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学生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学生情感的激发

一、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达到先入为主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如模型、图片、视频、标本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创设贴近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有所感动,并在内心中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能快速集中注意力,进入到教学内容所创设的情境世界之中。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时,教师可以播放课前准备的有关春天景观的视频,让学生去用心感受春江绿草、桃红李白等身边景色的变化,从而以景激情,让学生从内心去喜爱春天,进而发自内心的想去了解春天。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有关春天的歌曲,例如歌曲《春天在哪里》等,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进行冰心的《小橘灯》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自己制作一个小橘灯,在教师进行导入新课之前把小橘灯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热情,引起全体学生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与深入思考,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这种对新知识的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学生深入理解新知识的前提与基础,也是为学生有效架起知识学习过程中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纽带与桥梁。通过教师课前的这种准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文章的进一步思考,会更加有兴致地去了解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橘灯》,同时也会对文章中小姑娘的形象产生兴趣,积极去了解文章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环节设计巧设疑问,有效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作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先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与情节,在复述到文章的关键之处时,教师应该有意停止对文章的复述,让学生放开自己的思想去猜测故事情节会如何去发展,文章中人物的命运会怎么改变。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通常会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课文的阅读就会有很强的欲望。在这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并通过自己对文章的复述把作者寄托在文章中的情感表现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激昂、或肃然的教学状态,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情感带动起来,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之中,达到一种“无我”的学习境界。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还能更好地净化学生的心灵,而且更能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与欣赏之中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而形成自己深厚的语文知识素养。中学生特殊的生理时期,他们的好奇心较强,求知欲也很旺盛,因此我们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中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我们教材的教学内容,从与课文教学有关联的趣闻轶事出发,去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同时在授新课前,教师要生动而形象地用语言或行动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而引出新课,这样能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亲切与自然,可以有效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完全地放松自己的情绪去学习。例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文章,教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内容,给学生讲一讲“美女蛇”的故事,再讲一讲“阿长”本人的一些故事,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情感上的感染,学生也很容易会随着教师的思想进入到教学内容的意境之中。

三、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对学生加以点拨,并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把相似的知识正确地加以联系,有效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中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进行《卖炭翁》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该着重抓住文章中“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愿”字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卖炭老人当时那种复杂的心情。寒冷的冬天,身着单薄的衣服,为了能多卖一点钱,宁愿天气再寒冷些。教师的引导能让学生真正走进卖炭老人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引发出对当时官僚的憎恶之情,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作者:贾淑明 单位:吉林省长岭县光明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