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范例

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范文1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文章从多方面分析合唱在学校德育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总结在合唱实践中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途径与方法,以期用发展的视角不断推进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

音乐教育;合唱;德育教育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德国作曲家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也曾说过:“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们高尚起来。”这说明音乐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不单纯是为了娱乐,更重要的作用是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素质。高中音乐新课程内容结构六个模块中(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创作),歌唱是实践性、可操作性最强的模块。在该模块教学中,合唱占据主要内容。合唱这种和谐的多声部音乐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提高其艺术素质、人文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合唱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一)合唱便于施行,易于学生接受

合唱是学校音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合唱作为声乐艺术,其作品均是由人声进行表达,合唱队员的嗓子就是天然的“乐器”。另外,合唱只需要简单的排练场地和伴奏就可以进行。与其他音乐表演艺术形式,尤其是与器乐表演相比较,合唱更加易于实施,也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二)合唱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音乐素养

合唱是多声部的音乐,每个声部的旋律、和声有所不同,这有利于训练合唱队员在音准、节奏等方面的基础音乐能力。此外,置身于合唱队中,学生在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必须兼顾到其他声部以协调自身和整体的关系,这对于训练学生的音乐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和音乐感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合唱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合唱是一种把人声编织起来的立体声音艺术,与其他声乐形式比较,其最大特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协作。同声部队员之间、不同声部队员之间、所有队员与指挥之间,都需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可以说合作无处不在,团结才是演唱成功的保证。因此,学生在合唱活动中能够找到归属感,积累与他人协作的经验,并且培养团队精神、群体意识以及合作能力。

(四)合唱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

合唱可以通过音乐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展开故事情节,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将情感体验上升为理想的道德判断。合唱能够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美的追求。在进行合唱表演时,队员们精力高度集中,感情格外投入,台上台下的演出气氛紧张而热烈。在这样扣人心弦的气氛里,队员的身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心灵的境界往往与音乐一同升华。

二、在合唱实践中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方法

(一)强化音乐课堂教学,推进德育教育的深入实施

音乐课堂是音乐教学的第一阵地。课堂上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相关的音乐知识外,同时也担负着德育育人的重要职责。因此,音乐教师在把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用心挖掘教材内涵,寻找蕴含其中的德育资源,在音乐中激发学生汲取德育力量的热情。

1.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合唱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声音艺术去表现美,还要通过合唱作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例如,《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作曲家冼星海最重要和最具影响的一部声乐代表作。该作品创作于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图景,热情颂扬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辉历史和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师在讲授这部合唱曲时,首先要介绍作者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表现主题,进而激发其内心情感,使学生自觉地将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豪感融入到作品的演唱中。以此达到良好的演出效果和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2.指导学生进行歌词朗诵

一部优秀声乐作品的歌词往往就是出色的文学作品,它或许是抒情的诗歌,或许是优美的散文。好的歌词能够给人以鼓舞,振奋人心。《祖国颂》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大型合唱作品,该作品是1957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8周年所拍摄的文献纪录片《祖国颂》的主题曲。激扬的歌声与影片生动的纪实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颂赞了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伟大成就。“太阳跳出了东海,大地一片光彩。河流停止了咆哮,山岳敞开了胸怀。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歌词意境高远,大气磅礴,撼人心魄,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合唱排练时,教师可以通过个人朗诵、集体朗诵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诵歌词,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深刻内涵,在朗诵中体会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进而激发其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高尚情操,以此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3.欣赏作品的旋律

教师在合唱教学实践中,要有重点地选择旋律优美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在欣赏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和领悟音乐之美,使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例如,被西方音乐界誉为“东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该曲运用清新优美的云南地方特色旋律,描绘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宁静的夜晚,皎洁的月光,静谧的远山,潺潺的流水,淡淡的青草香,远处款款走来的阿妹……音乐将学生带入到如诗如画的美好情景中,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4.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

我国民族传统唱法强调“声情并茂”,要求演唱者以情促声,以声传情。“声”与“情”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这一审美原则同样要贯穿于合唱的全过程之中。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唱实践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去歌唱。通过这样的音乐实践,有助于学生感受并把握每首歌曲的情感基调,唱出有情感的歌声。

5.排练多声部合唱

人声是最美的交响乐,合唱尤其强调声音的统一。在合唱指导中,教师要将所有声部融为一个整体,做到包括音准、节奏、起声、换气、发声技巧、声部均衡等全方位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所有学生高度集中,听从指挥的安排,不能出现思想松懈、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因此,合唱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定期举行合唱比赛,增强校园德育氛围

在音乐教学中,合唱具有独特的优势。学生在欣赏和演唱歌曲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作品的艺术美,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德育的力量。《保卫黄河》《七子之歌》《共筑中国梦》等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相信》等作品可以激励学生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乘着歌声的翅膀》等作品可以让学生体会艺术所包含的浪漫主义特质;《欢乐颂》等作品可以使学生感知人文主义情怀。学生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合唱比赛和演出的过程中,在舞台上能够体会到集体付出所带来的荣誉和快乐,这个过程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定期举行合唱比赛或演出等校园音乐活动与德育教育在内容与形式、手段与目的等方面是统一的,是实施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这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校园的青春活力,同时能够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通过班歌合唱,引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受、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意思是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兴趣是推动学生创新的一种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上课前进行班歌大合唱,以此振奋精神、昂扬斗志,激发学生确立奋斗目标的潜在动力,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四)用发展的视角不断推进德育教育的渗透

德国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也有一句至理名言:“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数字、字母、音符。”这说明音乐教育不仅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更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社会在进步,教育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更加注重德育工作是新时代教育的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树立发展的教育理念,明确学科与德育结合的重要性,使德育精神与德育理念不断渗透到教学中来,为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不断努力奋斗。

结语

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能够将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应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将德育的内容与形式转化为“一支动人的歌”,让学生乘着“歌声的翅膀”在真、善、美的世界里翱翔。合唱作为音乐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能够让所有的参与对象都感受到音乐的熏陶,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合唱实践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作者:周阳君 单位: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廖星露.合唱在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J].北方音乐,2016(10).

[2]曹旭康.论开展班级合唱活动的有效策略[J].音乐时空,2014(15).

[3]李玲.浅谈合唱活动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4(1).

[4]马秋英.奏响灵动的合唱教学四部曲[J].音乐时空,2015(19).

[5]张琳琳.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加强合唱教学[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

[6]李劲.浅析合唱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J].大舞台,2010(12).

[7]李楠,陈家海,段续.合唱作品《黄水谣》的艺术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11(2).

[8]戴海云,毛文泉.学校合唱的教育功能探析[J].艺术百家,2010(S2).

教育实践范文2

在教育研究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轨,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一个问题。由于人们常常关注于实践与理论的一致性,却忽略了它的内在差异,这就导致两者脱节。而教育技术对教育理论是实用,对教育实践是批判的,这是实践转向理论及实践创新的前提。

关键词:

教育技术;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干系

教育技术,是作为学科研究对象的一门技术。在美国,教育技术是在教育领域的面目出现的;而在中国,教育技术则被视为学科的研究对象。而且从事实上理论指导实践不是必然的,无条件的,它一定是在人们的知行统一下找到一个媒介进行两者的相互转换,而这则者需要技术的支持。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康德通过判断力(或理性)对休谟法则的解决,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技术观,都从侧面说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一)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理论与实践的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人们常常因为内在的一致性而认为它们是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高于实践”,而人们过于强调它们的效果因而忽略了它们内在的差异。而这里的差异,是指它们内在的东西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人类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往往是求同的态度而忽视了它的差异。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看作是理念的模仿和分有,理念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言下之意就是,理论是实践的依据,我们怎么做就看理论怎么说,理论与实践内在又是一一对应的。特别是近代科学的运用,更是把这种理论推到了极致。1869年,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并断定金的原子量要比锇、铱、铂大,并用元素周期表纠正了原先错误的金的原子量,后人还根据这个元素周期表发现了一些新的元素。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从而也发给了人们错觉,认为理论反应了实践,实践与理论又一一对应。理论是否能够贯穿实践?柏拉图推行他的《理想国》经历就能够说明。《理想国》作为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通过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文艺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以理念论为基础,构造了一个理想国家的系统方案。可是,过去了两千多年,他的理想国并没有建立起来,理论与实践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它们内在存在着差异。这里我们讲的理论与实践差异是讲的好的理论能够解释实践,但好的理论不一定指导实践。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差异

《教育研究》杂志在1991年第5~11期(第10期纪念陶行知诞辰100周年暂停)开辟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专栏,其中很多文章都涉及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问题。如扈中平与刘朝晖指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双向的,既有理论工作者不关心教育实践的原因,也有实践工作者轻视理论的原因。这也就导致了人们对于教育理论投入过高的期望,而教育理论往往又不能指导教育实践的进行,又受到社会的各方面的制约。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媒介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差异这个观点已有定论,关于如何调节两者之间的差异问题,这也是诸多学者所研究的问题。吴康宁在《对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思考》中专门提及了理论沟通实践的途径,他提出教育活动模式可担当这一功能。他认为教育活动模式包括三个部分:对特定教育活动模型的呈现,对解释该模型的运行规律的阐述以及对具体的操作程序的说明。这也是理论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把复杂的现实精简了,形成了逻辑上的统一,而实践则是要面对一个无限复杂的世界,没有了逻辑上的统一。但是现实又要把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起来,可是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差异,人类的知行统一又要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二者该如何的相互转换?技术就是这两者的媒介,将二者相结合起来。

二、作为媒介的技术

(一)技术的特点

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媒介,有它的特点创造性、自身性和合目的性。而教育技术也具备这些特点。技术的创造性指,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教育理念的运用和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超越。在以往的教育中人们秉承“理论高于实践”的宗旨,把教育实践向教育理论看齐,信封教条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实践不适应理论,归结于理论的错误。而技术的创造性则是把两者的不相适应,相互的联系在一起。这也说明无论理论与实践多么不适合,通过创造性的理论的运用,让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而它的运用也是因地制宜的。技术的自身性指要自身参与进去,它包括了两个因素:工具手段和自身技巧。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为了能更适应多的情景,会把不利于理论的情景因素剔除,而人参与进情景中能把理论忽视掉的部分补充进来,从而使理论在不同场景发挥作用。而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则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复杂的现实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毕竟实践本身不是理论。技术的合目的性指人类在活动与生俱来的东西。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原则”是判断力的一个先验原则,所以合目的性在康德哲学中非常重要。合目的性不是自然的,它人们在寻求多样统一所附加上去的,通过多样的工具手段,最终采取何种工具,取决于工具使用者解决何种问题,这就是合目的性的作用。

(二)作为教育媒介的特点

教育技术对教育实践是一种批判的态度,这是实践转向理论的前提,也是教育理论创新的前提。教育实践中通过实践的考察和探寻,进行生层次的分析和探讨,然后为教育理论提供素材。通过自身的内在的思考,思想内部的沉淀,在工具使用中的观察、揣摩、关照与感悟。而实践也在这种批判中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是实践的创新。教育技术对教育理论是实用的,这是理论转换实践的前提。从技术层面上来看,理论它本身就是个工具,教育研究的时候为其提供一个研究的方向,构建起一个支撑的框架。理论不是终极性的,它是不断在调整的,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加深了对教育理论的更深的认识。而教育技术就是在使用理论的过程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了解,这也不是简单的教育学所能做到的。教育技术对工具是批判的,从根本上,实践对理论是反作用的。现在的信息技术分为通用和专用之分,实践对技术的筛选。信息技术一旦具有强制性,那么它会对实践的复杂性造成伤害。技术工具具有意向性,它的创造者和开发者的一向一旦不受控制,那么会造成实践的伤害。

(三)教育技术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人们又要求它们统一,教育技术的出现连接了两者。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技术,不再是不被人们所注意,它与教育理论和实践所结合在一起。技术的发展使实践和理论不再是单一的一体,由教育技术进行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及其三者这间的相互作用。

三、结束语

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两者存在的矛盾无疑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大问题,通过对教育技术和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者三者关系的探讨。进一步地了解到教育技术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教育技术对两者的联系和互补,改变了教育实践与教育技术的内在的矛盾。使其实践与理论的内联系在能够一一相对应,而不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

参考文献:

[1]来凤琪.论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关照[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4):35-42.

[2]杨开城,张晓英,王斌.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教育理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01):9-16+93.

[3]王良辉.论教育技术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8):26-34.

教育实践范文3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出现严重的资源“赤字”。况且资源的再造力差,速度慢,能源物质不能重复,当今世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草原和森林资源、水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的状况及其森林破坏、草原退化、物种绝灭、耕地锐减、淡水紧缺等资源问题都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加强资源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资源保护,节能减耗,对培养资源生态观具有发展意义。

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等状况,已经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各种因污染而产生的疾病相应增加;亦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加强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维护生态平衡,爱护大自然,使学生产生环境保护的紧迫感。

在校内班级开辟环境意识墙报、黑板报,使之图文并茂,披露污染事件、不环保行为,表扬环保行动;开展环保诗歌、漫画、美术的创作活动。大力宣传,使人人由我做起,以班级为单位列举生活中的环保措施,如:节约学习用品、节约水电、爱花护草、参与美化、绿化活动等,促使全民环保意识的觉醒并促使人们共同关心环境、保护环境。

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对附近的公园、河道、水塘、街道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其污染程度;组织学生参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环境监测站等有突出环保成就的单位,把各种活动的现状作比较,使学生感到环保光荣,污染浪费可耻。让学生写成调查报告和小论文,增强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

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生物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在课堂上进行环境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贯穿于新课、复习、练习、成绩考核等环节之中,如:蜘蛛结网捕虫减少农药污染,青蛙每天可吃农业害虫达二百六十多只,促进生态平衡,减少采用农药可避免破坏生态结构等。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态平衡意义。课堂教学动用电教设备,展示我国珍稀野生生物资源和重点自然保护区,扩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也理解我国并非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引起学生关注资源问题。

结合“环境日”、“地球日”、“爱鸟日”等节日举办知识竞赛,结合“植树节”开展植树、爱花护草等活动。邀请自来水厂、环境监测站、环保所的技术人员就关于“污染与健康”、“环境污染及防治状况”等方面,作知识讲座;展示“污染与治理”、“人口素质与计划生育”等各种内容的图片,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环境意识。

第一,生态环境意识并不会自然产生,需要经过广泛的教育培养,与人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有关。

第二,社会生产、经济建设更应注意环境意识的体现。通过科学的途径进行分析,强调生态问题的复杂性,使全民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

教育实践范文4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尤其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教育建设,使得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而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将教育事业做好才能够为我国各个领域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在此过程中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现状,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高等院校将赏识教育与音乐教育融合的相关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音乐教育方面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赏识教育;融合与实践;措施

随着时代变更,我国教育理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今应试教育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主流,当代教育更加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赏识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等,而音乐教育如今也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各大高校均在加大音乐教育建设,然而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均有待提升,导致此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之一在于,音乐教师尚未认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也并未理解赏识教育的真谛,因此其在实际应用中难免会暴露出些许问题,因此今后各大院校应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

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现状

虽然目前当代教育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并针对音乐教育采取了相应改进措施,然而大多数高校却并未将其视作重点,此种情况也直接导致了各大高校缺乏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而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认知也存在偏差,从而导致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时无法全身心投入。除此之外,音乐教育模式也较为单一,课堂气氛长时间处于沉闷状态,相关教师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也有待提升[1]。

二、高等院校将赏识教育与音乐教育融合的相关措施

(一)善用爱心原则

不难发现,我国虽然一直在强调人人平等,开展人文教育等,但在实际中教师与学生之前依然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应尽量放下教师的“架子”,以赏识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对学生挑剔,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音乐使人快乐”,教师应使此句话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因此今后教师不应只是将音乐教育作为冷冰冰的工具,而是用心来对待音乐教育、对待学生。

(二)善用适度原则

赏识教育若以字面意思来理解,难免会使很多人产生误解,然而赏识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表扬,其中还蕴含着“识”,此意为认识自身、认识他人,因此在今后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应过度表扬,也不应全盘否定,而是真正正视实际情况而定。不难发现,若对表现优异的学生长期持以表扬状态,不仅会使该学生渐渐变得自负,也会使其他学生感到被冷落、被遗忘,从而渐渐对学习音乐失去信心,更加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2]。

(三)学会宽容学生

校园教育中学生之间的差异往往难以避免,而音乐本身对于学生即有一定的要求,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自身对音乐充满热情,然而却由于天赋问题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领域而一度陷入瓶颈,此种情况虽无可避免但却是可以改善的。教师今后应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面对学习状态不佳、散漫的学生也不应以激烈的语言和不善的语气对其进行批评,而是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便于今后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优化教师综合能力

赏识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结合在我国教育史中并不常见,因此我国教师缺少此方面能够借鉴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积极改变自身教育理念,针对当代社会对学生的新要求,来规划音乐教育体系,并且不断提升自身音乐技能、教学能力,将赏识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除教师进行自我提升外,各大高校也应为音乐教师争取培训机会,同时积极引进该方面的优秀人士来担任兼职教师,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此也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师资问题[3]。

(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高校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使学生掌握高超的音乐技能,而是能够在此过程中通过音乐教育来陶冶学生情操,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升创新能力,并逐渐具备思考、辨析、审美等多项能力。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难以达到此目的,赏识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教师更好地认识自身优缺点,也能够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逐渐具备独立意识、独立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音乐内容为学生布置相应课题,如将某段乐谱进行改造、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能够奏乐的物品并投入实践中等。

(六)具有针对性

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其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经具备了多种表现形式,而学生个体之间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开展音乐教育并实施赏识教育时,应尽量实现因材施教,针对发声不佳而乐器演奏较好的学生,可以将重点放在培养其乐器演奏方面,而不是一味的提升其发声能力。此种方式可以实现“术业有专攻”的理念,也能够带给学生更多乐趣和信心,但此种方式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完全放弃薄弱的部分,可以将学生的问题逐一指出,并给出相应建议。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为我国广大学子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使其能够与时俱进,我国一直在为优化教育事业而努力,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优秀理念、优秀教学方式被开发、被使用,赏识教育即为其中一种。音乐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并且发挥了不错的作用,然而目前来看该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在将赏识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中无法实现真正的价值,而此种情况也直接导致了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缓慢的局面出现。

作者:庞琪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颖.融合与实践——刍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02(05):122-126.

教育实践范文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尤其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教育建设,使得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而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将教育事业做好才能够为我国各个领域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在此过程中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现状,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高等院校将赏识教育与音乐教育融合的相关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音乐教育方面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赏识教育;融合与实践;措施

随着时代变更,我国教育理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今应试教育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主流,当代教育更加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赏识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等,而音乐教育如今也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各大高校均在加大音乐教育建设,然而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均有待提升,导致此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之一在于,音乐教师尚未认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也并未理解赏识教育的真谛,因此其在实际应用中难免会暴露出些许问题,因此今后各大院校应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

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现状

虽然目前当代教育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并针对音乐教育采取了相应改进措施,然而大多数高校却并未将其视作重点,此种情况也直接导致了各大高校缺乏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而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认知也存在偏差,从而导致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时无法全身心投入。除此之外,音乐教育模式也较为单一,课堂气氛长时间处于沉闷状态,相关教师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也有待提升[1]。

二、高等院校将赏识教育与音乐教育融合的相关措施

(一)善用爱心原则

不难发现,我国虽然一直在强调人人平等,开展人文教育等,但在实际中教师与学生之前依然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应尽量放下教师的“架子”,以赏识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对学生挑剔,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音乐使人快乐”,教师应使此句话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因此今后教师不应只是将音乐教育作为冷冰冰的工具,而是用心来对待音乐教育、对待学生。

(二)善用适度原则

赏识教育若以字面意思来理解,难免会使很多人产生误解,然而赏识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表扬,其中还蕴含着“识”,此意为认识自身、认识他人,因此在今后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应过度表扬,也不应全盘否定,而是真正正视实际情况而定。不难发现,若对表现优异的学生长期持以表扬状态,不仅会使该学生渐渐变得自负,也会使其他学生感到被冷落、被遗忘,从而渐渐对学习音乐失去信心,更加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2]。

(三)学会宽容学生

校园教育中学生之间的差异往往难以避免,而音乐本身对于学生即有一定的要求,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自身对音乐充满热情,然而却由于天赋问题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领域而一度陷入瓶颈,此种情况虽无可避免但却是可以改善的。教师今后应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面对学习状态不佳、散漫的学生也不应以激烈的语言和不善的语气对其进行批评,而是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便于今后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优化教师综合能力

赏识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结合在我国教育史中并不常见,因此我国教师缺少此方面能够借鉴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积极改变自身教育理念,针对当代社会对学生的新要求,来规划音乐教育体系,并且不断提升自身音乐技能、教学能力,将赏识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除教师进行自我提升外,各大高校也应为音乐教师争取培训机会,同时积极引进该方面的优秀人士来担任兼职教师,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此也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师资问题[3]。

(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高校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使学生掌握高超的音乐技能,而是能够在此过程中通过音乐教育来陶冶学生情操,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升创新能力,并逐渐具备思考、辨析、审美等多项能力。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难以达到此目的,赏识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教师更好地认识自身优缺点,也能够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逐渐具备独立意识、独立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音乐内容为学生布置相应课题,如将某段乐谱进行改造、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能够奏乐的物品并投入实践中等。

(六)具有针对性

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其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经具备了多种表现形式,而学生个体之间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开展音乐教育并实施赏识教育时,应尽量实现因材施教,针对发声不佳而乐器演奏较好的学生,可以将重点放在培养其乐器演奏方面,而不是一味的提升其发声能力。此种方式可以实现“术业有专攻”的理念,也能够带给学生更多乐趣和信心,但此种方式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完全放弃薄弱的部分,可以将学生的问题逐一指出,并给出相应建议。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为我国广大学子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使其能够与时俱进,我国一直在为优化教育事业而努力,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优秀理念、优秀教学方式被开发、被使用,赏识教育即为其中一种。音乐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并且发挥了不错的作用,然而目前来看该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在将赏识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中无法实现真正的价值,而此种情况也直接导致了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缓慢的局面出现。

作者:庞琪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颖.融合与实践——刍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02(05):122-126.

教育实践范文6

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广泛开展,但仍存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实效。

(一)课堂理论教育现状

在理论研究方面,高校之中关于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总体来说不够深入。在现阶段,由于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或是其他现实层面原因,一方面,对于创业教育进行研究的专家学者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创业教育并未能够在高校教育的现实情境下引起足够重视,这让少部分的学者对于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很难维持。此外,由于我国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与国外其他高校相比,缺少实证研究的基础,这也导致了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欠缺深度。在理论教学方面,我国并未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学科体系。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培养目标不清,导致出现“不懂创业的老师在教育不想创业的学生”,创业理论课程成为学生完成学分的手段而已;大多数高校并未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的主流教育体系中,仅是作为第二课堂的组成部分,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边缘化;许多高校创业课程的内容陈旧、广度不够,或者用邀请部分企业家做报告、收看创业故事等形式代替理论课程,并未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等方式进行体验式教学,尚未形成完成的课程体系。

(二)课外实践教育现状

从现阶段创业实践教育的形式来看,我国创业实践教育种类单一。目前我国创业实践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讲座、策划大赛等,少部分学生能够进入高校创业园区进行孵化培养,极少部分学生能够创办企业实施创业。由于实践教育的种类比较单一,导致了本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变成了面向少数人的课外教育,导致了很多学生实质上是用理论学习的方式完成了实践教育,很难达到动手操作、实践锻炼的目的。 从现阶段创业实践教育的效果来看,仅有的实践教育形式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拿涉及面相对较为广泛的创业竞赛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参赛仅仅是为了争取一个奖项,对实施创业也没有什么想法,也缺乏专业人士的相关领导,很少能走上创业之路。拿实践性相对较强的高校创业园来说,由于资金等各方面限制,创业园区只能吸引少部分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而且园区内的学生企业流动很快,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就离开了原本进行的创业实践,本应成为孵化器的创业园区并未“孵化”出可观的成果。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

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投入比例不均衡。现阶段,各高校对于创业理论教育的投入明显高于实践教育。从创业教育本身来说,实践教育要比理论教育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土壤,也是锻炼学生创业能力的舞台,而现阶段的投入反而未能达到理论教育的水平,因此实践教育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就像有学者曾说,大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未能同步开展。大多数高校的创业课程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主,很难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相衔接,学生也没有实践平台去深化或验证所学知识。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创业理论教育与创业实践教育相脱节的表现,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学生们无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或者是在实践中没有理论进行指导,更为深刻的是影响到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二、创业教育的改良:理论与实践的耦合

为提高创业教育实效,对现有创业教育所存在的诸多不足要有针对性地纠正。其中,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耦合,切实达到在理论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对于提高创业教育实效大有裨益。

(一)理念更新:创业教育不等于创业培训

在提升创业教育实效过程中,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是关键所在。在更新创业教育理念过程中,首要的便是去除创业教育功利性的一面,明确创业教育并不等于创业培训,突出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教育。不可否认,我国创业教育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因此创业教育在很多高校被认为是一种权宜之计,并没有进入高校主流教育体系,因此很多高校便将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简单等同。这种庸俗化的理解,使得创业教育原本蕴含的创新创业理念荡然无存,只停留在创造利润的表层。在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下,这种观点必须尽早更新。邓小平曾经说过,“世界在变,人们的思想不能不变。”我们不能把创业教育简单视为创业培训,而要将“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我们要将创业教育作为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教育手段,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当中,将创业教育视为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从理念上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厘定,有着高屋建瓴的作用,能够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人文氛围培养结合起来,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

(二)课程设置:创业教育需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由于认识程度有所欠缺,大部分高校并未将创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当中,更未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而这正是现阶段需要整改的。我们不能将创业教育简单视为一次竞赛或者一个活动,也不能简单视为一场讲座或一次课程,而需要设立完整的创业教育方案和创业课程体系,所有的这些都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才能够取得成效。创业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有机契合,创新精神需要贯穿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创业教育依托于专业教育来生存发展,专业教育业借助创业教育来深化改革,二者能够形成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格局。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引领学生将创新理念运用于专业领域,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深化专业研究领域,探索专业领域内的创新之处,这样既拓展了专业研究深度,也内化了专业知识;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创业实践行为,审视是否能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检验创业行为的合理性。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大学生区别于其他创业者的最显著特征和优势所在。大学生必须将这种优势充分发挥,才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而这种优势具体就体现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

(三)操作实践: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

创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到实践层面,创业教育的目的也落脚于创业实践,因此必须将创业实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现阶段,如果能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那么创业实践教育问题必将迎刃而解。在第一课堂教育层面,要加强教务处的核心作用。教务处除了要组织研究并设立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意识贯穿于全体学生的学习体系之外,还需要将各专业的研究成果进行筛选,符合条件的则进行技术转移或者进入创业园区进行孵化。同时,还可以设立相关的创业教育研究机构或者研究站点,鼓励师资力量进行创业理论研究或创业实践锻炼,提高学校的创业教育能力。在第二课堂教育层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的兴趣是掌握创新创业知识的重要前提,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是大为有益的。研究表明,活动加训练、亲身实践最受学生的欢迎,这为我们今后推进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比较务实的,可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方向。因此,在邀请成功企业家做报告时,要增加互动环节;在参加创业竞赛活动时,要鼓励学生自己组队研究问题;在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时,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与帮扶,利用各种类型的孵化园给予具体支持;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要及时针对学生团队中出现的问题给予解答。在这些过程中,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练,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愿意去接受创业教育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进步,从而更积极地进行创业实践锻炼。

(四)后备保障:孵化器和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实践范文7

关键词:幼儿教育;爱;教育实践;教育理念

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并不只在于向幼儿传递知识,更在于对幼儿的整个精神世界施加影响,而影响幼儿精神世界的关键之一就是对幼儿的爱。由此可见,爱,是幼儿教育的基础,是一切教育的源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用爱温润童心,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下面,对教师如何在幼儿教育中用爱影响幼儿,开展教学活动进行论述。

一、用“爱”走进幼儿的世界

幼儿教师的“爱”应具备三个特征,即施爱目的的明确性、施爱对象的广泛性和施爱内容的整体性。这就是说,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需要,平等对待每个幼儿,给幼儿足够的耐心和鼓励,给幼儿一片自由自在成长的天空,让幼儿在快乐中成长。小班的幼儿刚离开父母,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要与陌生的教师待在一起,部分幼儿没有安全感,对同学、对老师都存在戒备心理,不吃饭、不睡午觉,而且哭闹不止。对这样的幼儿,教师要用一颗母爱的心,用爱去化解幼儿的恐惧。例如,班里有个幼儿叫小L,每天早上送来都会扯着妈妈哭好一阵子,不准他的妈妈走。这个时候,教师会接过哭闹不止的小L,用最亲和的态度对待他,陪他看书、玩玩具,给他喂饭,陪在他旁边睡午觉,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三个多月以后,他才适应了幼儿园里的环境,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因此,教师要用爱走进幼儿的心里,化解他们的恐惧,给予一份信任、一份母爱,让幼儿从老师身上感受到爱的真切。

二、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无暇顾及孩子,使这些孩子形成了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有的个性怪异、性格孤僻,有的脆弱、敏感,有的张扬跋扈,也有的胆小懦弱。幼儿园可以利用一些传统节日组织活动,如中秋团圆节等,邀请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和教师一起座谈,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交流关于隔代教育的问题,并开通视频,让留守儿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通话,相互诉说想念与关怀,在这一刻感受浓浓的亲情。教师要更关注那些有性格缺陷的幼儿,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更多的爱与关怀,默默地给予他们。例如,班上有个幼儿叫小S,他虽然非常乖巧、听话,自理能力强,但是不够自信,总是沉默寡言,不合群。有一次,他在进餐时不小心打翻了碗,把稀饭洒桌上了。当教师走过去处理时,却发现小S正胆怯地睁大眼,伸出舌头舔桌上的稀饭。教师一惊,赶紧说:“孩子,别怕,不要紧,老师擦掉就可以了。”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必须给予更多的关心和保护,关注他的一切活动。因此,在户外,不仅教师陪着他玩耍,还引导其他幼儿陪着他一起玩,和他交流,并适当地给予爱的拥抱。在室内进行区角活动时,教师还陪着他在“构建吧”搭建积木,进“娃娃家”请他当爸爸,手工课上教他做手工,处处都关注他、关心他,并表扬鼓励他,让他体验到关爱和幸福。渐渐地,小S喜欢来幼儿园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能和其他幼儿打成一片,也喜欢和教师亲近交流了。

三、关注离异幼儿

父母离异的单亲孩子,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没有自己独立的性格,成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让他们能够阳光、自信,教师把班里所有的离异父母请来,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教师真诚地对家长说:我没有资格评判什么,但是作为孩子的老师,希望你们能多陪陪孩子,好好交心,要表达出你们的爱,让孩子知道你们是爱他的,不要让孩子产生爸爸妈妈不要他的自卑感。另外,教师还召开了班会,介绍了一些单亲孩子成功的事例。例如,一名幼儿的爸爸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视频交流,一到节假日就会把孩子接到身边陪他玩,培养了孩子自信、乐观的品格。因此,教师要客观地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多一点实际的帮助,使离异幼儿能够更好地成长。总之,幼儿是社会的未来,国家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幼教事业则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需要教师倾心付出,无私奉献更多的爱,为幼儿营造一份爱的空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宋生涛,张晴.论幼儿教师爱育观的伦理回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7).

[2]胡芳强.从“敬畏”到“爱”———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J].山西教育,2016(11).

[3]孔玲.幼儿教师要播撒平等公正的真爱[J].山东教育,2010(07).

[4]侯娟珍.教育总根于爱———试谈幼儿教师的教育爱[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教育实践范文8

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也是保卫国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在新的发展形式下,为了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加强我国的军事力量,需要积极探索新型、高效的教育形式。将继续教育应用于军事教育中,对提升军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我国军事教育现状为出发点,指出了继续教育对我国军事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其实践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军事教育;继续教育;重要作用;实践策略

通过使广大军官进行持续性的学习,进而掌握更多的现代化军事理论和技能,并且对原本所学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进行复习和巩固,实现自我的提高。将继续教育应用到军事教育中去,对于提高广大官兵的综合素质,提升军队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军事教育现状分析

1、军事教育思想认识不统一

我国实施军事国防教育时间较短,教学认识不足,教学思想统一性不高,对军事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透彻,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很多方面的工作仍处于探索学习阶段,与西方军事教育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为军事教学思想不够统一,导致很多军事院校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设计不科学、教学体制不完善,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能满足国家对新型军事人才的要求。

2、军事教育力度有待提高

军事教育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到普通高校中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品质,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很多普通高校对军事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足,没有设置专门的军事课程,学生对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了解不足,军事素质较低,身体素质较差,缺乏坚强的意志;有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军事课程,但是仅仅是完成表面的教学任务,缺乏对学生的科学考核,不能发挥军事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3、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现阶段很多地方的军事教育思想比较落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上还是使用传统的讲授法,老师只重视向学生传授军事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乏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逐渐固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做到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无法将其灵活的运用到实际中去,达不到军事教育的最终教学目的。

二、继续教育对我国军事教育的重要作用

1、提高了广大官兵的综合素质

军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军队战斗力,官兵作为军队的基本组成元素,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军队战斗力,只有从广大官兵的综合素质入手,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才能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进而增强军队战斗力,提升我国的军事实力。在军事教育中应用继续教育模式,以培养全能型、应用型军事人才为教学目的,根据官兵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

2、完善了军事教育中的不足

军事教育传统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不能自觉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教学效率较低;老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课程安排不够合理,不符合专业课程特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的掌握不够全面。将继续教育模式融入到军事教育中,完善了传统军事教育模式中的不足,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军事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军事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实现了军事人才的全程培养

原有的军事教育是在学生接受正规教育之后,便不再对其进行持续性的教育,很多学生从军事学校毕业之后便会上岗任职,而原来在学校所学的军事知识便会逐渐淡忘,并且工作之后也很少学习新的军事知识,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军事教育中实施继续教育,形成有计划的军队院校教育、部队岗位培训教育、在岗持续教育等系统化教育模式,能够对军事人才进行全程培养,使其在脱离正规教育之后仍然处于学习状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我国军事教育应用继续教育的具体策略

1、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首先应该认识到继续教育对军事教育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法规为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并进行约束,将继续教育作为军队建设的一项长期性任务,在军事教育中确立继续教育的地位。成立专门的教育组织和机构,为离校官兵提供学习的机会,针对不同工作性质的官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增强其专业化程度,掌握更多的专业军事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更好的履行岗位职责,比如在对技术类干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为其提供深造学习的机会,拓宽其视野,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技术干部的交流,分享经验。

2、加强管理和监督

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是顺利实施继续教育的必要保障措施,在军事教育中应用继续教育模式时,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监督体系,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管理和监督,落实教育效果,并根据教学效果对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和调整。首先应该根据岗位任职需要科学选择学员,优先选送综合素质较高的学员,保证生源质量;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队伍,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学员进行定期考核,检验学习成果,严格按照考核标准和考核制度逐步进行;优先录用综合素质较高、军事能力较强的学员,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

3、创造有利教育条件

基于我国军事教育现状,为了更好的将继续教育进行利用,需要为其顺利推广和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将其作为培养军事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上升到与正规军事教育同等重要的程度,充分发挥出继续教育在提高军事教育质量的价值和作用。制定完善的学与用有机结合的人才成长模式,形成统一的任职标准,加强晋升资格管理,激发广大官兵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够自觉参与到继续教育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素质和能力,进而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四、结束语

军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准,只有不断加强对广大官兵的教育,才能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将继续教育应用到军事教育中,能够形成在校教育、远程教育、自我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提高军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提高重视以及实践力度。

作者: 单位:国防科大

参考文献

[1]丁双双,李宇庆,魏子任.我军军事职业教育发展探析[J].继续教育,2015(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