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程论文范例6篇

通识课程论文

通识课程论文范文1

学分要求方面,长江大学课程设置规定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最低学分必须修满7学分,其中第一学年必须选修2学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第三、四学期必须选修1学分“大学艺术”课程。学校教务处通过和院系的交流研究,在2009年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一直沿用至2014年。从以上所得资料来看,长江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音乐公选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鉴赏类课程为主,便于实施大班式的课程教学。但是其音乐公选课更多的是将“音乐鉴赏”的方向划分的更为细致而已,而不能凸显其课程的延续性和递进性。这也可以说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在面向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通病,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管理上入手。笔者认为,学校应成立专门运作艺术通识教育的部门,常态化管理相关通识教育课程。不管学校下属的有没有音乐院系,都成立负责艺术通识教育的职能部门,将艺术通识教育系统化、常态化运作,此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虽然在大多数高校中,《大学英语》课程都隶属于学校的外语系或外语学院,但是在外语院系内部是有专门的“大外部”英语专职教师负责全校学生的“大学英语”日常教学工作的,因此,尽管《大学英语》这一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但是其教学的日常进行和管理工作都是井然有序的,据笔者了解,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亦是如此,并且担任该课程的专职教师每年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探索,学校也会定期输送教师参加短期或中期的培训。这些现成的成功经验其实都可以用于学校成立专门运作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部门,常态化管理相关通识教育课程。

二、组织专职隶属于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专一性从事一线课程教学

教师是实施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教师个人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这学校教育的成败。就高校的音乐通识教育而言,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并且,由于音乐素质教育至今未收到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大众的一致认可,因而,学校音乐教育不管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都还处于相对盲目的阶段。我校的音乐公选课主要由音乐学院承担,每个学期都会由音乐学院的教师面向全校的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七至十门的音乐类公选课,并且每学期所授的课程都呈现“断代史”的态势,没有专门的管理者组织专人对这些已经开设的音乐类公选课进行研讨,整合相关课程,让我校的音乐通识教育呈现系统性、延续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加之公选课的限选人数均在120人,实际课堂教学都只能以“大班课”的形式实施;再者,任课教师每学期也不太固定,又没有专人负责日常的教学督导工作,因此,虽然每学期选修音乐公选课的人数众多,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一现状不仅学生不满意,任课教师也同样存在诸多抱怨,使得我校的音乐通识教育更多的流于形式。在笔者对“音乐通识教育”所做的调研中,很多担任音乐公选课的一线教师都迫切希望学校能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让担任课程的教师可以成为实施学校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专一性地从事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而不是将这一工作作为自己教师工作的一个附带品,而以为其他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而无暇顾及音乐公选课的课程教学探讨。

三、明确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相关课程,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探讨

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目前在我校是以音乐公选课的形式存在,在近五年所开设的音乐公选课中,几乎没有一门课程是具有连贯性的,教师在开课前所考虑的更多是自己所学专业能开设什么课程,如何在学时有较大压缩的前提下,压缩所带课程的内入,根本不会考虑学校整个音乐通识教育中各门音乐公选课之间的相关关系,而学校在审核这些课程时,更多的是将重复性较大的课程予以否决,不会组织专人讨论哪些课程更适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哪些课程才是音乐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哪些课程应成为音乐通识教育的连续性课程和相关性课程。笔者认为,我校的音乐通识教育虽然开展的年限很长,但是组织教师就音乐通识教育的开展所进行的教学研讨和教学改革却少之又少,主管部门的不重视导致承接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部门也不重视,更导致实际代课老师的不重视,最后还恶性循环到学生也仅是为了学分才选修音乐公选课的恶果。这也是为何我校开设音乐公选课的年限很长,但是音乐通识教育却并不能深入人心的重要所在。要将我校的音乐通识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明确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相关,在设置课程时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组织专人就我校的师资情况与学生情况进行摸底,在此基础上,论证音乐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探讨与教学改革。

四、加大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选修学分,夯实学生音乐素养基础

通识课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通识课程 设计概论 发展研究

设计概论课程是高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也被作为其他专业通识课程。该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设计观,构建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通过合理安排、有效实施该课程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现行的高校艺术设计中,设计概论通识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一、设计概论在高校通识课程中的定位

我国各高校的设计概论通识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单独形成自己的审美领域。设计概论通识课程主要是透过设计的现象,发现设计基本的原理和规律,以及对所涉及的设计范畴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设计基础知识。该课程主要的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设计的内涵与外延,设计研究的对象、方法与现状等基本的概念,让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的设计文化修养,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设计概论课程作为高校通识课的教学内容,对非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具有重要作用。

二、设计概论通识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开设艺术设计类通识课的目的,既有人文教育意义,又有科学意义。因此在课程的设置、学生求学的心态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研究。

(一)设计概论通识课程的设置

现在高校开设的设计概论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非专业的学生需要一些课余时间对其学习。有的课程内容繁杂,学生在教室进行没有设计实践支撑的理论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降低。另外,课程教学时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通识课常集中某段时间教学,导致部分学生会因为时间的关系而选择逃课或者放弃课程的学习。因此在进行课程时间设置的时候,通识课也应选择利于学生安心学习的时间开展。

(二)学生的求学心理

设计概论通识课可以提升学生探究生活的审美能力,至于要如何上好通识课,除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之外,不可或缺的是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求学心理。但是现在学生选课首选是是否容易得学分——教师对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等能否放松,期末成绩的获取是否容易,即求学心理不足;其次是授课时间是否合适——是否能利用剩余的时间,即乐于享受不思进取;还有课程的吸引度——课程的知识结构、趣味性等,即学习的探索和毅力不足。

(三)教师的教学态度

与专业课相比,通识课程与教学科研的关系不大,并且通识教育在短期内很难见到成果,通识课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教师的工作也难以得到合理的评价,致使教师的参与性不高。有的教师在课程上,常常超出通识课程所达到的教学范围,为非设计专业的学生设置的设计理论赏析课程,却想起到激发学生近似专业的设计潜能的效果,因此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

三、设计概论通识课教学改革的方向

针对以上问题,设计概论通识课程应有所调整,使其朝向认知、欣赏的课程方向发展。以鉴赏为主向,强调设计与生活的结合,培养学生对设计艺术的喜好,摒弃设计技巧的教学。

(一)设计概论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的内容方面,由于设计概论涉及的知识体系丰富,对于非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需要了解中国传统设计思想,还要掌握西方现代设计的源流和现状。因此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课程内容应该多层次把握,如以历史为“经线”,以美术和设计各单科为“纬线”,引导学生系统阅读中国和西方设计的经典著作,把握中西方设计的历史演变和精神价值,构成一个有弹性的课程体系,既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又能够让他们有条理地接受设计的知识。

课程教学的方法上采用多媒体和互动式教学。通过图片、视频、音频、互动等方法,全面而形象地展示设计概论的框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逐渐开展的课程教学与互动中对设计产生浓厚兴趣。

(二)学生求学心理的提升

非设计专业的学生正确认识设计与生活的关系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关键。多数学生在通识课与专业课上,对通识课的重视不够。针对这种情况,在每段课程的第一节,可以对学生进行课程教育,明确设计概论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同时鼓励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适当地多学习一些通识课程。

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设计。通过回忆、整理旧照片、观察周围的事物、分享喜欢的东西等方式,来发掘周围的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形成发现设计之美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乐趣的基础上学习,从而乐于学习通识课程。

(三)教师的行为影响

作为设计概论通识课的教师,应该热情地投入到教学中,借由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充分运用个人对设计的诠释能力,寻找自己的生活艺术。如此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设计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的认知能力。

设计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文明发展的标志。同时,艺术设计思想作为人文素质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创新思维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设计概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拓展学生的艺术涵养,进一步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在通识教育中得到创新思维潜质的挖掘,仍是我们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金银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J].武夷学院学报,2010(3).

通识课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院级课题,编号:Jxjg1201

0.引言

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将要形成从量到质,加强学院对课程质量的管理,应当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共同改革后不断前进,在课程框无法容纳膨胀的知识时,便应当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通过对课程中的改革形成新的模式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现代政治经济。文章将对我国普通高校课程改革上进行论述,研究如何能够通识整个教育理念和模式,应当如何在我院现有的基础上重新搭建起新的通识教育模式,如何为我院学生合理安排新的课程体系。

1.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简要评析

对于通识教育中的概念在实践和理论中都有较大差异,在CNKI概念知识元库中有26种解释含义,因此难以一一进行评价叙述。我认同通识教育是大学中的一种理念是人才培养的模式,这种理念与模式在多种高校中存在,文章研究的重点是通识教育课程中体系的改革。

在课程模式中分为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要素主义是为以学科为核心,对于一些基础学科十分重视。通识教育课程中都反映不同,尤其是在文学类和著名阅读类中课程较明显。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内容中,也是将自然科学和文学为基础课程,主要还是以社会科学为主要内容。在教育永恒主义思想中相似于要素主义,这两种教学观念都为课程理论教学中心,且在一些高校中以获得较大的体现作用。要素主义关注技能而永恒主义关注个人发展。

2.张家界学院通识教育基础分析

09年来学院单独成立通识教育部,学院对通识教育问题得到了领导的重点关注。以通识教育为关键词在维普网中搜索期刊,有近两百篇关于学院通识教育改革研究论文,通过这些论文能够反应出我国目前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思想十分的注重,对一些学院的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它们定位和课程安排也参差不齐,意见不一。

绝大多数学院当中对课程有目标但却差异性和随意性较大。在广州的某个学院中提出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基础条件来选择自愿性的特长兴趣教育;在浙江的某所学院当中则是促进学生在文理中的渗透,对大学生知识进行扩大领域教育,通过这样的课程教育来实现学生的智能结构从而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能力;在山西的某所职业学院中则是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个人修养、创新的意识、创业能力,拥有良好的兴趣爱好来增强个人的实践能力。再如我院也提出了通识教育课程中应当加强文理中的渗透,目前意在把专业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现代工具素质、人文精神素质的融汇打通,意在现代人格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学院为大一学生开设了一年的才艺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学有一技之长,陶冶生活情操,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为目的。几年来部分课程开设情况良好,受益学生人数较多。每年定期还会为学生安排一些通识教育名家讲座系列活动,以此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道德修养上的提高,一切都结合我院的特点来进行安排。现在正努力开拓网咯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一般高校中开设出的课程,教学的效果各不同,一般是所谓的素质选修课安排在周末或业余时间,学生以混学分为目的,在部分课程安排中有的学校很不理想。可以通过观察课程教学中的到课率来做出统计,在31门学科中唯有1门较高的达到了到课率,到课率为80%的课程为《社交与口才》,到课率60~70%的有16门,50~60%的有5门,50%以下的有9门。通过这些数据比例可以观察出大部分学院课程管理中,相对来说这一环节较为薄弱需要深入的研究来解决[2]。

3.通识课程在学院中的目标定位

通识教育课程在学院中开展,虽然在培养模式设计中落实到了总体上的理念,但从教育中的实施课程当中来说,应当先以课程目标定位为主要内容。文章将从理论课程教学和分类理论教学中来实施全人教育为目标方向,对培养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基础来分析,研究出对学院通识教育课程轻理论、重实践的目标定位,

3.1学院分类理论教育指导

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工作已发展成为大众化的阶段,在实施分类办学和分类理论指导中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办学中所必然的选择和迫切的需求。关于对高等院校机构中的分类教学理念中,主要有美国卡内基教育中推出的教学分类方法和《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在联合国教学组织中获得批准。在研究型分类教学已作为精英教学和大众化中的主力,能够培养出更具实用性的职业技术型专业人才,往各个不同的方向中全面的发展。所以,对于高等院校课程教育研究中不同于研究型的大学教育,在培养人才具体的目标和总体目标上存在着差异性,而在通识教育这一方面上也已是必然性的目标定位与合适性的价值[3]。

3.2选择目标性课程来提升学生的成长

在对于学生教育工作上,首先在通识教育中应当先去考虑学生的专业之外的自身成长中的需求,对于这一内容应当为所有高等院校在实施通识教育工作中所必须考虑的基础内容,是所有高等院校在实施人文通识教育中的基本要求,应当真正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主体内容,通过对此目标的认识来构建出通识课程上的体系安排,让学生能够专业上学有所成同时让学生的心理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

4.结语

对于我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进行的改革研究,通过加强学院通识教育中的课程目标性课程体系定位,更好的诠释我院“通识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熟练”的办学宗旨,来促进学生在校期间拥有健康的成长知识环境,能够积累更多与社会交际中相适应的理论知识,增强个人的实践能力与智能全面性的开发,以此精神上的价值观念来作为学院办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最高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7):133-134.

通识课程论文范文4

1概率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目的不明确,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众所周知,概率论课程一直以来都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或者是限选课程,但为什么管理类专业一定要开这门课程,学生却不太清楚。根据笔者对自己所教授的会计学、市场营销两个专业近200名学生的统计发现,除了少部分学生很清楚或比较清楚本专业为什么要学习概率论课程,大部分的学生都只是大概知道或者不清楚。由此导致学生对于概率论课程的学习动力,主要体现在部分学生是为了计划出国或者准备考研,部分学生是为了尽量不挂科,而真正认为概率论课程对于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学习有帮助的学生相对较少。

12与专业课知识联系不紧密,学生无法很好理解

对于文科学生而言,并不特别擅长数学课程里的较为严密的逻辑推导过程,如果学生并不清楚学习概率论知识对于自身专业课程的作用,就会更加排斥数学的理论推导过程,从而无法很好学习概率论知识的情况。通过调研发现,仅有少部分学生通过认真学习之后认为概率论知识有作用,且基本上为理科学生;大部分文科学生表示虽然认真学习了但不知道到底有什么用,在课堂上会体现出虽然在认真听教师讲课,但难以理解其中的知识点或者听起来相当吃力;更有部分学生表示没兴趣去该课程,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上课的时候也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所有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对于本专业为什么学习概率论课程并不了解,也不知道概率论课程学习之后对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有何帮助。

13教师教学风格不同,学生难以适应

学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会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采取尽量合理的方式去安排任课老师,但是这也导致学生难以适应不同教师的上课风格。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大部分学生认为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学习情况对概率论课程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当任课老师发生变化之后,学生认为比较难以快速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最基础的阶段会出现难以进入学习状态的困难。此外,尽管有相同的教学大纲,但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有的老师会在某些知识点上进行回顾和发散,有的老师则针对性较强只关注教学大纲的知识点,一旦学生通过不同专业同学的渠道了解到不完全一样的知识体系并觉得其他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更好的时候,就会加重学生对自己任课教师教学风格的不适应,从而无法学好相关的知识。

2解决概率论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明确概率论课程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明确教学目的,是概率论课程教学改进的重中之重,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明确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专业技能中就应该明确包含本专业需要学生掌握哪些数学方法,通过这些数学方法的学习对于其从事本专业的相关工作有何帮助;同时,在新生专业导入的过程中,还应详细向学生解读概率论等数学知识作为“必修”课程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文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也必须学习高等数学知识的理由;二是在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明确本专业学习概率论课程的目的,例如会计学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上应该是不完全相同的,这样使得教师在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概率论课程教学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选择更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案例。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概率论等高等数学课程的原因,促进其提高自身的学习动力。

22结合专业案例教学,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大部分教师对概率论课程的教学方式依然是类似于传统数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即理论推导结合教材所给出的案例进行分析。但教材给出的案例并不会根据不同专业而有所区别,都具有普遍性,对于文科学生而言,理论推导本身就较为枯燥,而案例又是长期不变且与自身专业联系不紧密,学习起来就显得更加没有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主动找寻一些与所教授专业相关的案例,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概率论知识和自身的专业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或者,概率论课程的教师也可以与该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合作,来共同完成一些知识的教学。例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而言,营销专业课教师在介绍市场细分的方法以及客户群体归类的时候,可以适当介绍概率论和统计学知识在其中的作用。与此同时,概率论课程的教师则以这些案例为基础,向学生具体讲解如何利用概率论与统计学知识对市场客户进行细分和归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够很好地接受概率论课程的知识,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其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

23开展教师课程试讲,实施学生选课选师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实施了学生选课的制度,但对于概率论这样的必修课,仍然是指定教师承担某专业的课程,学生的选课只是一种形式。通过调研发现,即便是文科学生,本身对概率论这样的数学知识并不特别排斥,对于书本上与专业相关性不大的案例也不会特别不满意,但对于教师的教学风格要求较高。对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开展任课教师课程试讲,由学生选课和选师的方式,可以采取教师课程试讲的方式,即在最初的课程当中,通过教师的一到两次试讲,由学生听课之后来决定到底选择听哪位老师的课。或者学校安排好每个专业的任课教师,学生在听过一两次课后,如果发现确实无法适应该老师的教学风格,则可以申请到其他教师的班级听课,从而便于学生能够找到更合适的教师和教学风格,促进学生对概率论课程知识的学习。

通识课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 高校 通识课程 教学质量

时代的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识教育正是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专业教育的局限性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实施模式的结合体[1]。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在现阶段的很多高校里处于很尴尬的位置,课程规划乱,教学质量不高,任课教师不重视,因此,如何提高它的教学质量尤其值得关注。

一、通识课程的现状分析

蔡元培先生在论及通识教育时说过,“鉴于文科学生轻忽自然科学,理科学生轻忽文学、哲学之弊,为沟通文、理两科之计画”,“决心打破存在于从事不同知识领域学习的学生之间的障碍”[2]。这就是我们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然而现在高校的通识教育形势不乐观,课程数量膨胀得很快,好的教学资源缺乏,很多大学生上课根本就是在做与课程无关的事,而教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出勤率低,只关心学分;教师只关心教学任务,很少关心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严肃认真研究通识课程的现状,否则后果就会很严重。

二、如何提高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1.科学认识通识的教育内涵

通识课程是大学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识课程实施的效度直接关乎大学文化的内涵[3]。不同高校学生间之所以存在差距,主要是受校园文化的影响,而校园文化的形成与通识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弄清通识教育的概念尤为重要。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的表述。

通识课程就是公选课,这是最常见的误解。公选课虽然是通识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还有人认为除了“专业课”外的都叫通识教育,这种理解也是片面的。由于大部分大学生都戴着“专业”这个帽子,因此对通识教育有所误解。

总体来说,通识教育大致是指“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通识教育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是具有覆盖面广、学科齐全、学科和专业间有渗透、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教育类型。

2.根据通识课程内涵进行设计和规划

目前我国通识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有三种理论:精义论、均衡论和进步论[4],但是每种理论都有不足之处,这就导致了现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比较乱。对于提高通识课程质量并不是简单的增加课程数量或类型就可以解决的,它的设计和规划也很重要。好的设计和规划是提高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没有规划的课程资源是杂乱无章的,课程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课程的开设很随意。

首先,要明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通识课程必须围绕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进行合理规划,否则通识教育收效甚微。只有将通识教育与办学特色和理念结合起来,才能将通识教育慢慢转变成学校的特色和文化,最终成为学校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其次,将通识课程的归属按照一定规律和标准进行定义和分类,如将课程归属分为“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教育类”等几大类,再由学院根据定义标准对所开课程进行划分和归类。接着,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并结合通识课程的内涵,以及学生的需求,建立相应的通识课程资源库。这个资源库必须透明,这样才能让学生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选修通识类课程,所以这个资源库必须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师要求、授课学时、授课难度、授课条件等资料。

再次,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更新。学院建立的资源库往往没有考虑到全校范围,所以学院要配合教务处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梳理,将适合通识教育的课程资源编入学校的资源库供学生选修;与此同时,资源库还要不断地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变化进行更新,使学生能选到更加优质的课程资源。

最后,通识课程规划一定要体现专业、课程间的渗透,这也是开设通识课程的宗旨。如果不将这点体现在规划里,那么就失去了开设通识课程的意义。

3.提倡高素质教师教授通识课程

师资队伍素质不高,也是影响通识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流的教师教理念、二流的教师教本领、三流的教师教知识”,通识课程往往是讲述理念课程比较多,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最适合来授课,因为越是通识教育越要高层次教师来授课,这样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但现实情况却相反,往往教学通识课程的教师层次都不高,目的是为了满足学校对于教学工作量的要求。

教学手段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识课程具有它自身的特点,且往往对全校很多专业的学生开设,而它的授课要求和目的跟专业课有很大差别,因此,它的教学手段更应该多样化。如今很多学校都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我觉得通识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作为试点是最合适不过的。

4.学校应加大对通识课程的政策支持

学校政策的倾斜是通识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识课程的课时费没有专业课的课时费高,在高校当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很多老师不愿意上通识类课程,通识课程逐渐变成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教学任务不够就拿通识类课程来充数。这就使得层次偏低的教师成了通识课程的主力军,这样怎么会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呢?

学校对课时费的分配不应按照课程类别,而应根据教师水平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质量来划分,使大量优质教师来上通识类课程,从而保证它的教学质量,使广大学生收益。

纵观各高校,对通识课程单独设置评价指标体系的学校了了无几,这样就使通识课程与其他课程在评价时不能区分开来;而且很多高校通识类课程往往排在非正常教学时间,这就导致了学校监管难度加大,从而使得通识课程的日常监管几乎成了空白。

为了解决监管难题,首先要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来适应通识课程的需要。通识课程评价是对通识课程实践的价值进行判断,主要考察通识课程目标的可行性、通识课程计划的合理性、通识课程设计的科学性、通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通识课程组织和实施的严密性和通识课程效果的满意度,等等[1]。归根结底,是通过它的评价体系来达到衡量课程的教学质量目的,如果这个目的无法实现,那么这个评价体系就不是科学合理的。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通识课程的监管机制。通过建立通识课程的听课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管机制来保证它的正常教学的运转。

三、结语

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通识教育,是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保障。通识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规划、教学改革、教学监管等各方面,只有提高认识,重视通识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才能使通识教育的课程资源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左崇良.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实践的误区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2]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63.

通识课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交通工程设计;科研;教学模式

《交通工程设计》课程又名《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是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1]。由于《交通工程设计》课程理论概念多、知识结构复杂,一些高校老师提出了该课程改革的设想,探讨了多种新型教学模式[2]。但现状教学改革研究多为单纯的案例讲解和分析。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对科研项目进行教学化再开发,使科研与教学融合的效果最大化[3]。考虑交通学科的综合性,将科研项目研究全面结合理论教学,有助于《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交通工程设计》课程特性

《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涉及交通专业的交通规划、交通安全和交通控制等领域,且与光学、电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知识密切相关,因此该课程知识体系较复杂,公式和原理数量较多,学习难度较大。

二、基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交通工程设计》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旨在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交通工程设计方案,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队合作的科研精神,同时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探讨,引导学生自发进行文献阅读,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一)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依据教材内容,结合相关规范和指南,编制多媒体课件。同时采用视频制作软件,以驾驶员为第一视角,制作生动活泼的公路沿线交通工程设施视频。在此基础上,灵活展示交通安全设施、收费系统、监控系统、照明系统等交通工程设计方案。(二)案例式教学(1)依据教师参与的科研课题,进行典型案例探讨。引入“交通安全评价”、“交通安全专篇”等实际工程案例,结合科研成果,在教师进行案例分析后,组织以案例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该学习活动将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实际案例的优缺点,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2)开展师生专题案例研讨会。在讲解一定数量的案例后,要求学生归纳该类科研问题,提出《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涉及的若干研究方向。(三)科研项目研究(1)应用型科研项目研究。针对《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涉及的各个具体交通工程系统,设置特定的科研型课程项目。该项目研究周期短,研究目的明确。例如预先给定校园周边某条道路的初步设计方案,要求学生依据现行标准、规范和指南,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在课余时间完成现场调研,进而通过路线、路基路面、交叉口、交通特征等交通安全要素分析,进行该道路的交通工程系统设计。(2)研究方法培养。根据学生科研项目研究的进度与问题,教师及时讲解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方法,并指导学生有效处理相关工程材料,要求学生以标准格式撰写研究报告和画出CAD设计图纸。(3)团队精神培养。工程项目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材料收集和数据调研,并能够在小组内部形成研讨的氛围。(四)项目成果汇报与点评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推荐一名代表进行项目成果汇报。在汇报过程中,要求其余学生发现项目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疑问,并让汇报小组现场回答。在各研究小组结束项目汇报后,首先教师总结本次项目研究的经验与不足,然后各小组进行科研效果自我评判。对学生而言,通过交通工程设计项目研究,可深入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同时了解交通工程设计的诸多专业技术。(五)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典型成果。通过项目成果汇报与点评,发现学习与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指导他们参与学术论文写作。(六)指导学生作好课程学习过程记录要求学生在听课与实践后,完成学习过程记录。通过记录与总结,促使学生将该课程知识系统化,并能及时总结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进一步活跃,保证学习经验和方法得到稳固发展。课程学习过程记录包括理论知识总结、案例问题归纳、项目研究经验、项目汇报方法、学术论文撰写过程等内容。(七)考核方式改进根据学生的案例探讨深度、应用型科研项目研究能力、项目成果汇报效果、学术情况和课程学习过程记录,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将科研项目的内容适当放入期末试卷中,结合理论知识考核,给出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