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音乐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价值

公共音乐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价值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模式的不断完善,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成为大学生积淀艺术文化素养和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围绕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中的价值与运用两方面展开讨论,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导向,阐述了当代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存在价值、课程运用及其教学策略等问题,以期最终实现课程优化,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公共音乐教育;综合素养;现状;价值;运用

一、音乐教育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内在联系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是高校教育的本质也是重大课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多方面的,涵盖了专业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健全人格等。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拓展教育,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抓手。音乐课程通过鉴赏多元音乐文化作品、解析艺术理论、创设艺术实践活动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文化、审美、思想品德等素养,能够以音乐艺术的角度理解、尊重多元文化,提升审美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音乐课程资源有限

近些年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普及率有所提高,但由于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如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学设备的不足、教师资源匮乏等问题,公共音乐课程的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目前依旧有许多高校并未开设公共必修音乐课程,而音乐选修课受众面太窄,课程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音乐能够净化人类的心灵、美化人类的情操。在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程,能够调节紧张的学习氛围,开发智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1]。但是,还有部分音乐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讲授,缺乏实践,教学手段、模式也比较单一,缺乏课堂互动。这样的音乐课堂太过于死板,无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相违背。

(三)学生参差不齐,因材施教无法真正落实

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一般都是采取多班合班上课,一个综合梯形教室里容纳了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等一百多个学生。他们对艺术的敏感程度及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不仅课堂管理难,而且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也是众口难调。教师往往只能根据班级同学大概的情况进行备课,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

三、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中的价值

(一)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创新能力

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设置中,《音乐赏析》是最普及的课程,教师会在课堂上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并解析作品中音符和旋律所传递的音乐语言,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所传递的愉快、兴奋或者惆怅、苦闷的内心情感。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结合自身阅历审视和发现自我,与作品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进而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大学音乐课程陶冶大学生审美情操,提高联想力、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2]。

(二)丰富内心世界,塑造健全人格

音乐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精神境界,时而表达一种梦想、抱负,时而诠释一种信念、理想。在音乐课堂上欣赏轻音乐、中国古曲等,可以调节人的心律和呼吸,缓解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的情绪,对于学习压力日剧增加的大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降压功效[3];音乐课堂上欣赏励志类音乐作品,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或是汪峰的励志流行作品,都能激励生活的斗志,让学生在受挫或是意志消沉时得到心灵慰藉。音乐具有神奇的功效,它能磨练心智,提高情商,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塑造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

(三)助推多元文化知识的积累

大学生应当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面,拥有整体性、层次性以及实践性相结合的知识结构。音乐课程中将声乐、器乐、音乐种类流派等音乐知识与文学、历史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了解音乐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形式与内容,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思想与艺术魅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多元文化知识积累。

四、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中的运用

(一)进一步巩固音乐选修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201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相关美育政策,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了将“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的重要论断。为践行教育部重要指导思想,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应从陈旧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将教学内容与高等院校教育体系有机结合,本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则,优化教材的选编,在政策允许之下适当延长课程时间,扩大课程受众面,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学校应该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公共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教研科研力量的投入,解决音乐师资数量和质量等问题,让更多的大学生在音乐课程的陶冶中提升综合素养。

(二)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以深厚的文学底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其中包含着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等不同体裁,都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与音乐元素相结合,创设教学情境。比如赏析琵琶曲《十面埋伏》,带学生走进楚汉相争的战争场面,了解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聆听通过中国琵琶技艺展现出来的厮杀声、马鸣声以及刘邦得胜凯旋的号角声、项羽自刎乌江的悲戚之声。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重现,感受中国传统乐器的技术魅力,将音乐与文学素养完美融合。

(三)课程设置多样化,以多元化的视角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大学生思维跳跃、活泼,具有探索创新的精神,大学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应该以不同年龄的大学生群体为出发点,跟紧时代脉搏。赏析类课程,比如《中国经典诗词传唱》《中外电影音乐赏析》《中外流行音乐赏析》等,此类课程通过欣赏特定的曲目,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内心的感触联系起来,再加上教师对曲目时代背景、创作意图、情感内涵等方面的解析,学生结合自身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音乐、理解音乐,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品位与审美能力。(四)创设灵活的教学模式,以健全的人格品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时代在更新,“00”后已然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流。他们自我意识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自信、注重个人奋斗;思想观念多元化,娱乐爱好特别广泛,综合素质高。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教师不应墨守成规,应积极创设灵活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综合素养。

1.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5],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讲解能力。“翻转课堂”是基于“慕课”平台搭建的新型教学模式[5]。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讲课、布置作业,学生可根据教师的安排,课前预习,课堂进行答疑解惑、知识拓展等。例如在《中外流行音乐赏析》的课程教学中,可以运用“翻转课堂”实现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课前可以在互联网慕课海量的视频资源中,选取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经过整合,最后制作成短而精的“微课程”;其次,把“微课程”内容放在慕课网站上供学生课前自学,并完成进阶练习加以巩固;再次,教师通过慕课网站自动生成的学情分析和评价反馈,确定教学重点;最后,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阐述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教师作最后的总结陈述。师生讨论、互动学习,这种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人文知识,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将高校学生艺术社团作为课程实践载体,鼓励在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中,完善自我认同感大学公共音乐教育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需重视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把大学艺术社团作为最好的课程实践平台。社团里的各项音乐艺术活动尽可能与公共音乐教育相结合,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音乐技能,鼓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艺术活动中来。同学们在艺术平台上挖掘自我潜力,施展才华,同时也推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水平提升,提高了今后就业的竞争软实力,为学生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4]。涉及文学知识的公共音乐课程如《中国经典诗词传唱》《中国地方戏曲》等,教师可以与社团管理部门合作,组织、策划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主题艺术活动,例如“传承中国经典”“中国地方戏曲展演”等活动,让学生的课堂所学得以延伸,也是老师教学成果的精彩展示,可以让学生在绚丽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获得自我认同感。

五、结语

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具有独特的艺术文化魅力,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特殊的价值。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应顺应时展的趋势,从政策制度和硬件配套上更加重视公共音乐教育,培养与健全师资力量,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导向,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并运用于教学中,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作者:沈秀莉 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