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索(9篇)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索(9篇)

第一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一、利用多媒体开展实操演示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学生的学习也是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二者缺一不可。理论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直接以教材为依据,进行讲解并指明重点,而操作方面的内容,单纯通过讲解及教材的展示太过死板,学生并不能及时把握学习重点。我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是这样进行实操演示的,通过学生电脑统一展示的方法,由我进行展示操作并将画面同步在学生的显示器上。同时还要巧妙利用投影仪,将学习内容进行立体生动的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

二、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法是通过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的方法。实行任务驱动法,可以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不算多,但都是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应该牢牢掌握教学目标包含的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实际操作技能。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有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感兴趣,而且男生通常比女生更擅长计算机的操作。要提起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认真听讲,并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就轻松地完成了。

三、引入课外元素,寓教于乐

信息技术同其他学习科目一样,学习过程中不免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我们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就是为了适当调剂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上保持学习的热情。那么,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做到寓教于乐,我们可以将计算机这一教学设备运用于实际教学。例如,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在准许的应用范围内,给予学生自由操作计算机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浏览网页查阅资料,玩一些益智游戏放松身心,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教会学生使用的技能,还能够便利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成效显著。初中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留意学生的反映,注重学生多方面的教学反馈,勤于思考总结,不断探究更好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

作者:黄敬平 单位:湖南省宁远琵琶中学

第二篇: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提升

一、当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1.经济压力导致基础教学设施不足。

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与基础教学设施的先进与否密切相关,当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明显的基础教学设施资源不足的现象,学校配备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都不是最新的,硬件配备也不够充足。基本上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都是两三名学生共用一台电脑听课,这样的基础教学设施无法满足学生边听课边进行实践操作的需求,教师也不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掌握,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无法提高。如果要实现一名学生配备一台电脑的教学环境,对大多数农村初中学校来说又是一笔较大的开支,有一定的经济压力。

2.总体缺乏重视导致教学内容不规范。

目前,虽然大多数农村初中学校都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寄予了很高的重视,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农村初中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教学的大纲要求。因为这些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家长都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和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切实培养,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是简单的会使用电脑进行基本操作。总体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不重视导致了教学内容的不规范,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初衷相距甚远。

3.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在大多数农村初中都是刚刚开设,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有很多配备给农村初中的软件和硬件投入使用不久就已经属于“过时”的配备了。由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这种时效性高的特点,对这方面的教育人才要求也较高,很多专业人才不选择去农村就业,而农村初中已有的信息技术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一般教师不注重科研和教学内容的改进,在课堂上只讲课本知识,导致农村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很难有根本上的提高。

二、提升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服务型教学观念。

在进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传统教学观念,杜绝只要讲完知识点就算完成教学任务的想法。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服务型教学观念,时刻谨记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工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是衡量教师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标准,只有学生亲自参与了,并且有知识和实践的收获,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2.根据学生接受水平修改教学内容。

目前的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主要以教学单元进行划分,每个单元模块的内容都是独立的,联系不大,有的基础重点内容位于教材靠后的位置,而必须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以后才能理解的知识点又放在了教材的前面。如果按照教材本身的顺序进行教学,学生会因为刚开始就需要理解较为复杂的知识而对学生产生抵触和恐惧的心理。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灵活变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已有计算机知识水平修改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比如输入法和文件的命名保存方法之后,再给学生讲解计算机文字的处理知识,让学生在记事本里写日记,或者在WORD里写文章。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修改教学的内容,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具有实用性的,不是分离的知识片段,而是完整的可以解决问题的计算机操作知识。

3.开展活动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计算机里的游戏和网络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而一些书本知识看起来却是比较枯燥的,这与学生的天性有关,也是大多数人的直观感觉。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注意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定期地开展一些活动,丰富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形式,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五笔输入法时,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一篇文章的输入,掌握得快的学生可以帮助其他同学,最后进行评比。在活动中,学生们的互动变多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得以有效地提升。

4.注重练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尽量压缩和精炼自己的讲课内容,缩短讲课时间,讲清操作步骤和流程中的重点细节以后,就带领学生边听边练。教师先在课堂上演示一遍以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最好能将一个知识点练习两遍以上,第一遍听老师指导做,第二遍自己独立做,不要简单地学老师做一遍就结束练习。教师应该在下课前检查学生们的学习成果,确保学生们可以自己解决一个与知识点相关的实际问题。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之外,如果学生课后还想继续上机操作,应该尽量给他们课外练习的机会,久而久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可能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对他们应该更加耐心和细心,陪伴孩子们一起练习,消除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陌生感,让学生从心里热爱信息技术课程。

三、结语

总之,提升农村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进行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切实地提升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为学生们未来的计算机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中海 单位:江苏省洪泽县岔河中学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措施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不重视

有些学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初级中学,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度仍旧有待提升。在学科设置中,有些学校仍旧以“应试教育”的眼光去看得信息技术课程,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参加会考,因而许多教师对学生管理要求松懈,也没有设置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堂形式随意,更有甚者,直接将信息技术课程时间上其他的科目。

2.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不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其庞大的知识体系涵盖了很多新思想、新方法。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不足,技能水平一般,传授的信息技术知识单一,水平差异不大,未能做到因材施教。

3.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课程较少

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初中学科设置来说尚属于一门新兴学科,许多学校在教学设备上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由于专业教师以及专业设备的缺乏,使得教学内容中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课程的加入,从而无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二、改进措施

1.改变陈旧观念,重视信息学科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步伐,初中学校应该首先从观念上改变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偏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学校可以通过教师培训的方式,强化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科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学校管理层也应该制度明确的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教学质量标准等。

2.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完善配套设施

与改变观念相对应的,是部分初中学校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配备,首先要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经济投资,及时更新相关硬件设备,并积极开始实践课程,提升学科的实践性。其次,要招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人才,或者通过专业的培训机构培训相关的教师人员,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教育要与时俱进,就要紧跟科技时代的步伐积极改革。21世纪,社会需要信息技术人才,而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加强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作者:赵秋平 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藏族中学

第四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游戏化研究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游戏化运用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非应试学科,在初中阶段不同程度地受到轻视。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运用游戏化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动力是必然选择。

一是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增强信息技术教学的生动性效果,进一步丰富教学过程,让学生学得更投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将游戏化模式运用其中,能够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是改善教学现状需要。

当前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不够深入,改进措施不够深入,教学呈现出枯燥乏味的状态,学生难以深入其中。采取游戏化模式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增强信息技术学习成效,这对解决当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参与性不足等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三是提高学生能力需要。

学生的能力发展应当建立在全身心投入的基础上,投入才能深入,深入才能深刻,缺乏必要的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激发,整个学习成效难以保证。运用游戏化模式,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更感兴趣,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能力发展的过程。

二、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游戏化教学活动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及进行必要拓展,实施游戏化活动,使游戏化模式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模式。

1.运用游戏活动引入新授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信息技术学习中,是每一位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游戏活动将学生带入新课学习中,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在Word文档内容教学中,为了凸显替换功能,笔者没有进行直接传授,而是出示一篇文档,要求学生将文档中的某一个词全部修改为另外一个词。一篇文章中这个词语出现有二十多次,而且分布在不同段落,具体修改时需要学生目不转睛地寻找同样的词汇,逐一修改。学生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并不一定找得全,规定时间内有的学生还没有完成。笔者告诉学生,我只要十秒钟就可以将所有的词修改完毕,学生大为惊讶。接下来笔者进入这一功能的演示中,点击替换功能栏,迅速完成批量修改。经过这样的游戏化导入,配合接下来的难点解决,学生对这一功能的运用印象非常深刻。

2.运用游戏活动集聚学生集体智慧。

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并且相互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交流,让大家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笔者运用游戏活动集聚学生的集体智慧,例如在电子贺卡的设计中,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活动,以某一个主题为方向分小组进行合作设计,在贺卡设计中评选出最佳贺卡与最具特色贺卡。讲解贺卡设计教学的操作要点之后,分头按照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游戏,放手让学生设计,不再拘泥条条框框。这样的游戏活动兼具学生创新思维启迪和竞争氛围激发两个方面功能,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投入程度,还是掌握操作要点的牢固程度,以及思维创新程度都得到显著增强。经过游戏活动,学生牢固掌握操作要点,而且创新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对熟练掌握这一章节的内容起到巩固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游戏活动在集聚学生集体智慧方面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的融洽程度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成效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有关图像修改调整内容教学中,笔者穿插了一个小游戏,运用班级事先采集的学生电子相片,经过相应的明暗色彩大小等处理之后,在班级一一展示出来,要求学生按照学号顺序快速辩论这是班级哪一位学生。经过加工处理的图像与本来的样子有一些差别,笔者有意识地进行不同差别差异度的调整,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有难度,课堂氛围立即活跃起来。有的学生看到自己的相片被修改得更青春靓丽不禁惊喜万分,笔者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只要我们掌握相关操作方法,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自己进行这样的图像修改。学生有了游戏活动作为启发,接下来学习时更投入。

4.运用游戏活动放松学生的身心状态。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除了抓住课堂之外,还要积极向课外进行拓展。笔者结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选取了一些益智小游戏活动,有训练学生输入速度的小游戏,有训练学生反应能力的小游戏,也有考验学生知识面与量的小游戏。这样的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得到身心放松,并切实发挥培养兴趣爱好、增加知识积累、训练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既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能力要点,又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轻松与快乐。

三、初中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的思考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游戏化模式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创新,要取得好的成效,教师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研究学生的思想特点。

重点分析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哪些负面思想,有无畏难情绪,针对他们的这些思想特点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内容的优化。

二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结合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以游戏化体现教学内容的讲解传授,使学生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

三是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

要让学生在课外空间进行探究,在掌握信息技术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我,使游戏化活动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吴天霞 单位: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杭集中学

第五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误区及对策

一、学校忽视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学科虽然是初中教学阶段开设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信息技术不属于中考科目,不少学校领导错误地认为中考科目的平均分、增长率和升学率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效的标准,即使发现教师随意把信息技术课后改上其他语数外等主科也听之任之。有些学校没缺乏健全的制度,对理信息技术教学和设备疏于管理,尤其是少数农村学校没有配备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不尽人意。

二、教师没有更新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形势下,部分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不能与时俱进,没有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仍然采用注入式教学法为主,往往对计算机常识、语言、程序等知识用一课时上完3课时的容量,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目不暇接”,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生缺乏实践的体验

由于不少乡镇学校硬件实施不到位,使信息技术教学难以有效开展。“实践出真知”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部分学校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进入计算机房进行上机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不能有效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对上述不利局面,不管是学习领导,还是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都不能怨天尤人,应该面对现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深入研究、尝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有的放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优化软硬件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

学校的硬件设施受国家教育投资政策的制约,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达到最佳的程度。当年八路军、新四军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鬼子的实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的。因此,我们要充分用好目前现有的计算机配置,在平时多多检查计算机是否出现问题,力争学生在上机时保持最佳状态。面对学生达不到每人一台计算机的现状,可以采取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尽量让基础比较弱的学生多操作,组内相对优秀的学生在一旁辅导督促;或者先让优秀的学生先进行演示,其他学生仔细观察,使各种层次的学生互相交换,切实提高课堂资源的利用率。

2.教学更新教学理念,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每一个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践行:其一,形象比喻,由繁化简。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大部分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应坚持由繁化简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形象化的比喻,从而使比较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譬如:我在执教“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把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手、脚、眼等感官系统相当于计算机的各种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恰似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像人嘴巴)输出来。再如讲到“内存”时,把比喻“内存”为歌舞表演的舞台,由于舞台空间有限,必须在其后面设置很大的准备的地方(外存)。而电脑的所有程序必须在舞台(内存)上展示出来,学生在形象化的学习中比较容易容易接受新知识。其二,联系实际,巧设悬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以利学生顿生悬念,自然产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譬如:我在执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先结合学生的实际提问:教务处要求大家把本次期中考试成绩汇总安置在电脑里处理,你该怎么处理?然后简要点拨有关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并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教学任务,许多学生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其三,适当演示,注重实践。面对学校配备的多媒体教室,作为教师应该进行适当演示,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从而掌握电脑的操作技能。

3.尝试“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稳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任务驱动型”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渗透于具体的教学任务之中去。一般而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努力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成功营造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教学环境,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充愉快地参与师生互动,体现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譬如:我在因特网的教学中,就明确展示了如下教学任务:在因特网上阅读网络新闻、浏览信息、下载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参加BBS,或者通过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其中,“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一教学目标中又可以若干小的任务:收信与读信、写信与发信、回信与转信、订阅电子杂志、信件的分类和整理、加入邮件讨论组等等;至于“写信与发信”这个小任务,再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在信中夹一张照片、把同一个文件发送给多个接收者、成批发送信件等。“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比较适合初中生学习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曾经指出“: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一个演员的素质重于技巧。”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恰似站在讲台上的演员,不仅要加强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努力将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灵活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去,以利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作者:张新华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鹤城中学

第六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刍议

一、深入浅出,激发兴趣

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置问题、分解难度、启发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愉悦的学习中。老师不但要善于设置问题,还要善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因为有时候“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当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时,就会主动地钻研和学习。“众人拾柴火焰”,学生如果真正成为老师教学的帮手,奇迹就会出现。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思想,从新的角度看问题都需要创造性。”因此,教学中我充分发扬民主、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质疑,尤其是培养他们开放性地学习的习惯,不要迷信老师、书本或古人,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新颖有趣,有梯度,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创设情境;抓住学生认知的规律,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因材施教、平易近人,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学生就会热爱教师、热爱学习。

二、寓情于理,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不管是哪一门课,如果要让学生学有所获,思想工作首先必须到位,课堂上还要时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实践证明当学生主动为学习想办法的时候,就会极大地促进教师的教学活动。记得十几年前,我只是按照陈式一五一十地给学生讲解教材的内容,并没有顾及学生情况,过了一段时间,我对他们进行抽查,结果让人吃惊,这不得不让我深深地思考。后来我真正意识到:当好老师,不只是自己知道多少,更重要的是传授知识的本领怎么样。真正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充当多种角色的优秀“演员”。当学生郁闷的时候,教师就要用巧妙的办法让他们高兴起来;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教师就要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暗示;当学生态度不端正的时候,教师就要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当学生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解决、帮助他们。老师不但是学生的榜样,还应该是他们前进的铺路石。这样学生就会热爱老师,老师就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老师就不会为学生的功课而担心。课堂上我们共演一台戏,学生你出主意,我想办法,一堂课既丰富多彩又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奥妙与真谛。如在讲授Execl时,我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如何快速地计算出这次期中考试的个人总分、平均分及班级平均分等,结果有几个生用Execl的知识很快得到问题的答案,这强烈地刺激了其他学生求知欲望,这一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讨论积极、效果显著。实际上,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细节确实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诲人不倦,养成习惯

虽然学生的智力是有差异的,但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基本相同,智力超常的极少,智力差的也占少数,决定学生成绩更重要的因素是学习习惯。因为往往学习成绩很优异的学生并不是智力最好的学生。这句话说得好,那就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呢?好的习惯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培养的,它需要的是老师的细心、爱心和耐心。老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引导,做学生的贴心人。这一小小的细节很可能就成为他进步和快速成长的起点。当老师发现自己的努力让一个学生已有小小的改变时,就要锲而不舍地帮助他。老师的成功不在于教好优秀的学生,在于能够转化多少习惯差的学生。我常常一个人独自思考:你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这种收获并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一个老师教过不知多少学生,彼此间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付出许多的那些学生。当老师知道他们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时,心灵上就会产生难以名状的愉悦和自豪,这就是无私的爱,这种爱是人间大爱。我热爱一个个“花朵”,我愿意奉献,我愿意为他们付出。我相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我也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作者:孙万乾 单位:会宁县侯川中学

第七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1.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自主学习

1.1自主学习内涵。

自主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综合二者,结合教学,笔者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并自主管理学习,最终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方法并实现自主迁移,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受用终生。

1.2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1.2.1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决定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先进科学技术支持下的工具性学科,具有发展性、综合性、应用性、工具性和实验性等特点,信息社会日新月异,学生今天“学会”的信息技术知识,明天就可能“过时”,所以要持续地更新信息技术知识,必须拥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1.2.2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呼唤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适应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必要基础。

2.信息课堂上老师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天地

2.1营造友好的课堂氛围。

如果学生讨厌老师,就会不喜欢听他上课,进而抵触该学科的学习。如果老师获得学生的青睐,则学生会“爱屋及乌”地喜欢这门学科,所以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教学中要有亲切和蔼的态度,认真严谨地教学,适当全面地评价,营造融洽、友好的课堂氛围。

2.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2.1精心设计情境导入

一个生动的情境导入往往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有一种新奇或神秘的感觉,从而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

2.2.2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任务,让学生乐于学习。如在讲视频加工处理时,先给学生看一个小孩子从出生到成人的成长记录电子相册,学生都有强烈的动手制作意愿。因为自己生活中就拍了很多照片,如果制作出来,那么将很有意义。

2.3帮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有信心。

比尔•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力量,能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进一步成功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多次努力仍然失败,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挫伤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及时发现、指导困难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成功体验。如在教学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时,笔者先从简单的入手,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建立逐级深入学习较难知识的信心。

2.4设计围绕生活的实践,让学生学得实在、实惠。

当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学有所成而且能学以致用时,他们会更有兴趣,更认真。如图片处理章节,笔者扩大了教学内容的范围,介绍了很多实用的图片处理软件,如用美图秀秀为人像瘦脸瘦身、美白磨皮、制作摇头娃娃,学生学得不亦乐乎;用光影魔术手编辑日历、制作如影楼般的多图边框效果,学生学得成就感满满。

2.5提供自主选择的层次任务,让学生学得有个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受背景知识、学习能力等的影响。在设计任务时,可以设定多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任务难度。如《七巧板》动画课,要求学生利用多个七巧板造型制作渐变动画,考虑学生的水平差异,任务提供了多种起点选择和难点提示区,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了思考题。

2.6选用人文气息的素材,让学生学后有内涵。

信息素养包含人文素养,因此教师要发掘教学素材的人文内涵,不断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在GOLDWAVE录制声音时,笔者选用《乡愁》和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学生在惊叹声音的魅力的同时,也为台湾同胞和祖国大陆的深情所感动,且领会到了徐志摩告别剑桥的淡淡哀愁。

2.7体验学科交融的魅力,让学生学会整合。

讲信息技术应用时,提供化学实验室、青蛙的解剖等实验软件,供学生体验学科交融。讲文字处理时,介绍WPS制作科技电子小报,引导学生搜集整合化学、生物等多门学科的科技知识制作科技电子小报,参加校园科技节比赛,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2.8实行恰当全面的综合评价。

全面恰当地评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热情。在评定学期成绩时,平时作业占较大比重,此外,学习认真、态度端正可加分,扰乱课堂纪律就扣分。在评价具体作品时,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化的方式。

3.结语

老师通过精心设计情境导入,设计具有层次、人文、实惠等特点的任务让学生有热情地自主学习,并把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及时鼓励和评价,这样就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使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周静 单位:唯亭学校

第八篇:农村初中信息技术学生学习效率提高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大部分学生掌握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起点要低,容易被学生掌握。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法制定教学目标:调查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及他们对已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新知识的难易程度来确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法,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为精通、熟练、入门等几类,最后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适时变化法,教学目标的起点是不断变化的,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适时地变化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二、循序渐进引导学生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目标的实际进度。为达到教学目标,要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把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困难、挫折等因素减到最低限度。教学时怎样做好循序渐进?

1.分解教学内容。

把一个难度较大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相互关联、简单易懂的小环节。例如第一册,重点教学任务是WORD文档的编辑与排版,可以将其分解为字的编辑、图的编辑、自选图形的编辑、表格的编辑和页面的排版。先逐个学习,后综合制作完成任务,从而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实时操作演示。

针对教材中的知识,教师实时通过操作演示这种最直观的手段,让学生了解操作的过程、方法。如第一册中的所有知识点,学生都必须通过最直观的演示才能明白操作的方法和流程。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掌握了操作方法。

3.授予学习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在讨论和试验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活动,做到:第一,确定目的,明确参加讨论要解决的问题,不进行盲目的讨论;第二,确定重点,明确讨论的重点,重点问题,重点讨论,学生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进行空泛的讨论;第三,做好准备,在讨论前,要求学生认真自学,认真操作,仔细观察,不进行无准备的讨论。第四,做好结论,做到不进行无结果的讨论。比如,七年级学生进行第七课《“美化文档”中“设置边框和底纹”》的讨论,让他们以四人为一组,进行实际操作的实验,使他们知道要结合好线条、字体、边框和底纹的类型和颜色,才能真正做到“美化文档”。就这样,学生在讨论中,解决了疑难问题。

三、多姿多彩组织活动

为了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增加活动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每次持续性讲课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在整堂课中,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占一半以上。其次,鼓励学生全面、全体参与活动。一方面要考虑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更要照顾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在活动中选拔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让学生们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第三,信息技术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有基础的学生会因为任务的“简单”而“闲得慌”,没有基础的学生又会因为任务的“复杂”而苦恼。这一现象在农村初中相当普遍,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开展“电脑高手”的活动:只要能熟练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并经过教师检查通过后,就可以辅导其他同学,体会成功和助人为乐的乐趣。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表扬了优秀学生又帮助了后进生,更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凝聚力。最后,活动采用多种形式,重视学生合作学习。一般可分为个人活动、同桌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个人活动———要求学生个人多看,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以多种形式参与活动,积极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同桌活动———要求同桌之间经常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小组活动———在各科教学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组队参与竞赛、分工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等。全班活动———组织同年级各班级学生进行作品比赛。比如七年级学生学习完第一册内容后,可以组织“WORD制作精美的贺卡”活动,评比出优秀作品。

四、把握时机及时矫正

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所以反馈要快,矫正要勤。快速的反馈和及时的矫正既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学生受到鼓舞、激励,乐于接受下一个任务,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甚至调整教学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1.把握反馈矫正的时间。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是操作完成后反馈,不随便打断学生的发言和操作,出现差错也是在问题完全暴露后再矫正;二是当堂反馈,在课堂上要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终结性练习,使教师在当堂课就能够做出反馈,让学生有最深的印象。

2.运用反馈矫正的方法。

教师对学生进行矫正。对答题正确或有创意的学生要多加表扬和鼓励;对回答有错误或不完整的学生要委婉地进行引导,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形成技能。学生自我进行矫正。对有错误的学生采用“请你再思考一下”“请你仔细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等语言,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和不足,达到自我矫正的目的。学生互相进行矫正。可以采用让学生合作、互助、讨论、辩论等形式,相互矫正回答问题时、练习中、操作中的错误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接受每个学生,要重视学生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要及时表扬他们为自我发展做出的各种积极的努力,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才能让学生以最高的效率学习好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一门其乐无穷的学科。

作者:田志强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茹荷镇初级中学

第九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一、科学创设应用问题情境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努力创设科学的应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对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调查学生的学习需求,多选择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创设应用问题情境,避免理论知识的单向性灌输,这样可以将抽象化、枯燥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减少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时的心理障碍,并且做到重点突出、难易适中。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搜集与处理文字”的教学中,主要涉及网上搜索、电脑扫描、文字加工与编辑等方面内容,对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如何将个人日记文稿电子化”的问题情境,学生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建立文档、手动输入等途径,对此教师可以设定更深层次的问题情境,如字体、字号、艺术字、段间距问题的处理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为学生文字的搜集与处理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

二、合理确定应用任务教学目标

为了提高初中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合理确定应用任务的教学目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的盲目性,对初中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而且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教师在制定任务目标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尽量设置差异化的应用任务目标,让全班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应用任务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制作电子表格”教学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制定应用任务时,就需要确立建立表格、输入数据、简单的数据处理等任务目标,如让学生自己制作电子课程表、电子成绩单,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合理排序,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懂得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从而增强自身的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对应用任务进行集体探究与解决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任务和项目的完成,需要集体的力量才得以完成,所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也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小组合作和集体探究的学习项目,营造出集体性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集体学习过程中寻找自身的学习差异,在集体学习中实现相互帮扶和共同进步,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例如,在“制作生日贺卡”的任务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合理分组,将生日蛋糕出现、火柴点蜡烛、贺词展现、背景引入置入并循环播放等具体任务落实到小组中具体的个人,然后让学生可以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和帮扶,最后看哪个小组制作的动画更有创意,画面更精美,并将制作成果及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要进行及时表扬,形成有效激励。

四、实施科学评价

以应用为驱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更看重的是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教师的科学评价能够更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同时对学生的日后学习形成有效促进。对此,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一方面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学习结果,如任务解决过程中的方案、建议、经验等,对任务完成的优化方案进行及时总结,整理出学生知识应用的思维过程,进而为知识应用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提供更多借鉴和参考。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在集体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科学评价,看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个人表现、合作表现及集体学习成果,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时理清自己与他人之间差距,在整体上的共同进步与提高。此外,要将学生纳入教学评价活动中,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教学评价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评价,实现自身信息化素养的不断提升。

五、结语

以应用为驱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避免了知识灌输教学模式下的很多弊端,能够有效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融合。对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具备相应的应用教育意识,有效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应用意识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而实现个人信息技术素质的不断提高。

作者:江海红 单位: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