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到音乐教学实践探究

德育渗透到音乐教学实践探究

摘要:育人应以德为先,“德育”是教育思想的主要体现,贯穿落实于教育的全过程。初中的音乐课在传授学生乐理知识,提升学生各种歌唱技巧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延伸音乐课的内涵、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促进学生完美品格的形成。课堂是传播德育的主渠道,本文以音乐课程教学过程的改革为基础,深入探讨德育渗透到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为音乐课教学改革和德育工作的推进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德育;音乐课;教学改革;实践

引言

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通知中明确指出初中年级学生“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课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因而初中教育如何以课堂为载体将德育融入渗透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的音乐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技能、以音乐的特有形式展现学生对生音乐的鉴赏力和创造力的一门课程。音乐课中德育的渗透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素养。而如何以音乐课的形式展现德育教育的内容,让德育的内容更加精彩,促进学生全面素养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党和国家要求在全国各系统、各行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实到思想文化建设工作中。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深知自己肩负教育重任,应发挥自己在教育一线的示范带头作用,因此探寻音乐课程中德育功能的渗透路径,力求实现以德育人、以美育人。

一、德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德育。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1]社会的进步对学生素质要求也不断提升,学生在接受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需要共同提升。道德素质是青少年必备素质之一,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初中音乐教学当中,是初中教育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初中音乐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通过音乐作品这种艺术形式更为直观的展现生活中的善恶美丑,促进学生的音乐作品向大众传递正能量,陶冶人的情操。德育融入初中音乐课堂可以促进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由德育贯穿整个音乐课教学过程,促使单一的课程内容更为丰富,更为形象。有利于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同时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进而净化心灵。

二、德育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时代价值

党的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不仅仅是授课,也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人生路上的指引者、解惑者。对于初中生而言,其心理尚未完全发育,在陌生的事物面前会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因此对学生明辨是非、正确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需要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建立进行正确引导。花开有声,润物无声。音乐是当前各学科教学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存在,会在无形中让人的心灵产生触动,情感得以升华。随着艺术加入中考的号角吹响,音乐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音乐往往能够潜移默化地舒人的心情,让不满的情绪得以宣泄,让喜悦的心情得以释放,是树立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强心剂”。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自身的音乐素养也可起到培养、提升作用。

三、德育融入到音乐教学中的困境

首先,升学压力下主副科因素制约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之下,音乐课被作为副科而得不到重视,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初中音乐的薄弱环节。音乐课被其它主科占用的情况经常出现,考试时候音乐成绩也不被列入总成绩当中,学校和家长以及学生本身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的减弱在无形中降低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的兴趣。进而也降低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和上课的效果。学科差异导致音乐课中德育教学的渗透更是任重道远。其次,学生音乐学科功底差异性,制约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步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重点转到主科上,因学生本身的乐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导致本就薄弱的音乐知识无法提升,学生更多的将精力用到主科上,对于音乐课技能的学习停留在教一句唱一句的层面,音乐课成了一节课学唱一首歌的单一模式,教师教学的内容无法进一步深入,还始终围绕基础知识进行重复性教学,教学内容枯燥单一,教学的真正目的无法实现,学习内容无法跟进深入,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扎实的音乐功底是德育教育渗透的前提保障,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越高越容易挖掘德育教学素材,学生也更能从素材中提升道德、政治等素养。学生基础知识的高低制约音乐课中德育效果的提升,同时德育教学的渗透也为音乐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促进了音乐课教学改革的实行。最后,音乐课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需要专业的老师进行教学,部分学校因为对音乐的不重视,出现了其它专业老师跨科目教学的情况,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局限性导致教学效果受限制。还有部分学校音乐教师专业培训较少,教学方法固化,缺乏创新,无法分层次教学,教学内容无法与时俱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淡化,无法将育人、育德完美的贯穿于音乐课教学当中。进而制约的德育教育的实施。

四、德育融入初中音乐课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一)丰富教学手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音乐教学和德育的结合必然离不开内容层面的融合。内容是教育的载体,如果缺乏科学、系统、适合的教育内容[2],详细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基本保障,德育教育是初中音乐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初中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大多以基础课为主,德育内容的嵌入较少,为了在音乐课教学中提升学生德育素质,应从德育的基本内容出发,以人为本,深入研究德育的具体要求,将德育的内容合理的融入到日常教学生活中,设计音乐课的教学应该着眼于课程的自身的特点挖掘德育素材,将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内容合理安排到教学计划当中。如在爱国教育的素材上选择学习和欣赏《我和我的祖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微薄之力的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潜移默化的将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情感灌输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间。同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中考压力,避免因德育教学而额外增加学生负担,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的同时应考虑到嵌入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合理制定课程目标,完善音乐课的课程大纲,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潜移默化的在音乐课教学的同时完成德育教学目的。

(二)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音乐是感性的语言,优美的旋律、动人的乐章其本身即具有感染人、打动人、影响人的功能。[3]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上,对于课堂内容的呈现形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把学生代入到作品的情境当中,使课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课程导入方式,设计适合课程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的诠释作品和理解作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APP等,在情境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引入德育内容。如爱国主义题材作品。可以结合当前疫情,以医务工作者及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典型事例为基础,收集抗击疫情典型人物事迹进行播放,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让学生深刻感悟祖国的强大,怀着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投入到歌曲的演绎当中。再如:当学习歌唱祖国大好河山的音乐作品时,可以将国内各大山川、河流、古镇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作品会更能突出主题。使学生的歌唱时候的热情饱满,充分体验到歌曲的意境。进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缓缓的渗透德育的内容,促进德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教师在音乐课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差异化选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可将游戏化教学、分层次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代入到课堂。游戏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项目,将游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音乐功底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需要进行差异化分析,分层次教学,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课程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授学生技能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通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那么翻转课堂的方式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教学任务为驱动,利用翻转课堂,锻炼学生自我探索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音乐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助推德育教育效果提升。每一所学校在学校建设、学校发展以及校园的文化建设的宣传上都离不开音乐元素。音乐的渲染作用不容忽视。因此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契机,将音乐融入到学校的其它学科的宣传展示中,并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各种宣传媒介当中。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广播、校园网络宣传阵地,制作歌颂传扬本校人文精神、学习奋进的拼搏精神为题材的歌曲,以不同的音乐形式宣传德育教育内容,以此为契机使学生的技能得以展示,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又能使音乐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角落,德育教育渗透效果得以提升。

五、结束语

教育的灵魂和生命体现是以育人为本,“育人树德”是教育的根基,“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初中的音乐教学中对于德育教学内容的渗透是新时代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生技能的同时,如何顺应时展,发挥音乐学科的独特优势,挖掘德育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促进音乐教学体制改革是今后音乐教学所要面临的挑战。因此,教师应转变固化的教学思维,以德育为导向,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道德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阎彪 单位: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