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建构主义理论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建构主义理论分析

[摘要]从某种程度上讲,新课改所提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活动、扩充教学资源与教学范围等多种改革理念都是建构主义的分支体现。本文将通过介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师生定位这三个最主要的思想,将其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在一起,讨论将建构主义渗透于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理论分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建构;主义;理论分析

初中阶段的物理是物理课程的启蒙教育,在此阶段渗透建构主义理论思想,有利于打破常规物理课堂以“教材、教室、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育模式,让初中生在物理学习初期便养成主动思考、敢于探究、勇于质疑的好习惯,在建构中牢牢掌握物理概念、公式、规律等理科知识,真正进入物理世界,感受物理知识的奥妙与魅力。建构主义是指让学习者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学习主动性与创造能力的学习活动中生成知识意义,建构知识意义,逐渐形成在相关问题与现实生活中应用知识的一种教学理论观,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让初中生掌握建构物理模型的科学方法,形成正直、积极的学科精神。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结论,而是人们随着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与认知能力发展而提出的一种假设与解释,且无法直接被应用,而是应该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加工创造,才能真正达到以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目的。为此,初中物理教师便应结合物理学科知识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知识应用与迁移中形成良好的物理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物理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学习创设生活情境,以生活问题来诱发初中生的积极思考。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理性思维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与发展,但是他们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模式依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且善于从生动、直观、真实的画面中提取有效信息,所以教师应承认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与智力结构,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画面与知识,而创设生活问题能够同时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目的,有利于减轻学生的陌生感与畏难感,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物理知识意义,以生活知识来更新物理知识结构,以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实现知行结合。另外,建构主义知识观还指出,语言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但是并不代表着所有学生对知识的解读是相同的,而是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对知识提出的个性化解读,也只有如此才能代表着学生真正理解了知识。从这个层面来看,初中物理教师应尽可能摒弃教参、练习题上的固定答案,以开放性问题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解读,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解读能力,允许学生提出教材之外甚至是教师预想之外的物理见解,给学生留出质疑与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中掌握充足的自主权与创造权,以生成性的物理课堂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目前,随着新课改与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物理试卷中的开放题与探究题越来越多,这些题目没有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需要学生展示良好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所以教师也必须要构建开放性物理课堂,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实现个性发展。

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已经在自己的生活成长与学习经历中形成了个人看法,即便他们并未接触过某个学科问题,但是学生依然可以凭借自己的认知结构与能力来做出假设与推测,所以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善于从新旧知识中建立知识生长点与联系点,以学生的主动建构来更新与创造知识。建构主义学生观实际上就是新课改所提出的“生本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初中生的学习能动性与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解释各类物理现象,得出物理结论。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做好知识衔接工作,利用初中生的旧知结构来提出新知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与质疑,促使新知生成。物理知识是一个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学科,各个知识点具有承上启下的关系,许多新知都需要借助于旧知经验与学生对旧知的理解程度才能被学生理解与内化,所以教师应在备课与课堂教学中重点强调知识联系,避免学生所习得的物理知识是碎片化、零散化的。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物理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物理模型、物理科技发明直接推动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与物理技术来帮助学生建构物理知识意义,以此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物理知识。另外,建构主义学生观还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能力存在诸多差异,所以教师需要加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以差异来丰富学生的认知范围。对此,初中物理教师应结合新课改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来组织物理探究活动,根据探究课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师生、生生合作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完善自我。值得注意的是,合作活动本就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活动,不仅可提升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能力,还能让他们学会彼此扶持、相互合作,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三、建构主义的师生观

师生观念直接影响着师生角色与定位。传统的“教师本位”思想便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控”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单向的、低效的。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是学习建构者的辅导者、合作者、伙伴、帮助者与引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而独立的,教师应学会降低自己的控制欲与掌控程度,逐步增加学生主动建构活动的比重,在学生建构活动中提供必要的教师支持。物理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学生理解难度较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手把手”教学生学物理,而是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氛围浓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自我认知与合作探究中展开物理创造。从表述来看,教师虽然在课堂学习中“退居二线”,但是并没有完全退出物理课堂,即虽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却需要时刻调控课堂进度,促使探究任务的顺利开展与有效教学,所以教师的教学角色是“学习伙伴”。当教师逐渐降低自己的控制权之后,学生便可利用这个几乎来主动建构知识意义,以探究与发现来分析物理问题,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学习准备,阅读充足的问题资料,在资料收集、分析、汇总等过程中建构知识意义。在这个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会自发思考物理问题,还会主动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进行知识加工,逐步具备物理学科能力与思维能力。另外,建构主义师生观还指出,学生应学会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应用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分析初中生的知识水平来创造问题情境。为了保证问题情境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问题应带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难度不可过高,最好的难度水平是学生通过新知探究与物理实验得以解决。为此,教师应学会因材施教,将课时目标分解为梯级不同的学习任务,让所有初中生都可在任务驱动下投身于物理探究与物理创造,使学生真正成为物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与积极创造者。总而言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科学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成长需要的先进教学理论,初中物理教师应全面分析建构主义的各个理论思想,全面把握建构主义理论的精髓与本质,以建构主义来构建高效的、有趣的、以学生为本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周萍.浅议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初中物理教学[J].数理化学习,2015,(05):55+75.

[2]孙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改善初中物理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6,(26):151-152.

作者:赵钧明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第六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