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涉农高职职业教育创新

乡村振兴下涉农高职职业教育创新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家关注的重要领域,是我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必然产物。 想要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需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作为我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前提,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持续创新涉农高职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农业领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 结合《乡村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变革》 一书,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时代要求分析探讨涉农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2020年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马建富、陈春霞、吕莉敏著《乡村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变革》 一书,指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职业教育要立足于农业教育发展需要,并对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全书共分为四编九章,对乡村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审视、功能定位转变、体制机制变革、发展政策创新这四个框架进行阐述。 笔者主持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21LX249)时,探索农村职业教育在顺应时展中如何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以及在现实困境中重新构建新的改革机制。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不仅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还注重技能的训练与应用,以此对接我国各领域的社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需要。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人才是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健全农村现代治理的重要抓手。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年轻人愿意扎根农村不断夯实产业基础,通过创新创业途径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特色产业。 但是,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涉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首先,涉农高职院校在招生之际就面临着生源紧缺的问题,“进口难”已成为涉农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录取的部分学生也是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而选择的这类专业。 其次,教育期间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表现平淡、了解颇微,并对涉农专业领域认识不够充分,这现象背后体现出的是社会广泛存在的思想偏见。 最后,涉农师资力量的薄弱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的缺失都是导致高职职业教育效果不佳的结果。

为减少涉农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需要出现人才断层现象的发生,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已刻不容缓。 因此,先对涉农高职院校的教学体制进行不断地构建与完善。 院校首先要明确自身目标定位,积极打造高校特色专业,以此吸引更多生源。 在教学目标设计之际,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及理想成效,根据制定目标分阶段性的细化教学内容。 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需将乡村振兴发展理念全程贯彻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由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增设或强化思政教育类的学科课堂。 让学生在思政教育中打破传统观念禁锢,树立乡村振兴的正确认知,消除或减少毕业生对未来返乡工作的抵触心理。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相关农业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投入力度,统筹规划创新教育理论学科教学和涉农学科体系建设,采用第一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形式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并注重对学生在实践练习中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具体可构建为“思政课+涉农专业课+应用课”的创新教育模式,同时高校应增加教师评价机制、学生反馈平台以及教学监督体系来更好的辅助学校教育发展的跟进和管控。 高校通过组建教师听课队伍进行不定时的随机抽查教学课堂,近距离感受教师授课能力与学生精神面貌。 每个教学周期后,根据听课队伍的综合评价结合学生后台的反馈数据,形成各教师、各专业的阶段教学分析报告,不断持续优化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师教学水平。因此,高校需对涉农教师进行专业领域的培训,通过加强师资力量来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学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加大教师福利待遇的倾斜力度,积极引进综合素质高且已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的优秀教师骨干。 对现有的教师队伍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巩固强化,如请专业人士来校演讲、开展教学活动或外派教师到乡村基层扶贫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 除此之外,要重视学生的涉农实践活动。学校须大力建设农业培训基地,保证在延伸第一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教学课程,共同形成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有效衔接,实现高职教育的层层递进与协同育人。 因此,学校要不断致力于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环境,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师生实践课堂的顺利进行。 为丰富高职院校的教学手段,学校应积极搭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良好平台,由于涉农企业肩负着乡村振兴的使命和责任,对培养高职涉农人才具有极高的契合度,因而是学生身体力行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最有效路径。 涉农高职院校举办校企合作是基于社会、企业的时展需求,健全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和实训基地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学校安排学生在外实训时要尊重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性,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才能天赋针对性的进行资源配置,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综上所述,涉农高职职业教育要立足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出发,结合本校特色与乡村现状不断改革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树立“知农爱农” 的价值观念,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多元化教学机制。 涉农高职院校要不断发挥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优质的专业人才。

作者:吴迪 单位:秦皇岛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