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基层医生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基层医生论文

基层医生论文范文1

1医学期刊服务领域的不断推进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的要求,选择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特征的多维一体生活方式疾病防治体系;研究慢病防治技术筛选评价标准,开发慢病防治技术并在全国试点城市推广;建立集体检、诊断、预防、管理、健康促进为一体的慢病综合防治体系和评估监测模型;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个人家庭检测为手段、中心医院(或医学中心)为支撑的慢病分级防治网络和网络健康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和促进慢病防治科技资源科普化,集成开发慢病防治信息资源包、健康科普图书等科普资源。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给社区医疗带来很大的发展动力,而社区医疗对疾病诊疗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刊开展以疼痛为例的专题论文,专栏刊发慢病防治的论文,疼痛患病率极高,且给患者、家庭、社会医疗等多方面造成巨大的负担,每年全球用于诊疗疼痛的金额占全球GDP的2%~3%。多数患者会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社区医疗机构对疾病诊疗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社区诊疗现状不容乐观,诊疗水平有待提高,诊断符合率约10%,提示社区医疗机构人员诊疗环节薄弱。所以未来要深入推行科学的社区诊疗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社区诊疗水平。只有社区医生的诊疗水平提高了,患者才愿意到社区门诊看病,只有患者愿意去社区看病了,才能逐步实现三级分诊的原则。提示社区医生继续教育至关重要,做好基层医生的培训工作,才能整体提高我国医学诊疗水平。例如我刊在重视学术传播的同时,时刻不忘科技传媒的职责,2017年10月27-28日在全国科普日“健康一生”宣传活动中,走进社区,积极宣传预防疾病为主旨,卫生健康引领未来的理念,开展专家一对一义诊,邀请武汉协和、同济的名医专家开展慢病防控讲座,切实将学术殿堂的理论知识落地,使医学期刊既能惠及到社区医生,也让公众在科普宣传活动中受益。

2基层卫生医疗作者群的培养

基层工作的难点在人才培养,为此,杂志的主编联合编委会的专家专门撰写基层医师的培训手册及诊疗指南。通过提高基层诊疗水平,强化基层卫生医疗作者的论文撰写水平,提升基础医疗机构的实力,推动基层医疗可持续发展。国家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1200家医院进行基层医师的培训和巡讲,基层医疗服务是慢性病防控的关键和基础,强化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特别对慢性病的高发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既包含对广大民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也包括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已有高血压、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提升对慢性病防控的认知意识。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现状严峻,而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在基层,这既是我国医改的重点,也是心血管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为了展示我国的医改重点工作,我刊专门约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了一系列专题论文,《“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管理的发展策略》、《从全球视角看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的严峻性》、《全球健康覆盖及其相关研究》等。为此,还设立了继续教育项目、基层论坛、专家面对面专场等形式,把心血管病的最新诊疗规范、指南、技术、进展、理论传递给广大的基层医师,切实提高了广大基层医院心血管病的诊疗水平,对广大基层医师来说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一方面,建立自上而下的数据管理体系以及效果评估体系,保障疾病筛查及治疗干预的效果,切实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移动健康管理平台,协助医生高效管理患者,帮助患者做好家庭长期监测和自我管理,助力“科学就医”的目标实现。医学期刊领域的专家一直坚持推进糖尿病防治的社会化宣传和引领工作。呼吁各方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积极协作,关注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关注医患之间的良性互动。积极倡导“5公里健康跑”活动,以倡导公众更积极地关注健康、重视健康运动的生活理念。而持续多年的糖尿病经典活动“蓝光行动”,将继续在重点城市、重点地区推进,将糖尿病的防治意识深入人心。

3对期刊数据的深度挖掘,作好学科引领作用

3.1利用期刊的引文数据

分析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状况和需求评估,为循证决策、恰当应对、有效风险沟通,找寻学科动态,引领学科发展。

3.2依靠专业优势搜集数据

其专业数据来源主要依靠国内医学期刊资源目录,包括基础信息管理分析、传染病监测报告、损伤中毒监测报告、地方病监测报告、卫生健康危险因素、卫生应急监测报告,数据采集主要依靠ERP、CRM等期刊系统,保持期刊信息通畅,了解疾病控制工作架构,找寻下一步工作要点。

3.3常规工作的实践分析

关注的内容主要是流脑、人感染H7N9、霍乱、高温中暑、救灾防病、食源性疾病的毒理学研究,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疾病谱运行的问题与变化,做出分析与应对措施,同时这些分析结果,也是专业学科关键绩效指标(KPI)的重要来源。当有分析结果出来的时候,医学期刊要行动,这个行动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内告知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科研人员“了解你所需要的最新医学研究动态”。

4办特色专栏,关注疾病防控

抓好杂志质量管理,继续打造品牌期刊。专家论坛栏目为我刊的特色栏目,且一直是我刊的推存栏目,大部分刊出的论文为专向约稿,为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的最新学术前瞻性报道,具有很好的专业学科引领作用。为此,我刊每期均有重点专题栏目的论文刊发。近期刊发的肝病与代谢疾病专栏,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新进展》、《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治疗策略》、《肝脏与多器官对话》等研究前沿内容。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连续性报道,尤其关注肝脏脂肪含量测定在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对医疗卫生人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针对基层医药卫生人员刊发的诊疗方法专题论文,定量超声方法不仅可以定量诊断脂肪肝,而且具有简便、经济、灵敏度及特异度高的优势,尤其适合向基层医院推广并进行大规模人群研究。已将肝脏脂肪含量定量技术在社区人群及全国多中心研究中进行了验证、应用与推广,并在大样本人群中获得了肝脏脂肪含量与糖脂代谢紊乱及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引发了人们对脂肪肝和代谢紊乱这个医学健康问题的深刻关注,公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基层医生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医;医疗联合体;分级诊疗

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开展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1]。医联体形式多样,其中以中医医院为核心医院的医联体形式一般称为中医医联体。中医医联体近几年呈蓬勃发展之势,然而,其发展尚未成熟,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现有文献多归纳总结各地区模式,介绍典型案例,未能归纳出较为普遍的模式。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医医联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为中医医联体的推广和有效运行提供建议。

1资料与方法

2018年1月,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中医医联体的中文期刊和学位论文,采用主题检索,主要检索词为“中医”以及“医疗联合体”“医疗集团”“整合服务”“医疗共同体”。共检索出132篇期刊论文、4篇学位论文,新闻、报刊、会议摘要、评论不纳入进一步分析,从数量中可以看出国内对于中医医联体的研究相对缺乏,且没有综述类文章。通过阅读摘要,纳入全文分析的文献有56篇,最后通过阅读全文,筛选出与研究内容高度相关的文献共30篇,内容包括中医医联体实践措施、实施效果、困境以及建议。

2中医医联体整合机制

根据文献阅读可知:云南省早在2003年便组建了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2];齐齐哈尔市于2011年组建了中医医疗集团[3],北京已有顺义区中医医联体[4-5]、通州区中医医联体、东直门中医医联体[6]等多个医联体;广东省截至2018年2月,已组建136个中医医联体;江苏[7]、湖北、湖南等省也已建成中医医联体。各省(区、市)的中医医联体有一定自身特色,本文从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和资源共享4个维度进行归纳(表1)。

3中医医联体面临的挑战

3.1医务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

中医门诊一般流程是医生先坐诊诊断疾病,然后开具处方,很多时候还需要亲自操作相应的适宜技术,花费时间、精力远远多于其他普通坐诊[8],但是在诊疗费用与西医相比更低廉,无法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从而阻碍中医诊疗项目的广泛开展。现有中医医联体大部分没有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多为技术上的指导与合作,因此各级医疗机构缺乏共同发展的意识,依旧是各自为政[9]。医联体中实现医务人员内部流动以期达到服务同质化是建设目标之一,但许多上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表示本机构的工作任务本身就比较重,再去基层坐诊压力很大[15],在考核上也缺乏政策倾斜,因此下基层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相对紧缺,且公共卫生工作繁重,难以派出医务人员前往上级医疗机构学习。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考核体系的缺乏也影响了医务人员自我提升动力。

3.2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适宜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安全、疗效可靠、副作用小,且无须耗用大型医疗设备,投入少、成本低,所以更适合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和应用[16],但是目前中医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中医适宜技术掌握程度并不理想。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现有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承担了较多公共卫生方面的工作,对于基本医疗技术的学习动力尚且不足,更不愿意花费精力学习中医适宜技术;其次,医学院校虽有中西医专业,但在教学上更多偏向理论教学,中医适宜技术教学内容较少,不利于临床实践。此外,中医知识有赖于经验积累,许多中医知名专家年事较高,精力比较有限,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或带教效果不够显著。同时,中医适宜技术缺乏一定的标准规范,基于何种临床症状应当采用何种技术,此类标准的缺失不利于医务人员学习掌握中医适宜技术,难以激励其主动学习。这些原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医务人员对于中医适宜技术的掌握。

3.3中医药制剂共享存在壁垒

中药制剂是中医院的特色,大多由一些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名老中医专家团队研制而成,已经在临床上经过了长期实践,具有安全性、有效性、适用性强等特点。中医医联体内不同医院拥有的院内制剂品种繁多,且价格适中,能够适当缓解患者看病贵的难题,这是属于中医医联体独特的发展优势。虽然中医制剂有这样的优势,但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规定,除特殊情况,院内制剂只能在生产医院内部使用。药品调剂手续比较复杂[5],省内医院的调剂需要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若跨省份则需向国务院药品管理部门申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药制剂在中医医联体内部使用的通畅度[17]。

3.4有序就医格局有待形成

分级诊疗制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双向转诊,但在中医医联体中完全实施还存在许多困难,现阶段基层首诊格局尚未形成,医院对患者的“虹吸现象”仍然严重。2016年,一级中医医院诊疗人次仅仅占各类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的2.8%[18]。“下转难”的问题尤为突出[8],影响因素众多。大部分中医医联体内难以制定统一的转诊标准和考核指标,上下转诊的标准比较主观化,加之中医学科更多借助经验,为转诊带来一定难度。政府医保部门也未出台与双向转诊配套的医保支付制度,转诊前后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未发生任何改变,患者实际医疗费用支出并未减少,难以引导患者有序就医[19],此外,患者的传统就医观念也是影响双向转诊的重要因素。

4我国中医医联体发展对策与建议

4.1加强政策引导,实现体制、机制上的突破

组织结构以及内部管理是医联体建设的重要部分,唯有良性的运行机制方能使医联体长效发展。政府应当把中医医联体建设与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相结合来统筹考虑,实现区域内的整体规划,鼓励医联体内部成员单位在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大胆探索,试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运行方式,激发各成员单位的创造力和活力。其次,内部管理文化的一致性有助于增强中医医联体紧密程度,上级医院选择合适的管理人才组成团队,派驻到基层医疗机构,将先进管理经验带给基层,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联合,而是通过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内部联络机制以及成员资格管理规定等多项规章,形成集团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提高管理运营水平,最终能够实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12]。此外,医保政策对于各成员单位有一定制约作用,对中医医联体尝试采取医保总额预付制,按中医医联体各成员单位服务的总量、质量和满意度进行分配,既方便患者就医,又兼顾各方利益;同时对于各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需要进一步拉大差距,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报销范围要注重常见病、多发病等的纳入。

4.2注重人才的培养与技术的传承,增强激励机制

医联体应当重视人才培养,注重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进而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通过建立中医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定期选派合适的医生前往上级中医医院进行跟师学习,上级医疗机构则派驻专家前往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的中医继续教育和全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提高基层的临床诊治能力。在引进人才方面,上级中医医院通过总院的名义招聘医生,并向招聘的医生开放晋升通道,医生不仅能有更多学习的机会,执业地点由医联体内部统一调配,更有利于医生的职业发展。其次,中医医联体发展中要充分意识到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差距,建设初期不能盲目依据国家或省级中医适宜技术标准来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应当选取基层能够开展的适宜技术,使基层能够处理常见病、多发病,识别急危重症;同时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可以发展与自身符合的特色技术。随着中医医联体的联系不断紧密,各类技术在医联体成员单位内进行推广,更好满足群众需求,也促进各成员单位共同进步[20]。中医医联体内部可以探索“薪酬激励”机制改革,制定绩效考核标准,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将中医适宜技术使用情况、慢性病中医管理纳入管理考核标准,有效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4.3适宜技术与制剂共享,为患者提供便利

中医医联体各成员单位拥有自身特色适宜技术,可以构建共享清单,成员单位互学、互通、互用,既为患者提供便利,也促进中医学科发展。中医学科体系不仅有基本知识,制剂更是其特色。中医药制剂作为中医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其治疗效果才能更好推广和普及中医药。上级中医医院拥有许多院内特色制剂,疗效显著,价格低廉,深受患者的信赖与欢迎。中医医联体内应尝试打破壁垒,使得制剂在内部实现流通,让区域内的居民都能够享受到。中医医联体内部可以将各类制剂进行统一调配,调动能够生产院内制剂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其次,将医联体成员单位有批文但无条件生产的制剂由其他成员单位代工生产;这其中利益合理分配十分重要,可制定细则以便更好进行。此外,上下级医疗机构加强科研合作,基层医疗机构更了解群众需求,上级医疗机构可以提供技术支持,相互合作。

4.4应用于慢病治疗及预防,提升健康素养

基层医生论文范文3

医学高新技术具有技术先进、发展迅速、适用面广、增值性强等特点,其发展和应用对于人类认识生命、治疗疾病、延长寿命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加剧了医患物化、“病、人”分离、医患不平等、医患商业化、医患目标背离等趋势,给医患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为此,应加强技术监管、坚持以人为本、增进医患沟通、鼓励技术帮扶,使医学高新技术真正服务于病患健康,以促进医患关系走向和谐。

〔关键词〕

医学高新技术;医患关系;医患沟通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并不断向医学领域快速渗透、融合和扩展,医学高新技术在临床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中的应用已日趋广泛,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方面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生命、维护生命和发展生命的能力,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福音;另一方面,也给医患双方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较大影响,改变着原有的医患关系格局。

1医学高新技术的特点

1.1技术先进

医学高新技术是建立在最新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尖端技术,具有实时、方便、直观、准确、高效、微创甚至无创等优势,它不仅是在医学的原有发展道路上进行技术革新和积累,而且是在融合多学科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新的技术思路和途径,使医学的效能和潜力得到更大发挥。如工程技术与医学技术的融合渗透与互补互动,使医学正由纠正人体生命体征偏差、修复脏器失衡与缺损走向制造、安装人体的某些器官,甚至再造人体、再造生命[1]。

1.2发展迅速

在高新技术条件下,由于技术生态系统的出现,使医学技术由单一的线性发展模式转变为结构式网络发展模式,从而加大了医学技术的密集度和丛生性,而一项技术的突破,必然会带动一系列其他相应技术的诞生[1]。因此,高新技术使医学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周期也大大缩短。

1.3适用面广

医学高新技术在临床应用中覆盖了各个专科,对人的出生、发育、衰老、疾病、死亡等生命全过程都可进行干预和控制。尤其是在临床诊疗中,医学高新技术大有“无所不能”的趋势,如内窥镜技术的应用,使医生得以窥视空腔脏器的内部形态和功能活动;CT、核磁共振(MRI)等影像技术,使许多早期病灶变得一目了然。各种新手术、新方法、新药物的应用,不仅使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有更多的选择,且获得更好的疗效,也使某些医学难题有了新的突破。

1.4增值性强

医疗高新技术和设备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究、开发或购买,也需要有高技术的人才去管理和使用,其高昂的投入和领先的技术使得高收费成为必然;同时,它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能为研制方和使用方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因而具有很强的增值性。

2医学高新技术临床应用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2.1加剧了医患物化的趋势

高新诊断工具和“修补工具”的日益精细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使疾病诊疗更加便捷、准确和高效。医生们越来越习惯于依赖各种理化设备和检查报告来诊断疾病,热衷于运用各种高新技术进行治疗,与患者直接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甚至可以不与病人接触,通过计算机终端远程获取病人的相关信息进行诊疗。医患之间的关系从“人—人”的密切关系变成了“人—机—人”的间接关系,并加速向“人—机”关系发展———医生与病人的关系被医生与技术设备的关系取代,病人的躯体则被当成一个机械化、拆零化了的“物”,成为医生与技术交流的客体,甚至医生也成了技术的附属品,其主观思维和判断力受到一定限制。可见,对医学高新技术的过分崇拜和依赖,势必会加剧医患关系物化的趋势,双方的心理距离加大,情感交流减少,变成一种冷冰冰的操作与被操作、修补与被修补的关系,不利于信任关系的建立。

2.2加剧了“病、人”分离的趋势

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医学分科越来越细,部分医生往往只对病人主诉有“问题”的部位或自己专长的部位做出判断分析,而很少考虑患者的其他情况[2]。在他们眼里,患者不再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感情的、完整的人,而只是各种形态的标本和数据,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生物学、病理学改变。他们只对“病”感兴趣,把医疗服务片面地理解为药物、手术或其他技术手段的实施,忽略了对“人”的情感、社会、环境等人文因素的关注,缺乏对病人的同情和对生命的敬畏,“治病不治人”的现象更加突出,医患关系更加淡化和疏远。

2.3加剧了医患不平等趋势

医学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本就复杂的医学变得愈加高深难懂,不仅普通患者难以明白其中的奥秘,就连一些中小医院医生也常自叹“技不如人”,这就使拥有大量高新技术资源的大医院医生更具有话语权和权威性,其声誉和威望在赢得社会敬仰和信任的同时,也使患者的期望值大大增加。当患者满怀期望,不管自身病症大小,病情轻重缓急,纷纷涌向大医院寻求帮助时,看到的是“人满为患”,享受到的是“处处排队”,听到的是医生的“三言两语”,感受到的是机器的“冰冷无情”……病痛的折磨、等待的焦虑、医患沟通的不足、来回检诊的奔波,使患者深感地位“弱势”,很容易滋生不满情绪。“求医”的艰难如果能换回“技到病除”,他们尚能理解这种因资源不均带来的无奈,而一旦医方出现误诊误治或其他过失,不平等的医患关系和不满情绪就很容易成为纠纷的导火索。

2.4加剧了医患商业化趋势

由于医患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就医通常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医院,而医疗设备越先进,医疗技术越高端,成本就越高,费用也就越高。同时,为了收回成本,一方面,部分医院也会鼓励医生多开单、多应用;医生们为了完成任务或从中牟利,或为了留取证据以规避医疗风险,往往会扩大高新技术的使用范围,造成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在市场化经济已深入人心的今天,高质高价的理念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尽管患者对高收费心存不满,但出于对高新技术的过高期望和盲目追捧,往往仍会同意甚至主动要求医生进行“高精尖”检查和治疗。这就使医患关系更多地融入了商业化色彩,医疗服务被等同于普通的消费。医生可能会更多地关注患者的支付能力而非病情是否需要,患者却认为花了高价就应得到相应的服务和疗效。一旦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人财两空”的局面,医患矛盾就难以避免。

2.5加剧了医患目标背离的趋势

曾经,医患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治愈疾病、促进健康。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这一共同目标开始出现背离的趋势。作为患者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普及以及观念的更新,他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渴望得到医生的理解和尊重,希望自己的疾病受到重视,更希望花最少的费用,得到最有效的治疗。然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医生不得不加快追赶技术的步伐,其给医生带来的巨大声誉和权威,更引发了医生对技术的无限追求。医生的兴奋点开始由病人转向对各种高新技术的探索,转向自然科学基金、SCI论文以及各种奖励与荣誉,病人生命安危的理念在他们心中悄悄地淡漠了[3],很多惠及大众的廉价技术、适宜技术渐渐被冷落,病人日益增长的人文需求更被忽视了。医患目标的背离,不仅不利于疾病治疗,也使原本融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可见,医学高新技术具有两面性。科学合理的应用,才能真正造福于广大病患。而对其过分崇拜、过分依赖、过度使用和不恰当使用,均有违医学的人学本质,忽视了医学的人文特性,加大了医患的心理隔阂,增加了患者的期望值和经济负担,成为加剧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

3医学高新技术条件下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

3.1加强技术监管,使技术应用有章可循

对医学高新技术进行监管,并非设置障碍来抑制技术发展,而是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纳入社会系统之中,由社会来引导、调控与规约,确保技术在人类的恰当控制之下,以尽量发挥医疗技术的积极作用,减少其负面效应[4]。因此,政府部门要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从政策上、制度上、法律上对医学高新技术的研究方向、配置规划、准入条件、评估论证、使用范围、收费价格等进行宏观指导和规范,使医学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章可循”,以制约偏离医学目的的研发、“一窝蜂”地引进以及乱用滥用现象,使其成为在当前国情下,老百姓真正“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的高新、适用技术[5]。

3.2坚持以人为本,使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健康

医学高新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本身并无对错,不代表任何价值取向,它能否成为人类的福祉,关键在于人类如何运用,如何予以指导和规范。这就告诉我们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缺失并非技术本身难以治愈的顽疾,而是人类价值取向偏差产生的诟病[6]。因此,医院各级人员在利用高新技术进行临床诊疗时,应树立“以病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技术应用必须为病人健康服务”的原则,从病人诊断、治疗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掌握适应证范围,并根据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合理选用高新技术,坚决克服技术主义倾向和唯利是图的思想。同时,要坚持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并重的原则,既要利用高新技术的优势,又要看到它带来的“非人性化”等负面后果,在技术应用中尽可能地融入人性的关爱与呵护,使医学高新技术切切实实服务于治病救人这一根本目的,并朝着更有利于人的生命质量方向发展。

3.3增进医患沟通,减少技术应用中的负面效应

据调查,80%以上的医患纠纷源于医患沟通不足,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生态度生硬、缺乏人文关怀[7]。因此,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增进医患间的沟通交流,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意义重大。医务人员在诊疗时应尊重、理解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尽可能地说明病情和各种检查的目的、治疗方案的利弊、可能出现的结果以及所需费用等,并对患者提供最大限度地指导,以帮助患者作出恰当的选择。沟通时要注意态度和语气,以医者的专业知识解除患者的疑虑,降低其对疾病预后的过高期望值,并调动患者共同参与医疗过程。要充分利用医院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手段,与患者进行互动交流,以弥补当面交流时间的不足。

3.4鼓励技术帮扶,使高新资源走进基层医院

患者纷纷涌向大城市、大医院,不仅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也使大医院医生不堪重负,影响医患沟通和服务质量。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卫生管理部门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将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留在社区医院和基层医院,大医院则主要面向危急重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治;另一方面,要鼓励各大医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模式对基层医院进行技术帮扶,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并逐步将高新技术资源带进基层医院,使患者不用到大医院,就能享受到高质低价的高新医疗技术。

作者:刘伶俐 文亚名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放射科

〔参考文献〕

[1]杜治政.当代医学技术演进若干问题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4,35(3A):1-6.

[2]皮湘林,王伟.医患关系物化困境的伦理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2(7):89-90.

[3]杜治政.论医学技术的主体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1):1-4.

[4]路绪锋.对医学技术的控制何以可能[J].医学与哲学,2014,35(3A):12-16.

[5]贺晶,池慧,杨国忠.高新技术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0,34(3):213-214.

基层医生论文范文4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2009年至今我国新医改愈加深化,对药企的适应能力也要求更高。如何脱离早已形成习惯的营销模式、制定新的营销策略安然度过“阵痛期”,正是正大天晴面临的难题。文章将以正大天晴为例,通过EFE/IFE、SWOT分析其优劣势,制定新的营销策略,以帮助其度过转型期。

[关键词]

矩阵分析;营销策略;转型;SWOT分析

1引言

医药行业不仅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它的健康规范化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伴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以及新医改的深入推进,中国医药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后的瓶颈期,对医药的需求依然庞大。同时,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享有人口老龄化、农村基础医疗条件提升、消费结构升级等诸多有利条件。作为一家制药企业,正大天晴主要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专利申请已超过100项,其产品疗效在肝病领域具有领头优势;而且正大天晴在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代表性,如何转变策略、建立新型的营销模式是正大天晴的难题,也是本论文的主题。

2正大天晴企业外部EFE、内部IFE营销环境分析

2.1正大天晴的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2.1.1政治因素

中国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80年代才正式进入中国的医药企业井喷,出现行贿受贿、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太过依赖仿制药等问题,医药市场越来越混乱。2015年新医改进一步深化中国医药行业管理力度,新的监管环境给正大天晴制药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挑战。

2.1.2经济因素

1990年以来我国经济便长期以GDP增长超7%的速度高速发展,有利于医药行业发展。而2015年中国GDP增长首次跌下7%,医药制造业也受医保控费、招标降价等政策影响放缓增速。此时正大天晴却逆流而上,提前一年完成了销售额百亿元计划,成为连云港第一家销售额达到一百亿元的医药企业。

2.1.3人文社会环境

首先,西医进入中国刚过百年便已成为主流,一是因为其治愈快速比中医高效。二是因为中医在国人心中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技术,患者盲目追捧老中医而不遵年轻中医的医嘱。中医便慢慢出现在调理和绝症二者之中。另外,正大天晴坐落于苏北临海小城连云港,人情往来频繁,基层管理弊端多。因此正大天晴着力于国家的新规定,逐步向专业化营销转变,吸纳药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比例逐年增多。

2.2正大天晴的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2.2.1内部优势

(1)资本运作好。正大天晴的前身为连云港东风制药厂,在日渐衰落中时任厂长努力寻求外援并多次与员工协调,终于与正大集团在1997年合作成立连云港正大天晴医药有限公司。正大集团的注入使天晴资金链不断,财务状况良好,为制药保驾护航。(2)创新力强。2015年,正大天晴投入科研经费占预算销售收入的9%,有力地支持了其项目研发和创新发展,新申报临床品种36个,新立项品种71个;2015年新增专利申请120项,其中发明专利112项;授权公告36项,包含发明专利16项,国外授权公告6项。(3)产品结构初步调整。肝药与非肝药的比例由2013年的8∶2,调整到目前接近7∶3,抗肿瘤新产品得到多家医生询问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可见正大天晴已经认识到要适应如今的社会不能仅在肝病领域发展。

2.2.2内部劣势

(1)地理环境。正大天晴坐落在江苏北部的小城连云港,苏北的地理位置不能吸引大量优质人才前来,所以正大天晴便把财务部和研发部搬往南京,然而收效甚微。而且小城镇人情关系较浓,不利于基层管理。(2)营销方式。医药市场营销在新医改的推动下越发正规,而改变需要时间,裁减人员需要魄力,因此正大天晴现在的营销方式还是“客情”为主,学术方面为辅,努力向学术方面靠拢。EFE加权分数为2.4,稍稍低于矩阵理论平均分,说明机会小于威胁,表明了正大天晴应该转型营销策略。IFE正大天晴得分为2.6,微微高于矩阵平均得分2.5,即表明正大天晴在自身创新及品牌规划上很有主见,已具备初步转型的能力。

3正大天晴药业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3.1优势分析

正大天晴公司的优势表现为肝病领域领头羊,注重自主知识产权,非常看重研发。(1)肝病领域。正大天晴早在80年代便放弃多线药品,主攻肝病领域,可以说是以“肝”起家,如今肝药产品占全国医院肝病用药市场18%的份额。(2)知识产权。2008年,正大天晴拥有独家专利的新药异甘草酸镁获得第十届中国专利金奖,成为为数不多的中国专利金奖之一;2008年专利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50%以上;2015年新增专利申请一百二十项,其中有发明专利一百一十二项、授权公告三十六项,包含发明专利十六项,国外授权公告六项,尤其是针对安罗替尼的专利就有十四件。(3)看重研发。2015年,正大天晴投入科研经费占预算销售收入的9%,共取得临床批件30个,生产批件2个。新申报临床品种三十六个(其中化药1.1类五个、生物药两个),新立项的品种七十一个,超过原计划三十多个。2015年是正大天晴公司1.1类新药临床前研究最多的一年,也是生物药立项最多的一年。

3.2劣势分析

正大天晴公司还较为缺乏具有药学专业知识的生产人才,生产成本较高,导致普药的市场竞争力不强;自身历史带来的基层管理不善导致一线营销人员经常更换,是行业内有名的“留不住人”。

3.3竞争机会

正大天晴肝药研发技术全国领先,其中药现代化技术领先,可以充分利用自主研发能力,扩展产品线宽度。

3.4竞争威胁

2014年正大天晴在医药行业的排名为第20名,仅连云港便有不下2家药企与其排名不分上下,在产品方面各有优势,更不用说外企的强大竞争力。而正大天晴上市失败对于资金链的需求就比同区域已经上市的恒瑞公司更大。

4正大天晴原有的营销策略

正大天晴原有的营销方案中,市场渗透并不全面化,主攻几家大医院和大科室;市场开发太过注重医院,基本不涉及药房;产品开发占比虽然逐年增加却离老牌医药企业的比重还差很多,可见其缺少重点部署。

5正大天晴优化后的营销策略

5.1专业化的发展方式

5.1.1市场渗透

市场渗透应该全面化,通过更大力度的营销方案提高现有产品的市场份额,增加销售人员、加强公关工作。主攻几家医院的几个科室已经不再适用。因此正大天晴更应该全面化渗透,而不是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5.1.2市场开发

正大天晴应该通过进一步市场细分,将现有产品或服务投入新的医院或科室,寻找并强化更多的企业目标市场;医药电子商务发展和国家越来越规范的各项规定要求正大天晴不应该将市场局限于医院,更应该面向药房,开辟专线营销人员专攻药房,并适应日益迅速发展的电商行业。

5.1.3产品开发

2015年正大天晴在南京江宁开发了一块520亩的研究中心,并将科研中心从连云港搬到大学林立的南京,对大学药学专业毕业的人才每月补发1000元。另外,正大天晴即将于近两年上市的抗肿瘤新药也受到了医生与医院的期待。

5.2一体化发展方式

正大天晴已在全国设立200多个办事处,但是需要前向一体化,在全国各地根据市场大小分布进一步细化设办事处并选择合适的经销商。随着医改的推进,基层医疗条件逐步提高,今后也许能看到更大的市场。同时进行后向一体化,可获得独特甚至更优越的商品或垄断商品的供应,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稳定供求关系,防止供应商之间联合或需求者之间盲目竞争。

5.3新媒体化的发展方式

5.3.1药品的特殊性

2005年12月起处方药不得在大众媒体上刊登广告,医生和患者通常没有渠道去了解相关的药品知识,造成药品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因此正大天晴公司应该积极创新营销方式,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培训与教育,为医生打造专业权威、互动式平台,为患者提供全线产品及全方位、差异化的互动式服务平台。

5.3.2多渠道整合营销

建设多平台立体传播的营销模式,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的营销方案;同时不拘泥于传统“客情”营销与专注医院的一条线;多开发药店与网上药店对正大天晴的发展更好、风险性更小。

5.3.3社交网络线上与线下结合营销

正大天晴可以自行研发App,宣传公司情况前景与药品信息;也可以进行更简单的公众号开发,将公司公众号做得学术化、趣味化,从而进行大范围宣传。同时秉承学术推广思路结合新媒体针对肝病领域举办各类线下会议;对不同级别的医生进行学术及产品教育,既可以宣传公司对于学术专业的积极性还可以给医生留个好印象。

6结论与不足

6.1结论

正大天晴作为一家在肝病专科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的大制药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第一,在营销的渠道上采用子公司划分区域办事处的模式,更好地进行细分市场管理和细化市场营销;第二,向学术化转变,多举办学术讨论会议,得到医生的专业认可;第三,实施品牌营销策略,通过整合营销传播模式,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建立品牌危机处理机制,提升企业及品牌形象。

6.2不足

由于政策、市场、营销环境等方面随时变化,本论文对正大天晴所处的营销环境和信息不能做到全面的概括,一方面对新医改的解读不完全,在市场信息的挖掘方面还不是很充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各制药企业的复杂性和各地区实际状况的不同,在市场营销策略上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办事处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

作者:蔡萌 崔友洋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洪江.跨国制药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

[2]刘跃一.专利“悬崖”下的行动派———正大天晴药业集团知识产权建设纪实[J].中国农垦,2016(2):57-58.

基层医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基层民营医院;护理人员;护理科研;绩效管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因此对护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精准医学的发展,也对护理创新提出来更高的要求[2]。但在基层民营医院,受护士的学历层次、职业认知、信息交流,医院的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使护理科研相对滞后,严重影响医院护理专业的发展和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了提高我院护理科研水平,我院2015年11月开始实行护理科研绩效管理,经过3年的努力,取得一定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院是一所二级乙等民营综合医院,实际开放床位420张,临床科室15个。全院共有护士30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27%;护师以上职称占比22%。

1.2方法

1.2.1制定护理科研绩效管理制度

2015年11月及以前,医院只是对科室、个人等做了奖励规定,护理部亦无具体制度和要求,护士仅为了晋升职称,护理人员整体科研意识和能力都非常低。针对此现象,护理部组织座谈讨论,结合实际设立科研目标,对,开展新技术等做了明确规定,并制定了护理科研绩效管理制度。具体如下:计2分/篇,参加学术活动交流的计1分/篇;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分别计5、3、3分/项,申请未通过授权的计1分/项;通过市继续教育项目计2分/项,申报未通过计1分/项;通过市科技课题计5分/项,申报未通过计2分/项;通过科技成果评价计5分/项,申报未通过计2分/项;开展护理新技术、新项目计1分/项;护理用品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根据全国、省、市不同级别,分别计5、4.5、4分/项、4、3.5、3分/项、3、2.5、2分/项。并争取医院支持,设立科研资金,制定奖励政策。

1.2.2成立科研小组,激发科研热情

护理部牵头成立了科研小组,护理部主任任组长,部分护士长、本科学历的优秀骨干护士为成员,共同讨论科研创新问题,对小组成员在时间、精神、物质予以补助与支持,激发科研热情,起到以点带面作用。

1.2.3加强科研培训,提高科研能力

邀请专家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论文写作技巧、科研选题、文献检索、课题申报、专利申请、转化等方面培训,授予院内学分,并选派部分人员参加国家级、省级科研方面的继续教育,通过学习,逐步提高全院护理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1.2.4考核方法

各科每年对涉及科研绩效管理中的项目进行统计上报,护理部对上报的材料和分数进行核对,最终确定各科室的科研绩效排名,并按照医院相关奖励制度进行奖励。

2结果

全院开展护理科研绩效管理前后三年成效比较。

3讨论

科研绩效管理为护理科研明确了方向,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科研小组也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通过科研使护理人员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护士满意度明显提高。从表1显示出实施科研绩效管理3年,科研效果显著,但是,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人员对科研绩效管理制度认知有偏离,为了分数盲目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虽然发表数量明显增多,但论文质量不高,都是非统计源期刊;3年申请的专利共35项,通过授权仅7项,无一项通过成果转化,未来绩效方案还需进一步修改,并不断完善,才能保证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4小结

通过实施科研绩效管理,科研效果显著,充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科研氛围,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整体素质。但因为我国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3],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为了科研分数而轻视临床效果的现象。在以后的科研管理中,还需要加强科研方法的培训,拓宽护理科研范围,探索成果转化路径,进一步探索如何应用绩效手段促进护理科研发展[4]。避免护理科研脱离临床,偏离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海荣,张红娟,陈超,等.胆道外科医生对护理人员临床实践能力需求与期望的质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2):34-36.

[2]颜巧元.精准医疗背景下护理学科面临的挑战[J].护理研究,2016,30(30):3713-3716.

基层医生论文范文6

【关键词】教育,继续;医学影像学;网络化教学

随着医疗影像设备及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学已由传统的大体形态学检查向生理、代谢和功能成像过渡,医学影像专科医生从医学院校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临床工作的需求。因此,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医学影像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医学影像继续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何选择行之有效的模式来适合临床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紧张的一线医生,值得大家重视。

1继续教育模式

1.1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网络化教学模式可以不受地域、时间限制来共享发达地区、大型医院的教学资源,提供高水平的教学内容[1⁃2],也使基层医院的广大技术人员足不出户式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3]。网络平台的优势还在于可以利用分散时间随时随地参与继续教育学习,积少成多地累及知识。目前,各种影像学的在线学习平台,如丁香园、微信公众订阅号“放射沙龙”等,内容更新快,操作方便,特别适合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紧张的临床一线医生[4⁃5],其中微信公众平台形式更加灵活,可以定期推送和分享一些相关专业医学影像教学PPT和学术视频,还可以利用上报表单系统功能,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罕见病例上传(由科室指定的病例随访人员将临床确诊结果和手术病理报告随时上传),供相关人员查阅学习,将循证医学思维应用到日常诊疗行为中[6]。当然,网络平台存在一些缺乏系统性的多余信息,也给大家的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干扰,如打开一个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出来的结果可能大部分内容重复,还有一些错误或相关性不高的信息,也可能对目标信息造成干扰。另外,对于网络课程继续教育学习的认证还没有完善的学分认证系统,也不利于网络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措施进行规范。

1.2定期组织学术讲座和交流

除了网络化教学,定期组织学术讲座和交流也是一种重要的继续教育模式。讲座形式可以让大家集中一段时间来学习,相对网络学习更具有系统性,同时还可以在现场与讲者交流沟通,对某个专业方向的促进和提高有很大帮助。利用网络进行实时的医院间的视频读片讨论,就是很好的交流形式。各个医院可以提供各自的疑难病例,听取同行的诊断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取长补短。医院还应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学术团体保持合作,邀请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促进影像科医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影像科医生的综合素质。

1.3国内外进修、深造

医院应鼓励青年医生积极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行进修、深造,培养业务骨干,加强科室人才梯队建设。进修人员应将学到的先进理念和知识带回来,促进大家共同进步,促进学科发展和建设。医院应有相关的考评方法和评价手段,也应有相关鼓励和支持政策。加强英语、计算机知识培训也是必要的,现在各种进口设备应用广泛,操作及后处理界面、程序的选择等提示均为英文,若不提高计算机及英语水平,仅满足于日常常规的操作检查,则不能进行细化、专项检查,不能对机器报告的错误信息进行及时更正。

1.4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

医院应鼓励医生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和撰写、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这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在医疗、教学与科研能力方面缺一不可,科研工作不仅充实了医疗工作理论基础,更推动了医疗与教学工作的进步。同时,医院应鼓励影像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影像学的手段解决问题,多做一些前瞻性研究。医院及科室应制订相关的奖励措施,并与年终考评和职称晋升等挂钩,营造良好的学习进步氛围,鼓励大家养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2人才培养措施及目标

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是多种影像检查手段的融合和优化选择[7]。数字式直接X线摄影技术较传统的X线技术更有利于图像的存储、复制与传递,在降低了X线剂量的同时,使X线图像质量明显提高,有利于诊断。多层螺旋CT机有利于三维立体重建、虚拟影像成像和血管成像,被用于临床疾病的筛查及微小病灶检出,进而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无须造影剂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脑功能成像和磁共振波谱等进一步突破了影像学仅应用于显示大体解剖和大体病理学改变的技术范围,向显示分子代谢水平的以至基因水平的成像方向发展。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图像存储、查询、管理、无胶片化、远程传输和诊断等问题,而且为影像学科一体化提供了必要条件[8]。影像学人才需要通过继续学习教育和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学科发展需求。

2.1医学影像学本科教育的弊端

我国本科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了影像医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着与影像学相关基本功不扎实、对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相应了解和断层解剖学基础薄弱等问题。进入临床轮转后,医生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从事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各院校在课程学习、临床技能培训和科研教学能力培养等关键环节上具有较大的差异,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体系,导致毕业的影像专业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临床工作,再加之影像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对影像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放射技师不能只停留在简单操作机器这一水平上,需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9]。

2.2深化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

重视临床实习课程,适当增加实习课程的比例,对带教教师进行严格的定期考核,保证带教质量。不能简单地重复理论课内容,应更重视临床实际病例的展示,做到书本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融会贯通,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动。加强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学习是学好影像学的基础,将病理表现和影像表现对照分析才能理解掌握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

2.3继续教育在影像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在临床实践中,大家会发现很多疾病的影像表现与教科书上讲的不一致,有的甚至相差甚远,且教科书版本更新频率也总是滞后于影像技术发展速度。仅仅依靠教科书上的知识,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临床工作需求。因此,加强继续教育是影像学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迫在眉睫的工作。继续教育除了依靠工作人员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还需要一定的监督考评机制。目前,我国采用的学分制继续教育模式有一定督促管理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缺陷。首先,形式上不够灵活,多数学分需学员参加现场培训班和学术会议才能获得,这使得很多基层工作者由于受地域和经济条件限制,无法参加学习。即便有一些通过网上学习、参加考试获得学分的方式,但形势过于单调,缺乏吸引力,且很难达到理想学习效果。其次,在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各地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虽然各具特色,但缺乏统筹安排,有时候会存在主题或内容重叠,不利于学员提前安排好1年的学习计划,只能等待临时继续教育培训班的通知,不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标灵活制订学习计划。因此,制订更加切合实际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是相关部门需要不断改进的方向。医学影像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应以掌握必需技能为目标,包括学术交流能力,与同事和患者沟通能力,通过网络平台、讲座培训等手段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能力,具备临床医学和循证医学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此外,现代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模式必须将医疗、教学和科研全面结合,才能实现现代影像学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促进影像学科和专业建设。

3小结

总之,影像专科医生需要通过有效的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模式不断更新知识,推动医疗水平的提高,促进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适应医学影像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推动医学影像学向更高层次迈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林根深,彭小斌,张文峰.区域医疗影像信息共享的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6):50⁃51.

[2]崔光彬,颜林枫,南海燕.新互联时代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2):373⁃374.

[3]陆大军,张向阳,袁为标,等.基层医院影像医师继续教育形式的创新与实践[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10):1130⁃1131.

[4]王亚松,殷小寒,李振辉,等.医学影像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放射学实践,2014,29(12):1373⁃1375.

[5]宋泽.微信、QQ网络平台在影像诊断学课外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5,35(3):55⁃56.

[6]王文献,张冬,邹利光,等.循证医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1,20(2):125⁃126.

[7]石明国,杨勇,赵海涛,等.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4):159⁃160.

[8]王敏,王建伟,刘俊.基于PACS的数字化影像资源库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10):132⁃133.

基层医生论文范文7

1.1农村医疗设备非常落后

大部分农村卫生医院设备全部是20世纪70、80年代的淘汰医疗设施,根本不能满足临床要求,致使病患外流严重。而且卫生医院自身和社会力量均无投资基础建设积极性,任其严重滞后,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从而在群众心中也失去了地位和信任。

1.2医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在农村当前医务人员之中,具备大专学历以上的只占百分之几。中专学历以上的虽占有一定比例,但大部分是没有临床经验的新任人员,大部分就医人员并不具备相适应的学历要求,并且平均年纪较大,技术水准落后,与服务对象对医疗品质需求相差甚远,尤其是相当部分农村卫生医院连正规检验、放射人员都没有配备。

1.3村医疗卫生经费极为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原有卫生体制被打破。医疗单位也把自我经济利益放在重要地位,尽管国家每年针对卫生事业投入都在持续加大,但农村卫生部分根本得不到多少利益可运用。因此,乡镇卫生医院经济状况普遍都不景气,很多乡镇卫生医院拖欠职工工资是常见现象。这种经费严重不足将导致医疗设备落后、医生工作积极性不高、医疗水准跟不上等不良后果。

2对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培养的分析

2.1积极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除了要了解相关仪器专业知识和运用外,还要掌握生物工程和有关医学知识。作为医疗人员要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提升医护人员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同时,要与临床医生进行紧密配合,充分运用仪器设备功能,让医疗设备发挥应有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团队意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既发挥群体智慧,又在互相学习中强化理解,充分发挥个人特长。

2.2积极参加有关学术交流

鼓励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积极参加学术沟通,通过各种形式了解相关医疗新动态,紧跟相关学科发展前沿,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了解当今最新医疗发展趋势,学习先进医疗设备管理方法,研究学术交流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探索现代医疗器械管理方法,总结经验,动手撰写有关论文,提升自我,为进一步提高医学造诣奠定基础。

2.3创造进修条件,争取脱产学习

脱产学习是继续教育中较为普遍主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其最大优势在于可暂时摆脱工作劳累,到院校专心学习或培训,并满足不同技术层次人员的需求。院校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培养和传播基地,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通过院校能够传播和发展。通过院校学习让理论知识扎实、技术精湛,为今后在工作中处理疑难杂症打下坚实基础。还要求鼓励专业人员到社会上考取等级证书或单科结业证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为参加培训学习的医务人员提供时间和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

2.4紧抓良好机遇,引进高端人才

在当前这一阶段,部分医疗机构已开始招收相关的医疗人员,尤其在缺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医院,可采取这种招收形式从地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引入有关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短缺、技术滞后、知识不能及时更新的矛盾和压力。

3如何培养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人才

3.1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适应社会经济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生产力水准提升,现展更需要宽、专、多能的综合型医疗人才,以往那些单能型工作职位已出现下降走势,纯体力劳动的工作是要被智力工作所替代的,以智力支持为主的智能工作岗位已成为21世纪人才市场的主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应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更好为社会经济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3.2工作之余继续学习,跟上知识更新步伐

21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知识更新最快时期,在知识量上不断进行翻番更新,很多学者将这种知识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效应称之为知识革命,所以,特别强调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知识创新和老化总是在不断交替中进行,不加强学习而只靠经验一样是会落后的。专业知识学习、技术素质提升可通过多种方式,听取专家授课、积极参与各类社会调查活动、和老师共同从事科研活动等均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医疗能力提升。

3.3培养拓展创新精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进展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专业人员,定要把眼光放在学科的发展高端,要敢于为人之先、勇于打破旧传统观念和习惯束缚,要大胆设想、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要依照当前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解决问题,通过创新求发展、求进步、求提升。只有具备开拓创新思想,才能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

基层医生论文范文8

1智慧医疗的定义与特点

1.1智慧医疗的定义

智慧医疗英文简称WIT120(WiseInformationTechnologyof120),是最近兴起的专有医疗名词,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总体来讲,智慧医疗主要以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数据融合技术等应用于医疗领域,借助数字化、可视化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利用先进的技术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实现更多人的共享,改善医疗服务流程的医疗体系。

1.2智慧医疗的特点

1.2.1信息共享

智慧医疗的真正实现要在万物互联的前提下,信息共享是其中非常关键的环节。通过信息共享,医生可读取共享数据库内患者的健康信息、检查信息和治疗信息等,了解患者病情病史,优化患者诊疗流程。

1.2.2智能医疗

智能医疗指在医院范围内,一方面有方便患者的智能医疗,如预约挂号、医后付、预约检查、一站式住院、远程会诊等;另一方面有方便医护人员的智能医疗,如移动查房、移动护理、电子病历、临床路径等。

1.2.3精准服务

通过预约挂号、检查等模式,提高了就医效率,患者可以节省就医时间;医生通过智能医疗系统,能及时、准确的接收病人的检查结果,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1.2.4以患者为中心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智慧医疗的发展方向,智能医疗、健康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使用,使患者能得到更方便快捷、及时的、针对性的医疗服务,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2智慧医疗的应用

2.1智慧医疗助力医疗服务

为推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新医改纵深发展,围绕挂号、就诊、付费、检查、住院等看病就医全流程,让病人少排队,缩短排队时间、看病过程,医院依托信息化改进门诊医疗服务流程,主要包括:大力推行电话、微信、APP等多渠道预约挂号和分时段预约诊疗;诊间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患者完成挂号、就医、化验、取药等就医流程后再付费,提高就医效率;支持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多种缴费方式;就诊过程中的挂号、付费、预约、检查单、发票打印等均可通过自助终端完成。实行住院自动化全流程服务,患者可实现自助办理入院手续、出院手续、缴费、打印住院清单;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电子病历和影像、检验等方面的系统互联互通,让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获取患者临床信息;开展移动查房、移动护理,帮助医疗和护理实现新型管理模式。

2.2智慧医疗保障医疗安全

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实时监控各类质控指标,规范临床诊疗行为,避免传统路径使同一疾病在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间出现不同的治疗方案,提高准确性、可评估性。开展远程会诊,实现专家和患者之间“面对面”的异地会诊,远程指导本地的医生和患者进行治疗和康复;通过定期会诊,加强本院医护人员与上级医院专家的交流、合作,提高本院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及临床处理能力。智慧医疗实现医院内部信息化平台、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直接的信息高效直传,提高医生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最大限度的保障医疗安全。

2.3移动APP加快智慧医疗发展

近年来,移动APP的发展迅速,医院纷纷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患者习惯在手机上查找医生信息、预约挂号、问诊、咨询,精确的预约就诊时间方便病人的同时,也避免了过度集中候诊,使医院候诊空间得到解放。另一方面,移动APP服务向医生提供了多种服务:药物工具箱、论文资料库等,为医生学习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接口,提高医生办公效率。

2.4区域医疗大数据促进智慧医疗

医疗卫生领域正在迈入大数据时代,利用大数据,将各种健康数据、各种生命体征的指标,集合在数据库和健康档案里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应用,挖掘出有用信息,提供更加智能的医疗决策支持。目前,区域性医疗信息平台数据库已经越来越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市级平台建设全面开展。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与区域HIS、妇幼健康、全科签约、慢性病管理等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这意味着老百姓只需在当地医院做完相应的检验检查,产生的检查结果连同患者的健康信息一并传至平台,上级医院的专家坐在电脑前便可调阅辅助诊断。

3智慧医疗的建设策略

3.1加强政府对智慧医疗的宏观指导

智慧医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且目前还在探索阶段,可以借鉴、学习的经验并不多。政府应加强宏观引导,探讨制定智慧医疗技术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有关医疗信息以及新技术等标准规范,使智慧医疗的发展有法可依;加强政府监管,明确有关健康有关隐私保护和医疗数据使用的相关规定,保障患者和医疗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建立区域数据的统一接口,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指导和大量资金投入,在政府层面出台制定医疗数据的统一口径,规范区域医疗数据的收集、存储、查询、利用,提高患者对智慧医疗的认可度;鼓励科研、企业及卫生部门合作,加强人员配备,推动探索创新,推动智慧医疗健康发展。

3.2加强云技术、大数据在智慧医疗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我国的医疗领域有了一定的提升,甚至一些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医疗领域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作为信息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云技术可以提供数据存储、数据分类和计算分析服务,形成“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的智慧医疗模式。根据共享医疗信息,通过云技术、大数据等处理方式。医生在系统内可进行患者健康、就医、检查等信息,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给以最恰当的药物和医疗方式进行治疗。当前,区域医疗信息正在逐步完善,城市公立医疗机构接入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各类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共享,但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数据使用方法较为原始,无法和现代的医疗信息化水平接轨,云技术、大数据应当充分融入其中,从而改善整体医疗水平。

3.3加强业务水平,提升医疗效率

智慧医院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医院职能,医院应建设一支专业的信息化队伍人才,强化院内的信息化管理意识,提高员工的信息化技能和知识水平,为医院的智慧医疗建设提供保障。同时,鼓励医护人员利用智慧医疗技术加强业务学习和临床实践,根据患者的病情、依托智慧医疗的数据,对患者进行更有效的治疗,提升医疗效率。

3.4加强以患者为中心的智慧医疗建设

智慧医疗的服务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是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最终是让患者感受更加方便和快捷的医疗服务。破解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看病难”问题,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智慧医疗建设加强信息互通,实现基层医院与优质医疗的连接,可以极大提高基层医生的诊治效率,也将对缓解“看病难”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医疗机构未来能提供更多智慧护理、智慧医疗、智慧药房、智慧服务,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