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研究范例

地方文化研究

地方文化研究范文1

针对大学生英语表达地方文化的“失能”现状,提出了以地方文化为内容依托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探讨了地方文化融入英语口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实施方案、自主学习的着力点以及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以期对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导入研究与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地方文化;英语口语;教学

0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10)强调英语教学应注重学习者综合文化素养的培育,这“不仅表现在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上,而且表现在培养其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上”[1]。然而,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过分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学习者中国文化输出的“缺失”现象非常严重,他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很弱,尤其不能用英语流利表达那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且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大学生英语表达地方特色文化的失能,不利于国际交流中文化自信心的树立,不利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不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研究形成了以下观点: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育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之中,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配置[2];明确教学大纲中中国文化教学的相关细则,实施教学、评估一体化[3];增开中国文化英语选修课,完善中国文化英语教材建设[4,5];将中国文化内容纳入考试体系[6]等。国外没有对中国文化英语教学进行研究的文献,但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专家学者针对外语学习者中的文化边缘化现象(marginalization)提出外语教学中应适时、适当、适度地导入本国文化[7],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间的对比分析[8]等策略,对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对地方文化融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成功案例总结较少,对大学生英语表达地方文化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本文尝试将地方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旨在通过口语教学、文化体验、自主练习等多种形式,完善大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英语认知建构,增强大学生用英语弘扬中国文明与地方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中国优秀地方文化的对外传播。

1地方文化融入英语口语课堂的原则

将地方文化融入英语口语课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亲历、感受和实践地方文化的情境中,实现“英语语言知识与能力”和“本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为此,地方文化的英语口语教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1教学实施的综合性原则

地方文化英语口语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类课程,内容涉及文学、美术、音乐、建筑、戏剧等多个领域。因此,在教学实施中,应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语言学、翻译学、社会文化学等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但同时教学实施中又不能脱离“口语”这个主线,不能把课程上成文化课、翻译课,或者说是其他的课程,而把口语能力提高置之于不顾,或者是仅有形式仅有热闹,而达不到口语教学目标。

1.2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原则

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是指地方文化的英语口语教学要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观念,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形成与习惯养成;注重开展以体验、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口语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对地方文化进行开放式英语表达,引导学生主动发起文化交流的话题,并积极参与话题讨论;着重培养学生在围绕地方文化的练、说、唱、演、录、玩等多模态开放式的小组活动中,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在友好平等的氛围下提高地方文化的英语口头表达水平。

1.3教学活动的学生主体性原则

围绕地方文化的英语口语教学应当以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与文化素养的形成为旨归,学生的发展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因此,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知识发展及学习活动本身的基本规律组织教学,应始终强调学生是言语实践与文化体验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2以地方文化为内容依托的英语口语教学设计

2.1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教学资源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完善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管理及合理应用,将极大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9]。地方文化英语口语教学资源的建设,首先要多渠道网罗收集地方文化的英语资料,这些渠道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外事办、旅游局、文化馆等部门的门户网站,以及国内外专注于中国地方文化介绍与宣传的权威网站、报刊、书籍与杂志等;然后根据英语口语的教学规律及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上述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和有效的归类。以独立的文化专题为主要内容,将其分成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句法操练、回答问题、朗读、口头翻译、角色扮演、游戏、采访、讨论、文化体验等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文化音视频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是教学资源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需要口语教师和技术人员的紧密合作才能完成。如,待口语教师视听并确定好音视频资料的有效性及难易度后,然后由技术人员按照需求裁减成时间长度不等的若干片段,利用编辑和转化工具将其转化为“.flv”格式的教学用音视频。

2.2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地方文化的英语口语教学以专题活动的形式进行,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口语练习和文化体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地方文化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教学过程中力求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对地方文化的独特判断,提高审美能力。

1)口语技能训练。地方文化英语口语教学中,可通过下列活动来训练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培养语感:播放地方文化的英语音视频材料供学生欣赏,并要求仿读、背诵,使其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针对材料中的常用表达方式进行诵读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声并茂的材料输入,熟记地方文化英语表达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句型;当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句式以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活用所学句型进行地方文化的英语复述,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予点评和指导,并记录成绩。

2)专题讨论。提高地方文化英语口头表达水平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地方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通过专题讨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方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的了解,有助于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进行正确得体的英语口头交际。比如,进行“南通历史(TalkingabouttheHistoryofNantong)”专题教学时,在学生学习完相关视听材料后,可安排“我眼中的南通”、“南通与‘中国近代第一城’”等讨论话题,鼓励学生用英语发言,并做好记录。

3)文化体验。地方文化是某一地区所特有的文化,其内容、典故和风格意境与该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显著相关。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准确得体地用英语将本地文化介绍给他人,亲历亲为的文化体验或考察活动便成为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比如,在进行“南通工艺(TalkingabouttheCraftsofNantong)”这一专题教学时,可安排学生参观南通风筝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南通沈绣博物馆,或开展学做风筝或者是染蓝印花布活动。唯有亲自参与,才能将地方文化讲好、讲活、讲深。

3以地方文化为内容依托的英语口语自主学习

学生围绕地方文化进行英语口语的自主学习,需要找准着力点、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并进行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与文化素养。

3.1地方文化英语表达的语音语调练习

基于地方文化的英语口语学习,最终目的是对外交流,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推介出去,倘若发音错误或不够标准,则很可能会引发交流的不畅,从而影响到推介效果。因此,在围绕地方文化进行英语口语自主学习时,第一个着力点应放在语音学习和语调完善上,力求将体现地方文化内涵的每一个英语单词都能熟练而准确地读出来,并要细心观察和认真模仿英语本族语者的纯正发音。

3.2地方文化英语表达的词汇量积累

词汇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所说,“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在围绕地方文化进行英语口语自主学习时,第二个着力点应放在地方文化英语名称、概念、术语等专有词汇的积累上。地方文化的英语介绍中,专属于某一文化项目的特色词汇不在少数,对于那些已被中外读者广为接受的词汇,如“蓝印花布”(bluecalico)、“盆景”(bonsai)等,应通过学习与体验将其作为积极词汇纳入到心理词库中去。对于那些由于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而产生多个英语名称的文化项目,如“城隍庙”的英语表达就有“CityTemple”、“ChenghuangTemple”、“TownGod’sTemple”三个不同版本,学习者应多方查证,找到最权威、最恰当和最为英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法。

3.3地方文化英语表达的句型句式操练

强化句型句式操练是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有助于提高语速,而且有助于增强口头表达的流利性与准确性。在围绕地方文化进行英语口语自主学习时,第三个着力点应放在地方文化英语表达的句型句式的记忆和操练上。这样,对于那些英语基础不是很扎实的大学生而言,在用英语表达地方文化时更加胸有成竹,心理压力小,一串串贴切、简单而实用的蕴涵地方文化信息的英语精句便可自然而然、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有利于树立对外交流中的文化自信。

3.4地方文化内涵的准确把握

地方文化英语表达的最终目的是将文化项目的浓郁地方特色及深厚的内涵积淀用英语忠实地推介给读者或听众,因此,在围绕地方文化进行英语口语自主学习时,除尽可能多地掌握语言知识、补充大量的专业词汇和句型句式外,还应将着力点放在加强文化和审美方面的修养上,努力提高对地方文化的了解程度与理解深度,这样才能通过准确的英文将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及独特魅力表现出来,才不会使受众接受错误的信息,误解中国优秀的地方文化。

4以地方文化为内容依托的英语口语教学评价

4.1地方文化英语口语教学的评价原则

地方文化与英语口语教学的融合需要地方政府的外事、文化及教育部门等多个主体的参与,因此教学效果的评价需要上述各方积极参与进来,评价的维度应该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与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通过学习是否全面地认识了家乡、深入地了解了家乡,是否养成了热爱家乡、推介家乡的思想感情,关注学生在家乡文化的对外交流中是否更加自信、是否能够积极作为,还要看教学实施产生了多大的社会效益,教学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是否对改善地方文化的外宣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4.2地方文化英语口语教学的评价方法

地方文化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方法是灵活多变的,不同的教学专题、不同的活动方式应有不同的评价方法。举例而言,地方文化的英语视听活动可以采用选编、朗读、背诵、复述等形式考核学生的鉴赏与领悟能力;地方文化的体验与考察活动可以采用汇报、表演等形式考核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学生英语表达地方文化的综合能力可采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法从词汇、句法及文化意象的传递等方面进行评价。词汇和句法能力的测量运用Wolfe-Quintero等人提出的三个参数,即流利性(指和本族语者说话一样快)、复杂性(指能够运用多种且难度指数高的结构或词汇)和准确性(指所用语言中无错误)。文化意象传递能力的测量通过观察学习者对地方文化英语表达策略的选择以及解析听众的理解和反应两个方面进行。

5结束语

本文对地方文化融入英语口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方法以及教学评价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但尚不完美,还仅仅停留在理论说教层面。地方文化与英语口语教学的成功融合及其最大效益的产生还有待于更多的专家学者在今后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深入研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实际落实好这些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够用准确而流利的英语弘扬中国优秀地方文化的人才。

作者:张成国 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1]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1):31.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3]肖龙福,肖笛,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39-46.

[4]杜凤秋,李静.论英语专业地方文化教材的编写原则[J].学术论坛,2011,(8):202-205.

[5]张艳玲.跨文化语境下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许昌学院学报,2012,(1):149-152.

[6]曾洪伟.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05-107.

[7]KramschC.ContextandCultureinLanguage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3:75-80.

地方文化研究范文2

关键词:红色文化;胶东地区

胶东根据地是山东建立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根据地。包括今天烟台、威海、青岛三市全部和日照大部、潍坊东部部分地区。在风起云涌的胶东革命斗争中,胶东各级党组织带领胶东人民,夺取了胶东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全省乃至全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创造了灿烂的胶东红色文化。曾说:“胶东地区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很大。”[1]长期以来,胶东红色文化激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对胶东红色文化的研究予以回顾、梳理和探讨,对于更好地提炼和打造胶东红色文化,进一步推动对胶东红色文化的研究,使胶东红色文化资源在各领域各方面发挥应有的价值,有着较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胶东红色文化研究简史

关于胶东红色文化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伴随史志和科普的研究。1977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不屈的昆嵛山》,胶东红色文化研究拉开序幕,步入正轨。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对胶东红色文化的研究与相关史志的整理编著相伴随,1981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烟台地区行政公署出版办公室编著的《胶东风云录》和1990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贾若瑜主审的《胶东军事志》为这一阶段代表性成果。胶东革命史上的风云人物的回忆录为这一阶段的研究增光添彩,代表性成果有许世友的《我在山东十六年》(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和《许世友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除了科普性和资料性研究工作外,相关学术研究也有出现,主要有李传敏的《中共胶东地方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王梅胜和李文韬的《胶东抗日武装起义与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的建立》(《军事历史》1992年第5期)。第二阶段,紧随红色文化热的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现阶段后,全国各地兴起红色文化热,2004年党中央提出发展红色旅游,红色经典影视剧重拍热播,红歌会风靡全国各地。红色文化热推动着胶东红色文化的研究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推进。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共胶东地方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为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成果。由烟台市委宣传部和烟台市委党史研究室合编的《红色印记———烟台革命文化丛书》是迄今为止推出的反映烟台地区对应的胶东红色文化最有影响的丛书。这套丛书由黄海数字出版社2009年出版,共计120余万字,100余幅图片,共10种,以烟台地方党组织的光辉奋斗史和烟台人民的光荣革命史为基本主线,截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烟台各个革命时期最闪光、最有价值、最有影响、最有意义的革命事件和英雄人物,生动再现了在党的领导下烟台人民走过的辉煌历程,全景展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烟台史。除了这些集体性研究成果之外,还有不少研究者个人的成果:李沛茜等《中共胶东党史概要》(《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一文,提出了关于胶东地方党史的论纲式成果;张克勤、刘学艺的专著《胶东子弟兵》(黄河出版社2010年)对胶东子弟兵这一光荣的战斗集体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李振波编著的《胶东保卫战》(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对发生在1947年的“胶东保卫战”进行了全面详细的介绍。第三阶段,响应胶东红色文化建设工作的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工作,多次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官兵要接受红色基因教育,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全国掀起了红色文化建设和宣传热潮。烟台市委成立了胶东红色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做出了“打造胶东红色文化龙头城市”“打造成全省一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决策部署,将胶东红色文化的研究推向了高潮,胶东红色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一方面,相关研究得以立项,例如山东省党校系统科研项目“胶东革命斗争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烟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胶东革命的历史性贡献研究”“新媒体时代胶东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研究”“数据时代胶东红色文化品牌的构建研究”等。另一方面,相关学术研究文章大量增加,学术水平大为提高,代表性成果有:曲春杰的《胶东革命武装斗争及其历史贡献》(《党史博采》2015年第1期),宋伟和吕连仁的《论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胶东革命精神的形成》(《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5期),李萍的《胶东红色文化的基因特性与当代价值》(《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徐明的《烟台和胶东近代以来爆发革命、取得胜利的缘由成因》(《烟台日报》2017年5月15日)。

二、胶东红色文化研究的成绩和特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胶东红色文化研究取得了很多成绩,目前有以下特点和表现:第一,研究成果形式丰富多样。十八大以前,关于胶东红色文化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回忆录和志传类出版物,学术文章寥若晨星。目前,研究成果大为增多,成果形式更是丰富多样,除了出版物之外,还有学术文章、课题研究报告、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讨会论文等;除了传统成果形式外,还有电脑光盘、博客文章、微信公众号文章等借助电子化、新媒体手段传播的成果。其中,报刊学术文章目前已经成为最有影响、数量最多的成果形式。第二,研究成果涉及许多方面。目前,对胶东红色文化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涉及不同方面的问题,呈现出扇形发散的特点。围绕胶东地区武装革命斗争的历史研究是胶东红色文化研究的主线,近几年对胶东地方党组织、胶东子弟兵、胶东革命精神的研究加深。除此之外,以往被人们忽视的领域和问题不断被研究者涉足,例如有对胶东根据地社会建设的研究(张楠的《胶东革命根据地民生建设研究》,鲁东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还有对胶东机关报《群力报》的专门研究(杨深淅《〈群力报〉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第三,研究注重结合现实需要。进入新时代后,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凸显,相关研究注重结合不同方面的现实需要,积极展开研究。近年来,各地各级党委组织部门依托红色文化纪念地、场馆等,加强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党员干部思想建设和教育资源,与此有关的研究成果为《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经验与启示———以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为例》(刁静洋,《现代交际》2017年第22期);随着红色文化热的兴起,红色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红色文化带动了相关的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图书出版等的发展,胶东红色文化学术研究的相关成果有《烟台红色旅游开发策略探讨》(邓云,《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烟台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路径分析》(张金平,《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年第10期)、《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促进烟台文化产业的发展》(黄立新,《理论学刊》2016年第2期);红色文化具有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越来越多的红色文化资源被转化为对在校学生予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胶东红色文化研究涉及相关论题,例如《浅析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作用———以胶东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为例》(邓云、张奕,《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3期)、《胶东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王朋朋、刘健康,《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年第6期)。

三、胶东红色文化研究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尽管胶东红色文化的研究近几年取得一些成绩和显著进步,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有关方面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做好相关工作,弥补不足,解决问题,将胶东红色文化的研究推向深入,取得更丰硕更有影响的成果。第一,系统性成果不足。胶东红色文化内容丰富,既具有地方性特点,又具有广泛性影响,相关研究很多,但是学术文章和专著都是某一方面某一问题的研究,系列出版物只是选择有限几个方面的研究,系统性成果阙如,与该地区红色文化的地位和影响不相称。针对这一不足,地方相关机构应该组织力量,增加投入,对胶东红色文化开展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攻关,早日推出有影响的权威性的系统研究成果。第二,比较研究缺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长,星火燎原,红色文化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胶东红色文化是中国这个红色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了解和研究胶东红色文化,除了对单一红色文化进行针对性研究之外,还可以与其他红色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时至今日,这方面研究成果仍为空白。在以后研究中对这一不足应予以弥补。一方面,在山东省区域内进行红色文化比较研究,主要与沂蒙红色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还可以与山东其他红色文化如渤海红色文化、微山湖红色文化、鲁中红色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另一方面,与省外红色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主要是选择与胶东红色文化有相似性、关联性的红色文化予以对比研究。例如陕甘陕北红军与胶东昆嵛山游击队是土地革命时期两支在北方坚持武装斗争的革命队伍,可以比较研究二者在革命不同阶段的发展和对全国革命的不同影响;再如太岳军区、太行军区与胶东军区,是解放战争中扩军发展最突出的三个二级军区[3],可以比较研究胶东军区与这两个军区革命队伍发展的不同背景和对解放战争的不同影响。第三,研究力量不强。前文所述,参与从事胶东红色文化的研究者不断增多,但是相对于胶东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和研究价值而言,研究力量仍然不够。一方面研究者不多,特别是专业性的、长时间的研究者缺乏。另一方面有一些临时组成的短期合作的研究队伍,但稳定的较长时期的研究团队缺乏。针对研究力量不强、研究人员不多、研究队伍缺乏的问题,地方有关领导机构和职能部门应该通过在地方社科规划立项、社科成果评奖、职称评聘等方面,向胶东红色文化的研究者加大支持和倾斜力度,通过鼓励和引导的方式,促进研究团队建设及相关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彭辉,刘德贤.干革命就要有牺牲精神[N].大众日报,2011-5-20(9).

[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2).

地方文化研究范文3

1.1“文化”

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某一个概念理解起来同“文化”一词这样复杂。关于“文化”的定义,古今中外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即其涵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这是基于文化广义上的定义。而狭义的定义,即文化学意义上的文化,特指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文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人类发展的历程即是由文化进而文明的过程。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提高。”不管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现在都可以归结到文化软实力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小平同志有过一句名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小平同志强调说“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中,一手硬一手软,重视了经济建设,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而2013年的十八大,正式把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足见中央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有识之士也注意到这是“中国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中央政府第一次从理论角度认识到经济与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社会关系。这也成为我们今天的城市文化建设的理论政策基础。

1.2城市与文化

每一个城市有每一个城市的特点,就像人一样,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体味。这种“体味”给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和进入这个城市的人以鲜明的印象或独特的感悟。城市所展现的恰恰是城市的文化。“城市”与“文化”的联姻,是在历史进程中自然发生的,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产物。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更多地具有地理、行政、区域、经济单位概念的意义,文化,则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气质,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和人们综合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城市和人共同造就城市文化。宏观地看,城市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是构成整个国家社会文化的最主要的部分,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或自然形成的以城市地域空间为特点的文化模式,内容广泛而复杂。具象地看,城市文化又因城而异,城市文化是构建城市精神的基础,涵盖了精神的内容。

1.3城市文化构成要素

城市文化应包括的内容: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生活哲学、民族精神、群体人格、文化习俗、社会结构、伦理亲情关系、宗教信仰、日常生活、符号系统等各个方面。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功能地位、社会结构、人口构成、文化产品、精神风气,还有市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人格类型、价值准则及其人际间的交流和交叉作用等都归入文化。城市文化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文化范式,与城市对于社会、人类的意义相吻合,标志着一种社会体制下的文化语境。

(1)空间特征———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和环境,不可替代地成为城市第一层文化底色,使城市具有自己与生俱来、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

(2)时间维度———城市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传统,是城市文化的第二特征,是城市文化底蕴的力量源泉,是城市抹不去的文化烙印。

(3)制度、原则———是城市文化建设能否顺利、持续推进的工作基础和保障,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属性、形态和发展,规定着城市文化发展的机制与走向。

(4)物态环境———城市街区规划,商业布局,产业布局,直观而立体地凸现着城市的气质、形象,是城市文化品位的显性标记和感性认知对象。

(5)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产出———是城市文化发育、发展的标识,直接从数量和质量上反映城市文化的状态。

(6)经济政策与经济状况———经济发达程度决定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根本上规定和制约着城市文化发展的潜力和未来高度,也制约着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和水平。

(7)民俗民风———构建城市文化的还有城市人口结构,市民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人情、价值观念、行为特征、人格心理、婚姻家庭、闲暇生活、消费心理、饮食习惯……,难以穷尽。

(8)城市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最终的目的在于为现在社会的人们建立起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流精神,即城市文化精神,展现出一种文明的、优雅的、合理的人生方式,而这种方式尝试接近完美社会的人类理想、接近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1.4城市文化的价值

城市文化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持久生命力和持续保有集聚人气影响力的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城市的管理者早已经意识到这点,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文化的底蕴和城市文明精神,就像人没有了生命一样。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定位和发展问题,如香港一直致力于世界性城市建设,北京市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写进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上海市以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聚焦世界城市建设。我省哈尔滨市利用哈洽会、国际冰雪节打造东方的巴黎。而地处中国东北部的佳木斯市将利用三江国际旅游节、三江国际泼雪节等活动打造东极明珠。

2、佳木斯市城市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首重观念的更新,原则的建立,否则就容易流于形式。

(1)去行政化原则。城市文化应该是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不应该成为政治游戏的玩偶或阶级斗争的工具,也不应该是城市地方官员的“面子工程”,城市文化不是某一个人的“名片”,换一个行政长官就换一个“面孔”。城市文化既属于现在的城市市民,也属于这个城市未来的市民。城市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效的工程,需要一届届政府努力地去维护、推动、实现和再发展。

(2)前瞻性原则。城市文化建设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既不可脱离实际,又应比现存状态有明显提升,有明确的目标感,有可以追求和努力的空间。这种前瞻性所关注的不仅有城市本身的因素,还要考虑城市所在的区域位置、作用,以及时代潮流、文化走向等因素,并具有一种广阔的全球化的视野。

(3)本土化原则。城市文化不是空中楼阁,不能脱离该城市的历史遗传和地域特色,更不能脱离目前的城市现状,而应该是构筑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造和创新,若全盘摒弃原有的地域精神痕迹,也就丧失了其本身的特色,所谓城市文化也就变得“千城一貌”,毫无意义。

(4)以人为本原则。城市文化建设必须一切从人本身出发,体现以人为本原则。一切服从于唤醒人的自知、提升人的素质的需要,关心人的长远发展的全过程,侧重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5)柔性原则。文化的魅力在于以柔克刚,城市文化以柔软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改造人。与法律和制度的“刚性”相反,城市文化应该属于软文化的范畴,应该遵循一种柔性的原则,更多通过内心情感的调动、环境氛围的营造、文化活动的感染以及榜样的力量等文化的手段而达至。

(6)全民参与原则。城市文化大讨论应引起全民关注,争取全民参与,不能沦为一种浮于表面的“文化活动”,而应沉淀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建设”。要让市民意识到自己对城市负有的义务和责任,使之充分享受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时,同时也是一个精神文化的参与者和维护者。这些原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这些原则的坚守,是城市文化建设能否获得成功的前提保障。

3、佳木斯市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

3.1佳木斯市城市发展现状城市经济、文化建设发展滞后,城市总体发展模式单一,城市文化没有精神内核。

3.2佳木斯市城市文化底蕴及城市文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1)天赐的地理区位优势,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枢纽,有近30年远东贸易的经验。

(2)佳木斯市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金代五国城遗址。有较丰富的少数民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人文传统,赫哲人民居旧址,鱼皮画等民族手工艺术品。

(3)世界三大黑土湿地之一的三江湿地,是纯自然的美丽风景之一;三江环绕,水草丰美,丘陵纵横,花木繁茂。

(4)有一定影响的现代人文活动,如三江国际旅游节文化、五月杏花节文化、三江国际泼雪节文化、三江知青节文化,为佳木斯市城市文化建设的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经验支撑。

3.3佳木斯市城市文化精神塑造策略

(1)城市文化精神发掘的原则。坚持植根历史、体现传统、反映当前、引领未来的四原则。

(2)城市文化发掘的方向和把握的要点。展示民族风情,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悠久的湿地文化,建立学术交流平台;高效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独特旅游资源;做好主题文化产业,经营主题文化实体;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转变观念,多方融资;注意环保,污染性企业治理、汽车规模控制、生活垃圾处理要高标准。注意文化建设的“物态环境”(硬件因素)和“人文环境”(软件因素)的和谐关系。控制城市建筑纵向空间的规模,不要一味追求高度。

(3)城市文化精神的选择。城市文化精神,是一个城市具有的强势文化,它能够突出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质,能够贯通其他经济、社会、人文、建筑等资源形成城市发展的张力,它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文化名片。城市文化精神使一个城市卓尔不群、魅力独特。塑造城市文化精神的目的,就是用独具特色的文化形象打造城市的品牌,营造自身特有的魅力,以其文化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主题文化是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独具特色吸引力的一种文化,它能形成竞争对手不具备的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重复性的核心竞争力。城市精神大讨论和城市精神的提炼确立,是城市历史上值得记忆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是浩大的精神文化建设工程。而文化建设代表了一种思想观念和一种生活方式,它引导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物质需求的同时唤起对精神需求的渴望。要确定城市的文化精神,首先需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内涵等基本背景深入了解,感受这座城市最独特的地方,找出它的若干特质,充分挖掘城市的地方特色和历史人文风情,结合区域城市发展方向,找出城市与众不同的主题符号和主题系统,确定最符合城市形象的文化精神主旨:拓荒精神、奉献精神(天下粮仓)、地球的生命(三江湿地)、东北延安、东方第一城,围绕上述关键词来设计佳木斯市城市文化精神。

3.4城市文化建设的架构

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城市文化的空间形态、城市文化的层次结构和城市文化的发展机制。

3.5城市文化建设的实施

要注重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兼顾城市文化建设的层次化、深度化和广度化,固定政府承担历史责任的角色,提高政府城市化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1)文化建设实施的政府角色定位。

(2)文化建设实施的政策保障体系。

(3)文化建设实施的监控体系。

地方文化研究范文4

 

选择赫哲语文字   借用外族文字书写记录本民族语言是极普遍的现象。有的把其它民族的文字直接拿来使用,更多的是先拿来使用,再修改完善,形成自己的文字。   比如日本人和朝鲜人,都曾直接使用汉字,日本等国家甚至现在还在使用。与赫哲人有渊源关系的女真人曾使用改造过的汉字,既大小金字。   到后来,满民族借用蒙古文字创造了满文,而蒙古文实际上又源于阿拉伯文。   对于语言分类,最常见的是分为“孤立语”、“粘着语”和“曲折语”三种类型。作为粘着语的赫哲语与孤立语的汉语有很大区别。粘着语有大量的虚词,实词要靠虚词构成句子,通过在实词之后粘着不同形式和数量的助词和助动词组成虚词,确定实词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与作用,并通过词尾变化体现不同的语感和说话者的准确目的。   赫哲语作为粘着语的一种,有明显的上述特征。   日语和朝鲜语都是粘着语,都曾经完全地使用过汉字。但汉语作为孤立语,既不靠词尾的曲折变化也不靠粘着成分,而仅仅利用词序成文。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也不能形成便于粘着语使用的,大量的虚词和可以变化的词尾。于是,使用汉字的日本和朝鲜都进行了文字改造,以寻求更加方便的文字方式来适应自己的语言。两种语言都采用了如日本语用“汉字加假名”的表现方式,成为粘着语使用汉字的成功典范。   朝鲜放弃汉字以前,朝鲜王朝早在15世纪创造出适合粘着语特点的拼音文字———“训民正音”,也称“谚文”(彦文),目前在韩国、朝鲜和中国朝鲜族等族群中使用。朝鲜文字既继承了汉字的方块形态,也具有可以灵活组合拆分的拼音功能,既适用于拼写还在大量使用中的汉语词汇,也可以使虚词和实词水乳交融般结合起来,组成句子。   尤其是可以和汉字共同成文,并方便横排书写。这一点比罗马字母和满文、蒙古文更能适应汉语文化环境,更有现实意义和现代优势。   由于这些优点,朝鲜文字以“谚文”为名刚刚出现就被普通民众所认同,更被不少语言学家所称赞。   赫哲语没有文字,但其民族历史悠久,既有边远地域的封闭环境,又始终与同一民族群体如那乃人、乌德人等沿江两岸毗邻而居;既有口头文学的打磨砥砺,也有在开放环境下丰富发展的历程。赫哲族人口虽少,但与血亲族群往来密切,也和其它民族广泛交流。从今天保留的赫哲语看,尽管是口头语言,但仍然比较规范,具备使用文字的条件。   20多年以前,著名赫哲族人士尤志贤和傅万金曾使用国际音标,拼写和记录了大量赫哲族语言和许多被称作“伊玛堪”的口头文学,为今天的拼写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赫哲族语言的传承立下大功。但这许多年来,他们的“国际音标语言”除为个别语言学家提供一些零碎的研究资料以外,依然被束之高阁,没有被普通赫哲人和青少年所接受。   主要原因一是国际音标   用文字保存赫哲族语言文化———黑龙江省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亟需抢救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董兴业作为一种语言的辅助工具难学,难记,难写,更难以用电脑处理,直到今天,非语言学专家也许概莫能外;二是两位学者没能完全从粘着语的立场出发揭示赫哲语语言规律和语言结构,清楚明白地陈述赫哲语语法,以至于难以学习使用。   方便灵活且适合拼写粘着语的朝鲜语字母理所当然成为拼写赫哲语的首选。   经过长时间大量的拼写试验,笔者以尤先生和付先生的国际音标拼写资料(《简明赫哲语汉语对照读本》尤志贤、傅万金著),(《赫哲族伊玛堪》尤志贤)为基准,选择了与赫哲语音节相近的一部分朝鲜语字母组成赫哲语拼写符号,并数次专程赴同江市和街津口乡,与赫哲族老人验证发音。同时,比对已故老艺人葛德胜、尤金良等人留存的伊玛堪录音,逐句逐单进行比对,结果认为,朝鲜语字母完全可以用来拼写赫哲语,只要稍加改动,就能适应赫哲语表达的全部需求。   笔者采用朝鲜字母和汉字并用的方式书写。由于当代赫哲人已经通用汉语,能熟练读写汉字,本方案决定采取“赫哲语部分名词和动词词干使用汉字书写,读赫哲语发音”的办法,这会使赫哲语和文字的学习更加容易,表达更加准确,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由于赫哲语和朝鲜语的重大差别,笔者引进朝鲜语字母,而在发音上完全服从于赫哲语。   也就是说,赫哲语只是借用了朝鲜语字母基本形态、基本的发音和拼写方式,有些字母则完全改变了原来的发音。这一点与俄国境内使用西里尔文字的俄语和那乃语一样,朝鲜语和赫哲语也是使用了同一种字母的两种语言。我国的赫哲族其实分为两个族群,一部分自称“赫金”,一部分自称“奇楞”,目前还操奇楞语的老年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赫哲人。而奇楞人中也分“上江话”和“下江话”,也各操一种方言。由于同江市及街津口乡一带奇楞人居多,而且目前会讲赫哲语的老人都是奇楞人,笔者所依据的资料也是主要由现在依然健在的奇楞人和尤志贤依据奇楞方言编撰的,所以也只能以奇楞方言为主。目前,奇楞人所说的,由饶河县一带赫哲人使用的赫哲语似乎已经失传。   使用“赫哲文字”的目标国家与当地政府都十分重视赫哲族语言的抢救与传承工作,社会力量也非常积极。街津口乡学校自己编写了赫哲语教材,设立了赫哲语课程。   使用由汉字,直、斜线和偶尔夹杂汉语拼音的赫哲语课本。   但汉字和拼音不但不能准确标注赫哲语发音,更无法处理不断变化的助动词词尾,教材没有讲述赫哲语语法,老师们对赫哲语语法也不够了解。所以,学校只能让学生整段背诵生硬的句子,不能拆分和灵活运用词句。学生背下一句话,只能笼统地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但不知道这句话具体由哪些单词组成,也不知道这句话是如何表述这个意思的,是典型的死记硬背。作为粘着语,不管学多少单词,没有虚词就没有句子,不能组成句子就无法使用,更达不到传承的目的。#p#分页标题#e#   所以,截止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为保留传承这种濒危语言发挥作用。许多年来,尽管不少专家和有识之士均呼吁有赫哲语文字出笼,但毕竟没有出现赫哲文字。眼下的问题是,能够讲赫哲语的人只有几位,平均年龄在七十岁以上,再过些年,所有的呼吁和努力都将落空,死亡的赫哲语留给我们的将是永远无法解开的种种迷团。   从学习研究语言的角度,可以把一种语言分为“语言结构”、“主体词汇(动词和生活常用名词)”和“名词”三个部分。其中,语言结构作为一种语言的根本特征是变化最为缓慢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相当稳定,而以动词为主的主要词汇也很少变化,如:“水”、“肉”、饭食和传统家庭用具概念用语等。比如汉语中微波炉、烤箱、冰箱,还有各种餐具刀具,虽然是新生用具,但“炉”和“箱”,以及什么什么“刀”之类的用具概念用词不会被放弃使用,变化的只是前面那个有“定语性质”的东西。还有动物植物名称,“吃”“喝”“打”“杀”传统基本动词等都不大变化。但多数普通名词不同,变化和更新的速度会随着历史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也是所有语言的发展规律。比如当前的日本语,每年都进入大量的外来语,赫哲语也一样。例如,赫哲族人在渔猎时期使用的工具和用具,揉制鱼皮制做鱼皮衣物的工具词汇现在也保存不少,但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   即使在汉语中,哪怕是几十年前常用的与马车相关的语汇,如整套马具的名称,现在也没有几个人能说得出来。同时,现在十来岁的孩子和七八十岁的老人聊天,相互间已经有很多词汇不能通用。所以说,保存语言的关键是保存语言结构,而词汇是可以任其更新和发展的,日本语和朝鲜语中都大量的汉语词汇,现代日本语还有更多的别国外来语,但没有丝毫改变日本语的归属和性质。历史也能证明,北方诸族中,虽然没有多少资料证明赫哲人曾经与蒙古族有多少联系,但主要名词中仍然有很多是相通的。   北方不少民族当时都可以自由沟通,也没有影响语言的独立发展。没有文字就不能有效保存语言结构,如果再不以文字方式对赫哲语的语言结构和使用规则进行研究,再过几年这种语言就没有机会了。目前,对于赫哲语,专家们在语法研究上极简单平常,更多地重视了词汇的收集比对等工作,在语法研究上仅参照英语和汉语等语言工具进行了初步整理。   所以,保留一种语言,关键是以文字为工具,对语言结构进行准确“表现”和有效解读,并且能够灵活正确地使用,单词只能以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保存。现在,收集赫哲语单词的人不少,笔者也在极其热心从事这项工作,大家的努力是有价值的,语言结构和词汇,可以分别比喻为一个躯体中的“灵”与“肉”。为保存一种语言,记录和保存语言结构才能保存语言的生命与灵魂。对于粘着语,没有文字就不能描述语言结构,就不能保存语言的生命。   有比较才有鉴别。同类语言的比较研究是相当有用的研究方式,但目前专家们对赫哲语的研究没有向其它粘着语延伸,也没有重视其它粘着语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工具,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赫哲语不像其它正在使用中的语言,它极度濒危,很快就会消失。研究工作和手段必须以实用有效为主,笔者投入更多精力用于语法的解读研究,研究赫哲语动词、助动词的诸种变化形式和助词的使用与连接,以及尚未有人提及的以动词词尾自身变化表达语感等现象,以求用文字方式准确方便地表现赫哲语。实践证明,拼写方案已经达到赫哲老人听得懂的效果。   赫哲语应当与女真语和满语更为接近,研究不多,不敢妄作结论,但赫哲语是粘着语则确定无疑。日本语、朝鲜语、满语系诸族语言都是粘着语,都有大致相同的语言规则和特征。比如,都有“助词”、“助动词”,而且助动词都是在句子中配合主要动词表达语意语感,大部分助动词都出现在句尾,助动词未尽之意可以另加助词完善补充等等。但是,赫哲也有自己的特点,偶尔也在主要动词前面使用一种类似于汉语“不要”和“不必”的否定助动词,以表示“禁止”和“请求”等。另外,赫哲语还使用人称代词替代助词,目前还没有发现其全部替代规律,总之这种情况极其普遍而且自然,这也是其它粘着语中所没有的现象。不使用文字,就没有办法记录和客观表达这些特殊现象。   保存赫哲语必须做三件事,一个是准确描述赫哲语语言结构,一个是尽可收集语言词汇,一个是记录口头文学。这三件都离不开文字。比如录音,几十年过去,谁还能听得懂?现在,一些年轻的赫哲人本想通过录音学习老一辈的说唱艺术和语言,当他们打开录音机时,却听不懂一句完整的话。赫哲语也是一门语言,其难度不亚于任何一种粘着语言。而且没有文字,没有教材,没有语言老师和规范的教学课程。赫哲语作为语言交流工具既然已经退出多年,重新拾起必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不但对研究者还是学习者都是如此。   当我们打开收音机,听到一种陌生的语言时,假如我们想听懂并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没有文字和教学是不可想象的。   赫哲语不大可能重新使用,甚至在一定的范围内普及使用。但是,有了赫哲文,人们以后还能听到并永远能够听到原汁原味的“伊玛堪”。“伊玛堪”这种赫哲族长篇说唱艺术,和著名的蒙古族“长调”、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差不多,都是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说唱者唱一段说一段,除鼓乐之外没有其它乐器伴奏。一般的伊玛堪都是一个完整的长篇故事,一个故事也可以唱几天几夜。代表性作品有《希尔达鲁莫日根》、《满都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木都里莫日根》等等。大部分“伊玛堪”故事曲折美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史料价值。“伊玛堪”标题不变,但内容随着时代演进和不同演唱者的修改而不断变化。#p#分页标题#e#   赫哲族没有文字。由于现在没几个人会说赫哲语,会讲赫哲语的那几位老年人又不会说唱“伊玛堪”,传统的,真正意义上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已经终结。目前所能见到和听到的仅是只言片语,其内容已荡然无存!现存的伊玛堪大部分是翻译成汉语的文字资料,如同活鱼被烧成佳肴一样,味道再好也不鲜活了。   80年时有几位赫哲族学者把一部分赫哲语“伊玛堪”用国际音标标注下来,为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品味原汁原味的“伊玛堪”提供了可能。笔者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资料与现在还能讲赫哲语的老人一起进行校对研究,争取把这种难懂的书面语言用文字“复活”,并通过赫哲族人重新唱将出来。依然健在的赫哲族老人虽然表达能力下降,但听力极佳,有的老人十几岁时才开始学习和使用汉语。现在,在街津口,还有几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私下里或商量“背人的事”时仍然讲赫哲语。另外还有几位六十多岁不到七十的人也懂些赫哲语,虽然有些话(单词)已经忘却,但听力没有问题。在拼写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这一条件,请他们认真分辨单词发音和拼写效果,动词的变化以及助词、助动词变化连接的文字表达。单词拼写主要由尤志贤的妹妹,当前赫哲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尤俊生的母亲尤玉芝(七十四岁)等协助完成,而短句和“伊玛堪”的拼写效果主要是从街津口乡付兴珍等(七十四岁)老人,尤秀云等(六十一岁)那里得到初步验证。   笔者以志愿者方式进入赫哲族乡村,与数十名赫哲族老人建立了密切联系,得到他们的热心帮助和支持。老人们对文字的到来非常高兴,大家明白,拼写运用文字的目的就在于保存语言的活的灵魂,也只有文字,才能使赫哲族语言文化之魂得以永生。

地方文化研究范文5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政府部门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期间,各地文化产业集聚区在数量、规模、品牌、产值、社会影响力、扶持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部分集聚区存在管理部门与市场主体、商业氛围与艺术精神、产业经济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和谐关系,不利于其持久、健康发展。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所做的消费者调查以及借鉴国际经验,深入揭示并探索这些问题,将为集聚区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宝贵借鉴。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扶持政策、发展规模与形成模式   (一)国家重点扶持“,十一五”期间发展迅速2011年10月,文化部部长蔡武在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时强调,“加快文化产业的特色县、特色镇、特色街、特色村的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特色产业群的规划和建设”,“预计2016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①。这进一步明确了集聚区建设在振兴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截至目前,文化部已先后命名了6家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4家部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以北京市为例“,十一五”以来,北京市加快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步伐。2006年,北京市颁布实施《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分3年投入5亿元支持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公共设施工程。同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实施。截至2011年10月,北京认定、授牌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共4批30个(见图1)。这30个集聚区涵盖了文化产业的主要门类,遍布北京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县。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主要形成模式   1.自发集聚型(自下而上型)。在上海田子坊、北京圆明园画家村、798艺术区、宋庄的早期发展轨迹中,艺术家集聚是民间的自发行为,先是少数艺术家选择在某城乡结合部、房地价低廉地带开设工作室,吸引更多艺术家入驻,从而形成地理文化标识;但一旦扩张到一定规模,被纳入产业体系,其发展模式就改辙了,商业氛围弥散和房地价飞涨常常驱散艺术家群体,迫使他们去寻找新的聚集地。这些自发形成的集聚区的发展轨迹,直接暴露出城市规划、商业利益与原生态文化空间之间的冲突、博弈、共生的复杂关系。   2.组织建设型(自上而下型)。当文化产业被国家视为推动原有产业形态升级、转型的动力和未来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之一,自上而下设立集聚区的做法就十分普遍了,行政力量和企业都能成为组织、建设的主体,即“当前大多数艺术集聚区主要是被作为一种区域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得到资本的支持和政府的推崇”②。此外,原有旅游景区升级、转型以及新农村建设、房地产项目运作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投资建设的常见原因。例如,2006年颁布的《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可利用的传统四合院区域、传统商业街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存量房地资源转型兴办文化创意产业,凡符合国家规定、属于本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布局优化的,经认定,原产权单位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保持不变,政府可暂不对划拨土地的经营行为征收土地收益”,这类扶持政策大大提升了行政单位和企业自上而下兴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积极性,带动了我国大中型城市投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热潮。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消费者调查、分析及结论   “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将由规模扩张向整合、提升现有园区竞争力转移,着力打造集聚区的全产业链条。作为集聚区的消费主体,市民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认知程度、参与程度、认可程度与评价,是评估我国集聚区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对选择集聚区未来发展模式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基本情况课题组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程度较高的北京市市民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72份,其中有效问卷327份,有效率87.9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人口统计特征   (1)被调查者年龄分布。被调查者中,18~30岁占69.72%,31~40岁占23.85%,41~50岁占3.67%,51~60岁占2.45%,大于60岁占0.31%。   (2)被调查者性别分布。被调查者中,男性占42.51%,女性占57.49%。   (3)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分布。被调查者中,研究生或以上学历占37.61%,本科或大专占56.57%,中专占2.45%,高中占2.14%,初中及以下占1.23%。   (4)被调查者职业分布。被调查者中,学生占25%,商业及服务业部门工作者占3%,部队工作者占1%,党政干部占3%,国有企业职工占17%,私营企业工作人员占21%,合资、外资企业工作者占10%,文教卫生、体育、科技工作者占20%。   (5)被调查者收入分布。被调查者中,月收入高于8000元占8.92%,5000元~8000元占13.85%,3000元~5000元占25.54%,1000元~3000元占25.23%,低于1000元占6.46%,无月收入占20%。总体来看,受访者以中、青年为主体,女性多于男性,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受访者职业分布广泛,以学生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主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   2.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   (1)主要动机。休闲需要是市民前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主要动机与目的。调查显示,以闲逛休憩为目的去集聚区的人数最多,为230人,占70.3%;购物18人,占5.6%;淘宝、收藏4人,占1.2%;就餐6人,占1.8%;会见朋友11人,占3.4%;提升艺术修养39人,占11.9%;其他目的17人,占5.2%;2个错误数据,占0.6%(如图2所示)。因而,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吸引消费者的首要因素在于园区能够提供一个轻松闲适的艺术环境,使游客能够得到放松和愉悦,同时达到培养艺术趣味、陶冶艺术情操的目的。#p#分页标题#e#   (2)同伴选择。同伴选择是考察消费者行为的一项重要指标,以往对艺术活动受众结构所作研究发现,第一次进剧院的观众大部分是结伴前往。选择家人陪同去集聚区的103人,占31.5%;选择朋友陪同的213人,占65.1%;其他11人,占3.4%(如图3所示)。同伴选择以家人和朋友为主,说明市民在闲暇时间乐于与朋友、家人一起探索、分享集聚区资源。从另一侧面印证了被调查者前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主要目的———放松及休憩。   (3)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概念的认知程度。选择“没有听说过”的99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0.3%;“知道但不太了解”的192人,占58.7%;“比较了解”的35人,占10.7%;“非常了解”的1人,占0.3%(如图4所示)。整体认知程度一般,反映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宣传及市场营销上的不足。   (4)各集聚区受访次数对比及分析。在调查问卷中,共罗列了北京市11家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由被调查者对去过的集聚区进行多项选择。结果显示,受访次数居前五位的集聚区依次是:798艺术区、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北京大红门服装服饰创意产业集聚区。   如前所述,我国现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存在两种主要形成模式:自下而上型和自上而下型。调查显示,总体而言,自下而上型集聚区比自上而下型集聚区更具吸引力。在自下而上型集聚区中,798艺术区以165人选择高居榜首,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以139人选择居第二名,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以101人选择居第四名;而在自上而下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惠通时代广场以11人选择而居末(如表1所示)。究其根源,自发形成的集聚区一般具有较为长久的文化资本积累过程,在长期的市场选择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竞争优势,这里的文化资本,可以是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早在挂牌之前就拥有的历史、旅游、收藏、艺术鉴赏资源,也可以是798艺术区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陆续集聚艺术家、艺术机构所日渐孕育的浓厚创意氛围及文化内容生产力。相应地,那些不具备文化资本自然集聚、沉淀、积累过程的自上而下型集聚区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稍逊于前者。   但具有启发意义的是,从调查结果看,在某些集聚区案例中,上述两种形成模式的优、劣势发生了戏剧性转化。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行业内知名的自下而上型集聚区宋庄仅获22票,居倒数第二位。其前身是20世纪90年代自发形成的艺术家聚居村,聚居结构以私家院落为主,商业化设施较少。从行业内评价来看,宋庄是中国最大的原创艺术家集聚地,“原创”是其一直坚持的风格与道路“。宋庄的艺术家坚持艺术至上,绝不迎合普通观众的趣味。一些年轻艺术家对原创性的追求要高于创作技巧的培养。宋庄艺术家将自己整体定位为非主流文化,他们根据生活和艺术体验,从心理、感情和精神方面,建立起一种共同的文化意识,寻求一种集体的力量,用共同的价值观维系艺术家群体的生活和独立创作。通过对宋庄艺术家作品的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比如:作品带有很强的自述情结,主体叙事意识非常突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把自我形象安放在所要表现的画面中,一些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有一种自恋情结,根本不在意别人是否能看懂他们的作品等等。”③   这种创作心理和艺术风格,使得这一具有文化特质的自下而上型集聚区在圈内知名,在消费者中却籍籍无名。相反地,由企业建设的自上而下型集聚区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以103人选择跻身前三甲,它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却有超高人气,因为其园区设计突出了“文化景观”、“艺术表演”和“设备骑乘”三种核心体验,极大满足了市民到集聚区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目的。   (5)各集聚区受访次数与被调查者年龄的列联分析结果。把各备选集聚区的受访次数与被调查者年龄进行列联分析发现,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被认可度与消费者年龄有密切关系(见表2)。不同年龄层对各集聚区的认可度有较大差异。中、青年人更喜欢798、欢乐谷等较为时尚、适宜游乐的园区,年长者则更青睐有历史感、有故事的集聚区,如潘家园、前门等。   (6)集聚区受访次数与被调查者职业的列联分析结果。调查显示,不同职业背景对于市民选择聚集区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显著(如表3所示)。   3.消费者满意度和感知评价分析   (1)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总体印象。认为“非常好”的21人,占6.4%;认为“好”的114人,占34.9%;认为“一般”的180人,占55%;认为“较差”的9人,占2.8%;认为“很差”的3人,占0.9%。总的来看,整体印象差强人意(如图5所示)。   (2)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显示,宣传不够是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与被调查者对“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概念的认知程度调查结果一致,一半以上受访者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仅停留在“知道但并不太了解”的阶段,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集聚区宣传力度不够或市场营销意识欠佳。一些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建立后,并没有进行很好的后续宣传,在市民中的认知程度非常低。被访者认为目前聚集区的第二大问题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如环境卫生、道路状况等尚不能让消费者满意(如图6所示)。   三、消费者视角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在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的已有研究中,关于场地提供者与艺术家的利益之争、商业氛围与艺术精神的此消彼长等常常被提出并引起关注,但这些问题的考察视角主要是从管理者、经营者或创作者出发。本调查基于消费者视角考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有以下启示:#p#分页标题#e#   (一)休闲体验及文化凝聚力是集聚区核心竞争力   市民光顾集聚区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休闲娱乐而不仅是文化艺术消费,换句话说,准确把握当代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独特功能,是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当代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已不限于文化消费,它的角色是多元的,即为市民提供公共空间,增进人们在文化、经济上的联系,进而增强整个城市的文化凝聚力。   想在现实中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当代集聚区兴建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为了在后工业化城市中孕育新的支柱产业,或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捕捉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地踊跃投资兴建文化产业集聚区,众多盲目投资导致了目标群体定位模糊、园区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事实上,如调查所示,各年龄阶段消费者对集聚区的偏好具有明显差异,青年人钟爱时尚、游乐风格的聚集区,年长者则偏爱有历史感和收藏功能的聚集区,没有特色和品牌标识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消费者黏性低。   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在其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调查显示,我国现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设计难以满足市民多元的文化消费需求。消费者前往集聚区往往具有多重目的,如休闲、会友、美食、淘宝、艺术欣赏等,其中,休闲是大前提,因此,集聚区管理者和经营者应着力提升服务意识,把基础设施建设好,使高端休闲品质成为集聚区的一个亮点。以美国纽约苏荷区为例,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及时尚著称,成为到纽约旅游的必到之处。在苏荷区,每条街都有大大小小的画廊,供人们免费参观,不懂现代艺术的游客也乐得其所,那里有许多经营家具、床上用品、家居摆设的特色小铺,许多世界知名品牌也都在这里开设分店。   正如英国学者约翰•皮克所指出的,闲暇时间的增加已经使人们参加艺术活动的观念发生变化,这种观念把赶赴参加这一活动也当作其中的一部分。对艺术管理者来说,这个“活动”设想应由如下几项构成(见图7):很明显,对消费者来说,在一项艺术活动举行的前后就餐、阅读或谈话都是此活动消费体验的一部分。现在,很少有在表演开始之前不吃点东西或不出售饮料就直接开场的。④在艺术活动推广中,艺术场馆的其他设施可能被作为主要吸引点加以推广,艺术反而退居其次,例如,伦敦V&A博物馆在1987—1988年的一场推广活动中把自己定位为“一间带画廊的一流咖啡厅”。   调查显示,除了文化活动本身,观众来集聚区与否还受到以下因素影响:与活动相关的设施,如停车、附近街区的安全、餐馆酒吧、会朋友的舒适场所以及对社会压力的缓解。一些公共空间中的光线、家具、陈设表现出特定的阶层性,许多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不放松”。在所有这些因素中,最受忽视的一条是人们更愿意独自前往,还是与人结伴。这引发出另一个问题,即参与艺术活动的条件不仅仅取决于活动的时间、地点、价格这些具体因素,更取决于场馆的整体气氛以及推动消费者结伴参加的努力。⑤由此可知,休闲因素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市民对集聚区整体环境的要求有时甚至超越了文化艺术活动本身。   (二)重视集聚区内产业经济与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   在我国,文化产业的提出是相对于文化事业而言的,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目的在于使文化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但对“事业”、“产业”泾渭分明的强调,并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经济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协调发展。调查表明,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贫乏的集聚区是不可能在市场中胜出的。处理好产业经济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二者将能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1.共享公共艺术资源,培育募捐文化   无论贫富,都有享受文化艺术的需求和权利。政府在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时,应当优先考虑并积极鼓励这一点。例如,英国政府在《2010—2014伦敦文化战略》中提出“,要鼓励各种组织更加紧密地合作,促使更多不同年龄及背景的人们参与,并且从我们所提供的文化产品中受益。”⑥十年来,英国文化部对博物馆和画廊的投入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8%,2008年总额达到3.36亿英镑。通过对博物馆、画廊实行免费入场制度,艺术开始走下神坛,人们可以尽情享受艺术带来的欢愉并激发自身潜在的创造力。此外,伦敦市政府还积极利用Twitter、Facebook等新媒体手段创意城市信息,与市民亲密互动,营造良好的创意城市生活氛围。共享艺术资源是社会的文化理想,但艺术机构的日常运营也需要巨额开支,因此,调动各方面力量筹集资金,培育募捐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管理者需要长远考虑的问题。在创意产业发达的英国,筹集资金的渠道是多样的,有政府拨款、准政府组织资助、基金会资助等,此外,还运用了发行等非常规投资方法来筹集文化基金。例如,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RichMix两个项目以及英国科学、技术及艺术基金会(NESTA)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发行的收入。   2.重视培养潜在消费者   注重消费者群体培育,坚持长效原则,是世界许多知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经营者的共识。例如,美国古瑟里剧院的总导演莱特为剧院制定了五年规划,其中特别提到:加强对中学、大学的戏剧课程指导,为广大观众提供不断受教育的机会;建立二百万美元的学生票基金,使明尼苏达的高中生们有机会体验现场表演;出版与提高观众欣赏水平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期刊。显然,古瑟里剧院把发展培养观众的目标主要对准了大、中学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古瑟里剧院采取了一些很有吸引力的方法,最著名的是“古瑟里青少年活动剧团”计划,二十人的学生小组每天早晨在古瑟里剧院上人文课,他们学习剧目,了解剧场运行的所有方面,然后回学校进行实习,他们通过学生票基金可以观看古瑟里剧院的所有演出。该计划从1989年开始,至今已有上千名学生进入剧院,学生对学生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该计划非常成功,它已在美国许多机构开始实施。这一计划不仅使许多学校恢复了戏剧课程,使学生了解戏剧这一行,更重要的是使青少年养成了进剧场的习惯。⑦#p#分页标题#e#   如果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对消费者长远的培养计划,集聚区的未来发展就难以持续。对少年、儿童而言,集聚区可以成为他们最初的艺术启蒙地,使他们养成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的习惯;对成年人而言,对孩子具有教育功能的集聚区是父母们的首选,如果能够把休闲功能与教育功能结合起来,那就更好了。成人在漫步、购物、会友、聚餐、收藏之余,还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启迪,这样的集聚区一般具有很高的消费者黏性。   总之,政府在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时,应优先选择那些文化资本积累比较充分的地区,并助其搭建完备的公共服务平台。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创意应居于核心地位。首先,创意体现在集聚区生产、销售、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上,这是其核心竞争力,其次,创意遍布于集聚区的整体规划、建筑设计、商业服务、节事活动、志愿者文化等各个细节,这是其整体竞争力。在当今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集聚区的整体休闲品质与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核心内容同样重要、不可或缺。此外,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将从长远角度惠及集聚区的未来发展。

地方文化研究范文6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问题;策略

一、房地产企业经营业务特点分析

(一)区域差异化明显。我国地城辽阔,房地产企业众多,一家房地产企业可能在全国各地都有着不同的项目。在不同区域,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成本也各不相同,其差异性主要是体现在土地成本方面。不同区域土地紧缺程度不同,价格差异较大,加上市场行情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性,房地产项目的投资风险与收益也不尽相同。

(二)宏观调控影响明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居民居住有着极大需求,这就难免会出现市场房价过快上涨的情况,而国家为保障社会民生会制定各种措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调控。就2016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就曾对此出台了相关措施来限制房价涨幅,仅2018年就了200多次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如房价涨幅限制政策、放贷额度收紧、摇号购房等,以此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秩序的有效规范。因此,国家宏观调控将会对房地产企业造成较大影响。

(三)项目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在房地产项目中,土地成本占据了整个项目成本的大部分,因此,在房屋销售价格的确定过程中,土地成本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同时房地产项目的前期设计、勘测、施工过程的安排、协调,以及竣工验收、营销等方面的投入也较大,因此房地产企业项目建设会面临较大的资金风险,加上建设周期较长,使得企业面临的风险指数越来越高。

二、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风险与监督机制。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内控风险管理有效性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管理全过程程序不完善,二是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一般来说,部分房地产企业只在决策阶段涉及了风险管理的探讨,而缺乏具体的执行保障机制,风险管理部门也缺乏对潜在项目风险及其发展的有效评估,导致项目实施风险频发。加上风险预警机制的缺失,企业往往错失防范的最佳时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虽然有些房地产企业建立了内部监督机制,但是其中明确的只是将部分监管工作落实到了项目负责人身上,而项目负责人往往需要统筹全局工作,并没有大量精力与时间去全面执行监督义务。甚至有些项目负责人只是对监督工作进行了制度形式上的“包装”,没有落实对核心工作的全面检查,导致了较大的项目风险。

(二)缺乏足够的内控意识与完善的内控体系。一些房地产企业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未形成全员参与内控管理的意识,普遍认为内控管理只是管理层的工作。无论是意识还是制度方面都没有形成全面统一的内控体系,缺乏对员工必要的培训、考核以及制度措施优化等,使得具体内控工作责任不清,出现问题互相推诿,许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进而使得内控机制失效,为房地产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较大管理风险。

(三)缺乏对人事的有效激励与管理。现阶段,大部分房地产企业仍十分重视项目开发数量与销售成果,对于人事管理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区,忽视了人事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对人事管理与激励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优秀员工流失,企业运转效率大幅下降。不少房地产企业将薪酬管理与激励管理的重心落在管理层上,而且只是针对重大指标进行考核,往往缺乏对内控指标细分到各个员工身上,这样便容易使得普通员工没有获取较好的考核晋升机会,大大降低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人员流动性过大使得房地产企业人面临较大的人力管理风险。有些房地产企业即使制定了激励办法,但大多是采取加薪这一方法,缺乏精神层面的深层奖励,未能有效强化员工归属感,也会导致人才的流失。

(四)缺乏高效畅通的信息交流。房地产企业的运作,涉及与多方合作伙伴的密切配合,因此加强互相之间的信息交流至关重要。然而,缺乏高效畅通的信息交流使得房地产企业面临较大的内控风险。例如,在项目设计阶段,与设计单位未能就设计方案和图纸进行深入有效的交流、沟通、协调,导致项目后续施工、验收、投入使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在策划宣传方面,未能与广告公司就楼盘定位、宣传重点、企业文化等进行充分沟通,将会导致宣传不到位、重心偏移等问题。另外,企业自身各部门之间也未建立起高效的交流协作渠道,导致内控措施落实、跟踪、反馈不及时,不到位,内控工作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与意义。

三、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一)完善监督机制。首先,房地产企业必须加大力度完善内控管理制度。从战略角度分析,将内控管理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再由各个部门细分至具体员工,形成互相联系、互相监督的内控体系。尤其是在项目控制方面,项目招标、施工控制、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必须落实严格的内控审批制度,确保项目各个环节充分可控。其次,通过严格审计,加大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力度。通过对房地产企业各项业务的严格审计,对其运营的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监测、分析、评估、预警,反馈、控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风险监督与控制,建立起完善有效的风险监督与评估机制。此外,房地产企业管理高层与财务、审计等部门互相分工、互相监督,加强对项目的会计周期审核,制定相应的内控管理制度与内控指标,根据任务、指标完成与落实情况进行审计、考核,执行相应的奖惩措施,实现企业财务审计、人力绩效、内部风险等的核查、监督、控制。

(二)积极优化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房地产企业应当要注重对自身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对相关工作流程以及岗位人员职责予以明确,在制度上对企业员工行为起到规范与约束,进而实现企业风险的防控、舞弊行为的防范,确保房地产企业内部各项工作得以有序开展。首先,应当要切实根据国家法律规定以及企业具体情况来成立股东会与经理层。其次,需要对每一岗位职责分工予以明确,并且制定全面的业务流程以及岗位说明书,并对相应责任人员与业务流程予以明确,确保企业得以正常运作。再次,需要建设完善的授权审批制度,严格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制度。然后,执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调整。最后,加强管理预算落实工作,经过房地产企业审批通过的预算需要维持稳定,切不可擅自进行变更。如若遇到不得不进行调整的情况,则需要由变更单位提交申请,且切实根据相应审批流程通过后才能实施调整。

(三)强化落实绩效管理与考核制度。首先,在人事管理绩效方面,企业必须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企业发展前景、文化、员工晋升规划等进行明确,以及完善员工招聘、培训,以及福利绩效等内容,在使员工充分了解企业的同时对于自身在企业的发展空间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通过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来加强员工的归属感与凝聚力,更好地在内控工作中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比如,完善培训管理中,满足员工自我提升需求,提高员工专业素质的同时,为企业内控管理提供人才保障。其次,明确各个部门、人员的职务内容,包括职责、考核标准等,形成完善的、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从风险管理的内控角度对考核指标进行制定、调整,编制详细的考核流程,实现对企业内控的有效管理,更好地规避风险。

(四)不断完善信息沟通体系。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确保各方、各部门的信息及时高效沟通至关重要,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建立起高效的信息沟通体系,实现对各方信息的准确收集、高度共享,为企业内控措施落实做好信息保障。首先要建立起正式的沟通渠道,充分利用月会、周会、座谈会等契机建立起高效的信息互通渠道,提高各方信息互通效率。其次,充分发挥网络、电子邮件、小型聚会等非正式沟通渠道的作用,完善信息沟通平台作用。再者,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系统、OA系统等虚拟沟通平台作用,加强日常业务工作的及时沟通。此外,在强化对外沟通方面,需建立专门的对接部门,对包括设计、施工、宣传以及销售等合作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基于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签订完善的合同、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避免不必要的业务纠纷带来不必要的风险与损失。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在为城市化进程向前做出住房基础保障的同时,也为社会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就使得该行业已然成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但是,现阶段的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内控体系不够完善,对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对此,房地产企业必须对内控管理予以高度重视,在清晰认识行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的内控优化对策,不断完善内控体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内控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海.新形势下房地产企业内控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6):52-53.

[2]孙炳家.基于财务管理视角下的房地产公司内部控制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28):132.

[3]黄雪梅.房地产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分析[J].新财经,2019(9):95-96.

[4]何文涛.完善房地产企业内控管理模式的建议实践探究[J].纳税,2019(10):268.

[5]王登云.关于加强房地产企业内控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9(32):52-53.

地方文化研究范文7

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分别是中国戏曲和古希腊戏剧以及印度梵剧,但其中唯一屡演不衰并至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就唯有中国戏曲了。现如今江苏戏曲旅游文化的开发与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热议的话题。

[关键词]

江苏戏曲;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江苏的各个地方都有与之文化背景相符的戏曲剧种,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戏曲文化大省。但同时我国地方戏曲面临生存的危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有关戏曲文化旅游的研究不断增多,而多数学者均认为将旅游与戏曲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良策,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也越来越火热,人们需要在走出去的同时了解当地的历史与文化,而戏曲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开发其历史文化价值,发展戏曲文化旅游成为人们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的双重呼唤。

1戏曲文化旅游分析

1.1戏曲文化旅游的萌芽

中国戏曲主要有三种形式,包括最早的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戏曲最早的起源是原始歌舞,后来经过汉代唐代两朝的发展变迁,一直到了宋、金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我国现存戏曲大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是对现实生活的加工、写意,形式内容自由灵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戏曲文化旅游这个理念首次出现于2007年:“戏曲旅游是戏曲文化旅游的简称,是以戏曲艺术、戏曲文化为旅游凭借物,通过营造戏曲氛围和创建戏曲人文景观来吸引旅游者的一种文化旅游活动。”虽然这个概念还尚未成熟,依然值得思索与推敲,但它对我国现存的戏曲文化旅游的现象以及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对进一步研究戏曲文化旅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1.2江苏地方戏曲的发展近况

江苏地方戏曲种类繁多,历史悠久,不仅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小戏种,例如江苏省淮海剧团的《回娘家》兴化市淮剧团的《板桥放粮》南京市话剧团的《母爱无边》在全国第五届小戏小曲中均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自开放以来,我省以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以及优秀传统剧目整理为创作原则,并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树立了江苏地方戏曲的特色形象。客观地讲,我省地方戏曲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江苏省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地方名片。然而,近年来,我省地方戏曲的现状与地位以及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于欧美文化的流入,很多人开始崇洋,反而对我国传统的文化感到疏远与陌生,甚至希望用西方的思想来改变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剧团因生存困难而解散,有的演员因生活所迫而改行,但让人欣慰的是也有很多人因为对戏曲事业的难以割舍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愿,放弃高薪,不计回报的重新归队。这种敬业奉献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1.3戏曲文化旅游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由于它的起步较晚,还没能真正有效的发挥出其应具有的效益。现在戏曲文化旅游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健康的文化建设空间以及人们对文化的审美,即旅游寻求文化品位而与作为民族文化的戏曲相碰撞的结果,戏曲欣赏既要有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家,也要有刘曾复、吴小如等鉴赏家。艺术家传递文化生命,观众热情回应,鉴赏家引领时代审美,从而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但这仅仅是浅层,更深层次的原因就要涉及戏曲文化的内涵,以及戏曲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国戏曲已经形成了我们所独有的一种文化形态。个人认为戏曲文化旅游者大致可以分为好奇求知型、炫耀攀比型、求美享受型、放松释压型、文化体验型。既有追求深层次审美文化享受的,同时也存在因其独特与闻名而出于炫耀心理欣赏的。戏曲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它包含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历史价值等,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融入进中国人血液中。

2江苏地方戏曲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样化带来的不仅是金融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传统文化的危机和机遇。民族戏曲固有的内质与现代文明冲突,引发了民族戏曲的生存危机,特别是西方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现在街头巷尾播放的流行歌曲,圣诞节挂起的装饰灯、圣诞树,英文歌曲的传唱让不少中国青年迷失,甚至产生了一种中国哪儿都不如国外的危险思想。戏曲的传承岌岌可危,专家学者认为将戏曲与旅游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宣传弘扬文化,比如关于中国戏曲故事与旅游名胜景点的结合,我们所熟悉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在无锡就建有三国水浒城,还有《梁祝》在江浙地区的梁祝文化景点,《白蛇传》与杭州的断桥、水漫金山和江苏镇江金山寺,《桃花扇》与南京秦淮河李香君故里,这些著名的戏曲故事对景点的知名度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还有不少地方甚至为了争夺其归属权闹得不可开交,不过这些景区的开发从总体上看,依然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仅仅只有故事是不够的,它们的景区设施设备以及旅游资源相对依然处于弱势地位。现在关于戏曲文化与旅游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阶段。与现在所有的研究相对比,景区的开发和保护,学术的研究依然显得较为单薄,不协调。

3如何发挥戏曲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3.1戏曲文化旅游产品转变为文化旅游活动

旅游者在参观游览的同时,也希望能够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当地的文化内涵,开拓自己的视野,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而戏曲文化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戏曲文化与旅游有着相同的价值内涵,变化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满足了游客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层次的需求。但现如今戏曲文化还仅是一种资源,要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将其转化为有偿的文化旅游产品。个人认为应该对江苏戏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归纳与开发,包装戏曲文化资源的外表与内涵使其成为一种产品,建设旅游观光和影视制作于一园的戏曲文化基地,将旅游与戏曲文化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打造戏曲文化的发展的平台。

3.2社会资本向旅游经济靠拢

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需要结合社会资本,有了资金才能进行更好的开发。因为江苏戏曲文化种类繁多,因此政府的投资范围也非常的有限。为了更好地开发戏曲文化资源,政府需要鼓励进行多元化投资,例如允许民营资本开发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将文化与社会资本结合在一起,在向旅游经济靠拢的过程中,同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政府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提供文化资源开发的平台。

3.3戏曲文化与多媒体的结合

旅游文化是不可触摸也是无形的,因此必须要借作一定的物质才能进行感知和渲染。同样的戏曲,需要团队的合作运营,乐器、演员、场地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将戏曲文化和媒体结合在一起,通过互联网,能够更好的扩大戏曲文化的影响力,同时还能够降低其宣传的成本,提高人们对戏曲文化的知名度。现在也有不少戏曲将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推陈出新,别出心裁的结合游戏,例如剑网三团队推出的粤剧《决战天策府》等。利用现在高速传播的互联网,江苏戏曲文化旅游的开发能够更好地加强戏曲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占领市场的速度,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

3.4建立具有特色的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是指根据一个特定的主题,将娱乐休闲以及服务接待结合在一起的现代化旅游目的地。目前主题公园已成为地方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旅游地的知名度与游客参与度。例如常州恐龙城现在就已实现了由馆到园,由园到城的转变,成为常州的代名词,江苏也应该在合适的地方,建造戏曲文化主题公园,结合现代化设施,将戏曲文化资源转变成为旅游活动,建设集影视制作、旅游观光于一园的戏曲文化基地,吸引多个年龄段的游客,以传统文化保护和江苏戏曲文化弘扬开发为主题,运用新旧潜力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培养文化消费群。

作者:丁海峰 单位: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朱江勇.中国戏曲文化旅游概述[J].旅游论坛,2010(04).

[2]朱岚涛,陈小燕.河南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7).

[3]李玲.湖北戏曲资源旅游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徐松浚,徐正春.陆丰市戏曲资源概况及其旅游开发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1).

地方文化研究范文8

关键词:地方春晚;河南春晚;区域文化;文化传承

2021年2月10日,河南春晚在河南卫视、抖音等平台播出后,好评如潮。截至2月17日,新浪微博统计的数据显示,河南春晚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共计25亿,讨论量共108万,相关视频的播放量共计20.4亿,河南卫视春晚占据了微博综艺榜晚会类的第一名。河南春晚完美出圈,其中,《唐宫夜宴》《天地之中》《白衣执甲》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也使观众对河南的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2021年河南春晚实现了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播,由此可见,地方春晚也是传承区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地方春晚的文化属性

地方春晚不仅是一个辞旧迎新的仪式,也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它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发展状况的呈现,也是地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的集中体现。因此,地方春晚承担着传播区域文化、展现当地发展状况的重要任务。2021年河南春晚就实现了对华夏文化和黄河故事的传承和传播。

二、地方春晚传承区域文化的优势因素

(一)创作人员扎根基层、贴近生活,创作主题更加亲切

对于地方春晚的创作来说,是由当地艺术剧院、媒体中心人员承担创作任务。这些人员长时间生活在当地,对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了如指掌。因此,地方春晚创作出来的内容会更加贴合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使用的语言会更加具有地方特色,邀请的演员也更加符合当地观众的审美,让观众感到亲切。从2021年河南春晚来看,整台晚会运用了河南人熟悉的“真中”等方言,主持团队是观众熟悉的庞晓戈、刘雯等,节目内容包含河南医护的抗疫故事以及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河南人熟知的当地文化,整台晚会的内容非常贴近河南人的生活。

(二)创作人员熟知区域文化,拥有良好的创作土壤,地域文化特色明显

地方春晚的创作人员对于区域文化更加熟知,创作出来的作品地域特色和区域文化会更加明显。以河南春晚出圈的节目《唐宫夜宴》来看,节目的背景中既展现了河南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贾湖古笛、妇好?尊等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同时还有《千里江山图》《簪花仕女图》等传世名画。舞台布景的内容全部来自于河南博物院,具有鲜明的华夏地区特色。

(三)地方春晚拥有稳定的受众

对于地方春晚来说,另一大优势就是拥有稳定的受众群。当地电视台在过往的节目中培养了大批忠实观众,这些节目的观众都是地方春晚的稳定受众,地方春晚的内容也会对这些观众产生吸引力。从河南春晚来看,主持人是河南卫视王牌节目《梨园春》里的庞晓戈和刘雯,邀请的嘉宾是河南人熟知的方锦龙、范军、李亚鹏等,内容上也是河南人喜欢的豫剧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小品、歌曲。这些内容对于长期收看河南卫视节目的观众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地方春晚传承区域文化的创新路径

(一)改变创作理念,注重以观众为本,传承区域文化

地方春晚要想达到传承区域文化的目的,应改变以往节目创作理念,不能将传统区域文化照搬到舞台上,而是要以观众为本位,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观众喜欢的节目类型。创作者应主动拥抱互联网和当代受众,将优秀的文化资源进行翻译和转化,打破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让春晚节目能够引起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共鸣,激发观众主动在节目中寻找文化符号的兴趣,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重塑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自信。《唐宫夜宴》将唐宫女的舞蹈和贾湖骨笛、妇好?尊等文物结合在一起,使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能自发地寻找节目中出现的文物,对它们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分享在互联网上。因此,用观众喜欢的方式来展现区域传统文化,能更好地达到传承区域文化的目的。

(二)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充分考虑区域文化元素

地方春晚作为展现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充分考虑区域文化这一因素,将区域文化融入春晚舞台中,以达到传承区域传统文化的目的。在内容上,应注意传统和现代的融合,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碰撞可以更加多元化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2021年的河南春晚中,国乐大师方锦龙联合0371乐队和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表演的《新春国乐畅想曲》节目,运用板胡、柳琴等多种传统乐器,混合流行乐队电子乐,联合演奏了《亲家母》《达拉崩吧》等八首歌曲,让更多人领略了传统乐器的魅力。因此,地方春晚可以在内容上以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传播区域文化的魅力。

(三)采用新传播技术呈现区域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

当前,传播技术蓬勃发展,5G的高速率、低时延使大码流电信号的传输问题得以解决。VR、全息影像等的出现,使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文化在场感的打造能够增强观众观看传统文化节目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形成沉浸式的体验,使观众能够全身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唐宫夜宴》就采用了5G+VR的方式,将唐文化和技术结合起来,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跟随唐宫女的脚步感受大唐宫宴的场景。技术的应用创新了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唤醒了传统文化原本的魅力。

(四)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注重城市传播,寻找定位,挖掘宣传点

对于地方春晚来说,优秀的节目内容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应做好宣传工作,将其传播出去才能最大化地实现传承区域文化的目的。首先,应当明确节目的定位,挖掘好节目的宣传点。对于整台春晚来说,精细化制作的传统文化节目是春晚的宣传点,在宣传时应当精准传播,通过几个节目的出圈来带动整台晚会的关注度。其次,要搭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拓宽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在B站、微博、抖音等平台上,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进行定向传播,吸引不同的受众,以达到出圈的效果。2021年河南春晚的整体宣发工作便是依靠河南广电自己构建的自媒体矩阵,包括猛犸新闻等约80个自媒体在内,同时在B站、快手等平台上发力,输出宣发物料,并及时回应观众的反馈。河南春晚也获得了官方媒体的支持,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纷纷转发点赞,进一步扩大了晚会的宣传效果。

四、地方春晚传承区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一)塑造地方城市形象

地方春晚对区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利于塑造地方城市的形象,改变以往人们对该区域的形象认知。河南春晚的出圈让更多人了解到河南是一个文物众多、历史悠久的省份,了解到河南省多年来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河南春晚的出圈让河南这个文化大省的城市形象得以传播出去,一改以往人们对于河南的认知,使人们今后再提起河南省时能自发地想到文化大省这个形象。因此,地方春晚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对于地方城市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传播和弘扬区域文化

地方春晚的出圈能够扩大区域文化的传播范围,将区域文化通过大屏和互联网传播出去,让各个地区和国家的人们了解到区域文化,达到传播区域文化的目的。河南春晚的大范围传播让各个地方的观众了解到太极文化、豫剧等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同时借助河南春晚的出圈热潮,河南卫视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国潮文化节目,进一步推广了黄河、清明上河园、少林寺等河南特色文化。同时也举办了河南文化月活动,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因此,地方春晚传承区域文化不仅能传播春晚节目中特定的传统文化,也能借助地方春晚的热度,推动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创造文化品牌,将区域文化推向市场

地方春晚传承和创新区域文化使区域文化更为人所熟知,区域文化的出圈使文化IP得以形成。可以借助文化IP来打造文化品牌,将区域文化推向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创建良好的区域文化发展生态。《唐宫夜宴》的出圈,便形成了唐宫小姐姐IP。依据唐宫小姐姐IP,河南博物院推出国内首套唐宫夜宴仕女乐队主题盲盒。利用文化IP的品牌效应,横向扩展文化产业,将区域文化推向产业市场。

(四)推动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

地方春晚对于区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可以吸引更多对当地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以此来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河南春晚借助技术,带领观众领略了一个赛博朋克风格的郑州夜景,郑州的大玉米、中原福塔等多个地标出现在节目中,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打卡。《唐宫夜宴》中展现的河南博物院的藏品使河南博物院成为热门景点。春节期间,郑州市共接待游客65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5.12亿元。去哪儿网的端午假期出游热门景区中,河南省清明上河园跻身全国文化古迹类第五名。河南春晚的出圈让河南省将文化大省这张名片打了出去,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同时,河南省也致力于打造中国节日大IP,以开发节日经济,增强文旅产业的收入。继元宵奇妙夜之后又推出了端午节奇妙游、北宋小哥哥等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节日和IP,宣传清明上河园、少林寺、云台山等景点,进一步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

五、结语

2021年河南春晚的出圈以及出圈后给河南省传统文化的传播所带来的价值,让我们看到了地方春晚对于区域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性。地方春晚要想更好地传承和传播区域文化,就要在理念、技术、内容和宣传上进一步发力,摒弃传统思维,主动拥抱互联网思维,将传统文化以观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弘扬出去。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地方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春晚具有展现区域文化内涵的重要功能。因此,各地方也应当将地方春晚作为重要窗口来展现区域传统文化,塑造区域文化品牌,提升当地的城市形象,推动当地的文旅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秉义,刘建波,朱宁.全球化语境下的地方春晚———基于湖北2013“春满楚天”系列晚会的思考[J].当代电视,2013(12):94-96.

2.陈丽娜,杨玉洁.技术赋能出彩呈现———技术制作助推河南春晚“出圈”[J].影视制作,2021(04):19-24.

3.李丹,杨玉洁.文化赋能引领国潮风———河南春晚“出圈”的背后[J].影视制作,2021(04):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