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教育审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传统文化与审计教育
谈文化,就必须谈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每一种文化的起源、演进和发展又有着各自的轨迹和脉络。这就决定了廉政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廉政思想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试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加强审计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关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审计廉政文化的思想源泉
审计廉政文化既具有职业的特殊性,又具有文化的普遍性,这种既特殊又普遍的文化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审计廉政文化是整个审计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审计机关廉政文化教育的不竭资源
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今天我们审计机关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同样也要善于利用传统文化的道义力量,整理、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其深深地融于审计人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廉政思想、历代清官廉吏广被传颂的典型事例、不断提炼、升华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都是我们开展廉政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
三、加强审计廉政文化建设是继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当前,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发挥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廉政文化传统,增强廉政文化意识,营造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社会氛围,这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个治本之策。因此,审计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继承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计体系构建探析
布审计报告,公布政策落实与执行情况。根据审计报告来看,国家审计署对教育扶贫的审计主要聚焦于扶贫资金使用与项目建设两个维度,审计重点在于教育扶贫资金是否存在侵占、闲置、应用其他领域,或是项目建成后无法使用、进展缓慢等问题。例如,在2019年第二季度报告中,披露19个县存在“雨露计划”教育扶贫政策落实不够精准问题;2018年第三季度披露20个地区教育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扶贫资金与项目未及预期效果问题。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披露具有一定督促作用,促使各地政府积极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但就现有审计结果来看,披露的多为合规性问题,对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查较少,导致实践中各地政府更多的关注扶贫资金如何使用不违规、如何盘活扶贫资金、如何避免扶贫资金浪费等,而较少关注如何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果与价值这一核心问题。因此,有必要改进现行绩效审计体系,明确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与目标,构建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设计合理审计程序,强化跟踪审计,切实发挥审计效果,保证教育扶贫资金价值充分发挥。
一、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计体系设计
1.确定审计重点,提高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计针对性。当前,教育扶贫资金的使用分为计划、资金分配、使用以及跟踪评价四个阶段,因此,在绩效审计中,可依据教育扶贫资金运行不同阶段,明确审计重点,提高审计针对性。各阶段审计重点内容及重点如表1所示。根据上表可看出,各阶段资金运用情况不同,因而审计重点也有所不同。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应当关注立项是否契合国家扶贫政策,同时还应关注资金使用计划是否详细,实践中是否按照计划推行项目等;资金分配阶段,审计人员应注重教育局、财政局是否按照确定的方案分配教育扶贫资金,以及资金到位时间与数量;资金使用阶段,该阶段是体现教育扶贫资金绩效的关键阶段,也是审计的核心所在,在资金绩效审计中,既要注重资金使用合法合规性,同时也要注重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价值;跟踪评价阶段,主要检测资金应用一段时间后是否发挥应有效益,是否可持续产生效益,审计人员还需提出建议促使单位采取措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发挥审计的效用。
2.确定审计目标,构建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教育扶贫资金作为助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切断贫困传递的重要资源,如何发挥资金效益是关键。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核心在于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提高资金应用效益,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在具体审计中,主要有两大目标:一是对教育扶贫工作的制度设计与执行进行审计,了解教育扶贫采取的措施、实施计划、职能分配、工作执行情况及扶贫效果,对内部设计、工作执行提出优化策略,保障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二是在确保教育扶贫资金使用合规性的前提下,对资金使用经济、效率以及效益进行审计,经济方面是确保资金使用性价比,即支出少部分钱获取同等甚至是更好的效果;效率是提高时间、物料、人力、资金的使用效率,使投入的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价值;效益方面是促使扶贫工作朝着预设目标奋进,推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在确定审计目标的基础上,选定合适指标构建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确保审计工作开展的逻辑性、全面性。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3.审计程序设计,保证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效果。在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有明确流程,从掌握情况到绩效评级再到提出绩效优化策略,切实保证审计效果。首先是通过实地调研,掌握该地区学校数量、贫困师生人数、教学现况、教育扶贫项目等。其次是从制度设计与执行两个方面检测教育扶贫制度有效性,制度方面,主要关注当地政府是否制定有与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对应的制度或采取何种措施、地方配套措施是否合理、工作开展是否有完善的规划支撑,执行方面,关注教育扶贫工作执行是否精准到位、责任分配是否明确、监督机制是否的当、是否制定考核机制保障工作效果等。再次是从合法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对教育扶贫资金绩效进行评价,不管是哪个维度的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提出优化策略奠定基础。最后是基于评价结果,从中挖掘具体问题,比如,若政府制定政策与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导向不符,则帮助其纠正;若扶贫工作执行结果与预期相差较大,则帮助其找到问题原因,理清问题根源在于制度设计、执行方式或是其他方面。在明确问题基础上,还需结合当地实情,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建议,提高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及时止损。
4.强化跟踪审计,确保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结果整改落地。跟踪审计是最后一道流程,应通过多部门联合审查,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形成整改合力,确保教育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结果整改落地。首先,制定多部门联动审计整改机制。审计部门应将审计结果与督察部门信息共享,通过资料分享、情况沟通,与纪检、检察等多部门形成联动,一方面,构建审计问题整改长效机制,由财政、发改等部门依据审计结果与建议,提出问题对策,例如,对于贫困地区教育扶贫资金供给不平衡的情况,财政与发改委两部门可依据审计建议,对扶贫教育资金进行合理规划,解决政策落实问题;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监察体系,审计部门定期检查整改情况,并将结果呈送至市政府、人大常委会以及上级审计部门,同时配合人大对问题进行检查,并督促整改,确保审计结果整改到位。其次,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审计部门可通过书面公告、政府公报、新闻会、电视媒体、微博微信平台、举办审计开放日活动等多渠道公布审计结果,加大信息公开范围,详细披露扶贫教育资金效益情况,满足民众对审计结果的知情需求。通过扩大审计公告范围,扩大审计影响力,以此实现倒逼作用,提高整改效果,保证整改落实到位。
二、结语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研究
摘要: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涉及到国家、社会和学生的利益,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审计。但是在高校内部绩效审计中存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评价系统不完善的问题。所以,必须通过提高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培养专业化的审计人员和完善评价系统的途径进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
关键词:内部审计;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是通过对高校的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和分析,进而提高资源配置和管理效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高校。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进行绩效审计,一方面可以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高校运行的监督,进而帮助高校实现良性发展。
一、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第一,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不是九年义务教育范围之内的教育阶段,它是培养国家高等人才的教育。高等教育既不属于消费上的私人产品也不属于消费上的公共产品,而是属于兼具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使得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的主体是多元的,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的投入,同时还包括社会和学生的投入。第二,委托理论。政府希望高校能够妥善利用资金进行人才的培养,社会希望高校为其盈利,学生希望高校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所以,为了更好的体现高校对委托方的负责,进行绩效审计是必要的。
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内容
第一,经济性审计。节约性审计主要强调在保证高校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将成本降到最低,并且坚决杜绝挪用资金的现象。合理性审计强调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大限度的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效率性审计。人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教师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的核心,对教师群体的人数和知识结构进行审查是人力资源效率性审查的重点;财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高校财力支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的支出;物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高校物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主要是对高校的建筑、设备等资源的使用状况和是否优化配置的审计。第三,效果性审计。人才培养的效果性审计是评价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效果的重要指标,科研发展的效果审计主要是对科研成果的审计。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论文
一、广西教育系统系统内部审计现状
1.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笔者对广西教育系统部分高校调查了解,结果表明:只有一半的高校设立审计部门,这其中有三分之一是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审计人员大部分是从财务岗位劝退转型的,一部分审计人员还兼任学校其他管理岗位。调查显示:某些校领导认为公立高校属于全额拨款预算单位,不象企业存在风险问题,内审工作可有可无,没必要设立独立部门和配备专职专业人员。
2.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过低。
由于受到环境、人才、硬件、软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审计信息化发展远远落后于会计信息化。比如广西教育系统的财务部门基本上采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业务部门采用信息管理系统,这些信息技术比较成熟,更新升级的速度快,但是相对应的审计部门主要采用手工审计,计算机起到辅助作用,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审计软件能赶得上审计对象的变化少数高校也采用审计软件,但事实证明实用性不强,使用效果不理想。原始的简单的审计方法适合于传统的制度导向的财务收支审计,根本无法满足现代风险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对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无法进行涉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风险分析及防范。
3.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到位。
尽管审计署2007年以来了《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基本准则》和一系列专业审计数据规划,以及2008年通过建立审计方法目录体系和审计方法规范要素而完成了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标准规范工作,但是各施各法的内部审计执法行为可能隐藏着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和审计作业安全性、科学性、审计证据可靠性及审计报告恰当性等背后的各种审计风险。信息化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目标、程序、技术、方式等缺乏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而导致在审计实践中遇到了很多的障碍。
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职能研究
摘要:基础教育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的重要分支,随着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应紧跟新时代要求,抓住审计制度发展和变革战略机遇,深刻理解内部审计功能和价值,强化内部审计机制建设,实现管理型内部审计转型,有效发挥教育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建议职能。
关键词: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职能
引言
2018年审计署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以下简称《规定》),对于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起到制度保障作用。基础教育内部审计部门,应紧跟新时代要求,抓住审计制度发展和变革的战略机遇,深刻理解内部审计功能和价值,通过强化教育经费监管,防范风险,提高经费使用绩效,有效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一、内部审计职能的变迁
内部审计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内在功能和本质。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历次定义来看,内部审计职能已经渗透到组织运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不断实现价值增值(见图1)。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明确内部审计具有“确认”和“咨询”职能。在我国,内审职能随着审计目标和内容的变化而拓展。审计署《规定》明确将内部审计职能从“监督与评价”拓展为“监督、评价和建议”,强调要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议”职能,这与IIA的“咨询服务”职能不谋而合。
二、基础教育内部审计定位与职能
内部审计教育财务论文
一、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及职能
(一)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审计实践中,审计的内容基本上离不开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三个方面。一般来说,外部审计的内容较为规范,重点是对被查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的经济活动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而由于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因此,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本部门、本单位以及所属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主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审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审查;资金财产的完整性、效益的审查;经营方针、经营决策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审查;计划预算的合理性和恰当性审查;合同协议的合法性与适当性的审查;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技术工艺等影响效益的因素审查等。在教育系统内部设立审计机构,并由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评价的行为,属于内部审计的范畴。
(二)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
审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在我国,按照审计的内容和目的,可以划分为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如果按执行者即审计主体划分,又可分为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相对于审计客体而言,政府审计、民间审计都是外部审计。所谓的内部审计就是由本部门或本单位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或专职人员实施的审计。从我国恢复审计以来,审计理论界对审计的职能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即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职能。其中经济监督是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它通过对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审核核查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是否合法、真实、公允,监察和督促经营者履行经济责任,同时维护企业、单位的合法权益。经济评价职能,主要是在掌握被审单位经济活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被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者业绩的好坏等作出切实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在肯定成绩、找出问题的同时,对被审单位提出建设性建议。经济鉴证职能,主要是在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审查核实确认后,通过出具审计报告的形式,向报告的使用者证明被审单位提供的财务与其他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二、教育财务管理中加强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建立、完善内部审计机制是法制的基本要求
教育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基础教育内部的财务控制与审计,是帮助学校实现其财务目标的过程,基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关系着学校的发展,是学校实现高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基础教育开展过程中,财务控制与审计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基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的提升策略,一是加强财务控制与审计意识,这是财务控制与审计质量提升的先决条件;二是提高财务控制与审计人员专业素质,这将对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三是健全财务控制与审计体系,这是影响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效果的关键一步;最后还需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基础教育财务控制与审计的规范性、科学性,助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财务控制;审计
引言
基础教育[1]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工程,在促进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经费[2]投入的大量增加,如何合理使用基础教育经费,强化经费监管,优化经费使用环境,提高基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基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和审计工作[3]是基础教育内部管理的重要一环。财务控制[4]通过对基础教育内部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整体的把控,为财务预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内部审计[5]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监督职能的发挥,确保财务控制的各项举措得以落实,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内部控制工作效果的好坏。通过建立健全的财务控制与审计体系,有助于基础教育内部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完备、系统高效,优化基础教育管理水平。
1基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的意义
基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对经济活动和资金使用中的风险进行防控,从而达到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保证经济活动合乎法规,预防腐败,保证国家财政资金安全的效果。在基础教育内部实行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实施财务控制与审计,有利于保障基础教育的资金安全。通过组织财务控制与审计,可以采取控制措施对财产物资进行合理的保管使用,防范不必要的损毁,杜绝浪费、腐败等问题发生,通过分析评估相关的经济活动,制定财务预算及风险管控方案,实现对基础教育内部资产的管控。另外,通过开展财务控制与审计,还可以促进基础教育内部工作效率的提高。通过将财务控制与审计结果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决策,有助于完善学校经济活动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学校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实施财务控制与审计,还有利于完善基础教育内部管控机制。通过在基础教育内部实行财务控制与审计,可以起到对财务活动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的作用,从而对相关财务审计人员进行管理,有助于从管理层面上发现财务审计工作制度程序上的不足,通过优化财务审计的工作环境,不断改善财务控制与审计的工作方法,进而完善内部管控机制。
2基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论文
一、广西教育系统系统内部审计现状
1.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笔者对广西教育系统部分高校调查了解,结果表明:只有一半的高校设立审计部门,这其中有三分之一是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审计人员大部分是从财务岗位劝退转型的,一部分审计人员还兼任学校其他管理岗位。调查显示:某些校领导认为公立高校属于全额拨款预算单位,不象企业存在风险问题,内审工作可有可无,没必要设立独立部门和配备专职专业人员。
2.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过低。
由于受到环境、人才、硬件、软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审计信息化发展远远落后于会计信息化。比如广西教育系统的财务部门基本上采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业务部门采用信息管理系统,这些信息技术比较成熟,更新升级的速度快,但是相对应的审计部门主要采用手工审计,计算机起到辅助作用,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审计软件能赶得上审计对象的变化少数高校也采用审计软件,但事实证明实用性不强,使用效果不理想。原始的简单的审计方法适合于传统的制度导向的财务收支审计,根本无法满足现代风险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对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无法进行涉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风险分析及防范。
3.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到位。
尽管审计署2007年以来了《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基本准则》和一系列专业审计数据规划,以及2008年通过建立审计方法目录体系和审计方法规范要素而完成了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标准规范工作,但是各施各法的内部审计执法行为可能隐藏着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和审计作业安全性、科学性、审计证据可靠性及审计报告恰当性等背后的各种审计风险。信息化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目标、程序、技术、方式等缺乏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而导致在审计实践中遇到了很多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