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通识教育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

通识教育关注人们的内在素质及道德情感,强调在学习中也应该注重对人格的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全面性的人才。文章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忽视通识教育的表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又阐述了通识教育视域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

通识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是我国在社会不断取得进步的背景下,针对高等院校所提出的一种对人才的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通识教育视域下,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都需要进行完善。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忽视通识教育的表现

我国很多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候,没有完全理解应用型人才的概念,甚至模糊了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有些高校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学识的培养,并没有结合通识教育的背景。下面从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忽视了通视教育的几种表现进行分析。

(一)降格化

目前,我国很多的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将其与技能型高等职业的人才培养混淆,过分强调了功利性,这属于对人才降格的一种表现。高校在进行人才教育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就业,重视实践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考核,另外,很多高校的管理体制过于形式化,导致学生在大学中无所事事,这种意义上的降格,对人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二)模糊化

一些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更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和办学理念,而是效仿其他高校进行办学,例如,不考虑自身实际能力,盲目扩大高校规模,追求功利,还有的照搬一些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等,这些都体现出了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糊化问题。

二、通识教育视域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确立通识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

通识教育需要宏观的理念和方法,而批判性思维就是这种理念和方法的体现形式。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当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作出一系列合理的思考的方式方法就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思维习惯。在高等教育中,批判性思维对高校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如何开展通识教育等根本性问题给予指导。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理念的确立,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

(二)落实批判性思维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

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目标与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协调一致的,体现了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批判性思维教育课程应当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把批判性思维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这种教育所进行的定义理论、论证理论等训练,对受教育者的积极反思的思维素质培养有很大作用。

(三)改革课程管理,优化教育结构

通识教育的管理应该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在以往的课程建设中,管理者只注重了课程设置是否满足学生的全部需要,却忽略了课程建设的质量。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与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高内涵的发展道路严重不符。所以,对教育结构的优化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严格的课程审核机制,对于那些质量不高、设置不合理的课程进行重组优化,对于那些对学生的整体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不高的课程进行淘汰。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培养目标

大类招生是在通识教育指导背景下有关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它需要高等院校制定出一套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计划。传统的专业制定所涉及的知识面狭窄,并且与通识教育理念不符合。通识教育通过综合课程的设置,达到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前哈佛大学校长曾对通识教育这样定位:在学习方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方面,提高交际和互动能力;在价值观培养方面,增强价值判断的能力;在知识储备上,培养人文科学和对世界的广泛认知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支撑。

(五)改善人才培养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人类的文明靠文化来传承,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人类的教化,就是赋予人以文化。好的文化环境和优雅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人才的教育培养有重要作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除了要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外,还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一个有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学习实践中对思维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要特别注重建设校园文化,坚持不懈地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开展多种教育实践活动。

三、结语

通过对应用型人才和通识教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应用型人才不仅仅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应该结合通识教育,培养人文素养,同时关注内在素质和情感道德品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皮武.地方性大学的课程决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赵亮.应用型人才培养处方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3]吴琼.学生视角下的大学新校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3.

作者:张琪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