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幼儿教育问题及对策

现代家庭幼儿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竞争激烈、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们除了忙着应对工作、生活的压力,还面临着教育孩子的问题。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幼儿教育,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家庭教育模式的差异性等因素,引发出一些影响幼儿和谐发展的问题,而引发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在哪里?如何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家庭中如何更好地实施幼儿教育?基于此,从幼儿教师的角度向家长开展了调查,并结合当下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寻求有效策略。

关键词:现代家庭;幼儿教育;问题;对策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每位父母最先接触到的教育。可是,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家庭幼儿教育的实施存在不少问题。调查表明,我国家庭中90%以上的家长缺少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还有部分家长走进了幼儿教育的误区,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们感到无所适从,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目前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因素。我们首先从家庭教育环境方面来分析当下存在的幼儿教育问题。现代社会主要有以下几种家庭结构:多代同堂家庭、两代人家庭、特殊家庭(单亲、留守儿童家庭等)。我们对该园百名幼儿从家长学历、孩子教养方式、幼儿性格和行为习惯表现等方面做了调查和分析:多代同堂家庭教养方式以包办、溺爱居多,多数幼儿性格表现任性、自我,缺乏自主性,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两代人家庭由于结构和关系简单,教养方式以民主型居多,幼儿个性鲜明、讲道理,行为习惯和亲社会行为较好;单亲、留守儿童教养方式不具相同,幼儿表现多样。不同的家庭背景,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差距呢?从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能看到现代家庭幼儿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呢?我们选择了比重较大的三代同堂家庭和两代人家庭来分析。多代同堂家庭,一方面,祖辈大都退休在家,育儿力量强大,存在“众星捧月”的现象:家里的“小皇帝”一举一动都在大人的监视之内,行动上过多保护限制、生活上包办代替。蒙特梭利根据0~6岁幼儿的心智特征,把这个时期称为潜意识吸收心智阶段,这个时期幼儿以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学习、获取需要,从而形成一生人格、智慧、情感、意志以及生活习惯、方式的基础。这时期还是幼儿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时期,但这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在家人长期“照顾”下,他们自主学习和锻炼机会被剥夺,各种习得能力被弱化,积极的意识被消减。另一方面,几代人之间由于年龄、代际差异,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祖辈们往往受旧的“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影响,对家中的小苗苗百依百顺,甚至干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形成家庭成员教育上的不一致,这种观念使孩子无所适从,最终形成两面性,在亲社会行为、自我管理、性格表现等方面表现出自私、任性、懒惰、依赖等不良的个性品质。两代人的家庭,其结构和关系简单,以双亲实施教育为主,他们借助书籍、媒体信息等方式了解育儿知识,教养多以平等、民主方式进行,幼儿的个性表现相对比较独立、开朗和自信。但尽管如此,每个家庭却也存在着不同的实际问题。调查了解:(1)双职工家庭父母白天忙于工作,晚上还要做家务、应酬,没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于是试图通过物质满足孩子的陪伴需要,导致大多数孩子与玩具、电子产品相处的时间比亲人多。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表明:当孩子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就有强烈的精神需要,他渴望父母从精神上关心、理解、尊重他们,如果这一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更高一级的需要如学习、认知、审美等自我实现的需要就难以产生,无法实现成长为真正的人的社会化过程。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叛逆、孤僻、散漫等不良的个性。(2)另一种是专职妈妈的家庭,父亲忙于工作,导致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位和父爱的缺失。这类家庭成长的孩子受母亲教育影响多。(3)有二孩的家庭,衍生出更多的教育问题:如何对两个孩子实施适宜的教育方法、如何权衡好父母与两个孩子的关系、如何避免日常照顾时其中的一个孩子有失落感等,而其中一个问题没能解决好,就会引发孩子产生叛逆、任性、孤僻等不良的性格。现代父母主要是“80后”“90初”的独生子女,学历和素质高。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竞争,年轻的父母对幼儿给予了高期望,将教育重心转移到子女的智力发展上,不惜一切地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为孩子的将来设计蓝图。问卷调查了解有43.6%的幼儿在各类兴趣班学习,周一到周日均有几天的安排,幼儿失去了自主游戏及自我成长的空间、缺少接触自然和与人交往的机会,压制了情商,创造能力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解决家庭幼儿教育问题的策略

通过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现代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我们要认清问题的根源,寻找有效的策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家庭幼儿教育。(1)转变观念、合力施教,还幼儿成长的空间。无论是哪一种家庭模式,家庭成员要达成教育的共识。成员之间除了摆问题、说道理,更需要让参与教育的每个人通过专业报刊书籍、教育资讯实例以及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等途径,逐步树立正确的育儿观,进而达到家庭教育上的同步、合力。(2)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理解尊重幼儿。父母及家庭成员不能把幼儿当作附属物、私有财产。孩子是有意识、有思想的独立的“人”,尊重他们享有的人格权利,不包办代替幼儿自己能完成的事,不剥夺他们作为“一个人”应该去习得的各种能力,如自主能力、自理能力、独立能力等。家庭成员之间应以一种平等和民主、理解和尊重的关系相处,多讨论对事物的看法,鼓励他们发表想法言论,并教育他们去关爱别人,培养感恩心。“尊重幼儿”是沟通家长与子女情感的纽带,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当然,尊重孩子不是放任孩子,而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引导和教育。这种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有原则的教育才是家长最深切的关爱,才能促成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3)遵循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幼儿全面发展。幼儿的身心、智力发展是有自然规律、有阶段性的。父母所要做的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孩子的天性,在兴趣、天赋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家庭教育的任务就是家长建立“合理期望”,从幼儿的兴趣、好奇心出发,以一种适合幼儿的方式进行科学培养,让孩子在自然成长中享受快乐,促进幼儿自身规律获得自然、自由的发展。而不是用各种所谓的知识、能力训练和兴趣班活动来灌输知识、“拔苗助长”。(4)重视亲子陪伴,建立有温度的家庭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陪伴”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最有效和直接的手段。陪伴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亲子游戏”,它是成人与儿童交往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交往质量的重要指标。福禄贝尔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和整个世界的安宁,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亲子游戏激发了幼儿对父母的爱,这种积极的情感,更有助于幼儿情商的发展。此外,“陪伴”还需要用心,跟孩子要有能实现的约定,比如,预先规划每周共餐时间、节假日的亲子活动安排等,让孩子感觉到“家”的温情和睦氛围,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信、开朗、心生美好。因此,家长无论如何都要合理安排陪伴孩子的时间和空间。

3结语

家庭教育是幼儿的摇篮教育,也是人的终身教育,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其人格的熏陶非常重要。家长应重视和加强孩子的和谐、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3):20-23.

[3]卢乐珍.父母教养态度的形成因素[J].幼儿教育,1984(8):9-11.

[4]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43-47,54.

[5]邬佩霞,陶沙,曾琦,等.2~6岁儿童的气质特点与母亲抚养困难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52-56.

作者:梁素梅 单位:上杭县第二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