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论文范例

基层医疗论文

基层医疗论文范文1

妊娠分娩对于大多数人群而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而没有得到医务人员的及时、有效处理就会出现医疗差错,围生期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做好相关医务工作,确保母婴平安是妇产科医师的职责所在。对于基层医院而言,除了医务人员的个人因素外,设备因素和技术因素也是出现医疗差错的重要原因,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定防范对策,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工作中的重点。通过针对性的制定防范措施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发生率,控制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是医务工作者一项重要的责任。

2基层妇产科医师常见医疗差错原因分析

2.1医疗技术因素

(1)误诊误治。

由于基层医院的条件所限,医疗设备往往较为落后,医师的技能水平也存在瓶颈,临床诊断上误诊的情况时有发生,因而导致的医疗差错屡见不鲜。部分医师在诊断时仅仅注重了患者的表面症和局部的检查结果,而忽视了疾病整体的发展过程和患者的个体情况,过于依赖仪器检查结果或化验结果,或是对临床经验过于依赖,存在难以克服的主观臆断等不良习惯,这都是导致误诊误治的重要因素。

(2)医疗操作违规。

由于对医疗过程没有一个充分的认知,医师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往往不认真执行,从而造成不良的医疗结局。在妇产科工作中要求医师熟练掌握各类疾病的指征,对患者情况认真分析、全面考虑,迅速作出准确判断,防止出现差错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技术操作失误。

妇产科手术患者较多,在医疗操作中多数为有创性操作,需要娴熟的手法和必要的临床经验,同时要求工作中医务人员集中注意力,因为一旦松懈就会关系到患者的安危。

2.2医疗设备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就医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目前一些基层医院的现有医疗设备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患者就医需求,而限于医院经济条件,又往往无力更换和引进新设备。例如新生儿常见的脐带绕颈及胎盘因素等,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能够清晰发现,而黑白超声仪则对于脐带或胎盘的异常不能及时发现,导致医疗差错的发生。

2.3医务人员因素

基层医院妇产科医师往往存在学历较低、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导致产前评估不足,尤其是对于一些高危患者的相关因素考虑不周全,导致出现异常情况时不能及时应对,难以实施正确处理措施。此外,医师的不良职业道德导致工作中的疏忽失职也是常见因素,少部分医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在与患者发生争执后带有不良情绪,疏忽大意未严格执行查对工作或进行违规操作,导致对于患者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必要的预见性,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正确的处理,导致差错的发生。

2.4组织管理因素

医院管理不规范,妇产科工作重点不突出,人员安排不合理,工作繁重,医师心理压力大,科室内人员对于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足等因素都普遍存在,妇产科无专职的新生儿医师,当新生儿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就管理层面而言,目前医疗差错主要是由于医疗保健系统内部的结构不合理,组织协调能力较差,仅仅依靠操作者个人的技术、经验来支撑是导致医疗差错频繁出现的必然因素。

3防范对策与建议

3.1加强职业道德培养

要加强妇产科医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要求医师在工作中注意自身言行和职业素质,提倡文明行医,以温和、礼貌、关切的态度对待患者。要对患者的健康高度负责,在工作中认真观察患者病情,耐心与患者进行交流,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

3.2加强业务学习

基层医院技术限制只是一个方面,对于妇产科医师而言,应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不断进步,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充分认识到妇产科的高风险性和复杂性,重视技能训练和新知识的学习。医院可以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有计划的进行医师培训,使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到制度化、全面化、规范化,鼓励低学历医师通过自学考试等形式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避免医疗差错的发生。

3.3严格遵循规章制度

要求医师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操作,病历书写规范,定时查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大检查力度,设立奖惩制度,与医师的经济收入挂钩,提高医师的积极性。加强科室间的相互配合,尤其是和儿科的相互协调工作,及时听取专业意见,作出准确判断和处理。

3.4消灭高危因素

对于危重症的患者应当密切观察,作为医疗事故防范的重点。在诊疗过程中注意各个科室间的相互协作,不但要重视个人技术的发挥和临床经验的展现,同时也要全面的考虑患者病情,要思路清晰,记录准确,抢救及时,处理妥当,对于各种预后有着充分的预估,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在对疑难杂症和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坚持执行住院、主治、主任医师的三级查房制度,提高医疗质量。

3.5建立安全文化氛围

医院整体的安全文化氛围是各个科室的安全风向标,要在整个医院范围内建立一个有创造性、主动性的安全学习环境,增强所有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尽量淡化处理个人差错,不但要求当事人学习到这个教训,同时要求其他相关人员吸取教训,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尽可能少使用惩罚手段,避免重压导致医师畏惧医疗差错而不上报,形成一个开放、轻松而不失严谨的报告系统,为妇产科医师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创造妇产科的独特安全文化氛围,达到减少医疗差错发生的目的。

3.6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妇产科医师工作特殊,工作时间无规律,工作量大,医务人员往往面对的是母婴两条生命,心理压力较大,加上妇产科患者多为育龄期女性,就诊患者以孕产妇为多,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不但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健康,甚至危及母婴两条生命,无形中给医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要重视医师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为医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压力,也是避免医疗差错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者:魏珊 单位:湖州市练市医院妇产科

4结语

基层医疗论文范文2

1.1农村医疗设备非常落后

大部分农村卫生医院设备全部是20世纪70、80年代的淘汰医疗设施,根本不能满足临床要求,致使病患外流严重。而且卫生医院自身和社会力量均无投资基础建设积极性,任其严重滞后,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从而在群众心中也失去了地位和信任。

1.2医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在农村当前医务人员之中,具备大专学历以上的只占百分之几。中专学历以上的虽占有一定比例,但大部分是没有临床经验的新任人员,大部分就医人员并不具备相适应的学历要求,并且平均年纪较大,技术水准落后,与服务对象对医疗品质需求相差甚远,尤其是相当部分农村卫生医院连正规检验、放射人员都没有配备。

1.3村医疗卫生经费极为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原有卫生体制被打破。医疗单位也把自我经济利益放在重要地位,尽管国家每年针对卫生事业投入都在持续加大,但农村卫生部分根本得不到多少利益可运用。因此,乡镇卫生医院经济状况普遍都不景气,很多乡镇卫生医院拖欠职工工资是常见现象。这种经费严重不足将导致医疗设备落后、医生工作积极性不高、医疗水准跟不上等不良后果。

2对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培养的分析

2.1积极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除了要了解相关仪器专业知识和运用外,还要掌握生物工程和有关医学知识。作为医疗人员要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提升医护人员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同时,要与临床医生进行紧密配合,充分运用仪器设备功能,让医疗设备发挥应有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团队意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既发挥群体智慧,又在互相学习中强化理解,充分发挥个人特长。

2.2积极参加有关学术交流

鼓励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积极参加学术沟通,通过各种形式了解相关医疗新动态,紧跟相关学科发展前沿,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了解当今最新医疗发展趋势,学习先进医疗设备管理方法,研究学术交流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探索现代医疗器械管理方法,总结经验,动手撰写有关论文,提升自我,为进一步提高医学造诣奠定基础。

2.3创造进修条件,争取脱产学习

脱产学习是继续教育中较为普遍主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其最大优势在于可暂时摆脱工作劳累,到院校专心学习或培训,并满足不同技术层次人员的需求。院校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培养和传播基地,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通过院校能够传播和发展。通过院校学习让理论知识扎实、技术精湛,为今后在工作中处理疑难杂症打下坚实基础。还要求鼓励专业人员到社会上考取等级证书或单科结业证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为参加培训学习的医务人员提供时间和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

2.4紧抓良好机遇,引进高端人才

在当前这一阶段,部分医疗机构已开始招收相关的医疗人员,尤其在缺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医院,可采取这种招收形式从地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引入有关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短缺、技术滞后、知识不能及时更新的矛盾和压力。

3如何培养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人才

3.1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适应社会经济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生产力水准提升,现展更需要宽、专、多能的综合型医疗人才,以往那些单能型工作职位已出现下降走势,纯体力劳动的工作是要被智力工作所替代的,以智力支持为主的智能工作岗位已成为21世纪人才市场的主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应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更好为社会经济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3.2工作之余继续学习,跟上知识更新步伐

21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知识更新最快时期,在知识量上不断进行翻番更新,很多学者将这种知识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效应称之为知识革命,所以,特别强调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知识创新和老化总是在不断交替中进行,不加强学习而只靠经验一样是会落后的。专业知识学习、技术素质提升可通过多种方式,听取专家授课、积极参与各类社会调查活动、和老师共同从事科研活动等均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医疗能力提升。

3.3培养拓展创新精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进展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专业人员,定要把眼光放在学科的发展高端,要敢于为人之先、勇于打破旧传统观念和习惯束缚,要大胆设想、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要依照当前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解决问题,通过创新求发展、求进步、求提升。只有具备开拓创新思想,才能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

基层医疗论文范文3

关键词:医疗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

前言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财务管理,能有效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对于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必要深入分析医疗改革后自身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立足于财务管理实践,积极探究有效措施对自身的财务管理进行完善,实现对财务管理的有效约束和规范,促进财政资金实际使用效率实现大幅度提高。

一、医疗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强有力的内部控制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普遍缺乏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缺乏系统完善的内控制度,难以有效约束和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导致财务管理缺乏严谨性。医疗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大了对设备购置的严格管控,但对于设备使用缺乏强有力的内部控制,极易导致账实不符,并在不同程度上引发资产流失。另外,内部审计相关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难以实现对财务管理各项行为的有效规范,难以大幅度提升财务管理实际质量。

2.缺乏良好的预算管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良好的预算管理,难以有效提升资源实际使用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难以良好实现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和经营战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对年度预算进行编制,但缺乏对预算管理的正确认识,仅将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用于考核评审,造成各部门未能形成良好协调,未能科学实施切实可行的财务预算[1]。

3.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普遍缺乏良好的财务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且财务分析、信息反馈等能力有待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对财务管理的深刻认识,难以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识别,且未能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难以有效保障财务核算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风险[2]。

二、医疗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完善措施

1.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控制。要针对财务管理构建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对各项应收账款做好详细记录,并对相关账目进行及时审查,完整地对自身财务状况进行准确反映,为财务管理人员的资金运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同时,要督促内部审计部门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强对财务管理的有效监督,确保财务管理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展,从整体上促进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实现大幅度提高。财务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授权审批,对各项应收账款的具体形成时间以及实际数额进行明确,确保应收账款管理具有较强的准确性,有效减少并最终消除虚假财务信息[3]。另外,要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催收,增强资金具备的流动性,并大幅度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对应收账款实施有效的回收处理,有效增强回收能力,并对财务风险实施有效的防范探讨。

2.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资金预算管理,要构建系统完善的资金预算管理相关体系,实现对财务的有效管控。当资金预算具有较小偏差时,有利于对后期现金流量进行预先掌握,能促进对现有资金量的有效调配,能对资金周转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风险进行有效降低。要强化对资金预算的日常管理,有效保障预算管理工作有序开展。要及时发现存在于预算执行中的各类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有效协助财务管理,有效达成预算目标。另外,要强化全面预算管理。要强化财务管理以及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针对预算执行以及预算控制构建系统完善的责任体系,有效保障预算执行满足相关进度要求,并增强预算执行的实际效果。要构建资金预算管理和现金流量分析体系,实现严密的资金管控,加强对资金的事前预算,并对资金实施严格的事中监督,对资金进行科学的事后分析,有效增强资金的安全性和有序性。

3.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有效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引导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各项财务操作技能,有效加强对内控制度的严格执行,从总体上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并增强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要引导财务管理人员实时关注并学习会计行业的最新制度,深入理解医疗改革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产生的相关影响,充分掌握财务管理涉及的各项技能,有效获取财务会计相关从业资格,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缺乏良好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对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加强资金预算管理、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措施有效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林淑惠.新医改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8,No.361(11):161-163.

[2]符芬.浅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J].财会学习,2018,203(29):75-76.

基层医疗论文范文4

1.1指令性体检

以集体的形式向客户提供任务明确,具有个性化的服务,诸如中、高考学生体检,征兵体检等。收集内容以健康信息以主,同时筛查潜在或者已表现出的临床疾病为辅,实际工作中以填写制式表的形式,向客户提供个人的健康档案。调查表中此类体检受社会因素影响,变动不大。

1.2业务性体检

与指令性体检不同的是以个人的形式向客户提供任务明确,具有个性化的服务,诸如驾驶员体检,晋升、办证体检等,这一类服务对象较散。收集内容以健康信息为主,实际工作中也是以填写制式表的形式,向客户提供个人的健康档案,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此类体检比例较大,但同样受社会因素影响,每年有增亦有减。

1.3单位集体健康体检

健康信息收集内容较多,如个人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种族,身高,体重等;生活行为方式:饮食,运动,睡眠等;社会因素:职业,家庭,环境,经济等;心理因素:压力,性格等;个人医学史:过去病史,家族病史,婚育史等;当前体检状况:生命体征,检验,影像等;健康评估:健康隐患,健康干预等。收集内容视客户的意愿,种类繁多。以生命质量及健康评估的形式,向客户提供个人的健康档案。实际工作中因区域的限制及人员熟识度的多少,加上大部分单位自行保管职工健康档案等原因,使得收集的信息少之又少,导致其健康档案出现片面不完整的现象,此类体检视社会健康意识和医院品牌的影响力而定,也是当前体检单位努力开拓的市场。

1.4其他体检

诸如部分个人的健康体检,这部分客户体检目的明确,流动性大,无法建立固定的健康档案。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此类调查人员所占比例不容忽视。

2当前基层医院门诊科室的服务对象

2.1正常的医疗工作

诸如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检和进行必要的影像、实验等检查,作出诊断和处置等。服务对象参差不同,疾病的演变繁多,充分体现了门诊医师的综合技术能力,对群众的满意程度以及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个人健康体检工作

一般性体检:诸如血脂检查,肝功检查,HIV检查,视力检查,置环后节育环检查,乳腺癌筛查等;疾病型检查:诸如血脂异常复查,视力异常复查等。此类服务对象工作形式单一、重复,大部分服务对象只要结果,或无异常者不需要进行健康干预。

2.3疾病性复检工作

部分慢性病纳入职工群众医疗保险的范畴,是国家医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大程度上减轻了职工群众的经济负担,增加了职工群众的健康保健意识。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复检,对血压、血常规、血糖、尿常规、心电图、血脂、肾功等的检测,成为门诊医师工作的一部分。此类服务对象检查结果多样化,需要医疗技术全面,大多需要进行健康干预,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3拓展基层医院体检科室的工作范围

3.1将门诊个人健康体检工作纳入体检科室工作

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增加,人们对医疗知识和医疗工作的认知相对匮乏的现象愈发突出。传统的以医生为主导的就医模式,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健康体检的个体,人们不知道医疗机构体检科室的职能,或者不愿意相信体检科室的技术力量,加上基层医院体检科室职责限制等因素,导致了一般性个人健康体检人员穿插到真正看病就医的行列中来,造成了看病就医的患者期待医生详尽诊疗,健康体检的个体期待尽早体检,门诊人头攒动、你怨我气的混乱局面。我院2003年体检科室在检查项目不全的情况下,仅开展了以内系为主的此类个人健康体检1936人次,占全院门诊总人次的1.69%,占内系门诊总人次(内系门诊27066人次)的5.45%;由此可知,此类体检不但有着更大的拓展空间,将这部分健康体检人员分流到体检科室,对减少门诊就诊流量,也变得合情合理。

3.2将门诊慢性病复检工作纳入体检科室工作

门诊慢性病复检工作是一项不如忽视的组成部分,全面的、娴熟的医疗技术有利于慢性病患者疾病的稳定或改善,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更高。但因其对就诊的方式要求简单,门诊医师只是进行特定的检查申请,加上门诊医师不能全面了解慢性病人员的就诊档案,也将其逐步纳入健康体检工作范围;而针对其就诊的主题是健康干预,体检科室通过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动态监测疾病的进展,通过相关专业技术有效进行普通复检的干预是非常有利的。值得注意的是,健康干预的过程要注意医疗技术的不同以及医疗专业多元化的特点,做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合理转诊。基于以上原因,我院目前尚未开展此项工作,也是我院下一步体检工作探讨的内容之一。

3.3建立完善的医疗健康档案管理机制

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医疗健康档案,为医院进行健康管理、医疗救助和优质快捷的医疗服务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料,促使医疗单位评价个体的健康状况及患病危险程度、发展趋势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让体检者准确有效的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和潜在隐患,促进体检者自觉参与到健康管理中,有效的进行生活方式校正。医院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客户体检的后续健康管理,如健康咨询、宣传教育、随访和不良生活习性的干预,充分发挥体检科室的潜在作用和强劲生命力,建立和维系医院的强大客户群。我院目前健康档案的管理环节薄弱,这也是基层医院体检科室亟需解决的问题。

4优化医院门诊和体检科室人力资源

4.1合理配备体检科室人员

健康体检有着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特征,建立固定的专业模式,在人员准入制度上严格执行执证上岗,在业务制度上明确岗位职责,做到用其所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职能,从而减少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的现象;有针对性的在市场拓展、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三方面配备人力,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协调健康体检与专科专治的关系,最大化的减少门诊医疗人力资源的压力。

4.2确定服务对象需求,简化环节,提高质量,优化门诊工作流程

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服务内容的确定是权衡门诊和体检科室工作内容的方法之一[3],将进行健康体检的主体和看病就医的患者合理分流,简化了健康体检个体排队挂号的繁琐,减少患者无为的等待和往返,缩短患者就医时间,减轻患者因疾病痛苦造成的焦躁情绪,让病人就医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减少了门诊医师接诊人次,减少了门诊医师的工作量,将更多的时间还给了门诊医师,从而留出更多精力看病,较大程度的有利于门诊医师的专业发展,为缓解看病难,有效避免医患矛盾,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打造了良好的开端。

5结语

基层医疗论文范文5

1.1基层医疗“以药养医”的模式依旧存在

目前,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营状况依旧不佳,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严重亏损。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中只有药品出售得相对较好,其他医疗服务性收入几乎没有,机构运营成本结果只能靠药品收入来弥补,但依旧远远不够。

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运营情况不佳

目前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良好的财务运营管理,还不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在获得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后却无法有效的合理利用,导致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财务运营不佳则就无法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发展扩大。因为收入和成本不成正比,在收入增长的同时,支出的增长速度比收入更快,导致每年的运营结余不足以维持当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1.3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巨额负债

部分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为基本建设等各种原因存在着负债,但是又因为财务运营能力不佳,无法获取足够的盈利进行偿债。这样就经过长年积累,产生了巨额的负债。

1.4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体发展不平衡

众所周知,在农村中普遍存在着各级医疗机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同地区的相同级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不平衡,同一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同年份发展不平衡,同地区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因为卫生机构之间存在优劣之分,加上绝大部分患者都有“重优质、重高级”思想观念,这就导致了好的医疗机构发展越来越好,甚至在超负荷运转,差的医疗机构则发展越来越差,甚至出现了医疗资源浪费。纵观全国大部分农村比较得出:村级卫生服务站发展情况不佳,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村卫生服务站稍好,县级医院是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发展最好的。因为发展不平衡,则无法同步进步,相互之间还会有所制约,甚至导致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无法拓展。

1.5政府投入不足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各地政府虽然每年都有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的资金,但投入资金的比例和数额几乎维持原样,导致分配到各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相对来说就是逐年降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缺乏盈利手段的情况下,政府投入不足最后制约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2改善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现状的建议

2.1政府性投入资金需合理

应将地方政府的卫生财政情况加入政府每年考核中,使得当地政府能够更加重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状况以及机构的发展情况与问题。政府应能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每年投资总量,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彻底地落实,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制定有效合理的投资分配计划,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高效地分配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做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合理平衡的发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

2.2任用培训相关经济类管理人才

拥有充足资金后更需要加强合理的运营管理,不能让非专业管理人员盲目进行管理,导致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用。需要挑选合适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提高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意识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使得其能够对机构营运支出和收入进行综合协调,能够将机构的效益最大化发挥。除了以上所述,在资产管理以及机构设施合理配置上也应进行长远规划,使得投入资产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降低因自身不了解而产生资源浪费的情况。

2.3相关医疗保险制度需要完善

为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利用率,需要制定一系列合理适用的配套医疗保险制度,使得广大居民能够合理地被分配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要从制度上使得农村居民对于看病求医的方式得到改变,而不是一拥而上过度集中到其中某一级医疗机构就诊或是自己盲目买药胡乱治病。

2.4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根据各地不同的卫生体系建设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计划,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进行推进和发展,有效地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可以充分利用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合理优化分配各级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减少因为系统内部上下游竞争而互相抑制发展。

2.5系统的成本核算及适度收支平衡

为了避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以药养医”的现象,需要对整个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进行规划调整,不仅能做到将人群进行分流就诊,还能进行系统的就医成本核算,使得在业务拓展的同时,能够使得收支适度平衡。

2.6对固定资产及各种物资进行适用管理

就当前各地区存在的同类大型医疗设备采购过多,实际效用并不高的现象,相关部门应统一对其进行盘点与管理,同时也可相互调剂,将自身不需要的设备通过折旧采购或者赠送的方式,移交给急需此类设备的医疗机构。今后应以地区为单位对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进行规划,在对应的规划管理措施论证后,再决定是否采购;进一步建立完善大型设备库存物资及固定资产的调剂制度和流程,提高大型医疗设备的效用。

3结语

基层医疗论文范文6

在实施内部审计时,往往只审查财务数据,缺少对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进行审查。有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现处于传统的医院管理,忽视内部控制,缺乏科学的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基础十分薄弱,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按规定程序执行,对要求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随便制定,应付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操作性不高。部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未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导致有的单位一人身兼多职,工作流程不规范,而且从未对敏感岗位的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整。

二、基层医疗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探索

1.加强内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注重人才培养,充实内审队伍力量,选调思想觉悟高,有较强的责任心、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爱岗敬业的骨干力量充实到审计队伍里。审计人员不仅应具有管理、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所以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培训,定期进行审计工作培训,更新知识,注重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学习研究,以研究促审计,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思维训练,提高分析,提炼文字的综合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严格履行《职业审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审计,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内审人员,是推动医院内部审计发展的当务之急,也只有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2.完善审计制度,提高审计水平

建立完善的内审机构,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是规范医院管理的关键,根据卫生系统内部审计规定,建立《审计工作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内部审计职责,制定合理的内审工作程序,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思想认识,了解审计工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组织开展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充分了解审计的作用,使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3.对重点工程,重要资产,重点监控

新医改以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重大经济决算情况、重要工程项目建设以及重要国有资产处置情况应重点监控,审查基层卫生院投资项目是否进行可行性研究;审查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审查是否未经批准、擅自扩大建设规模,随意超预算,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项目招投标制度,有无规避招标和分解招标的情况,审查是否签订了经济合同,经济合同条款是否合理、合法、公平,重点项目资金是否按规定程序付款。审查建成项目新增效益情况,审查项目实施单位对拨入的项目资金是否及时入账,有无账外设账,是否按规定时间开工和完工。审查是否按批准的项目和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资金,完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有无擅自更改项目内容、工程位置、违规提取项目管理费、虚列支出、挤占挪用等问题。

有无扩大开支范围、将一些不合理的费用列入专项资金支出中,有无改变资金用途、将各项专款调剂使用;工程项目的预决算是否真实,是否有高估工程量,虚套预算定额虚增造价,虚列支出套取专项资金等问题。对需采购的固定资产,应在采购前对该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测算经营成本,经全方位调查后形成采购申请报告。根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增加时,应当及时登记入账,定期进行盘点。新增固定资产是否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较为普遍,从而影响到总体资产金额的准确性、完整性,也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有必要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审计。

4.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内审质量

内部控制制度应当随着单位的变化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设立内部控制制度后,根据医疗改革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遇至新情况新问题,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制定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做好内部控制中的预算控制、收入控制、支出控制、资金控制、药品及库存物资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债权和债务控制。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执行,不得坐支现金。对敏感岗位不定期调整负责人员,严格执行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规定》文件的精神。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可以充分调动全院员工的积性,杜绝管理漏洞。

三、总结

基层医疗论文范文7

1医学期刊服务领域的不断推进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的要求,选择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特征的多维一体生活方式疾病防治体系;研究慢病防治技术筛选评价标准,开发慢病防治技术并在全国试点城市推广;建立集体检、诊断、预防、管理、健康促进为一体的慢病综合防治体系和评估监测模型;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个人家庭检测为手段、中心医院(或医学中心)为支撑的慢病分级防治网络和网络健康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和促进慢病防治科技资源科普化,集成开发慢病防治信息资源包、健康科普图书等科普资源。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给社区医疗带来很大的发展动力,而社区医疗对疾病诊疗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刊开展以疼痛为例的专题论文,专栏刊发慢病防治的论文,疼痛患病率极高,且给患者、家庭、社会医疗等多方面造成巨大的负担,每年全球用于诊疗疼痛的金额占全球GDP的2%~3%。多数患者会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社区医疗机构对疾病诊疗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社区诊疗现状不容乐观,诊疗水平有待提高,诊断符合率约10%,提示社区医疗机构人员诊疗环节薄弱。所以未来要深入推行科学的社区诊疗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社区诊疗水平。只有社区医生的诊疗水平提高了,患者才愿意到社区门诊看病,只有患者愿意去社区看病了,才能逐步实现三级分诊的原则。提示社区医生继续教育至关重要,做好基层医生的培训工作,才能整体提高我国医学诊疗水平。例如我刊在重视学术传播的同时,时刻不忘科技传媒的职责,2017年10月27-28日在全国科普日“健康一生”宣传活动中,走进社区,积极宣传预防疾病为主旨,卫生健康引领未来的理念,开展专家一对一义诊,邀请武汉协和、同济的名医专家开展慢病防控讲座,切实将学术殿堂的理论知识落地,使医学期刊既能惠及到社区医生,也让公众在科普宣传活动中受益。

2基层卫生医疗作者群的培养

基层工作的难点在人才培养,为此,杂志的主编联合编委会的专家专门撰写基层医师的培训手册及诊疗指南。通过提高基层诊疗水平,强化基层卫生医疗作者的论文撰写水平,提升基础医疗机构的实力,推动基层医疗可持续发展。国家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1200家医院进行基层医师的培训和巡讲,基层医疗服务是慢性病防控的关键和基础,强化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特别对慢性病的高发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既包含对广大民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也包括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已有高血压、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提升对慢性病防控的认知意识。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现状严峻,而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在基层,这既是我国医改的重点,也是心血管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为了展示我国的医改重点工作,我刊专门约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了一系列专题论文,《“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管理的发展策略》、《从全球视角看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的严峻性》、《全球健康覆盖及其相关研究》等。为此,还设立了继续教育项目、基层论坛、专家面对面专场等形式,把心血管病的最新诊疗规范、指南、技术、进展、理论传递给广大的基层医师,切实提高了广大基层医院心血管病的诊疗水平,对广大基层医师来说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一方面,建立自上而下的数据管理体系以及效果评估体系,保障疾病筛查及治疗干预的效果,切实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移动健康管理平台,协助医生高效管理患者,帮助患者做好家庭长期监测和自我管理,助力“科学就医”的目标实现。医学期刊领域的专家一直坚持推进糖尿病防治的社会化宣传和引领工作。呼吁各方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积极协作,关注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关注医患之间的良性互动。积极倡导“5公里健康跑”活动,以倡导公众更积极地关注健康、重视健康运动的生活理念。而持续多年的糖尿病经典活动“蓝光行动”,将继续在重点城市、重点地区推进,将糖尿病的防治意识深入人心。

3对期刊数据的深度挖掘,作好学科引领作用

3.1利用期刊的引文数据

分析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状况和需求评估,为循证决策、恰当应对、有效风险沟通,找寻学科动态,引领学科发展。

3.2依靠专业优势搜集数据

其专业数据来源主要依靠国内医学期刊资源目录,包括基础信息管理分析、传染病监测报告、损伤中毒监测报告、地方病监测报告、卫生健康危险因素、卫生应急监测报告,数据采集主要依靠ERP、CRM等期刊系统,保持期刊信息通畅,了解疾病控制工作架构,找寻下一步工作要点。

3.3常规工作的实践分析

关注的内容主要是流脑、人感染H7N9、霍乱、高温中暑、救灾防病、食源性疾病的毒理学研究,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疾病谱运行的问题与变化,做出分析与应对措施,同时这些分析结果,也是专业学科关键绩效指标(KPI)的重要来源。当有分析结果出来的时候,医学期刊要行动,这个行动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内告知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科研人员“了解你所需要的最新医学研究动态”。

4办特色专栏,关注疾病防控

抓好杂志质量管理,继续打造品牌期刊。专家论坛栏目为我刊的特色栏目,且一直是我刊的推存栏目,大部分刊出的论文为专向约稿,为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的最新学术前瞻性报道,具有很好的专业学科引领作用。为此,我刊每期均有重点专题栏目的论文刊发。近期刊发的肝病与代谢疾病专栏,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新进展》、《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治疗策略》、《肝脏与多器官对话》等研究前沿内容。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连续性报道,尤其关注肝脏脂肪含量测定在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对医疗卫生人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针对基层医药卫生人员刊发的诊疗方法专题论文,定量超声方法不仅可以定量诊断脂肪肝,而且具有简便、经济、灵敏度及特异度高的优势,尤其适合向基层医院推广并进行大规模人群研究。已将肝脏脂肪含量定量技术在社区人群及全国多中心研究中进行了验证、应用与推广,并在大样本人群中获得了肝脏脂肪含量与糖脂代谢紊乱及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引发了人们对脂肪肝和代谢紊乱这个医学健康问题的深刻关注,公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基层医疗论文范文8

关键词:中医;医疗联合体;分级诊疗

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开展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1]。医联体形式多样,其中以中医医院为核心医院的医联体形式一般称为中医医联体。中医医联体近几年呈蓬勃发展之势,然而,其发展尚未成熟,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现有文献多归纳总结各地区模式,介绍典型案例,未能归纳出较为普遍的模式。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医医联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为中医医联体的推广和有效运行提供建议。

1资料与方法

2018年1月,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中医医联体的中文期刊和学位论文,采用主题检索,主要检索词为“中医”以及“医疗联合体”“医疗集团”“整合服务”“医疗共同体”。共检索出132篇期刊论文、4篇学位论文,新闻、报刊、会议摘要、评论不纳入进一步分析,从数量中可以看出国内对于中医医联体的研究相对缺乏,且没有综述类文章。通过阅读摘要,纳入全文分析的文献有56篇,最后通过阅读全文,筛选出与研究内容高度相关的文献共30篇,内容包括中医医联体实践措施、实施效果、困境以及建议。

2中医医联体整合机制

根据文献阅读可知:云南省早在2003年便组建了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2];齐齐哈尔市于2011年组建了中医医疗集团[3],北京已有顺义区中医医联体[4-5]、通州区中医医联体、东直门中医医联体[6]等多个医联体;广东省截至2018年2月,已组建136个中医医联体;江苏[7]、湖北、湖南等省也已建成中医医联体。各省(区、市)的中医医联体有一定自身特色,本文从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和资源共享4个维度进行归纳(表1)。

3中医医联体面临的挑战

3.1医务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

中医门诊一般流程是医生先坐诊诊断疾病,然后开具处方,很多时候还需要亲自操作相应的适宜技术,花费时间、精力远远多于其他普通坐诊[8],但是在诊疗费用与西医相比更低廉,无法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从而阻碍中医诊疗项目的广泛开展。现有中医医联体大部分没有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多为技术上的指导与合作,因此各级医疗机构缺乏共同发展的意识,依旧是各自为政[9]。医联体中实现医务人员内部流动以期达到服务同质化是建设目标之一,但许多上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表示本机构的工作任务本身就比较重,再去基层坐诊压力很大[15],在考核上也缺乏政策倾斜,因此下基层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相对紧缺,且公共卫生工作繁重,难以派出医务人员前往上级医疗机构学习。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考核体系的缺乏也影响了医务人员自我提升动力。

3.2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适宜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安全、疗效可靠、副作用小,且无须耗用大型医疗设备,投入少、成本低,所以更适合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和应用[16],但是目前中医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中医适宜技术掌握程度并不理想。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现有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承担了较多公共卫生方面的工作,对于基本医疗技术的学习动力尚且不足,更不愿意花费精力学习中医适宜技术;其次,医学院校虽有中西医专业,但在教学上更多偏向理论教学,中医适宜技术教学内容较少,不利于临床实践。此外,中医知识有赖于经验积累,许多中医知名专家年事较高,精力比较有限,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或带教效果不够显著。同时,中医适宜技术缺乏一定的标准规范,基于何种临床症状应当采用何种技术,此类标准的缺失不利于医务人员学习掌握中医适宜技术,难以激励其主动学习。这些原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医务人员对于中医适宜技术的掌握。

3.3中医药制剂共享存在壁垒

中药制剂是中医院的特色,大多由一些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名老中医专家团队研制而成,已经在临床上经过了长期实践,具有安全性、有效性、适用性强等特点。中医医联体内不同医院拥有的院内制剂品种繁多,且价格适中,能够适当缓解患者看病贵的难题,这是属于中医医联体独特的发展优势。虽然中医制剂有这样的优势,但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规定,除特殊情况,院内制剂只能在生产医院内部使用。药品调剂手续比较复杂[5],省内医院的调剂需要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若跨省份则需向国务院药品管理部门申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药制剂在中医医联体内部使用的通畅度[17]。

3.4有序就医格局有待形成

分级诊疗制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双向转诊,但在中医医联体中完全实施还存在许多困难,现阶段基层首诊格局尚未形成,医院对患者的“虹吸现象”仍然严重。2016年,一级中医医院诊疗人次仅仅占各类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的2.8%[18]。“下转难”的问题尤为突出[8],影响因素众多。大部分中医医联体内难以制定统一的转诊标准和考核指标,上下转诊的标准比较主观化,加之中医学科更多借助经验,为转诊带来一定难度。政府医保部门也未出台与双向转诊配套的医保支付制度,转诊前后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未发生任何改变,患者实际医疗费用支出并未减少,难以引导患者有序就医[19],此外,患者的传统就医观念也是影响双向转诊的重要因素。

4我国中医医联体发展对策与建议

4.1加强政策引导,实现体制、机制上的突破

组织结构以及内部管理是医联体建设的重要部分,唯有良性的运行机制方能使医联体长效发展。政府应当把中医医联体建设与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相结合来统筹考虑,实现区域内的整体规划,鼓励医联体内部成员单位在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大胆探索,试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运行方式,激发各成员单位的创造力和活力。其次,内部管理文化的一致性有助于增强中医医联体紧密程度,上级医院选择合适的管理人才组成团队,派驻到基层医疗机构,将先进管理经验带给基层,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联合,而是通过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内部联络机制以及成员资格管理规定等多项规章,形成集团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提高管理运营水平,最终能够实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12]。此外,医保政策对于各成员单位有一定制约作用,对中医医联体尝试采取医保总额预付制,按中医医联体各成员单位服务的总量、质量和满意度进行分配,既方便患者就医,又兼顾各方利益;同时对于各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需要进一步拉大差距,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报销范围要注重常见病、多发病等的纳入。

4.2注重人才的培养与技术的传承,增强激励机制

医联体应当重视人才培养,注重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进而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通过建立中医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定期选派合适的医生前往上级中医医院进行跟师学习,上级医疗机构则派驻专家前往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的中医继续教育和全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提高基层的临床诊治能力。在引进人才方面,上级中医医院通过总院的名义招聘医生,并向招聘的医生开放晋升通道,医生不仅能有更多学习的机会,执业地点由医联体内部统一调配,更有利于医生的职业发展。其次,中医医联体发展中要充分意识到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差距,建设初期不能盲目依据国家或省级中医适宜技术标准来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应当选取基层能够开展的适宜技术,使基层能够处理常见病、多发病,识别急危重症;同时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可以发展与自身符合的特色技术。随着中医医联体的联系不断紧密,各类技术在医联体成员单位内进行推广,更好满足群众需求,也促进各成员单位共同进步[20]。中医医联体内部可以探索“薪酬激励”机制改革,制定绩效考核标准,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将中医适宜技术使用情况、慢性病中医管理纳入管理考核标准,有效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4.3适宜技术与制剂共享,为患者提供便利

中医医联体各成员单位拥有自身特色适宜技术,可以构建共享清单,成员单位互学、互通、互用,既为患者提供便利,也促进中医学科发展。中医学科体系不仅有基本知识,制剂更是其特色。中医药制剂作为中医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其治疗效果才能更好推广和普及中医药。上级中医医院拥有许多院内特色制剂,疗效显著,价格低廉,深受患者的信赖与欢迎。中医医联体内应尝试打破壁垒,使得制剂在内部实现流通,让区域内的居民都能够享受到。中医医联体内部可以将各类制剂进行统一调配,调动能够生产院内制剂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其次,将医联体成员单位有批文但无条件生产的制剂由其他成员单位代工生产;这其中利益合理分配十分重要,可制定细则以便更好进行。此外,上下级医疗机构加强科研合作,基层医疗机构更了解群众需求,上级医疗机构可以提供技术支持,相互合作。

4.4应用于慢病治疗及预防,提升健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