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范例

基层社会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基层社会治理;治理模式

基层社会治理是对城市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的治理,是直接对话群众,对基层社会关系进行管理,直接为群众提供服务的治理形式。基层社会治理与群众联系十分紧密,基层社会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群众对国家、政府、社会的印象,决定着群众生活、生产和工作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关系着党和国家群众基础的牢固程度,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及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坚实基础,“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为群众更好提地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国家对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殷切希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这些机遇,应对时展带来的挑战,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新媒体及信息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是科技创新的结果,重点在于“新”,关键在于“合”,新媒体技术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和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尖端科技及软硬件技术高度融合发展的具体表现,具有信息多、容量大、实时性、交互强等特点。新媒体的出现,使媒介传播形态和效率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媒介传播形态呈现多样化,传播效率更为快捷和高效。新媒体时代在信息传播上也呈现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一是信息传播共享化。新媒体技术促进了多样和海量信息的汇集,不同主体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使用和分享。二是信息传播同步性。同步性即获取信息的主体也是和传播信息的主体,信息的处理方式实现了同步性。三是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电视台、报社等传统媒介不再是信息和传播的单一主体,社会组织、企业,尤其是个人成为信息及传播的主要主体。四是信息传播实时性。人们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实时进行信息的和传播。五是信息传播突破性,信息传播不再受时空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接收和传播。

二、新媒体时代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和意义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基层政府和基层群众的有效沟通互动搭建了便利的平台桥梁,强化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基层政府可以利用新媒体实时政务信息,宣传国家政策方针,基层群众可以利用新媒体表达个人诉求和意愿,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各类民生问题,基层政府可以根据群众诉求反映情况,了解基层民生情况,解决并进行问题反馈,及时改进和调整治理方式,形成双向相互促进的沟通互动模式,扭转以前基层政府单向施政、基层群众缺乏诉求渠道、治理效率不高的局面。同时,新媒体技术也为基层群众监督政务和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构建了有效的渠道。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政府政务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政务信息的网络公开化和透明化进程,有利于基层群众实时监督,也有利于“阳光政府”的深化推进。基层群众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更为方便高效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为构建多元化主体共同进行基层社会治理奠定基础[1]。

三、新媒体时代对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在对基层社会治理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和阻力同在,基层社会治理发展道路并非一路平坦。由于新媒体传播媒介及信息传播方式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个别不良自媒体或者公共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取得关注或者抹黑他人和政府形象等目的,往往会散布或者传播一些虚假信息,给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基层群众由于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原因,对信息的认知和鉴别能力有限,容易被不良媒体利用,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基层群众被无形利用而蒙在鼓里,从而在不经意间造成了虚假信息的快速大范围传播,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因此,如何提升基层群众的信息鉴别能力和风险意识、杜绝和遏制虚假信息的和传播、加强对信息主体和媒介的有效监管、强化对舆论的正确和正面引导,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下,强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强大挑战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

四、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群众需求日益多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基层群众对生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物质的满足和人身的安全,而是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有了更全面和更高层的要求,原先治理覆盖面较为狭窄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群众多样化和高质量的需求。

(二)社会组织发展缓慢。一是不同区域社会组织发展不均衡,除经济发达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缺乏社会组织形式或者组织不健全。二是大部分人对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认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不强。三是由于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来源,工作人员积极性和责任心受到影响,社会组织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三)治理机制还需进一步转变。受之前固有落后思想的禁锢,基层社会治理机制转变落实不够。一是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理念转变不实,“监督管控”管理理念仍占据主导地位,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理念未深入人心。二是基层政府和上级政府、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各政府部门之间存在权责模糊、认识错误等情况。在某些社会治理内容上,基层政府由于权责受限而无法有效治理;对社会组织放权不够,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缺乏依据;政府部门认为基层社会治理是基层政府职责,缺乏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五、新媒体时代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策略

(一)充分发挥党领导核心作用,引领网络形态正向发展。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坚持党领导一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新媒体的发展,使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开放的环境中得到了较为自由的展现和表达,但是,如果任由个别歪曲或错误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肆意发展,将严重影响群众的思想和社会的进步。基层党组织应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对新媒体及网络信息传播的领导,占领网络信息宣传高地,对新媒体及其传播的信息加强监管,对基层群众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引导新媒体信息传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增强基层群众对网络信息的鉴别意识,使正能量和优秀品质精神成为媒体信息传播主流。

(二)加强舆论监管,增强舆情处理能力。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影响面更广。不良信息、虚假信息或者部分群众的不良情绪和无理诉求等信息和思想,往往会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在监管主体作出反应前,趁虚而入,使错误的、消极的思想和信息的影响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造成较大的社会问题和舆情危机,因此,要多错并举,提高舆情处理能力。一是基层党组织和新媒体自身要加强对舆论形势和方向的实时监控,对出现舆情风险的情况第一时间加强干预,及时应对,将舆情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二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和追责机制,建立全方位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三是要构建良好的舆论引导和矛盾疏通机制,针对容易集结造成群体影响的舆论信息和矛盾突出的舆情危机,要建立有效的、专门的矛盾表达、沟通、调处渠道,积极引导相关舆情通过正确的渠道进行反映和解决,并及时对相关问题进行公开和反馈,缓解和消除舆情危机,防止矛盾激化,避免造成更大影响。

(三)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提高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水平。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强化了基层群众和政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为基层政府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利用新媒体技术,基层政府建立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平台,通过和微信公众号、微博、专属APP等相结合,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基层政府可以及时进行政策和政务,基层群众可以在平台上咨询、办理相关业务,查看政务信息和业务进展情况,从而逐步完善网络办公模式,形成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网络化、规范化、系统化、透明化,增强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之间的互通,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而且,基层政府利用新媒体多样化的媒介平台,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种种限制,通过视频、音频等各种形式,加强党的政策方针的宣传和教育,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实现基层宣传教育媒体全覆盖。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深入应用,为基层群众、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开放性的专属平台。基层群众和社会组织等主体可以实时进行询政、问政,随时对政务信息进行监督,也可以积极参与基层事务的讨论,提供意见和建议,进行网络投票或表决。基层群众、社会组织等主体和基层政府沟通互动日益增强,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逐渐得到提高,有利于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水平[3]。

基层社会治理范文2

关键词:民族文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我国有着漫长的农耕文明,农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历来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党和国家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我国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例如:人口结构加剧变化,“三留守”群体持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农村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公共服务能力管理能力与村民的需求多样化形成显著矛盾,村民自治机制等需要大力加强,等等。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农村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富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1],少数民族地区不仅面临上述共性问题,还因涉及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宗教、风俗、民族文化等因素导致其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党的报告阐明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除了物质文化生活,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新需要,解决社会的新矛盾,报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且提出了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提高四化水平和加强四个体系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指出要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积极发挥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一、研究现状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关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法治背景下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及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等。关于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政策及理论、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及习俗传统等的研究。相对而言,关于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例如在中国知网以“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为主题进行模糊搜索,相关文献有72篇;以“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为主题进行模糊搜索,相关文献有24篇,其士毕业论文3篇、硕士毕业论文8篇。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俞可平教授主编的《治理与善治》,其论点成了当前国内外关于国家和政府治理的理论依据;项继权主编的《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认为社区化治理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最终出路;李松玉、张宗鑫等主编的《农村社会治理丛书》分别从制度治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角度对农村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研究。学术论文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肖应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以云南省为例》在归纳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民族地区社会创新治理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导向;吕蕾莉、刘书明《西北民族地区村庄权力结构下的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能力研究--对甘青宁三省民族村的考察》认为应当在保障村两委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乡村精英协同参与乡村治理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宋才发《运用法治思维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认为在“熟人社会关系网”的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社会治理必须创新思维,必须规范化运行。目前暂时没有国外针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但是关于中国社会治理、中国民族地区发展和国外社会治理的研究成果很丰硕。

二、阿坝州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特殊环境

说“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们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长期发展,逐渐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2]我国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税费体制改革成就举世瞩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时农民成为独立、自由的经济个体的同时,对政治事务的民主需求更为强烈,对政府公共产品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留守农村的主力军是老人和儿童,这使得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困难重重;税费体制改革淡化了基层乡镇政府与农民的直接关系,弱化了基层乡镇政府对农村的制约。这两项改革推动了中国农村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村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与青海省、甘肃省交界,是四川第二大藏区和中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以农业人口为主,少数民族以藏族和羌族为主。截至2019年末,全州户籍人口89.93万人,其中藏族53.50万人、羌族16.71万人、汉族16.73万人、回族2.81万人,其他民族0.17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1.4%。[3]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很复杂社会政治现象,阿坝州基层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的情况比内地更复杂、任务更艰巨。第一,阿坝州为少数民族聚集地,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市,也没有一个民族只分布在一个县市,十三个县市均存在各民族“大杂居、小集聚、交错杂居”的现象,“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现象很明显。乡风民俗是维系农村社会生活情感和团结的纽带,多民族农村地区社会治理对象的差异和内容冲突势必增加治理难度。例如藏族不食鱼肉、禁杀生,所以因其他民族在藏族聚集居住地捕鱼引起的矛盾冲突屡见;

第二,阿坝州偏远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分散,增加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本;第三,在社会处于转型期,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化,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因接受教育程度有限等,导致农民在界定及表达个人合理利益诉求的能力受限,增加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难度;第四,阿坝州农村少数民族几乎全民信教,既有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有传统的自然崇拜(例如羌族释比),宗教对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特别强烈。加之境内外非法势力利用宗教谋求非法利益的威胁增加了阿坝州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性;第四,因地震及次生灾害和水库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农民搬迁工程在阿坝州很常见,由此产生的经济赔偿、耕地流失等问题增加了基层治理难度;第六,随着经济发展,阿坝州旅游业发展迅速,乡村旅游发展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冲击了原维系社会秩序的淳朴、文明的价值观,不少乡村出现的不孝之风、大操大办的人情之风、执迷不悟的之风等与阿坝州农村原有的勤俭家风、朴实民风和文明乡风格格不入。综观,特殊的文化是阿坝州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一个特殊而关键的因素。当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规则、规范存在与社会生活中的时候,它可以被看成治理的对象,而当它作为承载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载体的时候,它又可以转换成一种治理的手段[4]。农村社会治理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元素”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起着微妙而举足轻重的作用。阿坝州丰富民族文化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三、基于文化的阿坝州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路径

(一)基于红色文化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农村基层治理的关键点在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联系和协调党与社会关系的纽带,是党治理农村基层社会的领导核心。《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也是开展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文化资源,基层党组织应该重视把红色文化融入基层党建工作,以红色文化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以不断提高其公信力、凝聚力和战斗力。[5]阿坝州是红军长征经过、活动、战斗的重要地区之一,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分布广泛、地方特色浓郁。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应该积极发挥红色文化价值导向的引导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教育党员树立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凝聚社会力量,引领社会价值。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解决部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弱化的问题;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激发参政热情和参政智慧,让党员积极为社会治理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应发挥红色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提升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激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为农村基层社会善治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点[6]。

(二)发挥“乡贤文化”,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村民自治,鼓励社会精英参与治理。“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皇权不下县,县下行自治”是帝制时代乡村管理办法。我国历史上帝制时代,作为非国家力量的宗族、乡绅等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一种可以称为“官督绅治”或者是“官督绅办”的治理体制[7],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自治。“乡贤”指民间基层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才,[8]是封建农耕文化的一种产物。乡贤文化的起源是精英民主理论。精英民主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发展首先的是一个精英主导的过程,之后才转向大众导向的过程[9]。乡贤文化是指由乡村里德高望重者、致富能手、有才学者或村规民约的执行者引领乡村社会规范的伦理文化,对乡村公共事务管理、维护乡村公共秩序、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村民自治是为了更好的落实农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农民生产建设的积极性而绝非放任治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阿坝州旅游业、绿色农牧产业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不断增加,基层农村致富能手、有文化冬季能的才学者越来越多。基层政府应有意识地培育“乡贤”和乡村精英等内生权力来引领村民参与的村民自治模式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可行路径。

(三)充分发挥宗教对农村基层社会价值导向作用。宗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和一种与社会整体结构紧密联系的现实社力量,为社会提供一种终极目标和价值体系[10]。宗教在阿坝州农村基层影响深入而广泛是农村少数民族十分重要的精神依托。阿坝州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必须科学利用好宗教这一特殊力量:一要认真贯彻宗教政策。在维护农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充分认识当前阿坝州民族宗教工作面临的巨大威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让宗教教义阐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爱教、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宗教人士,让宗教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二是要坚持“政教分离”。宗教在阿坝州农村基层的影响力十分深刻、广泛,必须坚持政教分离,杜绝宗教过多干预基层“村两委”事务,杜绝宗教削弱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威;三是要充分发挥宗教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宗教对人的行为引导源于人内心深处的信服和信仰的自律,以一种非强制手段、非制度化形式为规范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对维系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应充分利用宗教引导信教群众勤劳善良、尊老爱幼、克勤克俭、邻里和谐等社会公德和宗教净化思想、教化言行、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推进农村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四)发挥“绿色”生态理念在农村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并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四川省委第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要求把川西北打造成生态示范区。阿坝州要正确审视和认识生态与发展、生态与民生、生态与稳定关系,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不断加强、环境持续优化、经济健康发展的新路径[11]。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阿坝州生活环境优美,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列,旅游业蓬勃发展,群众收入稳增,各族群众深受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好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应发挥“村两委”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宣传引导,不断增强群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爱护生态、保护生态的良好风尚,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增强爱国情怀。抗震救灾精神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的概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12]。阿坝州各族群众是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最直接的感受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奋进已经成为阿坝人民的灵魂和情怀。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铸就了阿坝人的精神品格和时代风貌,成为阿坝精神的宝贵财富,是阿坝深厚文化资源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阿坝州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应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鼓励村民在发展致富的道路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鼓励邻里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促进农村基层社会和谐发展;鼓励村民发扬感恩精神,树立良好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促进民族团结;教育村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基层社会治理范文3

[关键词]基层社会管理;协同治理;研究与创新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短短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跻身全球经济繁荣行列。但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各种难题和阻碍,主要是经济、社会和市场在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只有采取合理的措施予以解决,才能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这也是我国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必须坚持同志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到各领域的发展建设中。同时要注重在实践中体现这些思想和理论,而不是纸上谈兵,让社会主义观点流于形式。时刻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秉持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则,按照相关政策方针,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市场的有机融合和共同发展。

1基层社会管理实行协同治理的意义

1.1基层社会管理的概况

目前阶段,社会运转速度不断加快,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普及下,一大批新型职业正在涌现,为人们的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但社会协调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还不完善,制约着社会的良性发展。相关研究表明,作为社会中的两大群体,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体现出流动性强、选择多样的特征。尤其是一些就业单位、组织,为了吸引到更多的就职者,实行“非单位”管理机制。这加剧了社会流动性状况,居民社会初现雏形。但这增大了经济社会管理的难度,各项基层管理难以开展。就目前情况来看,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比较落后,也缺乏全面科学的社会管理系统,还存在诸多社会管理部门忽视的内容。“社会人”群体在逐年扩大,不利于和谐稳定社会氛围的营造。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助推了特殊人群的形成和聚集,在老旧传统的社会管理机制下,这部分人得不到全面的管理。而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多渠道和便利,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进行网络社会的管理是很难的,给社会稳定发展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和隐患。

1.2当前基层社会管理面临的阻碍

我国城镇化进程逐年加速,但与社会实际发展水平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的落后上,社会组织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础社会服务质量也较为低下,社会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社会管理理念还很陈旧,缺乏创新性,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社会概况。与此同时,社会格局也更为复杂,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下,社会流动性现象不断加剧,特殊人群队伍逐年扩大。这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考验,阻碍相关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主要的阻碍有:社会管理机制中有很多缺陷和不足,难以为社会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依据和基础。相关法律不健全,尤其是社区管理工作缺乏指导和保障。的扩散加快,行业的利润可观,导致非法贩卖、吸食的人口数量与日俱增。工业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生态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自然资源储量堪忧。城市规划建设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例如拆迁,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情况比较复杂,一些历史遗迹的保留也有待讨论。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1.3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实行协同治理的必要性

社会治理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从整个社会的宏观层面,到某一地区的某一行业,到某一社会问题的中间层面,到与社会中的个人联系的微观层面,属于整个社会系统的循环。政府无疑对整个社会的管理和发展起了主导作用,而由于各种限制,政府不能完全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所有问题。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有时会看到“管理死角”和“管理顽固的疾病”。为影响社会管理运营效率,为了减少社会运营成本、增加社会管理效率、提升社会管理性能,创新社会管理结构是社会“管理死角”和“管理顽固的疾病”的新方向。这一点已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被相关负责人提及,可见其对于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重要性。

2如何在基层社会中进行协同治理的创新管理

基层社会在进行协调治理过程需要将其服务的对象与特点充分的和当前社会发展特点以及当地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不同的社会组织相应其所肩负的社会功能也会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像民间行业协会,他们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行业规划,促进区域创新与发展,又或是民间环保组织它则更多的是关注社会能否健康持续的发展,再就是民间学术性团体,从其名称中不难发现更多的是注重基层社会创新性过程中的理论支持,确保其开展实施的可能性。这些不同的组织或者团体为社会管理在不同的领域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进行协同治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就当前而言协同治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内涵就是为了构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与治理模式,全面调动政府内部与社区、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的良性互动。但是,倘若协同平台、协同主体、协同机制、协同机制等任何因素出现问题,那么协同治理将只会是一纸空谈。

【参考文献】

基层社会治理范文4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政治文化;整合机制;构建策略

一、何为政治文化?

所谓的政治文化,在英文中被称为“politicalculture”,是各个时代政治哲学家们对于政治变迁内在的因素进行研究而形成的一个概念。而这一概念的正式形成是由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于1966年在《比较政治系统》一文中提出来的:“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间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特别是基层政治生活中,不同的个体因为自身的成长背景及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导致他们在政治信仰、政治态度、政治情感以及政治价值观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也导致了在基层政治体系中,充满了多元化的政治文化形态。但与此同时,基层政治系统要想保证正常、稳定的运转,还必须运用一种能被大部分成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因此,政治文化与其说是一个政治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政治构建的“魂”,以起到整合、激发作用以凝聚民心。

二、基层社会治理中政治文化整合机制构建原则

(一)旗帜鲜明彰显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一切事业取得胜利的前提和保障。党的领导地位与生俱来,更要继往开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非常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努力引导并规范践行着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重视党内民主建设,不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树立民主意识,并在政治生活中充分发挥民主作风,积极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尤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党不断融入并改善基层组织的政治文化,从而不断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将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结合,以党的先进文化不断调动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广大民众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的发挥,充分调动了中国基层社会的活力和动力,尤其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中彰显出前所未有的动力。这种动力又反作用于社会治理,不断提升和巩固着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务必秉持中国式民主模式

民主是个好东西,但却不能将其狭隘化。提及“民主”似乎成为当前社会论证某一政治团体政治生活是否具备正当性最有权威性的依据,甚至将其标签化。我国部分民众受传统思维或西方文化影响,对“民主”一词存在误区,或是将“民主”当成“为民做主”,或是“言必称西方”。因此,有效整合基层政治文化,还必须纠正部分群众思想认知误区,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引导民众代表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当中,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实现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民主建设进程,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和建设。

(三)奉行宽容渐进和平衡的运行原则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施行民主协商的制度,而这一制度也是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有的形式与独特优势。但我国部分民众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自身的知识与观念受到一定的局限,甚至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开展政治文化整合过程中,还必须奉行宽容渐进的原则,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当中。此外,还必须遵循平衡的原则。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参与民众的素质参差不齐,在大原则同意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必须保证民众和政府之间的平衡,才能有效化解政府和民众、民众和民众之间的问题和矛盾,才能更好地发挥政治文化整合的作用,促进社会发展稳步向前。

三、基层社会治理中政治文化整合机制建构策略分析

(一)坚持党的领导

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是最为重要的治理主体,主导着基层社会治理中政治文化整合的全过程。因此,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政治文化整合机制构建的构成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具体操作中,应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巩固党的基层政权,同时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反腐败斗争,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避免个别党员干部贪腐行为对党的整体性造成破坏。为此,应坚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并在基层党组织中不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党在政治文化整合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基层社会治理中政治文化整合的成效。

(二)坚持人民民主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进行政治文化整体,除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整合主体以外,作为独立个体的民众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当着整合主体的角色。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民群众进行的政治文化整合过程中,往往会实施比较偏狭的行为,毕竟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将他人整合成为另一个自己,以确保自己的话语权。如:个体户、私企业主的管理人员就迫切希望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扩大自身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以保证自身的发展。而对于部分低收入群体,这种收入的弱势则使其产生更多的弱势心理,他们迫切需求的则是更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构建政治文化整合机制,必须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坚持人民民主,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保证基层社会治理中政治文化整合的均衡,提高政治文化整合的效率,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建设。

(三)丰富整合手段

在传统的政治语境下,很多基层政府往往会运用单一的行政化手段垄断政治文化整合的权力。这种行政化手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可以说,很多时候,基层社会治理中行政力量几乎会延伸到社会每个角落,强制民众接受经由政府认可的一种政治文化。这样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基层社会治理中政治文化整合机制运行最基本的原则。因此,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中整治文化整合的机制,并保证整合机制的健康运转,还必须丰富整合的手段。在实际操作中,基层政府应充分尊重广大民众的自由意志,加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双向互动,特别是民众对于政府行为的回应。为此,基层政府必须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引导人们群众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当中来,保证他们在日常的政治生活中能够广泛、持续、深入地参与进来,并保证他们参与的权利,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的整合机制,并保证整合机制的健康运行。总之,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中政治文化整合机制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意义重大。它不仅将有效推动国家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而且还可以运用政治文化的文化属性对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治组织、机构和规则进行有效连接、驱动和引导,以其文化的反作用促推我国基层治理新格局的不断完善,对于国家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牟盛辰.“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进路研究”[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8(03):19-26.

[2]吕静宜,郭彩琴.大数据背景下基层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机制分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8(10):96-97.

[3]李年涛.国家治理视野下社会利益整合体系构建的中国路径[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04):16-19.

[4]张涛华.政治文化现代化视域下的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整合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2):48-52.

基层社会治理范文5

【关键词】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探究

引言:

随着社会转型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开始出现。而基层组织、机构以及部门与群众的联系最直接,承担着解决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责任。但是,由于缺少相对完善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机制,所以基层组织、机构以及部门并不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职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因此,构建完善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势在必行。以下就是笔者对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的分析与论述。

一、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与特点

(一)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与政治意义。一方面,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其社会意义在于解决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问题,维持社会和谐。另一方面,从政治改革角度来看,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其政治意义在于使法治、德治、民主、公平等成为社会主流意识中的新兴因素,并为基层政治建设创造更多的有益因素。

(二)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特点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具有社会性、地方性、法治性、公共性、系统性、开放性以及体系性的特点。其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以社会为基础,突显社会主体地位,促进基层社会管理多元化;其地方性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域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地方享有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自主权;其法治性主要表现在管理工作的执行以规则为前提,以严格遵法、守法、执法为主要内容;其公共性主要表现在公共诉求的有限和理性;其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构成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机构的各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又互为条件;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民间组织机构可广泛参与到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当中;其体系性主要表现在管理工作的评价以及各种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问题的解决自成体系。

二、基层社会管理问题分析

(一)重管制轻服务

无论是过去的基层社会管理还是当前的基层社会管理,都将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端正干部工作态度、构建服务型政府作为管理工作反复强调的内容。但是仍旧有相当一部分政府部门不具备较强的公共服务意识,惯于运用行政权利管理基层社会组织、机构以及人民群众。在当前的政绩考核制度下,地方政府部门将工作重点置于地方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基层社会管理问题,使得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机构的自治与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行政化严重

现阶段,政府仍旧在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机构中占据主体地位,这就使得基层社会组织机构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一方面,政府部门将政府管理事项交予居委会等基层组织,而居委会中干部多由政府部门干部转化而来,这些干部没有摆脱政府行政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中介组织与市场组织没有充分参与到基层社会管理当中,再加上大多社会组织机构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基层社会管理的作用发挥就会受到限制,从而导致以政府为主导的基层社会管理趋于行政化。

(三)信息整合能力有待提升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利用、收集、获取数据信息对充分了解并掌握社意民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基层社会组织机构所应用的管理手段来看,其中的大多数信息化管理程度并不高,未能广泛而全面地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这就使得所收集获取的数据信息不具有完整性,也使得数据处理不具有及时性,从而导致相关部门与社会公众没能够获得社会管理的全面信息,严重影响了社会对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机构的有效监督。

(四)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对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而言,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主要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对农村基层社会管理而言,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乡村基层管理体系建设。但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机构属于非盈利性质的组织机构,本身就没有资金来源。由于缺少资金,再加上需要改善的地方较多,所以城市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

三、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机制探究

(一)提升党组织执政基础

党组织是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机构中的领导者、协调者以及统筹者。因此,要构建基层社会管理组织创新机制,需要提升党组织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创新党组织载体形式,如成立党建研究会等,以实际管理队伍建设为基础,开发并利用更多的党员资源,深入挖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潜能,激发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活力;完善党员与党组织联系制度,加强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紧密联系,要求党员定期作社会管理服务报告。

(二)深化政府变革

政府对其他社会管理组织的无效干预以及过分干预,都会影响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构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机制,需要深化政府变革。在确定政府管理层级的基础上,转变各级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机构的职能,制衡权责,开展强权扩镇工作,防止出现条块分割的管理现象。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通过开展强权扩镇工作加快了自身城镇化的步伐,提高了自身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水平。

(三)推动基层社会组织发育发展

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自治与服务功能的发挥。因此,要构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机制,需要推动基层社会组织发育发展。培育并扶持公益或互益性、经济性以及服务性的基层管理组织机构,将单一化的管理主体转变为多元化的管理主体,优化其管理模式与管理工作方式,强化其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其在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问题、提供公共服务、监督政府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此外,还需通过建章立制为基层社会管理组织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如改革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机构准入机制、强化社会监督与管理机制、健全公益服务减免税制度等。

(四)强化城乡组织自治与服务功能

城乡组织是否充分发挥自身的自治与服务功能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因此,要构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机制,需要强化城乡组织自治与服务功能。要求政府适当地下放行政权利于城乡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机构,促进基层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加强对城乡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机构体系的构建,以网络化的管理激发基层社会管理活力。此外,还需推进城乡区域自治,积极鼓励城乡组织机构开展自我管理与服务,培育不同类型的城乡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机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与政治意义,其具备社会性、地方性、法制性、公共性、系统性、开放性以及体系性的特点。要构建完善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机制,需要在充分考虑重管制轻服务、行政化严重、信息整合能力有待提高、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升基层党组织执政基础,深化政府变革,推动基层社会组织发育发展,加强城乡组织自治与服务功能,从而有效减少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产生,并促进其顺利解决,进一步实现创造稳定社会环境、维持社会和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战晓华.浅议辽宁省基层管理服务体制创新路径[J].理论界,2016(03)

[2]吴晓林,张慧敏.治理视野中的城市基层管理改革:问题、悖论与出路[J].行政论坛,2016(04)

[3]肖金明.社会管理创新:意义、特征与重心所在[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基层社会治理范文6

(一)重视力度不够

基层社会保险基金的内部控制没有形成严格的重视,因为内部控制是全体企业都应参与的过程,各个单位领导要对内部的管理、控制建立完善的措施加以改善。如果基层社会保险基金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完善,全体工作人员在内部控制的责任就不能加以完善,从而影响内控效果。虽然在内控管理中有相应的制度进行制约,但有些制度只是形式上的建立,在业务流程中并没有发挥较大的作用。而且在基层社会保险基金内控工作中还缺乏良好的工作氛围,在社会保险机构中,有些相关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岗位职责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内控的工作理念还比较肤浅,从而降低了工作中的强度。

(二)没有严谨的内控组织

基层社会保险基金的内部控制没有形成严谨的内部组织,基金内控组织主要是各个岗位之间没有一定的机制来约束,各个部门缺乏独立性管理能力。而且他们将内控目标确立在基金的平衡收支与合理的财务活动上,对基金的管理过程、管理风险以及分析和控制认识不深,特别是一些表面没有风险、与基金无关的财务风险问题。基层社会保险基金的内部控制对监督、检查力度的实行也不完善,由于控制内部问题是一个以计划、执行、监督检查为一体的系统化控制过程,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也不能完成内控的主要目标。基层社会保险的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是实行内控科学化、合理化的重要关键,相关政府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比较忙忽视了对内控的监督检查工作,所以就会出现一些因检查力度不够导致的内控问题。

(三)内部的审计力度不够

基层社会保险基金的内部控制的审计部门力度不够完善,内部审计部门的力度不够主要是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会在内部审计部门出现严重的人力资源不充足现象,一些审计部门出现分散管理现象,特别是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设立没有形成统一的审计力度,虽然有些部门已经设立了统一的审计机构,但这种审计机构在管理过程中还只存在与表面形式,并没有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基层社会保险基金的内部控制管理对策

(一)加强基金的内控意识

要加强基层社会中保险基金的内部意识,首先要对基金风险的意识进行强化,由于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增加了社会基金的许多信息系统风险,所以我们在基金内控管理中就要加强重视,特别是风险管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这样才能降低基层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风险。然后还要降低责任制,使领导部门能在主管部门与监管部门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它的责任意识建设。最后降低内控的成本建设,从而提高内控效率,根据相关部门的实际情况尽量以最低的成本提高更好的效益。

(二)加强内部组织的控制

要加强基层社会中内部组织的控制首先要以科学、合理的手段对科室和岗位进行设置,对科室或岗位上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分析和考核,从而保障内部人员的高效运行。然后对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实行责任制,保证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完善进行。最后还要控制内部的纪律,相关部门要根据各个部门自身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的岗位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纪律,使内部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做到严于律己。

(三)加强业务流程的控制

要加强基层社会中业务流程的控制首先应将基层社会保险基金内控的控制工作做到位,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章程,根据明确的任务流程抓住工作的关键,使各个部门的工作行为都能得到规范的监督。然后利用科学、有效的具体措施将基层社会保险基金中的相关问题以技术系统的形式归纳到业务流程中进行优化,控制基金风险的发生,从而保障基金实现安全发展。最后对信息系统加以完善,将基层保险中的医疗、工伤、生育以及失业等问题信息全面加入到信息系统中去进行控制。

(四)加强内部管理的控制

要加强基层社会中对内部管理的控制,首先加强对基层社会基金内部控制中的监管方式。相关政府对社会保险机构出现的问题要给与指导,对内部人员的流动问题加强监督和控制,探索出其中的重点因素加以改善。然后整合对基层机构资源的建设,由于基层机构的编制、专业人员不足,一些养老保险机构、医疗机构以及失业保险机构都分开设立,导致工作人员严重缺失。所以将基层机构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完整、统一的社会保险机构,从而使资源建设与风险管理服务有效的实行。

三、结论

基层社会治理范文7

关键词:赤峰市;基层治理;社区治理

1基层社区治理概述

社区组织是指社区的社会结构。它包含动员和规划的意义,即社区组织的形式。社区治理是指由共同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活动或管理机制。为居民提供更有利的帮助,在有效机制下帮助居民快速解决问题。社区治理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社区。按照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协调和协商法律法规,有效管理公共事务和社区共同利益相关的协同作用,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社区治理能更好地帮助基层群众在任何未知的地方进行沟通和回应,使居民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有效地监督基层人员。党的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注重基层社会治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管理,社会调控与健康互动的居民自治。从这个层次上讲,城乡社区和农村基层组织的主要目的是直接参与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在条件下实现自我发展。我们从积极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现代概念出发,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基层自治制度的社会组织建设,更好更快地建设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突出团队规则的有机联系、实现政府与自治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现代化社会的良性互动。

2赤峰基层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赤峰基层社区治理的现状

从基层保障中心和各类基层保护和治理网站,我们可以了解到,赤峰现在正响应国家政策,重点建设和应用基层社区,以便更好地保护群众的利益。我们要自觉维护人民的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为了确保和改善民生,我们必须抓住对人民最直接,最实际的好处。社区民生工作作为课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会议上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民生数字为5000,本市的招纳人数为700。2018年,赤峰的社区录取线分为三类,普通学生:93分、贫困生:83.5分、蒙古族学生:84.5分。2018年1月,赤峰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公布2017年度赤峰民生支出364亿8970万元,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其中:教育支出85亿4847万元,增长3%;文化体育和媒体支出6亿5867万元,增长14.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2亿4813万元,增长0.7%;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43亿343万元,增长12.6%;节能环保支出13亿5725万元,增长8.7%;农林用水支出73亿7966万元,增长0.3%;交通支出33亿2509万元,增长10.5%;住房保障支出26亿6900万元,增长28.5%。2017年,从财政支出职能分类来看,全市财政补贴资金占公共财政支出的233万元;教育支出14135.71万元;文化体育与媒体支出63.74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6087.67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0564.33万元;保健和计划生育支出7179.42万元;节能环保支出23481.82万元;城乡社区支出6952.29万元;农业、林业和水支出355609.38万元;运输支出5683.80万元;商业服务和其他支出36.08万元;住房保障支出32893.67万元;粮食、石油和物资储备支出13073.46万元;其他支出5067.20万元。为了加强和规范惠民县管理补贴,提高城乡居民的财政补贴支付业务,2017年还引入了信息工程的民生金融服务平台,自治区财政厅,升级原有的“财政补贴资金管理卡系统”为新的“金融服务民生信息平台”,我市喀喇沁旗列为六个试点县优先操作。我市“财务民生办事信息平台”升级工作于2017年11月开始,到目前全市12个旗县区已有9个旗县区完成升级工作。

2.2赤峰基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赤峰市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成熟。通过调查研究,近年来赤峰市在基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些成果似乎作为试点经验,需要进行更全面的探索。领导干部的整体控制思想仍然存在,没有健全的分层管理。老领导的观念跟不上新时代的变化,社区治理的创新和发展缺乏与时俱进的动力。法治背景下的基本社会治理是不可避免。基层建设治理法制需要进一步改革,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赤峰市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间接选举的要求,但各社区自治程度较低。赤峰农村牧区社区治理只是一个试点,但也反映了一些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基层社区管理和基层民主的混乱局面,就会影响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和信誉,效果会非常激烈。此外,社区保护还存在一些不足。没有专业的管理团队。为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必须建立强大的社区人才队伍。但赤峰市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尤为突出。赤峰市农村牧区的大部分社区干部都是村组干部。作为一个自治组织,一些领导干部有可能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兼职工作,并对国家政策的安排做出回应,“责任适用于自我系统”。赤峰市基层社区的人口流失非常突出,缺少人才的同时却不能留住人才。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准入没有规范化的渠道和基础。它导致了人们的快速流动,并没有适应好的工作,而是转移到一个新的位置。员工的层次是不同的,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况。社区工作者和商业教练没有足够的培训,缺乏服务创新能力和意识,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满意度不高。

3赤峰市基层社区治理现状产生的成因

组织领导不知道自身职能的地位。由于我国关于基层社区建设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政府部门对基层组织的性质、职责和作用有着模糊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组织作为政府的主体,任意下达、分配任务,不涉及基层组织的法律地位。政府并没有改变其作风的底线,怀疑居委会的存在,居民的自治权,社会组织的参与等管理,导致社会自治度降低,行政色彩太深。政府提供的资金不足。基层组织的建设完全依靠地方政府拨款、办公活动,选择奖金创造资金,以维持运转。虽然部分职工的收入比以前好,但没有稳定好的职业发展道路,也没有建立正式的收入增加渠道,导致了居民委员会培训的影响。群众参与社会的程度不高。基层组织有时忙于处理行政任务,在一些事情上没有得到居民的批准。参与社区自治的意愿不强。此外,居民与社区之间的联系程度也很难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并且没有意识到参与社区自治的重要性。对于居民参与也缺乏程序规范,很难参与社区工作的运作。

4完善赤峰基层社区治理的相关建议

加强治理创新理念。要不断培养和创新领导干部的教育模式,巩固新时期的四种自信,即“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使赤峰市基层社区治理的标准更加有力。基层领导干部要以创新干部理论教育模式为指导,加强领导干部社会治理和相关理论知识培训,制定相关制度的考核标准,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他们有一个准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们就会有一个准确的表现观。中国要从根本上解决基层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强理论创新,建设独特的中国学派。“理论信心”的基础是中外学科新观念和新范畴的凝固和新的表演。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提供在组织领导干部勤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主动发现和找到有意义的基层治理的实践经验,学习从赤峰市向人民学习的管辖区基层干部群众的实践经验。加快完善与社区治理相关的法律制度。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回应上级自治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启动有关法律的修订和实施。针对当前农村社会的变化,对村委会的任期、资历等项目进行了修改,为农村基层自治开辟了新的前景。我访问了几个社区,了解到外来人口占当地人口的30%。这些人的生活表明他们失去了参与社区政治生活的权利,失去了选举资格。这是基层民主建设面临的巨大危险。他们中不乏人才,但他们不允许按规则挑选,这会使我们失去许多人才。2012年民政部的“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要求农民工融入城市和社区,应享有平等的投票权和平等的生命权。我们要促进赤峰市城市社区自治的发展,确保农民工平等的民主政治权利,构建新型的政治平等。建立专业的社区管理队伍。要更好地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就要建立一支强大而专业的干部队伍。在选拔社区干部时,要严格控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社区工作人员的选拔,注意培养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和社区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开放出口,并对不称职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整和解雇。根据管理者的激励机制,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相互评估或社区管理者进行评估。要灵活运用各种途径,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如参观、业务培训、理论讲座等。建立全面的制度机制,形成共同治理的新格局。城乡基层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涉及各部门必须与社区居民进行合作。因此,建立全面社会治理结构是赤峰市基层社区发展的首要目标。按照新时期的发展,创新的新格局与社会共识的结合与增长的势头相结合。根据赤峰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城市,通过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通过培养社区认同的过程中形成社会认同,尽可能减少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冲突。因此,必须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科学地运用政府的本能机制和作用。根据“分离政社分开”的状态,在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的职责和任务,关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科学定义,伦理与法律相结合,依照法定的管辖权和程序履行社会管理责任,社区应扩大公共服务范围,帮助社区提高自治能力,帮助居民解决各种问题。例如,在赤峰市王府家庭新区整合公安、计划生育、业务,从分离的社区和其他相关部门,结果是很明显的。值得从其他基层社区学习借鉴。无论是基层社区治理的发展,还是企业在实施过程中的发展都会磕磕绊绊。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寻找自己的缺点,改正它,并学习相关的经验。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不断现代化,问题解决,问题得到防治,确保了居民的稳定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严萃.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完善[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16.

[2]荀凯鹏.协商民主视域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7.

[3]侯晓晖,蔡佳畦,苗丽.赤峰市基层社会社区治理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展望,2014.

[4]孙涛.国外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基层社会治理范文8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可谓农村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能够增进群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社会组织化的程度,推动了地方文明发展,进一步优化了社会治理结构。由此可见,大力建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对于促进基层社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基层社会管理视角出发,就群众文化活动与基层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探索了促进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基层社会管理;群众文化活动;创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投入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以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应注意的是,城市社会基层管理形势却不容乐观,不仅社会组织力大大降低,而且社会管理及治理手段落后。鉴于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功用,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实现多方力量的凝聚,促进基层社会管理途径的创新。

一、群众文化活动与基层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以群众作为活动的主体,因而文化活动所发挥的影响力不仅强大而且覆盖面极广。借助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带动基层社会逐步朝着优秀文化方向发展。能够充分调动每位群众的积极性,当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成熟后,基层社会管理就于无形中步入了一个新局面,不仅提高了基层社会管理的灵活性,还保障了基层社会的安定团结及人民的富裕,为城市的稳定、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增进了群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社会组织化的程度,推动了地方文明发展,进一步优化了社会治理结构。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有助于畅通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当然,基层社会管理也有助于保障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高效、有序发展。应注意的是,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基层社会管理不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还需以群众需求为依据逐步加以完善,这也要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中必须不断创新,以便为基层社会管理注入更多活力与动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基层社会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基层社会管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创新路径分析

(一)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明确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与目标

必须明确地方的资源优势并充分加以开发、挖掘、利用,以便明确群众文化活动的目标与理念,并加以组织和开展。地方优势资源为群众文化活动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也有助于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确保各项文化活动保质、保量地开展。在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开展中,必须注重如下内容:一方面,注重充分挖掘地方资源的优势价值,深入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结合群众生活需求,实现多种文化资源的融合与渗透,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综合水平。此外,还应对活动理念、目标加以确定,在文化活动策划、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借助于地域特色文化作为载体,充分彰显群众的先进理念与科学的价值观,继而提升社会管理效率。为此,在对活动加以策划过程中,必须先做好文化调研工作,掌握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并结合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群众文化活动目标、理念、形式、内容等分别加以确定,这样才能保障群众文化活动顺利、有序地开展。

(二)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作为群众文化活动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载体,若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将会极大地制约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和创新。一方面应加快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室、影剧院、电子阅览室等,确保图书馆藏书的丰富性,确保纪念馆的资料丰富而详实等。另一方面,完善文化场所活动设施,通过购买或维修文化活动设备等方式进行补充,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让更多的群众能享受到文化活动。还应加强文化互动设备及场所的管理,促进基层文化基础共享化发展,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管理能力。推动基层文化网络化发展,打造信息化平台,构建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满足基层文化基本需求。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传播与共享优秀群众文化。

(三)加强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

当前不少基层干部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意识,认为只要经济得到了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建设自然就搞好了。因而对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漠不关心,导致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颇受掣肘。因此,要求基层领导干部应转变传统观念,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并将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提高领导干部的重视度,切实扭转工作方向。同时,应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以便约束基层干部行为,并注重加强群众舆论监督,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媒介,就基层政府对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情况进行报道,进一步规范基层干部的行为。不仅如此,还应委派专职管理人员,进来选择有活力、热情洋溢、有文化特长的年轻人,以更好地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并参与到活动中来。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法律法规对人们行为加以约束,提高群众法律意识。

(四)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

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多较为单一、简单,如歌舞表演、戏曲、比赛等等,这些也是老年人热爱的形式与内容。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刻不容缓。一方面,要求基层干部应深入基层,充分挖掘有价值的民间文化,要将文化中的感染力、感召力充分挖掘出来,以满足多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应保护好民间文化艺术,开发极具传统民族及地域特色的工艺文化项目,如剪纸、编织等,构建完善的文化传承机制,鼓励民间艺人组织、开展“民间工艺表演”。此外,还应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并加以积极宣传,实现该品牌的市场化。成立各种各样的文艺团体,鼓励有特色文化特长的群众活跃在基层,为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一个新的舞台。还应借助于网络、电视等媒体,积极展现地方群众文化建设成果,满足群众“求富、求知、求乐”的人生诉求,通过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陶冶自我情操,提升自我文化品味,逐步拓展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顺着文化发展方向前进,积极创新并开展相关群众文化活动,将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和自我服务理念引入基层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影响力和创造力,实现文化共享的效果。

作者:王菊 单位:合肥市工人文化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