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市场范例

金融服务市场

金融服务市场范文1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市场是指现代金融市场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特殊表现形式,即特指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以农村为目标市场而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以及广大农村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对金融服务的客观需求而形成的供求关系的总和。笔者基于2011年2月和2011年7月在四川省甘洛县的实地调查,从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介绍和分析了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基本情况。   1甘洛县概况   甘洛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与乐山、雅安2市接壤,全县幅员面积2155.94km2,辖28个乡镇,227个行政村。甘洛县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甘洛县全县总人口为21.2282万,比上年增加5224人,增长2.52%;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6625人,农业人口为19.5657万;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5.7932万,比重为74.4%。2010年,甘洛县国内生产总值达2375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8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3541元。由此可见,甘洛县的人口呈现出以农业人口为主,且少数民族人口居多的特征。甘洛县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都在稳步上升,但城乡收入差距明显。据笔者实地调查,甘洛县的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而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供给方提供的服务主要为银行储蓄、银行信贷和保险业务。   2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分析   2.1供给分析   2.1.1各家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中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一些成绩。中国农业银行甘洛支行是甘洛县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农行结合甘洛实际情况提出了“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农户小额贷款为推手,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深度和广度”等多项有效措施。农村信用社也提出“把支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将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仅2010年1~10月小额信贷累计投放4326户,金额2010万元,均用于支持农户的种养殖业。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虽然2010年2月才开始开展业务,但是到2010年底时已发放贷款83笔,金额达530.90万元。总之,各家金融机构正在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积极开展涉农服务工作支持“三农”,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2.1.2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是一个客观事实。   2.1.2.1金融基础设施薄弱,覆盖率低,城乡资源配置不均。尽管农行在加大力度服务“三农”,但就目前提供的服务来看,可以说是明显不足。农行从1993年起农行就开始逐步撤出农村市场,到2000年,农行已经撤销了所有乡镇的营业所。目前的中国农业银行甘洛支行仅在县城设有营业部2处,ATM机3台,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农行开始在各乡镇设立“金融便民服务点”,但仍有不少金融空白乡镇;而同样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之一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截至2010年末,全县农村信用社有营业机构8个,其中,县级联社1个,独立核算信用社7个,也就是县城占了3个,其他乡镇中只有5个乡镇有农村信用社的营业机构;甘洛县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虽然主营业务就是小额贷款,但其营业范围目前也仅仅覆盖县城及田坝镇;而作为保险类金融服务机构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分支机构也全在县城。总之,甘洛县金融服务机构的总体特征是总量不足,配置不均,基础薄弱,覆盖率低。   2.1.2.2金融服务产品单一,且实际涉农服务有限。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供给方提供的服务本来就只有银行储蓄、银行信贷和保险3种业务。笔者实地调查得知,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甘洛县广大农户最终得到的金融服务实际上只剩下银行储蓄一项。比如银行信贷,目前没有一家银行在农村开展抵押贷款业务,涉农贷款仅有小额贷款一项。农行虽有一些较好的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但农行的小额贷款至今尚处于筹备阶段,未真正实施,也就是说农行尚无涉农信贷。而惠农卡和惠农信用卡的发放量,至2010年末仅1108张和15张,相对于甘洛县近20万人口的农村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农村信用社虽然有涉农的小额贷款,并且在支持农村种养殖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信用社的涉农信贷产品只有小额贷款一种,且服务范围同样十分有限。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情况相似,虽有许多的信贷产品,但是针对农村的也紧有小额贷款一项,且仅覆盖到县城周边及田坝镇。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涉农产品仅“母猪养殖保险”,且由于保险条款中规定“能繁母猪存栏数量30头以上(含)”,进而把广大普通农户排除在服务对象之外了。总之,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涉农服务的产品单一,且服务对象仅为广大农村的较小区域或广大农户中的少数农户。   2.1.2.3金融服务机构的涉农服务工作乏力。各家金融机构都有明确的涉农服务工作思路和目标,但是在具体贯彻执行中仍有不理想之处。从上述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很好的政策措施没有执行或者只是象征性的完成一定工作量,这与预期效果和农村金融服务的实际需要差距很大。这里并不是要指责金融机构的工作问题,而是描述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另一个现实状况。这种现状背后的原因也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2需求分析实地调查表明,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方面可以说是“供给型金融抑制”与“需求型金融抑制”两种问题同时存在[1]。居住在县城周边和各乡镇中心以及交通干道沿线的大部分农户,市场经济意识相对较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强度也较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他相对偏远落后乡村的一小部分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强。   他们都希望获得足够的信贷资金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其他的产业来增加经济收入,希望得到保险公司分担经济风险。但是正如提到的“金融服务的供给仍然不足”,这种需求强度高,但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的现状导致了“供给型金融抑制”问题的出现。#p#分页标题#e#   与“供给型金融抑制”相对应的是“需求型金融抑制”。   同样居住在县城周边和各乡镇中心以及交通干道沿线,但其中有一小部分农户和广大相对偏远落后乡村的大部分农户一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强度却相对较弱。他们也有发展经济的需要,但是事实上他们很少向金融机构寻求金融服务。   正如笔者在新市坝镇随机访谈了解的情况一样,很多农户经商都是靠着自己的家庭积累,遇到资金短缺他们就向亲戚朋友借,如果借不到,多数选择暂不开业或者暂不扩大经营规模。   3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浅析   3.1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面从金融服务的供给存在的问题来看,根本原因是受甘洛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甘洛县的经济虽然在稳步增长,逐年提升,但是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甘洛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落后的,且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甘洛县,可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2]。这样的客观经济特征意味着,能给金融机构带来利润的大中型企业数量有限,规模有限,农村的金融需求相对薄弱,能带来的只有负担,没有利润。还有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微观经济基础薄弱,很多地方电、信不通,没有网络,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农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不高,而且小额贷款的服务成本较高,贷款风险较大。因此,甘洛县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规模很难扩大,甚至还面临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甘洛县农村信用社就长期未能摆脱亏损的困境,2010年全县8个法人营业机构中,只有3个信用社是盈余社。同时,金融机构市场化不彻底,业务种类和利润来源单一,主要依赖存贷款利差,缺乏创新意识和为“三农”服务的积极主动性,也是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3.2金融服务的需求方面造成金融服务的需求中存在“供给型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而导致“需求型金融抑制”的原因则需要具体分析。因为“需求型金融抑制”的主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居住在县城周边和各乡镇中心以及交通干道沿线的小部分农户,另一部分则是居住在广大相对偏远落后乡村的大部分农户。对于前者而言,他们的金融意识和经济收入都相对较高,但他们认为金融机构的交易规则约束太强,太繁琐,于是他们倾向于自我积累和向亲友借款,因此减弱了这部分农户的金融需求强度。对于后者而言,由于经济情况,受教育程度,民族构成等方面都差异很大,所以情况要复杂很多。有的是害怕还不上贷款而不敢向银行贷款;有的却是因为受教育程度的原因,金融意识淡薄;有的是因为受观念的影响,耻于借贷。这些影响金融需求强度的因素在西部民族地区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完善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对策建议   4.1政府引导,改善制约金融服务市场发展的经济环境要解决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其关键点在于解决安全保障和利润来源的问题。为此,政府的介入是必要的,而且不仅要有政策引导,更应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大量的金融服务工作,结果多半是工作量大,利润低,甚至有高风险的存在。因此,在完善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过程中,政府应扮演重要角色,帮助改善外部环境,提供安全保障。也只有政府对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加以关注,并为解决问题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而寻找出路,才能为金融机构进军农村市场卸下包袱,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当然,政府在出面帮助改善客观经济环境,调动金融服务的供给工作的积极性,激活金融服务的需求的金融需求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金融服务的供给的工作质量的监督,不能让一些很好的工作思路再半途而废,甚至仅停留在规划书上。   4.2加大农业投入,发展当地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受到甘洛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实质上就是农村相对太穷、太落后。只有加大农业投入,加大科技投入和产业升级等,发展当地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甘洛县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的问题,也才能更好的调动金融机构为农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其涉农服务工作乏力等问题。   4.3提高金融机构涉农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如何在现有的环境下有效地展开工作是非常值得金融机构思索的问题。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农户的客观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创新服务产品和内容;了解不同群体金融需求强度不同的原因,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比如简化工作流程,优化工作规则,创新服务方式,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激发“需求型金融抑制”农户的需求愿望,提高其需求强度等都是值得尝试的方法。当然,作为金融服务的需求者一方的农户也应该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学习金融知识,了解相关政策,主动与金融机构进行互动。   5结语   综上所述,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存有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与需求方面的“供给型金融抑制”与“需求型金融抑制”并存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农村金融,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可以说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一个缩影,完善和发展甘洛县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对整个西部民族地区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金融服务市场范文2

关键词:农地金融创新;农业农村;新动能

1新动能培育的背景及意义

2019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16元,实际增长7.1%,与2018年增长的7.6%相比,农民增收速度明显放缓。在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下,受农业结构矛盾的显现、农业政策红利的递减、农民转移性补贴收入已达上限等因素影响,实现安徽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增长的动能不足。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安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径,培育发展安徽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为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安徽省进行农地金融改革的基础条件良好,大量可流转土地和闲置资源的金融属性未开发利用。如,承包地和宅基地是农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但现行土地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土地资产的金融属性,不利于土地资产金融价值的发挥。因此,推进农地金融创新,对激发农村土地的金融属性,拓宽农业发展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作用。

2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农地金融研究。安徽省内对农地金融的研究最早始于尹云松[1],其认为农地使用权是一种他物权,这种他物权能够充当抵押物[1]。可行性方面,温铁军[2]认为,农地抵押会导致农民失地,反对农地过度金融化;高圣平[3]持赞成观点,理由是经济发展淡化了土地的社会保障职能,农地抵押权的实现可以通过强制管理的方式进行。模式选择方面,杨继瑞等[4]认为,重庆“地票”模式有利于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的区域范围和组合机制;林乐芬等[5]发现,农地股份合作社模式的运作绩效相对较优。省内研究从理论和经验2方面展开。理论研究方面,黄学华[6]分析了安徽农村金融存在组织体系不健全、交易成本和信贷成本高等6大突出问题;张亨铭研究发现,新兴农村经济组织融资难较为普遍,主张安徽农村金融需要进行深层次改革。实证研究方面,孙家军[7]发现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可有效促进安徽农村经济增长;蒋满霖[8]以安徽省数据为例,对安徽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的生态质量进行实证分析;朱永璨[9]以安徽金寨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为例,对改革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总结得失经验。

2.2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研究。政策制定层面,农村发展新动能一词最早出现在2013年11月14日《安徽日报》评论员文章《以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中。随着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对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安徽省委省政府也于2017年3月13日出台《关741???????????????????????????????????????????????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具体实施意见。路径设计层面,王雯慧[10]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国祥[11]从农村新型业态的培育、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12]从优质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转移,分别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培育建言献策;省内研究方面,李国英在2017年4月8日召开的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现场会上强调,推动农村电商新发展,打造农业发展新动能。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张延明[13]强调推进“三变”改革试点,推进安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和新动能培育。

3安徽省农地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3.1农地金融抑制。安徽省农地金融的改革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抑制,使得农地金融发展缓慢,满足不了本省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3.1.1农村缺乏有效担保物2018年12月29日最新修订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都可以向金融机构抵押担保融资,但承包地和宅基地是农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现行土地制度极大限制了土地资产的金融属性。3.1.2农地产权估值和处置难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进行抵押担保融资政策对“三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也面临一定阻碍。因为无论是政策性还是商业性抵押融资,对农地抵押物的产权估值和处置都存在困难。

3.2农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截至2019年末,全省耕地流转面积263.06万hm2(含互换、转让),流转率达48.9%。但在目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规范有序的流转平台。但根据调查统计发现,池州市梅里村69%的土地流转并未通过产权交易平台[14]。这也说明,在流转的耕地中,存在较大比例的私下协议流转,并未通过交易平台进行规范化流转。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进行抵押融资时,由于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市场不完善,使得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押融资。且农业贷款中短期贷款占比高,2018年安徽省农业合作机构短期贷款为3889亿,中长期贷款为2234亿,短期贷款额高于中长期贷款额74.08%。而土地产值的特点使得短期内无法形成较高抵押值,无法有效发挥土地的长期抵押融资。

3.3农村金融服务市场活力不足。目前,安徽省金融服务主要由农商行、农业银行、邮储等少数金融机构提供,并且农商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缺乏行业竞争活力,不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和产品服务提升。同时,广泛分布在农村的各银行网点机构,存在较为严重的“只存不贷”的情况,并将吸收到的大量农村居民储蓄存款转存入人民银行,再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形式,注入到城市金融市场中,从而加剧农村资金的流失。

4安徽省农业农村新动能培育建言

4.1推进农村各项产权确权颁证。安徽省农村产权不明确,使得农村土地无法进行有效的金融抵押。因此,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产权认定,构建科学合理的确权等级标准体系。面临农村金融抵押费用高的情况,采取积极可行措施降低农地确权成本,降低农地产权融资交易费用。

4.2完善农地金融服务体系。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农地金融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安徽农村土地等生产要素资源的金融属性,为安徽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明确农地金融服务平台体系的公共性质。通过建立完善的合作社金融服务机构,充分发挥政府的统一协调作用,确保农地金融服务的公共性。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实现风险分担提高抗风险能力,调动农民参与农地金融流转的积极性,逐渐成为推动农地金融发展的主阵地。紧密依托农村现有金融机构。在安徽省农地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过程中,要在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整合,对农地金融服务平台的可行性不断探索创新。

4.3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安徽省推行“三变”改革需要把握的要点:要进行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确保农地产权交易、流转的有序开展;为“三变”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平台,构建完善的“三变”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农村资源要素的金融价值;务必加强风险管控,是确保“三变”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提高各方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基石。

4.4促进三产融合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市场发育的不断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农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拓展,推动三产融合将更加释放农业发展潜力。安徽省一二三产业基础良好,为农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基础。推动金融等服务业与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通过不断完善农业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的优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要提高安徽服务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性,避免少数金融机构的市场垄断,导致低效率和高交易成本。不断推进先进生产技术与农业融合,提高制造业服务农业的质量,拓宽二三产业对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推进“互联网+”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形成二三产业与农业农村有机融合发展。

4.5释放“双创”活力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积极推动安徽省农业农村“双创”,运用新技术路径,构建“双创”服务平台,挖掘农村资源、产业“双创”活力。地方各级政府应出台激励农村“双创”活动的政策措施,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扶持涉农“双创”活动;要构建良好的“双创”服务、培训平台,降低创业成本和减少创业阻碍;各级政府也应打造“双创”地域特色,通过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农业创业品牌。同时应该发挥中小微企业优势,深挖农村市场潜力。积极尝试通过农地金融解决融资难问题,以农地金融为抓手,带动城乡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要素流动。并且要促进要素收入均等化机制的形成,吸引优质要素汇聚农村,为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创业破解融资难题。不断释放“双创”的巨大市场潜力,让“双创”活力成为安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力。

5小结

金融服务市场范文3

关键词:农村金融;城乡收入差距;黑龙江省;可支配收入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黑龙江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的社会性问题。有许多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对于造成这类社会经济问题的现象背后所存在的原因进行内核探讨与调查研究。但是与之相关的文献以及报道少之又少,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现了这个严重问题,并在其中加入了一些理论试图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从此越来越多专家相继调查,进行这类经济领域问题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

在于对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即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具体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性措施与建议,为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在专业理论领域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借鉴。在解决当前问题之后,更好地发展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充分发挥制度的优越性,保证农村居民以及农村金融在贫困地区也能获得较好发展,缩小黑龙江省城乡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

二、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相关理论分析

(一)农村金融相关理论

1.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支持农村信贷业务先于其他业务流通,它认为农业生产的资金主要来自当地政府帮助扶持农业信贷的补贴。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在现实金融市场中并没有被采纳是源于其组织的相应机构管理形式落后,效率低下,并且金融机构不是营利性的组织,因此缺乏对贷款资金的收购力,相应的监管和贷款审批机制并未升级改进。

2.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就是,市场力量可以调控乡镇金融服务市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的观点是,农业信贷补贴的实际作用并不明显,反而提高了当地范围的金融经济对外部市场资本的依附性,难以独立解决问题。而与之伴随的是,其也同时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所以在我国这类发展中国家中,需要当地政府机构来参与,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助其一臂之力。

(二)城乡收入差距相关理论

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会经历两个不同的阶段,在经济社会处在第一阶段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劳动力付出者与劳动力购买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另一种情况是现达的智能化从业者与传统的手工业从业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经济社会处于第二阶段时,整个经济社会在收入差距存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健康的平稳的发展。

2.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库兹涅茨认为,造成城乡收入水平差距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即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工资收入以及劳动的分配存在不均等的情况,导致了居民获得金融服务和金融业务领域的范围不同。在这样的条件下,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认为,政府和市场并不会放任这种现象持续发生,一定会由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控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使收入差距获得减小的良好走向。

三、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基本判断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进一步加快。政策性金融机构积极扩大对农业的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数量增加,农业支持能力提高,商业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农业发展。尽管农村地区的金融筹资已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随着农村发展的加快,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二)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不足

1.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突出

我国农村经济中的资金供应不足和需求量巨大的问题相对来说更为明显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规模总量的不足导致许多对于农业的投资都得不到保障,虽然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投入数量逐年增加,但是金融服务短缺还是会出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在资金来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覆盖范围和农户数量均可以实现相对正方向的变动,但是个别单户贷款的额度还是会处于较低水平,难以适应农业生产和技术转型所需要的资金。

2.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

政策性银行业务功能单一,农业发展银行仅仅是办理粮棉油等农产品的批发收购和生产仓储管理业务,还并不健全,比如将基本建设和农村综合土地开发以及办理政策性住房贷款作为业务的主要功能,因此银行业务管理职能单一直接限制了其他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对于推动农村金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导性业务支撑和重要带动性的作用。

(三)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现状

1.黑龙江省城乡常住居民收入差距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2010—2019年,黑龙江省城乡常住居民收入差距,即可支配收入在逐年扩大,从2010年的7646元扩大到2019年的15936元,增加了8290元,扩大超过了2倍,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值增长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2010年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233,2018年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114,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0712。

2.黑龙江省和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分析

首先,我们对黑龙江省的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从图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黑龙江省城乡收入的差距,2010年达到了近十年最高为2.23。随后,城乡收入差距在2010—2013年逐渐缩小,城乡收入比在2010—2013年,由2.23下降至2.03,这一时期的下降是受益于农业政策的扶持,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力度。其次,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我们把2010年至2019年黑龙江省与全国的情况继续进行了一个比较,即同向类比。具体的情况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观察到近十年全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略高于黑龙江省的,并且全国的收入差距也存在一个波动的变化,这一阶段的变化与黑龙江省的变化趋势并不相同。从图中我们还能看出,在这十年期间黑龙江省低于全国比例的同时,黑龙江省的发展是呈现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其波动水平和波动幅度是高于全国的居民收入差距比例的。

四、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分析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联分析

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简单的理论分析,但是对黑龙江省农村金融进行分析后,再对城乡收入差距做一个分析,把两个部分分割开来了,并没有进行整体的联合分析。因此,接下来本文将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一个更加清晰的关联分析。先观察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比例的曲线走向。观察图2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黑龙江省城乡之间收入水平差距的绝对值有逐步拉高的倾向。对比两者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黑龙江省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异绝对值具有大致相似的变化趋势。认为这种结果是黑龙江省的农村金融发展落后、制度不完善、资金供给链并不完整等一系列原因所导致的。

(二)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内在机理分析

通过这些研究,结合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业长远发展,我们能够充分了解和认识到,在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业建设和发展的长远历史进程中,农村金融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数量”一个方面的,而且是我国农村金融的长远发展。其具体表现为我国农村金融业的发展程度。

1.门槛效应对农村金融发展不利,导致加大城乡收入差距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和消费者力量再次发生了变化,返回家乡寻找新的工作的年轻人逐渐增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几乎所有回乡创业的青年人都会选择自己创办一家金融公司,他们所选择的是一种新技术组合型的金融公司,这些新技术组合类型的金融公司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种新的驱动力,当地的就业困难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吸引和带动更多年轻人回乡。也正是由于这些企业的门槛都比较低,对资金和企业的需求较高。而金融企业发展需要更多条件,所以金融企业的门槛极高,高门槛会抑制当地的经济向好发展。

2.减困效应有助于缩小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消除贫困意味着农村金融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创意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简而言之,在资本链周转不畅的农村地区,可以发现一些制造业以及小型和微型企业,他们可以从农村金融公司借贷或筹集资金来克服公司的困难。农村金融业的发展空间更大,更多的是与一些地方制造业和小微型企业合作。从事金融业的当地农村居民很少,农村金融更多的是关于合作和与企业联系。

(三)用面板模型验证检验金融发展指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1.指标选取

本文的变量指标是基于对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的发展分析所选取的,主要选择了以下四种指标(见表2)。黑龙江省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收入差距指标(CJ):CJ=全乡城镇居民平均具有可供已支配收入经济的总收入/城镇农村居民可供支配经济的总收入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大小衡量的指标(FD):FD=农村贷款总额/农村居民GDP总量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程度衡量的结构指标(FS):FS=农村贷款总额/贷款总额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和社会生活质量指标(AGDP):AGDP=全国农村GDP/全省乡镇人口总数

2.数据来源

以上的数据主要来自众多统计数据库,如《黑龙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国泰安数据库》《中国金融统计年鉴》等统计数据库,选取时间为2014—2018年,通过Excel表格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对数据指标进行相关检验。第一,模型介绍。我们采用VAR模型来衡量上述四个动态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VAR模型是可变时间序列的模型,它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西姆斯(C.A.sims)将vvvar动态模型直接引进了现代经济学中,促进了对现代经济理论体系的完善,将模型的动态分析纳入经济体系中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和运用。随机变量为满足下列方程的{Xt},t∈T为P阶向量自回归过程即为VAR(P):Xt=C+Φ1Xt-1+Φ2Xt-2+L+ΦpXt-p+εt其中,εt=(ε1t,ε1t,...,εnt)为向量白噪声过程,C=(c1,c2,...,cn)为n维的一个常数矢量,φi(1≤i≤p)为n阶的参数矩阵。第二,模型建立。运用黑龙江省2014—2018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关的数据建立模型如下:CJ=C+αFD+βFE+δFS+χLnAGDP+ε,其中农村居民人均GDP在数值上选取过大,处理起来并不方便也并不容易,于是选择了其对数即LnAGDP,ε为误差项。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由理论分析得出农村金融发展处于低水平阶段

从上述现状以及理论分析中可以看出,自2010年以来,黑龙江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的绝对值逐年递增,但是总体的增长率在下降。相比于全国,黑龙江省的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比较低,但是相比于其他省份还是较高。然而黑龙江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曲线与全国的曲线波动趋势大致相同。2.由实证分析得出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渐缩小从经济实证中心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明显看出,黑龙江省一些贫困地区所在农村发展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将极大地直接影响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以及农村居民人均GDP控制变量是缩少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因此,下面本文会继续提出一些关于缩小黑龙江省城乡之间收入水平差距的意见。

(二)建议

1.商业银行加大“三农”支持力度

国字大型商业银行应加大对“农业,农村地区和农民”的支持力度,拓宽营业网点的覆盖面,延伸服务触角。大型商业银行不应该故步自封,应该走出自己原有的模式,不断改革创新,完善已有的可行性较弱的制度政策,调整农民的存款和贷款制度,提高存贷款效率,使农村金融市场与其他市场保持平等地位从而开展竞争,形成有效竞争格局,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实际收入。

2.带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

金融服务市场范文4

【关键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抑制

一、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发展问题受到了党中央高度的重视。作为“三农”大省,河南省农村金融服务不断优化,农民的融资渠道更加广泛,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17年4月,全省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已达1.57万亿,位于中部六省首位,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充分说明河南省农村金融在规模上得到快速发展。除此之外,河南省农村金融还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一)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

随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信用社成为河南省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但信用社存在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差、管理落后等问题,河南省政府从2015年出台农商行组建三年工作专项方案以来,截止到2017年底,全省完成改制和达到农商行组建标准的市县联社共计119家,占机构总数的86%。洛阳、开封实现农商行全覆盖,郑州、许昌、三门峡、鹤壁、安阳等市的改革工作也接近全面完成。通过改革,农商行股本得到充实、股权结构优化、优秀股东参与到法人治理,进一步增强了对农服务的实力。

(二)出现了一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大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随着政策的大力支持,一些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日益发展起来,逐步分布到我省各个乡镇,使偏远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得到了全面覆盖。

(三)金融产品的推广比如保险产品和期货,使农民切实感受到了好处

其中农业保险给予了农民以充分的保障,在受到自然灾害时,不至于一败涂地。另外一方面随着农产品进入到期货市场,农民通过在期货市场可以对冲现货市场的风险。通过这种对冲平仓,期货和现货的优势互补,有效降低了农产品的风险。我省农民积极利用现代金融服务已初见成效。

二、河南省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分析

河南省作为“三农”大省,一直以来都面临着金融资源稀缺性的约束,这给本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的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较少,功能不全

首先,农村商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只有简单的存储功能,不能满足人们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其次,农民贷款的门槛较高,难度较大。最后,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大量的资金投入其他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

(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出现了一家独大的现象,主要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

由于缺乏竞争,农村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前进的动力,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低下。

(三)农村信贷市场出现抵押品不足的情况,影响了信贷投放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国家土地归集体所有,个人没有权利抵押。其次,农民所拥有的住房流动性非常差,价值较低,并且变现时间较长。最后,商业银行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风险失控,抵押品不足的时候,银行为降低自身的风险而减少对农民的贷款,因此农民失去了主要的资金来源。

(四)农村金融风险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

农业生产投入大,周期长,再加上河南省仍然属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使农业生产风险巨大,至今未有良好的手段解决。

(五)农村金融服务缺乏创新

首先政府的大力干预和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过度保护,破坏了农村金融市场公平和秩序,使金融创新缺乏外部环境。其次,随着传统金融机构逐步退出农村市场,农村金融机构单一,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现象,竞争不充分使创新主体失去了创新的动力。第三,金融创新主要面对广大城镇居民,适于农村环境的很少,这些金融产品不能够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而且手续繁杂,不易理解,限制了农村金融创新发展。

(六)作为农村金融领域的主体农村信用社(农商行)仍然存在产权关系不明晰、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河南省农村金融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三、关于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第一,在普惠金融理念的指引下,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大改革的力度,转变传统的依靠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差额来盈利的模式,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满足农户多层次的需求。第二,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河南省是“三农”大省,典型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是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根源。增加农村金融资源供给根本还在于要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使城乡融为一体,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根本出路。第三,加快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解决农民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为了解决抵押品不足的问题,需要不断扩大担保物的范围。政府可以突破房产和土地经营权的限制,将这些价值化,并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保证担保物的流通性。第四,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健全农业保险、期货等金融服务市场。首先,应制订政策降低农民保费支出,如无自然灾害发生,保费支出不至于造成家庭负担。若发生了自然灾害,农民通过获得保险的赔付可以获得充足的资金迅速恢复生产,顺利度过难关。其次,应充分利用农产品期货的降低农产品风险,关键是培育代表农民利益的市场主体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第五,加快金融创新。首先应该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搞清楚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引入多种主体打破农村金融一家独大的现状。其次,所推出的金融产品要适合我省农村金融现实需求,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扩大新型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为新产品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第六,加强监管。主要分为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首先,政府应该划分金融监管的职责和落实风险处置的责任,使各机构职能明确,在出问题的时候不会相互推卸责任,最后不了了之,受伤害的还是农民。其次,强化内部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积极主动的提高工作效率,明确自身的责任,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丁志国,张洋,覃朝晖.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效果[J].农业经济问题,2016(1):68-75.

[2]黄海峰.中国农村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研究[J].农村经济,2014(04):1-5.

金融服务市场范文5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影响

1997年,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两件非常巧合而又影响深远的事情,一是金融贸易开放不久后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卷入了亚洲金融危机;二是WTO成员在GATS框架下签署了《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把全球95%的金融服务贸易纳入自由化进程。从目前的金融发展水平来看,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中具有绝对优势。但是,除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一直在积极倡导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之外,并不是所有发达国家都主动采取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而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中的新加坡、泰国、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等却在并不具备很强竞争优势的条件下积极推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政策,但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出于各种压力,不得不参与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由此可见,尽管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表现多样,各国却并非仅仅为了贸易利益,更多是出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利益考虑开放其国内的金融服务市场,这是因为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与其它各部门联系甚广的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经济功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对于提升新时期我国服务贸易水平、拓宽服务贸易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因此,研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扬长避短、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内涵分析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提出始于1986年的乌拉圭回合谈判。此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理念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传播,随后在世界部分国家得以实施。有关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内涵研究也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其内涵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综合当前学界对于这一概念的分析,可以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界定为两个方面,即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静态形式和动态形式,[1]静态形式是指整个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及政府监管程度;动态形式则是指整个金融市场从普遍的限制阶段走向逐步开放,最终实现相对的自由竞争的过程。

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已经逐步凸显,这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可见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可以认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谓是利弊共存。

(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竞争因素,提升了金融机构的整体效率。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时代来临后,大量的国外热钱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国外金融机构不仅在我国设立相应的金融分支机构,同时还积极与我国本土金融机构通过技术合作、资本入股等方式加强合作,从而提升了我国金融机构的整体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这些都有利于金融交易成本的减少,促使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国民经济总收入。2.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优化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最终拉动经济增长。长期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深受金融效率低下的影响,金融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就在于金融系统的总体竞争力较低,金融市场垄断程度较高。许多新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难以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或在进入市场后受到诸多限制,而垄断程度较高的企业则可以继续获得较大收益。长此以往,大企业就会丧失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影响经济健康发展。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国外金融机构参与本国的金融市场竞争,促使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有利于提升国内金融市场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整合金融业务类型,提高国内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2]与此同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国外金融机构的先进的经验、技术、理念以及人力资源等等,也都会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技术外溢效应,从而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改进和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但不可否认的是,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给国内金融市场和体系带来一定冲击。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时代,国外金融结构纷纷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突出表现为国内金融市场份额被蚕食。[3]同时,国外金融机构在进入我国市场后,往往会优先选择我国经济较发达、人口较为稠密的大城市,例如北上广深等地,而这些地域又是我国的经济中心,这就有可能给我国的经济安全带来风险。2.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宏观调控也是一个考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是金融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而我国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又离不开金融监管机构的宏观管理。以往我国金融机构针对本土金融企业的相关措施可能不适用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背景下的金融市场发展,相关金融监管措施的出台还需考虑到国外金融机构的发展,这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促进我国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在有效降低甚至避免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发挥并利用好其优势。

(一)健全金融服务法律法规,促进相对自由化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实践证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有利的,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但在这种积极作用的背后,也存在着相应的风险。因此,为有效保证我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必须把握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时代的金融市场发展规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健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时对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制定出与我国国情相符合、适应现代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发展的金融监管机制,[4]加强统筹协调,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发挥至最大,同时有效规避其负面影响,促进我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

(二)加快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创新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也对我国现阶段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能力和金融服务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尽快转变服务理念,推进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以目前金融市场最受关注的养老金融为例,其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关键在于应面向老年人群,开发出更多适合老年人需求的金融产品,不断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且多元化的金融需要,针对个人养老需求提供多层次、个性化服务,[5]目前,许多金融机构已经在试点推出适合老年人的各种金融产品,如老年人银行卡、老年人商业保险、信托以及养老基金等产品。未来,金融机构还应继续加大老龄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注重金融产品的个性化,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经济情况及心理特点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加多元、更加人性化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老年人参与老龄金融的积极性;此外,各大金融机构还应积极联系其它养老保障行业,建立跨行业的老龄金融服务机制,将老龄金融服务和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保健等业务紧密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因此,加快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创新是提高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金融专业服务队伍

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国外金融机构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后,我国国内金融机构要想加快金融创新,争取更多的市场资源,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金融专业服务队伍,积极树立并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各类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现代金融服务。当前,我国金融机构亟需人才,尤其是高素质、复合型的金融专业人才。因此,不断夯实我国金融机构发展基础、促进其良性发展,关键在于由政府等相关部门,根据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现实情况,构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时代金融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养机制,不断扩大复合型金融人才储备,切实培养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富有职业道德的现代金融专业人才,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时代下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四)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

我国金融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这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借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改革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努力健全金融机构,构建我国新时期金融机构发展的新体制,努力搭建多层次、广覆盖的银行机构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尤其应重点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等各类市场主体有条件地进入银行业,构建竞争有序、产权协调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从而带动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有效提升我国金融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拉动经济发展。[7]

四、总结

总之,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有弊,应通过各种有力措施有效降低其负面影响,最大化地发挥其带动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基于此,我国政府部门还需要继续坚持创新,全面提升我国金融服务的整体效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努力实现国家金融服务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带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办兴,汪兴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走在国内稳定和国际冲突的边缘[J].城市金融论坛,2000,(7):19-22.

[2]潘菁,刘辉煌.知识型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4):45-47.

[3]潘菁,刘辉煌.知识型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我国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界,2007,(4):59-63.

[4]李瑞琴.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研究[J].财贸经济,2009,(3):96-100.

[5]王青青,段元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4,(22):10-12.

[6]刘兴灿.经济新常态下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浅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4):92-96.

金融服务市场范文6

关键词:金融科技;英国;传统金融业;金融监管;政府决策

金融科技(FinTech)是将金融(finance)和技术(technology)两者相结合之后产生的合成新概念词,是将传统的金融系统中高科技与核心创新理念相结合,优化现有服务效率的新型服务概念。在过去,金融科技以改善和支持现有金融服务为目的扮演着协助市场的角色。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个人电脑的出现,金融公司将互联网与现有的金融服务结合起来,提供网上银行服务,为客户提高便利性。从那时起,移动设备和智能手机相继出现,人工智能,社交网络服务(SNS),大数据(bigdata)和区块链(blockchain)等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成为融入传统金融业的融资技术的新技术。

1英国金融科技的出现

英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开始意识到金融科技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随着对现有银行的信心下降,全球对传统金融服务的需求开始下降,在全球范围内重组金融服务市场的急迫任务也终于被搬出台面,国家经济核心为金融服务业英国的反映尤其激烈。金融科技产业以能排除时间及空间限制为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为主要特点,为市场提供的便利彻底改变了英国消费者对金融市场的需求。另外,近年来,基本支付程序已经大大简化,因此用户可以在第一次使用时通过授权证书进行认证,然后可以通过预先登记的密码或指纹等简化的识别过程进行交易。这对那些厌倦了现有银行高压商业惯例的英国客户而言,金融科技的简便性已经凸显出来。英国银行没有向消费者配备相对方便的金融系统。久而久之,英国的当国客户开始向市场寻求一种能代替这对他们来说相对不方便的金融服务系统。为了克服金融市场的危机,英国政府选择培育FinTech产业,以提高现有金融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便利性。由于英国拥有庞大的金融业规模和政府积极的养育政策,其金融科技产业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不仅如此,英国还拥有强大的金融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各种融资网络也为吸引全球的金融科技公司到金融中心英国创造了条件。两者相辅相成,各金融公司的流入为英国注入了新力量,为英国不仅是金融行业也为新发展起来的科技金融行业提供了原动力,而英国的金融市场环境以及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也为进入英国市场的企业们提供了保障。此外,英国在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下实施了各种意在培育金融科技业的政策。随着英国在伦敦创建数字技术集群TechCity,许多高科技公司入驻TechCity,为金融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英国金融业绩监督机构金融行为监管局(FCA)还宣布,ProjectInnovate将支持金融科技行业,并自2014年10月开始运营创新中心,这是一项新的关于FinTech业务支持计划。自2016年5月起,英国经过测试后运营首个利用监管沙箱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安全的监管环境和保障,进一步加快了金融科技市场的创新速度以及发展速度[1]。

2英国金融科技的主要领域

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将金融科技行业按业务领域分类为支付、财务数据/分析、财务软件和平台四个部分。韩国经济学家安秀贤提到在英国的金融科技市场,支付是最大的部分。而支付部分是指易于使用且费用低廉的汇款和支付服务,具体包括基础设施、在线支付和外汇交易。该服务主要通过与金融科技人员与银行和信用卡公司等现有财务公司的合作提供,并为用户提供服务,如NFC和电子钱包。另外,PayPal和支付宝是全球提供支付服务的公司,其在财务数据分析部分中,通过收集和分析与个人或企业客户相关的各种数据来创建新的增值。其中业务细节包括信用查询、资本市场和保险。它主要提供在线使用的线上股票、债券和期货投资平台,并通过互联网注册后提供相应的服务,为其各业务提供保险保障服务。在财务软件方面,利用先进的智能技术提供比现有技术更创新高效的金融服务和服务相关软件。其中包括会计、风险管理和综合资产管理等。最后,平台领域为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各种交易基础,以便在没有金融机构干预的情况下自由进行金融交易。与现有金融服务相比,金融投资平台以更低的手续费以及更快速的转账服务为竞争优势,以此增加其市场份额。

3英国金融科技业现状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英国的金融技术业在政府积极融合金融的政策下迅速发展。在英国,从事金融科技工作的人数估计达到135,000人,在伦敦有超过1,800家技术公司。这些公司的市场价值估计约为1万亿美元。自2008年以来,通过金融科技的交易量每年增长74%。并在5年内将金融科技投资总额提到7.81亿美元,比2008年同比增长了600%。增长率是美国硅谷的3倍多。硅谷2013年投资仅为950万美元,而2004年和2013年为785万美元,总投资额为190%,显然增长率为600%英国的增长速度更快。根据全球咨询公司安永(Ernst&Young)的2017年全球捏合利用率调查,英国对金融科技的使用率为42%,其次是中国和印度。与2015年的14%相比,同比增幅约为28%。此外,英国已建成金融科技主要中心中最好的销售技术生态系统。安永会计师事务所(2016)是一家全球咨询公司,通过劳动力、资本、政策和需求4个关键因素对主要国家的金融科技生态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英国在政策部门中的整体得分最高。纵观其中全局,可以发现与从前英国对金融部门出色的监管不同,促使英国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一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在英国政府强有力的主导和促进有效的公共私营合作伙伴关系和放松管制导致的成果[2]。

4英国金融科技成长动机

纵观全局,金融科技生态系统已在某种程度上建立可能成为了英国政府积极支持金融科技行业其中一重要原因。伦敦和纽约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拥有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并且有很多行业人才参与其中。在金融危机之后,英国政府迅速响应需求的变化,提出了让TechCity成为创业中心的蓝图,从那时起,许多高科技公司开始带着出色的人才资源进入TechCity,也正因此,TechCity的存在为FinTech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3]。

4.1传统金融强国

纵观英国金融业发展的过程,可以为英国成为金融强国能为后来的新兴产业提供环境的契机这一事实找到证据。伦敦在16世纪迅速发展,并发展成为全球贸易中心。随之,国际金融市场在伦敦自发形成。18世纪下半叶,外国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范围扩大,其中包括外国政府发行债券和延长长期借款。在这趋势下,外国金融机构开始进入伦敦,并用在本国筹集的经营资金发展商业银行的银行业务。随着伦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以及外国资本来到伦敦,英国金融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在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储备货币从旧英镑转向美元,纽约开始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这一改变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发展。于此同时,原伦敦金融市场的萎缩随之发生。然而在此之前,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金融市场随着欧元市场的形成而成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石油资金流入,伦敦的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1979年外汇自由化的全面衡量标准化和1983年证券市场的大爆炸使伦敦发展成为金融业的中心。在这段历史中,贸易的发展导致了金融机构的涌入,也从而导致了英国金融业的发展。

4.2英国政府的支持政策

英国一直在寻求一个全国性的生态系统来振兴金融科技产业。为此,英国政府在伦敦创建了数字技术集群科技城(TechCity),并在主要枢纽城市建立了金融科技中心。英国的科技城是英国风险投资集中区域,它建立在美国高新技术研究聚集地硅谷的基础之上,反映了英国意将伦敦转变为世界级IT中心的决心。2010年,英国政府以促进不发达的伦敦东部地区的数字新兴产业和初创企业发展,为其提供了各种机构支持,其中包括税收优惠和对租户公司的补贴等。通过努力,英国以全球领先的IT公司,如Facebook和谷歌为对象吸引投资,成为全球第三大数字集群,这里面有超过5,000家金融科技公司在TechCity中运营。2017年,TechCity的业务增长率为40%,远远高于伦敦的17%。TechCity拥有高增长率的原因之一可以归功于它的低门槛。为了激励企业家在金融科技业的创业以刺激金融科技的发展,英国政府大幅降低了企业家们的入门门槛。例如,在TechCity中,只需输入有关创业公司的基本信息,即可在24小时内完成公司注册,并向其支付15英镑的费用。该计划的优势在于,由于门槛较低,可为初创公司筹集资金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TechCity通过提供优秀的法律系统,优良的设施和文化环境,引入了出色优秀的IT和金融科技人才。通过提供数字企业建立和运营所需的各种服务,例如放宽对IT人才的签证要求,建立资助政策以支持技术培训,实现了61,000名IT专业人员的流入。TechCity不仅专注于引进IT专业人士,还意在引入驱动经济增长所需的多样的专业领域的人才。英国政府为了建立成功的教育机构,金融和研发服务机构以及公共机构等生态系统正在努力。

5结语

金融服务市场范文7

关键词:农村金融信贷;创新度;农村信用体系;金融超市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农村经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农村金融信贷产品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群众需要,所以,开展多元化的农村信贷金融产品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交通不是很便利,资金的运行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所以,开展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信贷产品,也可以很好的解决当地融资难的实际问题,促进金融市场朝着一条健康、有序的道路去发展。

一、农村金融信贷产品现状分析

1.思想观念因循守旧,信贷产品品类较少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民不光重视农业的生产发展需求,也对房屋的休憩与改善、子女出国留学、婚丧嫁娶等生活事宜有了更高的追求,对于资金量的需求不断加大。但是,现有的信贷模式还比较传统,信贷产品额度也比较低,无法满足老百姓的实际需要,所以,亟需要开展多样化的金融信贷产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群众需要。另外,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上岁数的农民对于高风险的金融信贷产品还存有一定的顾虑,不敢“贸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信贷金融工作的顺利开展。

2.企业员工不具备专业的金融素质,创新性较弱

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企业员工固步自封,工作“求稳”,不求发展,抱着一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怠工心理,不愿意发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工作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缺乏创新意识,不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与当前瞬息万变的金融形势“脱轨”,员工的这一现实情况严重阻碍了金融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3.宣传力度不够,忽视农村地区信贷产品的创新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农民对于金融信贷产品的认知能力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当中,所以对于新的信贷产品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金融信贷产品利用率与普及率都较低。另外,金融行业忽视了农村地区信贷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宣传工作,错误的低估了农民的信贷消费能力,所以,农民对于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够了解,更谈不上利用新型的信贷金融产品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了。很显然,这是与大力发展新农村经济建设,加大对于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工作的初衷相背离的。

4.金融体系不健全,缺乏前瞻性

由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时间不长,所以,金融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备,整个金融机构业务工作开展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面对的目标人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信贷金融服务工作的开展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很难为农村经济的长效发展“保驾护航”,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二、农村金融信贷产品的创新性研究

1.加大农村金融信贷产品的宣传力度

要想从根本上促进农村金融信贷产品的开展与推广,就要从源头出发,加大对于农村地区信贷金融产品的宣传工作,让农民对于金融产品有充足的认识与了解,只有农民真正的了解到位了,才能够有效的开展金融信贷产品的拓展工作。尤其是在新产品的推广过程中,部分“不明所以”的群众都抱有一种抵触心理,认为就是“高利贷”,存在一种错误的认知。所以,针对于这一现实情况,我们必须精准出击,点对点、面对面的进行咨询服务,解决农民的内心疑虑,扫清农民的“后顾之忧”。我们可以推广试点服务,让农民可以进行“体验式”服务,从观念上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2.构建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

在推广农村金融业务的同时,我们更要加大对于信用制度的宣传力度。要给农民树立一个正确的信用意识,让农民可以切实有效的认识到信用对于抵押担保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定期开展金融培训讲座,引导农民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以便于更好地促进农村金融信贷工作的顺利开展。

3.提升金融专业人才的业务能力

在做好金融信贷产品宣传工作的同时,更要从源头出发,采取培训交流的形式,加大对于内部工作人员的培养,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发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当前形式创新改革产品模式,不断业务自身的业务能力。产品的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地区的规模,引进高水平的金融专业人才,促进金融信贷服务工作的有效提升,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4.建立健全保险机制

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做好金融信贷产品服务的同时,同步发展相关的保险机构。政府对于商业性的保险机构应该大力提倡,通过建立健全保险机制,促进农村保险产品的多样性,更好地促进金融信贷产品的推广与发展。与此同时,完善配套的信贷抵押担保体系,在法律的层面切实有效的约束担保抵押行为。

5.丰富金融信贷产品的服务范围

我们应该响应国家的政策,大力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为“三农”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信贷产品。依据不同标准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细分,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超市。我们不应该“一刀切”,应该立足于不同地区的实际金融需求情况,创新思维模式,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多样化的服务,以期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信贷产品服务是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所以,我们要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信贷产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期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海猛.对新野县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物业,2015.

[2]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中心支行课题组,白韶红.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调查与思考——以普洱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6.

金融服务市场范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养老服务金融;养老服务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养老基金的支持力度,积极审核和规划养老金计划,并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的参与者和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支持和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参与和推动养老基金的发展。据全国老龄办数据,从2014年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上升到约106万亿元,中国老年人带来强劲的消费潜力,将支持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养老产业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交通医药等领域,每个领域都离不开对金融服务的支持,因此养老资金需求将爆发,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商业银行发展养老服务金融现状概述

随着我国人口年龄问题的日益严重,养老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对于养老问题的解决,金融的支持是必要的,这也是金融业参与发展的重大市场机遇。在中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的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不仅是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居民生活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居民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对个人养老规划的实施和老年人养老资金的支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正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和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老年人对养老金消费的巨大需求。考虑到《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所载信息,2014年至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将从约4万亿元上升到约10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从8%上升到33%。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巨大的机遇。近年来,我国已经意识到养老保险业的发展,养老保险基金的发展是养老保险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2011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多项文件,明确了金融机构参与和支持养老保险业的问题,但没有具体规划。2016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民政部、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关于金融支持养老保险业更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养老保险业金融支持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正在大力开展既符合国家政策又能挖掘养老金市场潜力的养老金融资活动。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关键成员,人口老龄化减少了储蓄计划,提高了银行的坏账率,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但是它也可以为金融需求创造新的增长点。随着老年人收入的增加,养老资金的需求也在增加,但目前金融机构能够推出的养老金融产品并不多。并且由于老年人缺乏理财知识和风险意识,加之市场机制不健全,一些不法机构打着幌子,进行各种非法集资活动养老金融资,导致养老金投资和财务管理方面的欺诈事件频发。很多老年人都愿意选择信誉可靠、理财专业、保障标准化的商业银行提供的养老理财产品。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的客户,客户群体覆盖社会各个阶层。他们可以利用业务和服务业务跨越城乡的优势,直接、快速地了解客户的养老需求,开发新的养老金融产品,开拓养老服务市场。

二、商业银行发展养老服务金融的必要性

(一)养老金服务金融产品碎片化,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建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养老保险制度,具有融资和项目管理的优势,有利于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可向养老基金、养老金储蓄计划、养老金基础设施、上下游企业、小微机构和其他产品组合提供贷款,对养老金行业的供应链金融支持,可供养老基金使用。商业银行可以帮助养老机构和企业规避项目建设和运营中的风险,如资金链断裂、信用危机等,有助于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老年人对养老金计划的服务价格更为敏感,但他们对经济消费和产品安全的要求更高,目前商业银行忽视了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关注,缺乏满足未来养老生活需要的长期规划,这使得养老理财产品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当前养老金服务金融产品碎片化,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养老金制度,有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资源。发展养老金金融活动既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商业银行充分利用最丰富的金融资源,开展养老金金融活动,具有惠及民生、维护社会的功能,可以发挥优化养老资源配置和社会整体稳定作用。

(二)居民金融意识不足,对养老重视不够。居民金融意识不足,对养老重视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基金来自退休或由子女支付,因此他们没有强烈的养老意识,大多数人直到50岁才开始准备养老金。发达国家的人们从年轻时就开始接受个人金融服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效规划和配置资产,而中国人口的养老金储备时间普遍较短,以及养老金资产的规模小。无论是对老年人的日常照料和照顾,还是对老年人的养老基金和医疗保健支出,中青年群体都受到了大量的影响压力。并且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和比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老年人口比重将继续保持。所以养老金问题的有效解决是改善这种情况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实现社会各阶层的良性运转。

(三)有助于优化商业银行金融结构,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国民总资产和养老金储备意愿是决定养老金融资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家庭资产配置以房地产等实物资产为主,金融资产为辅,就金融资产投资而言,专门用于退休的资产严重不足。因为传统观点,即中国居民以自己的储蓄或家庭观念养老,对养老基金普遍不了解,他们更愿意将金融资产存入银行,接受相对较低的利率,不敢承担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风险。因此,大量金融资产存款只以低息在银行储蓄的形式存在,这不仅降低了资产的利用率,而且增加了货币贬值的风险,这将阻碍经济发展。建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优化养老金融结构服务业。养老金融资包含多种类型的服务和产品结构,具有较长的服务周期和许多需要长期性的连接,有效整合和建立养老金融供应链服务,有效实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活动的产品创新,有利于优化养老金融服务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但是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建立独立的养老筹资机构,导致各部门在开展养老金融活动时缺乏沟通,最终产品的市场化需求不高。养老金融业务具有投资大、生产周期长的特点,一方面与银行的年度考核制度相冲突,另一方面降低了养老金融活动的价值,最终阻碍了养老金融活动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世界上最知名、最可靠的金融机构,占据了金融业的大部分服务,商业银行是居民可供选择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并且商业银行顾问是养老金领取者进行理财规划的第二大依赖主体,按年龄段划分,随着中老年人的增多,居民对银行顾问的关注度更高。因此,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商业银行更可能向公众新的养老金概念,并帮助他们规划养老基金,这也是商业银行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商业银行发展养老服务金融策略分析

(一)创新养老金服务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可以实施新的地方性政策来为老年人提供金融服务,在业务设计和设计中要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求。销售点要贴瓷砖、挂爱心座椅、打造无障碍通道,至少要打造一台非常适合轮椅使用者的柜台机、ATM机、VTM机,将老花镜、轮椅、拐杖等老年人常用设施摆放在网络显著位置,优先考虑呼叫和绿色通道。此外,商业银行要完善安全防范措施,打击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账户的诈骗、盗窃行为,进一步确保他们账户的安全。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和智能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还可以利用新技术为老客户简化业务流程。可采用遥感、指纹信息、上门双登记等方式为老年客户办理业务,特别是解决老年客户外出办理银行业务不舒服的问题,满足其金融服务需求。首先,必须开发以“消费养老金”为代表的商业信贷产品,在生活方面,可以将指纹信息技术应用到银行卡上,解决了老年人忘记银行卡的问题。这样,银行卡就可以实现衣、食、住、行、医等多种形式的结算。另一方面,加快医疗、健身、娱乐、医疗等方面的信贷投放,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旅游业例如开发旅游消费型养老产品,即购买金融产品后,可以自由旅行。其次,对养老金资产的金融需求。如除养老金外,老年人还可以通过使用固定资产获得银行融资,此类金融产品的设计应密切关注老年人的需求。

(二)商业银行重点发展养老服务金融。养老服务融资面向中老年客户,舒适便利是吸引客户的重要方面。商业银行应注意优化线下和网上的服务流程,发展综合金融服务,内部设立专业服务部门,整合养老金融部门,个人信贷部等有关部门对金融服务实行统一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还需要寻求与其他银行、养老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会和证券公司的合作,以建立战略联盟。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供数据、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系统、充分研究客户需求、在线使用等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而线下多平台,与家庭、医院、旅游、电子商务等养老连锁企业密切合作,开发针对性的产品,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增值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最大化的变革效益。当前,产品分割、不尊重老年人真实需求是老年人理财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利用大数据等金融手段,充分了解客户需求,针对不同的客户开发高效的金融产品来细分市场。例如,应该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如保险事业和基金事业,来充分、共同发展各自的利益。另一方面,产品列入清单后,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对顾客形象进行分析,自动匹配并向顾客推荐产品,这不仅减少了顾客寻找产品和购买不合适产品所带来的问题和损失,而且提高了顾客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为满足老年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商业银行首先应提供符合老年群体特点和需求、降低风险、稳定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检查、内务、养老等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为银行创造非利息收入,提高客户忠诚度。由于收入和支出以及自身的身体状况,信贷业务中老年群体潜在的信用风险更高,商业银行应当全面评估65岁以上人群的健康状况和预期的健康状况。但是,不能简单粗暴地将老年群体排除在商业银行之外。银行应分析具体情况,适当放宽对老年人的年龄限制,通过住房贷款、不动产抵押贷款、金融产品抵押贷款或担保等方式降低信贷风险,加强全面风险的检测和评估,为客户提供短期、中期或长期的资金支持,帮助老年人实现更好的老年生活质量。

(三)商业银行储备相应人才和对应考核制度。无论是出于社会责任还是未来的发展,商业银行都应将养老金融资作为战略重点未来。要求商业银行自上而下建立完善有效的老年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实施老年金融服务战略规划,实施整体产品开发、业务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及时使之适应市场需求,解决养老金融产品的碎片化问题,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服务。为满足个人多元化养老金需求,商业银行应加强培训和个人理财规范。商业银行应当鼓励从事财务顾问工作的人员尽快取得相关财务顾问资格,建立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引进优秀、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人员,充实本单位财务人员,管理人员对理财经理的考核应充分考虑当季理财产品的销售业绩,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为财务经理提供长期考核、绩效要求、激励项目等财务规划活动。同时要求商业银行认识到未来老年人获得自上而下经济需求的潜力,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销售网点做好老年金融服务工作,为进一步开发推广个人养老金融服务和产品提供坚实的客户群基础。同时,由于老年金融服务广泛分布于社会学、管理学、保险学、税收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有必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商业银行资质通过定期提供人力资源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精算和咨询能力。我们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销售团队,销售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管理技能,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差异化的销售服务。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中国目前正经历着最大、最快、最长的老龄化进程,如何解决养老问题备受关注。国内外政府和学者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基金”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养老服务金融是养老金筹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金融机构除了制度化的养老金外,还通过金融手段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