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问题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问题

[摘要]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对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理论上分析和解释,增强学生把基础理论应用于现实问题分析的能力。但现行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授课教师应该通过典型问题引入、经典案例讨论、课程论文撰写及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全方面调动学生们积极性,增强学生和授课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学生们也应以积极主动心态学习新的知识,这相对容易地克服了传统课堂上所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材选择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不同于其他以单一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规律(孙久文,叶裕民2010)。区域学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边缘学科,区域经济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这就要求区域经济学教学以及相关人才培养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迫切我们探索能够突出学科特色的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尽管诸多研究者对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当前以下几个问题更应该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课程考核体系如何进一步地完善

课程有诸多种类的考核体系,有的考核体系侧重于基础理论掌握程度,而有的考核体系更侧重于实际操作水平。然而,不同种类的考核体系也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科学的考核方式不但能够检验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区域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传统课程考核基本上是“期末卷定输赢”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会导致学生只关注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课程考试来临之际,他们通常会采取临阵磨枪和突击方式来应对考试。更有甚者,学生们通过各种方式考试作弊。由此看来,这种传统的考核体系已经不太适合于当代教学过程。刘迎霞(2011)指出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更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因此,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应该多样化,而不只是关注期末试卷考试考核,应该把过程考核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李刚和鞠佳(2017)以及肖立强(2015)提出课程考核体系应该把“过程考核成绩”的比例提升,使得“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地位同等起来,这样才能科学地完善课程考核体系。课程考核体系中对“过程考核分数”应该设定何种范围才是合理的?一门课程的成绩满分为100分,按照传统的课程考核设置,平时成绩占20%-30%,而期末成绩占70%-80%。那么,势必要调低期末成绩所占比重,以突显过程考核的比例。至于如何设置平时成绩、过程考核成绩以及期末成绩的具体占比,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的设置标准,主要是课程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及不同院校的具体教学要求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提升过程考核成绩不仅增强了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弥补了传统课程考核的缺陷。

二、课程教材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

课程所需教材选择是否合理是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前提之一。授课教师在选择课程所需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授课对象的基础以及课程教学目标所需。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课程,不仅包括了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城市学的相关知识点,同时也包括了地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点。因此,选择合适的区域经济学教材尤为重要。国内高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面对同一门课程时选择的教材也应该量力而行。当前“双一流”院校的本科生基础较好、吸收能力较强、更具发散思维,这类院校的区域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和国际接轨,应该选择国外经典教材和前沿教材是比较合理的,理论性较强的教材如藤田昌久等人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奥利沙文的《城市经济学》等,以及偏重于技术方法应用的教材如勒沙杰和佩斯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导论》和J•保罗•埃尔霍斯特的《空间计量经济学:从横截面数据到空间面板》等。然而对于普通院校的本科学生而言,他们基础相对薄弱,面对前沿性较强且相对复杂的理论时吸收能力较差,盲目使用国外前沿教材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从国内现有的教材来看,几乎包含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关系理论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理论等主要核心内容,如孙久文和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等,与此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授课老师在讲授《区域经济学》课程时还需要考虑到这门课程的交叉学科的特征,适当增加辅助教材的学习资料,例如李小建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以及《经济地理学探究性学习教程》。国内一般教材基本上满足了本科学生的学习需求,完全没有必要对普通院校学生“拔苗助长”。然而,任何学科都在不断地快速发展,针对区域经济学某些内容的变动和更新,授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引入和前沿介绍(如学术论文)等方式将其引入课程讲授过程中以完善授课内容。在传授学生知识过程中教材只是一种传递知识的媒介,授课老师没有必要完全按照教材“一字不差”进行讲授,完全可以根据授课对象、课程大纲以及课程目标等有针对性选择授课内容进行安排。

三、授课教师自身素质能力如何提升

俗话说的好:“打铁仍需自身硬”。在向学生传授区域经济学相关知识时,授课老师应该对区域经济学发展体系、基础理论以及最新前沿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授课教师不能仅专注于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区域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只有任课教师在充分理解区域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并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对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理论、验证理论,才能充分掌握各种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手段,这样更能为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提供教为良好的基础和经典案例。与此同时,授课教师应该到政府、城市规划部门以及统计部门进行调研和访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接触到第一手资料,为区域经济学的授课提供更为真实的辅助资料,能够多方面的扩充学生的知识体量。更为重要的是,授课教师自身要在授课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授课教师应该怀有谦虚和敬畏的心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和认真总结,针对区域经济的新政策、新形式、新热点、新技术等要有基本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丰富授课教师的教学体系,进而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四、授课教师如何加强师生互动

传统课堂以的填鸭式教学为特征,这种教学方式隔断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导致授课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等地位。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致使课堂氛围变的死气沉沉,老师授课也变的毫无动力。授课教师无法得到学生的正向反馈,而学生也没有及时向老师反映他们的问题。师生有好的互动过程是良好课堂氛围的主要表现之一,授课教师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而学生应该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去接受知识。因此,授课教师应该彻底转变填鸭式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提升起来,使得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授课教师应该通过典型问题引入、经典案例讨论、课程论文撰写及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全方面调动学生们积极性,增强学生和授课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学生们以积极主动心态学习新的知识,这相对容易地克服了传统课堂上所面临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刘迎霞.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J].集体经济,2011(3):218-219.

[3]李刚,鞠佳.关于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几个重点问题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7(8):266.

[4]肖立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5(6):90-91.

作者:李健 李刚 王乐 单位:渤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