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知识范例

经济理论知识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1

“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资源脱颖而出,带来革命性变化。科学引导着知识管理系统,为管理、传递和使用知识提供路径和方法。”Yadagiri,S.强调,在迅速出现的数字纪元和知识社会,知识管理能够加速知识的传播,改善图书信息中心的业务程序,增强其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其业界地位。美国学者Baker,ShirleyK.认为,在高校,在一些学科,高等教育和图书馆在巨大的机遇面前,要肩负起数字信息和知识管理的重任。盛小平教授基于文献计量法论证了知识管理不是一种管理时尚,利用库恩的学科定义标准验证知识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KarlWiig在《知识管理:一门渊源久远的新兴学科》等文中强调,知识管理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包括管理科学、认知科学、经济学、教育方法、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技术科学在内的支撑性学科。伊朗学者Hazeri和澳大利亚学者Mar-tin及Sarrafzadeh认为,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隶属于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并强调其多维度,即涉及组织、企业、管理和实践等多个领域。据调查,全球排名前500强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机构也在积极引入知识管理,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图书情报界参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吴慰慈教授指出:“开展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将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去面向更广阔的实践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在知识管理的研究方面,图书情报学具有先天优势,如果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地位、应用范围和社会影响都将产生大的飞跃。学科的理论体系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处于起步阶段的知识管理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知识管理不断从相关学科吸收营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方面颇有起色,逐渐确立了一定的学科地位,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体系。但实践超前、理论滞后是目前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本现状。

2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3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3.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

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3.2经济学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讨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并强调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现的产品、生产方法、材料、市场和组织等都是源于知识新的“组合”,他关注的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世界经济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经高达50%~60%,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知识积累导致技术变革,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将知识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3.3经济管理学的知识解释

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2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80年代的“管理丛林”,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革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这凝结了无数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工作。1988年,他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999年,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家T.H.Davenport出版《营运知识》,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末,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从思想角度看,当代知识管理有许多渊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引发的某些具体思考。总之,人们在试图揭示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纪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构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渊源。

4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4.1学科定位

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以“知识管理学”为题名,“概念”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学术论文140篇,外文文献48篇;通过EBSCO数据库,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为题名,“concep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国外研究文献39篇。这些论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制造业、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可见,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调查发现,大量的知识管理教育研究项目首先源于图书情报学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计算机或工程,商业和管理。集合的课程、宽泛的知识管理技巧和资产清楚地表明了知识管理教育的多学科性。这也与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以图书馆和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4.2研究对象

从一门独立学科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管理,整合各个学科优秀学者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柯平教授提出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在此,知识过程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的产生、组织、传播、共享、创新以及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样重要;同时他还提出了由知识治理、战略知识管理和一般知识管理组成的三层次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

5案例分析

众多企业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如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知识管理项目必须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甚至由他们直接主持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较为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选拔人员。中国海油以年轻化、知识化为宗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1999年以来,共提拔近100名较年轻、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每年选拔5~1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攻读MBA。(2)学习型文化。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形成了学习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其敢于承担风险又善于驾驭风险,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勇于超越现状。(3)科学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为企业运行的根本法则,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决策制度、经济有效的用工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点。2001年,在财政部对中直系统资产总额超百亿的62家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中国海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为第一,被亚洲权威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Asiamoney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可见,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决定因素在于: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与特定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过渡阶段,实际案例不多。

6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和现实覆盖力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2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他心中,所想象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经历了资本主义最发达的阶段之后的社会形态,并且所想象的社会主义也是建立在生产力具有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但是却脱离了我国的实际情况。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期间,提出以及改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凭借着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这种科学态度,并结合了其社会实践规律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拥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善以及发展所需。

二、经济体制、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我们在理论上对于社会主义和市场、商品的经济之间的结合存在问题的认识上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在我国十四大会上明确的指出了:“对于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认识深化上,明确的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总要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确保能够对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解放取得进一步的成功。”而这一结论的提出也表明了其理论的正式确立。也标志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完全进入到了现代化制度的轨道之上,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创新、需要提供了新的理论前提以及创新方法。

三、实践的方法论意义

从我们所了解的其理论形成的过程以及包含的丰富内容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没有为我们提供现成的条例,只是一个指南,作为一个未来研究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它给我们展示的只是实践的方法论意义。

四、科学指南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其哲学与经济理论学的基础上建立出来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科学社会主义凭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出了新的方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当中,主要包含了其职能的转型、转变我国党的工作方式,扩大人民民主权利,人民当家作主等等,全都离不开其理论的指导,政府的职能也不是万能的,其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市场出现了失调的状态,政府才能够发挥其有效作用。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3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它之所以能在国际上处于不败的地位,恰恰就是因为美国对人才的重视。美国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汇聚地,不仅吸纳了世界各地的人才,而且也非常注重本土对人才的培养,正是因为拥有了优质的人力资源,美国的经济实力才能不断地向前迈进。以1975年创立的微软公司为例,自其成立以来,每年以超高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个公司的成功正是由于有以比尔•盖茨为首的高技术人才作支撑。高素质人才不仅善于创新和改革,更加善于经营管理,他们使企业富有竞争力和爆发力。

2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

2.1良好的心理素质

当前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但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却是一个发展的契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非常严峻,而每天又有许多新的人口诞生,这就意味着竞争的压力也随之增加。现在正是讲究效率和优胜劣汰的社会,对人力资源来说不但是机遇也是挑战,不仅具有高竞争,而且存在着高压力。这就要求当前的人力资源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强大的压力仍然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人力资源应用坚强的意志来面对这些压力,用乐观自信的积极态度为企业创造利益。

2.2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人们要有不断向前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只有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技术、新的理论才能推动企业的进步。在现今的社会中,一个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要经过一个必要的循环周期,在这个缓慢的循环周期中,可能就有新的产品生产出来,慢慢地就会取代之前的旧产品。也就是说,没有一样产品能够永远占领市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才能更长久地占领市场从而获得收益。由此可见,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力资源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企业的进步,而且能够使企业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2.3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天都有很多新的事物产生。这些新的技术不断地取代了旧的技术,人们只有不断去学习,才能不被这个不断进步的社会所淘汰,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新知识的掌握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素养,而且能够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一个国家要想进步,就必须接受外来的新事物、新技术,在封建社会中,清朝政府就是由于固守陈旧,不接受新技术,固步自封,最终只能任由西方国家的欺凌。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具备学习的能力,不断接受新鲜知识和事物,才能发掘出自己的潜能,成为有助于企业和社会的优质的人力资源。

2.4面对突发状况的应变力

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市场环境也越发复杂,优质的人力资源需要有应变的能力。应变能力不仅表现在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上,还表现在面对大量工作压力时,自己对压力的排遣能力上。其实,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的发展,都会面临突发状况,例如一个国家在面对突发的金融危机时,或一个企业在面对竞争对手突然的竞争营销手段时,这都要求有专业的人力资源来化解这些突发的危机。因此,应变能力也是人力资源应该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如果企业中的员工都只会在生产线上重复单一的工作,而完全没有应变能力,那么这个企业始终也只能是做生产加工,完全没有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实力。

3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应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企业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同时,要注重每个人的培训,因为人是科学和知识的最终载体,而每个人具备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时候,就应该注意观察每个人的特点,根据个人优势进行培训,然后使其充分发挥特长,这样不仅能够调动起个人的工作积极性,还能让他们变成整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种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不仅能够留住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也有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从而对整个社会进步起到带动和推进的作用。

4结语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4

良好的管理能激发员工发挥自身潜能,让每一位员工遵守企业流程与规章制度,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管理执行开展的基础是企业的经济管理的制定与运作,这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与价值,企业管理者要在企业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来不断的创新,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经验来实施对企业的管理。企业的经济管理能使企业在正常运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增长经理利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能促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

二、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

企业在通过改革和创新之后获取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更多的企业学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积累经验,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企业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诸多的问题。

1.企业的经济管理不够深刻。

企业的经济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管理者的思想意识是否先进,多数的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问题,部分企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只注重通过不断的生产进而创造更多的效益,很少有企业能把企业的经济管理放在首要位置。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如若忽略了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正常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不到应有的提升。企业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视,通过科学的方法管理企业各部门,充分落实管理职责,通过企业经济管理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创造企业价值。

2.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中相关部门无法履行部门职责,员工未尝履行工作义务,这是企业管理中的漏洞,企业管理者未能高效执行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各部门执行力不足,使企业管理制度未履行到实处。

(2)企业的发展模式与企业所指定的经济管理模式不符,无法落实。由于企业没有先进的水平,导致最初建立的较为先进的经济管理制度无法实施,这样既无法实现企业在经济管理制度下应有的发展,还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运行。(3)缺乏执行力。企业在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之后,各部门应充分理解实施管理制度中的内容。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让企业员工遵守制度合理高效的工作而为企业带来价值,公司消耗资源而制定出的企业管理制度如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则严重浪费了企业的资源。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企业的管理取决于企业各部门管理者的工作力度,目前存在很多企业部门管理者无法履行工作内容的情况,管理人员不落实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员工只能盲目工作,出现问题之后管理者无法承担责任,给企业造成损失。

(2)企业管理者忽略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指导,部分员工在工作生产中水平不足,无法完成工作任务,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浪费了企业资源。管理者忽略对员工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致使员工因工作积极性不高而离职,损失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3)企业没有相应的绩效机理政策,企业考核机制不严谨,无法公正员工的工作业绩,导致员工丧失工作激情而开始“混日子”,破坏了企业积极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对企业造成恶劣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4.传统的管理部门无法履行职责。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资金成本的控制工作来自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使用传统的财务理念会造成资金的浪费。企业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管理,通过经济管理模式指定有效的措施,合理的利用企业资金,有效带动企业经济效益。

三、企业经济管理思想创新与合理的实践方式

企业的经济管理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对于企业本身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企业管理模式如何创新,怎样通过实践来指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这是企业管理者应当担负起的责任。

1.管理思想的创新与实践。

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创造企业价值,前提是公司要具备良好的管理理念且按照管理制度来实践。企业管理者应具备创新意识,在当今经济环境下与时俱进,具备良好的管理思想,推动企业的经济管理,加强各部门对企业经济管理的认知度,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合理的实践,促进企业的发展。

2.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

企业的正常运作来源于正确的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可以良好的约束引导着企业员工按照企业发展模式不断的创造价值,企业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不断更新实践企业管理制度,让企业与时俱进,让企业管理制度逐渐完善,及时发现并解决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公司的正常发展。让企业管理制度合理并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明确各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落实并开展一系列规范管理的活动,让企业管理达到合理化的效果,在履行管理的同时挖掘人才,提高员工整体水平,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领导员工掌握更高的工作技能,培养员工的管理理念,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让企业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5

1.公路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公路运输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货物的流通和劳动力的流动提供极大地便捷,特别是在内陆欠发达地区,公路运输是核心交通运输方式,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路运输作为基础产业能够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起来了又会促进公路运输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2.公路运输会促进板块区域的发展

历史实践表明,要想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先铺设道路,道路打通了,交通方便了,能够促进劳力的流动和货物的流通。公路交通网络一旦建立起来,可以增强对投资商的吸引力度,对周边地区的各类经济发展具有辐射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和公路交通的发达程度是正比例关系的,落后的公路交通则会制约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公路建设需要适当的保持超前速度。

3.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良好协调有利于社会发展

公路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创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谐稳定的社会能够增强人们安居乐业的信心,提高生产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增长。公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公共交通设施,是解决人们出行的主要运输方式,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进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公路运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为实现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

1.整合运算并控制好公路运输经济成本

加强对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力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拉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也不能盲目过度、不计较效益的膨胀化地发展公路运输经济。发展公路运输经济往往是要以一定的牺牲为代价成本的,比如修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对农田耕地占用、对周边居民的迁移成本等等,这些都是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的成本,增加可持续发展的负担。所以,在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的时候要整合运算公路建设和维护的成本,每一项工程的施工都会涉及到相关的利益体,这些利益都可以折算为成本,不管是工程前期还是勘验阶段都要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市场经济风险,并落实好工程职责,以合理、稳健推进公路运输经济规模的发展。

2.提高电子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了促使公路运输经济进一步迈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就有必要采用电子信息管理手段来实现对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的实践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将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到经济的信息管理中来。电子信息化技术能够将相关的参数用数学模型模拟出来,并随着参数的变化自动得出相关的交通信息,可以更好的合理引导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正在向规模化发展,现有传统的管理手段效率低,已经无法适应管理的需求了,提高电子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利于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益。

3.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

公路运输经济是在市场经济这个基础条件上进行运作的,我们不能离开这个前提条件而套用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思维模式来进行管理。但公路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公路运输经济具有一定公共事业性质,具有公共服务特性和非营利性质。所以,在面临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公路运输经济项目时,需要调动政府的行政力量对其加以适度的管控,以确保国民经济的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但不能让行政管理手段作为主要的管理管理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以市场经济发挥主要的调控作用,行政手段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负责公路交通运输的政府管理部门要协调运输经济的发展,承担其相关的责任,并将责任落实到位,保证公路运输经济在合理的市场调控范围内可持续的发挥作用,并配合适度的行政调控,使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不会偏离轨道。

三、结束语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6

1.1知识经济的含义

知识经济的首要基础是经济,换而言之,就是说真正的生产资料不再是传统的设备资金和生产原材料,取而代之的是人的知识。以往的学者曾经对于知识经济有着这样的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知识将扮演重要角色。在概念上,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在这里,知识要素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在于知识和信息、高素质人才以及高智能化的机器。

1.2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发展基础,符合当代社会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知识和信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资本。

知识经济依靠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使用和分配,在经济活动中,知识和信息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知识和信息在加快经济增长中起到主导和核心作用。

(2)科学和技术的研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当人类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使得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无形资产比例不断增加。

知识经济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包括专利、商标等在内的无形资产比例在大大增加。

(4)科技人员占据生产主体。

知识经济注重科技人员的主体地位,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将会占据较大比例。

(5)知识经济是"低耗高效"型经济。

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其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资源来取代已经耗尽的稀缺自然资源。

(6)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

知识经济重视发展高新技术,集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将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落实到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上。

2我国企业管理所面临的现状和挑战

2.1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企业管理正处于从传统的管理阶段向知识经济下企业现代化管理转变的阶段,距离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管理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所面临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体制改革力度普遍不够。

(2)企业管理手段普遍落后,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差距较大。

(3)管理规范程度普遍不够。

(4)专业管理人才比较缺乏。

2.2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带来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挑战。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经济资源,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取而代之的是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在传统企业管理中,人的主动性受到压制。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使得管理理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注重强调人性化管理,企业管理的重点是知识,以人为本,才能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竞争。

(2)对企业经营方式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下,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性和信息传送快捷性,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深刻变化。在互联网平台上如何开展强企业经营活动,是企业亟需解决的课题。互联网打破了原有市场界限,企业营销方式变得更加互动。顾客的角色不仅仅是消费者,而是参与者、企业合作者。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只有改变传统企业经营方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

(3)对企业生产方式的挑战。

在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下,企业追求大批量、相同化产品生产或服务方案,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不再一味追求产品的生产速度、生产数量,而是注重考虑人的独立性、创造性,追求产品差异化和个性化。

(4)对企业组织和运行形式的挑战。

传统企业组织形式主要以金字塔结构为主,这种组织形式造成信息的封闭、传播的滞后,无法让全体管理者充分了解企业状况,必然影响企业的决策管理和经营。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组织形式以扁平化网络式为主,这有利于企业加快信息传递,降低管理费用,提高竞争力。同时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和劣势,借助外部力量,将企业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虚拟运行,突破了传统企业运行模式。

3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应对措施

企业在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时,如果只是一味地固守陈规,那么必将对企业今后的持续性发展带来极大甚至是毁灭性的的打击。因此,企业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革新:

(1)转变企业管理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创新。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和动力,创新型企业的建立必须依靠员工的创新能力。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必须做到革新。首先是树立服务型管理理念,将企业员工看作企业真正的主人,为员工提供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提供工作所需的资源,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其次是树立学习型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同时管理者自身也要加强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和理念,以便自身能够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2)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方式。

知识经济的主要标志就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虚拟企业、网上经营等经营方式已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知识,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3)创新企业经营方式。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给企业的经营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企业依托互联网的电子商务这一平台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可以大大节约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构建,建立顾客和企业的信息通道,将顾客的需求和建议及时充分反映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上;一方面,建立全球化的经营战略,企业的市场经营战略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来经营管理企业;再一方面,开展虚拟经营如人员虚拟、企业虚拟等,借助外部优势和自身资源结合,同外部企业竞争合作,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竞争力。

(4)创新现代企业组织结构。

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应搭建扁平网络化式组织结构,加快纵向和横向信息传递,使得各管理部门和员工能够快速便捷获取信息,从而制定出相应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以及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

4结束语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7

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通过招聘、培训等形式对企业员工进行的调动和任用,以满足企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较于非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管理更为关键。因为人是活的,人决定着企业发展的目标,操控着企业向着这一目标前进的各种动作。而出于竞争,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又不可能被其他企业熟知,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企业间关于设备和财力的竞争也开始向知识和智力的竞争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知识和智力拥有者的“人”就成了企业创新发展的特殊资源,拥有知识型人才的企业无疑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为此,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知识型人才,企业针对知识开发的独特性,实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至关重要。

二、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使然

新时期新环境,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网络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已经基本摆脱了传统生产模式的制约,机械化、工业化稳步前行。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掌握与运用,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餐化、碎片化、信息化的时代。大机器、大设备已经越发少见,转而是精致小巧的高科技产品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知识经济是与信息经济紧密相连的,知识经济的关键是知识生产率,即创新能力,只有信息共享,并与人的智能相结合,才能高效率地产生新的知识。所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信息共享,新知识生产的技术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竞争便越演越烈。新的社会环境,工作现状,要求一批有知识、有能力的知识型人才,优化现有的人才结构,而如何引进人才,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便成为当下企业发展的重点。

2.经营环境的要求

脱离时代的企业是不能长治久安的,与时俱进向来是企业以求发展的根本之道。知识经济环境下,为了求得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势必发生变化,向知识、信息的道路转变。这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准,及企业员工的素质便有了新的要求。传统型人才势必遭到冷落,知识型员工势必得带重视。因此,以知识与智能为基础,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另外,企业生产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也体现了企业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与时俱进,企业的结构层次越发精简,对员工的要求就明显提高。在这样的构成中,知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员工的地位尤其突出,他们不仅自身素质较高,在关注时间的弹性和工作的自主权上也别开生面,这一切都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体现。所以,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对这样的人才肯定是行不通的,根据新特点新情况,重新设计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今后不遗余力需要做的事情。

三、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1.注重开发培养以打造智能型人才

智能型人才指的是一批拥有高深专业知识并能及时利用咨询获取最新知识的人才,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智能型人才该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因而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对智能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就人才的招聘而言,科学有效的选拔机制和途径必不可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才的真正招聘做好铺垫。科学有效的选拔与招聘方式多种多样,可选用人格测验、情景模拟测验等手段,以保障人才招聘的言之有物。就人才的培养来说,只重理论不重实践是不可行的也是落后的,必需将专业的培训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尤其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布,在培养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人才道德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等等。通过以上一系列内容的强化和创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就会有营养,结合人才培养的策略,按照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规划人手,制订目标,人才的供求就会平衡,人才的水平就会提升,企业的管理就会有序进行。

2.突出战略地位以形成竞争的优势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企业兼并。当时,为了推动企业能够更及时有效地向前发展,企业纷纷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战略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作为战略管理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影响着企业战略发展的未来走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指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结合。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还必需与人才的招聘和录用挂钩,从人才的角度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突出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就要把人才视为是企业未来竞争力的筹码。究其根源,就在于太多的竞争优势容易被模仿,比如打广告,某个企业凭借广告优势崛起之后,这种竞争手段很快就会被其他企业效仿,可以说不能成为企业竞争的长效形式。但人力资源的经验却很难被模仿,因为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同时是企业结合自身的特色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模式,即使被公开,其他企业也不可能加以用之。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是人才,有的企业就能留住他并发挥他的才干,而有的企业却无法留住他的原因之一。

3.构建学习型企业以提升集体能量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PeterSenge)指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他提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共同愿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JackWelch)也强调: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从这些言论中,不难发现,构建学习型企业对于提升企业集体能量的重要性。学习型组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遗余力需要努力做的事情,员工之间的状态应该是既合作又竞争,强调知识的共享。为此,就必须鼓励企业员工间的沟通与交流,使他们互相渗透,指出缺点,学习优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入发展,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管理无疑成为促进员工间通力合作,发挥集体精神,形成集体文化氛围的核心纽带。

四、结语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8

1.1人力资源概述

目前,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和结构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我国为例,我国已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转变为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其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人们在知识与信息的吸收方式上日趋多元化,这一方面提升了其信息分析和加工处理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其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保证。另外,信息在创造价值和推动社会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心理素质、智能素质、价值观念、技能水平,而不是人的数量。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并不是自然就有的,而是投资者投资管理的结果。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管理者主要通过资本投资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和教育投资管理,以便更好地整合和利用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1.2人力资源发展的性质

要想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首先要了解人力资源的性质和特征。“人力资源”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70年以后。人力资源明确地说明和阐释了人力资本在当前发展形势下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管理者的分析和绩效管理。此后,人力资源逐渐取代了“人力”或“人事”等传统概念。究其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其财政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集中程度过高,此时人在组织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2人力资源及管理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初始化发展阶段,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认识不足,缺乏全局发展观和长期战略定位,人才储存和管理不到位,造成了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2.1人力资源发展的时代挑战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纷纷确立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本国优势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提升企业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武器,已成为一种新的竞争战略手段。随着当前世界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劳动资源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必须优化人力资源构成结构,提升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只有这样,企业乃至国家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诸多挑战,最终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提升其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各国纷纷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并加强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力度,以有效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2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当前,全球的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科技正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整个社会已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组织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的竞争方式也进行着悄无声息但却深入持久的变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另外是新的管理概念与管理方法的出现与应用。

3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3.1现代人力资源发展的基本趋势

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各国对人力资源发展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更为全面科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的发展无论在观念形态上,还是在实际行为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我国企业要想有效地提升其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导向功能,站在全球战略视角分析其管理的优势与不足,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为员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3.2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各国在发展中的分工日益明确,其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速度不断加快,有效地适应了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总体来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得到高、中、低三个层次管理者的重视和认可,强化其管理职责;二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的战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扩展其职能范围,完善其管理功能;三是实现不同层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协调统一,明确各级管理目标和发展方向。

4我国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起点低、发展快、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4.1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主要包括技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产品生产和销售全球化、劳动力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各市场要素进行跨国界自由流动,各国家和地区相互影响和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形成一个清晰认识,加快高素质人才的流动,最终实现预期管理和发展目标。总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会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增强。

4.2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人本管理”策略探寻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质量,因此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普遍关注。企业要想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就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发挥其管理优势,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具体来说,企业可以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坚持人本管理方针,关心员工的实际需求,建立健全员工绩效激励机制。此外,企业还可以加强传统管理体制改革,及时更新管理理念,树立新型人才管理观,强化其人才管理和培养意识。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