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论文(共6篇)

经济学研究论文(共6篇)

第一篇: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大多数主流的经济学家却对经济系统赖以运行的地球物理系统不可抗拒、必须无条件遵循的客观物理规律给经济系统的运行带来的种种限制缺乏必备的了解,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趋势。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无论在经济学、物理学或者其他学科中,没有一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理论的有用性和有效性取决于它是否对其试图解释和预测的一系列现象成功的做出解释和预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人们也就不断的用观察来检验理论。作为检验的结果,理论常常得以修正或完善,有时甚至被抛弃。检验和完善理论是经济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关键”(平狄克、鲁宾费尔德,2000)。从经济学定义的演化可以看出,大多数经济研究人员或多或少的都承认这一点,即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一门社会科学。也就是说,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之所以研究资源配置,前提是主流经济学假定资源相对于人们的欲望需要是稀缺的,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需要,就必须优化配置使用资源,充分使用当期所能获得资源生产出最大数量的产品以供人们消费。由此可以看出,资源与资源稀缺是主流经济学研究为满足人类欲望而实施资源配置以进行经济生产的理论前提和基础,也就成为纯粹经济学进行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张,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一系列极其难以解决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生产与生活方面的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是由“资源”与“资源配置”引起,又是主流经济学难以解释的。因此,重新认识并界定经济学中的“资源”与“资源配置”问题,也就是说,必须重新认识并构建新的经济学理论中“资源”这一逻辑研究起点,才能够真正理解并解释“资源稀缺”这一经济学假设,才能够进行真正经济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才能够解决或缓解当前经济学在经济发展理论与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理论与现状之间的矛盾,从而为新的经济学理论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资源的定义

在主流经济学理论中,“资源”大多指的是劳动力、资本、土地三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威廉•配第在考察物质要素在资源配置中对财富创造所产生的作用后所得出的结论。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在参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大,资本也逐渐成为在资源配置活动中创造财富的内生变量。在由美国数学家科布和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的科布-道格拉斯函数Q=f(L,K)=ALαKβ中,能够看出劳动力、资本是创造财富的两大资源要素,此后为了体现技术进步的作用,后来的经济学家把A表征为时间的函数,并把技术也看作为创造财富的一个资源要素。实际上,若追根究底,促进技术进步的原因众多,社会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技术进步的,因此应当说,技术是目前参与财富创造的最为复杂的资源要素。但是考察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与代表人物的思想,都没有把作为社会生产所需要的自然矿产资源与能源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来进行研究的,而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信息社会的出现,都需要以能源的消耗来提供足够的负熵以维持人类社会的有序结构,否则经济社会的历史将会出现走向无序的倒退。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而生,纯粹经济学意义下的资源究竟是什么,应该包括什么;所谓资源稀缺到底是何种意义、何种程度上的资源稀缺,如何在既有的、现实的资源稀缺基础上来重新进行资源配置以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纯粹经济学理论研究对“资源”这一逻辑起点的一个根本性命题。传统的主流经济学对于资源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在古典经济学时代,经济学的奠基者之一萨伊认为“人类所消费的某些东西,例如在某些情况下的空气、水、日光等,是自然所赐予的无代价礼物”,“它们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围”,原因在于“不需要人的努力去创造它们。因为它们不是可以生产得出,不是可由于消耗而毁灭”(萨伊著,陈福生等译,1963)。应当看到,在萨伊所处的年代,工业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对空气、水、日光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尚没有超越地球物理系统能够正常“代谢”的范围,但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激增,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到了经济学家马歇尔所处的年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已经大大的影响的地球物理环境,此时马歇尔认为:虽然一切自然资源、环境都是财富,但属于经济学研究范围的财富只是两种:第一种财富是他具有私有财产权的那些物质财富,因为它们是可以转让和交换的;第二种财富是属于他所有的、在他之外存在的,而且直接作为使他能够获得物质财货的手段的那些非物质财富。通过马歇尔的论述可以看出,此时经济学家已经开始承认自然资源、环境等财富的存在,但是仍然未把这种财富看作经济学研究的“财富”的组成部分,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今。随着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人类活动空间的急剧扩展,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耗散协同规律同时作用,为了维持人类社会有序结构的发展与正常运行,人类维持的经济社会系统必须吸收更多的能量以维持这种社会有序结构的熵值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以克服人类社会系统走向无序引起的熵增效应。这就致使经济生产中向地球物理系统需要攫取的“空气、水、日光”等自然资源越来越多,同时向地球物理系统排放的工业废品也越来越多,地下水漏斗、臭氧层空洞等重大的地球物理资源环境问题的频繁出现,使得经济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目前已经大大超出了地球物理系统的正常新陈代谢范围,从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再采用传统主流经济学中“资源”的理解,不把自然资源与环境系统纳入经济学的“资源”概念范畴来进行所谓的“资源配置”,就显然不合时宜了。因为这种所谓的“资源配置”大大超越了地球物理系统所设置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客观条件限制,从科学规律意义上来看,更“挑战”了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定理与耗散协同规律,“有机体赖以负熵为生”(薛定谔),这就是生命的热力学基础。考察一下当今世界所利用的能源,除核能和潮汐能之外,包括水利、风能、太阳能、光和作用能、矿物燃料等能源,都直接或者间接来自于太阳,由于石油、天然气(凝聚储存的太阳能源)等能够提供热能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只要简单计算一下地球生态环境的辐射收支与负熵流,就能够得出地球物理系统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反思传统主流经济学的“资源”概念,不把自然资源与环境纳入经济学的“资源”概念逻辑中,则无异于挑战必须遵循的客观物理规律。从规律的层级来审视经济规律,则经济规律无疑是属于物理规律下一层级的规律,因而经济规律必须从属并无条件服从物理规律,若现实的经济理论妄图挑战物理规律,其结果必然会以失败而惨淡收场。因此,重新构建新的“资源”概念,将自然资源与环境纳入经济学的“概念”范畴,是构建现实意义上的经济学研究逻辑起点的概念基础。

二、资源稀缺的定义及特性

(一)资源稀缺的定义

自亚当•斯密创立古典经济学以来,许多经济学家在构建自己的经济理论时,都把资源的稀缺性作为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一致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如何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进行社会稀缺资源使用的科学。就经济学研究的本义来看,经济学理论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全过程以及决定和影响资源配置的各种因素,实质上就是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因此,资源的稀缺性是引发经济活动的基本诱因,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与基础。主流经济学基于这一点才建立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正是由于稀缺,所以才要合理利用稀缺的资源,以最大限度的生产经济物品,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在经济学研究中引入“资源稀缺”这一约束。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展,如果从更为宏观、更加客观的视角来认识经济活动,比如说从经济物理学角度上来审视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根据熵增加原理与耗散结构理论,如果要维持如此大范围、高深度的经济活动的有序性甚至要使其更加有序,就必须要有更大程度上的能量注入与物质形态与特性的转化。毫无疑问,能量注入与物质转化都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才能实现。因此,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来说,当期使用的越多,就越发稀缺;而对可再生的资源来说,即使是太阳能,由于地球表面积、地日距离、地球物理环境(例如大气和云的覆盖)、能量转化的层级消耗等限制,一段时期内的总量也是有限的(赵凯华等,1998)。因此,无论能源如何再生,相对于人的无限的欲望总是稀缺的。更何况,技术进步程度还远远没有达到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资源消耗以充分利用能源的状态,换句话讲,经济社会这台巨大的“热机”不但接受的能量供给有限且利用不充分,功效比也非常低,从而也使得“资源稀缺”这一约束的刚性越来越强。

(二)资源稀缺的特性

在经济学说史上,明确地把稀缺置于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中以重要地位的是罗宾斯。他认为,经济科学的研究主体并非某一特定的活动,而是所有人类行为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就是经济稀缺这个“事实”—一个人和社会方面的目标无限,而满足那些目标的资源供应有限。在罗宾斯的基础上,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明确地提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它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各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萨缪尔森,1999)。主流经济学家通常根据这种对“资源稀缺”的理解来解释经济学理论的由来,并由此引出“资源配置”—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的核心理论,以讨论效率和公平两种资源配置的理念各自的优缺点。就目前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而言,所谓的资源稀缺大多是认为资源之所以稀缺是由于人类的欲望无限且随着人类认识的拓展也不断拓展,而在任何一个时间节点由于人类开采自然资源以供加工使用能力、利用土地以供生产生活的水平、科学技术发展固有规律限制、人口整体素质提升的客观条件制约等方面的约束,因此无法满足人们无限的消费欲望。为了缓解这一矛盾,从而需要优化合理配置已经开采出来的资源,以实现当期和后续时间的社会财富最大化。从经济哲学的角度上讲,稀缺是经济学对人类所面对的自然、社会环境特征的基本概括。稀缺是经济学中的客观实在,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的。人们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这些欲望又需要靠用有限的资源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去满足。因此“如果把经济学依靠以利润为目的生产来配置稀缺满足极大化欲望的办法与欲望本身的特点联系在一起,则会发现经济学逻辑上的一个矛盾。它一方面认为资源因为欲望才是稀缺的,一方面又认为欲望是无限的。与此同时它又把自己的使命定位于用对稀缺手段的有效率的配置来满足无限的欲望。这就是说它要用有限来满足无限,这一点即便是从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来理解,也显然是办不到的”(田大庆,2004)。问题的根本在于:既然是基于资源稀缺这一假设为逻辑起点展开研究,就必须要慎重仔细确认资源稀缺的原因和程度,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合理配置。考察一下主流经济学的教材,大多没有仔细论证这样一个问题:资源因何而稀缺?到底稀缺到了何种程度?对此程度下稀缺的资源,经济学研究能够在何种程度上拿出解决的办法,能够提出什么样的合理配置的方案抑或是次优方案?由此可以看出,主流经济学所谓的资源配置,只是简单假设了资源稀缺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在假设完这个前提条件或者说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之后,就开始对现有资源的使用配置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一系列的机制设定,从而开始了对公平与效率的经济产出讨论,而并没有认真考虑资源的总量与人们不断发展的欲望相比到底稀缺到什么程度?当期能够挖掘使用的资源存量究竟有多大?在这一可供使用的资源存量中究竟有多少是可供当期使用的?对这一可供当期使用的资源的使用效率到底是多少?如果考虑长期的资源配置,则应该在既往的资源开发基础上重新认识资源的稀缺程度,引入时间参数来看待资源的稀缺程度,重新考虑确定当期与下一段时期各种资源的稀缺程度再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代际公平和当期与长期相结合的资源有效配置,这才是真正基于资源稀缺基础之上的经济资源配置研究,而非仅仅着眼于当期可供使用的资源总量进行的经济资源配置研究。

三、在新资源稀缺概念框架下重构逻辑起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学者开始注意到传统经济学家对资源这一基础概念理解的偏颇之处,自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在1949年发表的《生存之路》中强调要保持人口数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一观念之后,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更加强调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期,从经济学角度对自然资源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但是必须看到,由于分类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大多数经济学研究者仍然把自然资源(包括生态)置于部门分类经济学门类之中,例如美国学者阿兰•兰德尔的《资源经济学》等著作的出版,虽然使自然资源作为经济系统内生变量的进程更进一步,但是大多数将其研究归类于所谓的资源经济学或者生态经济学门类之中,并未意识到自然资源根本就应是经济学中“资源”概念所应囊括的范畴。因此所谓的资源经济学本身就犯了重复概念的错误。因此,不仅传统的主流经济学没有将自然资源作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来看待这一观念是错误的,把自然资源单列出来独立于经济学中“资源”范畴的经济学研究其本身也带有极强的狭隘,不利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逻辑起点,进而影响到经济学理论的整体一致性。这样看来,传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毕竟狭小,对于经济学逻辑起点的资源稀缺这一假定的认识偏离客观现实太多,它仅仅将经济社会看作一个没有收放限制的简单开放式系统,而把自然资源看作是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认为经济系统既可以源源不断地从生态系统获得生产原料和能源,同时可以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任意排放到环境之中,而丝毫没有系统内部的闭环反馈考虑。应当说,这是不符合地球物理系统的客观事实,也是违背物理规律与系统理论的。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远非百年前西方主流经济学家马歇尔所处的时代所可比拟,更非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所处的经济时代所能预料,即便是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当代的经济学名家,在奠定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之时,也把关注点更多放在论证市场的效率方面。受所处时代自然资源供给充裕且经济社会消耗并不是特别大与研究惯性的限制,主流经济学家大多数把关注点放在了简单给定资源稀缺这一假设后的资源配置使用方面,而对资源稀缺的实质与稀缺的程度并没有做深入的探讨。但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得不重新面对并审视资源稀缺这一现实,这一现实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现行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基础,参照物质世界的客观现实,重新理解资源稀缺的内在本质,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经济学研究中资源稀缺这一假设的逻辑起点。撇开世界范围上的资源环境的紧张情况不谈,仅就中国而言,中国是一个资源短缺而资源消耗量巨大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2,仅2003年中国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40%,多种资源不得不依赖进口,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且这种情况到2007年还在继续发展,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加快发展的主要瓶颈,而且环境问题还在逐步恶化。因此,正确认识资源稀缺这一客观事实,并将上述新的资源稀缺理论运用于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的构造中,不但会对创立新的经济学理论提供重要的理论实践依据,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与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丽杰 王劲松 宗刚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循济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二篇:数理经济学

一、数理经济学分析

数理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的区别,主要就是在理论研究中,采用数学推理的方式进行,这样推理的过程更加科学,也更加具有理论性,但是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可以进行数学推理,因此数理经济学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推理的过程中,由于推理的方法不通过,得到的观点和理论德国,也会有一定的差异。由此可以看出,数理经济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数学推理等,引入到了经济学中,在数学推理的基础上,可以建立一定的经济模型,将一些实际问题和数学函数等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直接解决经济学中的一些问题。数理经济学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大量的经济模型,如英国学者提出的社会选择和社会福利函数的关系,其中很多模型对现代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在依然有很多学者,对这些经济模型进行研究,希望能给找到一些先进的经济理念,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二、数理经济学中影响经济模型建立的因素

(一)样本数据

要想建立一个经济模型,首先应该获得一定的样本数据,尤其是数理经济学中,经济模型是建立在数学推理的基础上,要想保证经济模型的准确,必须确保样本数据没有问题,而且样本数据越多,相应的模型也就越精准,但是在实际模型建立的过程中,不可能收集所有的相关数据,只能根据模型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一些特殊的数据,组成一个样本。样本数据的多少会对经济模型的建立产生影响,样本数据的分布情况,同样也会对经济模型造成较大的影响,要想保证经济模型的准确,在获得样本数据时,如果从不同的地区获取,应该保证各个地区的数据量差不多,然后尽量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据。由此可以看出,样本数据的多少以及分布情况,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模型建立的情况,而样本抽取情况,受到数据调查人员素质的影响很大,在抽样调查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鉴别,挑选出对模型建立有用的数据,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经济模型的准确性。

(二)数学推理的方式

对于数理经济学来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数学推理来建立经济模型,而对于同样的数据和理论,通常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推理,每种推理的形式,都能够得到一个不同的结果,因此对同样的问题进行分析时,由于建立经济模型学者的不同,以及推理过程的不同,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和理论。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数学推理方式,对经济模型的建立能够起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会改变经济模型,由于经济模型研究的通常是现实中的问题,具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以此这些不同的结果和理论,都是正确的,只是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使得数学推理的方式不同。

三、数理经济学中对于经济模型的确立分析

(一)经济模型的设计

在实际的经济模型确立之前,首先应该根据研究问题的情况,针对性的设计一个大概的经济模型,这样可以避免建立模型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工作,如样本数据采集中,可以根据设计模型的内容,针对性的进行数据采集,以此来提高样本采集的效率,对于经济模型建立来说,这个事先设计的模型,就相当于一个工作大纲,表示出了每个环节中应该做的工作。学者在建立经济模型之前,都会先进行大量的调查取证,通常情况下,会提出一个假设的模型,很多情况下,这个假设的模型就是事先设计的模型,这样实际的模型建立过程,就是对假设模型验证的过程,如果每个环节都和假设的一样,就说明假设的经济模型成立。如果在样本采集的过程中,发现实际的工作于假设存在差异,说明假设的经济模型有问题,这时应该根据差异的实际情况,考虑是直接放弃假设的经济模型,还是在假设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最终得到准确的经济模型。

(二)经济模型的确立

数理经济学中,主要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经济模型,通过对以往数理经济学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是以经济模型的形势呈现出来的,由此可以看出,经济模型的确立,对于数理经济学的重要性,而且数理经济学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开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很多实际的问题,可以转化成相应的数学模型,将问题利用特定的数学符号进行描述,就可以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数学计算的过程,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理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也是一种数学模型,只要注意样本数据的情况,同时建立相应的逻辑关系,尽量将实际问题采用数学符号来描述,就可以很轻松的确立经济模型。因此,在进行市场经济环境的分析与发展的进程中,确定经济模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能够掌握经济的发展规律,把握市场的动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于经济规律的分析。模型是一种能够建立在数学分析的基础上,将经济以及市场的数据进行归纳与分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概况分析,最终得到一组真正的模型归类。总之,确立经济模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着手,将重要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通过数学方式进行归纳与总结,得到属于某一经济领域内的特定经济模型。四、结语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数理经济学作为传统经济学的分析,随着现代经济理论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数理经济学可以采用数学推理的方法,建立相应的经济模型,对于实际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样本数据的多少和分布情况,同时采用适当的数学推理方式,以此来保证经济模型的准确性,为了最大程度地确保经济模型的确立,在具体的建模之前,应该先提出一个假设的模型,然后在实际建立的过程中,对假设的模型进行验证。

作者:唐俊波单位:云南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经济学教学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本人使用“案例情景引导法、角色扮演学习法、项目任务学习法、网络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1.1案例情景引导法——侧重于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本课程采用“案例分析”和“电影视频片段、寓言故事片段”等情景演示导入教学内容。“案例分析”贯穿于本课程整个教学的全过程,选取的案例注重对重要基本原理和内容的理解。此外,本课程还通过电影视频片段、寓言故事片段等情景演示导入教学内容,通过看电影学经济学、听寓言学经济学等生动有趣的方法,增强学生对经济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的感性认识,加强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如:用动画片《三个和尚》解释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用《大腕》中“侃房价”的片段引出需求法则的例外。用寓言《最好吃的东西》引入“效用论”教学内容等。

1.2角色扮演学习法——侧重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如在说明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时,老师分发给两个学生10元钱,限定只能购买两种商品——旺仔QQ糖和雀巢巧克力威化饼,然后教师让两个学生讲述一下购买的过程,并且给每种商品的满足程度进行打分,感受商品的边际效用在消费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这个例子就是要说明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即随着某种商品数量的增加,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在递减的。这种游戏教学方法可以将经济学原理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1.3项目任务学习法——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设计项目任务,以小组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前完成知识铺垫,解决教学难点。通过“项目设计---引出任务----围绕小组作业提出知识点----点评深化----总结提高”,提高学生分析经济学问题的能力。

1.4网络自主学习法——侧重于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化。在“课程同步实训平台”上,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题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在线自主学习题库和指导性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加强课外学习,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资源进一步熟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分析工具和方法,系统掌握课程内容。学生在线完成课程习题后,系统自动完成标准试题的评分、提供标准答案,学生还可以查看教师对自己作业的评分和评语。教师通过系统分析可以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

2.教学手段。

2.1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将繁杂的数学推导和模型转化变为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演示,比如各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用几何图形和曲线等就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各类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及变化的趋势。在利用多媒体的同时,必要的板书不可缺少,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

(2)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制作相关课件,把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教学录像、课程内容PPT、各章习题与答案、参考试卷、主要阅读书目、案例分析、资源网站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3)网络实训平台。本课程网络实训平台已经初步建立,教师在该平台建设“标准化习题库”和“实训案例库”,并提供给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

2.2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激发学生主动查找资料、思考分析相关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微观企业主体的行为、认识到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了解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原因,及其实施的目的以及实施的效果。

二、课程特色与创新

1.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尝试使用“案例情景引导、角色扮演、项目任务、网络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

2.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社会经济热点。用同学们感兴趣的经济热点问题将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理论串起来讲,如“房地产调控的经济学分析”。

3.教学手段积极尝试理论课程的实践化教学。本课程在“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理论指导下,尝试将这门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实践化教学。

第四篇:张会清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第四篇:国有金控集团发展

一、演化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与应用

为什么有的企业会赢利,而有的企业会亏损呢?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企业组织形式。决定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涉及到两大视域:

1、分工与交易。银行、证券与保险等金融活动是满足各种金融需求的分工的产物,但作为一个企业组织,只要内部组织费用低于市场交易费用,它就会把相关金融业务都纳入自己的体系。从金融业发展历史看,由于客户需求和金融技术(包括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的支持)的发展,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这导致的主要结果就是同一金融机构生产多种金融产品而每类产品又需要组织系统支撑,综合演变的结果即是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

2、交易费用。交易费用决定了金融企业为什么存在以及规模大小。金融企业是选择市场交易,还是选择组织内部交易,取决于交易成本的大小。为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金融企业总会越来越多地选择组织内部交易。然而,当金融企业规模扩大(即将金融市场交易更多地变为金融企业内部交易)超过某一点时,金融企业内部组织的成本就会上升,就有可能发生规模效益递减。

二、金控集团的基本理论

(一)金控集团含义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大恐慌后,美国银行间所建立禁止银行跨业的行业防火墙机制,在欧陆系的综合银行的强力竞争下欠缺竞争力,所以在金融业百货公司化的市场趋势下,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以银行控股公司经营不同金融行业。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管协会世界三大金融监管部门的界定,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所属的受监管实体至少明显地在从事两种以上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同时每类业务的资本要求不同”。目前,知名的金控集团,国际上有美国的花旗、日本的瑞穗、德国的安联;国内有华融、民生、平安、中信、光大、上海国际等。随着金融企业组织形式不断演进,大型金控集团已成为金融集群化、国际化背景下业界优选的企业组织形态,成为世界性潮流。笔者认为,金融控股集团是指在同一母公司控股下,拥有两家以上的子公司从事银行、证券、保险或其他金融业务的集团公司。在金控集团中,控股公司可视为集团公司,其他金融企业可视为成员企业。集团公司与成员企业间通过产权关系或管理关系相互联系。各成员企业虽受集团公司的控制和影响,但要承担独立的民事责任。

(二)金控集团基本特征

1、集团控股,联合经营。金控公司大多采用集团公司的组织形式,即集团有一个控股母公司,在此之下有若干个子公司从事不同的金融服务业。站在集团控股母公司的层面,这些从事不同行业的金融子 公司追求的是协同优势。它们是通过控股母公司的资本运营纽带,形成了一个联合经营的组织架构。

2、法人分业,规避风险。金融控股公司并不能直接从事金融业务或其他商业。也就是说,站在控股母公司的层面,它不存在混业的问题。但它可投资控股的范围则包括了银行业、票券金融业、信用卡业、信托业、保险业、证券业、期货业、创投业、外国金融机构等。它控股投资的若干子公司可以分业经营上述行业种类中的一个。这样,每一个行业产生的风险,都限在每一个子公司内,在“有限责任”的制度设计下实现风险不交叉传递。

3、财务并表,各负盈亏

从控股公司的角度,集团是要追求财务并表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也就是说控股公司有一套集团的财务并表,并据此开展集团内部的资本运营以及对各个子公司开展绩效的考核。但是,对各子公司而言,它们也有自己独立的财务,并且做到对投资权益的负有限责任。

三、演化经济学视角下金控集团成因与发展动因分析

(一)金控集团的演进。

金融控股集团(包括其他类型的企业集团)就是既非单体金融企业、也非金融市场,而是介于金融市场与单体金融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形态”,是金融市场和单体金融企业的“混合形态”。历经1998年、2008年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大型金融控股集团已成为金融集群化、国际化潮流下业界优选的企业组织形态。

(二)金控集团成因与发展动因分析。

从金融控股集团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市场组织形式演化的内在逻辑有三条主线:范围经济、防范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纵观国际趋势,大型金融控股集团已成为世界金融集群化、国际化发展背景下金融市场组织的潮流,主要因为具备三大优势:

1、金融控股集团具有较明显的范围经济效应。集团控股、联合经营是金融控股集团的重大运营特征。金融控股集团有一个控股母公司,可能是单纯的投资机构,也可能是以一项金融业务为载体的经营机构,前者如金融控股公司,后者如银行控股公司、保险控股公司等。金融控股集团的范围经济效应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多元金融业务的协同效应。集团母公司统筹规划各种子公司的发展业务,协调各子公司联合经营,将不同地区、不同金融品种之间的优势加以组合利用,并通过在精简的组织机构上扩展金融服务产品的种类,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元化业务的范围经济和规范经济效应;二是推动业务创新,由金融零售转向金融批发。通过金融部门内部各要素的重新组合和衍生,在控股公司下,子公司独立运作,业务发展空间更大、自由度更高,有利于各子公司在各自领域更充分地发展业务并实现业务和产品的交叉销售。20世纪后半叶是金融创新业务飞速发展的时期,与金融控股公司相关的金融创新业务主要内容包括:“金融超市”或“一站式金融服务”以及网络金融服务;三是构建起产业资本、虚拟资本融合的通道,成为拥有庞大资产体量的金融寡头。众多先例证实,随着大型金融控股集团不断壮大,它们必然通过资本市场控制各类实体经济。很多金控集团甚至成长为横跨实业界和金融界的巨无霸,最大限度地追求范围经济。比如,2006年台湾地区前十大企业集团,金融控股集团就占了一半,分别为霖园、兆丰金融控股、富邦、新光、华南金融控股,其资产总额达6.4万亿元新台币,相当于当年GDP的65%。

2、金融控股集团具有较强的防控金融风险能力。金融深化的初级阶段,金融风险的生成一般集中在某个特定领域,扩散速度相对较慢、广度相对小,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能够较好地应对、防范和化解本领域的金融风险。随着金融创新大大提高了信用杠杆化程度,金融风险蝴蝶效应更加显著。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一旦遭受金融风险“核裂变”,在很短时间内就可能被击垮。然而,如果金融业务能够多元化,从静态上讲可以依靠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金融资产,分散金融风险;从动态上看,不同金融资产有不同的周期,金融风险可能在时序上被拉平,而不至于集中在一个时点上暴发。同时,金融控股集团自身的两大特征,也有利于防范“准混业经营”可能产生的市场风险和集团内部的财务风险:一是子公司法人分业经营,能够较好地规避风险。不同金融业务分别由不同法人经营。它的作用是防止不同金融业务风险的相互传递,并对内部交易起到遏制作用;二是财务并表,各负盈亏,能够较好地防范集团内的财力风险。根据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控股公司对控股51%以上的子公司,在会计核算时合并财务报表。合并报表的意义是防止各子公司资本金以及财务损益的重复计算,避免过高的财务杠杆;另一方面,在控股公司构架下,各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控股公司对子公司的责任、子公司相互之间的责任,仅限于出资额,而不是由控股公司统负盈亏,从而防止风险扩散。

3、金融控股集团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综合调度更便利。控股公司在资金调配上拥有更大的灵活性。例如,当银行因资本金过剩要降低资本金水平时,需要得到有关监管当局的认可,这一过程可能会耗时较长,而控股公司则没有上述限制,有利于减少时间成本和不必要的监管成本,提高资本金的使用效率。比如,在后续融资时,母公司向控股公司注入其他资产,一般不需要特别监管;然而,任何资产注入上市银行时,一般都要接受监管;二是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不同金融业务的营销网络资源可以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程度,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比如银行的一个网点,可以同时销售证券、基金、保险等不同金融服务产品,将分别设立网点要节省许多人力和设立网点的费用。

作者:高丹桂 王吉娜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江西省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第五篇:应用经济学课程

一、应用经济学课程讲授的新要求

信息时代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高校应用经济学课堂上,学生以自身现实需求为导向,要求教师授课的内容要理论联系实践,要富有启发意义,要使学生切身感受课堂知识与现实实践的直接关系。因为,信息技术对知识获取的多元化特征,使得学生不满足于老师单纯、单调、单向的灌输,而是要在学生自身知识可获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挥老师引导与配合的作用。目前,单纯照念课本或PPT的授课方式,已经成为学生不堪忍受的教学方式;即使是讲课熟练或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一旦缺乏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便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实践应用需求,自然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在新时代条件下,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建立新型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绝对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基础平台,以互动沟通为协调机制,构建可持续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就应用经济学教学来说,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以参与的空间。教师在学生面前,一定要善于通过自己的适当引导,培养学生能够主动探寻、筛选、处理信息与知识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主动思考运用和毕业论文设计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讲,教师保持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与交流,是帮助学生统一协调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处理信息能力的好方法。

二、应用经济学课程讲授的新路径

第一,要使学生具有交叉性的视野。应用经济学在本质上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当前,我国处在经济变革的关键时刻,这就要求学生站在国家高度,审时度势,关心国内外经济事件,品行经济生活的实践。例如,在2013年的国家战略中,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发挥着国家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引擎作用。不仅如此,十八届三中全会设立的更多自贸区试点,将会在中国掀起由内而外、从上到下的“以开放促改革”的大转型。教师在授课中,应当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纳入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自贸区的建设中来:自贸区设立的初衷,与目前国际国内诸类焦点问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是国际TPP、TTIP新自由贸易规则协议,还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对外经济开放水平,亦或是我国最近的“海陆丝绸之路”战略、国内市场化改革、区域经济合作和城市化发展、产业升级与转型、产业转移,以及以金融、旅游、会展、专业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都可以将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进行联系和对比,以此拓展学生认识真实经济世界的视野,将理论联系实践,表现经济社会普遍联系的特征,使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再如,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市场决定作用,政府互补作用为基本特色的管理体制。实际上,这是非常难得的经济学思想层面的问题,值得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在更高的思想层面去思考经济学的历史、哲学层面更高深的问题。市场和政府之手的问题,无论金融学、国际经济学,还是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财政学,都无法回避。教师可以尽量以自身学科为出发点,为学生讲授本专业关于历史上市场和政府之手相互协作与抗争的博弈史,甚至可以列举名人轶事,如哈耶克与凯恩斯的世纪论战等,提升学生在经济学素养上的高度。紧接着,就是激发学生围绕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确立市场决定作用的大背景,在诸多应用经济学学科知识框架下,从区域、产业的层面去思考我国已发生、正发生和将要发生的金融、财税、贸易投资、法律等方面的变化。最终的结果,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知识为探索知识,变单一思维为多元发散思维。在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下,要使学生对同一现实经济事件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思考状态,促进学习争鸣,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外与课内的统一。因为经济学本身就具备这样的特征,各个学科具有各自专业性的同时,相互之间又具有极强的交叉性和共性。而且社会科学本身在很多领域、很多问题上都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为学生提供唯一答案或是权威答案,已经不符合大学教育。即使是已经形成定理性的经济学问题,也需要分条件、分阶段地去讨论它。这就要求培养学生能旁敲侧击,举一反三,从而事半功倍。

第二,要使知识讲授系统化。在教师的课堂上,即便是学生对于某些经济学专业课讲授的经济现象略知一二,但教师更大的作用应该是进一步带领学生将这些知识在理论与实证层面进行系统化。比如粤港澳经济学这门课程,国内外都没有系统的教材,教师给本科生上课时,应该充分显示交叉性和系统性,把关乎国际经济的、区域经济的、产业经济的和制度经济的基本理论观点讲给学生听,激发他们对同一学习对象的多方位思考;教师当然也需要在最基本的实证方法上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比如常用的数据、图表展示,让学生最直观、最形象地感受统计、计量知识的学习作用和兴趣点究竟在哪里。PPT一定要生动,最好多运用视频与语言结合的方式。

第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形成互动。基于前面的知识铺垫、理论与实践的引导,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一部分时间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充分给予时间准备的情况下,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真知灼见充分展示给大家。这种展示不应具有绝对强制性,可以有充分自愿前提下的鼓励性,比如可以以此增加平时成绩等。并且,不要限定具体题目,可以列出与课程相关的大致方向或者选题,但一定要注重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

第四,学校的机制配合。应用经济学的教学,套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决定作用纳入重要决议的鲜明特征,高校应该将教师的“卖方市场”转向学生的“买方市场”,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垄断市场”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竞争市场”,至少是“垄断竞争市场”。应该打破学生越上课越沉默的状态,需要从学校整体的高度更新教学路径,应该更多地是引入竞争机制,让“教学市场”成为“竞争型的买方市场”。首要的做法是,给予学生选择教师的权利。目前,我国的大学机制虽不能完全像西方国家一样按兴趣自由选择,但至少可以在基础的公共课与专业必修课中,让学生可以在同时上课的几位教师之间自由选择。

作者:王方方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第六篇:运动经济学

一、运动经济学及其应用价值

1.体育运动的运动价值。(1)运动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2)运动有利于发掘自身潜力;(3)运动有利于丰富人文精神。

2.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1)引领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弘扬体育文化。运动产业的魅力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更是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家软实力重要的战略任务。当今世界,体育运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互相渗透,是中国的发展和强盛的重要支撑力量。体育运动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缓解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提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质量。(2)创新运动产业发展的模式,促进经济发展。体育运动经济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运动产业的出现与发展拓展了经济的新视野,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对于运动发展的新认识。要通过各级各类运动产业的发展途径,使运动产业成为未来经济的产业支柱,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运动的热潮,促进体育运动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满足多元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体育运动产业的价值不仅表现为运动与德、智、美、劳的结合,更是关于人文性与科学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运动在人们生活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二、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运动具有强身健体、娱乐,另外还有教育、政治、经济等功能。运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及其培养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为目的。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要高于对物质方面的需要。人们对于运动的认识不只限于强身健体的方面,希望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

1.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进步,现代人的健康观由单纯的身体健康转为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当人们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后,对健康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对健康的渴求也显得越来越强烈。追求健康已经成为时下人们的基本目标,成为一种时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长命百岁,拥有高品质的生活。的确,拥有了健康,才是创造一切财富的基本保障。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肩负生活的重担,才能发挥一个人的价值,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才能劲情的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俗话说:“长江一起无回头,人老何曾在年少”,逝者如斯夫,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所以健康才更显得弥足珍贵。在新经济时期,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健康更是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衡量全民素质的一项重要标准。

2.高速发展带来的健康问题。2012年8月卫生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①,报告中指出:15年间,我国的患病的人次数增加了20%,同时成年人中不参加运动锻炼身体的高达八成。可见运动锻炼的意识在我国远远达不到标准。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显示:我国年满18岁以上的居民83.8%从来不参与体育运动,其中城市人口为73.2%,这一数字更是低于2002年检测到的78.4%。数据调查显示,仅有11.9%的居民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他们每周运动的次数最少为3次,每次最少10分钟。有专家认为,人类目前从疾病史上来看,已经进入到“精神疾病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随着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很多人都顶不住如此大的压力。目前,大部分的80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结婚生子。而这些最早一代的独生子女们可能面临着婚后赡养四位老人的义务,同时面临着高昂的房价和哺育下一代的成本及超负荷的工作压力,身体健康问题不容乐观。而中年人在经济发展强劲的势头下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健康问题。中年人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当中的中流砥柱,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工作压力及生活压力更沉重。而中年人中常见的疾病如痛风也与经济的发展有不可忽略的联系,暴饮暴食、酗酒、食入富含嘌呤食物过多是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常见原因。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肥胖、高血压等代谢疾病患病率增加,也使痛风的患病率增加。而就老年人而言,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人数众多,老年人口中频发的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也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密不可分。

3.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众所周知,适量的运动对人身心健康有很有效的帮助,体育运动不但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同时,我们还能通过运动来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调节人体的生理平衡,达到治病和预防的效果。在心理健康的问题上,体育运动则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舒展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同时运动能使我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通过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的锻炼,还可以培养人的团队、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4.运动对经济的促进。

4.1我国客观存在着巨大的运动经济消费市场。2012年8月24,姚明出现在乐山的2012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活动②现场,观看了孩子们的最后一轮比赛,并在现场与参加训练营的孩子们进行了互动。姚基金和奥妙共同参与组织了此次篮球集训比赛,乐山的活动是2012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的最后一部分。这种鼓励青少年运动健身的活动如肯德基每年都在举行的篮球“三人行”活动近几年来盛行,运动健身的浪潮盛行各地。我国客观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潜在全民健身消费市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单单满足于基础生活的消费,更多地转向享受型消费,而近年来健康问题更是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更加了解运动对生活的重要性。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最近撰文呼吁“促进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他说,要大力发展各种体育组织,发挥政府组织的作用。体育组织既可以搞全民健身,又能稳定社会,所以今后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就是尽快发展非政府体育组织并发挥它们的作用。非政府组织就是把现在的官办体育组织真正平民化,使它能够在普及全民健身活动和增进健康保健方面发挥主导主用。众多的人口和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的态度决定着我国潜在的巨大运动经济消费市场。

4.2体育运动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运动产业使体育运动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此文件从国家的政策方面肯定了运动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体育运动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主要目标和任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体育运动事业开始向国家主导、各部门和全社会联动发展的方式转变。该文件出台后,地方性体育运动产业政策陆续出台,推动了体育运动产业的发展。而于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为我国体育产业的首个五年规划,此项规划确立了体育运动产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主要的措施及任务,首次明确提出体育运动产业的量化指标,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体育运动产业一平均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增长值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0.7%,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体育运动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在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之下,体育运动产业蓬勃发展。同时,新兴的运动经济产业更加刺激消费,而李宁、匹克、探路者等企业的成功上市,更加表明我国体育运动产业融资体制逐步的完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

三、发展运动经济的措施

针对不同人群发展多元运动产业。运动项目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派生演变出各式的运动模式,是运动呈现多元化、多极化的景象。体育运动项目多种多样,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们所发展多元化运动项目,将更有针对性的对人身心健康和经济增长起到更加优化的促进作用。

1.针对年轻人发展时尚运动。时尚运动流行具有前卫、时髦、新潮的特点,时尚运动正因其前卫而被推崇,因其时髦而被青睐,因其新潮而被追随。而这些崇尚新潮、追求时尚、力争前卫、追求刺激正是年轻人所追随的,只有吸引大批年轻人参与其中。正是因为这一现象,时下新兴的时尚运动产项目如攀岩、冲浪、击剑、街头滑板等深受年轻人推崇。就如街头滑板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冲浪演变而成的滑板运动在而今已成为地球上最酷的运动。滑板运动不同于传统运动项目,不拘泥于固定的项目,对场地的限制也不高,可以说是只需一块滑板随时随地都能运动。滑板运动不但富有身心极限的自我挑战,融入自然,强调身心的自由,同时作为一项新兴运动方式的兴起,也带了了如VANS等专业品牌的潮流,促进了经济增长。

2.针对中年人的中高端俱乐部。社会的主要财富都集中在中年人的手里,但同时他们面临着更加沉重的财政压力和身体健康的威胁。针对中年人这一生活特质,一些中高端的健身会所和俱乐部悄然兴起。这些俱乐部提供给处于喧哗高压亚健康状态下的中年人一个安静轻松、舒适健康的运动场所,不但使他们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能放松心情,忘却烦恼。

3.针对老年人的小区活动场所。目前我国老龄化问题严重,老年人的各种疾病的频发不但不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还增加了养老负担,所以让老年人“动起来”刻不容缓。针对于老年人行动不方便等问题,我国应该发展“小区运动经济”,即在小区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安置健身器材,使老年人不花一分钱在小区就能达到健身作用,减少了养老支出,可以用来发展其他经济产业。

4.运动产业带来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变迁,运动产业不但自身呈现多元化趋势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如生产体育器材的制造业、生产运动服饰的纺织业、转播运动赛事的传媒业等各个行业的蓬勃发展。众所周知,一场国际大型运动赛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如一张名片,将北京展现在世界的面前,改善了北京园林绿化体系、城市环境卫生、交通基础设施和旅游业的发展。其实,运动并不难,玩起来很简单。当越来越多的成人和青少年被电视、电子游戏、更多高科技的事物围绕着时,也有一些人坚持最质朴的运动习惯,和一颗从运动中体会快乐。将运动与经济相结合,不但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刺激了消费,活跃了经济市场,达到双赢。

作者:袁晔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