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职业素质培养探析(4篇)

高职职业素质培养探析(4篇)

第一篇:医学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现状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医学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现状。目的性抽样3所优质卫生职业院校,面向教师发放问卷124份。目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校内外没有形成合力;宏观层面缺少系统化设计,微观层面缺少相关标准、资源、有效考核评价方式。医学高职院校本身所具有的课时量大、学生在校时间短的特点,对系统化设计提出更高要求,需要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的深度相融。

关键词:医学生;高职教育;职业素质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单纯强调职业技能培养的理念已被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并重的培养思路所取代。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1]。医学高职院校同属于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范畴。杨文军等的研究认为,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8个因素分别为: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心理素质、成就导向、团队协作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职业精神[2]。本研究从专业教师视角了解目前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象与方法

目的性抽样选取样本校3所,分布在北方东部、南方东部和中部地区,均为专家推荐在卫生职业教育领域整体评价较好的学校,分别用编码T、N、L代替。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三类人群:专业教师、公共或人文课程教师、基础医学课程教师。其中专业教师分为护理类(护理、助产专业)、康复类(康复、针推专业)、药检类(药学、检验、药物制剂、中药等专业)。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见表1.调查问卷分三类:专业人员问卷、公共或人文课教师问卷、基础医学教师问卷。问卷设计在大量查阅文献和访谈基础上完成,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且经过预测与修订。问卷结构框架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宏观评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概况、人文素质类课程开设情况、教师自我评价、问题与影响因素。三类问卷有共性题目和个性化题目。数据采用EXCEL2013录入,SPSS20.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Explore分析,采用One-wayANOVA进行统计推断;分类资料采用Frequence,Crosstabs分析,采用Nonparametrictest-Chi-Squre统计推断。

2结果分析

2.1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宏观评价

80.6%的专业教师对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状况持肯定态度,她们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在实习中能够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好评”(18人),或者“学生在校期间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素质,并在实习期间得到进一步提升,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36人)。不同年龄、职称、专业教师的评价不存在显著性差异。59.65%的公共课或人文素质课、基础医学教师对学校所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状况持肯定态度(34人),仍有40.34%的教师认为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20人)或未表态(3人)。不同类别教师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差异性主要来自专业教师与公共人文课教师的评价差异,专业教师评价偏高,公共人文课教师评价偏低,基础医学课教师评价介于两者之间。三所样本校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49.90%的公共人文类课程或基础医学课程教师认为“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都非常重视并能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27人),32.73%认为“有的专业课教师重视,有的不重视”(18人),14.55%认为“比较重视,但工作尚未落到实处”(8人),仅有3.64%认为重视程度不足(2人)。两类教师间无显著性差异。关于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重要影响因素排序依次为:缺乏系统化、精细化的设计和有效策略,行业内普遍缺乏职业素质教育的标准和资源,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没有形成校内合力,与用人单位、实习单位合作不够深入,见表2。

2.2专业课教师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开展的工作

82.81%的专业教师认为“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关怀,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修养方面的教育和培养”(53人)。67.19%的专业教师认为“在课程设置方面,安排种类丰富的职业素质类课程,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43人)。60.09%的专业教师认为“在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中,也能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39人)。51.6%的专业教师认为“充分利用二课堂活动,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33人)。以上可以看出,从专业教师的视角,对专业课、一课堂的职业素质培养总体持肯定态度。不存在院校间和专业间的显著性差异。但是,在“专业是否有明确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方面,仅有35.8%的专业教师认为“有明确的专业特色目标,已形成了较成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执行方案”(24人)。56.7%的专业教师则认为“有较为明确的目标,但尚在积极探索更有效的落实方案和保障制度”(38人),也就是说在实施层面尚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另有7.5%的专业教师认为“目标不清”、“没有目标”或放弃选择(5人)。56.1%的专业教师认为“本专业非常重视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都重视”(37人),38.8%的专业课教师认为对专业非常重视,但“仍有部分专业课教师不重视”(26人),只有5.1%认为“比较重视,但工作未落到实处”(3人)或未评价(1人)。在学生毕业考核方面,88.1%的专业教师认为考虑到了将对职业素质的评价纳入(59人)。其中37.3%认为已形成成熟的考核方案(25人),28.4%认为方案处于试行阶段(19人),22.4%认为虽然包括了这部分内容,但未独立计算(15人)。在学生实习方面,23.9%和64.2%的专业教师认为自己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本专业学生实习情况(16人,43人),82.0%的专业教师都选择所在专业有统一的关于实习期间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55人),其中50.7%的认为“虽然有要求,但各实习单位执行情况不同”。仍有17.9%的专业教师表示没有统一要求。关于二课堂活动,11.9%的各类教师“非常了解学生二课堂活动并组织参与过”(8人),53.7%“比较了解”(63人),另有25.4%“不太了解”(17人),9.0%“完全不了解”(6人)。在二课堂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超过半数选择的核心问题是:二课堂活动与一课堂之间缺少必要的关联,未经过系统设计和优化。不同院校存在一定差异性,但在核心问题上具有一致性。而在“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参与的热情不足”的问题上,在两所学校都是超过半数选择的核心问题,而在N校是排在末位的问题。说明N校在此方面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是后续质性研究的关注点。而N校“活动形式单一”的问题比较突出,见表3

2.3教师自我评价

在专业、公共人文、基础医学三类教师中,41.7%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与每次课都有明确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与知识技能相融讲授”(50人);43.3%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视,课程有明确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52人);13.3%认为“虽然设计中没有,但常常会提到相关内容,注重育人”(16人),1.7%认为“主要讲授本专业的知识技能或其他内容(2人)。三类教师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1。两两比较,差异来源于公共人文和基础医学类教师,公共人文课程教师重视程度更高。35.09%的公共人文类课程或基础医学课程教师认为自己“非常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读过最新版”(20人),49.12%“比较了解,以前读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来是否又进行了调整就不清楚了”(28人),10.53%不太了解,认为与自己课程关系不大(6人)。另有3人未答。两类教师间无显著性差异。42.11%的公共人文类课程或基础医学课程教师认为自己所授课程“具有明确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且突出专业性”(24人),35.09%认为“具有明确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但专业性不强”(20人),17.54%认为“有素质培养目标,但表述笼统”(10人)。另有2人选择“课程目标重点强调了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1人未答。两类教师间无显著性差异。

2.4公共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开设情况

关于“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开设的专业课和职业素质类课程门数的比例设置是否合理”的问题,91.1%的专业教师认为合理(16人)或比较合理(45人),还有6.0%认为专业课学时过多(4人),3.0%认为人文素质类课程学时过多(2人)。而公共人文类课程教师中,46.4%认为合理(2人)或比较合理(11人),50.0%认为“不太合理,专业课学时过多,人文素质类课程被挤压”(14人)。可以看出,专业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是认可的,认为公共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所占比例基本合理,而公共人文类课程教师则半数感到课程量不足。两类教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关于“职业素质类课程与专业的对接情况”:17.89%专业教师和公共人文类课程教师认为“很好,能够联合教研,共同探讨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人文素质类课程能够突出专业特色”(17人),52.63%认为“比较好,但联合教研不足”(50人),27.37%认为“不了解,不同教研室之间联合教研很少”(26人),另有2人选其他。两类教师间无显著性差异。从专业教师角度看关于人文素质类课程存在的问题,超过半数选择的核心问题依次是:缺乏深度的联合教研(62.69%)、教学内容与专业相关性低实用性低(53.73%)。从公共人文类课程教师角度看人文素质类课程存在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深度的联合教研(59.26%),见表4。

2.5问题与影响因素

关于“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的阻力”,提供了8个备选项,整体选择情况见表5。超过50%选择率的核心影响要素依次为:难以量化考核、学时限制。其中专业课教师与基础医学教师更强调量化考核的问题,非专业课教师更强调学时限制的问题。“尚未得到相关部门领导的充分重视”排在末位,从反方向显示了对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排在第7位、第6位的影响因素也从反方向显示了教师主观因素对职业素质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的阻力不大。也就是说,目前相关领导、教师均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阻力主要来自实施层面。

3结论

目前在优质医学高职院校,从领导层到各级管理部门、各类教师,均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但在实际工作落实方面仍存在深层次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校内没有形成合力,各做各的,各类课程间联合教研不足,一二课堂衔接不上;校内外也没有形成合力,学校与用人单位、实习单位合作不深入。从宏观层面看,缺少对职业素质培养的系统化设计,包括学校角度的框架设计和专业角度的纵向设计;从微观层面看,缺少相关标准、资源,缺少关于职业素质的有效考核评价方式。医学高职院校本身所具有的课时量大、学生在校时间短的特点,对系统化设计提出更高要求,需要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深度相融。

参考文献:

[1]胡光明,国内高职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6-69.

[2]杨文军,王建东.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研究在医学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7,6(26):89-90.

作者:刘冬莹 李子木 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职业素质下高职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更加重视人才的职业素质,对这一方面的重视。但是当前在高职会计课程教学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还不能很好的满足职业素质教学要求,因此需要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教学改革。主要是对职业素质与高职会计课程教学、当前在高职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三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这对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素质;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存在问题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会计课程教学,导致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进而难以有效地满足社会对人们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职业素质的重视。

1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作为从业者的个人资料,是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的,是目前衡量人才能力的最高标准,要不断提高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职业现场的模拟,因此在教育中,而且在日常的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设置实践交流场景,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进行学习和训练。并引导其处理正确的职业观。当前的时代逐渐表现出信息爆炸、知识经济的特征,岗位需求始终处于变化状态当中,因此高职会计课程教学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2专业培养计划

2.1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的获得会计课程课本所列内容的基本知识,必修的基础理论及较熟练的运算技能,通过教学要实现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两方面的教学目的,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本课程关于能力方面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基本能力、自学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课程定位

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因此高职的高职会计课程教学必须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体现联系“实际,深化概念,注重应用,重视创新,提高素质”的特色,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开发高职生潜在能动性和创造力的重要基础。,对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3重视教师能力培养

从整体上来说,专业知识还是相对缺乏,同时对学校实际开设的专业课程了解比较少,导致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专业之间缺少联系,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就是由于教师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职业素质培养对学生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比较差,会限制教学效果,而且由于缺少“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导致在讲解和示范职业实践的环节中都较为浅显;二是教师缺乏职业教育理念,进而导致很难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都能够涉及到职业教育;三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专业知识有限,很难形成有效的教学风格,还应该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将会计知识与专业知识更好地融合,真正地成为“双师型”教师,

4创新人才培养

在高校全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利用高校的特色课程进行创新素质教育,从实证的研究出发,在课程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而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高等院校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充分重视素质教育,实施全面创新素质教育就成为当前大学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成为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改革趋势,其次,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明确创新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内容、特征、原则、目标、层次与结构、方式、理论发展,并进一步阐述会计课程课堂教学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将通过调查并分析高校课程的教学情况及创新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着重探讨会计课程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途径,将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创新素质教学模式的初步设想,构建出会计课程的创新素质教学模式。缺乏对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反而违背职场需求。将会计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验课和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这一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及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付义赣,王学兵.能力素质并重导向下高职教育生态课堂的建构———以九江职业大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2):50-52.

作者:华耀军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职业素质下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高职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公共课程,除了传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之外,还要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因此,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应采用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树立牢固的教学指导思想、选择合适的教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及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

关键词:职业素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强,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对人才的要求从单一型、理论型向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转化。高职教育本身就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和时展的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的一种就业教育,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及训练。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学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首当其冲的需要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英语课堂中,构建以职业素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二、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教学观念相对传统。部分教师还是注重理论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略英语应用能力锻炼,所讲内容与未来职场岗位需求情况衔接不足,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教学效果不佳。其次,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情况相对复杂,导致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大不相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接受程度悬殊的情况。再次,基础设施情况不一,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教学设施相对比较完备,而有些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很少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现如今互联网智能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很多高科技技术教学手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有一些地区或学校难以实现。最后,教学模式不合理。部分老师依然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型模式。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存在重视词汇和语法讲解,忽略词汇量和语法点的理解和掌握,即重视知识传授,忽略技能训练,重视应试教学,忽视素质培养等现象。这样只能产生填鸭式课堂,忽视学生个性,学生缺乏课堂实践体验。这种模式一方面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违背教学相长的基本规律,所以教学往往是“劳而无功”,很难有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从上述教学现状不难看出,虽然在教育部的改革方案中重点提出需要培养输送职业技能型人才,并且能够适应社会要求,有助于企业发展。但是,实际教学和要求目标还是存在差距的。目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上缺乏专业性,理论知识多于实践和专业知识。笔者作为一名高职校英语教师,曾经和部分任教班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做过有关职业素质的沟通交流,从交流情况看,80%的学生对职业素质几乎没有什么概念,特别是刚初中毕业进入高职校的学生;10%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认真听讲,学好每一门课,考出好成绩;还有10%的学生知道高职院校需要参加技能考证,至于怎么考,听从老师和系部安排。由此可见,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职业素质的培养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三、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1.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总的来说,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绩,职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起着重要作用,职业素质越高,相对成功的机会越多。素质分为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而后天素质是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获得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或提高一些素质。那么,针对就业来说,职业素质是可以培养的。职业素质具有以下特征:职业性、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职业性,顾名思义,不同的职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不同;稳定性是指劳动者的职业素质是经过一段较长时间日积月累而成的,一旦形成,就会比较稳定,还会继续提高;内在性主要是针对劳动者自身主观能动性而言的,经过自己的学习、认知和经历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整体性提醒我们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和本人综合素质息息相关的,包括思想道德、政治、心理、身体、文化、专业、社交、学习等方面;发展性对我们的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就督促着我们不断提高职业素质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看来,对于没有职业经历和经验的在校学生来说,尤其是培养实用性、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职业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

2.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某些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尽管有一些地区重新编订了教材,大力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样的做法在一些对外公开课和示范课上确实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是回归日常课堂教学后,又开始重复传统模式。这种课堂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几乎没有,学习目的不明确从而学习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考级压力。现如今,无论是学校还是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都有级别要求,再加上高职学校的学生基本来自中学,还未能完全从中学应试教育模式中走出来,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英语考级,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很自然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2)师资配备稍欠缺。高职学校的教师应具备“双师型”,特别是公共基础课教师,高职英语教师除了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之外,还要针对不同行业和职业掌握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需要将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相融合。(3)教学环境因素。环境对人的心情有很大的影响,完备的软硬件教学设施会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教学信心,例如仿真实训室,在实训室里,教师可以通过仿真的软硬件设施进行情境式教学,但是此类实训室一般用于专业课教学,公共英语的课堂教学还没有用到。

3.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需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方向

高职英语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和职场环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运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事务的技能。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构建从学生职业需求与发展出发,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模式。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方向,与学生的职业方向相结合,这样教师教了有用的知识,学生学习得很有成就感,从而产生一条愉悦教学链条。另外,这种模式会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英语技能水平,提高学生将来的就业竞争力。

四、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

1.教学指导思想

人的思想意识指导行动,因此,任何一项改革应该先从人的思想观念改变开始。高职英语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明确高职英语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使得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要牢记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方向,将英语语言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有效结合,既保证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能够通过要求的英语考级,又锻炼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大大提高未来顺利就业的概率。当然,要求教师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自身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社会的高速发展加快理念的更新换代,教师平时要注重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积极参加业务培训,踊跃参与教研活动,以此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2.教材的选择

课堂教学依托于教材,教材的选择尤为重要。针对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学生刚进校的第一、二学年,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第二阶段,在第三学年到毕业实习前,可以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专业英语。选择教材时,可以关注那些按阶段或按接受层次编排的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一体化的教材,就按照学生的两个阶段选择教材。在选择过程中,涉及加入专业英语的教材时,要特别注意是否适合本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例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以偏向商务英语,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偏向旅游英语等。另外,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课堂教学经验和英语知识组织编写符合本校学生要求的校本教材。

3.教学方法的运用

任何一个教学课堂都需要使用一定的教学方法,高职英语课堂也不例外,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考虑到要符合高职学生将来就业要求和条件,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笔者建议主题教学法。与上述文字中提到的目前高职英语课堂采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主题教学法提倡完全自主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比较符合现在的教学改革的主要精神。主题教学法是在教师设立的主题范围内紧密围绕学生、跟踪学生思维研究过程的教学,是开导学生自身基于实际而不是停留于理论的探究思路,并且可以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方法。主题可以是问题、任务、活动、案例、情境、产品、服务等对象,就英语课程而言,可以根据教材中列出的单元安排,一个单元为一个主题。教师在选择和确定主题时,可以充分结合授课对象所学专业,适当整合编排。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目标引导者、内容分析者、科学评价者和综合职业能力促进者多种角色,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学习中。

4.先进的教学设施

优秀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先进的教学设施,如果能将常规课堂教学设置在一定的职场情境中,那么对于学生将来能否适应职场环境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例如,在商务英语中,有一个职场情境是商务接待外宾,这一情境可以通过电脑软件实现,就像生活中的电脑游戏,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实现最终目标。除了电脑软件之外,仿真实训室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例如商务类专业的单证制作实训室,单证课程中有大量英语,在仿真实训室中上课,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效果也会相应增强。实训室可以根据本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建立,当然实训室不可能像教室设置得那么多,那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可以由教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实训课程。由于此类软件和实训室资金投入较大,需要集体或组织购买才能使用,因此要得到来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如学校或教育局等,教师本身不可能单独完成。

五、结语

当今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特别对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将英语与相关专业结合,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职业素质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提升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杨思羽.试论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J].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2016(05).

[2]陈小兰.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2).

[3]鲁焱.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英语ESP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7(03).

[4]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职研究,2014(08).

[5]邓格红,兰品之,王家生.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困惑与思考[J].武陵学刊,2002,27(1):105-107.

作者:李礼 单位: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第四篇:职业素质培养下高职教育实践模式构建

【内容摘要】高职教育应当始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不断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不断探索高职教育实践新模式构建,推进高职教育实践模式的有效创新,进而切实培养出为社会所用的合格人才。文章通过分析职业素质培养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新目标,对职业素质培养视阈下的高职教育实践新模式构建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为如何推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顺利进行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职业素质;高职教育;实践;培养

0.引言

当今社会,我国高职教育已然具备大规模培养合格技术型人才的能力,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序健康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然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高职学生职业素质难以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等问题仍旧存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束缚。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职业技术的人才,某种程度上而言,高职院校依旧秉承的传统教育模式引燃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由此可见,对职业素质培养视阈下的高职教育实践新模式构建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职业素质培养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新目标

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现状来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已然难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形成该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不论是高职院校还是高职学生,均未对职业素质予以足够重视,具体表现为:对职业素质结构认识不足,难以明确职业素质多元组成部分及不同组成要素相互间的关系,通常仅注重专业素质的重视性,疏忽对非专业素质的培养;难以认识到专业素质形成受非专业素质培养很大程度影响。鉴于此,强化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务必要提高高职院校与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知。对于职业素质的含义,业界将其界定为职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所具备的综合素养、综合能力,是职业工作者对自身工作适应能力、认知水平的体现。通常情况下,可将职业素质划分成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大量职业素质培养实践表明,由于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之间的关系处理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职业素质培养时间及不同的职业素质培养成效。

1.1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之间的关系

专业素质形成受非专业素质培养很大程度影响,换而言之,一个具备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及开拓进取精神等非专业素质得人必然无法拥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一个不具备非专业素质的人,也就是不具备良好交际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人,即便其精通各方面的专业理论,其专业能力依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其职业发展前景也将面临一定程度的制约。

1.2社会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社会企业同时对学生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非专业素质在企业对学生综合要求中有着极高占比。不论是高职院校还是高职学生,均未对职业素质予以足够重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造成不利影响。因而,将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作为切入点,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一方面还要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适应环境能力等非专业素质的培养。

2.职业素质培养视阈下的高职教育实践新模式构建策略

高职教育应当始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不断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不断探索高职教育实践新模式构建,推进高职教育实践模式的有效创新,进而切实培养出为社会所用的合格人才。在职业素质培养视阈下,全面高职院校要紧随时展潮流,有序开展改革创新,在先进教育理念、成功发展经验的支持下不断强化高职教育实践新模式构建,进一步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2.1打造合作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为构建教育实践新模式奠定基础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前提。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合作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的支撑;合作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指的是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使用向学、社会进行全面开放,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合作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的打造是高职院校可否切实确保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有序开展的关键。鉴于此,高职院校务必要强化打造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并有效推进与社会企业的交流合作,一方面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一方面还可将较为有限的实践教学基地对外开放,便于同行同类专业开展交流,共同使用,共同进步。

2.2推进教育模式的优化整合

2.2.1课程制度与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职业教育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高职院校一个构建健全课程制度、制定科学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应提高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视度,强化实践教育,并将实践训练设置成必修课课程。另外,课程制度适用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职业素质能否满足企业需求,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鉴于此,高职院校应对职业需求开展深入剖析,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完善课程制度,科学引入教学内容。2.2.2革新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引入科学适应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主学习观念,使学生可更有效迅速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倘若仅注重理论教学,则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依托开放式教育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期间,教师应当推进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相融,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于此期间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较为严苛的要求,唯有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观念,方可使职业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3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2.3.1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协调有序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依托岗位责任制对不同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所需肩负责任等予以有效明确,进而确保高职院校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可实现权责分明,促进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中,教务部门负责学校实践教学的组织计划、管理协调、质量评定及校外内一系列实践教学资源的科学划分与合理利用等。院系则负责专业实验室、教学实践基地等建设管理,并负责教学组织推进工作。于全面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立起一个权责分明、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真正意义上促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2.3.2健全实践教学文件及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文件主要涵盖了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实训项目报告、实训指导书等文件,通过对实践教学文件的全面完善,从而为实践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制度制定是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一大前提。通过对实践教学质量相关影响因素开展全面分析,构建完善实验室管理、教学实践基地管理、仪器设备管理、毕业设计管理等相关管理制度,好比《实验室工作规程》、《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评价制度》等,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可靠管理制度支持,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2.4建立可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评价方式

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可起到十分有效的通,而要想促进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务必要有效发挥评价的引导功效,构建切实适用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现阶段,高职院校推行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以总结性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方式等为主。对于终结性评价方式而言,其指的是对合作学习成效的评价,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主要表现为教师以认知能力、创新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等职业素质为标准,自不同层面对比中对小组学生学习任务完成状况进行评价。对于过程性评价方式而言,其以学生为评价主体,主要表现为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自身表现情况、存在问题等的总结,是一个学生自我提高、进步、调整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要想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相互比较、学习长处以及发现不足,要求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任务期间,尽可能将统一合作学习任务布置给不同专业的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待合作学习小组将任务完成后,然后要求小组成员对同学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于此期间,可促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职业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总的来说,各个评价主体可发挥不同的作用,但不管是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还是学生相互评价,均可发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相同作用。

2.5建设可维持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当今时代,职业素质培养已然转变成高职院校教育实践的迫切任务,在为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指明了全新方向的同时,还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在伴随现代社会人才标准的逐步提升,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同样不断提升,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某专业领域具备良好的教师能力、学术水平,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培养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推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相融。高职院校教师一方面要成为具备行业、职业资格证的教师,一方面要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引路人。“双师型”教师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还是实现职业指导全员化的重要举措。建设可维持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至关重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不仅未接受过全面系统的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理论培训,还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如此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造成极大制约。鉴于此,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教师接受职业指导师培训,加大专业学习力度,考取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为高职院校师资提供切实保障。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前往社会人才市场实践锻炼,增强教师职业指导实践能力。齐头并将建设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有序进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要求,职业素质培养视阈下为了推进高职教育实践新模式构建,必须要明确职业素质培养与实践教学相互间的关系。鉴于此,高职院校相关人员必须推进教学经验总结研究,清楚认识职业素质培养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新目标,全面分析现阶段高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打造合作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为构建教育实践新模式奠定基础”、“推进教育模式的优化整合”、“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可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评价方式”、“建设可维持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等,积极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杨劲松.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刍议———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3,11(27):73-77.

[2]李保华.构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焦作师专旅游英语专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2,06(01):169-171.

[3]朱小兵.论职业素质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16,11(06):104-107.

[4]王乐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13):249-250.

[5]刘续涛,王淑敏,周荣丽.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新模式[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06(07):162-163.

作者:王淑敏 周荣丽 单位: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