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审计范例

教育审计

教育审计范文1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审计廉政文化的思想源泉

审计廉政文化既具有职业的特殊性,又具有文化的普遍性,这种既特殊又普遍的文化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审计廉政文化是整个审计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审计机关廉政文化教育的不竭资源

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今天我们审计机关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同样也要善于利用传统文化的道义力量,整理、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其深深地融于审计人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廉政思想、历代清官廉吏广被传颂的典型事例、不断提炼、升华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都是我们开展廉政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

三、加强审计廉政文化建设是继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当前,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发挥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廉政文化传统,增强廉政文化意识,营造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社会氛围,这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个治本之策。因此,审计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继承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一是继承传统文化,树立依法审计、坚持原则的审计精神。审计人员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时刻怀着“不逾矩”的敬畏之心,坚决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

教育审计范文2

1.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笔者对广西教育系统部分高校调查了解,结果表明:只有一半的高校设立审计部门,这其中有三分之一是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审计人员大部分是从财务岗位劝退转型的,一部分审计人员还兼任学校其他管理岗位。调查显示:某些校领导认为公立高校属于全额拨款预算单位,不象企业存在风险问题,内审工作可有可无,没必要设立独立部门和配备专职专业人员。

2.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过低。

由于受到环境、人才、硬件、软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审计信息化发展远远落后于会计信息化。比如广西教育系统的财务部门基本上采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业务部门采用信息管理系统,这些信息技术比较成熟,更新升级的速度快,但是相对应的审计部门主要采用手工审计,计算机起到辅助作用,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审计软件能赶得上审计对象的变化少数高校也采用审计软件,但事实证明实用性不强,使用效果不理想。原始的简单的审计方法适合于传统的制度导向的财务收支审计,根本无法满足现代风险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对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无法进行涉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风险分析及防范。

3.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到位。

尽管审计署2007年以来了《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基本准则》和一系列专业审计数据规划,以及2008年通过建立审计方法目录体系和审计方法规范要素而完成了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标准规范工作,但是各施各法的内部审计执法行为可能隐藏着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和审计作业安全性、科学性、审计证据可靠性及审计报告恰当性等背后的各种审计风险。信息化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目标、程序、技术、方式等缺乏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而导致在审计实践中遇到了很多的障碍。

4.内部审计风险更趋复杂化。

在信息技术普及化、信息交流全球化和信息传输自动化的背景下催生了会计核算电算化以及内部审计信息化。这种背景下内部审计,审计环境更趋复杂化,审计数据采集难度、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信息系统的成熟度与安全性、审计人员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熟练度等审计因素,均有可能使得审计风险在审计业务发生前就已经产生或存在。

二、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1.与时俱进,更新理念。

对于内部审计的负责部门,应做好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工作,形成完备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避免出现以领导的意图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的情况。对于被审单位,要树立主动接受内部审计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从传统的查错防弊到现在的价值增值管理服务的内部审计内涵。

2.重视技术,坚持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理念必须随着内部审计标准、审计方式、审计手段、人员要求、审计目标等变化而与时俱进,必须从传统的手工作业转变为现代内部审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审计项目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轨道上来,实现由财务控制逐步向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转变,以计算机及其软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集成技术、数据管理为依托,重视科技知识与技能在创新内部审计方法上的作用。

3.完善制度,健全体系。

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应尽快研究制订适应本地本系统发展现状的、统一的审计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应当包括内部审计工作标准、风险评估、系统评价、内控评价、人员资质以及审计技术、基础设施、系统流程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业务规范和管理体系。不仅仅从战术上对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制制度进行健全性和符合性测试,继而识别风险并进行有效防控,而且要强调审计战略,应虑广西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环境因素,强调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等多种审计模式融合成一个整体体系,以达到审计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4.强化培训,打造队伍。

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打造的内审队伍的综合素质。培养满足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要求的、财审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和计算机技能交融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尤为重要。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培训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诸如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及其成果转化,以科研促进审计实践,理论研究指导审计实务,并进行考核评价,以适应时代对内审人员的基本要求。

5.注重分工,强调效率。

根据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著名的劳动分工论,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优质的专业审计资源如审计中介机构,将部分风险程度高以及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业务项目(如大型基建审计项目或者是巨额融资项目等审计成本高相对较高、专业分工相对专业的审计业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外包给社会专业机构,不但可以转移和规避审计风险,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而且可有效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

三、结语

教育审计范文3

(一)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审计实践中,审计的内容基本上离不开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三个方面。一般来说,外部审计的内容较为规范,重点是对被查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的经济活动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而由于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因此,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本部门、本单位以及所属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主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审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审查;资金财产的完整性、效益的审查;经营方针、经营决策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审查;计划预算的合理性和恰当性审查;合同协议的合法性与适当性的审查;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技术工艺等影响效益的因素审查等。在教育系统内部设立审计机构,并由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评价的行为,属于内部审计的范畴。

(二)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

审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在我国,按照审计的内容和目的,可以划分为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如果按执行者即审计主体划分,又可分为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相对于审计客体而言,政府审计、民间审计都是外部审计。所谓的内部审计就是由本部门或本单位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或专职人员实施的审计。从我国恢复审计以来,审计理论界对审计的职能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即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职能。其中经济监督是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它通过对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审核核查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是否合法、真实、公允,监察和督促经营者履行经济责任,同时维护企业、单位的合法权益。经济评价职能,主要是在掌握被审单位经济活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被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者业绩的好坏等作出切实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在肯定成绩、找出问题的同时,对被审单位提出建设性建议。经济鉴证职能,主要是在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审查核实确认后,通过出具审计报告的形式,向报告的使用者证明被审单位提供的财务与其他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二、教育财务管理中加强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建立、完善内部审计机制是法制的基本要求

我国的《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均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与监督。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7号)也明确规定:教育系统应该按照依法治教、从严管理的原则,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内部管理,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规定了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十一个方面的内容:对财务计划或预算的执行和决算;各项教育资金的拨付、筹措、管理和使用;与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企业单位、校办产业的资产、负债、损益和经济效益;建设、维修工程项目的招标、施工合同签订和预决算;大型设备、大宗物品的采购;国家财经法规和上级部门、本部门、本单位财经规章制度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关负责人的经济责任;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审计事项。同时教育部也出台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教育系统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实施办法》和《教育系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实施办法(试行)》等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和教育系统要重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积极组织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中共中央纪委、教育部、监察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对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也作了明确:要加强学校内部审计,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这些文件对开展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宏观性的指导作用和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实施内部审计是加强自我管理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投入越来越大,中央、自治区拨入的教育专项转移资金、配套资金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国家对教育财务管理实施监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例如,一些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失控、财务管理混乱,财务乱收滥支现象严重,基本建设、教学仪器设备采购、食堂物资供应以及教材采购暗箱操作,国有资产利用率不高,私设“小金库”及侵吞公款等违规违法现象屡禁不止,经济效益或经济效果、经营效率的实绩与当年计划目标和指标比较出现严重偏差,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是否合理和执行是否有效等无法判断等。因此,在教育系统成立内部审计工作机构,专门承办与教育经费监管相关的事务性工作很有必要,它是教育系统内部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客观要求。

(三)加强内部审计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八项规定》等,积极推进节约型党政机关建设。这对于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对公共财政管理下占GDP达4%的教育投入所形成的庞大国有资产中的教育资源如何使用、管理和保值增值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近年来,教育系统铺张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例如,资产配置不计成本,设备利用率低下,资源使用无定额限制和定额管理,致使资源消耗量过大、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另外,项目建设缺乏可靠性分析与评价,重复建设、重复投入现象增多。为使国家投入教育的经费取得最大最好的效果,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教育内部审计、加强财务管理刻不容缓,它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三、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从2004年实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以来,十年时间,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内部审计工作促进教育财务管理改善和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方面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同。特别是在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环境下,我国有针对性地在教育系统中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使中国庞大的教育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各类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不过,与全国水平相比,广西教育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内部审计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从目前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调查的情况看(数据不含大专院校,下同),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内部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和行动上不够重视。一是审计人员偏少。2013年,梧州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64所、小学教学点858个;全日制在校学生627917人、教职员工33643人。目前,全市教育系统的财务人员502人,占系统内教职员工人数的1.5%;而全市配备的审计专职人员只有4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据了解,除岑溪市外,市本级及其所属单位至今未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和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岑溪市虽然设置了机构,但一直未正常开展审计活动,形同虚设。财务审计人员偏少,主要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无法履行。二是内部审计效用不高。从教育投入来看,2013年,梧州市教育投入377751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8.51%。但一年来,审计的项目仅有68项,分别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17项、修缮项目审计37项、经济责任审计9项、专项资金审计3项、其他项目审计2项;而一些项目,如预算执行与决算、基本建设、经济效益、内部控制及风险评估等均没有进行过审计。从审计的结果看,审计总金额27951万元,仅占教育总投入377751万元的7%,核减的工程额则只有56万元,节约率为0.2%。内部审计结果既没有发现有问题的资金,也没有提交纪检监察部门的经济案件。三是内部审计工作被动。现有的内部审计基本上都属于被动审计,由上级或者单位领导安排,而非审计部门主动开展。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所审计的基建和修缮项目均为委托项目,送审金额只有1261万元,审减率为4.44%;参与审计调查44项,其中上级部门安排2项,自己单位安排42项;制定修订各种内审制度仅5个。四是后续教育力度较弱。从审计人员的培养看,由于后续教育力度相对较弱,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无法得到保证。2013年,梧州市教育系统从未举办过任何有关审计岗位资格培训和审计专业知识学习,全年只有21人参与过会计学会组织的会计人员培训。据统计,全年未有人开展过审计课题的立项申请研究、审计论文撰写以及发表等。

(二)内部审计自觉性低、独立性弱,权威性不够

内部审计是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经营管理需要,由本部门、本单位领导批准实施的。由于自觉自愿性不高,加上影响面小、独立性较差,因而权威性也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实施内部审计的自觉自愿性不高。据调查,到目前为止,广西十四个地市大部分教育系统内部以及所属单位均未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更没有建立健全内审制度;个别虽然设置了机构,但并未正常开展审计活动。一些单位的领导还认为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自找麻烦、自设门槛,是办学过程中的绊脚石,因而自觉自愿性不高。二是内部审计结果影响面小。从审计目的和责任看,内部审计是对内服务,目的是保护资产、提高经济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其审计工作质量只影响本单位、本部门,不需要对社会负责,与外界无直接关系,因而影响面较小。三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从审计的实践看,内部审计是由本部门或本单位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或专职人员实施的审计。其审计的结果只向本部门、本单位的主要领导负责。虽然内部审计组织独立于被审计的各业务部门,但由于是同级审计,其审计组织受制于本单位、本部门的领导,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会受到一定限制。“审计难”、“执行难”、“处理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因而其独立性也较差。四是内部审计缺乏权威性。从内部审计监督的力度以及评价的可信度看,虽然国家对内部审计工作授予了一定的权力,提出部门、单位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时,应对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规定,但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受制于本部门、本单位的负责人,内部人员实施审计后,只向授权或提请审计的部门提出审计报告,甚至没有出具审计意见书和作出审计决定,因而权威性不高。

四、强化教育财务管理内部审计职能的路径设计

2014年1月21日,广西教育发展大会在南宁召开,会议提出要努力办好全区各族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在当前全区上下突出教育重要地位、全面振兴加快教育事业,努力实现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教育财务管理中抓好内部审计工作越发显得重要。针对当前教育系统内控意识薄弱、内审机制不健全的现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实现教育财务管理规范化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高效的教育内部审计机构,既是开展教育财务审计工作的组织保证,也是对教育主管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审计、监督和评价的前提条件。为便于工作开展,教育系统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政治素质、品德素质与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审计人员,以适应审计专业性和政策性较强的特点。同时还要注意配备专业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内部审计队伍,以适应审计工作的综合性特征。为确保有效完成任务,上级审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明确内审机构所拥有的权限,包括:有权检查凭证、账表、资金和材料,查阅有关文件、资料;有权参加单位内部的有关会议;对审计中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取证;对正在发生的严重违反财经法纪、损失浪费行为作出临时制止的决定;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对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和有关人员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对审计工作中的重大事项,有权向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机关反映;执行所在单位授予的经济处理和处罚的权限等。为了真正体现教育内部审计工作“一盘棋”的全局思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整体全力,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有了保证,权限得以明确之后,还必须要健全相关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项审计活动,从而促进教育财务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实施经济活动全程内部审计程序,推动责任履行

内部审计程序是指审计项目开始到结束的整个审计过程的工作步骤,一般包括审计立项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和后续审计阶段。内部审计是按项目实施的。因此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内部审计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本单位及其所属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合法、合规、合理和有效性判断,从而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失实。例如,在审前准备阶段,要根据审计确定的项目采取审计调查、分析判断和沟通协调等方法,了解和搜集被审计单位及部门的基本情况、近三年财务收支情况和经营成果、内部控制制度、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的贯彻执行情况,并制定科学的审计工作方案,为开展审计工作打好基础;在审计的实施阶段,内部审计人员要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内容、重点、范围和审计方式,采取审计调查、分析判断、审计取证、逻辑推理和沟通协调等审计方法和技术,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取证、分析、评价,并据以形成审计结论作为编制审计报告的基础;在审计报告阶段,内部审计人员要根据审计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分别采取审计协作、沟通协调方法对审计项目的情况作出客观评价,撰写审计报告,提交领导批准;在后续审计阶段,内部审计人员要在审计决定发出一定时期后,分别采取审计取证、分析判断、审计协作、沟通协调等方法和技术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贯彻落实了由外部专门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决定》中列出的各个事项,以及是否实现了审计的预期目的、是否纠正了相关错误、是否采取了改正措施等。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程序和方法对本单位及所属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合法、合规、合理和有效性判断,确保内部审计对经济的监督、评价与鉴证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从而防止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失实,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三)发挥审计的保护与建设性作用,提高办学效益

内部审计工作对本单位、本部门的经营活动和管理起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教育财务管理中的保护与建设性作用,不断揭露经济活动中的贪污舞弊、违法乱纪行为,是从源头上堵塞教育财务管理漏洞的根本,也是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课题。内部审计工作要在国家审计等外部审计业务指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以提高内审工作的执行力度和可信度;要在财务上加强制度建设,做到财务各项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使教育系统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势头;要通过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的审查,督促本单位、本部门逐步改革机制缺失、管理疏漏、监督乏力等财务体制问题;要通过对单位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的审查,不断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促使各部门和各单位规范各种管理;要通过对单位资金财产的完整性、效益性的审查,纠正错误和维护财经纪律,推进单位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对单位经营方针、经营决策的正确性与可行性的审查,不断改善教育系统内部的经营管理、财务结构,防止因决策失误给单位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要通过对计划预算的合理性和恰当性的审查,提高预算执行的约束力,防止资金重复安排使用分散的现象;要通过对单位所签合同协议的合法性与适当性的审查,避免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要通过对教育系统预算执行审计,促进有效使用预算资金;要通过对重大投资工程项目实施重点监督,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要通过教育专项资金审计,促进国家有关惠民政策落实到位;要注重审计结果的运用,对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倾向性问题通过审、帮、促将其消除在萌芽阶段;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单位领导、部门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势作用,对发现的一些重大审计问题,及时向上级审计部门报告,主动接受上级审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从而有效促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的执行和落实。

(四)构建胜任力模型,打造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当前一些部门单位弄虚作假的情况比较严重,问题也较为复杂。因此,要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在教育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做到监督到位,就必须有较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专业人才。建议构建内部审计人员胜任力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开展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培养,着力解决人岗匹配、后续教育和绩效考评等问题。一要定期组织内审人员进行财务会计和审计知识学习,并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学习与财务管理有关的法律、金融、税收、企业管理等知识,使其更有效地完成各项财务审计工作;二要通过制定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对内审工作人员进行政治理论、职业道德和相关政策学习,以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执行政策水平和熟悉掌握财政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审计制度等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熟悉业务的审计工作者;三要营造“人人岗位成才”的环境,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流动队伍,不断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活力;四要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审计工作量化考核制度;五要根据个人岗位职位、性质,制定个人岗位目标细则。通过加强培训与考核,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专业队伍。

(五)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当好参谋助手

教育审计范文4

关键词: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措施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是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开展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监督经费支出的效果,有助于全面提高经费使用效能,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

1高校绩效审计的内涵及特点

高校绩效审计是根据国家审计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高校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对效率效果性、经济性等开展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意见建议,提高高校管理、资金使用效益。绩效审计关注教育经费使用的效率、效益,这也成为高校教育经费审计发展的主要趋势。[1]一般来讲,传统的财务审计是在行政执法审计制度下,重点围绕财务收支展开评价,即财务收支合法合规、内部控制及有效性等。审计重点围绕财务管理,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根据,已经有了明确的审计要求、审计方法。绩效审计更关注被审计单位服务职能,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开,借助绩效审计结果,考核运营管理基本情况,对存在的各类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整改建议。绩效审计不仅包含财务收支审计,也包含诸多非财务范畴,在得出审计结论时,对被审计对象作出的评价,重点从审计方法、标准、指标以及体系等开展,且不再局限于上述所列范围,采用流程图、问卷法等展开综合性分析,审计报告也强调不局限在定量分析、定量指标,而从多角度分析审计结果。绩效审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相结合,又高于财务审计,将绩效审计融于财务审计内。二是审计重点以国企为主,包含事业单位经费支出、建设项目、贷款项目等,对社会专项绩效审计受到人们的关注,比如各类专项资金审计等。三是绩效审计是在项目完成后,根据结果完成审计,不在预算编制期展开绩效审计,对项目过程管控、信息回馈等方面的作用不大。

2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优势

首先,确保经费支出合理科学,提升经费使用效能。高校教育经费支出存在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重复采购、会议活动预算与决算不合理等现象,这不仅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也不利于高校未来发展。从审计现状来看,高校经费支出绩效审计关注财务总量,缺少经费支出的经济性评价,只要教育经费中某项不超出预算,就不违规。实际上,低效支出本质上也是不合理支出,没有发挥资金应有的效益。从高校发展的长远来看,开展好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将为实现高校教育经费厉行节约夯实基础。[3]其次,推动绩效审计的健康发展。我国高校普遍设置了审计部门,对基建、科研、财政收支等方面开展审计,审计工作稳步推进、逐渐完善,但审计职能作用发挥重点集中在日常收支活动,对高校教育经费实际效果关注较少。为此,高校绩效审计就要坚持绩效审计内容与审计目的相一致,从而推动高校绩效审计向纵深发展。

3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支出的困境

3.1绩效审计不全面

当前,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付,采取财务审计,这一审计缺少全面性,不能对教育经费实现有效监督,不能很好体现教育经费使用的科学性。一般情况下,高校教育经费支出重点关注科研、人才培养及教学等多个方面,如果不创建科学的绩效审计机制,就难以衡量支出效益,不能呈现经费使用的最终实效。再加上有的高校绩效审计不完善,很难做到产出量化,极容易导致教育资源投入决策不科学,教育经费支出欠平衡,不利于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从这里看出,绩效审计不全面,不能确保经费审计的科学性、完整性。

3.2审计部门独立性差

独立性是高校审计部门正常运转的前提。高校改革持续推进,适当放权成为今后改革的主要趋势,但行政机构掌控资源配置权,并未创建行政绩效考评机制。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与其他部门产生权责等的交叉,难以提升行政效能,容易导致在高校运作过程中,绩效审计作用发挥不到位,透明度不高,容易滋生腐败。高校审计机构是针对经济活动所设,但设置上不能保证独立性,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绩效审计工作大打折扣。

3.3审计人员配备结构不科学

当前高校审计部门人员配备相对较少,一般在5-10名左右,审计工作效能大打折扣。从事绩效审计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会计专业,审计相关专业,比如工程造价、计算机、法律等方面人才较。因为绩效审计对专业性要求高,审计部门对业务人员学习、培训不到位,自然不能第一时间掌握法规的变化,导致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绩效审计需要借助数学模型等审计方法,对高校经济运行开展综合评价,这需要配备了解绩效审计的专业人员,还要了解高校各部门运作、管理机制、中心工作等的人员,以分析被审计对象,给出客观评价,根据实际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发挥好监督、服务作用。然而从审计人员配备来看,人员配备不均衡,缺少复合型审计人才,这不利于高校绩效审计发展。

4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优化路径

4.1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理论探索,确保审计独立

首先,积极开展审计理论探索。当前高校绩效审计在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特点,高校绩效审计理论探索,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总结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方面的经验,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从高校绩效审计出发,开展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使绩效审计的发展范围不只局限在审计学科,也要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理论探索。这对绩效审计理论发展提出更高层次要求,尤其对绩效审计质量管控、技术方法等提出明确要求,更利于实现科学应用[5]。其次,确保审计独立。一是科学设置审计机构。高校管理人员要重视绩效审计的重要性,设立专门机构,行使好审计职能,高校校领导担任负责人,确保审计机构独立运作,更好行使审计职责、发挥审计效能。在开展高校教育经费审计时,做到公正、客观、独立行使好监督权。二是优化内部绩效审计环境,激发审计人员作用,发挥财务、审计等各部门联动效应,提高监督实效,同时做好审计效能宣传工作,让各部门在了解审计意义基础上,为审计工作提供方便。高校审计部门要根据审计实际,适当调整工作思路,善于从服务者视角出发,注重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协助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能[6]。

4.2运用财务审计软件,建立完善的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

首先,运用财务审计软件。当前,财务审计软件的运用得到审计行业支持,借助信息技术,能提高审计效能,科学分类复杂数据,能节省大量时间、精力。教育经费绩效审计与普通审计相比,不管是审计内容,还是技术方法等方面,都实现了计算机审计与软件的结合,能实现审计目标、范围、方案等采用数据库存储、记录等,获得审计证据过程更简洁,审计底稿借助计算机审计软件,确保可靠、精准,降低误差,能实现度审计底稿加密,进一步强化了保密性。为此,高校要加强审计网络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传输审计信息,在高校、审计机构间搭建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提升绩效审计水平。其次,建立完善的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强调从教育经费使用的效果性、经济性等方面创建标准指标评价体系,尤其是对经费使用中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如未能实施量化评价,将不利于开展绩效审计评价。需创建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从绩效审计满意度、定性标准、工作目标、财经纪律等几方面考察。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本身是动态体系,需要从高校发展的教育理念、发展规划等作出相应调整,实现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实现对经济、社会效益双评价,让指标体系内容更科学、公平,并统筹结合高校实际,不断推动高校发展。

4.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建立绩效审计问责机制

首先,加强审计队伍建设。高校针对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涉及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绩效审计工作队伍。一是科学确定岗位。高校审计事关全校经营管理,涉及的方面多且杂,这需要审计部门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审计知识,也需要熟悉金融、经济、管理、计算机以及法律等多学科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便于全面提升绩效审计效益。做好绩效审计工作,需从财务工作实际出发,善于从管理角度审视、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制定科学破解之策。二是考虑到审计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工作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高业务能力,这就亟需创建完整的、针对性强的后续教育培训制度,从培训的时间、内容及质量上提出严格要求,让审计人员能更好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工作。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审计复合型人才队伍,有助于夯实审计工作基础。其次,建立绩效审计问责机制。为保障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效益,必须创建绩效审计问责机制。教育经费绩效审计问责,做到问责结果与奖惩相结合,具体来讲,重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问责结果使用范围。高校各部门在编订部门预算、预算执行中使用,建立完备激励机制,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建约束机制,避免出现职权滥用的情况[7]。预算编制设定,要根据部门业务活动情况,设定支出比,坚持将问责结果作为参照依据,了解问责结果价值,建立反馈制度,做好整改,并按相关规定实施奖惩,并根据审计出的绩效情况、存在的薄弱环节等反馈给责任人,并提出整改措施。假如问责中发现经济违纪,需依据法律追究相应责任。及时通报问责情况、结果,做到问责信息共享,保证信息透明、公开,更有助于部门之间互相监督。除了将问责情况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报告外,实现问责结果、年度考核相衔接,纳入绩效津贴,成为干部年度考核、今后升迁的科学依据。积极开展绩效问责,保证绩效审计顺利实施,推动资源科学配置,全面发挥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确保科研、教学工作高效运转,为高校今后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因此,建立绩效审计问责机制,容易形成倒逼机制,更利于提高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效益。

5结语

新时代,做好高校教育经费支出与绩效审计,要善于从绩效审计理论、审计指标评价、审计队伍建设以及问责机制等几方面出发,围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教育经费使用的科学性、有效性,开创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工作新视阈。

参考文献:

[1]林德操.创新发展要求下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内部审计机制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3):10-13.

[2]冯建涛.内部审计视角下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研究[J].商业会计,2018,(10):100-101.

[3]罗文,吴军,张爱袖.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探讨——基于内部审计视角[J].会计之友,2016,(01):118-121.

[4]金秀.内部审计视角下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2):11.

[5]王晓燕.高校内部审计运行机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3,(22):82-83.

[6]祁源.构建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教育审计范文5

一、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计体系设计

1.确定审计重点,提高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计针对性。当前,教育扶贫资金的使用分为计划、资金分配、使用以及跟踪评价四个阶段,因此,在绩效审计中,可依据教育扶贫资金运行不同阶段,明确审计重点,提高审计针对性。各阶段审计重点内容及重点如表1所示。根据上表可看出,各阶段资金运用情况不同,因而审计重点也有所不同。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应当关注立项是否契合国家扶贫政策,同时还应关注资金使用计划是否详细,实践中是否按照计划推行项目等;资金分配阶段,审计人员应注重教育局、财政局是否按照确定的方案分配教育扶贫资金,以及资金到位时间与数量;资金使用阶段,该阶段是体现教育扶贫资金绩效的关键阶段,也是审计的核心所在,在资金绩效审计中,既要注重资金使用合法合规性,同时也要注重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价值;跟踪评价阶段,主要检测资金应用一段时间后是否发挥应有效益,是否可持续产生效益,审计人员还需提出建议促使单位采取措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发挥审计的效用。

2.确定审计目标,构建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教育扶贫资金作为助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切断贫困传递的重要资源,如何发挥资金效益是关键。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核心在于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提高资金应用效益,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在具体审计中,主要有两大目标:一是对教育扶贫工作的制度设计与执行进行审计,了解教育扶贫采取的措施、实施计划、职能分配、工作执行情况及扶贫效果,对内部设计、工作执行提出优化策略,保障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二是在确保教育扶贫资金使用合规性的前提下,对资金使用经济、效率以及效益进行审计,经济方面是确保资金使用性价比,即支出少部分钱获取同等甚至是更好的效果;效率是提高时间、物料、人力、资金的使用效率,使投入的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价值;效益方面是促使扶贫工作朝着预设目标奋进,推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在确定审计目标的基础上,选定合适指标构建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确保审计工作开展的逻辑性、全面性。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3.审计程序设计,保证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效果。在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有明确流程,从掌握情况到绩效评级再到提出绩效优化策略,切实保证审计效果。首先是通过实地调研,掌握该地区学校数量、贫困师生人数、教学现况、教育扶贫项目等。其次是从制度设计与执行两个方面检测教育扶贫制度有效性,制度方面,主要关注当地政府是否制定有与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对应的制度或采取何种措施、地方配套措施是否合理、工作开展是否有完善的规划支撑,执行方面,关注教育扶贫工作执行是否精准到位、责任分配是否明确、监督机制是否的当、是否制定考核机制保障工作效果等。再次是从合法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对教育扶贫资金绩效进行评价,不管是哪个维度的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提出优化策略奠定基础。最后是基于评价结果,从中挖掘具体问题,比如,若政府制定政策与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导向不符,则帮助其纠正;若扶贫工作执行结果与预期相差较大,则帮助其找到问题原因,理清问题根源在于制度设计、执行方式或是其他方面。在明确问题基础上,还需结合当地实情,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建议,提高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及时止损。

4.强化跟踪审计,确保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结果整改落地。跟踪审计是最后一道流程,应通过多部门联合审查,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形成整改合力,确保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结果整改落地。首先,制定多部门联动审计整改机制。审计部门应将审计结果与督察部门信息共享,通过资料分享、情况沟通,与纪检、检察等多部门形成联动,一方面,构建审计问题整改长效机制,由财政、发改等部门依据审计结果与建议,提出问题对策,例如,对于贫困地区教育扶贫资金供给不平衡的情况,财政与发改委两部门可依据审计建议,对扶贫教育资金进行合理规划,解决政策落实问题;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监察体系,审计部门定期检查整改情况,并将结果呈送至市政府、人大常委会以及上级审计部门,同时配合人大对问题进行检查,并督促整改,确保审计结果整改到位。其次,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审计部门可通过书面公告、政府公报、新闻会、电视媒体、微博微信平台、举办审计开放日活动等多渠道公布审计结果,加大信息公开范围,详细披露扶贫教育资金效益情况,满足民众对审计结果的知情需求。通过扩大审计公告范围,扩大审计影响力,以此实现倒逼作用,提高整改效果,保证整改落实到位。

二、结语

教育审计范文6

关键词:内部审计;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是通过对高校的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和分析,进而提高资源配置和管理效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高校。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进行绩效审计,一方面可以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高校运行的监督,进而帮助高校实现良性发展。

一、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第一,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不是九年义务教育范围之内的教育阶段,它是培养国家高等人才的教育。高等教育既不属于消费上的私人产品也不属于消费上的公共产品,而是属于兼具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使得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的主体是多元的,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的投入,同时还包括社会和学生的投入。第二,委托理论。政府希望高校能够妥善利用资金进行人才的培养,社会希望高校为其盈利,学生希望高校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所以,为了更好的体现高校对委托方的负责,进行绩效审计是必要的。

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内容

第一,经济性审计。节约性审计主要强调在保证高校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将成本降到最低,并且坚决杜绝挪用资金的现象。合理性审计强调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大限度的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效率性审计。人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教师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的核心,对教师群体的人数和知识结构进行审查是人力资源效率性审查的重点;财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高校财力支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的支出;物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高校物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主要是对高校的建筑、设备等资源的使用状况和是否优化配置的审计。第三,效果性审计。人才培养的效果性审计是评价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效果的重要指标,科研发展的效果审计主要是对科研成果的审计。

三、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校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在高校运行中,审计部门难免和其他部门产生利益和权责的交叉,所以在高校的整体运作中,绩效审计的效用难以发挥。并且在高校内部审计中还存在行政透明度低的状况,进而会产生腐败现象和影响高校健康持续发展和对资源节约型高校的建设。第二,高校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高校审计部门能否顺利运行有很大部分是由审计人员的素质决定的,他们是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和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重要经手人。然而在当前高校的很多审计人员还缺乏完整的系统的绩效审计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现象就导致了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存在一些困难,所以对高校审计人员进行综合素质的提高很有必要。第三,高校绩效审计的评价系统缺乏完善性。现在,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的整体运行中还处在初级阶段,在理论和实际中都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尤其是在评价系统上还存在着偏重财务指标审计、停留在量化层面分析和衡量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这些评价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审计结果缺乏公正性和科学性,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审计十分不利。

四、内部审计视角下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途径

第一,加强高校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建设。高校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关系到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准确性、公正性和科学性,是保证高校内部审计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门。所以,为了提升高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高校内部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另一方面为审计部门招募专业的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视角下的高校内部审计是关系到国家、社会和学生利益的工作,因此必须保证高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第二,培养一支专业的高校审计人才队伍。人是工作的主体,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在高校审计部门中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程度直接影响到审计的结果,所以培养一支专业的高校审计人才队伍很重要。一方面要严把招聘门槛,防止滥竽充数,要对应聘人员进行专业的测试和综合的考察,确保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对在职人员进行有计划的业务提升培训,终身学习是审计人员的必备素质,有计划的培训也是对委托人负责任的表现。第三,完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在一些高校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一些偏差,这不利于公正、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结果的呈现。因此,要在评价体系中既要重视财务指标也要重视非财务指标、既要从量化层面进行分析也要做定性分析,并且注重评价的衡量标准的统一。

五、结束语

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进行绩效审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高校的保证。高校的教育经费是多方主体的经济投入,但是投入的经费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经费中如若无法适当利用就会出现高校内部管理腐败、影响高校长久发展的现象。此外,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我国高校中,虽然已经建立起了内部审计系统,但是内部审计的真正职能并没有发挥出来,缺少对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的考察和分析。为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和发展,对内部审计进行绩效审计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李浩波.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研究[J].纳税,2018,12(29):151-152+156.

教育审计范文7

关键词: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职能

引言

2018年审计署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以下简称《规定》),对于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起到制度保障作用。基础教育内部审计部门,应紧跟新时代要求,抓住审计制度发展和变革的战略机遇,深刻理解内部审计功能和价值,通过强化教育经费监管,防范风险,提高经费使用绩效,有效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一、内部审计职能的变迁

内部审计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内在功能和本质。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历次定义来看,内部审计职能已经渗透到组织运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不断实现价值增值(见图1)。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明确内部审计具有“确认”和“咨询”职能。在我国,内审职能随着审计目标和内容的变化而拓展。审计署《规定》明确将内部审计职能从“监督与评价”拓展为“监督、评价和建议”,强调要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议”职能,这与IIA的“咨询服务”职能不谋而合。

二、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定位与职能

(一)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定位。1.增强基础教育防御风险能力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在具体业务流程中关注风险因素,特别是关注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风险评估、安全风险管控机制等,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分析、预警危害,做到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完善机制、增强基础教育风险防御能力。2.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目标实现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应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决策,完善学校经济业务活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促进学校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经费使用绩效,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二)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职能内涵。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长,内部审计部门在加强中小学校经费使用监督、强化基础教育重大项目全过程审计,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和廉政监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应促进审计职能向“监督、评价与建议”方向转型升级,助力教育事业发展。1.监督职能是基础监督职能是指通过对中小学校财务收支行为的审计,合理保证学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合规性,促进基础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解决“对不对”的问题。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审计的监督职能既是加强基础教育系统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本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评价职能是支撑通过客观评价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教育专项资金使用、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及教育教学管理的安全性,提升基础教育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解决“好不好”问题。内部审计向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提供财务管理和资产运行状况,真实、客观的审计评价,为学校优化管理,及时、有效进行决策提供了依据。3.建议职能是升华利用教育内部审计资源和信息,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财务管理活动,提供管理建议和支撑服务,解决“怎么好”问题。内部审计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管理和咨询建议,帮助被审单位健全机制、提升管理水平、防范风险,实现教育事业目标。

三、影响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职能发挥的障碍

(一)机构独立性不强,审计职能发挥受限。我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开展图1内部审计定位与职能变迁内部审计工作。”笔者通过调研C市教育行政部门发现:该市教育行政部门存在未配备独立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情况(见表1)。基础教育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或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政策法规等部门合署办公,将会削弱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同时大大降低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

(二)人员和知识结构单一,审计业务能力较弱。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内容比较广泛,需要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包括具备财务、审计、工程建设、政策与法规、教育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目前,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工作主要由学校的财务人员兼职承担,在人员配备、知识储备方面,显得较为单一和薄弱。以C市市本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例,兼职内部审计人员均为中小学会计人员,其综合专业知识、审计业务能力与素质均有待提升(见图2)。员,缺乏内部审计所需的其他专业知识。这种人员和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质不高,现代审计意识不强的状况,使得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团队建设出现“乏力”状态,不利于审计工作后续发展。

(三)思维与方式传统,审计深度与广度不大。教育内部审计主要包含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教育经费专项审计、基本建设财务决算审计等。目前基础教育内部审计使用的是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重点是针对教育经费收支、财产物资管理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注重查错纠弊,更多的是强调监督职能。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专项审计、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覆盖范围更加深入,往往需要涉及教育教学管理的业务流程中去,单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的思维,已不适应基础教育审计发展的需要。

(四)信息化水平不高,审计内涵发展受阻。随着学校教学、科研、财务等内部管理的逐步规范,特别是在“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和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部分市级财政、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构建区域基础教育财务数据平台,实现中小学校财务集中核算与管理。相比较而言,基础教育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仅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文字、表格数据处理,既无专用的内部审计软件、也未建立基础教育内部审计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实现内部审计过程中的财务数据收集与筛检、内部控制测试、绩效建模评价等功能,仅凭内审工作人员的手工收集、复核数据、测试与分析,审计工作效率、效果难以提升。

四、提升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职能的路径

(一)提升独立性,保障内部审计职能发挥。现代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提出“对有效的内部审计来说,独立性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独立性主要是通过审计组织的地位和客观性得到的。”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这种独立性包含:机构独立、经费独立、人员独立和工作独立。(1)机构独立。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和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保障审计工作独立性,使审计的职责、权力和范围有法可依,减少外界因素对审计部门的不利影响。(2)人员独立。一方面,增加审计人员编制,为教育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审计人员的调动、考核等应由单位最高管理层讨论决定;另一方面,部分审计项目聘请和借用外部专业审计力量,完成审计工作。(3)经费独立。教育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培训经费等,应纳入年度预算并予以保障。(4)工作独立。教育内部审计人员能够依据审计计划,依法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不受其他干涉,做出公正、客观的审计评价,并出具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

(二)优化人员结构,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素质。随着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范围扩大,审计职能的转变,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掌握多种专业知识,才能胜任审计工作。采取如下措施:(1)招聘其他专业人才(如计算机软件、工程造价、教育教学管理等专业)充实内部审计队伍,破除目前单一“财务会计”的人员结构。(2)选拔优秀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在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挂职锻炼,一方面充实内审人员在教育管理知识方面的欠缺,另一方面也让挂职管理人员熟悉并掌握教育财务和审计管理知识,提升综合管理能力。(3)制定基础教育内部专(兼)职审计人员岗位职责,明确内部审计人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择优聘用和考核内部审计人员,对于考核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和晋升;对于无法履行岗位职责的,不得(或终止)聘用。(4)制定岗位培训计划,采用面授和网络教学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充实内部审计人员在教育管理、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基本建设、信息技术、人际沟通与交流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三)强化工作机制,提升审计质量在确保基础教育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同时,需强化审计工作机制建设,提升审计质量。(1)完善制度。借鉴国家审计制度,从基础教育实际出发,补充修订基础教育的《内部审计制度汇编》《内部审计整改制度》《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与工作手册》《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等,规范指导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工作。(2)规范流程。逐步建立统一的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规范化流程,设计流程作业模板与操作程序,保证全面覆盖审计内容与关键风险点,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同时,为后期开展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做好准备。(3)加大审计结果运用。审计结果运用包括通报审计结果、制定整改方案、根据审计建议改善管理等,教育内部审计部门应跟踪检查内部审计问题的整改情况,对于整改不力的学校,进行深入分析,帮助、督促和强制整改到位;建立审计成果和信息共享,与组织、人事、财务、纪检等部门协调联动,强化考核与管理。

(四)创新工作思路,向管理审计转型。(1)在审计方向上,以“内部控制审计”为抓手,开展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规范管理、抑制风险和防腐倡廉的重要举措。目前,基础教育的内部控制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以C市教育行政部门为例,对内部控制审计仅限于审查财务收支、翻阅会议纪要、规章制度、询问个别管理人员,从审计方式方法、审计流程、审计效果来看,都不尽如人意。基础教育审计部门应以财政部年度内部控制评价(单位自评价)为基础,整合进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中,并逐步引领“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形成基础教育内部控制建设与评价体系,发挥审计建议服务职能,夯实中小学校内部控制建设,防范教育风险(见图3)。(2)在审计内容上,随着政府会计改革,中小学校实行“双分录、双基础、双报告”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成本”概念。面对变化,基础教育内部审计顺应会计改革,调整审计内容。强化对中小学校资产审计,重点关注资产的采购、使用、折旧计提、处置等,摸清学校“家底”,确保国有资产信息真实、有效。在资产审计的同时,应强调对资产配置、使用效益与效率,进行审计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升被审计学校资产管理水平。研究开展绩效审计,对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分析,逐步探索构建基础教育绩效评价标准,在同类别学校之间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通过对标,审计人员提出改进建议和优化措施,帮助被审计学校提升财务和业务管理水平。(3)在审计方法上,采用“点、线、面”开展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在使用常规财务收支审计方式方法外,通过对资金收支行为的审计,延伸至关注整个业务流程和关键点,及时分析财务与业务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和风险,提出针对性管理建议。内部审计应从单笔经济业务“点”开始,关注业务流程这条“线”,最后才能抓住“业务与财务管理”(面)。以审计调研中等职业学校实训耗材废品收入为例:通过1笔“废品收入”金额入账(点),延伸到学校“实训耗材的预算、采购、管理、使用、废品处置”等环节(线):审核耗材预算的编制的科学性、采购方式规范性、耗材的出入库管理情况、废品处置及收入核算。最后归结至学校的预算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面)。审计人员针对制度缺失、制度执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和管理建议,切实提升学校实训耗材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点、线、面”的审计方法将有利于拓展审计人员视野,从紧盯单个财务数据向数据背后的管理内涵延伸,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4)探索“内部审计关口”前移,从事后审计监督向事前、事中审计监督转变,将基础教育内部审计的事后监督、评价职能,延伸到事前、事中管控与建议。以“部门预算审计”为例,目前基础教育内部审计部门往往是在年度结束后,针对学校上一个(或几个)年度预算情况进行审计,基本采用预算收入完成率、支进度百分比、结余资金占比等指标进行评价,远远无法满足“提高预算科学性和财政资金透明度、预防腐败、提高教育资金使用绩效”的预算审计目的。部门预算审计关口前移,即从“预算执行完毕后”前移至“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关口:首先,审计人员应全面了解基础教育(或学校)发展规划及年度重点工作,熟悉预算编制的组织和流程、以前年度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等;其次,通过关注预算编制的关键控制点(收入是否全面、教育重点工作的保障、重大项目的论证、绩效目标申报与评价),来参与基础教育预算编制过程,控制预算编制风险,提升预算编制质量;再次,分析以前年度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不足,提出指导建议和意见,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最后,年度中跟踪获取月度、季度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分析执行数据偏离预算的原因,并提出审计建议,保证预算目标完成。“内部审计关口”的前移,将有利于发挥优化管理、防范风险的内审作用。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为审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信息化发展经历了单项会计核算、全面会计核算与业财融合的财务管理与决策支持,毫无疑问,目前依靠传统手工处理的内部审计,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审计工作的需要,应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1)开发基础教育内部审计作业软件。根据中小学财务核算情况,定制开发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软件来辅助审计工作:模拟传统手工的审计流程,通过软件访问和获取财务数据库,具备查询、整理和分析财务数据功能,满足审计人员对数据分析需要;同时具备审计统计分析、审计底稿与报告生成等审计管理功能。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软件开发与使用,将节约现场审计作业时间、提高审计工作质量。(2)考虑构建区域性基础教育审计信息化平台。由于中、小学校管理模式、财务核算、财务信息报告基本统一,特别是部分城市已实行了财务集中核算,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可以在实现上述“单机作业审计”的基础上发展“网络化审计”,构建区域性基础教育审计信息化平台。通过构建区域性基础教育审计信息化平台,将审计资源平台与中小学财务集中核算平台、资产管理平台、学校财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科研系统等对接,打通信息流,实现信息共享、远程监控、数据采集与挖掘、对比分析、自动预警、审计决策分析支持等功能,使得审计决策过程更加智能,为内部审计职能发挥提供技术支撑。

五、结语

教育审计范文8

1.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笔者对广西教育系统部分高校调查了解,结果表明:只有一半的高校设立审计部门,这其中有三分之一是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审计人员大部分是从财务岗位劝退转型的,一部分审计人员还兼任学校其他管理岗位。调查显示:某些校领导认为公立高校属于全额拨款预算单位,不象企业存在风险问题,内审工作可有可无,没必要设立独立部门和配备专职专业人员。

2.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过低。

由于受到环境、人才、硬件、软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审计信息化发展远远落后于会计信息化。比如广西教育系统的财务部门基本上采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业务部门采用信息管理系统,这些信息技术比较成熟,更新升级的速度快,但是相对应的审计部门主要采用手工审计,计算机起到辅助作用,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审计软件能赶得上审计对象的变化少数高校也采用审计软件,但事实证明实用性不强,使用效果不理想。原始的简单的审计方法适合于传统的制度导向的财务收支审计,根本无法满足现代风险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对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无法进行涉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风险分析及防范。

3.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到位。

尽管审计署2007年以来了《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基本准则》和一系列专业审计数据规划,以及2008年通过建立审计方法目录体系和审计方法规范要素而完成了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标准规范工作,但是各施各法的内部审计执法行为可能隐藏着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和审计作业安全性、科学性、审计证据可靠性及审计报告恰当性等背后的各种审计风险。信息化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目标、程序、技术、方式等缺乏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而导致在审计实践中遇到了很多的障碍。

4.内部审计风险更趋复杂化。

在信息技术普及化、信息交流全球化和信息传输自动化的背景下催生了会计核算电算化以及内部审计信息化。这种背景下内部审计,审计环境更趋复杂化,审计数据采集难度、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信息系统的成熟度与安全性、审计人员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熟练度等审计因素,均有可能使得审计风险在审计业务发生前就已经产生或存在。

二、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1.与时俱进,更新理念。

对于内部审计的负责部门,应做好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工作,形成完备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避免出现以领导的意图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的情况。对于被审单位,要树立主动接受内部审计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从传统的查错防弊到现在的价值增值管理服务的内部审计内涵。

2.重视技术,坚持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理念必须随着内部审计标准、审计方式、审计手段、人员要求、审计目标等变化而与时俱进,必须从传统的手工作业转变为现代内部审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审计项目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轨道上来,实现由财务控制逐步向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转变,以计算机及其软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集成技术、数据管理为依托,重视科技知识与技能在创新内部审计方法上的作用。

3.完善制度,健全体系。

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应尽快研究制订适应本地本系统发展现状的、统一的审计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应当包括内部审计工作标准、风险评估、系统评价、内控评价、人员资质以及审计技术、基础设施、系统流程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业务规范和管理体系。不仅仅从战术上对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制制度进行健全性和符合性测试,继而识别风险并进行有效防控,而且要强调审计战略,应虑广西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环境因素,强调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等多种审计模式融合成一个整体体系,以达到审计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4.强化培训,打造队伍。

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打造的内审队伍的综合素质。培养满足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要求的、财审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和计算机技能交融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尤为重要。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培训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诸如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及其成果转化,以科研促进审计实践,理论研究指导审计实务,并进行考核评价,以适应时代对内审人员的基本要求。

5.注重分工,强调效率。

根据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著名的劳动分工论,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优质的专业审计资源如审计中介机构,将部分风险程度高以及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业务项目(如大型基建审计项目或者是巨额融资项目等审计成本高相对较高、专业分工相对专业的审计业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外包给社会专业机构,不但可以转移和规避审计风险,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而且可有效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