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深度体验音乐学习探究

引导学生深度体验音乐学习探究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从听觉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浸润式、有深度的音乐体验,经历“由听而想”到“有感促听”再到“听而表现”的过程,使学生深度地、高效地体验和感知音乐,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

[关键词]小学音乐;深度体验;听觉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音乐教师紧紧围绕学生的三维目标展开教学。近几年提倡的新的音乐教学体系以及以活动为主的新常态音乐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忽视了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觉,忽视了音乐感对音乐学习的重要性,造成学生虽有体验但缺乏音乐的深度体验。因此,教师要以音乐感作为重要抓手,采用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浸润式、有深度的音乐体验。对此,笔者将着重从听觉入手,引导学生经历“由听而想”到“有感促听”再到“听而表现”的过程,深度地、高效地体验和感知音乐,一步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

一、由听而想

聆听和想象是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第一反应,只有通过聆听和想象,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时立体化想象音乐情境,通过聆听和想象,一步步提高学生由听而想的能力。

1.前进式想象。前进式想象是一种音乐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将音乐思维往更宽广的领域拓展。也就是说,课堂上不给学生设置前提,不框定学生的想象空间,而是让学生先以听到的音乐作为原点,以突发性、灵感性思维创造出更多新想法、新观点,形成一种前进式、有创造性的思维,从而深入体验音乐。如在音乐课堂上聆听色彩性音乐,通过音色、音高、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引发学生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想象。例如,教学《阿里山的姑娘》时,笔者通过歌曲引子中浓郁的高山族特点,抓住长音和衬词引导学生听音联想阿里山的风景,为后面进行深度体验打好基础。

2.沉浸式体验。沉浸式体验的关键在于教师进行单线直入式引导,即引导学生听音乐时思路清晰、连续,能找准音乐的不同层面。课堂上不管是器乐类还是声乐类的音乐,学生都能够找到切入点,以此进行突破性、删选性的深入思考,触发音乐的情感反应。如器乐合奏曲《森林的歌声》,运用大自然的真实声音(中国树蟾、白腹秧鸡、腹斑蛙、山羌、飞鼠的鸣叫)与笛子、小提琴、吉他等乐器的优美音色共同交织成美妙的旋律,是一首奇妙的森林之歌。教师引导学生听音乐中的自然界声音,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同时,想象丰富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深度体验音乐情感。在音乐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够准确地找到不同的乐器来模拟自然界各种不同的声音,还可以发现笛子、小提琴和吉他演奏方法的不同。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白音乐情绪不同,所创设的音乐情境不同,表达歌曲的内涵也不同。上述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来想象,挖掘学生的音乐创造潜力,使学生深入体验后能够独立创造出新的音乐形象,从而越听越想、越想越听。

二、有感促听

捷普洛夫认为:“音乐感的基本特征是对表现某种内容的音乐的体验。音乐感是体验音乐的需要和感受的过程,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心理过程。”学生从音乐里听到的东西越多,音乐感越丰富,音乐体验越有深度。有了深度的体验,学生就能够提高音乐的听觉能力,形成更多、更有效的聆听。

1.旋律线助听。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教师要先关注学生的听觉能力,最直接的就是通过歌曲旋律线条的把握来提升听觉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歌曲旋律线条与调式感一起构成和声听觉的基础,在发展到较高水平时成为内在听觉,它是音乐记忆、音乐表象的核心。如在《樱花》的教学中,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听日本都节调式。学生在感受日本都节调式的基础上,体验《樱花》的音乐情境以及旋律线条的特点。再听《樱花》时,学生的体验明显有了深度,且聆听音乐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不管是听记旋律还是感受音乐风格的特点都能步步深入。

2.节奏感促听。音乐节奏感,即主动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节奏的情绪表现力,准确地凸显音乐节奏的能力。节奏感是与音乐运动知觉和再现有关的一切音乐感表现的基础,它与调式感一同构成对音乐产生情绪反应的基础。如教学《阿里山的姑娘》时,笔者让学生想象后再次聆听歌曲的第四乐段主题(如下)。学生聆听感受后演唱,此时音乐感的凸显需要节奏的衬托,只有真正把握这个主题的节奏,才能深度体验歌曲热情洋溢的情绪,而这首先就是要会想能听。

三、听而表现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充分利用身体,将音乐的听觉转化为音乐表现中的情绪体验、律动表演。如让学生用身体和心灵感受歌曲旋律的起伏、节奏的疏密、情绪的涨落变化等,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学习之中,从内心感受音乐并以生动的、精确的、充满生命的律动表现出来,即把听、动、歌、舞结合起来。从这样的听觉入手进行音乐表现时,教师要注意不能“满堂灌”,使学生清楚听音乐的目的,听音乐中的要点,了解音乐要表现的情绪和情景。

1.找要点来听。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听音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要点来听。课堂上,教师要精准地找到音乐要点作为学生听觉体验的切入点,通过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音乐听觉体验转换为目的明确的音乐表现,并在表现过程中自始至终凸显音乐的本质。教师必须注意音乐要点不必过多,但要找准,有利于学生一步一步深入理解。如教学《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时,学生的听觉初始能力是不一致的,自由聆听状态下的他们是漫无目的听。笔者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想象迷人的大山景色,然后用脚步踩节奏,模拟在大山里走一走、看一看并提出问题:“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山里的孩子为什么心爱山?”

2.抓重点能演。音乐教学中的演,一般来说,就是学生的音乐表现。学生聆听音乐后的表现是再次深度体验的过程,而不是杂乱无章、毫无音乐感的表现。紧抓音乐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随音乐要素而动,这是音乐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要立足音乐要素层层深入,从单一的音乐要素构思入手,切中音乐重点内容,激发学生的表演潜能,接着将多个音乐要素结合起来,在音响感知的前提下引领学生尽情表演,使学生在表演中感知音乐的语言,了解音乐的表现手段,逐步实现音乐课堂的深度体验。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以音乐要素为主线引导学生拓展音乐表演,不是泛化般为了演而演,而是有重点的深入感知地演。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四、契合于听拥有良好的音乐听觉,才会形成真正的音乐深度体验。学生体验过后,教师必须静下心来思考学生所表现、演唱的歌曲和演奏的乐曲是不是从音乐听觉入手,使学生明白不仅要善于聆听他人对音乐的表现、演唱与演奏,更要分析自己对音乐表现、演唱与演奏的效果是不是契合所听所感。培养音乐的反思能力可以紧紧围绕音乐要素展开,如旋律、节奏、音质、音色、声部的统一与情感的处理等,这不仅针对学生,而且针对教师。

1.设疑从听来。在聆听音乐时,教师应设计科学的问题,对学生的思考深度与目标进行引导,让学生重视与期待聆听,从无意识聆听逐渐转变为有意识聆听。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聆听的效率。如教学《茉莉花》时,教师问:“看了刚才的画面,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首曲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如果要你用歌声来表现茉莉花,你会选择怎样的旋律?”

2.表现有反思。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聆听自己用来表演的音乐,只有带着这样的要求,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想象与表演是否相符、不符合的地方在哪里。学生只有明确问题后及时反思,才能找出差距和短板,努力缩短距离,思考“自己是否在表演自己想象中的音乐”“自己是否满意”等问题。如教学《但愿人长久》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优美、抒情,注意在长音处停下,静静地体会长音的深情,可通过走一走来进行有深度的反思。一走看一看:走准节奏,脚步轻柔。二走唱一唱:示范优美行走,脚步中带着音乐的感觉,体会长音的优美、抒情,撩袖时身体有提起的感觉。三走听一听:学生用“LU”哼唱,教师伴奏。这样层层递进、边动边思的学习,提升了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同时,这样的反思能够增强学生的专注力,使学生专注于听、专注于表现,达到深度体验音乐、提升音乐感的目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音乐聆听的时间,增强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此外,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聆听音乐的技巧,使学生拥有较强的专注力与坚定的意志力,注意引导聆听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聆听、想象、表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邰方,耿坚,胥娟.小学音乐教学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2).

[2]杜宏斌.“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12).

[3]俞加平.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7(04).

[4]胥娟.公共音乐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6).

作者:韩文豪 单位:浙江海宁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