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育教案范例

小班教育教案

小班教育教案范文1

关键词:德育教育;安全教育;小学班主任;重要性;措施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近些年来在小学教育目标的设定过程中,强调了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必要性,加大了德育、安全方面的占比。在德育和安全教育占据重要地位的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在实际开展进行过程中扮演着指引者的角色,为年龄尚小的小学生指明发展和进步的方向。小学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从思想上接受德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性,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执行和开展学生德育和安全教育的相关培养措施,对小学生三观的初步构建指明正确的发展道路。

二、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小学班主任缺乏对于德育及安全教育的重视。在实际小学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过于重视文化课上学生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这种现象会直接削弱学生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个人道德品质的初期构建,并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情况。此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小学班主任甚至学校的教学思维还固定在如何加强小学生应试技巧的培养,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造成小学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方面的忽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在进行对于班主任的学期阶段考核时,往往会将班主任的绩效考核成果与所负责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相关联,这种考核模式也会导致部分小学班主任为提高自身的绩效考核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加大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力度,从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弱化了对于学生的德育和安全教育。

(二)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开展德育教育的初期阶段,小学班主任首先会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但根据实际小学德育教育情况反馈,班主任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时,往往会好高骛远,设定一个与实际教学情况脱节的远大教学目标。这种现象会直接导致学生在进行德育教育培养过程中缺乏明确学习目标的指引,进而造成学生在初期学习过程中极有可能发生德育学习方向的偏离,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也会降低学生的德育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后续开展情况。1.安全教育教学内容落后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违法犯罪行为的手段层出不穷,越来越高科技化。但是在实际小学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在进行小学安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仍旧沿用陈旧的安全教育内容,导致学生的安全意识仍旧滞留在落后的安全观念上,无法应对新时代的新型违法犯罪手段,进而导致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落后的安全意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所掌握的安全知识与实际所出现的安全问题不匹配。2.教学方式传统单一据调查,实际小学德育和安全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小学班主任的教学模式单一,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部分,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全面讲解,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有效沟通。长时间的单方面被动接受知识会造成学生对于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学习兴趣下降,进而导致德育和安全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结果。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及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该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调动学生对于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三、德育教育及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班主任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指引者和推进者的重要角色,同时班主任在一个班集体中作为核心领导人物,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能够有效地加强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从而推动学生学习进程,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理解能力较弱,在小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主要依托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交流,通过班主任对于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相关知识的简化和形象化讲授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时,班主任要将自己与学生置于同等地位,这样有助于缓解学生对于班主任的畏惧心理,从而有利于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推进。同时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沟通范围。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不完善,班主任在执行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时,班主任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在进行相关德育知识和安全知识讲述的过程中,使用良好的沟通能力去营造良好的课堂沟通氛围,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德育和安全教育相关知识的记忆,有利于学生德育、安全知识的掌握,进行学生优秀思想品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三观”指的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小学是学生自身思想品质构建的初期阶段,对于学生“三观”的形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不断模仿学习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会对自身周边一切他们好奇的事物或行为进行复刻和模仿,因此,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良好习惯和形成自身价值观念的重要阶段环节。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高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于所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针对人才素质方面。对于人才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这就对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小学班主任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对德育教育进行全面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自身价值观念的建立。同时又因为班主任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领导人物,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该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优秀思想品质的培养,并且同时指引学生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念,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三)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违法犯罪行为和手段五花八门,种类多样。但是,在实际小学安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班主任仍旧沿用陈旧的安全教育内容,导致学生的安全意识仍旧滞留于落后的安全观念,无法应对新时代的新兴违法犯罪手段,进而导致学生所掌握的安全知识与实际所出现的安全问题不匹配。班主任在进行对于新型安全问题的学习后,将新型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整理进小学安全教育课堂知识中进行讲授,同时在进行安全教育知识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进行面对安全危险的防范措施相关知识的适当引入,为学生提供实现察觉危险和应对危险的能力。安全教育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引入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于生活中安全危险因素的敏感性,增强其安全防范意识,使自身安全得到保证。

(四)关爱学生,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每一名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导致学生的性格也各不相同。部分学生可能由于自身家庭原因而心情压抑,无心学习。这种背景下,班主任应该关注学生的大体情绪变化,针对性地进行人性化的德育教育,针对情绪压抑、情绪变化幅度大的学生进行疏导,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给予学生来自老师的温暖,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在师生建立良好的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德育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四、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班主任对于德育、安全教育的重视。在实际小学教育过程中,班主任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培养,注重学生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忽略了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加强班主任对于德育和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德育教育、安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占比,强调德育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学校及班主任对于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重视和关注。班主任自身也应该重新分配小学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占比,在以文化课为重点的基础上,分配部分时间或者是在文化课上涉及德育和安全知识时穿插进行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在进行小学德育的安全教育过程中,知识的传递过程要以班主任的讲授和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作为依托,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过程中,注重沟通时的真情实感和良好的沟通技巧,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简单易懂的语句传达给学生,并且在讲授过程中要耐心教导,用平和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和安全教育。

五、结语

德育教育能指引学生找到正确的思想发展方向,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念,安全教育能增强学生自身安全保护意识。现阶段教育部门加大了德育、安全方面的占比,重视德育教育、安全教育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的融入。德育、安全教育两方面教育的培养能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但是在小学班主任将安全教育和德育教育融入小学教学过程中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小学班主任缺乏对于德育及安全教育的重视、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式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安全教育时可以强化自身对其的重视程度,掌握沟通技巧,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并进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开展,从而促进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与安全同步教育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39):24-25.

[2]宋丽萍.谈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华少年,2019(4):113.

[3]赵捷.谈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情感读本,2018(6):28.

小班教育教案范文2

学期评语作为一种总结性评价,是对幼儿在某一学期的整体情况做出的综合性描述,它是教师对幼儿在园情况进行反馈的一种重要方式。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结合《指南》,对某小班幼儿教师的评语进行具体分析。研究认为,该班教师在评语中能够突出小班教育重点,即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关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同时指出,幼儿教师在评语撰写方面存在着缺少儿童立场、“伪评语”以及评语的发展性功能不足等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使评语能够更加真实、全面地评价幼儿。

【关键词】

教师评语;《指南》;内容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师评语,作为一种描述性的总结性评价,一般是指在学期末由幼儿教师撰写的对幼儿一个学期里的行为表现、生活习惯和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并带有教师个人情感色彩的一种评价语言。它不仅是沟通家园联系的桥梁,也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家长了解幼儿发展状况的一种途径。2012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一纲领性文件,开启了我国幼教事业发展的新历程。《指南》在继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精神的基础上,对《纲要》中五大领域的目标进行细化,提出各年龄阶段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为教师的观察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指向,有助于教师树立新的评价观。对幼儿的评价不是对幼儿进行“贴标签”,判断孰优孰劣,而是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以各年龄阶段发展目标为导向,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对幼儿的发展提出合理期望,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幼儿进一步发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发现,从研究内容来说,国内对于幼儿教师评语的研究相对薄弱,且对于幼儿评价的研究多集中在不同理论视角的幼儿评价研究,如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幼儿评价研究、发展性幼儿评价研究等,而对于幼儿教师评语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研究方法来说,质性研究较多,且多局限于经验之谈;量化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师如何撰写评语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对某小班幼儿教师的评语进行内容分析,了解该班教师幼儿评语撰写的现状,以期对幼儿教师评语的撰写提供相关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笔者运用方便性抽样方法,选取了南京某幼儿园小班教师对幼儿园小班教师对幼儿2014-2015第一学期所写的评语。评语撰写者的职称为小学高级教师,具有13年教龄。笔者共收集到33份评语,这33份评语成为本文分析的样本。

(二)编码

笔者基于《指南》中5大领域的32条子目标,并加上学习品质(包含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与习惯、学习方法)[1]、外貌和性格这5项,共同构成本文中的37条评语指标,以此37条评语指标为依据,对幼儿教师评语的内容进行编码。所谓评语指标,是指评语中用以评价学生的一些相对独立的方面。[2]根据对37条评语指标使用频率的统计,以使用率超过30%为界限,划定生活与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愿意讲话并清楚表达等10个指标为本研究的主要评语指标。在实际的评语指标使用过程中,每个班的主要评语指标可因班级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该班级主要评语指标及其使用频率。

三、结果与分析

(一)评语的篇幅

教师学期评语每篇的撰写字数不超过120字,且主要集中在80-100字之间。幼儿的发展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而教师对幼儿一个学期的评价仅仅局限于100字左右。从内容来看,教师只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对幼儿进行评价,缺少具体事例或案例的支撑。

(二)评语的模式

通过对该班评语的分析,笔者认为教师主要采用了“三段式”的方式来进行评语的写作。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笔者发现该班的评语存在以下几种模式。模式1:称赞+行为表现+期望与要求模式2:外貌+行为表现+期望与要求模式3:性格+行为表现+期望与要求模式4:外貌+学习情况+期望与要求模式5:性格+行为表现(学习情况)+学习情况(行为表现)+期望与要求模式6:行为表现+学习情况+期望与要求模式7:性格+称赞+行为表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将行为表现与学习情况分开是因为笔者将行为表现界定为与学习无关的表现,如“能够向老师问好”“乐意帮助小朋友”等行为,而学习情况更多是指幼儿在学习方面的表现,如“能够积极开动脑筋”“积极举手发言”等。通过对幼儿教师评语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评语的取向和侧重点,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评语的取向应有所不同:“如果孩子是在中小班的话,侧重点应放在习惯养成方面;而在大班的话,侧重点应该放在说明孩子的学习情况方面。”[3]教师的评语更注重对孩子行为表现方面的评价,这是与小班年龄段强调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目标相对应的。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出,教师在评语的最后一部分大多会提出对幼儿的期望与要求,这与评语的激励功能和发展功能是相关的。然而,教师在“期望与要求”这一方面并没有结合每个幼儿的特点来进行个别化的表述,致使评语的发展性功能不足。

(三)评语的倾向

评语的模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评语的倾向问题,而评语所涉及到的领域也可以反映出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对幼儿各方面的关注点有所不同。通过对33份教师评语的分析发现,教师共使用评语指标数为206次,在不同幼儿的评语中,教师会涉及到同一项指标,每项指标又可以划分到不同的领域,如生活与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这2项指标皆属于健康领域。因此,通过对各领域指标使用频数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对幼儿不同领域的关注情况。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更加注重幼儿社会领域和健康领域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关注社会性发展可能是因为幼儿刚刚进入小班,担心存在分离焦虑、入园不适应等问题,关注健康领域发展是因为对于小班幼儿教师来说,确保幼儿安全、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教工作的重点。

(四)评语的信息量

评语的信息量虽然和评语的篇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评语篇幅较短,往往反映出其所包含的信息量可能较少。此外,评语中所包含的评价指标是衡量评语信息量的重要标志。每份评语使用的指标个数情况,如有2份评语中使用了9个指标,4份评语中出现了8个指标。从指标的使用状况来看,教师评语中以使用5~7个评价指标居多,与前面说的37个评价指标体系相比,该班教师评语所涉及的指标相对较少,因此,所包含的评价信息也必然是有限的。

(五)评语的重复性

有2个指标出现了26次,分别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关心尊重他人生活”。有14个指标1次都没有出现,且出现次数在10以上(包含10)的指标有10个。同一个指标出现的次数较多,说明评语重复的部分越多。此外,从评语的模式来说,可看出该教师使用的模式基本是三段式,内容上也存在着类似,评语的区分度较低。其中,有三篇评语在内容上完全相同,教师只是在评语中写上不同幼儿的名字,可见评语存在文字和内容上的重复。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从评语的内容来看,教师的评语存在着忽视儿童立场、“伪评语”现象以及评语的发展性功能不足等问题。这其中所包含的原因是多样的,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教师对评语认识的缺失,如写作意图、标准和评语的功能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可能和教师的工作态度存在关联。笔者试图从以下三方面提出改进评语撰写的建议。

(一)从评价的立场来看,倡导幼儿的参与

从评语撰写的整体情况来看,教师评语缺乏儿童立场。评语虽然是由教师撰写并由教师做出评价,教师和幼儿之间以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的关系而存在,但教师应当明白撰写评语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完成园方交给的任务,也不是为了取悦家长,而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评语的出发点是幼儿,落脚点是幼儿,受益方也应当是幼儿,教师必须要站在幼儿的立场去描述幼儿的进步和不足。在该教师的评语中,经常出现“愿意帮助老师收拾玩具”“能主动向老师问好”“能出色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等话语,可见教师是以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来对幼儿进行评价,并且教师眼中的“好孩子”是以该幼儿的行为是否对教师有价值来衡量的。阿德勒指出,如果我们想知道儿童为什么会有现在的行为,我们就必须站在他的观点上看问题。[4]脱离评价情境和评价目的的评价都是一种伪评价。此外,笔者通过与该班教师的非正式交谈后发现,教师认为评语的写作完全是自己的事,没有必要也不知如何让幼儿参与进来,“评语是要写出来给家长看的,幼儿不会写字,只能我们老师来写了”。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即为了儿童的发展。教师只有明确评价要以儿童为根本立场,才能让幼儿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中来。《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不仅仅是教师,幼儿也应当成为评价的主体。因此,幼儿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在教师撰写评语之前应当重视幼儿的参与,可以让幼儿就自己身边的事情谈谈想法,尝试说说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教师应在幼儿自我评价的基础之上,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日常对幼儿的观察记录,做出合理的评价。评语应当成为教师和幼儿对话的一种方式,在倾听中对话,在对话中达成共识,体现二者智慧的结晶。

(二)从评价的方式来看,关注真实性评价

评语的真实性是指能够对原始情境再现,将幼儿的所作所为真实地反映出来。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从评语的重复性来看,教师在评语撰写方面存在着“复制”现象,评语的区分度较小,笔者将之界定为“伪评语”,它既不能真实地评价每一位幼儿,也不能反映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评价的效度较低。从评语的篇幅和评语的信息量来看,评语所反映的信息也是有限的,不能准确、全面地评价幼儿。因此,我们倡导教师在撰写评语时遵循真实性评价的理念,所谓真实性评价,是表现性评价的一种方式,要求在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中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5]教师评语作为一种总结性评价方式,需要将真实性评价所强调的“真实”理念贯穿于评语的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在园的真实情况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反馈给家长,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讲一些空洞的话,只有真实地反映幼儿的发展状况,才会展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因为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从评价的篇幅来看,教师只有真实地评价幼儿,才会讲述幼儿的真实经历,评语的篇幅自然而然地得到扩充。在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鉴“作品取样系统”[6]中综合报告的形式,结合《指南》中的具体内容对幼儿各个领域的发展做出评价,并辅以相关案例进行简洁说明,突出幼儿在各个领域发展的特点,从而使评语有据可依,更具真实性和个性化,对于家长来说,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三)从评价的功能来看,重视评语的发展性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教师的评语存在着发展性不足的问题。斯塔弗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而评价不是为了鉴别幼儿的优劣,而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发展性评价强调为发展而评价、对发展的评价以及在发展中评价。[7]为发展而评价强调发展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对发展的评价是指要始终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使命,关注幼儿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状况。在发展中评价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要以动态的眼光来评价幼儿。幼儿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静止的眼光只能看到幼儿已经达到的水平,而动态的眼光强调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以及幼儿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二是要关注评价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从评语的篇幅以及评语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该班幼儿教师评语缺少具体案例的支撑,缺少对幼儿活动过程的关注。教师在评语中所提出的发展期望往往是“老师希望某某继续努力,不断进步,争取下学期有更好的表现”“能干的小姑娘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相信你会更出色”等类似的话语,而没有从具体层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幼儿应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发展,部分幼儿的评语甚至没有提出期望,这与教师写作目的有关,教师对于评语的撰写有三种目的取向,即鉴定目的、激励目的和教育目的。[8]笔者认为教师在撰写评语时应当综合多种目的,在注重评语的真实性、全面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评语的发展性和激励功能,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宋梅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50.

[2]曾令琦.对一个班学生评语的若干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1999,(2):33

[3]唐娟.如何写好幼儿评价表[J].教育导刊,2005,(1):45-46

[4][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M].陈太胜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0.

[5]CatherineE.Snow,SusanB.VanHemel.EarlyChildhoodAssessment:Why,WhatandHow[M].TheNationalAcademiesPress,2013.

[6]山姆•麦索尔斯等著.作品取样系统——教室里的真实性表现评价[M].廖凤瑞,陈姿兰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小班教育教案范文3

[关键词]民办高校;档案管理;问题与对策

前言:

对于民办高校运行管理来说,档案管理工作虽然不会产生直接的物质财富,但其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出高校运行现状,帮助民办高校进行经验总结,同时在民办高校战略决策制定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信息支撑作用,因此有必要针对民办高校中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分析,对于推动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民办高校中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在招收生源、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发展弱势。因此在实际进行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者一般更加注重对招生、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投入,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应有的重视。少部分民办高校管理者甚至认为,档案工作就是一项“面子工程”,既不会为学校带来直观的收益,更对自身工作业绩毫无帮助,从而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档案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部分资料数据信息遗漏、信息不全等,针对于一些基层部门的文件资料立卷归档,部分管理者片面认为基层资料难以起到实际作用,甚至将其视为一种额外负担,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使得档案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存在档案资料缺页少页、档案文件有批复无请示等问题,不利于民办高校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

1.2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落后

随着互联网信息的不断发展,档案实现“纸质化”向电子化转变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很多民办高校档案管理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院校也已经基本实现了档案信息化管理,但相对于民办高校教学系统、教育软件等其他信息建设方面,档案管理在信息化水平建设上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滞后性,主要体现为相关档案数据库不健全,缺少全文数据库,不利于档案查询效率提升,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档案管理工作效果。

1.3民办高校档案管理队伍建设薄弱

由于缺乏对档案工作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具体进行档案管理过程中,民办高校档案管理队伍建设薄弱,很多都是由教务人员进行兼职,这些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理论知识与管理技能,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不够熟悉与了解。尤其是针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类似的教学档案,很难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归档,使得教学档案管理尽管有相应的工作制度标准的支撑,但受整体档案管理队伍影响,相应执行效果较差,严重限制了档案作用价值的发挥。

2提高民办高校中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档案工作管理的重视程度

首先,民办高校管理者应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树立现代的档案管理理念,将档案管理同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其次,为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应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加强师生双方对档案价值的认同,另一方面也让具体的档案管理人员提高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档案管理。

2.2推动数字化档案管理建设

在大数据时代,民办高校在日常运行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档案信息数据,因此需要进一步引入全新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加强与信息软件公司的合作,构建一个更加符合民办高校自身档案管理特点的档案管理全新系统,并且该系统必须有着完善的数据库,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数据采集分析能力,从而有效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建设,为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数字化规范化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此基础之上,在数字化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上,要遵循“格式统一、数据真实可考、便于查阅与共享”原则,引用国际标准档案管理体系,严格遵循《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国家规定政策,规范化档案管理流程,提升档案管理效果。

2.3进一步强化专业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档案管理人员作为开展民办高校档案管理的主体,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与民办高校整体档案管理工作水平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从提升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和素养入手,进一步加强教学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例如高校档案室管理职责、档案材料归档制度、档案借阅制度、档案库房管理制度等,将相关责任进一步细化落实到每一名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身上,并辅以必要的奖惩制度,做到奖惩分明,保证档案管理措施得当并有效落实。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在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除了要培训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进一步加强最新的档案管理技能的培训,在数字化档案不断发展的当下,还应加强相关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确保每一名档案管理人员都能够胜任本职工作。最后,若经费充足,可以取消档案兼职管理职位,聘用一些档案学专业毕业的专职管理人员,从而使得民办高校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

3总结

档案资料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民办高校各项运行状况,在高校未来发展战略制定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深刻认识到当下民办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改善,从而有效推动民办高校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亚光,杨岩清,曹莉.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神州,2018(08).

[2]谭亚楠.浅析民办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8(05).

小班教育教案范文4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产安全教育;网络环境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明确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将人类不同的需求按照从低至高的顺序排列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所指的安全需求,包含的既有人身安全,还有健康保障、财产所有权、家庭安全等,他认为在整个体系中就是人类在不断地追求安全的过程,所有的感官和智能都用于寻求安全。可见,安全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其更是生命个体探寻个人发展的前提之一。因此,在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安全教育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其更是当前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研究背景

纵观国内,各民办高校近年来都十分注重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民办高校的安全教育内容,促进了安全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使各民办高校安全教育的方式得以不断更新。但是,纵观各高校对安全教育的落实,多体现在法律法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意识方面,很少有专门研究民办高校学生财产安全教育方面的著作。就当前社会形势而言,我国社会更需要全面发展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特别是当下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更应具备一定的财产安全观念与防护意识。无论是大学生本人的个人财产,还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公司或集体财产,都不容有任何闪失。尤其是近年来,一些高校大学生由于个人财产的丢失、被骗,以及校园贷等事件,都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诱发其失当行为,进而导致高校校园和社会出现极其不和谐的现象。鉴于此,本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财产安全等问题透过现状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能够解决民办高校学生财产安全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以供大家参考。

二、民办高校学生财产安全现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获知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有关高校大学生财产安全问题的事件也层出不穷。通过网站上一个有关在校大学生财产安全问题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在民办高校,大学生个人财产被盗案件的比例日趋上升。由以往丢失现金、衣物、智能产品等个人财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校园贷、电话诈骗、钓鱼网站等新型诈骗手段,使很多大学生防不胜防[1]。由于在校大学生涉世未深,在此类诈骗犯罪中一般多属财产被侵害的高危人群,而且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设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日益普及,使这一现状较之以往有更进一步恶化的态势,甚至早已超过学生人身安全隐患和心理安全方面的问题。而这些侵害在校大学生财产安全的恶劣行为会在很长时期内严重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甚至会对其心理状态造成极大的干扰,特别是深陷校园贷的学生,更是会波及其整个家庭。这些都会对在校大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影响其对社会的认知,甚至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极大的负面因素,因此民办高校大学生财产安全教育必须引起高校决策层的高度重视。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财产被盗情况进行网上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学生不仅在校内存在财产安全隐患,在校外所发生的在校大学生财产被盗、被骗的比例更高[2]。因此,我们对在校大学生的财产安全教育绝不能只将视线停留在校内层面,还要将大学生财产安全意识培养放在社会层面上。特别是对于刚进入校园的大一、大二年级的民办大学生来说,他们很多都是初次离开故土和父母,其生活阅历有限,加之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很多学生一直都是在家人的保护伞下成长起来的“温室花朵”。故而一些大学生根本就没有保护其个人财产的防范意识,以致其在短时间内竟出现多次被盗、被骗事件,这也是大一、大二年级学生成为诈骗分子首选作案对象的重要原因之一[3]。因此,对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财产安全教育已是当下势在必行的教育趋势,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人才。

三、民办高校学生财产安全现状溯因

有关民办高校大学生财产被盗、被骗后的处理方式,在校园网络论坛中有留言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秉着花钱买教训的方式予以消极处理。只有少数学生因为涉及金额较大而选择报警或是拨打校内的110,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各部门对此类案件的处理不尽理想。

(一)个人意识淡薄

当前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多成长于物质生活较为富足的家庭环境之中,从小衣食无忧,一直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很少有涉世的经验与认识,因而一直以来他们的财产安全意识都极为淡薄。加之,在高中毕业后就进入了大学,使他们的生活圈子一直都围绕家庭与学校这两个空间,真正能够接触社会的时间和机会少之又少。故而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无论是对社会的认知,还是对社会上常出现的一些现象都只是停留在听说的基础上,他们没有盗窃、抢劫、诈骗等方面的人生经历,更没有此类防范观念和意识,这使他们总觉得那些案件离自己很远,缺乏足够的个人财产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此外,又因为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几乎空白,而当其突遭此类财产受害事件时,他们不知该怎样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以致贻误最佳立案、破案时机,而后又误会法律无能,进而对法律丧失信心。这样一来,就会使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陷入恶性循环,加之在校大学生的个人财物多来自其家庭供给,学生不能体会钱财的来之不易和世道艰难,对个人财产自然就没有自觉保护的意识。

(二)家庭教育缺失

当前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期望极高,在子女的成长教育、生活上为其提供无微不至的关爱,并一味地注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认知社会、适应社会等方面的生活教育,更缺少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财产安全意识教育。有些父母甚至为了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不仅约束学生的自由时间,也限制学生个人的生活空间,这使学生很难有与外界社会相接触的机会,更谈不上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知社会和适应社会的发展了。这也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在真正进入大学或社会之前,严重缺乏自身财务安全保护和防范意识。

(三)学校重视度不够

在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都是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如何落实人身安全,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很少涉及大学生财产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平时学校在宣传时也只是简单提及,要求大学生树立防火、防盗、防骗的意识,多是从硬件设施上着手,但对大学生的个人财产安全保护与防范意识教育还十分薄弱。多数民办高校针对防盗方面的方法与措施难有长期持续的施行力度,更有甚者,有的民办高校只是在大一新生刚入校园时,以一种集体宣传的形式进行简单口头教育,一笔带过,致使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防范教育最后不得不流于形式。

(四)当前网络环境亟待整治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经济的日新月异,互联网使我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越来越富足。但这也暴露出很多的社会问题,尤其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电话诈骗、各类中奖虚假信息等,都使当前的网络环境极为恶劣,治安状况也令人担忧。各类有关诈骗的案件在自媒体时代下层出不穷,加之进入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被不法分子盗取利用,都使人民的财产受到了极大的侵害,老人和在校大学生在受骗群体中占很大比例。

四、民办高校学生财产安全教育实施策略

高校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还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不可能与社会脱离,因而学生难免会与各种危险打交道。而目前民办高校中所出现的诈骗等案件,极大影响了大学校园环境的稳定,以及当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4]。为此,民办高校有关部门极力推行了一些强有力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免学生损失。笔者在此基础之上,对近年来民办高校校园内频发的盗窃、诈骗等案件进行分析,特提出以下针对性策略。

(一)加强民办高校对在校学生财产的保护力度

民办高校校园内的管理部门要着手加强对在校学生财产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财产安全保护的有关措施,并积极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章程,有效落实学生财产安全责任制度。同时,民办高校还要不断加强对校园财产安全的检查力度,不定期、不定时地增大财产安全的检查频率,对检查过程中所发现的有关个人财产安全隐患,务必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有力整改,进而查漏补缺,填补漏洞,并明确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分工,划分具体的责任区域,落实到具体的相关责任人[5]。此外,民办高校还需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安保队伍,不仅业务素质要高,同时还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超强的战斗力。民办高校决策层必须加强对高校校园内部出现的盗窃、诈骗案件的打击力度,高度重视对校园内部关2020年7月键场所的巡查力度。如校内的综合教学楼、宿舍区域、学校食堂、校内体育场等场所,在不侵犯大学生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学校应在相关场所与区域安装密集的监控设备,力求做到校园内无死角。此外,民办高校还要及时举办有关大学生个人财产安全的专题讲座,向大学生及时普及最新的诈骗案件与信息,并印发相关文件张贴在校内宣传栏,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的信息,做到防微杜渐。同时,民办高校还可以举行大学生财产安全演习活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演习活动,让大学生意识到财产安全问题绝非某一个人之事,需要全员参与,进而使学生积极投身财产安全的保护工作,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设置切实可行的财产安全教育课程

民办高校开设的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课程,在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也要不断对其进行财产安全教育。因而,民办高校要重视对相关法律课程的开设,可以利用开展外出学习的有效时机,通过课外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从而让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做到知法、懂法,还能做到守法和用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当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生成,从而使民办高校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个人财产保护意识[6]。民办高校应让大学生对其个人财产有一个正确合理的认知,进而意识到一餐一饭来之不易,从而从内心深处树立珍惜个人财产的价值观念。此外,在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财产安全教育中,教师要尽量避免用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向学生传授有关财产安全保护意识的内容。这需要教师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学情现状和兴趣爱好,多采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作为教学示例,这些真实发生的事例能够极大地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同时也能让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案例中总结有关个人财产安全保护方面的知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与他人进行积极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当前大学生对校园内所出现的财产安全事故的解决能力,让大学生在这些事例中学会如何应变突发事故,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个人财产安全的保护与防范意识的自发生成[7]。

(三)利用关键时期普及财产安全教育

在民办高校普及大学生财产安全教育工作,最有力的措施就是结合大一新生刚入学时期、寒暑假前后、各类假期期间,以及毕业生即将求职和应聘时期,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这些时段都是民办高校大学生真正开始与社会接触的关键节点。民办高校职能部门可以借助这些时段,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个人财产安全教育活动,在这些关键时期务必提醒学生提高安全意识,以及注意个人财产的携带和存放等问题,同时,借助相关事实案例向学生讲解最新的网络诈骗活动,让大学生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理性消费,合法且科学管理个人财产,谨防网络、电话诈骗等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这能使学生在短时期内就提高自身防范意识,最终有效确保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财产安全[8]。当然,在这个宣传和教育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实践教育,在这些关键节点,民办高校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将有关个人财产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记得更牢,并将相关的措施与方法切实运用到生活中,进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并自觉运用。此外,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演习融入教育实践,民办高校还可以让大学生围绕某一具体的主题活动开展不同形式的集体活动,如个人财产安全知识竞赛及其演习活动。民办高校还可以开展有奖征文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具体案例的想法与意见,让大学生在切身实践之,真正掌握有关个人财产安全保护与防范的应对办法。此外,民办高校还要邀请校外的知名防盗打假方面的专家走进民办大学校园,为大学生进行财产安全教育知识的普及,让学生从这些专业的反扒人员与公安人员的讲解中,更好地了解相关反扒防盗方面的知识与实战经验,从而使自身财产安全教育知识体系能够更加健全。这种零距离的接触方式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吸收到有关财产保护方面的具体做法与经验,其教育效果也必定是显而易见的。总之,在民办高校大学生财产安全教育过程中,学校切不可将财产安全教育独立开来,而是要将财产安全教学与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有效落实财产安全教育。

参考文献:

[1]苏文博,袁战江,刘继祖.民办高校消防安全教育模式的研究[J].科技风,2018(25):213-214.

[2]李朝辉.民办高职院校书院安全的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3]苏丽.西安民办高校学生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4]周小莎.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轻工大学,2017.

[5]刘星言.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6.

[6]温娟,彭明慧,戴雨燕,等.当代大学生财产防范意识研究[J].中国市场,2016(30):76-77,79.

[7]薛金侠.大学生安全意识及其培养路径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小班教育教案范文5

【关键词】安全教育工作;安全委员干部;新媒体应用

1.高校班级安全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现在的班级安全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很多班级安全的问题浮出水面,很多教育不能有效的应对当前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1.1教育内容重知识轻能力。高校安全教育就是想要从学校、班级和老师的角度去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帮助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避免出现各种安全事故。我国现在很多高校在进行安全教育时只是依靠在班级中张贴或者印发安全教育的宣传册,从理论层面去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教育的内容,很少能够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安全问题。我国很多高校在响应教委安全教育问题时,只是在班级中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定期开展安全教育的宣讲,并没有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和身边真正的典型案例相结合,所以纯理论的安全教育没有说服力,没有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兴趣。1.2教育方式重形式轻效果。班级开展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从形式上进行创新,大部分学生认为安全问题和自身没有紧密的联系,导致最后安全教育问题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教育方式重形式轻效果还体现在很多辅导员只是一味的改变安全教育班会形式,但是无法避免灌输教育的模式。很多班级在进行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时,为了表示出良好的教育效果,会委派相关的人员进行会议记录,留存教育开展的痕迹,但大多数的活动仅仅会注重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学生无法学习到相关的知识点,不能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1.3安全教育方式没有创新。现在很多班级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形式缺乏相关的多样性和新颖性,辅导员还只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说教,这样不能和现在学生的思想进行融合。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所以不能发现学生最真实的安全问题,导致最终安全教育没有效果。1.4安全教育方式没有和新时代相互结合。随着我国现在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学生都在使用新媒体进行交流,但是辅导员没有及时跟上时展的潮流,只是单纯的进行传统方式的安全教育,导致传播的广度、及时性、实效性等都受到了极大的局限,导致安全教育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1.5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思想认识不足。我国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安全意识方面认识不足,对于安全认识有侥幸心理。很多高校会定期对于学生安全问题展开调查,防止出现安全问题,但学生往往不以为然,认为安全问题和自己没有关系,安全防范意识较为薄弱,学生不能积极的配合班级进行安全教育工作,甚至还会妨碍安全工作的进行。高校学生社会经验短缺,对于事物是非判断能力不足,往往遇到安全问题之后不能及时解决,最终出现严重的问题。

2.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路径展开

2.1安全教育重视效果。现在很多高校班级在开展安全教育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辅导员只是单纯的重视安全教育的形式,不重视效果,导致很多活动都没有实际意义。安全教育在班级中的开展不仅要考虑到学生需要的表达形式,最重要的是需要考虑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际内容,确保最后安全教育能够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安全教育要达到效果就需要辅导员能够在生活中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安全问题,不只是理论的灌输,还需要考虑到如何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安全教育达到最佳效果。2.2班级中设立安全委员。由于现在很多学生没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但是安全教育又是高校班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每个班级都需要设立安全委员对于学生进行管理。而且对于高校班级管理来说,加强安全意识是建设和谐班级的重要因素。现在学生财务安全、信息安全、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心理安全问题等事件频发,对于高校班级的安全稳定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些情况下都需要高校班级设置安全委员对班级进行管理,密切关注学生之间的动态,一旦发现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要及时进行矫正。2.3提高新媒体应用的认识。当前的安全教育多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着重于强调理论性的知识。在现在的班级安全教育中,辅导员应该将数字化和信息化引入进来,加强教育理念的更新,提高施教者对于新媒体应用的认识。学校还需要鼓励辅导员加强对新媒体的运用,尝试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使用新方式,确保最后安全教育的不断改进,最终能够促进教育方式的改善。2.4借助新媒体技术来提升安全教育的学生参与度。新媒体的多样化能够为高校班级安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辅导员可以尝试和学生在新媒体上进行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学习兴趣。辅导员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去了解现在学生都是通过什么新媒体软件进行交流,加强和学生之间用新媒体的交流,在交流中增加安全教育的效果。老师还需要通过新媒体增加各种安全交流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班级安全教育现在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辅导员仍然使用传统教育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宣传,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安全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存在很多显著的弊端。现在辅导员一直在寻找班级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辅导员可以借助多媒体去进行高校班级安全教育工作,提高自身掌握新媒体技术的能力,鼓励大家更多的将新媒体融入到班级安全教育中,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陈孔祥,王磊.全覆盖理论下的高校学生安全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3):9-12.

[2]刘亚宁.关于高校安全教育问题的研究[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6):209-209.

小班教育教案范文6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安全教育;策略

现阶段小学安全影响因素可谓是越来越多,如何做好其安全教育工作则是目前班主任首要完成的任务,这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安全稳定。所以班主任应当从实际情况着手,分析当前影响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具体策略,然后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从根本上降低学生安全问题的发生。

一、小学生安全教育开展的重要性

从目前情况分析,影响小学生安全问题的因素可谓是越来越多,所以对小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显得非常必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小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得以彻底落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得以广泛推广,其倡导的是培养学生安全素质,不能仅仅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在学校开展安全教育能够促使下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不断强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要素。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说,他们由于年龄的限制,从而导致他们的安全意识相对薄弱,自身安全意识较差,并没有自我保护意识,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必须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解决现状,班主任在学生安全教育中发挥了极为关键性的作用,他们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提升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二、班主任在小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主要策略

(一)强化联系,齐抓共管

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可谓是终身受益的,所以必须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班主任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极为关键性的作用。虽然班主任在小学安全教育管理方面极为重要,但是仅仅依靠班主任并不能完成所有教育,这就需要其他任课教师,学校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真正将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具体落实。例如:要求任课教师随时观察学生的动态,对学生的情绪与异常行为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向班主任反馈,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此外,还需要要求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关心与帮助,彼此监督,针对言行与情绪极为异常的同学,班主任则需要与其家长取得联系,然后共同完成心理创伤的医治;对于学校而言,其需要组织不同的类型的安全教育工作,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实时整改活动。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相对优质的学习氛围与环境,必将推动安全教育工作取得理想的成效。

(二)规范学生行为,以法治教

班主任在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规范他们的行为,将小学生行为规范作为推行的标准与准则,尽心尽力,不断完善班级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从学生的日常行为抓起,通过循序渐进的形式,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班主任在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则需要采取合理且有效的手段,引领学生筛选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对于现阶段的很多学生来说,他们有的特别迷恋上网,追求生活享受而且极易受到精神刺激,盲目对影片中的内容予以模仿,经常出现违纪违规行为。这时候班主任则需要对其实施依法治教,规范行为,从根本上降低安全责任事故,这其中班主任首要任务就是要规范自身的行为。其次,还需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不断规范他们的行为,将学校安全管理知识逐步向家长渗透,这样才能让家长与学校进行密切的合作。如此帮助让家长对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予以支持与配合。

(三)对学生予以科学化的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则必须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否则这样对于学生的管理是非常不明确的,而且在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则还需要尊重学生,对于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对于现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具有极强的逆反心理,假设遭受挫折与失败,则很有可能导致他们走向极端。因而对于班主任来说,他们必定要审时度势,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针对学生不同性质的不良行为,则需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去解决,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注重学生自治,实现管理创新,班主任在对班级实施安全教育过程中,则需要要求学生能够自己管理自己,发挥学生集体力量,从而构建学生自治安全模式,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实现学习安全管理效果的提升。

三、结语

总体来说,班主任在小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发挥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对学生当前安全意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且对学生的行为要全面的关注,针对其存在的异常行为与情绪予以关注。本文中针对于此展开比较全面的分析讨论,然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敏,叶淑香.关于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115-116.

[2]徐英.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16.

[3]宋洋,王雪松.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02):153-159.

[4]吴秋梅.班主任如何做好小学生在校安全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10):28.

小班教育教案范文7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课程与教学论;“双导师”指导制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第二级和第三级认证标准,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与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注重将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相结合,选择课程内容时,除了考虑优秀教材以外,还需吸收相关的前沿知识、研究成果及优秀的教学案例,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在课程实施方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要求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课堂教学方式与课外指导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学习效果。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与教学论”,除了为该专业的学生提供基础性、科学性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1]。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下,对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实施意义

(一)拓展了“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目标

在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指导下,学校已经拓展了“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目标,除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课程编制、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施,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及师生观,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坚定的从教信念等方面之外,还注重师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从教信念、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2]。不但增强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还提升了其教育教学的综合素养。

(二)整合了“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内容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教师应该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实现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二者的整合是理论和现实的必然,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3]。在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提出的基础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学校还注重课程内容的精简性和实用性,对教材中较难或不适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适当地删减,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进行适当地补充。此外,还在课程内容中适当地加入了与该课程相关的研究热点、成果及优秀教学案例;同时,还增加了教学技能训练的相关知识,如撰写教案、教学试讲等。总之,就是通过多种手段充分地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科学性、精简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三)丰富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普遍采用讲授法,进行“灌输式”教学,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虽然偶尔也会加入谈话法或讨论法,但仅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在“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打破了以往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大量使用了合作探究、练习法、讨论法、案例教学、示范教学、演示法、参观法等,不但符合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第三级认证标准的要求,还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与体验性,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创新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评价

在对“课程与教学论”进行教学评价改革的过程中,首先,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多元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用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还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质化分析;其次,丰富了评价的内容,除了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之外,还需对学生的技能方面进行考核;最后,增加了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这个评价主体以外,还结合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

二、“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成效

“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改革初见成效。首先,较为明显的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4],在课堂上积极与教师互动,主动分享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探讨获得的成果。其次,对当前小学阶段的课程标准及课程内容等有了一定的理解[5],由于增加了实践性的课程内容,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当前小学阶段的教材进行研读并尝试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及教学试讲等,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目前小学阶段的教学有了一定的理解。再次,学生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提升,经过查阅资料、备课、教学试讲、说课、反思等,学生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提升,在模拟考核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课程论、教学论发展史这类理论性知识学习的阶段,教师可将课程内容按小组进行任务划分,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①查阅资料;②确定课程内容;③制作课件;④教学反思。这些环节需要学生自主查阅学习资料、内化学习资料,再与小组成员讨论后完成。

(二)“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待改善。第一,指导学生教学技能的时间不足。由于教学班的人数较多,仅凭课堂教学,任课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试讲进行指导,只能将学生以8~10人分组,在每组中随机挑选一位学生进行教学试讲并在试讲结束后进行教学点评。因此,任课教师指导学生教学技能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学生的整体教学水平不够理想。第二,学生到小学观摩和见习的机会较少。学生到小学进行观摩或见习都是由学校统一安排的,一个学期仅有一次机会到小学见习,见习时长一般为一个星期,见习时间通常是学期末。学生的见习与平时的教学技能训练,在时间上存在错位,不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从“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效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较为明显的问题。第一,学生教案的撰写普遍较简单,仅呈现出上课的几个环节。对于初步接触教案的新手教师来说,简单的教案不利于他们对整个课堂的把握,容易忽视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第二,教案的设计较粗糙。多数学生的教案都只呈现出框架性的内容,缺乏对教案中的过渡语及教学程序的精心设计,忽视了教案中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导致在教学试讲时,过渡显得比较生硬,甚至有学生出现长时间的停顿或语无伦次等现象。

三、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组教学

若要对更多的学生在教学技能方面进行更为详细地指导,建议改变现有的大班教学形式,关于理论知识学习时,可以大班教学,但是在训练学生教学技能时,应改为班组教学或小班教学。在保证学生学习的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任课教师的教学课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采取班组教学或小班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样才能保证任课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对更多的学生进行教学技能方面的指导。

(二)改变教师指导方式———实行“双导师”指导制

在采取班组教学或小班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还可以实行导师指导制度。毕竟单凭一个任课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要对整个班级学生的教学技能进行精心地指导,是一件较难完成的事情。因此,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分组,5~10人一组,每组安排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和一名校外指导教师,校外的指导教师主要指小学的一线教师,可以从实习基地聘请。采取“双导师”指导制度,不但使学生能得到校内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还能到校外指导教师的课堂中学习和观摩,将校内与校外充分结合,着实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

(三)改变学生实践环境———实行“校内+校外”相结合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大多是在校内进行模拟试讲,试讲的对象都是同班同学,脱离了真实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讲的效果。因此,在实行“校内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制度的基础上,将学生在校内的模拟试讲逐渐与校外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校外进行教学实践,不但能体会真实的教学环境,还能收获一线教师宝贵的意见,这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为了提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其教学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继而再改革,再实践……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因此,只有在“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方面进行大胆的、创造性的改革和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唐春,秦川,刘琼.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探究[J].科教文汇,2019(5):106-107.

[2]何芳.高师《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4):95-97,107.

[3]金志远.论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的文化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3):52-56.

[4]安富海,王鉴.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6(1):49-56,127.

小班教育教案范文8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让幼儿园小班幼儿主动、积极、乐意地入园,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出勤率,使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得到顺利开展。

(二)所要解决的问题:

1、调查目前幼儿园小班幼儿出勤率不高的原因。

2、探索出提高幼儿园小班幼儿出勤率的有效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2、提高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率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个别谈话、家访等形式开展深入调查,了解、分析幼儿出勤率不高的原因。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了解别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3、比较研究法:通过出满勤幼儿与缺勤幼儿间的比较,提高家长对出勤重要性的认识。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单一幼儿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情况,及时收集到对自己教育措施的反馈信息,从而得出对以后教育工作的有益启示。

5、经验总结法: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三、研究现状分析与参考文献

(一)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

1、阅读钟组荣、刘维良主编的《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每天保证阅读1小时以上。(完成时间:2008年9月——12月)

2、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每天保证阅读1小时以上。(完成时间:2009年1月——3月)

3、阅读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连环画出版社。每天保证阅读1小时以上。(完成时间2009年4月——6月)

4、阅读有关幼儿教育教学的文章和著作,不定期上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阅读《早期教育》、《幼儿教育》等杂志。(完成时间:伴随整个研究过程)

5、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

研究过程中随时撰写阅读随笔,读书笔记,案例和个案,建立课题博客,及时研究进展信息和学习、研究体会。

(二)具体时间安排:

1、准备阶段(2008、9至2008、12)

(1)调查小班幼儿出勤的情况。

(2)阅读与幼儿教育相关的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2、实施阶段:(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

(1)通过家访与调查,了解幼儿不能按时出勤的原因。

(2)利用个案研究法,跟踪了解幼儿的情况,及时做出反馈信息。

(3)通过将出勤幼儿与缺勤幼儿之间的比较,找出两者间的差距,提高幼儿家长的认识。

3、总结阶段(2009年7月至2009年8月)

(1)将所调查的具体资料和反馈的信息做出具体、详细的归纳、论证。

(2)幼儿的出勤率得到提高。

四、研究预期成果

利用两个学期进行调查、观察、比较,针对出勤率低的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力争得到大多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使小班幼儿的出勤率同研究前相比要有明显的提高。通过此课题研究,还促使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从理论中吸取营养;另外,从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中,分析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结合本课题坚持写个案观察日记,编写有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