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通识教育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影响

音乐通识教育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影响

摘要: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领域,开设了各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课程,音乐通识教育是其中之一。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音乐通识教育类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授课内容以理论和鉴赏为主的一门“学分制”公共选修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使大学生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取得和谐发展,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储备。然而“理想丰满,现实残酷”,课程设置本身意义是好的,但授课思路单一、内容乏味、手段呆板陈旧,导致该课程自开设以来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根本无法实现该课程开设的价值与意义。“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音乐通识教育亦应顺应新的时代潮流,做出灵活调整,本文主要是从一种“新艺术”理念出发,提升音乐通识教育存在的价值,真正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艺术”理念;音乐通识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一、我国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现状

近几十年来,我国音乐通识教育也在积极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在探索改革之路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一蹴而就”的改革带来了“浮躁”“形式上的模仿”。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出现了更多新问题。从笔者对四川省部分高校的音乐通识课程授课老师访问中得知,80%的高校都开设了音乐通识教育类课程,但并未设置专门的教学场地,而是以普通公选课形式开展,授课老师们都一致反映上课状态不理想、课堂上学生不专心、旷课现象严重,导致老师上课缺乏激情等各种问题;以我们学校的音乐通识教育课《音乐鉴赏》为例,做了几项调查。从选课态度调查中发现:有47.52%的大学生对音乐感兴趣,想通过该课程来学习音乐相关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30.1%为了获得学分,随机选课;剩下22.38%是为了放松身心,减轻压力,丰富课余生活;从课程现状的满意度调查中显示:20%基本满意,80%持不满意态度。大学生认为该课程上课枯燥乏味、形式单一。他们最喜爱及最易接受的音乐类教育方式并不是课堂,而是学校开展的各类晚会、音乐会及社团文艺活动等;对大学生参加各类课余活动调查中,发现有70.4%大学生非常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兴趣浓厚,但“泛泛教育”扼杀了一切学习的积极性。试问这种状态下,音乐通识教育如何实现价值?如何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做贡献?本文从提高音乐通识教育质量及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探讨进行全新改革探索。

二、“新艺术”理念下的音乐通识教育

(一)“新艺术”理念

我国新时代大力推行美育教育,根据目前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现状及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具有“中国化”特色的“新艺术”全新理念。本理念有两层含义,第一层:重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以“艺术源于生活”为线索,以“艺术服务于生活”为目标,将新时代艺术教育附上生活气息,俗语为“接地气儿”。艺术理论结合生活,艺术表演服务生活。“新艺术”理念的第二层含义主要是指重视艺术与实践的关系。即以“艺术融入实践”为指导,“实践表现艺术”为准则,倡导艺术教育扎根实践,艺术理论融入实践,继而得以轻松学习极致升华。

(二)“新艺术”理念下的音乐通识教育

“新艺术”理念下的音乐通识教育,具有“中国化”自身特色,它不是一种简单模仿,而是“以提高音乐通识教育质量为目标,以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为动力”来普及音乐知识的教育道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音乐类通识教育课程,但开设效果都不理想,而“新艺术”理念是一种非常“亲民”且利于实施的策略。本文倡导“新艺术”理念下的音乐通识教育,它以课堂形式为载体,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将“课堂灵活化、理论实践化、角色翻转化、讲坛舞台化”,把一贯“严格单一式的理论课堂”转换成“灵动创新式的音乐艺术实践”。

三、“新艺术”理念下的音乐通识教育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同时报告中还提出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七大策略。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重要方向,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融合点,必须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真正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创新型人才。“新艺术”理念下的音乐通识教育“以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为动力”,其目标在于引导大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激发思维,增强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新艺术”理念之“生活艺术”理念

“生活艺术”理念下的音乐通识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调节情绪,陶冶性情,美化心灵,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这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身心健康是高校对于一切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让大学生心灵开放,促进交流、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培养大学生一种健康的心理价值观。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增强大学生艺术修养,这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助力。例如《音乐鉴赏》课程就是大学生们通过欣赏、感受、参与、实践等方式进入不同的音乐作品世界,领略不同风格作品所带来的不同音乐美感。如欣赏二胡名曲《赛马》时,音乐在群马嘶鸣声中展开,由远及近、强弱分明,让听者热血沸腾、激情万丈,仿佛身临其境般地走进了“蒙古族牧民欢庆赛马”的热烈场面中,同时带给听者一种勇敢豪放、奋力拼搏的精神面貌;反之,同样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却带来另一番景象。整首乐曲哀伤、悲凉,通过音乐让听者领略到旧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大学生通过《音乐欣赏》感受各种不同风格的审美体验,具有最直接的审美教育价值,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审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完善学生人格。高尚的审美情趣能促进大学生不畏惧困难,充满激情,不断进步。这种激情促使大学生在专业领域不断创新,积极进取,对科学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助力作用。

(二)“新艺术”理念之“实践艺术”理念

“实践艺术”理念下的音乐通识教育,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激活大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大学生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音乐通识教育对想象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纵观历史,很多科学家都具有极高的音乐艺术修养。“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曾说过:“我妻子的音乐是我学术上的灵感源泉。”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艺术激发科学创新道路上的灵感。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是一名小提琴家。开普勒既是天文学家,又是音乐家;李四光,中国的地质学家,同时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小提琴曲。这充分说明,音乐艺术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的“灵动美”,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中音乐实践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大学生带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创造力,这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也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集体协作,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这是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升华。教育家蔡元培认为“艺术是使一个民族素质得以提高和振兴的关键”。高校中音乐通识教育是一种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巧妙”途径。在我国很多音乐作品中,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比比皆是,像《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用音乐的形式倡导大家团结协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乐善好施,提升社会道德品质。这些能够巧妙且轻松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欢庆一些有意义的节日时,“将爱国情怀带入其中”更具有实际价值与意义。大学生以一种“音乐实践”方式参与,在音乐的熏陶和教育下,促使他们通过音乐作品感受正能量,坚定信念,团结协作,在活力四射的音乐旋律中激发创新思维,在构建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奉献主义精神”的科技人才。

四、总结

高校中“新艺术”理念下的音乐通识教育强调艺术与生活实践密切结合,只有将艺术融入生活再带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在高校加强音乐艺术文化氛围前提下,希望高校能够通过“新艺术”理念推行高质量的音乐通识教育,带动大学生在提高艺术修养过程中,提高审美,完善人格,提升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为国家、社会输送所需要的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教体艺〔2019〕5号,2019.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国办发〔2015〕71号,2015.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Z].教体艺〔2006〕3号,2006.

[4]哈佛委员会.李曼丽,译.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李智巧.新式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4):100-105.

[8]左建新.音乐艺术教育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艺术百家,2007(8):169-170.

[9]傅议萱.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音乐,2017(20):15-17.

作者:周璇 单位:西华大学