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科研技术范例

基础科研技术

基础科研技术范文1

关键词:设计基础;跨校修读;通识教育;设计色彩

随着国家人才战略决策的推进,精品资源课的网上资源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了艺术设计专业通识教育的发展。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教学模式为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指出了新的方向。目前,跨校修读课程体系中的设计色彩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专业方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出发,针对跨校修读教学模式下相关教学目标、方法、考核、课程链衔接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探索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机制,构建满足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跨校修读教学需要、符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跨校修读课程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跨校修读教学模式的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教学目标、培养目的不明确的问题;跨校修读课程学习的考核评价的标准问题;基础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过渡与衔接问题;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的网络教学课程结构调整问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上,由于各个设计专业、各高校培养人才的层次、方向不同,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培养的目标、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所提出的要求也不同。高校应该总结共性与差异,制定课程建设的教学目标,建立适用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动态教学目标调整机制。在考核评价的标准问题上,应针对不同院校的评价机制与教学目标,调整信息平台课程的考核标准。通过对考核的依据、考核的模式、考核实施手段等方面进行实践分析与创新性探索,创建“进程式”考核、“动态式”评价的课程成绩评定体系。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过渡与衔接问题上,依据视频公开课的教学实践、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动态与教学特点,针对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教育的通识性、开放性、适应性等特点,研究具体教学环节中课程训练的目的和内容,使基础课程切实有效融入专业设计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链。在网络教学课程结构调整问题上,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把握课程教学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环节,进行深入研究。

二、跨校修读模式下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建设

1.教学理念、内容与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理念方面,需要分析设计基础教学的目标和出发点,确立符合跨校修读模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的整合方面,结合跨校修读的新型教育改革模式,利用模块化组织架构。信息化平台跨校修读模式的人才培养特点与国家人才战略发展需求,对设计教育尤其是设计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积极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完整的、适合设计专业不同方向的跨校修读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单纯依靠教师讲解难以使学生真正了解训练目的和用途,容易造成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与训练课题,重点解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中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训练中采取案例式教学和workshop等教学方法,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课程体系的建设

建立信息化平台教学示范课程,即在跨校修读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指导下,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合理、教学考核方法适用、课程体系衔接融洽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课程,形成跨校修读灵活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针对以往教学体系中仅注重课堂讲授而难以有效掌控学生课前、课后学习的连贯性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对于课程教学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环节设定不同内容。课前,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指导学生积极获取信息化课程内容;课中,教师运用动态导入讨论、案例式学习模式和workshop机制等手段开展教学;课后,教师引导学生灵活选择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拓展学习材料,强化学习效果。

三、跨校修读模式下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三个阶段

跨校修读模式下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分析研究阶段、课程教学实践验证阶段、理论动态修正与体系确定阶段。在理论分析研究阶段,针对教学培养目标、课程成绩考核机制、课程链体系的过渡与衔接等主要理论内容进行深化研究,形成跨校修读专业基础课的初步理论指导依据。在课程教学实践验证阶段,针对前期研究得出的理论,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检验,将理论研究成果具体落实在跨校选课修读的教学实践中,并深入研究教学完成质量、学生修读效果等方面的问题,筛选、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归纳理论研究成果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学效果提升的促进作用以及不足之处,从而得出有待完善的理论调整的机制和计划。在理论动态修正与体系确定阶段,依据上一阶段实践检验的成果,针对理论调整的机制和计划,结合课程的具体特征进行调整、修正。在教学实践的检验中,依据效果为导向的理论调整机制,强化提升跨校修读教学效果的指导性理论;对于效果提升不显著的相关环节的问题,进行理论的修正;对于没有起到提升教学效果或在实施过程中操作困难等问题,进行理论整改和创新研究,寻求突破点。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修正理论成果,并最终确立跨校修读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以指导实践,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革新与拓展。

2.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检验与修正

基于跨校修读模式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重点检验与修正以下四点内容,以形成切实可行的专业基础课程跨校修读教学模式。即:跨校修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适用性研究;建立跨校修读专业基础课程成绩考核机制;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链的过渡与衔接研究;建设适合艺术设计专业多方向性的网络教学平台。

3.跨校修读模式下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案例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作为美术学、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国内外各院校均对其开展了广泛研究。但由于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学生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往往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相比之下,视频公开课《设计•色彩•艺术》主要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了理论教学中案例教学的作用。其次,教学内容涵盖了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到专业应用的整个学科体系,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设计专业紧密结合,课程主题设置结构合理、目的明确,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分析、表现、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选取、设置课程主题和设计案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并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与创造潜能。最后,课程教学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针对跨校修读的适用性、操作性进行系统研究,创建了新型考核标准,即“进程式”考核、“动态式”评价的课程成绩评定体系;创立了新型课程全程修读模式,即通过对课程教学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导入,增强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模式。

四、结语

文章研究跨校修读教学模式下相关教学目标、方法、考核、课程链衔接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以视频公开课《设计•色彩•艺术》为例,总结信息化课程建设的重要经验,为专业通识教育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的完善和推广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何波,李景春,郑逢美.机械设计课程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方式和授课艺术探索.机械设计,2018(S2).

[2]薛明智,吴祥恩.省域内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建共享的实践与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2).

[3]江红霞,段玉玺,袁玲,李竹林,王兴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研究与实践——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7).

[4]谭冬平,王君妆.区域内高职院校跨校选课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实施.教育现代化,2017(19).

[5]纪常鲲,冯文艳,纪常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跨校修读学分的研究与实践——以辽宁省大学生跨校修读学分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6(3).

[6]郑淑媛.高校资源共享背景下跨校修读的人文课程建设思考.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7]段金明.新媒体背景下跨校修读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品牌形象设计”课程为例.艺术科技,2017(4).

基础科研技术范文2

通过对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环节的研究与探讨,从构建高效课堂的角度出发,重点引申出构建高效课堂的四个基本要求———要求高标准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节、要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方法、要求师生融洽的教学环境,以此促进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高效化发展。高效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因此构建高效的美术基础课堂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关键词:

高效课堂;基本要求;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

一、美术基础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度”要高

完成教学既定的目标是每一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水平直接反映了教学效率的高低。在美术基础课程中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做到能够根据每一门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班内学生的实际绘画水平合理地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以素描基础课堂教学为例,一是要看重素描以明暗空间造型为教学目标在课程的落实情况,例如在静物的素描绘画中强调明与暗在空间上的层次安排,在着衣人物和人体素描绘画中强调光与形体在明暗层次上的变化等;二是在素描教案中教学目标设置一定要做到明暗造型空间重点的突出,以及素描教学中的难点———平面与立体绘画表现方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化,并且使素描教学目标与学生在各自专业发展方向(美术学和设计学两大类)上保持一致,例如以绘画为主的美术学油画专业素描绘画中重点强调的是明暗的三维立体造型,而国画类方向则强调的是平面或者是二度半空间的明暗造型空间训练;三是素描教学目标一定要保持可操作(课程教学可研持续发展)、可测评(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具有评价的标准)、可达成(在既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可以实现),并且在课程完成后要有学情分析,及时对教学目标进行完善与改进。其次美术基础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做出适时调整。例如在素描基础教学中因为纯绘画与设计在专业发展方向上的不一致而导致明暗在造型方式上的侧重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因此教师必须得做出专业的调整,使设计类的学生更侧重平面的明暗造型方式,使纯绘画专业的学生更侧重立体的明暗造型方式,还要处理好在素描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使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的专业发展方向达成一致,而不是一味地照搬教学大纲上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并且在教案中要有教学反思,使自己的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二、美术基础高效课堂要求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要转变原有的单一的教与学的教学模式。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也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参与者,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协作作用,整个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情,善于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去灵活机动地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可能性,要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到学习当中,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才是知识的真正意义建构者。例如在色彩基础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大概讲授色彩的一般知识,学生依据这些基础色彩知识进行独立训练,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色彩的枯燥感。如果我们在课程设计上预先布置学生色彩知识问答、以多媒体示范教学去对平面与立体绘画形式进行色彩空间造型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对名画名作进行临摹与学习等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调整,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色彩的积极性,同时也能通过优秀作品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色彩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自身的辅导角色,要对学生以及班内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在风景速写课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线与明暗两种造型方式的运用规律,在小组临摹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发掘速写表达形式的美感以及怎样去表现自然风景的复杂层次关系等,以此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再到“学好”风景速写。最后美术基础高效课堂必须是面向班内全体学生的过程。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不同阶段的课程安排等,教师应当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并且在美术基础课堂训练中要做到教学目标有逻辑性、教学安排有阶段性、训练方式有针对性。教学中教师要适时跟进与监测,课后也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充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美术基础课程高效课堂要求精讲多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美术基础课堂上要做到“精讲多练”,所谓“精讲”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精细化、明确化、客观理性化。例如对静物基础素描的讲解上教师不能凭各自绘画经验去进行教学,而应该在静物绘画的构图上通过黄金分割线的客观理性绘画知识去阐述平面空间怎样进行大小切割和怎样利用三角构图法去阐述物体位置安排的合理化;在对静物素描绘画的明暗层次空间安排上教师要从平面的固有色层和立体中的明与暗之间的对比强度上去进行理性讲解,使学生懂得利用物体的固有色去进行平面空间上物体色层的区别和在立体上掌握明与暗对比,越强物体越靠前,对比越弱物体则越推后的明暗层次的空间安排;在对静物素描绘画的整体与细节上教师要从视觉的纵深空间上讲解清晰与模糊的概念,使学生懂得物体的整体感是依据视觉的焦点向四周而慢慢变得模糊的道理。通过上述这些理性的绘画原理使静物素描课程的每一个关键部分的学习内容都显得清晰明了,而且使复杂的绘画视觉规律通过绘画原理的讲解变得通俗易懂,使学生容易掌握。所谓“多练”是课堂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师通过少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体的辅导,并且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自身独立的学习能力。在高效的课堂学习中“多练”。首先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表现在学生会预习,会听课、会训练、会复习、会独立思考,例如在美术学高年级的人体素描绘画中,在课程开设前学生必须对人体的结构与解剖进行预习,在写生训练的过程中要学会独立地利用以往的素描造型认知方式去对人体复杂的形体进行推衍,甚至有些更主动学习的学生还会借鉴优秀画家的表现形式去追求画面的美感。其次在“多练”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要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发现绘画的视觉规律,并在规律的基础上对同一类绘画课程做到举一反三。例如在基础素描的绘画中学生研究的重点是黑白的视觉绘画空间,而色彩同时也隐含了明暗的造型语言,因为它是色彩的三要素之一,从古典油画的作画过程就能深深体会到明暗对于色彩造型的重要性。对于这种隐藏在色彩之下的素描绘画知识恰恰是对学生培养自身独立学习能力的表现所在,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且通过这些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在“多练”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辅导的功能,教师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要适时地对学生的主动学习给予恰当地点拨与讲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四、美术基础课程高效课堂要求师生关系融洽

一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要热情洋溢,且讲授的知识还要深刻易懂,教师对一门课程的理解深度往往能决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随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越高,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度也越强。以笔者从事十几年的美术基础教学中经常发现:例如在素描涉及到明与暗的层次变化教学中,由于不同教师对明暗的不同层次理解往往会对学生接受素描基础知识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有些教师在强调物体的三维立体时往往忽视了物体在平面中的固有色层的变化,这样很容易使整个画面各个物体间在色层变化上分不开,或者由于物体各个色层之间变化太弱使画面的物体从远处观看时模糊不清,从而使整体画面缺乏层次感,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对素描绘画的学习积极性。而有些教师在对素描的明暗变化中会从平面和立体两种造型方式进行逐步讲解,并且还会运用聚光的光学原理去对物体的受光程度进行理性分析,以此使学生能够更系统化地掌握明暗层次的变化规律,最终让学生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愈发积极与自信,因此教师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往往能深刻影响到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二者之间的信任程度;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真正建构者,而不是完全被动地去接受知识,教师要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每一门所学美术基础课程,都是通过师生间的相互讨论和交流才会去获得“真知”;三是教师要善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做到乐于学习。

五、结语

构建美术基础高效课堂应当以学生为本,教师在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上要灵活机动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能力。

作者:丁君君 单位: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1]蔡红梅.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2013,(03).

[2]付维维.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1,(04).

[3]俞柳杰,杭月明.构建高效教学模式促进课堂转型变化[J].上海教育科研,2011,(04).

[4]陶立国.抓住关键环节构建高效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6).

[5]王永塘.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J].吉首大学学报,2014,(12).

[6]龙宝新.走向核心知识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时代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2,(03).

[7]许方文.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0).

[8]王永塘.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J].吉首大学学报,2014,(12).

基础科研技术范文3

一、现阶段科学技术名词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一)编辑过程中习惯使用简称

科学技术出版文献是科学技术信息传播与交流的载体,需要在编辑过程中统一科学技术名词标准,便于科技出版物的读者能够有效准确理解。然而在实际的编辑过程中,作者为了写作思维的连贯性以及提升文献编辑的效率,偏爱于使用科学技术名词的简称,习惯于把标准化的科学名词首尾结合形成不规范的简称。或者是对定义比较长的科学技术名词取头部或者尾部一个单独的名词进行单独定义进而简化原本的科技名词,例如:针对“笔记本计算机”,作者经常习惯于简称为“笔记本”,这样并不能准确地表述其所需要表达的科学技术概念,也容易让读者产生歧义,理解为“用于书写记录的本子”。此外,使用简称还容易与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名词产生重叠,给读者的有效理解带来一定的困扰。

(二)对应英文字母缩写的使用过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信息的多样化传播打破了时间以及空间的壁垒,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了以英文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名词大量地在科学技术文献中不断涌现。英文缩写名词的便利深受广大科学技术作者的偏爱,造成了编辑在科学技术文献中对英文字母缩写的过度使用。虽然英文缩写科学技术名词能够促进科技文献有效地与国际接轨,但是其对科学技术概念的描述远不及中文词汇精准。早在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了需要加强英文学术名词使用规范的说明,禁止在文献中随意夹杂英文单词以及字母的缩写,对于文献中出现国外的人名以及地名需要按照标准化的翻译进行有机统一,然而科学技术文献编辑人员仍然在广泛适用英文字母缩写表述科学技术名词。这加深了英文水平不高的科学技术文献读者的阅读障碍,并且许多同一英文缩写在不同的学术领域会表达完全不同的含义,影响了读者的深入理解。

(三)文献编辑中容易产生习惯用语

对于科学技术学术研究而言,在固定的交流环境中容易产生仅适用于针对于某个研究对象的习惯用语。例如将放射性核素发生器习惯地称为“母牛”,将呃逆习惯地称为“打嗝”,将方位圈习惯地称为“罗经花”,将多孔动物习惯地称为“海绵动物”,将施工步道习惯称为“猫道”,将受激辐射光频放大器习惯地称为“激光”等等。在编辑与作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作者表示由于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这么称呼,所以难以发现其是否标准化。科学技术名词是科技概念的文化载体,需要科学技术文献作者在写作中尽可能的使用标准化的名词概念,减少对习惯用语地使用与衍生。由于科技文献出版编辑可能缺乏有效的专业知识,容易产生对科学技术名词使用的混淆,不利于出版文献的广泛传播。

(四)对于新兴科学技术名词缺乏标准化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导致新兴的科学技术名词不断涌现,信息的广泛传播造就了科学技术名词使用得五花八门。在科学技术研究人员突破了现有研究需要对一个新兴概念进行命名时,一般是采用复合法、缩略法以及比喻法来构建一个新兴的科学技术名词。然而由于不同领域的学者在文字水平上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所产生的新兴科学技术名词难以每个词都能够得到广大学术界的认可与使用。在经过时间的沉淀以后,可能有一些科学技术名词湮灭在了时间的长河当中,也有一些发展成熟得以留存,但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对这些科学技术名词进行规范,进而难以有效地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广泛传播发展。

二、强化科学技术名词标准化的编辑处理策略

(一)加强对科学技术名词标准化的重视程度

科学技术文献编辑人员需要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名词标准化对于科技知识传播与应用的重要性,加强对科学技术名词标准化的重视程度。在实际的科技文献编辑中,能够有效地将文献中的不规范名词准确找出并加以校对。科学技术名词具有专一性与准确性,所以科学技术名词的精准应用能够推动科技信息的广泛传播。科学技术名词标准化的建立是一个庞大并且烦琐的过程,需要研究名词构建的学者不断地推出符合时展的标准化体系,同时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教授,以及科学技术学者在使用过程中正确使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编辑需要时刻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准确理解新兴科学技术名词所需要表述的概念以及含义,在科学技术文献校对中精准理解科学技术名词对科学技术概念的表达,保障科学技术成果的准确传播。

(二)加强对科学技术名词的积累

作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传播的最后把关人员,出版编辑由于所学专业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对于科学技术名词的掌握以及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难以完全杜绝不规范的科学技术名词在科技文献中的使用。尤其是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兴名词五花八门,因此需要编辑人员加强对科学技术名词的积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科学技术出版机构也需要备齐科学技术名词常用的国家标准,不同领域之间的行业标准,以及与科学技术出版编辑相关的标准化文件,以便编辑人员能够实时地查阅与校对。

(三)对新兴的科学技术名词实现标准化管理

科学技术名词标准化离不开对于新兴科技名词的标准化管理,统一的标准能够有效地避免新兴科学技术名词出现一词多义或者一义多词的情况发生。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着新兴名词的百花齐放,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以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机构需要在全国名词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新兴名词进行快速的审定以及,并且提高新兴科学技术名词的应用范围,提升其影响力。此外,在新名词的编订过程中需要遵循便于书写、记忆以及交流的基本原则,构建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促进科学技术名词的长期稳定发展。

基础科研技术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医学检验;教学改革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以培养适应市场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随着计算机与医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医学检验工作也越来越计算机化。计算机技术在各种仪器设备中的应用,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检验科)信息系统(LIS系统)等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使得医学检验实验室的数字化管理中计算机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结果的准确性也保证了检测的质量,计算机的应用推动着医学检验向高科技迈进[1]。而这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管理离不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特别是对学生综合操作能力的培养,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课时严重不足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开设了42学时,随着医学检验工作岗位日趋信息化,需要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面也越来越宽,实验任务也相应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严重缺乏,学生难以在有效时间内消化须掌握的知识,造成学习愈加困难。

1.2实训条件薄弱

随着大部分医疗机构的实验室信息系统建立,并成为日常工作中重要的、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临床检验岗位的工作从样品接收到最后的检测报告,已经由原来的手工操作转变到现在的自动化、微机化操作。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信息量不断增加,实训条件又不能满足学生全部实训练习,加之实训学时不足,学生实训操作内容及时间均有限,严重影响实训效果,不利于未来岗位的适应。

1.3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综合操作能力欠缺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班教学为主,学生人数较多,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由于高中阶段,不同地区和城市教学质量的不同,使得一个班的学生之间计算机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给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教学内容细了进度就会慢,底子好的学生觉得没兴趣;教学内容粗了进度就快,底子差的学生就会跟不上进度。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又是一门对动手操作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大多数实验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学习、理解和巩固理论教学的内容,因此,安排的实训教学内容大都是单一独立的操作,加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弱,老师演示过的会操作了,但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学生少之又少,使得学生缺乏实际问题中运用综合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2]。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1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根据学时不足,实训条件薄弱的问题,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一方面,加强理论课件设计,将因实验条件不能满足的教学内容通过仿真实验的方式设计到理论课件中,尽量做到详细、明了,让学生吃透知识点,牢固记忆。另一方面,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将理论和实训同时放在实训室进行,利用实训室的教师控制系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电脑进行听课,并在教师讲授结束时马上进行操作练习,知识点得到迅速巩固。同时,学生还能将教学过程进行手机现场录像,方便了学生课后的学习。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2分层次分模块操作练习

结合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层次的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包含一个个的实训内容[3]。将实训机房设置成四个区域,第一次实训课时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将学生底子差异较小的分在一个区域,针对不同区域每次安排的实训内容难度不同,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知识的快慢,阶段性的调整学生的区域。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所在区域清楚自己当前能力情况,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发学生的相互追赶心。如:医疗机构的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岗位需要学生具备“WORD初级编辑”能力,在教授学生掌握“WORD初级编辑”模块技能时,需要实训的内容有四个:一般文字、符号的编辑、特殊符号的编辑、项目符号和编号的编辑、普通表格制作的编辑,不同区域内的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或多个实训内容,教师记录下学生的实训成绩,作为阶段性调整学生区域的依据之一。

2.3角色互换,增强学生综合操作能力

在实训教学的设计上增加综合实训内容,将常规的以教师演示为“主”的教学方式改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一是教师现场出题,留出3~5min给各区域讨论,然后由各个区域的学生推荐代表到教师机“讲课”,其他区域同学听讲并提出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此方式可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增强学生综合操作能力的目的;二是教师现场出题后,留出3~5min给学生自行思考,随机抽取学生利用机房控制系统中的屏幕广播将操作演示进行展示,由其他学生对其操作给出评价。此方式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并能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综合操作能力的目的。“主和辅”角色上的互换,学生为了“面子”问题,课余时间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综合操作能力明显得到加强。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础课程又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缓解了教学课时不足的弊端,同时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分层次分模块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角色互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今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仍还需要努力,教师也要不断更新和提升自身的前沿知识,结合岗位需求,探索出更好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彬,孔虹.试论21世纪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J].医学检验教育,2000,7(4):5-6.

[2]马玉洁.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探索,2011(2):58-59.

基础科研技术范文5

关键词:实验技术人才;教学观念;管理体制;队伍建设

0 引言

实验室,是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探索,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的场所,也是一所高校科研水平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打造国家高校重点实验室是高校的重点课题。教育部明确支持高校重点实验室基本运行经费每年不低于 100 万,鼓励各高校重点实验室开展自主研发,实施创新培养发展战略。目前,高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性实验教学及实训方式,以适应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高水平科研人才和社会需求的实践型人才。而实验技术人才是学校和科研机构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学技术研究、教学工作、科技实践与创新的基石,他们不仅承担着实验室的设备日常管理工作,还肩负着实验教学、创新研发、科研、对外服务等。

1 实验室建设情况

我国高校实验室大体主要将实验室分为专业实验室、公共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部级重点实验室等[1],以科技学院为例,根据学院学科实验教学建设需要,把实验室分为系部实验室、院专业实验室、公用实验室等。系部实验室实验设备较少,面向专业院系开放,实验教学任务主要由系部自主安排,教研室负责组织管理,设备利用率低,专业性强。院专业实验室及公用实验室设备仪器多,面向全部院系开放,实验教学任务教务处统一安排,大部分由院系教师完成,少部分由实验技术人员完成,以基础实验室为主,设备利用率高。由此可见,实验室的实验教学主要由教务处及院部教研室进行统一安排和管理,资产设备管理处进行实验室建设及设备采购,如图1所示。

2 实验技术人员现状

近年来,高校的实践创新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对实验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还仅仅是在实验室设备管理及日常管理上,不能有效发挥其专长,这对实验技术人员自身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1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由于部分高校把实验技术人员定位“教辅”人员,对技术人员的地位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招录以本科,研究生为主,部分人员是从各岗位分流而来,年龄跨度大,专业和相关工作不对口,学历及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实验系列职称已经多次改革,但客观因素科研参与率低,科研成果少,无法与专任教师相提并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低,并且由于进人机制的限制,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人数与学生数量不成比例,又加重了实验人员的工作强度,没有给予充分的成长学习空间,实验室技术人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充满时间,大部分从事简单的日常管理工作,少数参与学院实验科研工作。造成实验技术人员正高级和副高级职称占比少。

2.2 实验室管理现状

由于实验室技术人员处于从属地位,主要工作分为课前准备工作、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参与实验科研工作等,包括,实验室准备工作、实验室维护管理、实验室卫生管理、实验室资产管理、实验室仪器维护、实验室安全管理以及各类全国技术考试的准备、安装、调试,实验教学科研工作等,高校根据实验室运行与建设、科研设备方式、实验室科研教学、实验室科研仪器维护管理等工作情况,将高校实验室管理对口部门分为以下几类。⑴ 网络与实验管理中心类,网络数据中心与实验管理中心相结合共同管理,网络数据中心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高校网络及数据等,下设实验管理科,资产处负责实验室设备的采购及报废,教务处负责实验教学管理,实验管理科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实验技术人员主要以日常管理工作为主,较少参与实验教学科研工作。⑵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类,设立实验综合科、实验管理科和设备管理科、实验室安全与设备维修管理科等,主要工作包含建设项目组织、行政、人事、对外联络工作,规范管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室队伍、资产报废调剂、计划管理、教学设备采购、协作采购、设备安全运行、维修管理,基础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⑶ 实验管理处类,独立与其他部门,比如清华大学的实验室管理处归口管理实验室工作、仪器设备类资产购置与使用工作。内设机构有实验室建设办公室、安全与健康办公室(辐射防护办公室、核材料管制办公室、生物安全办公室)、危化品办公室、采购与招标办公室、合同管理办公室、综合办公室等。从以上实验室管理部门分类可知,网络与实验管理中心类的工作职责侧重于对实验设备的管理。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类侧重于设备在实验教学科研的使用情况,教学与设备的结合情况。而实验管理处类侧重于实验室的建设及科研设备的作用发挥。

3 实验室技术人员现状问题分析

3.1 实验室管理职责定位不明确

⑴ 由于实验室管理工作涉及到教务、资产、保卫、后勤等多个行政部门,实验室环境建设及学科建设前期缺乏参与,后期又要对实验室设备管理维护,对实验学科进行建设,前后不衔接的管理模式造成实验技术人员对自我岗位职责不清晰。⑵ 由于实验技术人员被定位“教辅人员”或其他系列,缺乏重视程度,在职称、学历、专业等方面没有足够的晋升空间,时间多被繁杂的事务充斥,导致实验室技术人员无暇进行开发、研究,部分人员找到机就会转岗,教师不愿意从事实验岗位工作,工作积极性较低。

3.2 实验技术人员地位差异大

虽然高校教学中强调实践创新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实验及实践阶段被压缩,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实验技术人才在高校中处于“教辅”的地位,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2],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工作上的劳动成果也得不到尊重,虽然实验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却不能参与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无法和一线教师一样,在相关课程的培养人才及教学计划中参与度低,没有话语权,不能作为主体参与其中,地位可有可无,无足轻重,这就打击了实验技术人才对实验工作的认可和积极性。

3.3 实验技术人才学历要求高

实验技术人才主要是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是加强科技实践与创新的重要力量,部分高校对实验技术人才学历水平要求较高,忽略了实验技术人才实践创新水平。因此,部分学历较高的实验技术人才想转任专任教师岗,或想方设法继续深造,提升学历水平,脱离实验系列。而一些有专业技术能力又十分适合实验系列岗位的人才,因达不到学历要求而被拒之门外,可见,只注重学历要求无疑使得高校实验技术人才缺失。

3.4 实验技术人才的认知差

异实验技术人才的日常工作繁杂,主要为辅助专任教师的实验开展,实验设备的维护,日常实验室卫生管理,资产管理以及实验室的开放管理等,这些日常工作常常使得实验技术人员一身灰尘,他们的付出与成果不成正比,与专任教师相比,难免缺失职业幸福感,而且实验工作难以量化,取得的成果也难以体现。在培训方面,由于工作性质,外出培训机会少,提升能力受到限制,这些情况,打击了实验技术人才的积极性,也导致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

3.5 奖惩机制不完善

在各高校的引进人才中,对于教师科研系列制定了详细的优惠政策,如职称晋升、住房、科研资金、奖励方法等,根据教师自身擅长的领域,有各自的发展领域,如,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主、以教学科研为主等,不同教师侧重倾向不同,发展成长考核不同,由于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繁杂,评定标准不清晰,不同岗位的实验技术人员实行一套考核标准,缺乏针对性,对于实验技术人才的引进、退出机制、进修学习、职称晋升等规章制度的缺乏[3],造成了实验技术人才工作岗位意识缺乏,很多奖罚机制缺乏设计,忽视了实验技术人员岗位的不同差异,实行“一刀切”,弱化了奖励机制的功能和作用,也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福利与待遇的差异,部分实验人员想尽办法调岗换岗,真正的实验技术人员减少。

4 实验技术人才科学发展措施

4.1 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职业幸福感

打破传统对实验技术人才的观念[4],将原来被动的科研服务转变为主动的实验设计与研发,在职称评定中,将其划入评定中,确保实验人员的参与度,以实验教学为主,将教师岗位与实验岗位联系起来[5],增加实验人员的职业幸福感,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实验技术人才的工作中来,做到真正的有名有份,建立研究实验技术人员保障机制,分层次、分类别的给予肯定,突出实验技术人才的重要地位,摒弃教辅人员的偏见,工作上得到相应的尊重和认可。

4.2 建立各类奖励机制,吸引人才

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6],激励实验技术人才的责任心、事业心,增强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在岗位津贴、补贴方面给予相应的特殊优惠政策,对在教学上,科研上表现突出的实验技术人才奖励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相关的实验工作中来,对于表现尤为突入的实验技术人才,给予相应的荣誉,给予实验技术人员具有优于专任教师系列的晋升机会[7],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归属感,增加实验技术人才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增强岗位的专业技能,通过参观考察,进修学习,短期培训等措施,明确培训经费列支范围,保障实验技术人才接受培训的机会,并鼓励实验教学人员学历深造,提高其学历层次,提高整体素质和实践技能[8],改善工作面貌。

4.3 建立梯度组织队伍结构

明确任务需求和岗位定位,增加人员编制,实行聘用制、编制、临时聘用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分配人员组织队伍,将实验技术人才根据年龄、学历、职称、专业作为参考项,优化管理体系,有梯度划分岗位职责,把实验室岗位分为实验教学科研岗位和实验室管理岗位,实验教学科研岗位分为实验教学岗位、实验科研岗位,将实验管理岗位细化为实验综合岗、实验室设备管理岗、实验室安全管理岗、实验室资产管理光,合理人数调整,依照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打造一支符合现代化教育模式的实验人才队伍[9],更好的服务于实验科研及实验教学,发挥实验室应有的职能,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优化实验技术队伍。如图2所示。

4.4 加大实验室技术人才专业培训

作为高校发展的根基,实验方法和技术在不断的改变,实验设备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加,对实验技术人才的要求不再是一成不变,提高实验技术队伍专业水平,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根据实验室技术人员职责分工不同,按照培养方向,应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实验技术人才进行专业培训,熟练掌握新时代最前沿的技术要求,科学有针对性的制定实验教学方案,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鼓励实验技术人员深造,探索实验教学方法及科研方向,为高校实验成果的突破奠定基础,提高实验人员的学历结构。

4.5 构建实验技术人员研发平台

由于高校存在专职实验室人员职称低,无法参与到实验教学及科研工作当中,有些高校甚至不安排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内容由专任教师全程辅导,实验实践内容得不到真正的开发应用,这样导致实验人员没有提升的空间,有些技术能力强者无法参与到实验教学及科研中,在这种环境下,长此以往,实验技术无法进步,创新科研能力薄弱。因此应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成长,构建实验技术人员研发平台,根据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合理、规范的提供相关政策,参与到实验教学、实验设备研发及科研中去,摒弃“教辅”人员地位,将教学科研与实验做到真正的融合。

5 结束语

基础科研技术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教育技术;课堂教学研究

教育技术作为学科研究对象的技术,在教学中肯定有它自身的优点和特点。第一,能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保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资源,提高学习质量。第二,教育技术能让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科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找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第三,教育技术有效地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把教学中心从教转为学,从传知识转向发展和挖掘学生学习能力等。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不再是让学生通过外部的刺激,也就是老师的不断灌输、讲解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在教学中采用一些方法让学生获取有利的信息,提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提高成绩和学好一切学科的信心。那么,从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需求出发,怎样在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能支持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学习的课堂氛围呢?下面本人就结合教育技术这一教学研究方法,谈谈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大家交流。

一、对教育技术要正确定位

和其他的一切教学方法一样,教育技术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运用它的目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使老师能有效利用它,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给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创造有利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但作为代课教师,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教育技术,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灵活地根据需要选择教育技术的使用方式,合理安排使用教育技术的时间和时机,保证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推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应用而应用。例如,在初中的有些课文中会出现一些器物、水果等物件,在教学中老师为了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那么就不能让学生只在屏幕上看,而要让学生用眼去看、用手去摸、用鼻子去闻,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我们不能为了一味地活跃课堂,提高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化难为易,而一再用教育技术代替学生思维。如,网络的应用,还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不能剥夺学生思考、探索的权力,应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对教育技术合理定位,不能乱用,更不能滥用,只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就要保证让它实现教学相长的课堂效果。

二、教育技术的应用,不能回到满堂灌的老路上

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传统教学的满堂灌输,使课堂教学回到有问有答、有讲有练的充满活力的轨道上来。但是由于教育技术有集声、文、图、像于一体的特点,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因此,让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盲目使用教育技术,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需要,毫无限制和目标地加大课堂容量,让学生眼花缭乱、难以接受、消化,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例如,在观摩一位老师应用教育技术给学生教朱自清的《春》时,他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朱自清笔下描写的春天,找了很多关于春天的图片,借着多媒体一一给学生展示,量大,无序,让学生从兴奋到麻木,对课堂教学毫无帮助。教育技术固然能使每个学科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果合理应用能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更加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资源、提高学习质量。同时,也能让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科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找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要引起注意的是,运用得合理、恰当,运用得到位、及时,才能实现我们应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三、教育技术始终不能替代老师的引导作用

无论教学技术或者教育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永远不能被替代。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要弱化教师的主宰地位、主体地位,但是关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还是不能被代替和忽略的。其实,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育技术越先进、越新颖,老师在教学中的引导、指导作用反而越重要。因为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需要老师有节奏、有计划地运用教材,掌握教材,配合教育技术和手段,使它们在技术和手段的实际操作中,能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教育技术的有限条件下进行学习,从而保证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引导、辅导作用,达到教学目的。可见,无论在任何教育技术的辅导下,教师的作用仍是关键性的。综上所述,教育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结构,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在教学中一定要合理运用教育技术,才能保证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实现我们教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付芝,董立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化学教学的体会[J].山西科技,2006(6).

基础科研技术范文7

根据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特点,将MATLAB软件引入实验教学.通过设计实例对该课程的综合实验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教学效果表明该实验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多个理论知识点进行融合并综合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字信号处理;综合实验;FIR数字滤波器;IIR数字滤波器

0引言

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语音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DSP技术等专业方向课的学习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主要体现在基本原理及概念抽象、数学公式多,大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算法必须用软件实现.因此,该课程的实验环节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外非常普遍的做法是将MATLAB软件引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实验教学,该软件除了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数据可视化功能,还有信号处理工具箱,该工具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信号处理软件库,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的大部分算法都可以在该工具箱中找到对应的函数文件,是学习、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对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程中抽象的基本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实验内容的三个层次

根据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特点,结合理论教学内容,该课程的实验内容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验证性实验,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内容包括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时域、频域分析;第二层次是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实践能力.内容包括频谱分析和数字滤波器的设计;第三层次是综合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的创新能力.

2综合实验内容设计

综合实验是在一个实验中考察学生对多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各章知识点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必须仔细设计综合实验内容,以增强理论教学效果.在综合实验的内容设计上,将工程实践问题抽象化,引导学生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两大重点内容-频谱分析和数字滤波器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综合应用能力.

2.1综合实验内容举例

一个含有5Hz、20Hz和30Hz的混和正弦波信号,该信号叠加了均值为0,平均功率为0.1的加性高斯噪声,设采样频率为Fs=150Hz,阻带衰减至少为50dB,设计要求:1)只保留5Hz的正弦信号,即滤除20Hz和30Hz正弦信号;2)只保留30Hz的正弦信号,即滤除5Hz和20Hz正弦信号;3)只保留20Hz的正弦信号,即滤除5Hz和30Hz正弦信号;4)保留5Hz和30Hz的正弦信号,即滤除20Hz正弦信号.编写程序设计满足以上性能指标的FIRDF和IIRDF.画图要求:1)原始加噪信号的时域波形及频谱图;2)数字滤波器的幅频响应和相频响应;3)数字滤波后信号的时域波形及频谱图.

2.2实验内容包含的知识点

1)原始加噪信号的时域和频域表示;2)FIRDF和IIRDF的设计(低通、高通、带通、带阻);3)原始加噪信号滤波后的时域和频域表示并比较;4)FIRDF和IIRDF的性能比较.

3综合实验设计过程(以低通滤波器设计为例)

3.1原始加噪信号的时域波形及频谱

原始信号为3个频率成分的正弦信号叠加,被均值为0,平均功率为0.1的加性高斯噪声污染.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在时域上,原始信号被噪声污染,通过求该信号的频谱,在频域上可以明显看出该信号由3个频率成分的正弦信号组合而成.这一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将信号的时域特点和频域特点统一起来.

3.2数字低通滤波器设计及性能比较

FIRDF和IIRDF的设计.FIRDF以窗函数(汉明窗)设计法为例,IIRDF以巴特沃思滤波器设计为例,二者的幅频响应和相频响应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FIR和IIR两大类数字滤波器的幅频特性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并容易看出FIRDF具有线性相位特性,而IIRDF不具有线性相位特性.这两种滤波器有着不同的应用场合.

3.3滤波后信号的时域波形及频谱

原始加噪信号经过FIR和IIR滤波器滤波后的时域波形及频谱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FIRDF和IIRDF均达到了滤波效果,只保留了信号中的低频成分.

4实验结果

以数字低通滤波器设计为例,应用MATLAB进行编程,得到FIR、IIR数字滤波器的阶数比较如表1、2所示.从表1、2可以看出,对于相同的滤波性能指标,IIRDF比FIRDF的阶数低很多,因此,在数字通信、图像传输等要求线性相位的应用场合选择FIRDF,而在不需要线性相位时,可以选择IIRDF实现滤波要求.

5结语

综合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实际应用出发,探讨了综合实验的设计思想,并通过实例说明了综合实验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该综合实验的设计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西全,丁玉美,阔永红.数字信号处理-原理、实现及应用(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刘树棠译.数字信号处理(MATLAB版)(第2版)[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胡广书.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现(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罗腾飞,译.数字信号处理实践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基础科研技术范文8

【关键词】初中英语;多媒体技术;有效课堂;创新;研究

初中阶段是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时期,但是当前很多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非常死板,单纯从单词和语法层面进行机械记忆。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将语言学习的过程与实践应用相联系。多媒体技术支持之下,教师可以恰当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推动初中英语有效课堂的创新实践。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与初中英语课堂的重要意义

英语作为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第二语言,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的难度并不低,尤其是在生活中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这就极易导致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使学生记忆的过程比较吃力。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英语课堂相结合对于课程本身、学生及教师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英语课程而言可以有效丰富英语学习活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依靠机械记忆,必须要让学生加强实践和练习,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逼真、细致、灵活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思,实现英语的高效学习。其次,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单纯的黑板种田加教师口述的讲解方式,极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英语课堂的元素更加多元化,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一些课外内容可以引入课堂,进一步刺激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其学习兴趣。第三,对于教师而言有效降低了教师的施教难度。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对于新兴事物非常感兴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效迎合了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兴趣心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再为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挖空心思,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研和提升,有效降低了教师的施教难度。

二、多媒体技术下的有效课堂创新探索

1.有效情境创设,释放学生课堂活力。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逼真的形象,引导学生开展形象记忆。如出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单词记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连词成句,简短对话。通过简单的互动活动,让大多数学生都参与进来。其次,教师还可以分小组,让学生们学会团队合作,为小组争取更多积分,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强。第三,开展适当的教学游戏。在按部就班学习之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教学游戏,如猜单词、辨听力等,视听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2.依托多媒体铺垫,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只重视了如何把课件做得更好,但是忽视了对学生语言思维的唤醒,这就极易导致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再次陷入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从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角度开展尝试和创新。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宜过度依赖多媒体,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优势,让学生的嘴巴、眼睛、耳朵都动起来,教师也必须发挥好统筹协调的作用。以对话训练为例,除了教师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出示固定的对话模式,让学生们填充必要的词语之外,教师可以把问题情境尽可能的拓展开,让学生们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自主开展有效创新。譬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个视频片段,视频的前半部分有完整的对话和情节,但是当视频播放一段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一个悬念,让学生们自主对故事展开扩展,把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彻底调动起来。3.围绕教学重难点,有效多媒体辅助。每个模块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都会遇到很多重点或难点知识,教师讲解多遍学生也未必能够领会,还有一些学生干脆听课抓不住重点,这些部分只能靠自己来悟,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很多学生出现学习脱节,对英语的词句机械记忆,不知其所以然,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将教学难点以直观的方式凸现出来,发挥其生动、浅显的优势,引导学生逐层突破。如针对学习重点,通过高亮、加粗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然后再结合语境教会学生有效分析上下文,结合具体题目,教师还可以教会学生一些语言辨识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练习,引导学生逐步突破学习重难点。多媒体教学的课件还可以分享到群组,不是很明白的学生课下也可以下载观看和学习,有效填补黑板授课过程中学生跟不上进度的欠缺。

三、结语

信息化时代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合理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释放课堂活力,并巧妙引导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知识。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不会剥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让英语学习的过程充满乐趣。

参考文献

[1]程晓玉.新媒体视域下初中英语教学创新改革研究[J].校园英语,2017.

[2]黄昌伦.巧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