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浅议(6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浅议(6篇)

第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走向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新形势之下我国对人才培育的全新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但是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过程之中却出现了形式化、盲目化等问题。因此,针对此现状,本文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走向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发展走向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只有打下坚实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才能在激烈的现代化竞争之中拥有更多的优势。因此,本文将立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研究该教育板块的发展走向。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形式化倾向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形式化倾向十分严重和普遍,尽管很多学校以及教师意识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地将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很多学校投入巨资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在实际教学计划安排时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时以及内容的设计,很多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之中,往往简单地进行打字和最基础的操作,并未深入了解相应的技术性软件。因此,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往往只是起到装点学校门面的作用,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作用十分有限。

2.盲目化倾向

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往往是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另外,社会各界以及媒体都十分关注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发展与现状。因此,许多学校为了扩大知名度,提高综合实力,往往忽略自身的经济状况,盲目跟风于一些已经配备先进教学仪器及电脑设备的学校,大量采购一些价格昂贵的教学仪器。对于一些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水平较为薄弱的学校,这种盲目跟风行为不仅加大了学校的经济压力,还使得这些耗资巨大的先进教学仪器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3.纯工具化倾向

纯工具化倾向是指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之中,将教育重心放在相应技术以及技能的培训和提升上,片面地强调学生对基础信息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养成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这一点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难以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桎梏,直接根据教学大纲为学生梳理该课程的重难点,并采取背诵抽查的方式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这一点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创伤,此外这种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难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

4.德育淡化倾向

信息技术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够使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素质、完善的人格则能促进学生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但是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之中却将这两者割裂,对学生德育的忽视使得学生在巨大的信息洪流之中难以进行有效地自控。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走向

1.普及化

教育普及化和教育公平化一直是我国素质教育之中的原则和工作重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的普及指的是教育的公平化,从目前来看经济上的贫富差距也体现在教育上,城市之中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明显优于农村地区,因此为了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建设,通过财政拨款来完善农村地区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要的教学仪器及设施设备。纵向则指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拓展到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对信息教育理念的培养要从小学阶段开始抓起,并鼓励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2.校本化

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教育水平和质量有着一定的差异化,因此在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对待。学校自身需要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内外环境,通过对自身教学水平和质量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掌握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需求,真正实现校本化,将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

3.全息化

全息化指的是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模式。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进学校的管理工作之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秩序和活动的安排。另外,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需要树立信息技术教育理念,通过采取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以及多媒体设备革新教学模式,这一点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地实现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

三、结语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不仅体现着我国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是提高我国教育水平与质量的关键举措。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经验的缺乏以及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深刻而导致教学模式的形式化倾向、盲目化倾向以及纯工具化倾向和德育淡化倾向,因此针对此现象,革新教学模式与理念,深化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对推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化、校本化及全息化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立伟.前夜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11(2).

[2]张晓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J].教育科学研究,2010(12).

第二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探索与实施

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理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设计、艺术性地实施。对课堂细节的把握,是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1关注教学暗示,隐喻教学内容

教学暗示是指在课堂上,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符号影响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使其接受暗示者的观点、意见,或按暗的一定方式活动。教学暗示主要是通过人的直觉、情感和无意识起作用,可以直接渗入人的心理圈,因而它比逻辑的、批判的和理智的途径快得多。在课堂教学中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暗示,学生获得知识将更为快速、灵活和牢固。如设计九年级(上)第5单元制作多媒体作品这节课内容时,可将前几节课所学图像、视频素材获取与加工重点内容做成PPT,有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等。学生随机选择相应题型和题号进行回答。看似简单的课堂引入,却十分简洁、有效。更为重要的是,在检测学生对前几节课重点内容掌握的情况的同时,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按钮的制作”、“超链接的设置”有机地融合在PPT课件里,使学生在课堂的引入部分就已经开始体验“按钮”和“超链接”的作用和意义。这样的教学细节暗示,对接下来的教学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学暗示是以教师为暗示源,大多数是在无意识交流的情况下,通过消除和避免所有可能抵制学习的因素,使学生获得高水平认知的一种方法。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强化对学生的影响。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妨从以下教学细节和入手。

1.1课件直接暗示。课件是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在课件设计过程中预设教学重难点暗示,是我们普遍采用的操作方法。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广播或演示某个操作方法后,会一直把电子教室软件展示在大屏幕上。如果此时教师能把大屏幕有效地利用起来,对一些操作或任务的重点进行暗示,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2语言间接暗示。语言间接暗示需要更多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循循善诱。此时,教师的教学动机往往被隐藏起来,不明确指明意义,学生需要从事物和行为本身来理解。暗示一旦被学生接受,往往会产生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采用了直白的语言,直接将整个操作过程或内容告诉给学生,学生也只能被动地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环环相扣的语言情境暗示,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2关注“学习助手”,提高操作效率

“学习助手”既可以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与知识分享的网络平台或辅助软件,也可以指身边操作技能比较高的学生。如果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这些资源,且学生也能利用好它们,这无疑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上节PPT的制作中,要求学生设置按钮和超链接。学生开始上机操作。由于学生间水平差异很大,尽管大部分学生能基本完成任务,但总有部分学生还是会遇到困难。为此,教师特地制作了一份“电子小助手”,将整个制作过程“录”了下来,分发到每一位学生的桌面上。教师还让先完成任务的“学优生”充当“学习助手”,为落后的学生提供辅导和帮助。“学习助手”不仅有力地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还促进了“学优生”的提高。“学优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对专业知识就得充分地理解,知晓知识的来龙去脉,这也促使他们更努力地学习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学会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另外,实施“学习助手”的前提是教师要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在综合考虑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后,对他们座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一般以四五名学生为一组,按照不同层次进行搭配,保证每一组至少有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在选择每组的“学习助手”时,首先要考虑候选学生的成绩以及组内学生的意见,再综合平时的表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好“学习助手”呢?

2.1提高“学习助手”积极性。“学习助手”一般出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帮助其他学生的学习,工作量较大,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所以,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精神鼓励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如对表现突出者进行平进成绩加分等奖励。

2.2监管“学习助手”的指导方法。当然,教师要加强对“学习助手”的监管,制定相应的规则,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高自己,给予其他学生正面的引导。特别是对于如何指导其他学生,要有明确的方法,不能替同学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全体学生一起成长。

3关注教学评价,激励学生成长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效性。

3.1注重多元评价。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不能教师“一言堂”,必须结合自我主评价、同伴评价等多种形式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同时,评价也不能仅仅展示优秀学生的作品,而应关注一些有问题或典型学生作品,以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规避相同问题的产生。教师还需要不断丰富评价语言,不能只简单地用“棒”“真好”“不错”等字眼,而应多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评价方式。同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既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从而保证学生获得个人的最大发展。

3.2注重技术评价。在课堂教学评价时,教师不能只注重作品版面、形式,还应关注其作品是如何实现的,运用了哪些技术或操作。这是信息技术评价的重要内容,却往往被教师所忽视。从操作技术评价中,既可以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又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堂的有效性。

4关注文本阅读,提升技术涵养

文本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文的阅读是必需的,学生的所学习的操作技术也只有在充分挖掘了文本的内涵后才能显示出其应用的价值。这里的文本可能是教材本身所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借助网络自主获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文本的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技术涵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两下方面来强化文本阅读和理解。

4.1充分阅读课本内容,加强网络阅读。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正在操作的内容,并使其有机会表述正在操作的文本内容是什么意思,哪些是我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又应该如何做技术上的处理,从课本上我们又从哪儿能找到这些操作点,又能找到哪些拓展的内容呢。对于一些课本上没有提到但实际中用到的操作,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并阅读,从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知识点。

4.2对话文本内涵。很显然,对于文本内容仅仅做到阅读和理解是浅层次的。我们应努力创设条件,在完成操作技术教学文本内容的同时,尽可能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以加深其对文本内容的认识,更要引导学生自主记录下自己对一些文本内容的体会,而不仅仅从网络上粘贴和复制。

综合上述,细节虽然小,但往往能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是由多个细节组成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成精彩的课堂,还需要我们不断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去关注每一个课堂细节!而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不仅仅包括上述几个内容和策略,其关键还在于教师要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出发,关注课堂教学现象,反思教学行为。只有这样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调整课堂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轻松驾驭课堂教学。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摘要:信息技术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是学生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对学生们全面发展,掌握更高的科技产生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广大农村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严重的阻碍信息教育工作的推广进程。本课题主要分析信息技术在农村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争取让学生们尽早的掌握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农村小学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教学工作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课改更加注重了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并将其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中。但是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村中小学并没有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们对信息技术学习和发展,给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带来很大的阻力。

一、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1、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不重视

在很多农村学校,不少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充分或者在认识的过程中有误区。不少领导认为信息技术就是学习计算机,对信息技术的教育认识只局限在简单的打字、聊天和上网上,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上的重要性。也有的领导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很容让学生迷恋上游戏,从而沉迷于网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干脆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2、教师资源缺乏

在教师人员编制和教育经费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少地区的信息技术教师资源缺乏。很多学校根本没有信息技术教师,有一些学校即使有教师也是其它老师进行代课。教师本身只具有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不具备相关的知识教育能力。另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对信息技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不少教师认为学习信息技术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学生应该把精力放在语文和数学升学必考的科目上。

3、学生对信息技术不理解

由于教师没有讲解有关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造成偏差,有的学生将上网误解为学习信息技术。虽然他们对信息技术有较强的求知欲,但也没有学习的条件。

4、相关设备不充足

信息技术教育顺利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障。但是,农村教育资金比较缺乏,加上平时需要大量的维护费用等原因,造成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难上加难。资金缺乏是阻碍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原因,有些学校即使开展了相关课程,但是由于计算机的数量不足,根本满足不了一人一台的要求。而且不少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时,只重视硬件知识忽略了软件知识的传授。

总的来说由于众多条件限制,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有些学校即使开展了信息技术技术课,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法,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的实施。

二、实施措施和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精神

(1)为信息技术教育创造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各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为了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并认真的执行。通过举办一些公开的知识讲座,让学校领导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定期举行有关信息技术知识的比赛,让学校领导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和语文、数学同等重要。

为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另外,要把信息化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2)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培养

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培训。首先,对于年轻教师和具有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进行比较专业的培训,通过派到外地学习或者请相关专家进行信息技术的讲座,培养一批骨干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其次,对教师进行比较基础的培训,让教师转变对信息技术的看法,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和教学工作相结合的趋势,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教师要探索和研究良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效率。

(3)缓解资金短缺压力

资金是制约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开展的主要因素,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设施建设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①合理配置计算机

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需要依靠计算机进行,这就需要学校需要配备计算机和相关的设施。然而,要配备标准的机房需要花费的资金量比较大。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最经济的配备方法,比如,计算机的配置要高低结合,新旧结合以此满足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

②抓住现有资源

为了普及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相关的教育工程。各校要抓住机遇,增加学校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设施。通过采用共享上网的方式,鼓励教师和学生上网查询想要的资料,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满足信息化教育的要求。另外,积极开展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从而提升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

(4)积极探索教学方法

由于农村学生的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拥有比较强的学习欲望。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们的心理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通过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们对信息技术技术的了解,让他们明白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法,比如,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为教学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总述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推广需要教育各部门的积极配合,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学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激发学们的学习热情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有效的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艳,解月光,曾水兵.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城乡差异视角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2]沈发英.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现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第四篇:关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评价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农村计算机普及程度低、学校计算机少和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根据认知的规律和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农村;解决方击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计算机和人们的联系也因此更为紧密。人们一方面享受着计算机给人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另一方面也越来越依赖计算机。使用和开发计算机新功能是人们对计算机发展的基本要求,新功能软件的出现刺激着人们学习和研究计算机。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我国各类学校的必修课,计算机教学在农村也得以快速开展。

1教学安排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计算机虽不再是一种神秘的机器,但由于计算机普及程度低,大部分学生少见、甚至没见过计算机。计算机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第一次接触计算机也许就是在学校的机房。由于条件制约,很多农村学校一般一所学校仅有一个机房,如果按现行的计算机教材进行教学,学生的上机时间根本得不到保证,学生就无法迅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会让他们觉得学习计算机很难,甚至放弃计算机的学习。如何解决这种条件与学习的矛盾呢?笔者在农村执教近二十年,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1.1增强对计算机的感性认知。在农村,学生也许见过计算机,但很少有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因而对计算机没什么概念。如果按课本顺序,一开始就介绍理论知识,而后介绍计算组成等内容,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不易理解,而且会让学生感到学习计算机很抽象,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而,针对农村计算机教学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合。

1.2要有所侧重,不是面面俱到。计算机知识点多,每个软件操作项目多,如果我们要详细介绍每个内容,必须要有大量的上机课时作保证,这在农村学校很难做到。因而我们须另辟途径,做到有所侧重,以点带面,才可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我们在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和Word、Excel应用软件时,应将Windows操作系统的每个菜单项作为重点,让学生多练习多操作,宁可在此多花一些时间,熟悉每一项操作,为后续的软件学习打下基础。

2v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上老师只有将硬件或软件操作的步骤、结果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才容易理解。在学生数不多的情况下,老师还能在单机上直观地演示并进行讲解,但如要同时教几十个学生就得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了。早期,我们通常采用大屏幕投影来展示教学内容,且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只是在农村,尽管这几年投影机价格一直下降,但学校还是承受不起。近年来,我们通常采用电子教室软件,利用局域网广播的方法将教师机上演示的内容广播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同时还可控制学生机的界面,以防止学生利用计算机玩其它内容,效果极好。

3上机指导

计算机学科是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开设上机课,就是给学生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让学生自己上机,加深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计算机运行和操作技术。同时,通过上机,软件的功能、作用、特点能得以直观地展示。同时由于上机是个体行为,必须做到课前合理布置,课中科学指导,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l课前合理布置。因上机时间有限,学生在上机前若未做充分的准备,有可能造成学生上机时无所事事或完不成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合理布置上机内容并准备好有关材料,这样在课堂上师生就可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去完成教学目标。

3.2课中科学指导。上机过程虽是个体操作过程,但录入过程因各种因素造成的错误,或程序本身的错误需进行编辑调试,往往本人在较短时间内不易查出并更正,需要别人的帮助。较好的办法是:每3个学生分成一组,并选出组长,进行组内互助。组长的产生需经老师在前几次上机过程中进行观察,让一些接受程度快的学生任组长,负责在同学有困难时,及时予以指导,就可避免学生一遇问题就依赖老师的情况。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上机,不要害怕出现错误,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出现错误并不断调试改正,才会更好地掌握软件操作。

3.3课后及时归纳总结。上机结束后,应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题目、目的、软件要求、过程和总结。实验报告的书写能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对实验的认知,同时也是对实验内容的一次再现,应要求学生认真对待。

4重视练习题

计算机知识点多、操作多,要记住每~项内容,特别一些非常用的功能项,只能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识记。目前,计算机的无纸化练习(包括操作题)非常多,并附有答案,非常方便。只要反复去做这些题目,就可增强对每个知识点的识记和巩固。常言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不断尝试和总结不同教学方法,就可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五篇:浅谈新课标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摘要:在新课标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本文结合新课标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探讨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新课标;现状;方法对策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对信息与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与信息社会奠定基础。本文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解决措施。

一、新课标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1.必须明确新课程标准与旧的教学标准的本质区别。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标准主要强调知识的地位。而新的课程标则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作用,注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变革创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新的教育理念下所有教育者的共同追求。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需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为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良好的身心环境。

2.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需要重视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需要利用多媒体与信息技术,发挥其中要作用。但是教师要意识到,多媒体也仅仅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够代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中,教学的核心永远是人,而不是多媒体设施。如果教师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技术,就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中,需要根据客观环境与教学对象的变化,变换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注重学生思维的主观性与多样性。

3.注重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学形式。在当前的中小学技术教育中,存在着为了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从本质上来说,在教学活动中,只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素养的教学活动,都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从根本上来说,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实质性内容,而不是注重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教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需要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新课标。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不断地提升,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难以避免的问题。

1.缺乏连贯性的课程标准。在当前的中小学信息教育中,没有具有实质性与可用性的课程标准。目前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标准只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并没有实质性的教育文件。因此,在当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各个学段之间的学习缺乏统一的连贯的课程标准,是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矛盾。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材质量亟待提升。在当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教材的质量亟待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是教材的质量与水平参差不齐,会出现内容错误、内容重复等现象,甚至有的教材为了迎合新课程理念,将知识与技能全部削弱,忽视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更有甚者,各个地方学校往往存在着指定使用本地教材的现象,教师与学校对于教材不能自主的选择与使用。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不佳。在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中,教师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是不是学习专业的知识,而是聊天、打游戏、看电影等等。这会对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效果产生影响。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学习缺乏动力与热情,难以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兴趣。其次,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学生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接触到信息技术,但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仍然陈旧,学生显然难以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兴趣。最后,信息技术学科属于新的课堂教学类型,许多教师在课堂管理与教学上经验不足,影响课堂实施的效果,因此,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信息技术的开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提升信息技术教育课堂实施的效果。

三、新课标下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方法。

1.创造信息技术学习的学习情境。如果想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创造性,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所学习知识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提升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的深刻的掌握。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接触到互联网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将学生平时会用到的搜索、视频、聊天等功能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正是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2.营造信息技术学习的学习氛围。开展信息技术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条件说就是营造平等的、民主的教学氛围,以便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要灵活多样,为信息技术的学习营造宽松的、民主的、自由的、平等的氛围。促进信息技术学习的有效性不断地提升。

3.创新信息技术教育的模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因此,需要不断创新信息技术教育的模式,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提升,加深学生对信息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基本的到了普及,总体质量也有提高。但是也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从事者需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中的问题,结合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特点,寻找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水平提升最合适的方法,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有效性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郭艳琴,高文婷.问题与对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考试,2010(18).

[2]田野.新课程下如何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J].新课程:中学版,2009(08).

[3]解月光.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J].信息技术教育,2007,(8):28―30.

[4]罗安源.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J].信息技术教育,2005,(1):13―14

第六篇:管窥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摘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面发展,面向未来发展的原则。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确立学生主体的地位,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革新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面向学生;素质教育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我们应深刻认识信息技术的伟大力量,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当今人类以信息技术为焦点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猛烈,各国均差别水平地增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水平。学校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天下、面向现代化",要顺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加深,许多发展国家已经熟悉到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优秀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因此基础教育应负担起造就这种素质的职责。从20世纪80年月起美国、英国、日本等发展国家极有远见地对基础教育提出了从造就目的到课程内容的信息课程要求。我国也意识到造就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国家教委决议从2001年新学期开始所有的高中必须将信息技术课列为必修课,并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新兴的学科,必然需要探索其发展轨迹开创面向素质教育的模式。本人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面向全体学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考虑当前的各个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考虑各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差距与不平衡性;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考虑当前的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学生的已有信息技术技能的差距;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大多数学生现有水平的课程标准,制定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模式,加快不发达地区和农村的信息技术教育条件的配备,以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最终目标。

2.面向全面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提升人的各种潜能,应该是以提升信息素养为核心内容,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的教育。同时也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而是面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全面能力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一门纯工具性的课程,而是一门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3面向未来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更加侧重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的培养。笔者觉得,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一是要学会学习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未来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学生将面临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所以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二是要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去辅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其学会学习的能力的提高。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强调能力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

总之,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面向未来发展之外,还应该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性发展等方面。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确立学生主体的地位,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革新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履历供教者借鉴;而且信息技术自己就是一门飞速生长的技术。笔者还只是一个新手,但探索新的情况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要领,却是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刻不容缓的责任。让广大教者配合起劲,为缔造顺应二十一世纪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要领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高文"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上海教育》2001年第4期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