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估范例

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范文1

引言

金融行业在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市场公共项目绩效评估单位在市场迅速崛起,相关土地整治项目作为当下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构成部分,不仅为城乡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在不断发展中成为了国家重点投资与资金处理的公共项目[1]。国土整治资金绩效评价主要是指对国土公共项目支出金融的有效评价,对其的客观评价可规范项目的实施进展,提升支持资金的合法利用率,也是确保项目有效实施的主要手段。为了保障国土整治项目全过程的质量性,相关单位在实行国土整治资金绩效评估时,通常将此部分工作环节置于项目施工验收与竣工阶段,这也是全面评估项目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由于国土整治项目在实施中通常具有工期长、投入资金量大、产业链涉及范围广、静态回收资金工作复杂等特点,因此相关国土整治资金绩效的评估一直是相关单位的重点研究范畴。国土整治项目的资金效益评估在实施中主要用于反应施工单位在进行某一具体项目中,对绩效与成绩的判断结果,也是个人对项目的主观判断结果。针对国土整治项目而言,属于社会对此种公共项目的主观评价过程,由于此类项目实施的本质是为公共利益所服务的,因此对此种项目的评价便不仅仅是对项目本身提出的要求,更是提高项目的公共责任实现程度才是其核心问题。在评估的全过程中,不仅要求评估指标的设定需要具备公共能力,更是一个追求全社会与全公民满意的过程[2]。进而本文将以此为研究点,开展国土整治资金绩效评估策略的深入研究,将公平公正贯彻评估的每个环节中,并依照绩效的评估结果,对当下国土整治项目的实施提出改善策略,推进国家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升土地项目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国土整治资金绩效评估策略

1.1制定国土整治资金绩效评估标准。为了确保国土整治资金绩效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在实施评估工作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绩效评估标准。基于此下述将从国土整治项目资金利用率、资金产出率与资金产出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一,按照国家土地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条例提出的规定,将项目大额资金支出的合理性作为评估资金利用率的主要依据,按照国土资源部门的文件中规定,制定资金绩效评估标准[3]。代表文件包括《相关发行<土地资金开发项目管理暂行方法>的通知》、《相关加强国土整治向项目资金管理条例》、《国土资源管理》等。同时,根据国家土地资源财务管理部门与《国土资源预算标准定额》等文件中提出的评估详细标准,重构项目评估标准。例如:国土整治项目预算定额评价中应包括施工中应用材料、施工设备台班定额费用、项目整治划分费用、回收税务费用等。同步按照当下金融行业营改增政策税务的回收率,进行支出资金评价尺度的调整。此外,对于整治的国土工程中已存在评价标准的项目,应根据其指定标准的合理性,对传统的评估标准进行调整[4]。例如,将施工工程项目预算、概算、计划投入资金等评价指标一并列入评价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假定实际投入资金与制定的评价结果存在一定同向性,则可需证明评价标准的制定具有节约资金支出的能力,可明显的对外展示出资金支出差异性形成的原因。其二,对于资金产出率的评价可采用根据国土行业定额标准的方式,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工程、监管工程等监测数据的分析,进行国土整治项目资金的划分。同时,从专业化角度考虑,分析国土整治项目的实际效率产出率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审批国土整治施工项目的实际收入、农田建设工程资源造价、单价项目工程与定额差异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资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合理关系[5]。此外,根据项目施工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从项目运行、资金运行、内控制度建设与执行等角度入手,进一步分析产出率与产出资金的成因,以此为依据不断完善产出率的评价。其三,对于资金产出效果评价标准的制定,可根据国土项目实施前指标,进行计划、预定工期、可行性研究方案等的比照工作,并以此作为反应项目实施后的资金产出效果对比依据[6]。在此基础上,应注意社会效果、经济效益学会土地整治长短期效果的整合,并从多维的角度评估国土整治对农行业生产与发展的改善效果。根据国土综合产能能力、土壤质量改善情况、土地增收情况、社会经济增长效率等方面对效果评价标准进行及时调整。除此之外,制定内外部国土整治项目内部成果评价标准,其中对内效果的评价标准可根据确定项目的整治规模、新增耕地标准等指标制定。对外效果的评价标准可根据项目研究报告、土地行业标准、绿化工程与水利工程等多个技术性领域的测试结果,并根据专家审计意见,作为产出效果评价的多个参照标准。

1.2基于定量与定性合理应用评估方法。在完成上述国土整合资金绩效评估标准制定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项目的实行原则,下述将从两个方面,开展资金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一方面,在规范资金利用的基础上,选择通用货币作为评估中的计量工具,直接利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的发生利润与经济损失进行衡量[7]。同时,利用评估中的专家审核意见与相关评估经验,对国土整治工程实施中涉及的相关知识,对工程提供给评估的多种计划、预算表格、合同报表、图表等工程记录、影像数据等资源,进行下一步的合理推断,并根据后期相关人员的预算与验证工作,进一步对财务管理与会计工作进行审核,以此确保评估方法中多个环节应用到的资金数据具有全面性、完整性及合理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利用实地观察与相关计量方法,联合三方评估机构,对国土整治项目现场进行直接观测。包括施工中涉及的支出与盈利费用,通常表现在道路、桥梁、林木业、泵站等市政类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施工中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在评估过程中,应检查国土与整治工作道路是否平整、相关施工设备的采购是否完善,以此避免施工中出现其它影响绩效评估结果的因素出现[8]。同时,对施工中涉及的相关绩效审计进行定量分析。在国土整治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将对工程中涉及的支出资金作为评估主体,并从资金下达拨付率与整治工程项目的完成率、施工中预计存在不达标的工作行为等方面入手,对项目建设进展、整治工作完工管理情况层面,分析资金管理的内控情况与行为执行情况。除此之外,应用数据统计调查与指标比较的方法,对国土整治中的资金产出效果(包括:人均收入增长率、发生的生态效益、每亩地增长率等)进行定量评估,使国土整治工程资金评估方法的应用更具备说服力。

1.3规范国土整治项目工程绩效评估流程。国土整治资金支出与资金绩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贯穿着工程可行性评价的全部过程,以此根据上述提出的国土整治工程资金绩效评估方法,下述将持续从3个环节,开展绩效评估路径合理选择的深入研究。其一,从国土整治审核项目立项管理环节入手,分析工程立项标准是否准备充分、论点依据等是否准备充分、评估环节是否符合规范、是否存在资金虚报等现象出现、重报项目套取是否存在资金循环问题出现。其二,从国土整治审核项目实施环节入手,检测国土整治项目在实施中是否存在由于监理单位工作不严谨、设计变更环节是否存在不合理现象;国土工程招投标任务是否可以有效执行;整治项目是否按照原定的计划与标准实施;有无随意篡改国土整治内容与项目工程施工标准;在资金审核过程中是否存在虚报支出、滞留支出、占用挪用支出等;国土整治工程的设计费用、监理费用、建设表单费用、任务管理费用等是否超出预算等。根据上述分析,此环节是降低资金绩效评估风险、提升支出资金利用率的关键环节,进而此部分环节应受到相关单位的重点关注。其三,从国土整治项目审核与投入使用环节入手,分析完工的国土项目是否实现了对其的及时验收;管理与运行相关制度的建设是否完善;有误出现国土整治某一环节被毁、项目闲置等现象的出现。以此为依据,完成对国土整治资金绩效评估环节的规范化处理。

2结语

绩效评估范文2

绩效评估的方法简单,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国内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对人力资源的绩效评估更多地停留在传统的人事考核阶段,以考核替代评估,并未站在战略的高度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设计。在评估指标上,使用的往往是德、能、勤、纪等考评要素,更多的是定性评价,而缺少量化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衡量指标,大部分依靠的是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观判断,唯领导至上,较少与普通员工沟通,征求广泛意见,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标准。

绩效评估的过程不透明,形式化严重,监督机制不完善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估规章制度看似比较健全,但形式化严重,要么难以执行,要么走走过场。由于领导的不重视、考评标准不合理、评估程序不透明,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人力资源绩效评估雷声大,雨点小。再加之绩效评估缺乏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往往评估结果束之高阁,不了了之。

通过研究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估的现状,可以发现,为什么尽管企业已经意识到绩效评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却依然沿用传统的人事考核的理念和方法?根本的问题是,企业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的思路与工具。正因为企业缺乏对人才评价的有效方法与标准,才造成了人才使用上的巨大浪费和人才的流失。电力行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企业的发展影响着国计民生。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企业尤其是供电企业依然保持着垄断的市场地位,在未来持续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环境和目前普遍的社会改革呼声的形势下,再加之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的持续和未来影响,电力企业的发展前景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要提升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队伍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尤为重要,选择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工具和方法就成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绩效评估方法与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概念

关于绩效评估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在人力资源绩效评估的研究和实践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主要有图表考核法、比较法、行为法、目标管理法、责任中心法、360度绩效考评法等,甚至还有学者建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实物期权法等。这些方法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定性方法不够客观,不便于量化落实,而定量方法又过于追求数学化也导致最终难以执行。平衡计分卡则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绩效评估方法,可以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估的战略思路与工具。

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简称BSC),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Kaplan与诺兰诺顿研究院的执行长David.Norton于1992年设计出的一种未来组织绩效评价体系。其最初主要是用于财务绩效的评价,但经过20年的发展,平衡计分卡已经发展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工具,在企业战略规划与执行管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平衡计分卡主要是通过图、卡、表来实现战略的规划,分别从财务构面、客户构面、内部运营构面、学习与成长构面四个维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来驱动企业价值增值。

财务构面是反映过去的绩效。Kaplan&Norton(1996)认为企业的生命周期与财务战略相结合,可以从营业收入成长与组合、成本下降和生产力提高、资产利用和投资策略三方面驱动财务目标实现。客户构面是指管理层希望竞争顾客和占用市场的核心要素。Kaplan&Norton(1996)认为客户构面五大核心要素应是市场占有率、顾客保留率、顾客争取率、顾客满意度、顾客获利率等。内部运营构面主要反映企业应从内部流程再造的视角挖掘和打造价值链。Kaplan&Norton(1996)认为这个构面将企业的价值链分为:创新流程、营运流程和售后服务流程。尤其是创新流程的效益、效率比日常的营运流程更重要。

学习与成长构面反映企业需要持续不断地投资于员工培训、改善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以及完善企业组织流程。Kaplan&Norton(1996)认为学习与成长构面包括员工的能力、信息系统的能力及激励、授权与配合度三个方面,主要有员工满意度、员工留职率、员工劳动生产率等。ChowHaddad(1997)认为,平衡计分卡不仅能将企业战略、架构及愿景三者连结在一起,同时能结合传统及战略性的绩效评估指标,并协助企业将长期的战略与创新价值等目标转换为企业内外具体之行动。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模型构建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作为各方利益的集合体,需要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价值最大化便成为一个最综合的企业管理目标。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根本的生产力,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就需要人这个生产要素发挥最大效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是站在整个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全面地进行人才的选拔、培养、绩效评估和激励等,为企业价值增值而服务。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的绩效评估不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在进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时就必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历史指标与未来创造指标相结合、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全方位地综合考虑财务绩效、客户服务绩效、内部流程绩效、学习与成长绩效等,构建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模型与综合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基于此出发点,可以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思想,构建一个现代供电企业新型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模型。

1.人力资源平衡计分卡之客户构面客户构面主要评估所服务企业客户的反馈评价情况,包括提供的产品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社会责任。其主要评估指标可以包括供电可靠性、供电电压合格率、客户投诉率、服务承诺与信息公开等。

2.人力资源平衡计分卡之内部程序构面内部程序构面用来衡量人力资源实务运作流程的成果,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制定和人力资源内部控制流程两个方面。主要评估指标可以是企业对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重视程度、员工了解自身工作目标的程度、信息与沟通的效率、绩效管理的监督等。

3.人力资源平衡计分卡之学习与成长构面学习与成长构面侧重于评估员工的能力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绩效考评的效果,其主要评估指标可以包括高级专业技能人才成长率、持证上岗率、人员流动比率、人均研发比率、绩效考评满意度等。#p#分页标题#e#

4.人力资源平衡计分卡之财务构面财务构面衡量有关人力资源战略实施为企业所创造的财务价值,包括人力资源活动的投资报酬率和人力资源服务的成本效益,其主要评估指标可以是员工人均利润率、人均售电量、员工人均薪酬等。在该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模型框架中,员工和内部程序是基本构面,学习与成长是长期核心构面,财务是综合性导向构面。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估范文3

林业政策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产而制订的行为规范和准则[1-2]。林业政策绩效则是特定林业政策实施以后,所产生的作用和结果,可以分为直接绩效和间接绩效[3],或正效益和负效益[4-5]。林业政策绩效评价是衡量其目标实现程度和社会效果,判断林业政策合理与否的关键工作,是林业政策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调整与优化林业政策有重要意义[1,3,6]。

1我国林业政策绩效评价研究述评

在我国,长期以来只重视林业政策目标、方向、设计、决策、制定以及林业政策与其他部门政策相互关系的研究。而对林业政策的绩效评价和如何通过绩效评价来优化林业政策的研究却很少[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7]。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我国林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政策做了分析和研究。随着我国林业的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持续升温,国家和社会对于林业综合效益的认识越来越深,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论述了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尤其是从1998年起,我国相继启动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这些林业政策已陆续显现出效果,对于政策绩效的评价研究越来越多。

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多种方法,学者们阐述了林业政策绩效评价的定义、特点、方法和内容,并尝试构建了评价体系。如以经济政策绩效为出发点,提出了林业政策绩效的评价方法和内容[3];对林业重点工程投资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和方法进行了思考[8];对林业重点工程的绩效审计进行了探析[9];对我国林业支出项目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探索[10-11];从林业财政支出的角度,尝试建立了林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原则和指标体系[12-14];黄渝祥和刘俊(2005)专门就费用-效益分析评价方法作了介绍和研究[15];研究了国有林场改革的绩效评价体系[16];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我国林业外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进行了分析[17];进行了基于Agent的林产业绩效评价系统的模型研究[18];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黄土高原400~500mm降水带内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和结构优化[19];分析了我国林区建设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现状,并针对其主要缺陷,对相关指标进行了修改和补充[20]。

针对不同的林业政策,学者们也做了相应的绩效评价和实证分析,尝试和探索了绩效评价内容、方法和体系的构建。如对我国南方集体林区主要林业制度安排进行了绩效分析[21];针对集体林权制度变迁和改革的绩效进行了初步评价[22-23];对“十五”期间宁夏自然保护区建设进行了绩效评估[24];对公益林补偿政策的绩效评价[25-26];对不同林地产权配置进行了绩效分析和比较[27];对当前西部开发实施中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沙治沙等重大林业政策的评价[28];对各省(市、区)的退耕还林进行了相应的绩效判断和评价[29-38]。

2林业政策绩效评价的特点

2.1时效性

林业政策的时效性是指任何一项林业政策总是在特定的时期内发挥作用,这就决定了不受时间维度约束的林业政策绩效是不存在的。林业政策绩效的时效性可分为3种情况:(1)超前绩效(相对于林业政策正式实施而言);(2)同步绩效;(3)滞后绩效[3]。

2.2关联性和复杂性

每一项林业政策都不可能孤立地发挥作用,各种林业政策要实现的是一个多元目标体系,在这些目标体系之间存在关联性[3]。林业政策效益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有短期的、有长期的;有有形的、有无形的;有货币化的、有非货币化的[1]。在存在协同性的情况下,要综合分析这些效益,很难区分绩效中有多少是林业政策本身带来的,因此,绩效评价工作是复杂的,表现为间接绩效的存在[3]。有时候对于某项林业政策的绩效评价需要多种方法并用。

2.3针对性(独立性)

由于学术背景、关注点、研究地点和目的、理念等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于政策绩效的评价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出发,希望得到绩效评价的某一项或多项特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而言,生态学家较注重生态效益方面的绩效,而经济部门更重视经济统计方面的成果等。因此,绩效评价具有独立性特征,评价指标应具有独立的内涵界定。

2.4层次性

根据林业政策绩效的特点对评价目标进行分解,使得林业政策绩效评价具有层次性。如某一项林业政策绩效往往可分为生态、社会和生态效益,形成一级指标,在生态、社会和生态效益之下又可再各自划分层次,形成二级指标,从而将其细化以利于操作和计算等。采用层次性评价可以增加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

3林业政策绩效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3.1原则

林业政策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内容体系的确定,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的质量。为了得到一个科学、准确的评价结果,在选择评价指标和构建评价体系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3.1.1目标一致性原则每一项林业政策的实施都有一定的目的,绩效评价的指标和体系必须能够反映出该项林业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评价指标的选择应从林业政策的绩效目标出发,以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

3.1.2全面系统性和简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林业政策的影响非常复杂,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必须涵盖所有的考评要点,全面而系统地反映林业政策的评价要求。这就要求对评价对象的全过程(即投入、运作、产出、结果)都进行考察,设立指标。但是无论是从操作技术或是人力物力上来看,都不可能对每一项指标都进行准确细致的评价。因此,绩效评价指标数量不是越多越好,指标体系必须简明实用。在完备性的基础上,选择最具代表性指标,尽量做到简单明了。

3.1.3可操作性原则在构建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实现条件及可操作性,在合理成本的基础上,对某些指标进行取舍,对于那些难以获得甚至无法获得,或是数据精确度难以保证的指标,在考评体系中尽量少用或暂时不用,保证数据的可采集性[13,17]。评价指标和方法必须含义明确,具有可比性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3.1.4发展性原则政策、市场、科技、社会等各方面因素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使得林业政策的影响随着时间而有所变化,而且绩效评价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些都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是可发展的,必须随着绩效评价工作水平的提高以及公众对政府政策信息的认知需求而不断更新[10]。#p#分页标题#e#

3.2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的评价方法不断涌现,丰富了政策评价的实践活动[1]。评价方法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划分,从事物的质和量的角度,可划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方法论角度,可以划分为经验分析方法和演绎推理方法;从评价所涉及的工具,可以划分为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1];从表现形式上来讲,可以划分为评议法和指标法;从是否考虑时间因素的角度,可以划分为静态评价法和动态评价法;从评价指标上来看,可以分为单因素评价法和多因素评价法。综合来说,目前的林业政策评价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3.2.1对比分析法

根据林业政策及其绩效的特点,选取一系列评价指标,通过对比政策实施前后这些指标的变化,分析政策实施的绩效大小和程度。对比分析法是目前林业政策绩效评价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具体还可分为成本效益比较法、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历史动态比较法、横向比较法等。例如,杜广民等(2000)运用比较法对1990-1997年水城县长防林工程建设绩效进行了核查和评价,内容包括造林面积、林木生长量、封山育林面积、保存率等[39];梅莹等(2007)运用比较法研究了退耕还林前后的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林农收入等变化,作为对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绩效评价的一部分[34]。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评价结果简单明了、概念明确、使用方便,能够很明显、直观地反映出林业政策产生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但是,林业政策产生的绩效往往与其他非林业政策因素(如社会经济政策、市场波动、人们的生活习惯等)产生的绩效结合在一起,单纯地使用对比分析法评价林业政策绩效时,有时候难以将其他因素产生的绩效区分开来,从而造成误判。

3.2.2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根据所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对林业政策实施结果进行评价。问卷调查法往往根据受林业政策影响的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问卷进行调查和访问,如政策的分管领导、实际操作人员、受影响农户等。如梅莹等(2007)为了解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绩效,对退耕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退耕意愿、退耕前后收入、退耕前后劳动力的转移、退耕补贴、林权证的发放、复耕意愿等[34]。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最有可能深入群众,获得第一手资料,能够真实地反映林业政策在不同群体中的影响。但是,问卷调查方法得到的数据比较主观[30],可能影响到评价的客观性。

3.2.3费用(成本)-效益分析法

任何林业政策的实施都有成本,在评价某个具体政策时,比较该政策的费用(成本)和政策实施后产生的效益,从而得出结论,即基于折现的效益和费用大小来判断和评价项目、计划或投资的资源配置效率性的一种方法框架。林业政策的成本和效益比企业的投资效益复杂得多,当林业政策效益不能用货币来衡量时,则要进行指标化或者指数化[1]。该方法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林业政策绩效评价,符合人们平时的经济评价习惯,也是一种非常直观反映林业政策绩效及其程度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效益是经济的、有形的、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支出项目,如公共支出中的公共工程项目[14]。且成本-效益分析法需要的数据量往往比较繁琐和巨大,可能因此增加工作量。

3.2.4层次分析法

由于林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现在的科研水平还难以对政策的绩效作全面完整地评价,因此,常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并选取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赋予权重,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评价。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1]。该方法的优点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突出重点,减少工作量的同时能够比较好地反映政策的绩效。但是,目前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的选择上还没能形成一个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规范,很多权重都是依照专家建议和以往经验而主观判定和选择,往往忽略了地域环境、时间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权重分配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2.5时间模拟法

利用所获得的具体数据,对不同年份作绩效分析和对比的同时,也对政策效应做时间上的模拟,通过动态评价分析和预测林业政策随时间推移所产生的效益变化和发展趋势,分析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应变力。该方法考虑到林业政策绩效的时间效应,但是由于林业政策实施的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且对林业政策影响的因素众多,有些因素在进行林业绩效评价时可能还没有产生作用,影响因素很难把握。因此,当时间模拟法难以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时,可能会造成模拟结果的偏差。

3.2.6其他方法

绩效评价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因素分析法、分级评价法、加权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公众评议法、生产函数法等。在林业政策绩效评价中,往往不是采用某一种评价方法,而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从而为林业政策绩效评价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评价结果。3.3内容体系目前,我国林业绩效评价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一些林业政策作了相应的分析和效果评价。指标的设计是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11],但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在评价内容上还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没有形成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绩效评价体系。目前,对我国林业政策的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有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和成本-效益评价指标4个方面(表1)。也有学者将成本-效益评价指标归入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内。

4林业政策绩效评价的缺陷和建议

总体来说,我国林业政策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虽然学者们对各项林业政策进行了一些绩效评价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的建立等方面进行宏观的初步探讨,在许多方面还不完善,有许多工作亟待加强。

4.1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评价方法绝大多数采用定性分析和简单推断,定量分析和模型分析水平低,所应用的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1]。因此,应加强与各学科的融合,借助经济学、管理科学等现代科学,丰富林业政策绩效评价的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增强其数据分析的能力。

4.2加强综合评价研究

林业政策的绩效是多方面和复杂的,但有些研究主要从某个单一角度分析林业政策的实施效果,缺乏系统和全面的宏观分析和评价,评价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够。如在进行生态公益林政策评价时,对当地财政收入的影响评价和农民的直接经济损失评价较多,对其他相关行业的影响评价和农民的间接损失评价较少[26]。应该坚持全面系统性和简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综合评价的研究和总结。#p#分页标题#e#

4.3重视政策的制定、设计和管理评价

目前,林业绩效评价多是对于林业政策产生效果的评价,很少有对林业政策本身的制定和设计以及实施管理的评价与分析,而这显然应该是林业绩效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将其纳入林业政策绩效评价体系之中。

4.4加强数据的长期和全面监测

目前的政策评价主要针对近期效益,少有中期、远期社会经济影响的评价,忽略了林业政策绩效连续性的特点。由于林业周期长,在林业政策、项目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评价结果不一定相同,缺乏长期的检测和评价,使得评价难有说服力。政府目前主要对面积、管护等方面的技术指标进行监测,缺乏对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价值量的及时监测,评价主要是事后进行,使得实证分析多以离散、间断资料为依据,给绩效评价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1]。对此应该加强数据的长期和全面监测,强化与其他部门或机构、当地居民等的合作,以增加数据源,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行多阶段的效果评价。

绩效评估范文4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为新农保),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国务院总理指出:“建立新农保制度,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能否顺利推进和完善这项制度,取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取决于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也取决于农民的认识和接受程度。”[1]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的施行,关乎所有农民的福祉,要使这一制度发挥更好作用,取得更好效果,实现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评估必不可少。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在政策评估过程中,评估指标的遴选直接影响政策评估的结果。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政策评估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设计了一套以政策方案、政策执行和政策绩效作为一级指标包含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二、宁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具体评估

1.政策方案评估

在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明显的当下,地方政府的价值选择是建立新农保制度的政策前提。尽管中央近年来已着手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农保制度,但是否出台、何时出台、出台什么样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地方政府拥有相当大的裁量权。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经济社会相对不发达、地方财政收入较低(以2009年为例,宁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111.58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倒数第三)的少数民族地区[2],积极响应国务院号召,于2009年开始在贺兰、盐池、平罗三县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且相比全国提前10年实现新农保的全覆盖,这体现了宁夏新农保政策的公平普惠价值取向。

(1)明确性。宁夏新农保政策内容相对简单、易于理解,无论是个人的缴费数额、政府的补贴资金,还是待遇计发等核心内容和重要环节都相对通俗易懂。适应了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特点和要求,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同。另外,宁夏新农保政策方案设计中明确了中央政府、自治区政府和县级政府所承担的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引导者、监管者和财政支持者的职责和角色。政府在新农保制度中责任的合理定位是保证新农保制度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2)公平性。公平性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首要原则。在评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效果时首先应关注其公平性。宁夏新农保政策规定凡年满16周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并且采取了“双低”原则,即个人缴费的低标准与享受养老金的低标准。在缴费方面,新农保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建立了“多缴多得”机制、“长缴多得”机制和特殊补贴机制。这一制度设计体现了制度内部的公平性,自愿参保体现了同一制度范围内的人群享有平等的参保权益;财政倾向补贴弱势群体,能够发挥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保障待遇有差别,但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范围内。

(3)可行性。

一是宁夏新农保制度从一开始就做到了目标任务、制度安排、缴费标准、财政补贴、待遇标准、经办服务“六统一”,为今后逐步实现新农保区级统筹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市县在自治区统一制度框架下,制定符合本地特点的政策,既保持了全区政策的统一性,又充分考虑了地方实际,增强了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新农保试点经办管理规程实行标准化规范化操作,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明确经办岗位职责、权限和服务标准,保证了新农保试点工作有章可循、顺利开展。目前,新农保试点各类工作账表卡册齐全、规范,经办工作运行良好。

三是制度设计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和待遇标准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并为今后逐步提高标准留出空间。从缴费档次的设定看,共设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缴费档次,没有再增设缴费档次。从缴费水平上看,100元大体相当于2008年宁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82元)的2.7%,适合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和低收入农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500元大体相当于2008年宁夏农民人均收入的13.6%,可供川区及收入较高的农村居民选择。

四是在资金保障上,中央政府的补贴基本没有压力,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我们可以简单地测算一下。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意见》规定,按100元最低缴费,每人每年给予不低于30元的补贴。在新农保制度“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全覆盖”的条件下,则宁夏地方财政年最低补贴数额=∑宁夏16~59岁农村人口数×30。计算的结果是宁夏地方财政2008年对新农保的年补贴数额约为7038万元,占宁夏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为0.740772%[3]。总体来看,地方财政负担并不是很重,但问题在于,由于存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能力的不平衡,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支持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宁夏山区8县(区)均属部级贫困县,财政十分困难,8县农业总人口为210.27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人口20.93万人,分别占宁夏农业人口和60周岁以上农业人口的一半以上。

五是宁夏新农保政策在制度衔接上,注重全面整合。为了解决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的问题,宁夏对当前农村已开展的“老农保”、村干部养老保险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并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整合融入新农保制度。

六是在工作体系上,整合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投入1000万元资金,先期建设50个全区规范统一的乡镇民生保障服务中心,切实做到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工作条件、工作经费“四到位”,为全面推行试点提供了物质保证。宁夏新农保政策在政策方案设计上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比较突出的是宁夏新农保政策的科学性问题。现代养老保险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其理论和保险技术等较为成熟,特别是养老社会保险,无论现收现付制还是基金积累制,其核心的基金平衡关系都有着严格的保险数量关系且能通过保险精算来计算。而宁夏新农保方案中的一些主要参数,如缴费标准、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退休年龄、平均余命、财政补贴力度等大多数仍是经验数据,基本上没有引入保险精算。举例来说,宁夏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为139,也就是说新农保制度为参保人员承担近12年的养老金支付。但一般测算认为,我国农村老年人60岁时的平均余命为20岁,将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年限存在同样的缺口问题,势必构成较大的隐形压力。#p#分页标题#e#

2.政策执行评估

(1)可持续性。从资金的筹集的角度分析,宁夏的新农保政策有以下两个特点: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进行补贴,即“补入口”和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即“补出口”。并且,自治区、试点县已将新农保配套补助资金列入部门预算管理,并纳入民生计划预算,提请人代会审议通过。这种制度设计既有利于实现宁夏新农保的“保基本”的目标,也有利于实现“广覆盖”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解决农民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难题。个人账户随人转移,账户资金存量与增量随人转移。从而为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从基金管理的安全角度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制定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宁财(社)[2009]1271号),规范新农保基金及财务会计管理,统一新农保基金会计科目设置及使用说明,将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另外宁夏还组织实施了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建立了覆盖区、市、县、乡、村的五级民生保障信息平台。确保参保缴费人员信息全部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并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个人账户指标体系,为参保缴费人员建立了个人账户并实行账账管理,认真、准确记录参保人员缴费档次、集体补助和财政补贴资金等,确保个人养老保险权益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基金管理和保值增值角度分析,养老保险基金是农民未来的“养命钱”,基金的安全管理,有效运营,保值增值,直接关系到自愿参保的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信任和信心。目前,“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基金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低、层次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基金管理易受当地行政干涉,容易发生被挤占挪用等道德风险。基金的运营方式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及存银行。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养老金难以保值增值,事实上也威胁到了基金的安全性。

(2)政策的认同度。新农保在宁夏试点后,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但从参保人员年龄结构看,新农保对30岁以下年轻农民吸引力不是很大,自愿参保积极性不够高,并且多数选择100元缴费标准。现阶段,相当一部分农民观念尚未转变,对国家政策理解存在偏差,走入“福利政策”误区,认为只要是惠民政策,费用应由政府全部承担,观望等待、依靠救助和希望财政提高补贴的想法比较普遍。部分收入丰厚的农民认为自己将来养老不存在问题,更多的人认为新农保缴费标准太低,基础养老金较少,参保积极性不高。还有一部分农民认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还早,不想过早参保。南部山区特困群众多,收入水平低,缴费能力不足,“空挂户”现象、集体经济补助不能到位等问题较为突出。

(3)政策监控。宁夏各市、县(区)财政、审计部门加大对新农保资金归集、使用及财政补贴资金的监管力度。加强新农保业务稽核和监督检查,确保新农保业务经办规范化和程序化。严格执行“事前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的三公开制度,把整个基金运作置于广大群众监督之下。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将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县级财政专户统一管理,保证新农保基金安全稳健运行。完善考核制度,确保工作效率全面提高。各市、县(区)将新农保工作纳入年底目标管理考核,对完成参保扩面任务的乡镇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的乡镇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和诫勉谈话,保障新农保工作快速、顺利推进。

3.政策绩效评估

到“十一五”末,宁夏全区22个市、县(区)全部实现了新农保制度,提前1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新农保制度的全覆盖,使广大农民实现了“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养老更实惠”的愿望。

(1)宁夏的新农保制度与政府对农村的各种惠农、支农补贴和减免税费、土地承包权、家庭养老方式等共同保证了参保劳动者的退休期内的基本生活水平,对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积极影响。截至2010年,宁夏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70万人,占总人口的10.9%,已超过了国际通行的10%的老龄化界定标准,其中有70%是农村人口,农村养老问题成为宁夏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进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新农保试点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宁夏日益严重的农村养老压力,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农民不仅“种粮不交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也实现了农民“养老有保险柜”的生活期望。

(2)新农保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总体来看,宁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在逐渐拉大,已由1985年的2.1∶1扩大到2008年的3.5∶1。新农保政策实施后,只要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月可以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每年仅此一项收入就达660元。这是给农村老年人的实实在在的实惠,直接增加了近50万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有利于增强老年人经济自立能力,减轻子女赡养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在整个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和更为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兼顾经济与社会发展、兼顾城市与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维护社会稳定,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新农保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群众养老后顾之忧,增强了消费预期。到目前为止,农村已有33.6万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按月领取了55元的基础养老金。与经济发展同步,这个水平还会不断提高,如果个人能再缴纳一部分,60岁以后每个月可以领到上百元养老金,将在很大程度上解除群众养老后顾之忧,增强消费预期,进而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这对于开拓城乡市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都将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4)以新农保经办能力为突破口,促进了农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基本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新农保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了农村社会管理的完善和县、乡、村的信息化建设。

绩效评估范文5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具有不可重复性、人员配备情况复杂等特征,导致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具有自己的一些特性。

1)项目的人员组织具有临时性和一次性。建筑工程项目往往根据不同的项目和工作要求,安排合适的项目人员至不同的工作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对各类人员采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不同于固定的人员组织体系。

2)建筑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强调项目经理负责制。因此,在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中,需重视项目经理的作用。项目经理对各项目参与方起着协调沟通的作用。加强对项目经理的协调管理,才能促进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有效。

3)建筑施工项目人力资源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是激励员工。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结果是进行薪酬管理的前提和关键。好的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促进项目施工的高效、高质、高速完成。

4)建筑施工项目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对象复杂多变。人力资源绩效考核贯穿于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施工过程中,所需的施工人员在数量、质量、类型、结构等方面是动态变化的,这导致了管理对象的复杂多变。

二、建筑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特征并参考大量绩效评估体系指标文献,本文从态度、能力、业绩3个方面来评估人力资源绩效(见表1)。

1)个人工作态度方面。工作态度反映了员工的行为倾向和主观表现,可通过纪律性和责任感两个指标进行衡量。纪律性则通过出勤率和单位时间内的违章次数这两个定量指标进行测度。而工作责任感则通过对是否积极主动完成紧急任务以及个人日常工作完成质量进行测评。可采用的测评方法有360度评估法,在评估过程中,需重视项目经理的作用。

2)个人能力方面。个人能力反映了员工的个人素质,由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业务知识、技能熟练程度4个指标构成。这些指标均为定性指标,需要选择可靠的人员对被评对象进行客观公正的描述。

3)工作业绩方面。工作业绩直接反映了员工的产出情况,可通过任务完成质量、资源利用效率、质检达标率、安全操作抽检达标度来测量。

三、基于AHP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权重信息确定

制定合理的指标权重,是确保绩效评估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在此,采用AHP进行指标权重确定。AHP是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法,可以判断专家之间的一致性,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A公司某建筑工程项目为例,选择5位专家进行指标间的相互重要度关系判断,应用AHP模型得出各个指标权重信息。

1)一级指标权重确定。对受评项目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中,工作态度、个人能力、工作业绩3项一级指标的重要度不一,工作业绩的重要性最大,占总权重的62.5%,此外,工作态度比个人能力更为重要。

2)个人工作态度二级指标权重。违章次数指标最为重要,其次为个人日常工作完成质量,最后为出勤率和完成紧急任务的积极性。

3)个人能力二级指标权重。在个人能力二级指标中,协调能力与技能熟练程度较为重要,沟通能力和业务知识能力则次之,各二级指标权重信息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4)工作业绩二级指标权重。质检达标率以及安全操作抽检达标程度两个指标的权重均为33.33%,大于任务完成质量指标与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的权重(16.67%)。以上为A公司某建筑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信息表。针对不同的企业与项目,可采用上述方法,选择合适的评估人员,确定各指标权重,以便进行项目成员的绩效评估。

四、结语

绩效评估范文6

(一)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估的内容

1.基金投资收益率。在进行证券基金投资时,投资者追求的目标是获得高收益,因此在对投资基金进行评估过程中,其首选指标就是基金的收益率。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一方面,基金的投资回报率方便计算;另一面,投资回报率是没有量纲的指标,非常方便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因此,收益率在很长时间内都是评估投资绩效的唯一指标,而且从其产生至今,仍然是很多人关心的唯一衡量指标。另外,收益率是一个相对指标,它不仅和风险水平相关,而且和市场平均收益率、市场利率水平和基金所在行业与经济背景相关,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用机会成本思想来进行分析。

2.基金投资风险。马科维兹的现资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过程中,风险可以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市场共有的,任何投资者采用任何投资途径都是无法规避的,而非系统风险是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来有效的规避和分散的,不同种类的投资对系统风险反应的灵敏度不同。对于投资总风险,现资学中常用收益率的方差或标准差来表示,它反映了投资收益的不确定程度。

3.投资基金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投资基金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证券选择能力,即其识别价格被低估的能力;二是时机选择和机会把握能力,即基金管理者能够准确的判断市场行情和发展趋势的能力;三是风险分散能力,即基金管理者在进行证券品种选择和时机选择时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其一次失误所导致的后果,其通过投资组合发挥其投资才能,使其所选择的组合能够优于市场表现的能力。

(二)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估的意义

第一,证券基金投资对于投资者来说,其评估可能只限于资产净值的增长率,然而限于我国目前的市场条件,更多的投资者仅仅关注的是基金的短期市场价格表现,从而忽略了基金长期的趋势,这对于基金长期评价来看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知道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市场上的基金其实是作为银行储蓄的替代品出现的,对其进行业绩评价时,就不能够简单的与常见的银行储蓄品种进行比较,针对投资基金的评价还要充分考虑其风险水平,因为其中涉及到基金的超额收益情况。

第二,针对投资基金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价,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假使广大的基金投资者在对其投资基金进行评估时,并没有一套合理有效地评估体系,那么其就无法进行非常全面和理性的分析,这样基金市场就会非常容易出现偏差。

第三,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是投资基金的监管机制相当不完善,很多基金管理公司的收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管理费用和部分业绩回报,也就是说投资者的利益与投资公司之间并不是一致的,那样投资公司就很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对投资者造成很大的损害。基金管理公司能够很轻松地通过利益输送等方式获得自身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利益。基于此,一套有效、合理的基金投资评估体系能够加强这方面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可以对此进行弥补。

(三)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评估存在的问题

1.第三方客观和公正的评估主体的缺乏。可靠的投资基金评估主体应该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要有专业的知识,从事基金评估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该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工具;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主体必须保障客观、公正。然而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独立第三方投资基金评估主体仍然比较缺乏,极少数评估主体能够满足上述两个条件。

2.科学权威的评估意见未能形成。在我国,投资基金评估往往偏重其净资产的增长,却忽视其对基金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市场风险防范等指标进行评估。而且,正是缺乏一种被市场广为接受的科学、合理评估体系,市场中更多的基金公司往往只重视简单的净值增长,亦即只重视收益性指标而忽视对基金所承担风险的评估。

3.评估标准有缺陷。在国际上,基准指数的编制和公布已经非常成熟和完善,著名的基准指数有标准普尔指数和道琼斯指数等等,这些基准指数经受了时间的检验,得到了广大投资者普遍的接受和认同。我国在这方面的指数显然不大标准,所做得远远不够,国内很多评估公司简单利用国外单一指标法对基金表现进行的实证研究中,也将股票市场指数作为相应公式中的基准投资组合的替代物。由于没有考虑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的实际情况,这种做法将导致评价结论的偏差。

4.数据的收集不完备。作为基金评估最基础的一步,数据收集是我国相当薄弱的一环。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缺乏专业机构。这种专业机构既要有基金评估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数据收集处理的能力;目前基金信息存在不少缺陷,使数据不完备,不足以进行基金全面分析;国债和现金未分开披露或者披露频率不够、信息披露存在较长的滞后期等等,国外通常利用3至5年的数据进行研究,至少也不应短于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

二、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估的建议

(一)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完善的基金绩效评估体系

基金的评价方法。作为银行储蓄的替代品和一种有效的投资工具,证券投资基金的目的始终是保证投资者和基金管理者之间的双赢,基金管理者不能仅仅看重和赚取管理费用,投资者也不能简简单单地只看重资产净值的比较。因此,基金类别、业绩的稳定性、风险收益特性和运营规范化等,甚至是各基金管理人的投资偏好和特点都应该成为投资人关注的指标。这一切的实现都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估体系,这样才能够为投资人和管理者进行参考。基金业绩评价基准。例如指数基金应与所跟踪的指数进行比较,行业基金则应与能够代表该行业整体状况的行业指数进行比较。目前,我国深沪两市都有各自的综合指数、分成指数以及分类指数等,且每个交易所要求编制的标准都不相同,然而我国基金的组合又并非仅仅局限于某个市场,往往投资是交叉的,这样就会造成对基金的收益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让很多评估者选择指标的时候容易混乱,造成无法进行对比的现象。因此,深沪两市应该统一各类指标,或者由国家专门的机构编制,从而可以作为全国评估基金业绩的基准。独立的基金评估机构。基金业绩的评价还需要专业的基金评估机构,而且这个机构必须是独立于基金管理人的。美国的基金业的快速发展与基金评估机构的配套发展密不可分,当前美国基金业绩评估机构与股票评估机构、债券评估机构一起成为资本市场信用评估的三大支柱,并以严格、客观、公正保持投资人对资本市场的信心。目前我国尚没有经认可的独立的基金评估机构,对基金的评价大多都由证券公司的研究机构完成,由于现阶段基金大多由券商发起,基金的管理人也大多来自券商的各个部门,而且基金持有的证券都在券商所属证券部交易,券商与基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研究机构所做出的基金评价的公正性就要大打折扣。这样我国就迫切需要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投资基金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为投资者提供有力的参考。

(二)加快建立我国投资基金发展的品种结构模式

根据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基金投资现状,我们了解到我国投资基金受系统风险的影响并不大,但是这仅仅是因为我国基金的经验操作和低投资比例。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可以选择的证券投资工具仅限于债券和股票,针对基金并没有有效的做空机制,基金管理者没有好的规避风险的手段。作为一个高储蓄的国家,尽管我国公民的投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是我们的储蓄率仍然高达60%,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人们对投资产品的缺乏信任,找不到稳妥的投资工具,对现有的投资品种缺乏足够的信心。金融市场投资基金的推出将改变资金单向流动的局面,稳定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从而构造固定收益证券的基准利率。同时,它还将促进固定收益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促进利率市场化,进而实现汇率浮动和资本项目的开放。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日益成熟,适合金融市场基金投资的短期国债、票据和回购等短期金融工具己经并进一步的丰富,而且货币市场基金的市场环境已经成熟,这样推出货币市场基金是众望所归。

(三)要完善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机制

绩效评估范文7

农村卫生人才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关键组成,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1]。为客观评价广东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效果,促进广东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一套基于现实、具有一定导向性的广东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为此,笔者通过两轮专家问卷咨询对此进行了尝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事卫生管理、医学教学等相关工作10年以上,具备中级以上职称的专家25人。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Delphi法,通过文献学习,结合实践工作,拟定第一轮咨询问卷。通过电子邮件进行第一轮专家咨询。对第一轮咨询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召开专家讨论会,根据第一轮咨询各指标的满分比、变异系数、权重系数等修改指标体系,形成第二轮咨询问卷。通过第二轮专家咨询,对权重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形成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

1.2.2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进行双录入,内容包括专家基本情况、权威程度、积极程度,计算各级、各个指标的满分比、均数、变异系数、权重等。

2结果

2.1专家的基本情况

在咨询的专家中,职称以正高为主(38.10%),从事工作年限以20~29年居多(47.62%),年龄构成以40~49岁为主(42.86%),文化程度以大学本科居多(47.62%),从事专业以卫生事业管理为主,其它专业包括行政管理、健康教育、继续教育、基础医学、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表1)。

2.2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度

本研究的两轮调查表的有效回收率达到84%和100%,即专家积极系数为0.84和1.00。判断依据系数平均值为0.793和0.946,熟悉程度系数平均值为0.763和0.895,专家权威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778和0.921。

2.3指标体系

经过两轮专家咨询,筛选出评价指标,最终确立5个一级指标,41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中,培训内容指标和师资队伍建设指标的权重最大,为0.209和0.205,位于第一顺位,工作保障指标和组织管理指标均为0.199,效果、效益指标仅为0.188,权重最小(表2)。二级指标中“卫生教育培训机构专职、兼职人员数”“师资中、高级职称构成比”总权重最大,有专家认为这两个指标最重要,而“课程设置科学性及实用性”、“培训内容实用性”的总权重较大,分别为0.056和0.053,变异系数较小,可见大部分专家认为这两个指标在评价体系中较为重要。总权重较小的指标有“万元财政投入培训学员数”、“培训师资授课费占财政投入培训费的比例”,均为0.011,表明专家认为以上指标的重要性相对较小。“学员档案建立与管理”的变异系数最大,说明专家对这个指标的意见分歧较大。

3讨论

近二十多年来,Delphi法已成为一种广为应用的预测方法。它在指标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尤为广泛[2]。选择专家是德尔菲法成败的关键。本研究确立专家咨询组成员既考虑专家的基本条件(知识结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专业等),又兼顾本研究的具体情况。在指标设计和权重分配研究中,由于问题相对重要,且涉及面广,所以需要选取15~30名专家参与咨询[3]。本研究选择来自卫生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健康教育、继续教育、基础医学、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等多个领域的25名专家,对课题研究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一般认为,专家咨询表如达到50%的回收率是可以用来分析和报告的起始比例,60%的回收率是好的,70%是非常好的[4]。本研究两轮调查表有效回收率达到84%和100%,即专家积极系数为0.84和1.00,满足统计学要求,表明绝大多数专家关心本课题,参与的积极程度高。专家权威系数按Cr≥70%为可接受的标准[5],本研究专家权威系数均较高,显示本次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高,可认为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结果可取。

绩效评估范文8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数据包络分析法,绩效评估

    一、研究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随着党中央“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成人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成的职业技术学院。因此,对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科学评估,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 我国学者母目光、翁史列指出,高等教育评估是以高等教育为对象,依据教育目标,利用一切可行的技术与手段,系统地收集信息,并对教育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为作出决策、优化教育提供根据的过程。“以评促建、重在建设”是教育评估的宗旨,科学的评估对学校办学起着导向作用。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理论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如学者丁世民、王后林提出可借鉴IS09001标准开展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估;学者吴结在比较商业、普通高校(大学)、高职高专评估体系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高职教育评估体系的构想。但遗憾的是,在这些理论中都没有引入效益评估的概念,“效益”评价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估研究中普遍没有得到体现。而实际情况是在高校的建设中,不仅应考虑产出,同时更应看中为了获得这些产出所耗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使用情况,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才直接反映出该单位办学(建设)水平的高低。教育评估的重点是对“教育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因此,教育评估主要应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而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利用运筹学中的优化思想处理输入—输出复杂系统的决策方法,从本质上是相对效率评价的表达,它不仅能判断决策单元对应的“生产活动”是否有效,而且可同时获得许多有用的管理信息和改进方案,辅助有关人员进行科学决策。近来的研究表明对效率前沿进行估计的利用DEA的数学规划程序是相对有效的。笔者经过文献检索发现,目前我国学者对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还没有学者尝试用量化的方法去评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率。故本文拟从系统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方法对28所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效率进行评价,并对非DEA有效的院校进行投影分析,把非有效的决策单元改进成有效的决策单元,以期为我国高等职    业教育的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DEA模型的基本原理

    DEA是1978年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及E.Rhodes等学者以“相对效率评价”概念为基础首先提出来的。DEA的基本思路是从各决策单元(被评价对象)投入产出的角度定量地比较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根据侧重点不同,DEA模型有多种类型,包括同时评价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综合评价模型C2R;反应决策者偏好的锥比率的DEA模型CzWH;具有无穷多个DMU的半无限规划的模型CzW和C2WY等。根据高职高专院校评估的特点,本文选取带有非Archimedes无穷小处理后的CzR模型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效率进行评估。

    在C2R模型中,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记为DMU,,1≤j≤n),每个决策单元记为DMU-jo(jo=1,2,…,n),并均有m种类型的投入和s种类型的产出,分别用X;和Y,表示。Xij≥0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第i种投入;Yrj≥0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第r种产出。则对第jo个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判断其有效性的C2R模型可如公式1所示。其中,0为该决策单元DMUj0的有效值,即投入相对于产出的有效利用程度;λi为相对于DMU,o重新构造一个有效DMU组合中第j个决策单元DM;Uj的组合比例;Si-,Sr+分别为投入和产出的松弛变量。

    求出θ,λ,S-,s+等各参数(向量)值后,对于DMU-j0(第j0个决策单元)可得出如下的参数经济含义:

    第一.DEA有效性的判断。

    (1)若θ=1.且s-=s+=0,称DMU-jo为DEA强有效,即在该经济系统中,其原投入Xjo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Yp已达到了最优;

    (2)若O=1,S一≠0,S+≠O时,称对应的DMU-jo为DEA弱有效,即在该经济系统中,对于投入X。可减少S_而保持原产出b不变。或是在投入XJO不变的情况下将产出Yp提高S+;

    (3)若O<i时,则对应的DMU-jo为非DEA有效,意味着在该经济系统中,可通过组合将投入Xj0降至原投入的0比例而保持原产出Yp不减。 第二,规模有效性的判断。 (1)当K=l时,称DMU-j0规模有效,即DMU-jo达到了最大产出的规模点;

    (2)当K<1时,称DMU-jo规模收益递增,表明DMU_jn在投入Xj0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投入量,产出量Yp将有更大比例的增加;

    (3)当K>1时,称DMU-jo规模收益递减,表明DMU-jo在投入X。的基础上,即使再增加投入量也不可能带来更大比例的产出量增加,故没有必要再增加DMU-jn的投入量。

    第三,投影分析。

    对于非DEA有效(0<1)的决策单元DMU-jo.可以通过DMU-j0在相对有效平面上的投影来加以改进,该原理可以通过单输入单输出的生产函数的投影分析来简要说明,如图1所示。

    图中曲线表示生产函数曲线,A点表示决策单元DMU-jo,D点(多维空间中为一个超平面)表示DEA有效的决策单元集合,线段AB表示剩余变量,线段AC表示松弛变量,直线AD是有效前沿面的法线方向,OA表示DMU-jo投入产出向量。当决策单元为DEA有效,A点和D点是重合的,即决策单元最优效率评价指数等于l,剩余和松弛变量为0;当决策单元为DEA弱有效时,投影点也处于生产函数曲线上,但和D点不重合,此时最优效率评价指数为1,但剩余和松弛变量不为O。#p#分页标题#e#

    根据上述的投影原理,对于非DEA有效(0<I)的决策单元DMU-j",可以把对应单元原有的投入量Xi调整为0Xj-$,原有的产出量Yj调整为Yj+S+时,则决策单元DMU-jo就为DEA有效了。(0Xj-s-,Yjs)即为DMU-jo的投影。投影值为各投入产出指标调整了的具体数据参考,也为非DEA有效DMU的绩效改进提供了途径:

    三、应用实例分析

    本文以广西28所高职高专院校为研究对象,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2009年度的数据,建立评价的DEA模型,并依据计算分析的结果,对各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效率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关的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