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科研项目引导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系统剖析了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本研究可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科研项目;引导;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机制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研究生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肩负着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做准备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逐年增长,据统计,2016年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793个,招生研究生66.71万人,在读研究生198.11万人[1]。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法明确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育部在2013年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学术创新能力评价,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尽管国内很多高校开始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但是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传统教育观念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实践环节,导致研究生发现问题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不高。在课题选题方面,研究生往往过度依赖导师,按照导师的思路开展研究,自我思考较少,没有创新;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往往照搬照抄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对数据和结果的分析往往不够深入,没有深入揭示内在规律,只是在现有理论基础上进行重复性研究,实践操作水平不高,这严重制约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2]。

(2)部分研究生态度不端正,对研究工作不认真。部分研究生认为读研仅仅是为了拿到文凭,找到心仪的工作,而对于具体做什么研究工作漠不关心,不能够正确认识研究生阶段工作与以后个人职业生涯的关联。考上研究生后,就开始进行放飞自我,没有把握好研究生期间的理论学习和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造成基础知识不扎实。对科研工作,不够上心,往往敷衍了事,缺乏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不能紧盯研究前沿,学术思维陈旧,学术视野不宽阔,致使研究工作毫无创新,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3]。

(3)科研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科研平台是进行科研创新的有力武器,而研究生往往不能从平台角度出发,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不了解科研平台各种先进仪器设备的用途和功能,导致科研互通意识薄弱,创新思维能力受限,造成了研究生参与科研的深度不够,同时某些教师设定的研究课题创新性不足,这更加剧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现象[4]。

(4)创新能力培养缺乏激励机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完善的激励体系和机制进行评价,然而目前该机制尚不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缺少激励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政策,尚未形成系统的制度性机制;二是导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学校对导师本身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成熟,而奖励导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政策较少;三是缺少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自我培养的激励政策和资金支持,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研究只能依托导师的科研项目,而这往往与学生感兴趣的点相差较远;四是研究生科研能力考评机制不健全,往往导致这部分工作在综合评价体系中没有体现,导致学生进行自我创新的积极性不高。总而言之,目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软硬件支持,相关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二、以科研项目引导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以学生为核心,以科研项目为平台,以导师团队为牵引,构建“学—研—用”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核壳”多角色培养模式[5,6],其核心思想是:以研究生为核,以创新能力培养的多要素体系为壳,稳步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导师团队量体裁衣,因人而异的方式,围绕拟开展科研项目,结合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开设相应的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制定适合每个研究生特点的培养方案,激发学生兴趣,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让研究生从入学阶段开始,便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及组织实施工作,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研究方案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处理、科技论文写作、外语综合能力应用等手段,全面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交流沟通及团队协作141科技风2020年11月理论研究能力;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研究生进行学术报告的模式,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通过让学生参加全国的竞赛活动,提升学生对科研过程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通过学校和导师共同制定奖励政策,形成调动血腥积极性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动力。

三、立足科研项目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1)依托科研项目,制定适宜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哈工大研究生的培养年限是2年,相对较短,因此导师和学校要制定适宜研究生的培养方案。首先,导师要尽快根据课题需求为每位研究生确定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这样有助于学生快速熟悉研究领域;确定课题既要立足科研项目,还要把握重要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的原则,能够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同时体现课题的价值,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学院要依据研究方向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以适合不同研究方向学生的研究需求。我院硕士培养方案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及实践环节。学位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及专业学位核心课;选修课依据水气固污染控制、区域环境、规划管理、化学与检测等,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位论文的方向选择;实践环节包括专业实践和学术报告选听。

(2)立足科研实践,鼓励独立思考,拓展研究生创新视野。科学实践活动是培养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内容研发及结题验收等环节,不仅能使研究生掌握科研规律,同时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科研实践,形成学习与实践的良性循环,促进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鼓励研究生进行文献阅读,撰写综述文章,强化学生对研究方向了解,激发出更多新的想法;积极支持研究生开展具有创新性和拓展性的研究工作,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种竞赛,如挑战杯、节能减排、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大赛活动,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加强导师团队指导,注重培养全过程管理。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强化研究生的培养,为每位研究生建立以导师为主的导师指导团队。导师团队负责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包括培养方案的制定、课题方向的确定、课题进度的检查等;定期与研究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技术层面进行指导,在情感方面进行鼓励,在学术道德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在生活方面进行关怀。在硕士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导师团队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导师要为研究生提供科研资源和平台,同时对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给予资金支持,拓展研究生视野;学院每年组织2—3次学术会议,为研究生提供绿色通道,同时每年组织多场名师讲坛,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交流能力。

(4)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激发研究生创新积极性。在学院层面,依据学校的基本要求,结合学院自身的特点,建立完善的定量考评机制,从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学术业绩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综合评价,并用于保送博士生、各种奖学金(如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周定奖学金、碧水奖学金等)申请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同时对于学业水平差、论文进度缓慢的学生,学院建立跟踪评价及反馈机制,与导师一道督促学生完成学业。在课题组层面,为了提高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导师团队建立课题组的绩效考评机制,制定包括科研成果、实验室服务及团队协作等方面在内的定量考核方法和机制,每学期进行公示,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惩罚的考核机制;制定包括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等在内的激励机制,对科研成果进行分级定量奖励,激发学生的科研能动性;设立专项基金奖励突出贡献的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拓展学生的视野和交流沟通能力。总之,本文系统的分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以科研项目为引导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深入剖析了立足科研项目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以期为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张照韩 林楠 刘峻峰 冯玉杰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