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3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思考

一、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朗读教学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朗读能力的提高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对于一篇新接触的文章,学生只有通过反复地朗读,才能够逐渐了解文章的大意,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二,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感,对于多数语言科目的学习而言,语感都是十分重要的;第三,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势必会掌握更多的词汇、句子,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总之,朗读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

二、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措施

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我们可以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任何一个科目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的指引,对于朗读教学而言,同样如此。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搜集一些围绕课文主题的图片,加一些背景音乐等,这种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朗读兴趣的提高有着很大帮助。其次,朗读教学的提高还有赖于学生语言实践机会的增加。小学生对于文字、句子的掌握量是有限的,因而其口语水平也比较低。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语言实践机会的重视。再次,要想提高朗读教学的水平,还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而明确朗读的要求。实践证明,无论什么教学活动,只有先让学生明确这项教学活动的目的,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指导学生朗读也是这样,只有让学生明确教师为什么要让读这个字、这个词、这句话或这段话,学生才能读准、读通、读出感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虽然无论从理论研究方面,还是从实践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十分有效的成绩,并且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当前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对于朗读教学的研究也要不断地向前发展。所以,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和研究,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发展。

作者:宫淑红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劝农山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一、语言描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声情并茂地描述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关注,更能刺激学生融入感情朗读。在利用语言描绘情境时,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融入感情,利用语言带领学生入境,让学生仿佛能透过教师的描述,看到了栩栩如生的画面,从而产生强烈的朗读兴趣。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草原的早晨》这一课时,教师以语言描绘创设情境,有效地将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出来。师:大家有没有去过大草原呢?很多学生摇摇头,表示没有去过大草原。师继续:草原,一望无边,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在飘动着。快瞧,一群羊正低着头吃着草,有些羊在欢快地追逐着,还有牧民在草原上欢歌载舞。大家想不想一起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草原的早晨的?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尽情地朗读作者笔下的《草原的早晨》,一起体会草原之晨,感受画面之美吧!教师声情并茂地描述给学生无限遐想,草原到底是如何之美?作者描述草原画面是否真的那么令人陶醉?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细细体会。

二、教师范读,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朗读氛围

教师的范读对于学生而言是直接的,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教师要在把握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融入感情,该激昂的激昂,该婉约的婉约,读出作者的“文章味”,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带领学生入境朗读。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这一课时,教师利用范读,读出感情,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奶奶的白发》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奶奶笑着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其实,透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奶奶满满的爱。可是,很多学生不明其中,读出了“责怪”的意味。于是,教师范读这一句,利用面部表情,将奶奶的爱读出来,让学生体会这句话不是“责怪”,而是出于奶奶的爱,奶奶的话里洋溢着幸福。学生模仿教师的范读,慢慢体会其中的爱,深化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也营造了和谐的朗读氛围。

三、音乐渲染,创设情境,带动学生正面情感

音乐对人的感染力非常强。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与课文相符合的音乐,渲染情境,以音乐的节奏、旋律,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带动学生的正面情感,有效促进学生融入情境去朗读,最大化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快乐的节日》这一课时,教师利用音乐渲染情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一首儿童诗,极富音律之美。儿童诗中利用贴合小学生的语言,描绘了儿童欢度节日的场面。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课文中描述节日的快乐,教师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让学生感知这既是一首歌,也是一首儿童诗。歌曲播放结束后,教师再利用钢琴版伴奏的《快乐的节日》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跟着歌曲的节奏,朗读课文,试着读出快乐的感觉,并将课文中描绘的情境还原。教师有感情地“领读”,拨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跟着背景音乐,有节奏地朗读起来。在一遍遍的练习中,学生读出了快乐,也仿佛进入了节日的热闹场面。

四、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深化学生朗读感知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已经很多年,也为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做了很大的贡献。在情境创设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化文字为具体直观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呈现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一起感知文本之美、作者之情,与文本、作者无距离地交流,最终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而这些都能深化学生的朗读感知,让学生朗读起来更起劲,能融入更真实的感情。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这一课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了文本,进而投入到朗读中去。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很少有学生见过丹顶鹤。课文名称为“美丽的丹顶鹤”,但丹顶鹤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却无从得知,教师也不可能将丹顶鹤捉到教室,让学生观察。于是,教师利用互联网,搜索不同的丹顶鹤图片,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丹顶鹤,体会丹顶鹤的美。跟随着图片,学生对丹顶鹤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对它的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投入朗读,体会作者笔下的丹顶鹤,学生很容易读出丹顶鹤之美,读出赞美之情。

五、结语

总之,利用情境引导学生朗读,不仅与学生容易产生共鸣,并让朗读教学变得丰富有趣。教师要创设不同的情境,提高小学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引领学生健康地成长。

作者:茅永生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启隆乡学校

第三篇: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一、朗读训练要从低年级抓起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一二年级起始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从学生入学阶段就开始抓学生的朗读。一二年级正是学生学习语言和发展思维的关键时期,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识字、朗读和背诵练习。这个阶段,学生的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喜欢读书、背诵,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朗读训练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在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时,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朗读形式进行训练,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然后,学生在朗读过后按照朗读要求来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反馈和及时的指导。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丢字丢词、一字一顿、唱读课文、词句停顿不当等,对于具体的问题,教师要做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分析、纠正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看清课文内容,读准字音,不要养成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要了解标点符号在句子中的停顿作用,不要胡乱停顿。

(二)要求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把整个句子朗读完整,要读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适当停顿,整篇文章要读的流畅连贯,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语速要适中。

(三)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能够读出不同的语气,通过语气中轻重缓急的变化学生要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引起情感的共鸣。

二、注重朗读训练的实效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不能操之过急,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实实在在的朗读训练。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学生才能有所提高。

(一)在朗读过程中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在一篇文章当中不管作者描写的情节是怎样的跌宕起伏、情感的变化如何发展,文章的中心思想始终是保持不变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中心,以中心思想为依据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如《桂林山水》一文通过优美的语言主要描述桂林山水的景色美,学生时应一种清新愉快的语调和心情来朗读;再如,以《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人们在长安街上最后送别时的情景,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送别场面,人们的心情是沉痛并且悲壮的。在朗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住悲伤的心情,读出人民对的崇敬和惜别之情。

(二)在朗读过程只能够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意境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当中有很多描写景色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使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以此体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如在学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其中的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描述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对此,教师可以配以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置身于庐山瀑布的景色当中,运用惊叹和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使学生与诗人一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具体的语文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我们常见的几种朗读形式有领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和分角色朗读等。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具体可以操作如下:

(一)分小节朗读

分小节朗读便于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句子划分和停顿,通常用于诗句的朗读和文章中比较长的句子的断句朗读。教师在指导分小节朗读时要将句子中需要的停顿的地方用分隔线标注,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句子意思,避免学生因为不理解而把句子读破导致不能正确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分隔练习,举一反三,提高在朗读中正确停顿的能力。

(二)分角色朗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内心世界是很纯真的,他们有着爱憎分明的感情,他们很善于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训练。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就比较适合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学生通过不同角色对于过河的体验会体会到老牛的不屑、松鼠的害怕、小马的犹豫和老马的慈爱学生通过把握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便很容易理解这篇课文要表达的意思。学生把自己变为故事的主人公,读起课文来便会有声有色,生动活泼,朗读兴趣极高。

(三)轻声朗读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大声地齐读,因为在齐读的过程中,有些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为了跟上其他学生的朗读速度而忽略了对于文章的理解,导致思维受到影响,课文读完了却毫无所获。所以,在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最好采用轻松朗读或者默读的方式,以此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一是告诉学生朗读并不是一种任务,一个负担,而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以此培养学生自觉朗读的积极性;二是指导学生拓展朗读范围,涉猎更广泛的课外书籍;三是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生词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总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朗读训练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促进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洪玲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榆关学区榆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