也是在山区也主要沿用这种方式。在实践中,笔者了解到,父子师徒传承的农业技术,尽管过于传统,但面对民族耕作的特定的地理、气候、水源环境也有其因地制宜的合理的一面。乡里邻居、亲朋好友介绍引领导致农业技术的扩散,这类技术扩散方式、扩散的技术种类更多样化,扩散效率更高,乡邻种植成功收益的事例有吸引带动作用。乡里邻居、亲朋好友之间的技术扩散过程中,少数民族村民更能听得懂,看得懂,能理解,易采信,农业技术扩散的成功率更高,因为农民选择农业技术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追求产出、收入和利润的最大化是农民使用农业技术的主要目标和动力。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或者赶集时得到的产品广告宣传也可以使农业技术在少数民族村民中得以扩散,但是现代传媒设备在少数民族村民中人均拥有量较少、信息传递成本较大是农业技术难以扩散的客观原因,少数民族村民识字率低、汉语交流有障碍是农业技术难以扩散的主观原因。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有计划的到少数民族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扩散的又一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政府财政补贴,村民在物资上和知识上都收获颇多,免费发放的良种、微型农机、书籍、光盘等大大减轻村民获得农业技术的负担,降低农业技术获得的成本。涉农企业通过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流转或者土地租用开展规模化的农业种植、养殖经营,同时聘用当地村民也是农业技术扩散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农业技术扩散难以成功,尽管涉农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各种农业技术,但仅有极少数被聘村民能够参与管理与技术的核心,其他绝大多数人都是参与的经验管理或者体力劳动。

1.4地方农技推广部门服务体系不完善、运转不灵活,导致在农业技术扩散中的作用不大

地方农技推广部门资金、物资来源相对有稳定,主要来自地方财政预算、社会公益捐赠,其半官方的组织形式方便联系社会、市场与农科院所,获得社会支援、供求信息和实用科技,其有规划、有目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通过合理论证后开展良种、技术推广和产业建设,是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农技推广部门在农业部门中一般都被理解为在开展辅助性的工作,因此资金配备不足、机构职能不清晰、人员构成不合理,部门地位不被重视是在整个行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由于农民可以多元化的获得各类信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也就是政策性、计划性的开展工作,对农业技术扩散的作用不及人际关系、大众传媒和涉农企业。而在信息源比较匮乏的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农技推广部门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相对有保障的资金来源可以减少农民获得技术的成本。但在笔者经历过的农推活动中,选题过于随意,以推广者或讲授者为主,而不是以少数民族村民实际需求、兴趣为立足点,没有点对点地解决村民实际问题与困难,农推部门自己的技术人员知识过时、水平不高,外请农科院校的研究人员讲授语言过于书面化,教材过于专业化,村民面对这样的形式看不懂,听不懂,难理解,所以很难吸引其注意力,现场往往主讲者“自说自话”,而村民“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另外技术推广只重视举办和参加的过程,而不重视被推技术的回馈与效果,往往农推活动结束后农业技术扩散只有在民族村民中“烂尾”。另外,一般情况下农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相互分离,农技推广部门和其他涉农部门分割开来,导致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不灵活。例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生产资料管理机构在农业生产上难以达到同步、配套,造成一定资源分配的错位而导致浪费,农推部门连接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扩散,在其不运转灵活的情况下而导致其在农业技术扩散中作用不大。

2少数民族地区技术扩散的难题和阻碍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技术扩散,既有一般农业技术扩散的困难,也有民族地区特有的由于地理、民俗、传统、宗教、经营方式等带来的阻碍,同时还有当地财政情况和管理方式带来的问题。

2.1少数民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

内地汉族农民居住,基本上都是村为单位,在城镇化进程发展快速的地区,农民可能住进了社区,联系起来容易。产业化的种植方便政府道路网络的规划,村村通公路已经基本实现,农业发达地区甚至把硬化道路修到了田间。而少数民族居住分散在高山深谷,无道路通达,交通相当不便,交通工具是牛拉马驮的方式。笔者参加过的到村农技培训,每次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与成本远远大于实际培训工作的时间和成本,民族村民由于居住地远近不同,行路困难,出席参差不齐,来得晚走得早。民族村民分散经营,组织程度低,微观个体兴趣目标不一致,有的缺少基本农田甚至没有基本农田,农业基础薄弱等,这些困难都形成了农业技术扩散的阻碍,也让来自社会政府的帮扶项目开展乏力。

2.2少数民族地区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对农业技术扩散影响大

依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应该是能获得收益利润越高的良种、技术经验方式越扩散得开。但少数民族地区这样做是没有群众基础的,许多地方民风民俗的导向作用远远大于市场[14],宗教信仰高于利润。例如在傣族村寨,糯米是祭祀、送礼的的重要食品,如果不种植糯稻而改种高产粳米在当地肯定推不开;壮族不吃蛙类,壮族生活地区发展蛙类商业化养殖,肯定无人响应;很多信教民族不吃圆蹄家畜,如在当地开展圆蹄家畜养殖也会被难以接受。一些传统的项目或者禁忌,不管赚不赚钱,村民都会选种或不做。内地农村地区民族结构相对单一,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性基本一致,在开展农牧经营时不会有多少文化上的冲突,并且农牧经营是其谋生的基本手段,他一切将按经济规律办事,并不像民族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又有更多的生存方式的选择。

2.3农民素质、心里阻抗

中国农村农民普遍素质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由于1986年以来《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和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工作的大力推动,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提供扶持,至今经过30年的发展,内地农村地区1~9年级学费全免,大大减轻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的负担,基本上适龄学生都能完成初中教育,甚至发达地区把免费义务教育水平提高到高中。目前年轻的一代务农人员所具备的知识文化,已经能够容易理解、掌握适用的农业技术。在当今城镇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不少大学生扎根农村,自主创业,从事农业经营,他们的到来能间接的提高周边一大群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在内地,农产品交流渠道发达,市场波动频繁,当地农民经过长期的经营,根据自身的经验,对农业市场存在的风险自己也能预测、评估、规避,对于风险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少数民族由于语言、经济、地理等的原因,科学文化水平低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有能力的民族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农村开展农业生产的都是留守老、弱、病村民,他们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和使用能力都比较差,阻碍农业技术的扩散。农本心理、守旧心理、安贫心理、自卑心理、求稳心理是农业技术扩散的心理阻抗,留守村民需求欲望低,思想僵化、无所追求,对新事物新技术无兴趣,接受能力差,认为科学技术高深莫测不是份内之事,是其学习使用科学技术的思想障碍。怕担风险,传统的耕作管理方法尽管效率低下但收成可以预见,对新技术、良种的陌生,使用后果无法预见,让他们持怀疑态度。

2.4资金不足,人才缺乏,手段落后

资金不足是所有地区农业技术扩散都面对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则尤其突出。内地农业产区和边疆坝区经济状况相对要好,对于农业技术扩散的支持,各种补贴、贷款、保险获得相对容易,“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这些项目的开展能够为农技扩散提供一支人才力量。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资金主要来源有社会捐赠和财政预算,社会捐赠带有偶然性和随意性,发生的时间不确定数量也不确定,无法有规划的使用在农业技术扩散中;财政预算相对稳定可以保障农业扩散有计划的开展,但少数民族地区多集中在西部、西南,这些地方省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分配给农业技术扩散经费有限,在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实面前经费显得尤其拮据。据笔者了解,至今少数民族地区农技人员下乡出差费用还不到50元每天,交通工具自理。农业技术扩散经费拮据导致的后果是农技人员开展下乡技术扩散的时间减少、人才留不住、扩散网络破坏,剩下的农技人员年纪大、学历低、知识落伍、缺乏活力;农业技术扩散经费拮据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手段落后,一直还沿用“一把尺子,一把剪刀”和“一张嘴,一双腿”的原始办法[15]。经济条件落后、地理环境恶劣、交通极其不便,少数民族村寨基本上没有“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人员的到来,他们都驻扎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偶尔只有零星的社会基金和公益事业的人员来帮扶。

2.5基层农业部门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业技术扩散体制突出的问题是管理部门太多,又机构重复组织创新滞后,缺乏有力的宏观协调,条块分割。一般乡、镇农技站行政上受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受农业局指导。民族地区乡、镇工作比起内地或者坝区更是事情多,工作强度大,情况复杂,人手长期不够,因此乡、镇政府长期派遣农技人员参加行政工作,如计划生育、人口普查、征地拆迁、维稳、深林防火等,而占用农技人员本职工作的时间,使农业技术扩散无人开展。很多地方组织的基层农技人员与村民间“结对帮扶”的美好设计,都因为农技人员要参加大量行政工作而荒废。开展农业技术扩散的项目带有“长官意志,领导喜好”,有立项审批和财政拨款权的负责人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内容影响力大,而农民自己有想法的不多。

3少数民族地区技术扩散体系的改进

3.1提升本土农业技术研发机构的服务能力

农业经营的开展,需要地理气候环境的允许和本地民风民俗的认可和农耕文化的长期积淀。本土农业技术研发机构长期驻扎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自然环境、民风民俗和地方政策导向比较了解,农技人员应该及时了解市场动态,作出前瞻性市场预测,结合本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政府规划,开展产量高、效益好、有市场、农民易接受的良种和技术。本地农技人员应该扎根于当地,服务于基层,而不是把更多的时间游走于“文山会海”之间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思想、理论。农民是农业技术扩散的关键,任何技术没有农民的支持是难以扩散的,任何农技人员不应该为民族村民的落后与无知歧视或不尊重村民,而是应认真倾听他们的具体诉求。农技人员必须认识到村民在技术扩散中的巨大潜力,而不是被动发展的对象,农民生活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拥有相当丰富的技能,对事物的判断和生存发展的策略即“乡土知识”[16],农民应用他们所具有的认识对新技术和良种也会做出理性的判断,尽管这些认识在农技人员眼中不一定具有“科学性”,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收成与生存。农技人员应该深入了解民族村民的真实世界,正确引导获得民族村民的信任,才能推动技术扩散。

3.2加强民族地区科学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村民素质

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农业技术扩散成功的有力保障。民族村民作为农业技术扩散的目标对象,改善其教育现状提升素质可以减少农业技术扩散的阻碍,素质的提升在借鉴内地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考虑“乡土”的特点。民族地区农民参与农技培训的兴趣低,对技术需求单一,对新技术不信任怕担风险,归根到底的原因都是农民素质低、见识短,对农技人员的宣传讲解不信任、不理解、不敢用的态度让作为农业基本生产单位在技术扩散中该发挥更大作用的农民成为阻碍。因此,农业技术扩散不仅仅是农业部门的事,应该是农业、科教、扶贫等机构相互协调,大力改善民族地区民生状况确实开展教育普及,目的就是让民族村民不为吃饭问题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具体而言,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与落实政府补贴“营养餐”,普及高中教育;加强民族村民实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培训活动不只重开展,更要看效果,技术培训后应该定期回访调研,及时了解与发现技术运用中的问题,听取村民合理建议,不断修正与完善技术技能,为技术扩散护航;加快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进入民族地区的进程,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服务,使民族村民获取信息更便利,成本更低。

3.3重视少数民族需求,提高农业技术的扩散应对策略

高产、增收、简便、低风险是农民对农业技术的心理需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运用到生产中的情况下,只有当科技成果满足农民的心理才能在其中真正得以扩散,农民是农业科技的接受者、运用者、实践者、传播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在农业相对发达地区,农业种植已经早已解决温饱,农业经营是为了达到更高的生活目标,农民的心理需求表现在对技术扩散的需求上就是:获得更多的农业市场信息,包括生产经营项目及时信息、务工信息、产业结构信息、销路信息等;农业技术服务的质量、安全性和效益的反馈;融资、保险、政策的动态,这一些需求就不是基层农技人员单独能够提供的,它还涉及到了社会、市场、经济等方面领域,需要不同专业服务者联动。农民心理需求也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运用率低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消除农民心理障碍,获得农民认同。在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活动中结合实际情况,要选择那些村民能接受,符合当地生产需要和地方条件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都好的农业科技;要让民族村民看得到良种、技术的使用到生产中的实惠,从而刺激村民对科技的主动需求,引导民族村民参观示范园,通过先行种植示范户的以身讲解看到新技术的成效,增强农民运用新技术的信心;完善民族地区农业技术风险保障机制;开发农业技术使用保险产品,转移农民采用新技术的风险,化解农民担忧,促进技术扩散;良种、技术产品推广给民族村民时要严把质量关,防止不合格、伪劣、假冒良种、技术混入,打击农民积极性。

3.4完善农业技术扩散网络,增加投入,保障农技人员工作条件与福利待遇

农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农业科技的认识、运用大多是被动的,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科技服务的力度与态度又是技术扩散成败的一个因素。目前在大多基层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县、乡、村和示范户四位一体的网络,县级注重良种与产业的定位,乡级突出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村级负责执行,示范户做好带头标兵的作用;各种涉农行业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技术的扩散有巨大的辐射作用;与当地高校、职校、院所因地制宜的合作建设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农业科技网络的完善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科技扩散率。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机构要逐步转换运行机制,重视农业技术服务,建立多元化的服务信息网络,从市场开发、农业生产、技术扩散、农民素质提升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使民族村民能够及时了解产品供求,调整农业生产方向。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扩散机制,鼓励科研院校和农民共同参与技术扩散,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在盈利的同时不忘驻地的“技术扶贫”。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设备和福利待遇,使基层农业部门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人才有发挥其才能的平台;大力引进农业院校毕业生,同时更加重视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和引入,在开展农业技术科研工作的同时,加强农业科研管理,提高农业产业规划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基层农技人员出差补贴,提高农技人员下乡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农技人员多开展、主动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具有一般农业技术扩散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也具有当地具体的、特殊的困难,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参与。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需开展针对本地实际的农业技术扩散理论研究,建立多部门联动、协作开展,这不仅仅是农业部门的事,还需要教育、财政、科技、民宗等部门积极配合。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在考虑科学性、实用性的同时还要“接地气”,注重本地民情。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扩散不只是时间的过程,也是空间的过程,应扩宽视野,发挥多个学科的优势,开展联合攻关。

作者:周劲松 赵东兴 陈林杨 单位:云南省红河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黄群俊.农业技术扩散中的农民选择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2]安杨芳.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23-15324.

[3]韩国明,安杨芳.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分析[J].开发研究,2010(2):37-40.

[4]常向阳,姚华峰.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的障碍因素分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05(3):21-23.

[5]李季.农业技术扩散过程及评述[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1):20-22.

[6]张伟,朱玉春.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综述[J].科技与经济,2012,25(5):52-56.

[7]李季,任晋阳,韩一军.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1996(6):48-51.

[8]韩国民,安杨芳.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分析———基于农业技术扩散理论的视角[J].开发研究,2010(2):37-10.

[9]朱琪.贫困地区农户技术选择与扩散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00(2):26-27.

[10]赵绪福.贫困山区农业技术扩散速度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6(4):41-43.

[11]赵长雁,罗明军.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科技信息扩散过程中的多媒体组合策略[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2(23):32-35.

[12]王永强,朱玉春.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07-111.

[13]徐盛荣,吴珊眉.土壤学研究五十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357.

[14]罗雪.景谷少数民族地区农技推广应注意的问题[J].云南农业,2010(8):53.

农业技术研发设计范文6

摘要: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了在科技创新与推广深度融合视角下如何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旨在为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有力的理论保障,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路径

1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体制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体制比较僵化,很多农业生产技术科研项目很难进行成功的转化,即使转化,成功率也较低。转化成功的农业生产技术项目还达不到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科研项目成果的1/2,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因为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所以在推广上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便农民能够更快地接受,但是目前仍然采用传统僵化的推广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导致推广的效果不明显[1]。

1.2技术创新脱离农业生产实际

目前很多农业科研项目没有根据我国农业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技术研发,这主要表现在相关的农业生产技术研究院和农业生产之间没有建立紧密的联系,研发的技术不适用于农业生产实际。这些实际情况都是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据,但是目前很多农业生产技术相关研究单位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术研发,这必然会导致后期的技术推广工作受到较大阻碍。

1.3农业生产技术转化受限制条件影响比较大

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以及资源状况的影响,并且将科研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技术使用的周期比较长,这就导致农业生产技术成果在转化上存在长期、较大的投入,同时会带来一些其他方面的成本投入,导致很多农民不愿意承担这个比较高的风险,给推广工作带来一定的限制因素[2]。

1.4缺乏专业化的推广技术人才

农业生产技术种类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技术性,这就对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的技术专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依靠具有一定农业生产技术专业知识的人才进行技术的推广。但是就目前的农业推广技术人员来看,其普遍专业化素质比较低。因为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工作一般是在农村进行,这些地方很难留住高素质人才,导致在农村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过程中缺少比较专业的技术推广人才,导致技术推广的效果不明显。

2在科技创新与推广深度融合视角下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主要路径

2.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在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属于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所以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资金支持力度,进行经费的划分。在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上进行长期稳定的资金扶持,为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提供相应的保障,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工作的连续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覆盖面。

2.2进行推广方式的创新发展

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该保障农业科研项目在试验成功之后再进行。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人人相授的推广方式,采用互联网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部门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平台,利用农业平台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在农业技术推广平台上,针对农民在技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了解与解决,利用专业的农业生产技术科研人员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人员之间的合作,针对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实行全面的解决,并且为农业生产技术科研人员提供相应完善的实际依据,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机构[3]。这样农业推广中面临的新问题就可以通过该创新机构进行研究并解决,缩短农业科研创新和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之间的距离,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实用性。

2.3加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

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人员是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是实现推广效果的保障,所以需要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首先,应该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操作培训,让技术推广人员对自己所推广的技术能够实现熟练运用,提高其威信度。其次,定期针对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考核,实行考核上岗制,针对不合格的人员再次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专业化程度。

2.4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创新能力

农业生产中,在了解群众对科技的需求之后,进行农业科技的创新,利用科学的农业技术研究新成果,降低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的限制条件,保障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利用先进的技术研发成果,为推广工作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相关的技术推广单位和科研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创新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使农业生产技术能够满足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可能性[4]。

3总结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整个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创新和推广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根据农业发展的相关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同时针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腾伟,吕秀梅.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层农业生产技术推广路径选择[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33(04):942-948.

[2]黎子里.基层农业生产技术推广路径与创新分析[J].农家科技,2016,18(11):35.

[3]李磊.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层农业生产技术推广路径探析[J].农技服务,2015,32(05):209.

[4]王志刚.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层农业生产技术推广路径选择[J].农业与技术,2014,14(03):221.

作者:赵仕友 单位:金沙县柳塘镇农业服务中心

第二篇:农户视域下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和绩效

摘要:基于农户视域下,采用文献查阅法、分析法等,对农业技术推广行为与绩效进行分析。阐释了农业推广技术对绩效标准的影响,并结合临洮县农业技术推广实际情况,分析农业推广行为与绩效内容,并提出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策略,为优化农业生产经验与管制方法提供一定的帮助,对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户视域;农业技术;推广行为;绩效

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不但关系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温饱问题,而且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固发展。为了满足人口不断增长对农业的需求与适应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转变。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理念,在农户中推广使用农业技术,使新一代农业技术迅速普及到整个生产领域,确保农民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已成为生产力调整的必要基础条件,对所响应的范围也不断扩张。

1农户视域下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分析

1.1推广形式方面

作为一名乡镇工作人员,接触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较多,在进行工作指导布置过程中,会对农户认知行为进行指导。在这个推广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农户对农业技术的认知能力,而且对后期评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工作是否可以及时跟进,与所换取的增长效果呈现正比分配形态,也就是说,农业技术推广是否及时,可直接影响农户农田增产效果。

1.2推广内容与指导功效方面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来说,指导人员在进行技术推广时,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工作。在此过程中,指导人员根据工作内容进行推广,其所对应的后期评价结果与开展情况相一致,尤其是新型农作物的推广,会获得农户大量支持的只有较强推广能力的人员。而对于育秧技术来说,只有指导能力强的推广人员才能获得正效的推广绩效。另外,必须加强对农业投入、增长效果等分析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分析农业技术推广与绩效之间存在的关系,在这个推广行为过程中,指导效果与农户满意度都可直接显示。

2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对绩效标准的影响分析

2.1推广形式对满意度结果有重要影响

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所选择的推广技术、模式等,都会直接影响农户实际满意度的评估情况。在各类推广形式中,除了熟练掌握技术外,还需要对涉及的指导系数、布置模式等内容进行布置。对农户满意度影响而言,指导模式、督促频率等对其影响较大。由于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属于一种连续性动作,特别是技术标准对各类生产技术有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在目前的农业规划领域中,农产品的推荐活动对增产实效影响较强。总之,推广的模式与技术对满意度影响较大。

2.2推广行为是增强生产利益指标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在一切条件平衡下才开始农业技术推广。对于农业技术推广行为模式来说,受气候、生产条件等各因素的影响,农业推广技术在实现增产的目标上会比较困难,并且取得的功效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弱,这会直接影响农户合理评价实际增产的情况。而在指导过程中,指导的功效受指导方法、频率等的影响。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技术等其他方面在推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而由于推广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发挥了指导的功效,证实了推广行为是增强生产利益指标的重要因素。

3从农户视域实例分析农业推广行为与绩效

以甘肃临洮县的农业推广实际情况为例,临洮县管辖12个镇、6个乡,总人口有54.54万人。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每个工作人员负责10户农户,在技术推广后会对农户做电话回访与网络信息征集,最后作出具体的统计与分析。作为从事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的一员,从笔者负责的农户指导来看,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行为的评价与满意度较高,而农业技术推广形式与内容对农业增长效果的提高作用明显。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农户视域对农业推广行为与绩效进行分析,从农业推广行为及其产生的绩效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农业技术人员、农户方面提出了农业技术推广策略,为优化农业生产经验与管制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这对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焦菲菲 单位:临洮县八里铺镇农技站

第三篇:农业技术推广及其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以“农业技术推广及其绩效评价研究”为主要研究对象,就研究情况展开研究与分析,希望能为进一步明确未来的研究方面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

1前言

随着农业发展整体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立足实际,切实做好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尤为关键。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对于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积极效用,因此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及其绩效评价的研究尤为重要。

2农业技术推广及其绩效评价的研究与分析

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来说,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说已经逐渐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要想尽快实现传统农业到现在农业的转变,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也正是因为农业技术对于现代农业的积极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基于“农业技术推广及其绩效评价”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

2.1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

农业技术的推广是于19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欧国家的,而概念则是在1847年由克拉伦顿伯爵所提出来的。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从文献的情况来看,目前关于农业技术推广主题的研究,大多数学者研究的出发点就在于从政府或者是从一些中介机构的整体行为进行分析,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行为的研究比较少。但是,事实上,要想真正实现农技成果的转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才是实施者,尤其是在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更是能够与农户进行直接的联系,可以说是关系到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否顺利实现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业技术人员的推广行为是否科学、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农业推广的质量和效果。

2.1.2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也是大家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目前主要的结论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性应该是“科技需求拉动型”,并非“科技供给推动型”;有的学者经过研究后之处推广的模式主要有推广型的、项目辐射型的、技术承包型的已经技术咨询型的、信息服务型的等;也有的学者从另外一个层次针对推广的模式展开了研究,最终得出了如下结论,推广的模式主要有机构主导型的、政府科技项目带动型的、市场引导型的以及第三方主导型的。从整体情况来看,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

研究,目前很少有学者针对各个模式的实际运行状况及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展开研究与分析,具体来说就是哪一种模式最为有效,是为农民最容易接受的,是最利于农民的研究还是相对匮乏的。2.1.3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目前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方法的研究,可以说基本都是从宏观层面展开的,大多数专家和学者不仅仅提出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几种方法,同时也认为不同的农业技术在进行推广的时候,所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但是,这些研究从整体情况来看是比较笼统的,在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生产的实际环境也存在这很大的差异,不同地区所需要的农业技术也是不尽相同的,因为在推广的方法运用上也应该不尽相同,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推广的研究尚且不多。

2.1.4关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问题。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推广系统自身还是存在这一定问题和弱点的,例如在制定农业技术的推广政策和计划的时候,往往目前都是如何实现产量的提升,而关于农民对于农业的实际需求以及农业技术的适用性缺乏必要的了解;也有的学者认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经费的匮乏、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以及技术供需的脱节等。从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关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说存在的问题,目前的研究更多集中于政府行为与农民技术需求的背离、推广人员的匮乏等。但是,在很多的文献中,这些研究往往都是笼统的,真正关于农民究竟最需要哪种技术,农民对于农技人员所推广的品种、技术和化肥等的采用与接受情况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

2.2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2.2.1基于政府和基层农技机构技术推广绩效评价。关于上述方面的研究,在国外有学者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美国太平岩地区的旱作农业种植系统进行了经济性评价,结果表明,如果是免耕和少耕的话,相对于小麦休闲系统来说,集约化轮作系统的经济收益更加理想;在国内游学者针对黑龙江大豆的四种栽培模式进行了综合性评价,得出了相对于其它三种栽培模式来说,“窄平密”栽培模式下的技术经济效益是最为理想的,并提出建议,要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进行不同栽培模式的推广;有的学者通过对新疆地区小麦优良品种推广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技术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病指出,在新疆地区小麦优良品种的推广以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自示范推广以来,全面实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2.2.2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最近几年以来,有一些专家和学者开始更加关乎农业技术推广的受体,也就是农户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评价,认为农民在技术推广的实际过程中,是具有主动性的,是具有选择性的,基于农户的视角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也有的学者对全面将近20个省市近50个小麦科技入户示范县的近500名农技人员和近5000名农户进行了调查,旨在从农民的角度对农业技术人员的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进行了评价,得出了如下的结论,那就是农业技术推广形式和内容的选择合适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际的推广绩效;也有的学者从推广的形式和内容出发,对农业科技推广的行为进行了评价,结果认为推广形式的作用要远远大于推广内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邵法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若干问题初探[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3):80-82.

作者:孙启琴 单位:湟中县多巴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

第四篇:如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摘要: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想尽办法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怎样提高农业的生产,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性呢?当前,中国的农业相对而言不是特别的突出,农业技术的推广就成了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只要农业技术在农村推广上去,农村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和农村文化会得到相当大的进步。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

1加强市场指导,强化信息服务

目前,农作物不断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给农民增加了可观的收入,但很多农民还是对这种方式有所畏惧和盲目:“怕”。没有对市场的开拓、竞争和风险意识,很多新鲜的种植项目不敢去做,眼光认识不上去,比较保守。没有对市场的开拓、竞争和风险意识,这就使得很多的土地就只能种植着传统的农作物,出现了重茬严重,每年的产量也在递减。“怕”与盲目的“跟风”主要是因为市场提供的信息和反馈的不全面所造成的。相关的农业部门要做好对农民的服务工作,为农民提供的信息等服务要是最新,最有效的,这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关键环节。县、乡两级的农业部门安排专人组织信息咨询服务站,创建信息服务系统;增加投资,创建网络系统,为农民服务,提供农作物、畜牧业等等一些市场的需求和走向的信息,并有专业人士加以指导;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培训和辅导的同时还要给农民解说市场营销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时时的市场信息,让农民群众有市场经济得潜意识,指导农民种植作物。

2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

随着近些年农业的发展,农业步入了现代化的经营模式—产业化经营。在许多地方,这是工业化的支柱产业是不同的。必须加强对这些支柱产业的农业技术推广。现在农业技术推广的一般都是些粮油产业,特殊作物的种植和经济型作物的专业技术人员是聊聊无几的,人才的缺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进步的迟缓;经济作物没有完善的配套技术,缺少技术标准以及生产规程。比如要生产无公害的蔬菜、稀有药材等等,就没有了明确的技术和生产规程,甚至有的农民想都不敢想。如果要加强农业产业化技术的普及,转变观念。农业产业化需要什么样的技术,研究人员就要钻研、实验、和宣传什么样的技术。要把粮油产业的推广逐渐转变到支柱产业的技术推广上来。扩展农业技术推广的范围;重点培养特殊作物种植的专业人员,引领和鼓励专业人员尝试新的产业技术推广,不断进取,成为新型产业的行家;加大完整技术的推广。产业化的专业技术推广是配套的技术推广,包括种类的选择、田地的制度、施肥的方式等,要对现用的成果进行试验、熟悉和转变,进而使技术收集组合而成,形成技术的标准以及种植方法。制定一套完整的标准化技术给农民,让农民自己经营,整体种植,逐渐形成一个产业。

3加强带头人培养,组建专业技术协会

虽然有些地方有很好的经济基础,但是就是在项目上做不出成绩,主要是缺少技术人员的引领,培养一些技术人员,把这些人带动起来,组建一个专业技术协会,帮助农民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农民看见了成果,也都会紧随其后。一般的农业技术推广是一个会议,培训和现场观察,示范。把技术人员作为重点,培训这些技术人员,从技能到素质全面培养。在几个村里选出几个文化程度高、理解能力强的年轻人,进行一个阶段的专业培训,这样就有了一批技术人员,间隔一年、半年甚至几个月就培训交流一次,这样这些年轻人就会慢慢的成为专业的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在村子里给村民们做指导,带领村民们解决种植上的一些难题。这些人组建成一个专业技术协会,为农民办实事、解决困难。专业技术协会是由村民们自己组建的一个合作经济组织。本协会主要负责与一些企业合作,创造多元化主体。以多样的形式服务于农民,了解农民的真正困难,做到从生产到销售为一体的服务形式;与当地政府请求扶持,政府部门要全力配合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管理与指导,进一步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人员的专业技术。政府部门要帮助协会建立制度、资金扶持等来鼓励协会人员创新技术,培育典范,进而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

4结语

目前技术人员缺乏、种植作物单一、不敢卖出老一套的规矩等方面是当今农业技术推广中面临的重要缺陷,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前进方向,使推广的效率迟迟上不去。由此,本次提出了以上方案,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与时俱进的农业发展和生产做出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月贞.做好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点滴体会[J].河北农业科技,2008(4)55.

[2]李艾娟.新时期如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J].农业与技术,2017(8):166.

[3]白雪冬.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背景农业,2016(2):189-190.

农业技术研发设计范文7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在2014年7月出版的《新型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一书,从我国农业机械发展基本现状出发,介绍了拖拉机驾驶技术、使用和维护联合收割机的方法及原则、配套农机具使用技术等核心理论知识。作者紧扣农业机械发展及普遍问题,糅合自己作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机械用具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多年经验,并采用条理化、通俗化的语言,将谷物联合收割机的使用与维护、播种施肥机械、畜牧机械的保养与维修、温室大棚机械的保养与维修理论技术知识一一阐释明晰,提升该书实用性、实践性和可读性,可作为高校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结构设计等相关专业教学辅导材料,也可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阅读教材。

本文参考《新型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中对农业机械的相关阐述和分析,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针对农业机械结构应用中的问题,尝试讨论农业机械装备布局结构优化、农机化发展方向转变等问题,以期可以为我国农业生产、农业机械行业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一、农业机械行业发展方向

以往农业机械设备行业发展供求关系几乎全凭市场调节,由于市场调节本身具有很强滞后性、盲目性,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制度规范建设还不够完善,因而直接导致农业机械设备行业发展信息滞后、资源浪费等现象,严重制约农业机械科学化、现代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政府在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技术研发设计领域投入大量资源,并出台一系列帮扶优惠政策,有效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结构设计研发、农业机械设备行业健康发展。因而农业机械行业发展需要客观、正视农机发展现状,积极开展农业机械技术设备优化、结构布局优化研发创新,紧密结合农业、农民生产作业需求,坚持走新技术新设备、高生产效率、优良使用感受体验的农机化发展方向。

二、农业机械结构优化发展路径

农业技术研发设计范文8

关键词:提高策略;农业推广技术;创新能力;应用研究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成熟,如今农业推广机制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种形式,而是基于现代农业技术、先进农业技术知识和互联网信息等多个方面内容的全面融合。从目前农业推广技术应用状况看,由于缺少良好的人工智能思维,其中存在多种问题,制约了农业推广活动价值的实现。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应该集中发挥农业推广技术的多种资源优势,提高其服务能力,从而加速现代农业化建设。

1提高农业推广技术创新能力的背景

农业推广技术立足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要,综合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注重提高农民的职业素养,通过充分考虑农业发展过程中,对新科技的应用需要,利用现代农业推广技术体系的各项资源,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只有将农业科技优势与产业发展需要相融合,才能真正适应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1.1农业推广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出路,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充分发挥智慧科技的应用优势。但是,在当前实际农业推广活动中,由于重视度不够,加上农业科研与实际应用“脱节”,以及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缺失”,影响了农业推广的实际效果。从目前农业科技推广技术的建设现状看,整体较为薄弱。当前多数农村正在推进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转型,农业推广技术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整个推广技术应用与农民实际需要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核心主体应该是农民,但是,实际上都是由相关部门来主导实施的,农民实际参与农业推广活动的积极性明显不足。在目前已经构建的农业推广技术体系中,缺乏权责明晰的推广机制和实际分工,其整体业务能力也相对较弱。农业推广技术的重点在于基层,尤其是乡镇一层,但这也是当前农业推广活动的“薄弱点”,由于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影响了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及时转化[1]。

1.2提高农业推广技术创新能力的价值。农业推广技术涉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从基本设施、技术应用,再到农民素质等,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农业推广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当前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想要提升其整体竞争力,就必须发挥科技的应用优势,及时更新技术,完善农业机械设备,助力农业转型升级。农业推广技术的更新应用也是确保食品安全、降低生态污染的“关键屏障”。随着农业技术与设备应用不断完善,加上大众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农业生产作为其“源头”,对农业推广技术资源进行统一整合,通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将有效确保农产品的安全[2]。最后,提高农业推广技术的创新能力,也是目前农民增收、农业升级和农村发展的重要要求。随着当前互联网电商的不断融入,加上农业产业市场层次性不断提升,如今发挥农业推广技术为农民拓展新的收入来源,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等,已经发展成为新的产业结构下助力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通过积极推广和普及最新农业科技设备、技术,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新动力、新选择,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力依托。

2提高农业推广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方向

无论是从狭义视角,还是社会广泛认知,农业推广都是当前农业转型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动力。在当前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进程中,要注重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农业推广技术的应用优势,通过不断创新农业推广技术机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转变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切实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

2.1把握农业科技创新与实际需要的充分融合。在当前提高农业推广技术创新能力时,要将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与现实需求充分融合。通过探索农业最新技术和前沿知识,突破重大农业技术。抓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探索,以高产、专用为发展导向,积极发展现代种植业,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突破性新品种。要加强“产学研”机制建设,重视构建农业科技研发、农业推广与产业应用的“大协作”机制。

2.2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基础建设。要重视建好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通过夯实科教兴农战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机制,为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供有效支持。要重视建设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通过完善岗位设置,明确职责权限,通过形成最完善、最高效的基础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农业推广技术创新的服务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通过全面融合农业科研与科技推广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为开展农业科研活动提供最稳定的支持体系,实现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的最佳成效[3]。

2.3重视做好农业关键技术推广,解决产业发展隐患。在当前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进程中,要针对农业科技发展的薄弱技术进行研发、推广,通过开展针对性农业技术服务,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成效。要重视培养农业人才队伍,特别是做好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以优秀人才为基础,通过依托相关农业院校、科研机构,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培养职业农民,稳步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有效消除农业产业发展隐患。

3提高农业推广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

现代化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在全面解决“三农”问题时,必须以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为核心。构建完善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不仅有效提高了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让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农业体系的核心动力。针对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积极整合农业推广技术资源,通过围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方向,坚持做到以下几方面。

3.1立足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推广技术的实效性。在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推动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不断加速。当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时,要充分发挥农业推广所具有的层次化、多样性优势,通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传播现代农业理念,真正助力农业转型升级。因此,在现代农业推广体系下,借助互联网平台,为农民提供多方面的技术支持,已经成为农业推广的新重点。在先进农业技术方面的系统化推广,主要指的是推广与农业生产环节有关的应用技术,比如动物的养殖和植物的种植技术等等。通过农业类高校、研究机构的技术研发和系统化论证,从而实现该类技术的推广与发展。除了技术的直接传播外,也通过对农民进行技术内容和操作上的教育引导,使农民能够理解并对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应用,显著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生产效益,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通过充分发挥先进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优势,在不污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效解决了农业种植与生长过程中的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价值“双赢”[4]。

3.2深入农业产业发展实际需要,提高农业推广技术的针对性。农业推广技术作为助推整个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在提高其创新能力,发挥其应用实效性时,要注重构建对接现实需要的高效反馈体系。通过政府统筹,构建包含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和农民在内的多元体系,通过发挥沟通机制的综合优势,从而有效收集农业产业发展中所需要的推广技术,通过针对性研发、侧重性推广,有效提高农业推广技术的创新能力。从当前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更加智能、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农业技术是其发展升级的核心方向。因此,通过构建“研发——需要”的农业推广机制,深入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领域,有效发挥农业推广技术的应用优势。

3.3深入农业推广活动的实际应用,提高农业推广活动的发展活力。想要真正有效提高农业推广技术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构建高效率、高品质的农业推广机制。因此,只有对整个农业推广活动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性优化,才能让农业推广活动更有实效。通过对农业推广机制进行结构性优化和创新,进而提升整体活力。首先,要对农业推广技术的关键主体进行创新优化。传统农业推广活动的主体是农民,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推广活动的活力不足,实际效率不高。因此,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要注重增加推广主体的数量,除了单一农民外,也要注重将政府、高校和社会机构等多元力量融入其中,通过丰富参与主体,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此外,要注重立足该地区农业发展实际,将农业产业优势与现代推广模式相融合,通过切实提升农业推广服务的创新能力,助力农业经济发展升级[5]。总之,既要在农业推广技术和形式上进行创新,也要考虑该技术的具体应用。

4小结

当前,积极发挥农业推广技术优势,推进农业发展升级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的重要诉求。对于当前农业推广活动来说,通过发挥先进生产、加工和制作技术的应用优势,不仅有效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为农民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通过构建现代化的农业推广技术体系,可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文明,钟平英,刘飞翔.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科技推广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以武平县17个乡镇农技机构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4-20;31.

[2]刘秀鹏.常态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制度结构创新问题研究——基于日本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2):23-27.

[3]高启杰,姚云浩,董杲.合作农业推广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组织邻近性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5(3):47-53;111.

[4]王海峰,陶佩君,陈曦,等.重构组织化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理论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