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生能力的培养(共8篇)

初中语文学生能力的培养(共8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生阅读能力培养

一、培养初中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浓厚兴趣

具体做法:可以在一周的课程安排中抽出一节,提供给学生专门的当前刊物最新文学作品的阅读时间,包括意林、读者等具体文本材料进行相关阅读能力的积累,同时综合元素的指引下,加上具体图文的配合,会使得他们的阅读兴趣得到激发,在长期积累的作用下会保证阅读视野的拓宽,使得不自觉的阅读兴趣得到提高,那么课后阅读知识的积累就保证了一定后续力量的累计。 另外,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必要的共同语言也比较多,加大他们之间的交流会促进阅读心得的共享效果,保证一定经验积累下的课外实践气氛,结合自己在文章写作中的阅读,产生内部的良性竞争形势。

二、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注重阅读方法的培养

进行必要现代文主体思想把握的引导练习,使得学生在掌握一定规律之后,能够进行不同模式的创新,保证其在现代文阅读上的主要判断能力。这个过程需要经过系统的背诵和筛选才能保证一定要求水准的全面实现。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进行不同篇目的背诵,可以进行课后的专业教学辅导以及认知观念强化,保证关键语句的承接效果,实现具体字词延展的背诵记忆效果。背诵不是一味的死记,需要多归纳、多揣摩。

面对阅读材料,学生要学会面心静气,怀着欣赏的态度进行浏览,包括标题、作者、内容注释以及具体的写作时间,实现从背景中掌握文章的大意,基本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写作思路,理解行文的主要线索,实现对题材的进一步了解,可以结合自己的情感经验试图与深情款款的文章修饰进行共鸣回响,实现脑海中较为深刻的文章的总体印象,实现理解过程系统有序地进行。这种形式可以具体保证阅读速度和精准度要求;在大体把握文章的主体思路后,结合问题进行重要内容的筛选,把握针对性地再次阅读,提取文章最优价值的信息;现代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不能孤立地进行字词与语句的简单理解,要学会从总体把握和理解零散的知识,阅读的主要意图要放在作者意图的细心揣摩是哪个,实现思路脉络、主要精神和内容要点的全局性掌握;训练题的设计要与文章有着具体的联系,同时涉及的知识面要广一些,保证学生需要考察能力的拓展,这种范围不宜太大,只要做到文章重点、难点的延伸,以及学生的感悟就足够了,保证学生在阅读训练后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必要知识的积累。 

(二)注重阅读的训练

练习是保证一定能力培养的必经之路,所以在培养阅读能力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有意识的分离文章的重点段落,为学生设计一些相关的题目,包括词句在文章的作用地位等,学生在丰富的分析材料下进行必要能力的培养,是满足现代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表现;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自行阅读,同时能够按照规范或进行创新模式的题目设计;教师在针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前,要经过科学的分析,系统的进行教案书写,确保整体教学能够朝着好的方向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主观地位,使得其具体的思想中心能够决定自己该做什么样的练习,现代丰富的阅读资料在学生周围都有着丰厚的存储;加强课内基础知识的巩固,实现课外实践活动的讨论,在必要的演讲和话剧表演等活动的展现下,学生会加强对主动学习的肯定态度,保证一定的阅读水平提高的练习。

三、总结

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按照自主、合作与探究的系统结构进行必要时间的基础知识积累,保证词汇量丰富掌握的同时,能够理解不同语句阐述的环境气息及文学底蕴,确保在教师的长期引导与兴趣实践教学配合作用下,自己在阅读能力的加强方面有了一定水平的建树,促进国家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王静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

第二篇:初中语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如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能够促进人类的快速发展,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就没有发明;没有发明,人类就不会进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想象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对文中的故事情景、情节有自己的感受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进行作文写作时要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把自己所想的东西写出来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在学习初中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及时对事物进行联想与想象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可以通过对一些感情色彩丰富的文学作品进行评价以及多写想象中的事物来培养想象意识,深化想象内涵。

二、如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是世界伟人爱因斯坦的名言。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丰富的创新韵味,在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化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天生就对各种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是会对那些新事物提出各种问题,老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找出教材内容本身的乐趣所在,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来感受语文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故意创造特别的学习情境,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身份参加到语文学习的思维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督促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美好的将来奠定夯实牢固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怀疑课本中或老师做出的结论。这样对开拓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标新立异的精神、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密度有所帮助。比如在学习《风筝》一文时,学生就对课文内容大胆质疑,提出了很多不理解的问题。比如:远处天空中有风筝浮动,为什么对“我”来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呢?文中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多病、瘦弱不堪小兄弟形象呢?为什么看一本外国关于儿童论述的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不幸呢?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让他们进行强烈、大胆的讨论,然后说出的自己的看法,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聆听其他同学的观点,使自己心中的疑惑解开。要想有突破就得有敢于怀疑的精神,对现有的事物产生怀疑,就有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怀疑是思考的开始,是学习的开端。突破科学、创造理论、发明技术,一般都源于怀疑。古代文学家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在强调怀疑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学生常规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有质疑的声音、讨论的声音,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进而大胆怀疑、大胆尝试、大胆创造、大胆创新。

(三)拓展课外知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老师要把课文内容和外面的大千世界联系起来是新教育理论对老师的要求,这样能够把课堂外丰富多彩的生活带到课堂中,从而使语文课堂不至于那么枯燥。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这句话说明,仅仅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教材中的知识远远达不到新课程改革教学的要求。新课程语文改革提出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打破时空的局限性,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是理想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广阔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融入自然、走进生活,去采集一些感性的、能激发学习兴趣的素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尽一切可能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进步和发展。

三、结语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职责,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尽一切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来完成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并履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作者:曹峰 单位:扶沟县汴岗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第三篇:初中语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一、从不同阶段的学生主体着手,激发学生阅读

让学生投入最大的兴趣参与阅读与学习,并通过书本理论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揭开那一层笼罩在学生心里的神秘面纱。这不论是对学生的爱情观的形成,还是对学生的阅读都有促进作用。“读”跟文化积淀是相辅相成的,在“读”的过程中能积累知识,知识积累到一定得程度才能更好地指导阅读。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他们喜爱阅读的同时,也就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牵动学生阅读

2007年12月17日,国家明确规定清明、端午、中秋纳入法定节假日,从第二年起开始执行。这些节日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中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有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而语文学科则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传播民族文化、传承文明的使命。传统里面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词等。这正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课外阅读资源。既可以运用这种形式来引导学生阅读,又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在中秋节放假前夕,可以布置学生收集关于中秋的传说、故事、诗词或自己家过节有什么特别之处,并在课堂上朗读、讲解。以此类推,还有很多的传统节日,通过这种训练,让学生养成过一次节日就有收集、思考节日内涵的思维习惯,从而养成、关注传统文化的习惯。这让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想,通过三年的反复训练,学生增强了文化内涵,从而用这种积淀反哺于阅读,使学生慢慢地形成阅读思维。

三、设置悬念法,推动学生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有渴求的阅读的欲望,从而变“要我阅读”为“我想阅读”、“我要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自主阅读比教师硬性要求的被动阅读效果要明显得多,也非常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老师有必要在上课时卖卖关子,就是对有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只讲一部分,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故意中断,告诉学生这些内容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并且说,书上讲得更精彩。比如在讲到《智取生辰纲》一文的时候,先讲一些水浒人物,吊起学生胃口,让学生先去阅读《水浒传》了解水浒人物,再来讲这一课。这样,通过阅读,既让学生通过好奇心了解了相关知识,又可以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把阅读跟教学统一了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对这些感兴趣的知识有一种探索的心理,自己去弄个水落石出。这样,渐渐地学生便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了。

四、总结

学生的学习需要阅读,在生活中面对林林总总的信息需要阅读。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来适应学习生活的需要,只有从各个侧面刺激他们的阅读潜能,才能更好地让他们去读,并渐渐地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

作者:杜文志 单位:四川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与人格培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人格培养

语文在学校教育的多门学科中对于人格培养有着先天优势。这是因为语文是所有主干学科中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这一点仅从教科书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来。每篇课文选择的初衷无不是为了宣扬正面、积极的人格。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为什么对人格培养尤其重要呢?这是因为在心理学上将12至18岁定义为青春期。这个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期。在这个阶段,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是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通过教育去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当今语文教学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即过分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忽略其人文性。目前我们的教育仍未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为了应付考试,许多老师单纯地从工具方面训练学生。比如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背名言警句,背范文,背写作套路,还有不少老师给学生编好作文套路,让学生在考试时套用。但是,这样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毫无特点,甚至没有个人感情。中国有句古话“文如其人”,这就证明作文是可以体现出一个孩子的人格的,我们不仅要注重通过作文训练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格,还要从中去发现和及时纠正学生人格发育过程中的不良倾向。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只教文不育人。要将语文知识的教授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融为一体,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格培养的途径

(一)加强语文教师自身的修养

所谓身传言教,教师往往是学生最好的榜样。试想一位满口社会责任的教师,在平时其实是个丝毫没有社会公德心的人,在学生群体面前是根本没有榜样作用的,又如何能够教育好学生呢。语文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一是在人格方面,要注重培养自身的优良品质,例如坚忍不拔的性格,乐观积极的心态,宽容待人的包容心等等;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修养。要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并且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加上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扎实的语文功底等,就一定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带给学生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挖掘人格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材本身蕴涵着丰富教育素材,教育的内容。拿一年级上册课本中的课文《生命,生命》举例。其课文的主旨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作者杏林子本人的经历更是对积极人生态度的最好例证。所以一篇课文就有许多个可以挖掘的人格教育切入点。作为教师,应当自觉地挖掘此类资源,加以利用。让这些高尚的人格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们的心田,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见贤思齐,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鼓励学生在课外自觉地进行人格自我教育

课堂教育始终有限,而对人格的教育却永无止境。因此语文教学要借助学科的特色培养起自我人格教学的能力。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模仿课堂教育中学习到的伟大人格,比如学习了初二下学期的《敬畏自然》一文,不仅要让学生们明白人和自然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告诉学生爱护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还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爱护自然。针对此,可以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比如“记录身边爱护自然的好人好事”“罗列二十条从我做起爱护自然的举措”“全班组织一次爱护自然趣味知识竞赛”等,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践成果,使他们将自己所学与社会需要建立对等关系,进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能够通过成果的获得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作者:熊云华 单位:陕西省新民中学

第五篇:初中语文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求知欲有着直接的影响。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如果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那么必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不用谈创新了。反之,若能够采取科学方式激发出学生的参与兴趣,就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创新敞开大门。例如,在《杨修之死》的教学中,可以将重点问题放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杨修的死因;二是我们可以在杨修身上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提出以上两个问题后,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被迅速激发出来,并将这种兴趣带入整个学习过程中,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杨修是由于过于聪明,借自己的聪明来揣测曹操的想法而引起曹操的嫉妒而被杀死的;有的学生认为,杨修是由于卷入皇室继承人的争斗中而被曹操杀死的;有的学生认为,杨修是因为过于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才招致杀身之祸。因此,我们要从杨修身上注意到言多必失的危害,在某些特定场合,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否则就可能出现“祸从口出”的情况。采取以上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还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构建一座桥梁。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够采取适宜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层含义。

二、重视发现与探究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需要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与读书时间,并积极地将合作教学法应用到课堂中,让学生能够从与同学和教师的讨论过程中加深自己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从他人的思路中得到启迪,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种独到的见解,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萌芽。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在《俗世奇人》的教学过程中,在讨论“杨巴”与“杨七”“奇”的地方时,就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分析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要让学生讨论现在的社会是否既需要像“杨七”这种埋头苦干、有真才实学的人,又需要像“杨巴”这种随机应变与圆滑世故的人。在讨论的过程之外,教师需要随时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保护好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鼓励学生进行多方思考

爱因斯坦曾经提出过:对于学生而言,想象力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知识,知识有限,但是想象力却可以概括世间的一切。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也强化了这一认识。因此,教师需要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让学生站在多角度的问题下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的思路狭隘、单一,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想象力正是帮助学生走出这种禁区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写作教学中,考虑到写作本身就是一项具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多创设一种幻想式命题作文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适宜的情景中进行想象。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即可自由自在地翱翔,无拘束地进行思考。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将教学活动局限在教材表层,而应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观察,深入体会到文章的意境,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思考与想象。这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重视预习

预习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意义构建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也是信息的构建者,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以及教师的引导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同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要意识到,学习的目标并非简单的达成认知目标,而是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继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预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预习前,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好相关的资源、经验与情境,联系教授的文本信息与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丰富他们的构建经验。由此可见,在阅读课中对学生进行预习引导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清贫》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即可让学生从“是怎样的人”这一角度进行思考与探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与探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方有关志敏的学习资料,让学生的预习朝着深入的方向发展。此外,在预习环节中,教师要善于整合相关的学习资料,创设出适宜学生全面发展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出发点来安排学习任务。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学习策略。

五、总结

总而言之,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灵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让学生站在多角度的问题下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宜社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作者:周秀梅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戴庄中学

第六篇:初中语文学生表达能力培养

一、创设和谐情境,让学生敢说

学生在课堂中不敢说、怕说,其实更多是有心理障碍,因为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习惯了被动地听教师讲的模式,要让他们开口说,首先需要他们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而要让学生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和谐的交际情境就不可或缺。

1.以鼓励为主

要创设和谐的交际情境,教师首先要懂得鼓励学生,让学生能突破心理防线,敢开口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打断。以七年级上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以“谈谈你心中的文学”为话题引导学生说说对文学的理解。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文学在他们心中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故而学生表达起来也只能是三言两语。此时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学生,可以问问学生“喜欢哪些文章,为什么喜欢”,以此进行引导,让学生从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去感受文学,从而引导学生打开话匣子。

2.引入生活情境

要注重结合学生实际来引导学生开口说。以文本阅读教学为例,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以话题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这不仅可顺利地引入新文章的阅读,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意义。以七年级下魏巍《我的老师》的教学为例,教学之初,教师先以“说说你最难忘的一位老师”为话题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老师,在表达中进入新课学习。

二、丰富交际材料,让学生想说

学生敢说了,但如果缺少口语表达的材料,学生依然“找不到话说”。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口语交际的材料,为学生口语表达奠定基础。应该说,语文是和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来丰富语言交际材料,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1.改变教学方法

要注重改革口语教学方法,由此来丰富材料。就传统口语交际教学而言,教师基本延续了“照本宣科”的模式,多是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材料了解口语表达核心知识点,然后就以“自由活动”来代替实践活动。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所获得的材料只有教材,枯燥而单调。相反,如果教师能结合生活来丰富交际材料,让学生从丰富的材料或活动中汲取表达的素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以《话须形象才动人》的教学为例,教师先以“你比我猜”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出话说形象的作用,然后以“连词成句”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在表达中渗透“话形象动人”的巧门,接着提供一些图片,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表达,最后再以“介绍家乡的一种小吃”为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表达。这样,学生有了丰富的表达材料,交流起来也会“如鱼得水”。

2.注重实际运用

要注重在口语教学中拓展应用来丰富口语交际的材料。以七年级下《劝告》口语交际教学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基础上采用讨论法初步理解劝告的技巧后,通过网络材料来呈现“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和“使用不规范汉字”等现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这些现象,提出劝告的意见。然后组织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对此,学生兴趣浓厚,通过表演后的总结,较好地掌握了劝告的技巧,促进了目标的达成,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注重方法引导,让学生会说

“会”实质上是一种方法,即在口语交际中如何根据说话时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调节好语速、语调、语序等。要引导学生掌握说话的技巧,在课堂中还要注重多从方法上进行引导。

1.合作探究式

注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口语交际的技巧。以《当一次主持人》的口语交际教学为例,教师先以十一国庆节学校的活动为情境,引导学生来设计开场白,在这个过程中分小组进行,然后就小组间的开场白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分析优劣,总结出开场白的要领。这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的,是一种实践能力。接着教师呈现出节目单,引导学生根据节目单来编串联词,并引导学生模拟主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技能培养。应该说,提倡探究式的口语交际教学,可较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口语表达方法。

2.实际代入式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学生向老师告状要说,怎么说,让学生说清楚谁在哪怎么样。学生捡了东西,交给老师时,该怎么说,也是要说清楚谁在哪儿捡了什么东西。尤其是量词要用对,还要说出这个东西的形状、颜色、用途等等。与此同时,要结合教学实际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坚持“课前3分钟演讲”,组织学生在班级中开展“每日新闻”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而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语言实践活动,如针对班级中上网现象严重而组织开展“上网利弊”辩论活动等。

四、总结

语文是语言文字学科,语言自然是用于交流的,新课标中强度要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是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最好体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理念上将口语教学从“边缘地带”拉入“中心环节”,要注重从方法上进行革新,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作者:庄敏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包场初级中学

第七篇:初中语文学生表达能力培养

1.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现状分析

当前初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言,大多学生都积极表达但方式不对或不善于正确使用语言,因此容易造成他人的误会或反感;部分学生甚至羞于在人前表达自己,不敢与他人交流,常常都是一个人,渐渐与教师和同学疏远。就当前初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言,作文往往是教师唯一的培训方式,长期的作文写作已经让学生产生了厌恶情绪,产生了不愿意写作的情况;其他一些学生虽然勉强写作,但写作水平普遍较低,不能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较好的用语言来进行组织。这些表达能力问题都是常见于当代初中学生中的,其原因往往都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因素和教师的因素所共同导致的。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2.1学生自己应该作出努力,勇于表达

在社会进步和国家政策的约束下,当代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从小就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有的养成了高傲孤僻的性格,自大的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有的长成了文史的花朵,羞于,甚至怯于与他人交往等,这些都是导致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越来越低的主观因素。学生要想明显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与他人进行融洽愉悦的沟通,首先就必须改变自己以往那些不那么好的行为习惯,拿出勇气,以人际交流为乐趣,勇于表达、善于表达,克服自身因素,这样,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高效展开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工作。

2.2创新初中语文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深入的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言传声教法,还以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开展自主教学,例如,在每一篇新课程的第一堂课上,留出五到十分钟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利用简短有序的一段话来表达自己对该篇文章的理解,并且这样的学生讲解要轮流进行,不能专挑一些语文素质较强的人,应该更加重视那些平时不爱发言、语文能力想多较差的学生,强制性的要求学生进行表达能力训练,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课前学生整理语言的过程中,难免会进行一些必要的写写画画,这样,就又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起到了良好的锻炼作用。

2.3加强初中学生的社会实践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通常都是被关在有限的教室内进行语文学习的,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空间中,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人和事都是非常有限的,熟悉的人文环境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起不到十分明显的提升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扩展学生的社会接触面,让学生在各种性质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提升表达能力的效果。当代初中语文教学,应该顺应时展变化的要求,勇于追求创新,不要讲初中语文教学局限在课堂上,要带学生走出课堂,接近社会实际,让学生多一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身边的人、事、物,亲身感受、深切领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3.总结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相关的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必须对此加以重视,增强初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训力度,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问题上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目的,全面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表达能力对人的重要性,并将其明确的告知学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想得到更加明显的效果,还需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现状及原因进行必要的分析,具有针对性的采取解决措施,利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使学生对额表达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

作者:马小荣 单位:甘肃省漳县新寺中学

第八篇:初中语文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一、品味清新质朴、不加雕饰的自然美

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中“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班马鸣”这些静态和动态的意象给读者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画面中能看到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感人肺腑。此诗对情境的刻画新颖别致,体现了自然美与情感美的完美统一。以上两首诗都没有使用典故,也没有华丽的辞藻,通过朴素自然、明白易懂的语言就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千里蜀江行旅图,什么是送友离别的情境。其诗从内容上看是单纯的,但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又是极其丰富的,在平淡自然处演绎出意味深长的感觉。学生在学习和体会李白诗歌的自然美时,一定不要单一地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和记忆,而要把诗歌的语言、节奏还有画面感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感悟诗歌带给他们自然美的享受。

二、感知丰富多彩的意象,体验形象美

意象一词是我国古代文论中鉴赏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是指作者融合了主观意识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结合。换句话说,诗中所提到的景物、事物、人物,已经不能把它们看成事物本身,而是赋予了诗人的情思。诗歌意象可以是景,可以是物,可以是事,也可以是人。如《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折柳”这个意象寓意深刻。它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古汉乐府曲名,此曲表达的是友人离别的愁苦;二是指古代离别的一种习俗,一种情绪,在送别时,往往会从路边折柳相送,“柳”谐音“留”,正好借此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因此,古代诗歌中提到“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月”是李白诗歌使用得最为普遍的意象,在它的诗作中有四百多首写月的诗。先看看李白的“自然之月”,《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创作这首诗时第一次出川,在旅途见到两岸高山,半圆的明月,还有月影在江中飘动的美妙情境,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动人的秋月山水图。《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此诗中的月表现了诗人如月般超尘拔俗、冰清玉洁的情操。《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人运用大胆想象,把江中的月影看成是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此情此景是何等的壮阔与雄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通过明月这个意象来表达对千里之外友人的挂念,这是抒情之月。可见“月”的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很富有艺术表现张力。

三、感悟深邃壮阔的意境,提高审美修养

所谓诗歌的意境,是指我们在阅读和鉴赏优秀诗歌作品时,经常会超脱具体意象之外,有“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之感,即使人进入溟漠恍惚的诗的氛围、内蕴或者情味之中。意境的概念在我国文论中很早就提出来了,是我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衡量文学作品美的一个标准。《行路难》(其一)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全诗共八十二字,就能百步九折地展现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的复杂变化。让读者一开始进入“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欢乐宴会,一转就到“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感情的强烈冲击,然后又神游千载联想到吕尚和伊尹由微贱而最终得到君王的重用。诗人最后给我们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概,展示了他始终秉承对生活的积极追求和乐观的自信。这种思想境界是深邃壮阔的,是让读者回味无穷的。

四、总结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李白诗歌对学生构建审美能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感知优美意象和感悟壮阔的境界,能够建立他们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作者:杨永勋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虾子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