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探究(4篇)

高中物理教学探究(4篇)

第一篇:导学案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应用

一、“导学案”引领学生的问题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地将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进行融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思考,从而进入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学生原有的思维难免在新知的学习上产生障碍,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正好就是课堂上所需要的,只要师生一起攻克了这个问题,学生也就完成了对新知的掌握。比如学习“功率公式”时,“导学案”带领学生对新知进行了预习,但是学生却对“导学案”中的一道题产生了质疑,学生们各持一词互不相让。导学案展示(部分):平直的公路上,一辆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增大汽车所受的牵引力,其阻力不改变,那么汽车的速度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了汽车的加速度增大,也就使得汽车的速度不断增大;而有的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对于汽车来说其功率是一定的,根据P=Fv可以推断得出,随着牵引力的增大,速度应该减小。教师就可以顺势让学生对这两个观点进行考虑,教师要积极的参与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了解问题的真相:汽车行驶过程中阻力不变牵引力增大,使得牵引力大于了阻力,从而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解释是对的。那么对于第二种解释,汽车在牵引力增大时其功率会随着增大。通过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讨论贴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知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二、“导学案”启发学生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合作讨论的问题往往是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与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导学案”的方式来降低学生讨论的难度,将问题拆解成几个小问题供大家讨论,从而在步步前行中实现对大问题的攻克,实现学生对自己的突破与创新。比如学习“动量问题”时,教师以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大家集中攻克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题,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动量问题,教师就可以在问题的展示中设置几个小问题,层层递进的形式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实现对大问题的解决。导学案展示(部分):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一同向左作直线运动,甲球所具有的动量为9kg•m/s,乙球所具有的质量为3kg•m/s,那么在甲球追上乙球并发生碰撞。试求,甲乙两个小球碰撞之后的动量为多少?(1)甲乙两球在运动过程中遵循动量守恒定律吗?(2)甲乙两球碰撞后遵循什么规律?学生看到题时会觉得较难,但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下面的两个小题进行讨论之后,在解题上有了一定的思路,知道了甲乙两球运动过程中遵循动量守恒定律,从而顺利实现了对问题的解决。通过这样的阶梯型“导学案”的设计,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能够对其中的运动过程进行辨析,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四、“导学案”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导学案”中蕴含着一种方法,一种学习物理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结合“导学案”的思路启发学生,使学生慢慢的适应并掌握这种逻辑推进,从而慢慢的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一种学习物理的能力,这就是学生们常说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平抛运动”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对“导学案”进行了学习和探索之后,领悟其中的学习方法,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导学案展示(部分):1。用手拿住一件物体静止带空中,松手后,物体会做什么运动?2。水平抛出一个物体,物体会做什么运动?3。观察平抛运动,分析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特点,物体会做什么运动?分析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特点,物体会做什么运动?4。平抛运动的规律?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了解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在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对新知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导学案”所展示出的思路进行思考,领悟其中的逻辑推理、拆分和化归,从而总结出学习物理的方法。通过“导学案”进行学习,让学生领悟到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总结

总之,“导学案”的使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导”与“学”的相互交融。学生通过对“导学案”的学习,对整节课的学习有了整体的把握,从而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倾听别人的观点、分享自己的观点,学会辨析、判断和评价,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之间的碰撞,实现了学生自身的突破和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效率,将课程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常青 单位:云南省会泽实验高中

第二篇:创新教育高中物理教学探析

一、革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性能力

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对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课堂积极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而这也是长久以来传统教育模式之下最为欠缺的因素。长久以来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应有的重视,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意识欠缺,很难真正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也就必然导致了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的不高。因此为了有效的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加以明确,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创新教育同样需要以学生活跃的思维为基础,也要以学生探究的科学精神为前提,所以教师要对于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进行重点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教学,为学生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内所学知识内容自主的探究完成,在这个过程之中,不仅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同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起基础知识得到了非常有效的巩固和加强,这对于学生物理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从教育理念上着手,同时还应该从教育方法的丰富性上着手,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将创造性思维当成是一种思维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毫无疑问会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物理知识多具有抽象和复杂的特点,例如天体运动、电子运动、磁场等等这些知识内容在生活之中几乎不可能见到,而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理解程度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创造能力的培养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利用理论模拟的方式将这些知识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并且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程内的知识内容自行制作教学视频,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以自己对于课内知识的理解为基础而进行的创造,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经常性的尝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仅能够非常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于课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巨大兴趣。

三、有效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同样要充分的利用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重点的培养,学生很多创造性的想法可以通过物理实验的方式来展示和验证,通过实验过程中的创新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物理定律以及各种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逆向的思考探索物理知识和物理定律,以实验为基础实施自己的创新想法,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实验创新中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的方式模拟实验,让学生大胆的设想实验条件的改变,从理论的角度推演实验结果的变化,从而不断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对于现阶段的物理教学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也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会得到非常有效的提高,其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有效的培养,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者:宋义刚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

第三篇: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教学探析

1注意知识点的衔接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应以初中相关知识为基点,循序渐进展开教学,应用初中知识点梳理、复习入手,引出高中知识点,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如关于“弹力”,这一内容在初中阶段其实有过一些定性论述,加之学生对拉力与压力等知识较熟悉,故教学中,教师就可由此入手,分析拉力、压力与支持力产生的原因,更为直观地向学生论述这些力产生的原因,进而引出接下来要学到的“形变”概念,这样一来,不仅可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还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兴趣与注意力,从而便于教学的顺利展开.

2注意思维的衔接

受力分析是学好初高中力学知识的基础所在,在教材中,将力定义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需向学生强调力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物体,进而通过反复举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何为受力物体,何为施力物体;同时,在教材中提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基于此,教师就可适当补充一个知识点,即“有一个作用力,必然会有一个反作用力”,进而通过例子让学生了解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作用力在一条直线上,仅仅只是互换了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而已”,从而为后期所学到的“二力平衡”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高中“牛顿第三定律”知识学习做好铺垫.故在“受力分析”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实践中,一开始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遵循以下顺序展开学习:(1)了解研究对象———受力物体;(2)明确物体首先受重力作用;(3)具体分析与之接触的物体对其所施加的作用力有哪些?例1假设一盏电灯吊在天花板上处于静止状态,那么,下列几种描述中,哪一个属于平衡力?A.天花板对电线的拉力与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B.灯对电线的拉力与电线对灯的拉力C.电线对灯的拉力与灯受到的重力D.灯对电线的拉力与灯受到的重力对于这道题目,首先需对其展开受力分析,即分析电线与灯所受到的力,其中,在分析电灯受力情况的时候,需将其看成一受力物体,不可分析其对其它物体所产生的作用力,要分析出其所受重力,得出电线为其接触物,并得出其还受到了电线对其的拉力作用;接着分析电线受力情况,即将其看成受力物体,同样分析其受重力与接触物,得出对电灯的拉力作用,故最后得出答案为C.

3注意解题方法的衔接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在利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时候,多涉及到了“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与“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两个知识点,而这两个知识点虽说是从初中物理知识延伸而来,但是,若仅利用这两个知识点就让学生明白“力与运动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够的.例2公共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站在车里的人在水平方向上A.受到向前的摩擦力B.受到向后的摩擦力C.受到汽车对它的牵引力D.不受力这是某年的一道中考题,得分率仅有的46.69%,且选“C”的学生尽达31.73%,可见,在初中阶段,关于力运动知识点在概念与规律上均存在着错误思维定势,无法结合物体运动情况来分析其受力情况,而这也是初高中物理教学在“力的知识”教学上存在的一个问题.基于此,在初中“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点学习中,教师就应该考虑到该知识点初高中衔接问题,进而增加两知识点,即“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与“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有关该知识点的学习.一般来说,对于力学问题分析,“明确研究对象———受力分析———结合状态分析———求得力关系”是其一个基本的学习办法,若将其用在例2求解中,答案显而易见.具体为:对于这道题目,首先明确人是主要研究对象,人的状态为匀速,故人在水平方向上,要不受平衡力,要不不受力,对于选择“C”的学生,就可引导其反向思维,“倘若一个仅受汽车对其施加的牵引力的话,人会处于匀速状态吗?”在这里,因无法寻到能同“这个牵引力”保持平衡的另一力,故可以说“这个牵引力”并不存在,答案不成立.总的来说,初中阶段所学知识点中物体始终是处于“平衡状态”,这也是初中学好物理需掌握的最基本一点,即重点研究物体“平衡状态”,但是高中相关知识点学习中,物体大多处于“不平衡状态”,难度更大,这时,教师就需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两个问题其实是有相关性的,高中知识点虽比较难,但其解题方法同初中的其实是一样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4总结

当然,关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显然不止于此,本文以“力学知识”为例,简要论述了三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注意从学生的心理与认知情况、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探究等方面入手,更好地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以更好地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作者:蔡金龙 单位: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第四篇:网络环境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研究

一、网络环境高中物理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学习过程中地位不可动摇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仅仅是教学引导者,教师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建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要提供情境构建更加便捷与方便,因此毋庸置疑的是网络环境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有利的实施环境.在教学中信息通讯、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有着充分良好的交互性,两者结合能够构建优良的环境与条件,进而突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核心主体地位.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可以提供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音频、视频、图像等,这些不同形式的信息容易刺激学习者的感官,能够帮助学习者第一时间快速吸收并且深刻记忆.计算机网络的存在使得教学信息与内容实现了高水平的传递与交互,其能够对教学内容开展科学、合理的整理,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自由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计算机给予海量互联网资源的过程中,还能够让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推动学生认知水平的增长,给协作式学习构建最佳的机会.

二、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伴随着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颁布高中物理教学逐渐走向科学与规范化的道路.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课堂上着重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拥有高水平的综合能力.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高中物理教材是一个严密,具有连续性的逻辑理论体系,教材中关于物理概念的表述准确而简洁.在学生的眼中高中物理就是一些抽象的、晦涩的、难懂的概念以及需要逻辑思维来解决的习题.物理课堂上对物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脱离,处理教学内容的手段上过于单一,学生难以感受到充分地人文气息与关怀.过重的课堂压力与课后作用负担都是导致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的因素.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虽然大多数教师都在响应新课程标准的号召,努力转换课堂角色,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仍然无法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更加注重传授知识,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等等皆无暇顾及.

三、网络环境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1.利用网络环境构建教学情境

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有趣的教学情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方式.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互联网信息资源来建立起与教材相贴近,与教学目标相符的教学情境,例如音频、视频、图像等.这些表现形式能够有效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形成提问、吸引、创新等教学目的.利用网络环境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构建物理教学模型,作为突破物理教学重难点的关键途径.例如进行GPS系统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展示Googleearth,选择几位学生上台来将学校与中国或世界著名景点找出来,从而深刻了解到坐标系对于地球的意义.又例如,教师围绕一点在竖直平面内进行圆周运动的绳子与杆模型时,由于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对杆模型在最高点速度为零的理解并不是十分到位,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让学生课后搜索体操运动员进行双臂回环的比赛视频,学生结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与课后网络容易理解这一知识点.另外,对于课堂上难以实现的物理实验,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环境来实现,通过视频向学生们展示实验过程.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验重难点,慢放回放关键步骤与细节.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利用网络时一定要按照课程的实际需求进行,绝对不能为了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这样会大大削弱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仅仅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决不能替代课堂教学.

2.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共同开展交流与沟通,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之间的沟通来改善学习效果.在充分凸显“协作”精神的基础上,让学生之间保持融洽和谐的关系,将所获得的信息与资源进行共享,共同承担其学习责任,完成学习目标.协作学习法与普通学习相比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与态度.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让各个学习小组学习平抛运动后,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展示各项平抛运动的视频,例如手榴弹、标枪等等,教师还可以通过照相机展示平抛运动的过程,给学生一一细致讲解,这样将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充分沟通对话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有直接的影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来自由选择所感兴趣或所需要的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来选择相应等级的习题练习与章节测试.在完成测试后学生可以对照习题答案来分析,探索,还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通过QQ或微信等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与反馈.这样一来学习者主体角色充分展现了出来.学习者在与其他学习者开展充分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进而获得更加高水平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

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核心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够自愿学习知识,并且掌握学习知识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理论知识.而网络物理教学存在着与其他教学方式具有显著差异的优势,教师在物理课堂上运用,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水平.

作者:林珊珊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城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